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_仲夏夜之梦_的戏中戏
《仲夏夜之梦》戏剧情节特征及语言风格研究
《仲夏夜之梦》戏剧情节特征及语言风格研究仲夏夜之梦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作品,是著名的浪漫喜剧。
该剧以梦为基础,糅合了爱情、魔法和现实三个元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融合了幻想和现实,成为一幅奇幻绚丽的人生画卷,展现了爱情观与人性观的矛盾与和谐。
本文旨在探讨仲夏夜之梦的戏剧情节特征及其语言风格。
一、戏剧情节特征1.快节奏、情节复杂整个剧本中,三个情节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相互穿插,行为和语言在连续的基础上飞跃到另一个情节。
四对情侣之间、木妖与观众之间、精灵之间的情感纠葛相互交织,情节发展快速,令人眼花缭乱。
2.魔幻、幻想色彩浓厚剧中的精灵、木妖、妖魔等玄幻元素成为了剧情的重要部分,这些玄幻元素和魔法让观众进入了一个充满幻想色彩的童话世界。
幻想元素和现实元素交融,形成了令人惊奇的情节展开。
3.同性爱情本剧中向来有“同性爱情”的称谓。
剧中连续出现的两对情侣当中,喜好相同和爱慕伙伴的Special和Tay局长被认为是“同性恋者”。
这部剧的同性恋情节是其独有的性格特色之一。
4.人性探讨本剧通过玄幻情节的展现,由浅及深地探讨了人类情感、人性的本质,追寻人类内心深处的真相。
在剧情的推动下,总结出了“爱情是一切,包括我们自己”的人性探讨。
5.喜剧元素本剧具有浪漫喜剧的风格,剧中幽默、滑稽的剧情,以及诙谐、俏皮的语言让观众大笑不已。
各种有趣的场景和对话在观众中引发了欢乐和诙谐。
二、语言风格1.辞藻华丽、语言巧妙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本剧的语言表达浑然天成,辞藻华丽,表达深思熟虑。
语言中又暗藏玄机,充满双关语和隐喻。
2.诙谐幽默、俏皮生动语言中的诙谐幽默、俏皮生动经常发生在配角身上,尤其是在哥斯达黎加层面、提坦尼娅神殿的场景中。
这样的语言表达不仅增加了剧情的喜剧效果,也使剧情更加生动,令人感到有趣和愉悦。
3.独特的骑士啰嗦语言风格某些角色的台词采用的是骑士啰嗦语言,比如:喷泉女神、精灵们等,这些台词的语言风格十分独特,令观众感到耳目一新。
浅谈《仲夏夜之梦》的梦幻与讽刺艺术
浅谈《仲夏夜之梦》的梦幻与讽刺艺术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为赫米娅和拉山德,他们是雅典城内的一对恋人,赫米娅的父亲反对他们在一起,若赫米娅不嫁狄米特律斯就要判她死罪。
出于对爱情的忠贞,于是他们相约私奔,而另一边热爱赫米娅的狄米特律斯和迷恋狄米特律斯的海丽娜,亦跟随这对恋人逃进森林。
森林里的仙王奥布朗为助有情人各得其所,使用了神奇的情水,让狄米特律斯醒来,就会爱上睁眼后第一个看到的人从而与海丽娜结成伴侣。
未料阴错阳差,情水滴错对象,闹出了一系列乌龙事件。
但是最后好在赫米娅的父亲发现赫米娅和狄米特律斯各有意中人后,答应了赫米娅和拉山德的婚事,因此这两对恋人就双双在同一天举行婚礼,是个大团圆美好结局。
故事情节不算太复杂,总体来说是个爱情喜剧,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中间插入了“乱点鸳鸯”的情节,使故事变得一波三折,更加生动有趣。
而且这“乱点鸳鸯”是精灵所为,使这部剧带上了神话或者说魔幻的色彩,浪漫主义色彩更加浓厚。
从戏剧的命名《仲夏夜之梦》出发,我们可以探寻到在西方文化历史,据说仲夏夜之梦是欧洲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夏至的前夜,会发生千奇百怪的仙灵鬼怪故事。
而且在西方文化历史中,有所谓的“仲夏疯”和“月晕”之说,在有月亮的夜晚,人容易释放自我,陷入欲望、激情和混乱。
黎明过后,阳光带来理性回归,才能恢复秩序,解决疑惑和冲突。
莎士比亚在同时期的作品中,“梦”字的出现特别频繁。
通过梦去透露人的真正想法、感觉、欲望或恐惧等。
梦也带有预示作用,预示未来可能的变化。
莎士比亚在他的喜剧世界当中安排了了许多典型人物,既有乡巴佬这个现实世界的代表,也有帕克这个梦幻世界角色的存在。
乡巴佬这个角色现实无比对仙后的地位和法力不为所动,只关心找到路回家、觅食、搔痒、睡觉。
帕克则是游戏人间的典型,他四处游逛,捉弄村民,对自己滴错情水不但不以为然,还觉得趣味十足。
这出戏中的有许多场景如夏夜、森林、精灵、魔法、好事多磨的两对恋人,或是仙后和驴头乡巴佬的恋情等等,在戏剧和电影表现时我们就能看到瑰丽奇幻的舞美展示,与故事情节相得益彰,配合演出了一出魔幻喜剧。
《仲夏夜之梦》中的元戏剧研究
《仲夏夜之梦》中的元戏剧研究摘要:有关莎士比亚著名戏剧《仲夏夜之梦》的研究颇多,但很少从“元戏剧”的角度来理解它。
本文在讨论阿贝尔和霍恩比的元戏剧理论的基础上,从“戏中戏”“自我意识”和“戏剧的评论”这几个方面论述莎剧《仲夏夜之梦》的特征,并试图解释莎士比亚运用元戏剧的意义和重要性。
关键词:元戏剧《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戏中戏元戏剧的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才形成,而莎士比亚在四个多世纪前已经试验了各种不同的元戏剧策略,这在其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一、“元戏剧”的概念文学批评界对“元小说”一直津津乐道,却很少论及“元戏剧”。
值得一提的是,“元戏剧”的提出其实比“元小说”还要早。
1970年,美国批评家和小说家威廉?H?伽斯年才在他的著作《小说和生活中的形象》中提出“元小说”的概念;而元戏剧又称“后设戏剧”,早在1963年就由莱昂内尔?阿贝尔在他的著作《元戏剧:一种新的戏剧形式》中提出,并做了初步的界定。
阿贝尔认为当时神权退位,个人意识盛行,所以传统的纯粹宿命式的悲剧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新型的戏剧应当打破戏剧与现实生活的界限,表现已经戏剧化了的生活。
具体地说,元戏剧通常运用“戏中有戏”的手法,剧中的人物意识到自己是在演戏。
阿贝尔声称:“从某种现代的观点来看,只有承认自身内在戏剧性的生活才能成为有趣的舞台表演。
”不过,阿贝尔的论著是一部论文集,结构比较松散,而且只有半数论文论及元戏剧,因而对于元戏剧的讨论不够系统和深入。
