2010级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_正式版

合集下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专升本)正式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专升本)正式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专升本)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和网络管理等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能从事软件研发及应用、软件项目管理、能进行网络组建、网络管理及维护等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是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宽口径专业。

本专业学生重点学习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

因此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如下能力:1.具备较好的基本个人素质;2.具备较强的人际协调和团队合作开发能力;3.具有较强的语言(英语和汉语)应用能力和实用文档写作能力;4.具备较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逻辑理论思维能力;5.具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行业数据库软件设计的能力;6.掌握软件工程基本概念,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具有一般软件项目分析、分解、模型构建能力;7.熟练掌握一门可视化开发工具,对数据库开发技术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有深刻的认识,具备较强的开发及应用能力;8.具备一定的软件企业运作与管理能力;9.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组网能力,较强的网络管理及维护能力,能进行网络软件开发,网络安全管理;10.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业意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应用的前沿和发展动态。

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主要课程: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软件工程、基于.NET的开发技术、基于三层架构系统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交换及路由技术、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工程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软件开发方向:小型数据库开发、.net程序开发、产品级软件系统开发、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2.网络数据库方向:小型数据库开发、.net程序开发、网络工程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扎实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宽广的专业知识,接受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能在信息技术产业、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计算机教学、开发与应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三、主干课程离散数学、数理逻辑、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VLSI设计基础。

四、主要实践环节工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工程训练、本专业集中实践环节等。

五、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条件最低完成180学分+8学分,其中必修116.5学分,选修33.5学分,集中实践30学分,课外实践8学分。

七、选课说明与要求1、课程设置表中各模块选修课要求⑴人文、社科类选修2学分;⑵管理、经济类选修2学分;⑶体育、英语类选修6学分;⑷自然科学类选修5.5学分;⑸专业选修课程最低选修12学分,其余为任选;⑹通识类除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外,还必须从全校性通识类选修课程中任选6学分。

2、集中实践的说明与要求⑴工程训练工程训练由两门课构成:工业系统测量、工业系统驱动与控制,分别安排在第4、5学期。

通过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工程的概念,建立工程的意识。

由工程训练中心负责安排具体内容并进行考核。

⑵科研训练主要包括:查阅资料、文献综述、科技论文写作以及软件开发等技能的基本训练。

要求学生在训练结束时提交相关材料。

⑶工程实习主要内容为电工实习。

通过在学校实习工厂的劳动,了解电工设备的基本知识,获得电工方面的感性认识。

2010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方案

2010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方案

2010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总体目标培养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法制观念强,思想品质好,劳动观念强,基础知识足够,专业知识扎实,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较强的应职能力,体魄健全,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从事信息产业有关工作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2.适应岗位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应用;企事业单位机房管理及网络维护;微机及相关产品的营销;平面设计;动画及影视制作;网络建设及维护;一般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维护人员。

学制:3年。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知识结构:1、具备办公自动化操作基础知识2、具备数据库的创建、管理基础知识3、具备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4、具备网络组建与管理基础知识能力结构:1、通用能力:具有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具有英语阅读能力2、专业能力(1)专业基础能力:●具有微机电路检测的能力●具有图像的处理制作能力●具有小型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能力(2)核心技术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的维护维修能力●具有网络组建、维护与管理能力●具有网站的建设及网页制作能力(3)综合能力:具有维护维修、图形图像制作和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及网站设计与管理能力。

素质结构: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行为规范。

2、具有良好的基本文化修养素质。

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稳定的心理素质。

4、具有爱岗敬业、创新实干、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

(二)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与分解表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能力素质表表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通用能力分解表表4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能力分解表表5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分解表表6 素质分解表三、招收对象及学制1、招收对象:初生毕业生。

2、学制:3年。

四、主干课程1、ACCESS数据库基础主要学习ACCESS数据库的一些基本理论、工作环境的设置、数据库的基本操作、项目管理器的使用、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的查询和统计、报表的设计、基本程序的设计、模块化程序的设计、多媒体的数据处理等,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使用和基本维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用分类培养的的方式,分为两个培养方向:“计算机工程应用”(“计算机工程应用班”)和“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两个培养方向。

“计算机工程应用方向”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为目标,就业方向以IT企业和其他单位的计算机软硬系统开发与应用岗位为主;“计算机科学方向”是以培养科学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学生就业以升学考研和IT企业的研发岗位为目标。

