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均-08自体心理学病理学
医学病理心理学知识点
医学病理心理学知识点医学病理心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研究心理与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心理因素对疾病产生的影响以及通过心理治疗来改善患者的生理状况。
以下是医学病理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生理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在医学病理心理学中,研究人类生理和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身体和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心理因素有时会对身体产生直接影响,而身体疾病也可能引起心理问题。
例如,许多慢性疾病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2. 压力与疾病压力是医学病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研究发现,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慢性压力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同时,强大的心理压力也会引起心血管疾病和消化系统问题。
因此,有效应对压力对维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3. 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医学病理心理学还研究了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产生的影响。
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因素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较强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并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依赖。
此外,负面的社会环境也会增加患者患病的风险。
4. 心理干预与康复一项重要的任务是研究如何通过心理干预来促进疾病患者的康复。
心理治疗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辅助治疗,如心脏病、癌症和慢性疼痛等。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适,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5. 疼痛与心理因素医学病理心理学还研究了疼痛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影响疼痛的感知和反应。
不同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加重或减轻疼痛的程度。
因此,在治疗疼痛时,综合考虑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有效缓解疼痛症状至关重要。
6. 心理治疗方法医学病理心理学提供了多种心理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困扰。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催眠疗法等都是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最后,医学病理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改善医疗质量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病理学知识点
心理病理学知识点心理病理学是研究心理异常和心理障碍的学科,涉及到心理学、医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心理病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心理障碍分类、常见心理疾病以及心理治疗方法等。
一、心理障碍分类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出现异常,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心理障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1. 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症和其他类型的精神病。
2. 情感障碍:包括抑郁障碍、躁狂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等。
3. 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和强迫症等。
4. 人格障碍: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避免型人格障碍和依赖型人格障碍等。
5. 心身症障碍:包括躯体形式障碍和躯体化障碍等。
6. 思维障碍:包括妄想、幻觉和思维内容异常等。
二、常见心理疾病1. 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会出现持续的低落情绪、对事物丧失兴趣以及自我价值观的消失等症状。
常见的抑郁障碍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物。
2. 焦虑障碍:焦虑障碍表现为过度担忧、紧张不安、恐惧感和身体不适等。
常见的焦虑障碍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和放松技巧。
3. 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有情感不稳定、自我认同问题、恐怖的空虚感以及自我伤害行为等。
心理治疗和支持性治疗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
4.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表现为幻觉、妄想、思维混乱和情感减退等。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教育和社会支持。
5. 强迫症:强迫症患者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带来明显的焦虑和困扰。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三、心理治疗方法1.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障碍治疗的方法,通过对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行干预,帮助患者改变消极思维、改善心理症状。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许多心理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抗精神病药等。
徐均-12另我自体和密友转移
第十二讲另我自体和密友转移自体的第三个面向:另我自体/孪生自体。
比理想自体发展的更晚,成熟度要高。
科胡特在1971年将密友转移归类到夸大自体和镜映移情中,作为镜映移情的一个面向来讨论。
在1978年中,科胡特在临床中发现密友成熟的程度和夸大自体显示的镜映移情的程度是不同的,把另我自体应该独立出来,而不是作为夸大自体的一个部分。
二级自体(1971年),三级自体(1978年及之后)分的更为详细和研究的更为仔细。
