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剂1
祛湿剂一、二节
功 用
清热 利湿 退黄
主 治
湿热黄疸
熏蒸肝胆
一身面目俱黄
黄色鲜明
无汗或但头汗出
症 状
口渴欲饮 小便短赤 腹微满 舌红苔黄腻 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方 解
茵陈—(重用)清热利湿退黄,为黄疸之 主药。 栀子— 清泄三焦之火,助茵陈引湿热
从小便而去
大黄— 降泄瘀热,通利大便,导瘀热从
大便而下
组成与用法
飞滑石十五两(450g) 绵茵陈十一两(330g) 川贝母 淡黄芩十两(300g) 石菖蒲六两(180g) 木通各五两(各150g)
藿香 连翘 白蔻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荷 射干各四两(各120g)
散剂,开水送服
[功用]
利湿化浊
清热解毒
主 治
湿温时疫,邪在气分 湿热并重证
发热 肢酸倦怠 胸闷腹胀
证 候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
外感湿热,湿热内郁,湿热下注 水湿壅盛
温化寒湿
祛风胜湿
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
风湿在表或风湿侵袭痹阻
使用注意
1、结合脏腑辨证论治。 2、掌握配伍规律。 3、注意药性和体质的关系。
平胃散
宋·宋周应《简要济众方》
组成与用法
苍术四两(120g)
厚朴三两(90g)
陈皮二两(60g)
炙甘草一两(30g)
配 伍 特 点
宣上、畅中、渗下 三焦分消
运用
1. 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证。临床 应用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 不渴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 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 者。 3. 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则不宜使用。
中医(专长)-方剂学-祛湿剂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一)概述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袪湿剂。
属于“八法”中“消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者,每因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所致。
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多为肌表为病。
内湿者,每因恣食生冷,过饮酒酪,湿困脾胃,中阳不振所致。
症见脘痞腹满,呕恶泻痢,黄疸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为病。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
表湿甚者可以内传脏腑,内湿重者亦可外溢肌肤。
病情又有寒化、热化、属虚、属实、夹风、夹暑等复杂变化。
故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虚实寒热、兼夹等因素。
(2)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3)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二)燥湿和胃剂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
以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苍术为君,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臣以厚朴,芳化苦燥,行气除满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助苍术、厚朴之力。
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姜、枣为佐,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
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一、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9克)、泽泻一两六铢(15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9克)、桂枝半两,去皮(6克)。
二、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ヒ,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做散剂,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1.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2.四苓散除却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3.茵陈五苓散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亦可除。
4.胃苓汤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四、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主治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