(一)“计算机工程应用”方向培养目标“计算机工程应用”方向培养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开发、设计能力,并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

毕业生适宜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

(二)“计算机科学”方向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方向培养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训练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计算思维能力和程序与算法设计能力。

毕业生适宜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软硬件系统开发工作。

二、培养规格(一)“计算机工程应用”方向培养规格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了解和熟悉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2.具有较好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和技术,具有解决本专业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3.了解计算机学科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和主要成就,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 受到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较好的工程应用能力。

5.具备熟练的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以及算法的设计与分析能力;6.掌握网络的基本原理,具有计算机网络构建、管理和安全保护能力;7.具备软、硬件系统(相结合)的认识、应用和开发能力;8.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开发、实现和应用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需要。

一、课程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其中,必修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编译原理等。

选修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分布式系统、网络安全等。

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验证,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操作系统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数据库系统实验等。

三、科研实践科研实践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教学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科研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方向,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科研实践内容包括参加科研项目、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等。

四、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综合素质教育,学生可以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

综合素质教育内容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外语教育、体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

五、实习教学实习教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实习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实际应用和工作环境,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习教学内容包括企业实习、科研实习、社会实践等。

六、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完成一个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项目。

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来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来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级人才培养计划一、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二、学制:4年三、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系统地学习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分析和维护、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硬件、嵌入式系统以及接口设计、调试、安装与维修,获得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安全意识、实践能力、创业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四、培养规格根据“基础适度、口径适中、强化应用、提升能力、注重特色”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接口技术、操作系统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与硬件维修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能力。

2、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具备开发计算机应用软件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分析和维护系统软件的能力。

3、具备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网络的能力。

4、具备计算机硬件、嵌入式系统以及接口设计、调试、安装与维护维修的能力。

5、具有获取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最新知识与成果的能力。

6、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的合格标准。

五、教学体系(1)课程体系结构理论教学共105周,教学学时共2474学时,平均每周23.6学时。

其中,必修课1994学时,选修课480学时。

必修课分为通识课(922学时)、学科基础课(448学时)、专业基础课(552学时)、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课(72学时)。

选修课分为通识选修课(240学时)和专业选修课(240学时)。

2沿4(2)实践体系结构课程设计共10周。

实习共11周,包括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6周、毕业实习4周。

6(3)学位课程设置(见表1)(4)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见表2)(5)教学进度表(见表3)(6)教学周数分配表(见表4)(7)实践性教学环节统计表(见表5)(8)专业应修最低学分一览表(见表6)六、毕业标准及学位授予标准1、修满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200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59学分、通识选修课15学分、学科基础课28学分、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必修课39学分、专业选修课15学分、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40学分、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4学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理论及实践素养
1、理论基础素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理论、科学思维方法以及计算机前沿技术、安全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工程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并行及分布式计算技术、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计算机系统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2、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理论和实践能力,需要学习的内容有有关数据库的操作、实验室管理技能、网络系统支持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维修技术、网络安全管理技术、软件工程应用技术、程序设计及软件开发等,以及掌握与计算机相关的多媒体技术、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法、量子计算机、软件定义网络、智能系统、物联网、大数据与机器学习、以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

二、思想道德素养
1、思想道德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严格要求学生的应义其责,加强形势政策、社会文化以及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以及注重学生思想道德责任的培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实践能力强,能运用所学知识从事相关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规格1.掌握概率与统计、线性代数等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2.较为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分析能力;3.具有合作共事、协同工作意识,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应用系统开发,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4.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英)文杂志、书刊,具有查阅中外(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5.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美学修养。

三、培养模式采用“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

充分体现“厚基础、重素质、强能力”的培养要求,由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构成,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结构与设置(一)课程结构表1 课程结构及学分统计表(二)课程设置说明1.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类、德育类、体育类、人文类、科学类、专项类(包括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军事学等),分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和教育类。

通识教育课程由学校统一规划设计和评估。

2.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为反映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课程,其设置应依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所列主要课程,并适当兼顾我校实际情况。

专业核心课程均属必修。

3.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主要体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趋势,集中反映专业的特点与优势,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努力追踪学科前沿并体现实际的应用前景。

本专业根据自身实际条件设置专业拓展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就业适应能力为目标,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进行选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空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知识;充分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了解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等;同时,具有良好的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综合素质;能在企事业部门从事信息技术领域相关的软硬件开发、系统集成以及农业信息化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要求:1、知识结构要求(1)工具性知识。