但是,阿贝尔对于元戏剧基本特征的描述和分析基本是正确的,时至今日仍被西方戏剧界经常引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理查德?霍恩比出版《戏剧?元戏剧?感知》一书,仔细地梳理了五种不同的元戏剧类型,即“戏中有戏”“戏中的仪式”“演中有演”“文学和真实生活中的指称”以及“自我指称”。
霍恩比提出的五种类型的元戏剧比阿贝尔对元戏剧的解释更加具体和系统,但没有根本的不同。
霍恩比同时指出:“元戏剧很少仅仅属于某一种类型,通常的情况是他们在某个戏剧中一起出现或者相互交融。
从《仲夏夜之梦》戏中戏管窥莎士比亚戏剧观
基本内容
在西方文学的瑰宝中,莎士比亚的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无 疑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之作。其别具一格的故事叙述和人物塑造,以及 深沉而独特的主题,使得这部作品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对于这 部作品的理解和研究,对我们理解西方文化,尤其是英国文化和文学,具有深远 的意义。
总而言之,《仲夏夜之梦》是一部经典不朽的文学作品,其丰富多样的语言 风格为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从旧词新用到文学修辞,从文学手法到主题 阐释,这部作品无疑展现了莎士比亚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读者,我们应该珍视 这部文学瑰宝,深入体会其语言风格与思想内涵,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我们也 要不断发掘和领悟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启迪我们的心 智。
此外,文学修辞在小说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比喻、排比和对仗等,它们不 仅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还使作品充满诗意的美感。
这部作品所采用的文学手法也值得我们称道。寓意深刻是《仲夏夜之梦》的 一大特点,作者通过对爱情的描绘,传达出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虚幻。同时,情 节复杂也为小说增色不少,四个爱情故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使得整部作品 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转折。这些手法不仅使小说更加生动有趣,也深化了主题, 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 中,他通过独特的戏中戏结构和深入的人物内心描绘,展示了戏剧的巨大魅力和 无尽可能性。通过观察和分析《仲夏夜之梦》中的戏中戏元素,我们可以更好地 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观念和他对生活、人性的深刻洞察力。
首先,莎士比亚运用戏中戏的手法解构了传统的戏剧结构。在《仲夏夜之梦》 中,他打破了悲剧和喜剧的界限,将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戏 剧效果。这种手法使得剧情更加复杂多变,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和惊喜,让观 众在欣赏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紧张感和好奇心。
《仲夏夜之梦》戏中戏结构简析
《仲夏夜之梦》戏中戏结构简析作者:杜归帆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8期摘要:威廉·莎士比亚作为戏剧创作的代表人物,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戏剧作品。
本文主要针对《仲夏夜之梦》的戏中戏结构进行简单分析,主要包括叙述结构简析,戏剧结构简析,以及戏中戏结构的分析。
威廉·莎士比亚通过戏中戏的方式,使《仲夏夜之梦》的特色更加突出,也使他的故事更加的完美。
关键词:戏中戏;结构;戏剧;威廉·莎士比亚从结构角度审《仲夏夜之梦》醉一个仲夏,体几句真言。
仲夏的梦,是赫米娅和拉山德的梦,是狄米特律斯和海丽娜的梦,是仙王和仙后的梦,是公爵和公爵夫人的梦。
根据诺斯洛普·弗莱的理论,他的四种叙述类型——春、夏、秋、冬——同时又是定型的情节和主体结构或对世界的看法。
略带神秘色彩的主人公和他的女主角幸福美满,走向了他们的新世界。
这体现了《仲夏夜之梦》的整体结构特点。
即《仲夏夜之梦》的大体框架,通过这一方面,我们能够很好的知道《仲夏夜之梦》地整体构造。
下面我们来简单地分析一下它的局部特点——戏中戏。
在戏中戏里,尚未系列的一组戏剧角色向另一种角色边沿戏剧。
通过向文本第二虚构层面,剧作家在内层面上复制出外交际系统的表演情景。
舞台上虚构的观众对应着剧场里的真实观众,虚拟的作者、演员和导演对应着现实生活中从事艺术创作的作者、演员和导演。
有关戏中戏的类型分析必须特别注意两个标准:一是主线行动与戏中戏之间的数量关系,二是两个层面上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联系。
《仲夏夜之梦》中工匠们的戏是戏中戏里的人们,在《仲夏夜之梦》中充当着本人的角色,又在戏中戏中担任了那部戏的角色,这样使戏中戏更加真实,也加强了与《仲夏夜之梦》中戏中戏以外的角色的冲突。
例如,在波顿这一人物的塑造上,就能体现出威廉·莎士比亚的良苦用心。
波顿一上场,他的名字就已经就已经让人发噱:圆心固定,圆周不定,就像职工手里缠绕的线团。
这既是他名字的含义,当然,也是他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刍议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
刍议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的经典喜剧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闻名。
本文将对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具有戏剧化和诗意的特点。
莎士比亚运用了大量的韵律和押韵,使得剧作充满了音乐感。