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
3.痰饮。
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六、方解《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
表邪未尽,故仍见头痛,发热,脉浮;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则为蓄水。
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精不布,故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故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
总之,本方证是以水饮停蓄为患,故急应渗利蓄水,兼解外邪。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
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
更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
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功,故亦可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它如水湿下注之泄泻,以此分利小便,湿去泻必止。
痰饮,脐下动悸者,用本方渗湿利水,则饮去悸止。
霍乱属湿浊为患,兼有表邪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七、附方及方论1.四苓散(《明医指掌》):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
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蒿末十分(10克)、五苓散五分(5克),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ヒ(6克),日三服。
19.1 祛湿剂
第十九章祛湿剂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类方剂,统称为祛湿剂。
属于八法中的消法范畴。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者每因居处卑湿、阴雨湿蒸,冒雾涉水,汗出沾衣,人久处之,则邪从外侵。
常伤及肌表经络,其发病则见恶寒发热,头胀身痛肢节酸疼,或面目浮肿等。
内湿者,每因恣生冷,过饮酒酪肥甘失节,则湿从中生。
多伤及脏腑,其发病则见脘腹胀满,呕恶泄利,水肿淋浊,黄疸,痿痹等。
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外湿可以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溢肌肤,故外湿、内湿又常相兼并见。
湿邪伤人,常与风、寒、暑、热相风人体又有虚实强弱之分,所犯部位又有表里上下之别,病情亦有寒化、热化之异。
因此,湿邪为病较为复杂,祛湿之法亦种类繁多。
大抵湿邪在外在上者,可表散微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水湿壅盛,形气俱实者,又可攻下以逐之;从寒化者,宜温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盛者,又当祛湿与扶正兼顾。
本章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湿化浊五类。
攻逐水湿之剂,已在泻下剂中叙述,可以联系学习。
湿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
人身之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故水湿为病,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
脾虚则生湿,肾虚则水泛,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所以在治疗上又须紧密联系脏腑,辨证施治。
他如三焦、膀胱亦与水湿相关,三焦气阻则决渎无权,膀胱不利则小便不通,是以畅三焦之机,化膀胱之气,均可使水湿有其去路。
湿属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最易阻碍气机,而气滞不行,又使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常常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湿化。
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均应慎用。
第一节化湿和胃化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所致的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症。
常以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如苍术、藿香、厚朴、白豆蔻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等。
湖南中医大方剂学讲义13祛湿剂