包括外语、计算机基础等。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等。

(3)自然科学知识。

数学、物理学等。

(4)专业技术基础知识。

包括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等。

(5)专业知识。

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算法分析与设计等。

2、能力结构要求(1)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进行软件系统规划、设计、咨询、软件测试与评估以及软件工程管理和系统运行管理的基本能力;(3)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4)了解农业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农业基本概念,具有农业信息化系统开发的能力;(5)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3、综合素质要求(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不断更新知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和艺术修养和社会科学知识,有审美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具备较强的组织观念和集体意识;自信、进取,有追求成就的意识,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2010年版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年版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适合07、08、09年级)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理论及计算机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及综合应用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分析能力;受到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训练;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新发展;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

毕业生适宜到科研部门和教育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到企事业、技术和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软件、体系结构及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可继续攻读本学科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二、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基本要求学制4年。

实行学分制,学生修满162.5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符合学校有关本科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三、修读课程要求修读的课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及结构如下:1、通修课:(68学分)参照学校关于通修课的课程要求。

其中计算机类课程和电子类课程以本专业要求为准。

2、学科群基础课:(23学分)MA02*(数学类课程):(6学分)数理方程(B)(2学分)、复变函数(B)(2学分)、计算方法(B)(2学分);EM02*(管理类课程):(5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随机过程(2学分);ES02*(电子类课程):(8.5学分)电路基本理论(3学分)、电路基本理论实验(0.5学分)、模拟与数字电路(4学分)、模拟与数字电路实验(1学分);CS02*(计算机类课程):(3.5学分)微机原理与系统(B)(3.5学分);3、专业课:(≥55.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CS02*(计算机类课程):(41.5学分)代数结构(3学分)、数据结构(4学分)、图论(3学分)、计算机导论(1学分)、数理逻辑(3学分)、计算机网络(3.5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3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学分)、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3.5学分)、算法基础(3.5学分)、数据库系统及应用(3.5学分)、编译原理和技术(3.5学分)、并行计算(3.5学分)、软件工程(2.5学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应用型本科)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内容,面向计算机软件行业,在软件研发及应用、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证等方面,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完整的软件项目研发及应用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具备“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富创新、有个性”的应用型IT职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
软件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高,它不只停留在计算机常规的应用、安装、调试等领域,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投入各类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环境中。

因此该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如下能力:
1.具备较好的基本个人素质;
2.具备较强的人际协调和团队合作开发能力;
3.具有较强的语言(英语和汉语)应用能力和实用文档编写能力;
4.具备较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逻辑理论思维能力;
5.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和仿真软件的使用;
6.掌握软件工程基本概念,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具有一般软件项目分析、分解、模型构建能力;
7.掌握两门以上的可视化开发工具,对其中一门工具使用非常熟练,具备较强的开发及应用能力(应用软件开发方向);
8.掌握网络通信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组网能力,网络管理及维护能力,能进行网络软件开发,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技术方向);
9.具备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开发及应用能力(嵌入式软件方向);
10.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业意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应用的前沿和发展动态。

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工程、数据库及应用、操作系统、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基于三层架构系统开发、TCP/IP协议原理及编程、网络交换及路由、基于.NET的开发技术、windows 网络服务管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ARM体系结构及原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程序设计实训、小型数据库开发、程序开发、信息系统开发、面向产品级软件系统开、网络交换实训、网络工程实训、单片机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综合开发、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四、毕业合格标准
1.符合德育培养目标要求;
2.学生毕业学分为198,包括所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课外教育、通识教育等;
3.符合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五、标准修业期限和授予学位
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教学计划进程表(见附表一)
七、总学时、学分统计表(详见附表二)
八、本专业供辅修的核心课程(详见附表三)
1
24
24
24
24
24
24
18
注:表中有★的课程为主要课程,学时带*的为考试课程,学时带()的为课外学时。

主管校长:古天龙教务处长:景新幸院部领导:罗源伟
2
24
16 8
24 24
8 16
8 8
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进程计划表(实践与课外教育部分)
内课



注:1、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

2、加“▲”符号的课程记入学分绩。

3、加“()”表示课外学时。

4、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及科研与创新成果可以替代相应的实践环节学分。

4
附表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总学时、学分统计表
附表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专业供辅修的核心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