比如,在剧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真爱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
通过押韵,这句台词给人以美感和节奏感,使其更加鲜活生动。
其次,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诙谐和幽默。
莎士比亚在剧中刻画了一群喜剧角色,他们的对白充满了机智和幽默。
特别是波吕斯和普克,他们的互动和对话常常引人发笑。
比如,在剧中波吕斯说:“Love looks not with the eyes, but with the mind.”(爱情并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用心感受的),这句话既诙谐又深刻。
此外,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还呈现出一种奇幻和神秘的感觉。
莎士比亚通过运用隐喻、象征和形象化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充满仙境氛围的舞台。
他描绘了仙女、妖精和各种神话生物,使得剧情更加奇特而离奇。
比如,在剧中的精灵王后提塔尼亚就是一个迷人而神秘的角色,她的对白充满了魔力和诗意。
最后,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还展现出了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思考和洞察。
剧中的角色们面对爱情、欲望、嫉妒和误会等情感问题,他们的对白揭示了人类情感的种种纷繁复杂。
莎士比亚通过他们的言谈和思考,传达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和观察。
总结起来,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独特鲜明,同时展现了戏剧化、诗意、诙谐、幽默、奇幻和思辨的特点。
莎士比亚通过精彩的对白和形象化的描写,使得这部剧作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读者和观众通过欣赏仲夏夜之梦,既能够享受文学艺术的魅力,又能够思考人性和情感的深度。
《仲夏夜之梦》影评10篇
《仲夏夜之梦》影评10篇《仲夏夜之梦》是一部由迈克尔·霍夫曼执导,凯文·克莱恩 / 米歇尔·菲佛 / 鲁伯特·艾弗雷特主演的一部喜剧 / 奇幻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仲夏夜之梦》影评(一):夏夜之旅我只能说,这里面会聚了太多我喜欢的演员,而且本身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两部莎翁喜剧之一。
电影与原著的贴合度还是蛮高的,对白根本一字不差,除了演员的服装无法带给人希腊的感觉,其余的场景尤其是仙后与仙王那段,算是改编剧里相当成功的一部了《仲夏夜之梦》影评(二):太艺术了,不习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明星云集的电影,据说在国外评价很高。
听台词也能体会出,处处都在押韵,翻译也特别的文,应该是原汁原味展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魅力。
不过对于我来说,有些太艺术了,不大适应,片子的最后那帮手艺人上演的戏剧倒是笑点,确实很有意思,别的地方就那么看过来了,没有啥感觉。
本片的男主角好似挺有名,影评对他的评价也挺高,不过我没觉得啥,就是一般吧。
我觉得最好看的就是最后的那出戏中戏。
《仲夏夜之梦》影评(三):夜未央莎翁剧本中难得的轻快,也是莎翁后期比拟成功的喜剧。
没有任何影射,用现代的眼光看就是一部言情。
所以我很惊讶莎翁居然还有这种童真的心可以写出这样的故事。
故事情节其实很老套,现代人即使从未听过《仲夏夜之梦》的情节,在精灵把花汁滴在某人的眼睑之时大概也能猜到要出错了。
但用现代手段演绎这个故事,比那个年代传统的戏剧应该增加了很大的可看度。
这部影片,论文艺,不及《莎翁情史》和《窈窕淑女》;论台词的精彩程度,也没有什么闪光之处。
但就是胜在风格轻快,名字取得也好。
夏日,午夜,精灵出没,微风轻抚,不要用任何负担,享受这一切。
不过我很羡慕那个年代的人出口成诗,比喻拟人各种修辞信手拈来。
虽然如果现在有人这么说话应该会被当成神经病,但是我这颗文青的心还是忍不住颤抖啊=3=但是结尾感觉不那么美妙呐。
《仲夏夜之梦》戏中戏的存在意义
收稿日期:2018-11-19作者简介:乔滢(1970—),男,河南孟州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在莎士比亚生活的伊丽莎白时代,年复一年的节庆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些民间风俗激发了莎士比亚的想象力,为作者提供了不竭的文学创作素材。
《仲夏夜之梦》的剧名与欧洲古老的传统节日仲夏节联系密切。
据说仲夏节最早是人们为纪念基督施洗者约翰的生日而举行的宗教庆祝活动。
在古代,人们在仲夏夜前夕摘取金盏花等草药,外出时点起火炬或篝火,以驱逐野外的孤魂或精灵。
因为人们相信在这个节日里采摘的草药具有神奇的治愈效果,点燃的篝火具有奇异的魔力[1]。
剧中作为节日的仲夏节成为混乱甚至是精神出轨的同义词。
仲夏夜在传统意义上是过失和思维游离的夜晚,恋人们在森林中一夜间经历的错乱爱情故事,以及在每个人心理上都受到同样影响的事实,证明那不会是幻想。
莎士比亚戏剧中非真实的东西不少,赋予正在演变的一切以特殊意义,暗示尚不明其真相的生活隐秘。
这些东西,不仅加强了莎剧的诗意,而且也成了剧作家感受世界的一个方面。
1.织工波顿的真面目在第一幕一开场预告了婚庆主题和爱情闹剧之后,紧接着第二场我们就看到一组手艺人,为了准备在国王结婚之日演出助兴,正在排练一本戏。
有趣的是,中心人物织工波顿,想要扮演所有的角色。
他原本要扮演皮拉摩斯,不仅自信有逼真的演技,而且还想扮演他的恋人提斯柏,甚至狮子。
他对演戏的喜爱与众不同,他喜欢扮演角色,而且无论什么角色,都自信演得会让观众信以为真。
当昆斯想要让他放弃扮演提斯柏的想法时说:“你要嚷得那么可怕,吓坏了公爵夫人和各位太太小姐们,吓得她们尖声叫起来,那准可以把咱们一起给吊死了。
”于是其他手艺人都认真地表达了担心,波顿表面上似乎也接受了意见。
众人的言语之中反映了演戏的魅力,成为自己之外的他者和疑忌,扮演过于真实的可怕后果。
当然可能是让波顿放弃扮演多个角色的念头而制造的说辞,但是这种不安一旦被道破,迅速在伙伴间蔓延开来。