第十三章祛湿剂□独活寄生汤□药物组成:独活三两(q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方剂名称:独活寄生汤秦先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苜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各6g)□平胃散□药物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θ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方剂名称:平胃散(qo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的)甘草炙黄,一两(3Og)生姜二片,大枣二枚□蕾香正气散(3Og )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Og )蕾香去土,三两(qθg )甘草炙,二两半(7沔)姜三片,枣一枚□茵陈蒿汤□八正散□药物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桅子仁甘□方剂名称:八正散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k斤(各50Og )入灯心□方剂名称:蕾香正气散□药物组成:大腹皮 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三仁汤(1%)飞滑石六钱(18g)白通草二钱(Gg)白蔻仁二钱(Gg)竹叶二钱(Gg)厚朴二钱(Eg)生意四仁六钱(18g)半夏五钱(15g)□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口药物组成:茯苓四两(12g)桂枝去皮三两口方剂名称:苓桂术甘汤(qg)白术二两(Gg)甘草炙二两(Eg)□真武汤□实脾散芍药三两Qqg )白术二两(Gg )生姜切,三两(qg )附子一枚(qg ),炮,去皮,风寒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肝肾不足,则见腰膝痿软;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己、慧茨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
祛湿剂
行 气
厚朴、木香 下气导滞,化气行水
利
大腹子、草果 使气行则湿邪得化,气行则胀消
水 使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方
相同
名
组成
不同 功效
主治
真 均有茯苓、 芍药
温阳利水。偏 阳虚水气
武 白术、生姜
于温肾阳,兼 内停,伴
汤 、附子,均
能缓急舒筋, 腹痛或身
能温补脾肾
柔肝止痛
瞤动。
,助阳行水
制附子之温燥.
实脾散《重定严氏济生方》
脾肾阳虚 水停气滞
之阴水
身半以下肿甚 胸腹胀满 手足不温 口不渴 大便溏薄 苔白腻,脉沉迟
脾肾阳虚 水停气滞
实脾散《重定严氏济生方》
温养脾肾
温 君 干姜—温脾阳,助运化,散寒水
扶阳抑阴
阳 健
臣 附茯子苓—、温白脾术肾—,健助脾气利化湿,行阴水之停滞
脾 佐 木瓜—化湿,敛阴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发热倦怠肢酸—湿热交争湿邪重着 湿 颐肿咽重口渴—热毒上攻 温 胸闷腹胀—湿热下注,湿遏清阳,气机阻滞 时 身目发黄—热为湿遏不得发越,湿热熏蒸 疫 舌苔黄腻—湿热疫毒之体征
湿 热壅
疫遏 毒气
分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利清 湿热 化解 浊毒
君 滑石—清热利湿解暑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湿
川芎
祛风散邪止痛
使 甘草—调和诸药。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肝肾两亏 气血不足 之痹证
腰膝疼痛 肢节屈伸不利 或麻木不仁 畏寒喜温 心悸气短 舌淡苔白,脉细弱
痹证日久 肝肾不足 气血两虚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祛风湿 止痹痛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草薢分清饮(《丹溪心法》)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草薢分清饮(《丹溪心法》)一、组成益智、川萆薢、石菖蒲、乌药等分(各10克)。
二、用法上剉,每服五钱,水煎,入盐一捻,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入食盐少许)。
三、歌括1.萆薢分清饮萆薢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智仁具;或加茯苓共煎煮,淋浊留连自可除。
2.程氏萆薢分清饮程氏萆薢分清饮,黄柏茯苓术菖蒲;莲子丹参及车前,湿热淋浊宜早图。
四、功用温暖下元,利湿化浊。
五、主治下焦虚寒。
小便白浊,频数无度,白如米泔,凝如膏糊。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白浊,是由下焦虚寒,湿浊下注所致。
肾受寒邪,封藏失职,故小便频数;肾阳不足,失于气化,清浊不分,故小便混浊,甚则凝如膏糊。
治宜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方中川萆薢利湿化浊,为治白浊之主药。
益智温肾阳,缩小便,止遗浊尿频。
乌药温肾寒,暖膀胱,治小便频数。
石菖蒲化浊除湿,去膀胱虚寒,《名医别录》谓“温肠胃,止小便利”,黄宫绣言“肠胃既温,则膀胱之虚寒小便不禁自止”。
盖菖蒲得萆薢,庶可除湿而分清化浊;与益智、乌药配伍则能温里止小便频数。
原书方后云:“一方加茯苓、甘草,其利湿化浊之力更佳。
以食盐为使,取其咸以入肾,引药直达下焦。
诸药合用,共奏温暖下元,分清化浊之效。
七、附方及方论.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川.萆薢二钱(10克)、黄柏炒褐色、石菖蒲各五分(各3克)、茯苓、白术各一钱(各5克)、莲子心七分(4克)、丹参、车前子各一钱五分(各7克)、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湿热渗入膀胱。
白浊,膏淋,尿有余沥,小便混浊,舌苔黄腻者。
以上二方均用萆薢、菖蒲,取其利湿化浊。
前者配入乌药、益智,则药性偏温,而有温暖下元作用,故用治白浊属下焦虚寒之证;后者配以黄柏、车前子等,则药性偏凉,而有清热泻火作用,故用治白浊属于下焦湿热之证。
八、文献摘录(方论)汪昂:“此手足少阴足厥阴阳明药也。
.萆薢能泄阳明阴湿热,去浊而分清。
乌药能疏邪逆诸气逐寒而温肾。
益智脾药,兼入心肾,固肾气而散结。
方剂:第十五章祛湿剂
第十五章祛湿剂概说一、含义: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类方剂,统称祛湿剂。
二.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适用于水湿病证。
三.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剂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所谓外湿,乃六淫之湿,每因居处卑湿,天雨湿蒸,冒雾涉水,汗出沾衣,人久处之,正不胜邪所致。
此则多伤人体肌表经络.其发病则见恶寒发热,头胀身痛,肢体酸疼,或面目浮肿等。
所谓内湿,乃湿从中生,每因恣啖生冷,过饮酒浆,湿浊内盛,运化失司所致。
此则多伤及脏腑,其发病则见胸闷腹满,呕恶泄利,黄疸水肿,淋浊痿痹等。
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表湿可以内传脏腑,里湿亦可外溢肌肤,故外湿内湿,常相兼并见。
湿邪为病,常有风、寒、暑、热相间,人体又有虚实强弱之别,所犯部位亦有表里上下之分,病情还有寒化、热化之异。
因此,祛湿之法亦较复杂。
大抵湿邪在上在外者,可表散微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水湿壅盛,形气俱实者,可攻下以逐之;从寒化者,宜温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盛者,又当祛湿与扶正兼顾。
湿之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
人身之中,主水在肾,制水在牌,调水在肺,故水湿为病,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
脾虚则生湿,肾虚则水泛,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所以在治疗上又须密切联系脏腑,辨证论治。
他如三焦、膀胱亦与水湿相关,三焦气阻则决渎无权,膀胱不利则小便不通,是以畅三焦之机,化膀胱之气,均可使水湿有其去路。
湿属阴邪,重浊粘腻,其中人缓,而病却难速愈,因此,湿邪为病,病势缠绵,或常反复发作。
另外,湿邪易于阻碍气机,气滞不行,则湿邪不化,故祛湿剂中,常常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湿亦化。
祛湿剂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湿化浊五类。
至于攻逐水湿剂,已在泻下剂中叙述,可以互参。
1.燥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阻滞,脾胃失和所致的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症。
祛湿剂
脉证合参,辨为寒湿阴黄之证。 治宜温阳化湿退黄。疏方: 茵陈3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白术15克 桂枝10克,猪苓10克 附子10克,干姜 6克。 初服日进两剂,三天后诸症好转。继则日服一剂,三 周痊愈。化验检查:各项指标均为正常。
【按语】本案辨证属于“阴黄”范畴。阴黄之因,或外受 寒湿之伤,或食生冷伤脾,或医者过用寒凉之药损伤脾胃。 寒湿阻于中焦,肝胆气机疏泄不利,胆汁外溢而发生黄疸。 寒湿为阴邪,故黄疸之色晦暗。又见便溏、虚肿、小便不 利,舌淡、苔白,脉来沉迟等症。一派寒湿之象,故辨为 阴黄。治当健脾利湿,退黄消疽。方以茵陈蒿为主药,本 品无论阳黄、阴黄,皆可施用。用五苓散温阳化气以利小 便,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附子、干姜以温 脾肾之阳气,阳气一复,、脉络瘀滞之火疳。用 制川乌以祛风除湿止痛,并与威灵仙同用,其效更佳。川乌 毒性较大,用量不宜过重,以3~9克为宜,常用蜂蜜制并煎, 以解其毒,以防中毒。杏仁宣通上焦肺气,蔻仁开中焦之湿 滞,薏苡仁利下焦之湿热,厚朴辅助杏仁、蔻仁先通上中焦, 滑石、通草以辅助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使温邪从小便除, 红花、桃仁以活血化瘀。药物直达病所,则诸病愈矣。
【重点、疑难点分析】 1.本方治证病机:湿浊内阻,复感风寒。 2.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吐泻腹痛,舌苔白腻。 3.本方重在化湿和胃,对于湿滞脾胃而表证不明显 者,亦可应用。 4.方中半夏用半夏曲,取其化湿和胃之力优,而燥 湿之力不及半夏。
二、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 山桅子 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 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
【重点、疑难点分析】 1.本方治证病机:湿困脾胃,中焦气阻,致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2.辨证要点:脘腹胀满,舌苔厚腻。 3.方中苍术以米泔水浸渍,甘草炒用,旨在增强其和 中之力。 4本方以治湿寒困脾者为宜。
祛湿剂
风湿热邪留滞经脉——肩背沉重,遍身肢节烦疼。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方解:
羌 茵 活 陈 苓 泻 猪 泽 芩 参 风 黄 苦 防 升 麻 根 葛 白 术 术 参 归 母 苍 人 当 知 草 甘
配伍特点