《仲夏夜之梦》戏中戏结构简析
《仲夏夜之梦》戏中戏结构简析摘要:威廉·莎士比亚作为戏剧创作的代表人物,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戏剧作品。
本文主要针对《仲夏夜之梦》的戏中戏结构进行简单分析,主要包括叙述结构简析,戏剧结构简析,以及戏中戏结构的分析。
威廉·莎士比亚通过戏中戏的方式,使《仲夏夜之梦》的特色更加突出,也使他的故事更加的完美。
关键词:戏中戏;结构;戏剧;威廉·莎士比亚从结构角度审《仲夏夜之梦》醉一个仲夏,体几句真言。
仲夏的梦,是赫米娅和拉山德的梦,是狄米特律斯和海丽娜的梦,是仙王和仙后的梦,是公爵和公爵夫人的梦。
根据诺斯洛普·弗莱的理论,他的四种叙述类型——春、夏、秋、冬——同时又是定型的情节和主体结构或对世界的看法。
略带神秘色彩的主人公和他的女主角幸福美满,走向了他们的新世界。
这体现了《仲夏夜之梦》的整体结构特点。
即《仲夏夜之梦》的大体框架,通过这一方面,我们能够很好的知道《仲夏夜之梦》地整体构造。
下面我们来简单地分析一下它的局部特点——戏中戏。
在戏中戏里,尚未系列的一组戏剧角色向另一种角色边沿戏剧。
通过向文本第二虚构层面,剧作家在内层面上复制出外交际系统的表演情景。
舞台上虚构的观众对应着剧场里的真实观众,虚拟的作者、演员和导演对应着现实生活中从事艺术创作的作者、演员和导演。
有关戏中戏的类型分析必须特别注意两个标准:一是主线行动与戏中戏之间的数量关系,二是两个层面上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联系。
《仲夏夜之梦》中工匠们的戏是戏中戏里的人们,在《仲夏夜之梦》中充当着本人的角色,又在戏中戏中担任了那部戏的角色,这样使戏中戏更加真实,也加强了与《仲夏夜之梦》中戏中戏以外的角色的冲突。
例如,在波顿这一人物的塑造上,就能体现出威廉·莎士比亚的良苦用心。
波顿一上场,他的名字就已经就已经让人发噱:圆心固定,圆周不定,就像职工手里缠绕的线团。
这既是他名字的含义,当然,也是他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作为戏中戏的主要人物,他的形象以及他的名字都注定了他的善良、勇敢、幽默,尽管经历了被捉弄,被嫌弃,依旧初心不改。
浅谈《仲夏夜之梦》喜剧语言的魅力
浅谈《仲夏夜之梦》喜剧语言的魅力摘要:本文由戏剧简介,莎士比亚简介,以及语言风格介绍这三方面组成。
对《仲夏夜之梦》的语言运用方面进行简单的叙述。
语言作为戏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很多方面,不是一篇文章所能说尽的,也不是几千字所能说通的。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独白,歌曲,幽默方式这些话题展开讨论,进而达到浅谈的目的。
关键词:戏剧;威廉·莎士比亚;喜剧;语言仲夏的梦,喜剧之言作者运用四条线索,通过四个方面介绍不同的,不同的情。
但这些都离不开语言,离不开它的表达,它的描写。
《仲夏夜之梦》运用诗化般的语言,风趣幽默的方式展现戏剧的特色,展现喜剧的特色,展现威廉·莎士比亚的特色。
的确,没有特色又怎能传世,没有特点又怎能被人们熟知。
《仲夏夜之梦》也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多种艺术手法,使文章更加的生动活泼,显示喜剧的特色。
我所选择的译者是朱生豪先生,他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宗旨,翻译语言流畅,并且独具特色,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莎剧翻译家,曹禺也曾赞赏他的译作“功绩奇绝”,通过朱生豪先生的作品,让我更好的了解威廉·莎士比亚的心情,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涵。
剧本是一场剧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我看来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在可以称之为剧的剧本。
剧本的好坏关系到整场戏剧表演的好坏。
因此足以见得剧本的重要,语言文字作为剧本的组成成分便可以看出它的重要。
所以,归根结底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及运用是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独白的方式“The Overtone”对于作者的独白意识含义显然是弦外之音,但读者却可在人物的言行中听到微弱的泛音,即挣脱主题意识桎梏的弦外之音。
文中出现了多出独白,例如:奥布朗:这种花汁一到了手,我便留心着等缇泰妮睡了的时候把它滴在她的眼皮上;她一醒来第一眼看见的东西,无论是狮子也好,熊也好,狼也好,公牛也好,或者好事的猕猴,忙碌的无尾猿也好,她都会用最强烈的爱情追求它。
仲夏夜之梦戏剧解读
仲夏夜之梦戏剧解读《仲夏夜之梦》是威廉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同时也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
整部戏剧情调轻松,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乱点鸳鸯谱”的故事。
剧中有穿插了小闹剧当作笑料,即众工匠为婚礼所排的“风马牛不相及”的喜剧以及排戏经过。
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文章吧。
仲夏夜之梦戏剧解读“仲夏夜”给人第一感觉就是有些暧昧气息抑或是透露着浪漫和飘渺感觉的词汇。
去网上查,关于仲夏是指夏季的第二个月,因为处在夏季之中,所以称仲夏。
而仲夏夜就是农历五月的一个晚上,今年的6月4号晚即是仲夏之夜。
莎士比亚有诸多的作品,之所以选择《仲夏夜之梦》这部喜剧只是源于一些情结。
简简单单的情结就能决定很多的东西。
仲夏夜很简单,简单的人物,简单的对白,简单的快乐,简单的幽默。
以个人的看法,只是将仲夏夜看作一部滑稽又可笑,温暖又甜蜜的戏剧。
并且,只有将《仲夏夜之梦》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时,它那些在托斯卡纳的迷人景色,山花烂漫,精灵出没的神秘森林,独特的场景布置,它的精彩才是剧本中所无法比拟,并且让人能感同身受融入的作品。
在第一场戏中,首先进入的就是社会,家族权势高压下的场景,如果不遵循父令则有权自行判处女儿死刑。