发散风湿与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 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标本兼顾。
甘露消毒丹 A类 《医效秘传》 医效秘传》
主证分析: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 证 湿 热 湿热交蒸:发热,肢酸,倦怠; 并 湿阻气机:胸闷腹胀 重 湿热熏蒸肝胆:身目发黄 邪 热毒上壅:咽颐肿痛,口渴 在 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泄泻、淋浊 气 舌脉: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分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解:滑茵黄 菖藿白 木连射薄贝 石陈苓 蒲香豆 通翘干荷母 寇 君 臣 佐
主证分析:湿热黄疸。 外邪入里化热 热不得外达 湿热交蒸 发黄 脾胃湿浊内阻 湿不得下泄
湿 热 交 蒸 ( 胆汁外溢 黄疸 发热,口渴欲饮,无汗或但头汗出 恶心呕吐,腹微满,大便不爽或秘 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熏蒸肝胆 郁热炽盛 阻滞气机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茵 梔 大 陈 子 黄 君 臣 佐
第二十章 祛湿剂
定义: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 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统称祛湿剂。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挾等因 素; 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祛湿剂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易耗伤阴 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 孕妇应慎用。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句方》(A类) 太平惠民和剂句方》 主证分析: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 内伤 湿阻气机: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湿滞 升降失常: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舌苔白腻
祛湿剂有哪五大类有哪些代表方
祛湿剂有哪五大类有哪些代表方
祛湿剂分化湿浊、利水湿两类。
主要方药多是一些辛燥健脾,利水渗湿,祛寒止痛的药物。
化湿浊:主要方如平胃散、香砂平胃丸、香砂养胃丸、楂曲平胃散、芩连平胃散、藿香正气散、六合定中丸、神树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鸡鸣散等。
重点是健脾胃化湿浊。
利水湿:主要方如五苓散、四苓散、茵陈五苓散、胃苓汤、猪苓汤、五皮饮、白树散、防杞黄芪汤、防杞茯苓汤、实脾饮、琥珀散、六一散萆分清饮。
本类方重点是利水祛湿。
按医疗分类,还有祛风湿剂。
本类方分祛风通络、温散寒湿、燥湿清热三类。
适用于风寒湿痹,四肢疼痛、麻木、关节疼痛不举等症。
祛风通络:主要方如大羌活汤,疏风养血汤、蠲痹汤、独活寄生汤、大秦艽汤、桑枝虎杖汤、木瓜酒、风湿药酒、小活络丹、大活络丹、舒筋活络丸等。
温散寒湿:主要方如乌头汤、附子汤、白树附子汤、风痛片、舒筋片等。
燥湿清热:主要方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苍树石膏知母汤、二炒散、三炒丸、四妙丸、胜湿汤、宣痹汤等。
祛湿剂
石淋通片
附方: 附方: 胆石通胶囊:主要成分茵陈、黄芩
、广金钱草、大黄、溪黄草、柴胡 、枳壳等,具有清热、疏肝、活血 的功效,现代研究有消炎、利胆、 排石等作用,用于胆石症、胆囊炎 等的治疗。
藿香正气丸
药物组成: 一、药物组成:藿香、大腹皮、
紫苏、陈皮、茯苓、半夏曲、白术 、厚朴、白芷、桔梗、炙甘草等。 剂型: 二 、 剂型 : 丸剂、散剂、水剂、 口服液、片剂等。 来源: 三、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金钱草冲剂
现代药理作用: 五、现代药理作用:
有抑制结石形成、排石、镇痛、抑菌等 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金钱草能明显降低 实验性高草酸尿症大鼠肾组织中草酸和 钙含量,减少乙二醇诱导的草酸钙结晶 在肾中的形成、沉积,从而显著抑制大 鼠草酸钙肾石形成。
金钱草冲剂
六、临床应用:
尿路结石、尿路感染、结石引起的肾绞 痛、胆囊结石、肾炎浮肿等。
石淋通片
现代药理作用: 五、现代药理作用:
临床和动物实验表明该方具有抗炎、利 尿、利胆、增强平滑肌规律性收缩、防 治大鼠实验性肾结石等作用。
六、临床应用:
尿路结石、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胆囊 炎、解雷公藤中毒等。
石淋通片
七、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5-10片,一日3次。
八、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
补阴剂
补阴剂
六、临床注意事项:
1、需紧密联系脏腑,辨证施治; 2、多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 湿化; 3、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 孕妇等应慎用。
金钱草冲剂
药物组成: 一、药物组成:金钱草、车前
草、石苇等。 剂型: 二、剂型:冲剂。 来源: 三、来源:研究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克)。
二、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温服,食后临臣与之(现代用法:为散,每服6~9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1.八正散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天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2.五淋散五淋散治血热淋,归草栀芍赤茯苓;脐腹急痛小便涩,研末煎服水道清。
四、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五、主治湿热下注。
热淋,血淋,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膩,脉滑数。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系湿热蕴于下焦所致。
湿热结于膀胱,则溲时涩痛,淋沥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邪热内蕴,故口燥咽干,苔黄脉数。
治宜清热通淋。
方中集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篇蓄诸利水通淋之品,清利湿热。
伍以山梔仁,清泻三焦湿热;大黄泄热降火;灯芯导热下行;甘草和药缓急。
各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效。
本方为苦寒通利之剂,凡淋证属湿热者,均可用之。
用治血淋,宜加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石淋涩痛者,宜加金钱草、海金砂以化石通淋;膏淋混浊者,宜加萆薢、菖蒲以分清化浊。
现代临床常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孟肾炎等,证属下焦湿热者。
七、附方及方论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赤茯苓六两(183)、当归、甘草生用各五两(各15克)、赤芍、山栀各二十两(各60克),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功用:清热凉血,利水通淋。
主治:膀胱有热。
血淋涩痛,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
本方与八正散所治之证均属湿热蕴结膀胱。
本方重在清热凉血,故以治血淋为主;八正散重在清热利湿,故以治热淋为主。
八、文献摘录(方论)汪昂:“此手足太阳手少阳药也。
木通、灯草,清肺热而降心火,肺为气化之源,心为小肠之合也。
第十五部分祛湿剂
佐滑石、通草、竹叶 ――渗利湿热
三仁汤
配伍特点 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
三仁汤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 热之证。 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 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三仁汤
加减变化
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加藿香、香薷
寒热往来:加青蒿、草果
三仁汤
温热初起之“三戒”
第十五章
祛湿剂
1、定义
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 通淋泄浊等作用,用于治疗水湿病证的一 类方剂,统称祛湿剂。
祛湿剂
2、适应病证
水湿病证。
湿浊所致病证较为复杂,治疗湿病则方 法各异。大抵湿邪在上在外者,可表散微 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 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从寒化者,宜温 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 盛者,又当祛湿扶正兼顾等。
每服6g,姜枣煎汤送下。
[功 用 ] 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
主
治
湿滞脾胃证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脾失健运-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湿气 滞机 脾壅 胃滞
升降失,肢体沉重
病机
苔白腻而厚,脉缓
平胃散
方
解
君 苍术(辛苦温燥 ) 燥湿运脾,降浊和胃
第二节 清热祛湿
祛湿剂
湿热证治疗思路
外感湿温
湿重于热
热重于湿 肝胆湿热 宣上
分消湿热
黄疸
畅中
渗下 退黄 和胃+利湿 利水
湿
阴 邪
热
阳 邪
证
湿热内蕴
脾胃湿热
膀胱湿热
吐泻
淋证
温 燥 药 以 祛 湿
寒 凉 药 以 清 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水土服者。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解痉、促进胃肠蠕动、镇吐、镇痛、抗菌、
抗过敏等作用。 6、类方比较: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7、病例分析:
茵陈蒿汤
《伤寒论》
· 茵陈蒿汤·
【组成】
茵陈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
【用法】
茵 陈
· 茵陈蒿汤·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湿邪与瘀热郁蒸,外溢肌肤:一身面目俱黄。