给人初印象便是压抑和悲剧色彩的袭入。
然而,随着剧情的逐渐递进,随着场景的转换,情节愈加有趣,心情愈加放开,整部戏的气氛也转变得轻松,“乱点鸳鸯谱”的故事,小闹剧,精灵们的嬉戏,莎士比亚难得的一部喜剧混合这神奇般童话味的角色和故事,不得不让人轻松又快乐。
最精彩之处莫过于第三幕,因为就在第三幕,矛盾开始一一展现,在眼中滴入魔液的Lysander睁眼看到的第一个人是Helena,Helena吃惊于Lysander居然爱上自己。
Lysander说:“我一点也不爱她,对我而言,她只是只乌鸦,而你是只白鸽”从这里开始,戏剧开始有所起伏,魔液所起到的作用达到荒诞可笑的目的:精灵皇后爱上了一头驴,原本彼此相爱的2对情人到错综复杂的关系,Hermia与Helena从好朋友到相互不理解,这一切在最终有了圆满结局后就真的像是夏夜里的一场梦,让人无法去信服。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的戏剧性元素-最新年文档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的戏剧性元素威廉?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当中的戏剧元素处理上相对比较巧妙,莎士比亚把戏剧当中的四条故事线索联系到一起,并且创造了现实世界、梦幻世界以及神话世界三个部分,并且在这些不同的故事背景当中进行穿行性的描写。
在这些故事背景的写作当中,梦幻世界的戏剧性元素是最为精彩的,也是莎士比亚的神来之笔。
在《仲夏夜之梦》之中,莎士比亚运用了真假之间的结合,看似老套的误会以及巧合,在梦幻世界的背景当中,戏剧性元素更为明显,其喜剧性是十分强烈的。
而两对男女从现实当中走向梦幻,再从梦幻走向现实,神仙和精灵也和这些男女闹在一起,变成了意料之外的荒唐喜剧式效果。
一《仲夏夜之梦》之中故事脉络的戏剧性元素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当中采用了一种前人尚未使用过的喜剧手法,莎士比亚把对世态的讽喻,以及运用到情调的优美和抒情性等相关的喜剧技巧。
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更具备特点以及风格,相对于莫里哀的喜剧而言,莎士比亚的创造性和喜剧效果更加明显。
莫里哀的喜剧效果主要是以正常人的心理以及价值观,去看人性当中所存在的怪癖以及邪念。
但是《仲夏夜之梦》则不是这样处置故事的演进和脉络的铺设,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仲夏夜之梦》当中并没有突出爱憎分明,也没有人性的邪念,而是采用了抒情性的手法,让整部作品显得更为轻松愉快,让《仲夏夜之梦》传达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并且让思想感情在欢笑当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仲夏夜之梦》当中只有没有丧失人类良知的坏人,只有鬼迷心窍的份子,从而让道德感以及正义感不断地得到升华。
《仲夏夜之梦》的故事脉络起因是一个淘气的精灵蒲克,把一对年轻的男女迪米特律斯还有莱珊德认错了,从而对这一对男女施加了爱情的药物,最终导致这两对男女为了自己的爱情以及幸福常常争论不休。
不过淘气的精灵蒲克却没有把这件事情当做自己的事,并且常常在一旁看着热闹,没有任何的同情心,也没有自己做错了事情的责任感。
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让这些男女之间闹得越来越大,并且让故事越来越复杂,戏剧当中的男女不断地争吵,可是蒲克这个精灵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这一切的闹剧当成了喜剧,从而在一旁看着热闹。
《仲夏夜之梦》读书心得
《仲夏夜之梦》读书心得《仲夏夜之梦》读书心得《仲夏夜之梦》读书心得1这部戏剧是莎士比亚所写的喜剧作品之一。
全剧给我的感觉确实比较荒诞,也许是大量融入“傻冒角色”的缘故。
情节本身的荒诞和“剧中剧”的诙谐使整个剧感觉上简直不能称之为一个精彩的剧目。
鲁迅说: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东西展示给人看。
我觉得这未免过于绝对,即使是现在俗不可耐的冯小刚、周星驰电影,也没人可以说他们毫无价值,至少他们缔造了极为可观的商业价值。
而对于莎翁的戏剧来说,鲁迅的定义更不能被人接受。
莎翁本身就是价值,哪怕他说了句脏话,那都跟中国孔子骂街一样——字字珠玑啊。
有人仿照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定义下了一个喜剧定义:喜剧是对一个可笑的、有缺点的、有相当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以引起快感与笑来宣泄这些情感”。
从功能上说,这个定义的确是说到了点子上。
而莎翁的这部喜剧,也的确令人发笑。
就拿剧中的'一段情节来说。
一个演员,扮演狮子,他却害怕吓到观众,于是一边说着台词(首先狮子应该不会说话),一边解释自己其实是个木匠,不是真狮子。
但是《仲夏夜之梦》并不是完全这种搞笑风格,它也有严肃的话题。
这话题依然是爱情方面的。
他写了两对年轻人之家爱情的纠葛。
赫米霞爱着拉山德,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爱着赫米霞,海伦娜爱着狄米特律斯。
这种爱情模式本来决不能有圆满的结局。
然而仙人们的加入改变了他们四人的命运。
奇妙的魔力花汁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双双成婚。
情敌化干戈为玉帛,闺中密友锦上添花。
大团圆结局。
但是,作为狄米特律斯来讲,却不好说。
虽然他原先便和海伦娜有着山盟海誓,然而后来却疯狂爱恋着赫米霞。
神仙的法术使他重新爱上了海伦娜,但是,这显然违背了他的本意。
或许这也是对一个负心汉的惩罚吧,甜蜜的惩罚。
由此,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喜剧,实际上指的应该是结局,即圆满的结局,大团圆的结局。
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完美的结局鼓励读者快乐的生活下去。
《仲夏夜之梦》读书心得2在凉爽的夏夜,泡一杯清茶,翻开心爱的书本,感受习习清风带来的花香、草气,混杂着浓浓的墨香,在月光下做一场美妙的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戏中戏的存在意义