4、温化水湿— 适用于痰饮、水肿等。
— 代表方:真武汤、实脾散
5、祛风胜湿—适用于风湿在表证、痹证。
—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三、使用注意:
1、药多辛燥或渗泄,易于伤阴,故阴亏,体虚、 孕妇应慎用。 2、常配伍理气药,使“气化湿亦化”。 3、要注意病因及涉及的脏腑灵活运用。
平 胃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配伍要点:本方组方特点有二:
一是表里双解,既有辛温解表药以发散风 寒,又有苦温化湿药和行气药燥湿理气和中。 二是扶正祛邪,既疏散表寒,芳化湿浊以 祛邪;又健脾补中以扶正,使祛邪不伤正,扶 正以助祛邪。
【运用】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藿香正气散·
1、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病证的重要方剂。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化湿和胃— 芳香化湿,辟秽化浊
— 适用于中焦湿浊内阻证。 — 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2、清热祛湿— 清热利湿,或清热燥湿 — 适用于湿热诸证。 — 代表方:茵陈蒿汤、三仁汤
3、利水渗湿— 通利小便,渗湿消肿 — 适用于水肿、淋浊、癃闭等。 —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八 正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八正散·
【组成】
木通一斤 车前子一斤 滑石一斤 大黄煨,一斤
【用法】
瞿麦一斤 萹蓄一斤 甘草炙,一斤 山栀子一斤
· 八正散·
【主治】湿热淋证。 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淋漓不畅,溺时涩 痛,苔黄腻,脉滑数; 膀胱水道不通:小便点滴难出 (癃闭), 小腹急满; 膀胱脉络受损:小便浑赤; 津液耗损:口燥咽干。
湿热下注
【病机】湿热下注,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 八正散·
【方解】
君:瞿麦、扁蓄 — 清利湿热,利尿通淋。
臣:木通 — 清心利小肠通淋。 车前子 — 利水通淋。 滑石 — 渗湿清热通淋。
·君臣药相配,增强清热利湿,利尿通 淋之力。
· 八正散·
佐:山栀子 — 清泄三焦湿热
五 苓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五苓散·
【组成】
猪苓 去皮,十八铢 泽泻 一两六铢 白术 十八铢 茯苓 八铢 桂枝 去皮,半两
【用法】
猪 苓
· 五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③痰饮。 【病机】 a.风寒客表; b.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治法】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兼以解表。 (外解太阳表证,内化膀胱蓄水)
· 平胃散·
6、现代研究:
·健胃、助消化,调节胃肠运动;
·解痉,镇痛,抗胃溃疡; ·抗细菌、真菌,抗病毒。 7、衍化方: ·不换金正气散
·柴平汤
8、病例分析: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藿香正气散·
【组成】
藿香
紫苏 厚朴
去土,三两 一两 二两
白芷
茯苓 白术 甘草
一两 去皮,一两 二两
半夏曲 苦桔梗
6、病例分析:
三 仁 汤
《温病条辨》
· 三仁汤·
【组成】
杏仁 竹叶
五钱
二钱
飞滑石
白蔻仁
六钱
二钱
白通草 生薏仁
二钱
六钱
厚朴
半夏
二钱
五钱
【用法】
· 三仁汤·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湿邪阻遏,卫阳郁闭: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湿阻气机,湿困脾胃:胸闷不饥; 湿遏热伏:午后身热(身热不扬); 湿邪为患:口不渴,面色淡黄,舌白, 脉弦细而濡。
【用法】
· 甘露消毒丹·
【主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熏蒸三焦。
湿热交蒸:发热,肢酸倦怠;
湿阻气滞:胸闷腹胀;
湿热疫毒 熏蒸气分 热毒上攻:咽肿,颐肿口渴; 湿热郁蒸于肌肤:身黄;
湿热下注:小便黄短赤,吐泻,淋浊;
湿热之象:舌苔黄厚腻。
【病机】湿温疫毒,邪在气分,湿热并重。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佐:大黄 — 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
由大便而下。 配伍要点:本方以清热利湿药与清热泻火药、泻火 通便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重,通利二便,使湿热
瘀之邪从前后二便分消而解。
【运用】
· 茵陈蒿汤·
1、本方清热退黄作用强,为治阳黄的常用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滑数。
3、临证加减:
·湿重于热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渗湿;
·热重于湿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 ·若胁痛者,可加川楝子、元胡、郁金以行气止痛。
· 茵陈蒿汤·
4、现代应用:
·急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 钩端螺旋体病等属湿热内蕴所致者,可用本方 治疗。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排石、保肝、降脂作用。