作者: 乔滢[1]
作者机构: [1]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出版物刊名: 焦作大学学报
页码: 34-36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 仲夏夜之梦;戏中戏;中魔;摹仿性欲望
摘要:�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全部喜剧中最富浪漫主义气息的一部戏。
剧中不同的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并行不悖且经常碰撞。
文章选取其中的两条线索,两对青年恋人间错乱的爱情故事和森林里一组手艺人认真排练“戏中戏”的情景,揭示令人感到冗长的戏中戏“皮拉摩斯和提斯柏”对于舞台上的观众以及对于欣赏《仲夏夜之梦》的台下观众的存在意义。
《仲夏夜之梦》戏剧赏析
《仲夏夜之梦》戏剧赏析话剧是一门非常有感染力的舞台艺术,演员的情绪,念白直接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动容。
戏剧中,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充满想象的力量。
个人比较喜欢莎翁的戏剧。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诗人,剧作家,人类戏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出生于英国中部,7岁时被送往当地文法学校读书,通过6年的学习,他熟练地掌握了文学写作的基本技巧,后因家庭破产而辍学,16岁自谋生活,在伦敦当过·马夫、剧团的配角演员。
因剧院需要剧本,转入写脚本,1594年成为“宫廷大臣供奉”剧团的股东。
1610年退出伦敦戏剧界,回到家乡。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同时也是他最著名的戏剧之一。
整部戏剧情调轻松,所包含的,只是纯净的快乐,仿佛是一部戏剧的狂欢,中间也掠过一丝爱情所固有的烦恼,但亦是加以欢乐化、戏剧化的。
故事梗概:在古老而繁荣的雅典城,顽固的老头伊吉斯要将他的女儿赫米娅许配给门当户对的贵族青年迪米特律斯,可是女儿不同意,因为她已经爱上了另外一个叫做拉山德的青年。
忒修斯公爵命令赫米娅服从父亲的安排,这让一对深爱的人痛苦不已,二人决定私奔。
赫米娅的好友、深爱着迪米特律斯的海丽娜却故意将这个秘密泄露了出去。
当天晚上,这对情侣跑到了森林里,迪米特律斯和海丽娜也紧随其后。
一帮工匠正在森林里排练节目,主演波顿是个非常笨拙的人,表演得滑稽搞笑。
这两对情侣和演员们都不知道,他们已经慢慢接近了精灵们的秘密家园。
仙王奥布朗和他的仙后发生争执,仙王为了愚弄仙后,命令精灵迫克去寻找一种奇异的“爱懒花”汁,眼睛上涂了这种汁液的人,会爱上醒来后第一眼看到的形象。
但是由于迫克的疏忽大意,“爱懒花”汁引起了一片混乱和笑料:波顿变成了驴子,而且成为仙后的情人;另外两对情侣之间也发生了种种误会。
浅析《仲夏夜之梦》的艺术结构特点
浅析《仲夏夜之梦》的艺术结构特点作者:郑巧来源:《金田》2014年第04期《仲夏夜之梦》是一部精心安排的舞台剧,情节巧妙连贯,跌宕起伏。
不断变换的场景,不断转换的人物对白,不断跳跃的情节,读时仿佛置身狂欢派对中。
《仲》打破了四平八稳的“巴特侬神殿式”的戏剧框架,弥漫着浪漫主义时期人文主义的芬芳。
一.对传统戏剧创作的颠覆古典主义戏剧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之间保持一致性,即“三一律”原则。
而莎翁在他的《仲》中,从出场人物,戏剧冲突,情节设计方面大胆颠覆了这种“巴特农神殿”似的戏剧框架,给读者举办了一场狂欢大派对,在盛宴的背后,通过精心设计的巧合,将纷繁复杂的万象一一呈现。
1.精心设计的巧合从人物关系上讲:赫米娅与拉山德相恋,赫米娅与海丽娜是好朋友,狄米特律斯是赫米娅的未婚夫,而海丽娜却深爱着狄米特律斯。
四个人关系的复杂促成了巧合的发展。
赫米娅告诉了海丽娜私奔的计划,在友情与爱情面前,海丽娜选择将这个消息告诉狄米特律斯以换得他的感激。
这样四个人的行动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地点的选择上:私奔的地点和剧团排演的地点都选择了雅典城外的森林。
而这片森林恰巧又是仙王仙后狭路相逢的地点。
仲夏夜的各种条件、因素之和,构成了戏剧冲突发生、发展的条件和契机。
2.多层次结构与复杂的主题相呼应《仲》开篇就出现的违抗父命,对抗封建礼制的冲突讲矛盾至于社会大背景中,暗示了冲突的复杂性,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各种场景相互转换,各方力量相互渗透,用一系列的巧合将出场人物都纳入到这条崎岖坎坷的爱情道路上。
一边,奥布朗为了报复仙后,派迫克去寻找爱懒花的花汁,恰巧听到了狄米特律斯与海丽娜之间的对话。
不明所以的仙王希望利用魔汁帮助可怜的海丽娜,然而调皮的迫克误把花汁滴在拉山德眼皮上,拉山德恰巧就碰见伤心的海丽娜,于是着魔似的爱上了她。
为了弥补过错,迫克将花汁滴在狄米特律斯的眼皮上,拉狄俩人依旧是情敌,只是突然间情人同时变为海丽娜。
海丽娜是一个自尊的女子,她不知突变的缘故,以为自己被两个男人嘲弄了,痛苦不堪。
论《仲夏夜之梦》中“戏中戏”的作用
西方文学原著选读——论《仲夏夜之梦》中“戏中戏”的作用论《仲夏夜之梦》中“戏中戏”的作用【摘要】: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戏中戏”对这部戏剧来说作用巨大,戏中戏与主戏(笔者暂且把戏中戏之外的戏称为“主戏”,戏中戏演员之外的演员成为“主戏演员”)相互映衬,从而在情节、结构和戏剧氛围各方面推动整个戏剧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仲夏夜之梦》的喜剧性就是在对比映衬下体现出来的,本文仅试从“戏中戏”对《仲夏夜之梦》的戏剧氛围的影响来探讨莎士比亚戏中戏的作用。
【关键词】:戏中戏喜剧效果《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在这部戏中又套演了一场名为《最可悲的戏剧,以及皮拉摩斯和提斯柏的最残酷的死》(以下简称《最可悲的戏剧》)的戏剧,即戏中戏。
《最可悲的戏剧》在《仲夏夜之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整部戏剧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既对戏剧的故事情节、戏剧氛围具有巨大的影响,同时,戏中戏又与主戏相互映衬,进一步突出主戏的主题,也暗含了作者的戏剧理论和思想。
本文仅试从“戏中戏”对《仲夏夜之梦》的戏剧氛围的影响来探讨莎士比亚戏中戏的作用。
《仲夏夜之梦》的“主戏”主要讲了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恋纠葛故事、仙王仙后的恩恩怨怨以及雅典公爵的婚礼庆典,期间阴差阳错、妙趣横生,而“戏中戏”《最可悲的戏剧》则是讲皮拉摩斯和提斯柏的爱情悲剧,表面上看戏中戏与主戏的格调是不同的,然而实际上,这两场交织的戏最终走上头一条道路,引得观众发笑。
戏中戏从总体上就是将悲剧化为喜剧,它与主戏是相互对比映衬的。
情节上,戏中戏《最可悲的戏剧》推动着整个戏剧的发展。
戏中戏的扮演者与两对青年男女、仙王仙后的爱情纠纷缠绕在一起。
戏剧氛围上,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戏中戏与主戏的情调相互映衬,最终成就这部经典之作。
下面将具体分析一下戏中戏《最可悲的戏剧》。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从演员方面说。
戏中戏的演员们纯属业余人士,是在雅典城里做过活的胼手胝足的汉子,其中昆斯是木匠,弗鲁特是修风箱的,斯诺特是补锅匠,斯塔弗林是个裁缝。
浅论《仲夏夜之梦》的戏中戏
浅论《仲夏夜之梦》的戏中戏
吴佳浜
【期刊名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年(卷),期】2012(000)A01
【摘要】在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无论从戏剧创作还是理论影响上,都堪称最为光辉的人物之一。
他的剧作突破了传统戏剧框架,故事不仅有序曲、有高潮、有结局,还采用了"戏中戏"的特殊手法,这就为戏剧增添了一种即兴式的狂欢化色彩,读者能够恣意发挥想象力,获得全新的视野。
本文试图从《仲夏夜之梦》入手,探究莎翁在戏剧虚构理论上的独到见解,力图突破以往研究成果,提出新建。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吴佳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33.4
【相关文献】
1.仲夏夜之梦仲夏梦幻清新诱惑缘与美新推“仲夏夜之梦”彩宝系列 [J],
2.《仲夏夜之梦》戏中戏的存在意义 [J],
3.戏中戏在戏剧和电影内部结构上的作用探究——以孟京辉话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和电影《窃听风暴》为例 [J], 程锐
4.浅析李玉剧作中的"戏中戏"现象 [J], 李维岩
5.论《仲夏夜之梦》中的“戏中戏” [J], 蔺君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9期)
Total No .289
收稿日期:2011—10—01
作者简介:吴佳浜(1991—)女,吉林四平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浅论《仲夏夜之梦》的戏中戏
吴佳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在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无论从戏剧创作还是理论影响上,都堪称最为光辉的人物之一。
他的剧作突破了传统戏剧框架,故事不仅有序曲、有高潮、有结局,还采用了“戏中戏”的特殊手法,这就为戏剧增添了一种即兴式的狂欢化色彩,读者能够恣意发挥想象力,获得全新的视野。
本文试图从《仲夏夜之梦》入手,探究莎翁在戏剧虚构理论上的独到见解,力图突破以往研究成果,提出新建。
关键词:《仲夏夜之梦》;戏中戏;预设;想象;戏剧虚构论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26—02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喜剧的典范,也是他
戏剧艺术成熟的代表作。
歌颂爱情自由、反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深刻时代内涵赋予了其浓厚的人文色
彩,
在戏剧创作方法上,爱情悲剧《最可悲的喜剧,以及皮拉摩斯和提斯柏的最残酷的死》
(以下简称《皮》)嵌入其中,造成了一种“戏中戏”的艺术效果,不仅使得叙事线索多样化、多元化,产生一种“复
调”
协奏的美感,还因其表演失败而为这部喜剧增添了笑料。
然而笔者认为这场戏中戏不是一场没有意义的闹剧,徒增笑料而已,在其表象化的层面下,还隐藏着莎士比亚对于戏剧创作“真实”与“虚构”的理论:彼得·昆斯的业余剧团是由几个“作过工活的胼手胝足的汉子”组成的,他们机械地追求字
面意义上的真实,
尽一切破坏戏剧错觉之能事。
下面具体分析两场:
1.在第一幕第二场中,昆斯带领大家在家中主要讨论《皮》剧角色分配问题。
莎士比亚何以用如此长的篇幅细细描述每个角色的分配呢?笔者认为这是莎士比亚借由昆斯道出
对戏剧的预设。
波顿自信能够演好每个角色
,“要是演得活灵活现,那还得掉下几滴眼泪来。
要是咱演起来的话,让看客们大家留心着自个儿的眼睛
吧。
”显然,作为演员、表演者,他们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范畴,进入了观众领域,从取悦观众的角度思考表
演问题。
“朋友们,你们说的很是;要是你把太太们
吓昏了头,她们一定会不顾三七二十一把咱们给吊
死。
”他们已经忘记了戏剧的虚构本质,戏剧虽是对
现实的摹仿,
但却远不是现实,观众是有能力加以区分的,这里,波顿就已经低估了或者说是错误地预设了观众的反应,站在一个反错觉主义的立场来评判。
而这两处都是为莎士比亚所批评的,莎士比亚对戏剧虚构论是持肯定态度的,对角色安排的详述是莎士比亚意在说明剧组人员为拍戏提出的每一条荒谬
建议都是基于一种对观众的错误预设,
实际上是一种反讽,他想要让剧作家们和观众都明白戏剧是虚构的。
演员们应该做的是发挥各种演技,努力使观
众相信这种虚构性,
然后再通过调动他们的想象力来引导其进入美妙的戏剧情境。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莎翁对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论”的否定,是对经典文学理论的挑
战。
他们认为亚氏“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