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二两 炙,二两半
【用法】
· 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恶寒发热,头痛。 湿滞于中
升降失常:霍乱吐泻,脘腹疼痛,胸膈满闷。
湿浊之象:舌苔白腻。
【病机】湿滞内阻,复感风寒—外寒内湿。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 藿香正气散·
【方解】 君:藿香 — 辛温散寒,解表化湿; — 芳香化湿,和胃止呕。
热重于湿,热为阳邪:黄色鲜明如橘子色。 湿邪与瘀热 蕴结肝胆
湿热困阻脾胃:腹微满。 湿热下注:小便短赤。
热邪伤津:口微渴。
湿热之象:舌苔黄腻,脉实或滑数。 【病机】湿邪与瘀热蕴结肝胆。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 君: 茵陈蒿 — 善能清热利湿而退黄。
· 茵陈蒿汤·
臣:山栀子 — 清热泻火,通利三焦湿热, 引邪从小便而出。
3、本方亦主治:(属湿滞脾胃之证) · 呕吐恶心,嗳气吞酸;
· 肢体沉重,怠惰嗜卧;
· 常多自利;
· 平胃散·
4、临证加减: ·兼食滞者加神曲、麦芽; ·兼便秘者,加枳实、槟榔; ·寒湿者,加干姜、肉桂; ·湿热者,加黄连、黄芩。 5、现代应用: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 胃肠神经官能症等证属湿滞脾胃者。
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教学课件
祛 湿 剂
一、概念: 组成:以祛湿药为主。 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治证:水湿病证。
水湿病分类:
外湿:
①湿邪客于肌表(表证):头胀重痛,肢体沉重,恶寒发 热,脉濡。(解表剂) ②风湿痹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 ③湿温初起证。
内湿:
①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呕吐,泄泻。 ②湿热郁结证:湿温病、黄疸、泄泻、湿热淋浊。 ③寒湿内阻证:痰饮、水肿、痹证、脚气。 ④水湿内停证:蓄水、水肿、癃闭、淋浊、泄泻。
大黄 — 清热泻火,导热下行 灯心草 — 清心除烦 使:炙甘草 —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配伍要点:
本分以八味清热利水通淋药和清热泻下药,组
方用药侧重于苦寒通利。因八味药等量共为散剂 应用,故名“八正散”。
【运用】
· 八正散·
1、本方适宜于膀胱湿热证。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尿频涩痛,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 * 淋证日久,肾虚气弱者不宜。
湿热阻遏气分 三焦气机不利
【病机】湿热阻滞三焦气机,湿遏热伏,湿重热轻。
【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 “三禁”:禁“汗”、“下”、“润”。
· 三仁汤·
【方解】
君:杏仁 — 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 白蔻仁 — 芳香化湿,行气调中; 生薏仁 — 甘淡,渗利下焦湿热。 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 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
· 甘露消毒丹·
【方解】
君:茵陈 — 清热利湿退黄,以除肝胆脾胃之湿热。 滑石 — 清热利湿,使湿热、疫毒从小便而去。
黄芩 — 苦寒燥湿,清热解毒。
臣:木通—渗利湿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连翘—清热解毒
薄荷—利咽止痛
射干—清利咽喉 贝母 —清热散结,利咽
清解咽喉之热毒, 且散结消肿
· 甘露消毒丹·
3、临证加减: ·血尿可加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石淋涩痛加海金砂、金钱草以通淋化石; ·小便浑浊较甚,加萆薢、石菖蒲。
· 八正散·
4、现代应用:
·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 急性肾炎、肾盂肾炎等属于湿热下注膀胱者。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抑菌、抗结石形成作用。 6、病例分析:
·恶寒发热,霍乱吐泻,脘腹胀痛,舌苔白腻。
3、临证加减: ·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
·气滞脘腹胀痛甚者,可加木香、元胡;
·湿重舌苔厚腻者,白术易苍术; ·舌苔兼黄者,加黄连、栀子、银花。
· 藿香正气散·
4、现代应用:
急性胃肠炎、肠伤寒、肾盂肾炎、胃肠型感冒 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可用本方治疗。也可用
·厚朴配陈皮:相须为用,加强下气降 逆,消胀除满之功。
使:炒甘草—和中,调药。
配伍要点:本方以化苦燥药配伍行气药,以“苦 辛芳香温燥”为特点,其中苦降辛开能消胀除满, 芳香化浊能醒脾和胃,温中燥湿能健脾助运。
· 平胃散·
【运用】
1、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之基本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脘腹胀满,食少体倦,苔白腻而厚。
臣:白芷 辛散风寒以助君解表, 紫苏 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 厚朴 燥湿和胃止呕, 行气化湿除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