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诗学》)与莎翁
“戏剧虚构论”是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向,但是笔者认为这是对莎士比亚的误解。
亚里士多德只是强调悲剧或者诗学艺术的来源是摹仿,观众通过“误以为真”的剧情,借以引起哀怜和恐惧,从而使心绪得到净化和疏泄,但亚氏从未提出戏剧的演出就应
该是现实的,
从未否定其虚构的艺术魅力。
莎士比亚只是反对“极端的摹仿论”,反对那种将现实场景
完全复制到戏剧表演中的做法,更进一步地阐释了
6
2
戏剧艺术的虚构和真实的辩证关系,比较清晰地提出了不要把现实和虚构混为一谈。
因此莎翁的戏剧虚构论非但不是对亚氏的否定,反而是从中汲取了营养并且做出更深层次的探讨。
总而言之,分派角色这一场所强调的并非是这些演员的表演何等拙劣,而是导致戏剧表演失败的症结所在。
2.在第五幕第一场中,演员们上场准备为这欢庆进行表演。
昆斯一上台便开始说旁白,揭示剧中情节和人物设置,“列为大人,也许你会奇怪这一班人跑出来干什么……”开场诗让观众不要相信他们即将看到的任何角色,这等于说,在连排练都没有开始之前,演员们就已经在放弃他们要扮演的角色了。
一开始就将悲剧的氛围打破,昆斯完全没有意识将现实和戏剧的虚构世界割裂开来,而且还可笑地认为观众也会无法从虚构的戏剧中抽离出来回到现实,完全解构了戏剧的虚构艺术。
接着,更为荒诞的事情发生了,狮子和墙都开口说话,进行自我解释,完全没有给观众留有想象的余裕。
皮拉摩斯说:“‘把咱欺’是该提帕斯接下去的尾白,他现在就要上场了……你们瞧吧,下面做下去正跟咱告诉你们的完全一样。
”可见皮拉摩斯已经忘记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演员,竟然当起戏剧情节发展的“引导者”、“绝对逼真的追随者”,一会儿是皮拉摩斯,一会变回波顿,完全没有维护演员的表演为观众营造的情景,刚刚进入剧情,唤起观众的期待,又马上破坏氛围,将观众拉回现实。
这时,希波吕忒做出的那句评论“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比这更蠢的东西。
”其实隐含了莎士比亚的观点:任何一部戏剧,如果混淆了现实与虚构,将会变得多么怪诞可笑。
相反的是,忒修斯对于这场闹剧报以宽容的态度“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缩影;最坏的只要用想象补足一下,也就不会坏到什么地方去。
”希波吕忒马上反驳“那该是靠你的想象,而不是靠他们的想象。
”莎士比亚借由这段辩论,实际上是围绕“想象”反驳了一种观点,提出了一个概念,试图说明想象之于观众、之于戏剧效果的传达是多么重要。
戏剧艺术因自身有限的舞台时、空的制约,遂决定了以模仿现实生活的“虚拟性”为其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因此想象在戏剧创作中不可或缺。
表演者只负责营造氛围,用剧情打动观众,而那些无法表现出来的现实要素(如月光)是要靠观众的想象填充的,这非但不会影响艺术的真实性,反而会带给观众独特的心理体验,毕竟艺术对现实的摹仿不是表象层面的,而是意在揭示人类共同的一种生存状态。
接着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同忒修斯一起讨论《皮》剧,然而都是基于将现实和戏剧放在同一时空维度上进行的,也就是说他们也完全没有意识将戏剧模仿和现实生活加以区分。
就是说他们也奇怪这一班人跑出来干什么。
而到最后,三个错误的观众都已经对《皮》剧失去耐心,看到所有人都死了,只想快点结束。
悲剧变成闹剧,一方面是因为表演者们从出场伊始就不断解构戏剧的虚构艺术,还在于三个观众并未进入情境,竟然与表演者对话,甚至指挥戏剧的进行。
可以说在整部《皮》剧的观赏中,只有希波吕忒是符合莎士比亚对观众的期待的,她是莎翁本人艺术思想的传声筒。
因此笔者认为莎翁在这里不仅对戏剧表演者提出了要求,也对观看者的观赏角度和心理建设提出很高要求。
3.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在《仲夏夜之梦》这个喜剧中安排一场悲剧作为戏中戏呢?这样,内外戏的主题看似是矛盾的了:在外部戏剧中,作者极力宣扬对爱的追求,但在剧中又安排了一场让人对爱产生绝望的悲剧。
然而戏剧的实际效果却是———内部戏剧是真实的,但使得观众不满意;外部戏剧是梦幻浪漫的,却带给观者以真实的艺术享受。
作为一部悲剧,《皮》显然是失败了,但却是莎士比亚匠心独运的安排:让人扮演动物或无生命的物体,是为了反证成功的戏剧并不是试图让观众把模仿当成现实的戏剧;让演员通过与观众席对话来解释自己并非真狮子,是为了反证成功的戏剧不能“打破”观众对现实的错觉。
“戏中戏”虽不首创于莎士比亚,“戏剧虚构论”也并非由他提出,但却在莎士比亚手中成为经典。
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以莎翁为代表的古典剧作家注重描写“戏中戏”的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
莎士比亚成为一种经典,因为他的戏剧有着足够的原创性、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内涵、巨大的阐释空间和超越时空的魅力,这些经典的气质是我们宝贵的艺术财富。
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其作品,总有艺术的光辉闪现其中,而本文只是从撷取其中一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其戏剧理论。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ⅱ》,朱生豪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3.
[2]黎土旺.《仲夏夜之梦》的思想特征及其艺术手法[J].益阳师专学报,1998,(04).
[3]裘克安.谈《仲夏夜之梦》[J].读书,1983,(06):94-101.
[4]李志斌.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J].湖北大学学报,1993,(04).
[5]郑畅.《仲夏夜之梦》的戏剧结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J].文学教育,2009,(10).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