1978年之后,自体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中把整个发展的系列图作为有了第三级(另我自体)。
另我自体的发展在生命的相对晚期(在夸大和理想化之后),这种状态,比如小时候北方的孩子可能和爷爷奶奶一起包饺子或者做馒头,在爷爷奶奶旁边和他们一起,在饺子里放钱,孩子就会觉得这个饺子就像是自己包的,觉得蛮自豪;在南方的家庭就会包汤圆、云吞等,孩子也是会有这种感觉。
科胡特的举例是国外的孩子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做面包时孩子有这样的感觉。
这个就是早期的另我自体。
这个另我自体和夸大自体、理想化自体是有显著的区别的:在夸大自体的镜映移情中,是你们需要我,要关心我,这是夸大的。
而理想化是你是最好的,让我和你在一起,让我仰视你,你也和我在一起。
在这两种自体在原始期都有一些融合的表现:我是最好的,所以你也是最好的,这是核心自体和夸大自体早期的表现。
另我自体在发展路径上发展时间在前俄狄浦斯期的理想化和夸大自体的发展有一定成熟的位置和凝聚性,和第三者或次要的养育者(比如爷爷奶奶)等发生连接,通过把自己的自体投射到次要的看护者所形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另我自体都是和看护者相关的。
还可以和其他的一些伙伴相关,比如一些小朋友,同伴、同胞兄弟姐妹这一类的。
在这些伙伴中我们会找到合适自己的伙伴,比如和伙伴玩游戏,这个同伴游戏就会引发我们自己的一些同步感,觉得对方的生命状态就和自己一样,这种一样的感觉就是我们所谓的密友自体的发展。
也就是另我自体的一个密友需要,这个过程可以在前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期,甚至在成年期都会有。
徐钧自体心理学内容分享
徐钧自体心理学内容分享个体在早年关系中因为体验被覆盖所引起的压抑,在咨询关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重新被体验到。
来访者作为主体体验到那些被遗失的体验。
所以,精神分析的的确确是一种全身心的实践。
精神分析一定是体验从潜意识到达意识,如果只是事件从潜意识到意识,没有任何治疗价值。
科胡特强调用共情性方法理解来访者的主体感。
治疗师把理解深度回馈给来访者的时候,来访者也能够理解。
随着自由联想进展,对事件的感受会浮现到前意识里,治疗师会对前意识进行工作。
前意识是稍加注意就能意识到的东西,这里是指稍加注意就能意识到的体验。
咨询中最重要的是帮助描述原发的情感部分,但有的来访者连继发的感受都搞不清楚的。
这种感受是不变的,但会被遗忘,相当于压抑,潜抑或分裂了。
分享2:主体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主体的体验处在不停的流动当中。
两个人都是主体,这两个人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的存在都和主体间性的互动有关。
所有疗法都有主体间,主体间观点可以用于不同的疗法当中,主体间理论很接近人本主义的观点。
主体间性的暴露比传统精神分析多,主体间性治疗师会与来访者分享自己感受,努力理解问题所隐含的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达到主体间性。
主体间不强调知识水平,调用的是自动化的反应,就象骑自行车一样。
咨询师要有足够的开放和内外一致性,主体间治疗师强调治疗师和来访者同时保持开放。
强调超越各个学派的元理论,强调一个人是带着其个人特点的,反对把一个人物化作为客体去描述。
两个主体互相开放的互动,在互动中治疗师注重微观的部分。
强调训练内功不是招式,和来访者互动当中句对句的能力。
依据操作性的概念和来访者互动,感受性保持开放。
出现阻抗时,不要和来访者对着干。
对出现阻抗的,不要突破他的阻抗,而要顺着阻抗去理解,理解那是来访者的自我保护,科胡特的观点如此。
个体是由许多体验组织起来,有不同的体验组织,与人互动的模型不可预料无法预测,在实际互动中模型自然显现出来,帮助他澄清这种模型,表达体验的方式,从潜意识到意识。
聚焦在中国
问:能介绍一下聚焦技术的渊源与发展么?徐钧:聚焦是人本心理治疗的一种新发展,它的起源是罗杰斯和简德林对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以及其他疗法的疗效因子研究。
由于简德林对罗杰斯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的思考,发现同样的心理咨询师并不是对所有来访者都是有效的,于是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个疗效的差异是由来访者与自己的体验关系是相关的,也就是那些能够在咨询中联系自身体会的来访者,往往是容易好转的,而那些咨询中无法与自己体会相联系的来访者,往往不容易好转。
简德林因此开始探索这一疗效因子,即咨询和治疗中是否可以协助来访者联系自身的体会经验来工作。
这一探索之后获得了成功,聚焦疗法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同时,聚焦疗法和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诠释学等哲学工作也是相关的,因为简德林与海德格尔一起工作过,他们当时对现代诠释学鼻祖狄尔泰的著作进行了研究和翻译,这也是聚焦关注人类与自身体会联系的基石。
问:聚焦是如何传播入中国的?徐钧:我在2000年接触到了聚焦,在2002年撰文介绍了聚焦。
2007年,由于美国的麦克和中国王一甫先生的牵线,我邀请了国际聚焦研究所的训练协调员坎贝尔博士(英国)到中国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展开训练,然后根据英国的聚焦取向心理治疗师的课程大纲开展同步训练,上海内观文化机构承接了这个项目,2010年完成了第一届的完成训练,目前中国已经有十七位获得国际认证的聚焦取向心理治疗师,一位国际聚焦研究所的训练协调员。
同时,我也邀请了简德林的亲传弟子——日本聚焦协会前主席池见阳博士,以及日本聚焦协会现主席吉良安之博士、大泽美惠子女士等等也分别来华进行聚焦训练。
同时聚焦的著作也开始翻译出版,目前简德林的《聚焦心理》、坎贝尔的《聚焦取向心理治疗》已经出版,之后简德林的《用身体解释梦》、池见阳的《倾听心的声音》、吉良安之的《聚焦:心理治疗师的自我运用》等都将翻译出版。
问:为什么聚焦适合我们?徐钧:因为当代的心理治疗已经越来越超越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幻思,而走向超越门派关注实际疗效因子的实作,而聚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徐均-19分支介绍--动机系统学派
19-自体心理学分支:动机系统学派科胡特之后自体心理学发展,由经典自体心理学发展出的一个新的--动机系统学派或者叫动机激励学派。
这是在科胡特自体心理学之后发展出来的(1990年前后)一个学派。
他的创始人是一位很著名的精神分析家,他最早是自体心理学的合作者,也对自体心理学有许多推动的--李西恩伯格Lichtenberg。
他早期是位医生,他二战的时候服役于美国海军,之后再美国马里兰大学就读,后对精神分析很感兴趣并接受了精神分析。
他当时遇到了他的第一个分析家海伦,当海伦给他做分析时,他的整个体验都很好,他对海伦也有强烈的理想化移情,整个分析进展的很顺利,但是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海伦因为怀孕的并发症忽然去世,所以分析突然断裂,这也是一个创伤。
在之后跟另一个分析家里瓦尔德进行分析,但是那个分析家对海伦有竞争,评价海伦这个分析家,这让李西恩博格对这个分析家感觉很不好,这之后就暂时停止了分析。
直到后来他又找到另外一位分析家(大概三四年之后),叫安德森,然后通过安德森进行分析,之后在巴尔的摩华盛顿的精神分析中心开始接待病人,那个时候是1970年。
在1970年之后自己独立开业。
当时1971科胡特的《自体的分析》出版,当时费城有份报纸想请人对科胡特的书写书评,偶然的机会,李西恩伯格被邀请写书评。
他开始就注意到科胡特的观点,之后呢他和科胡特认识。
有一次科胡特正好去华盛顿去旅行的时候,李西恩博格正好写完这篇评论,写完评论后他带着这份书评去见了科胡特,当时科胡特很坦然接受了李西恩博格书评的内容。
李开始去的时候很忐忑,因为科胡特当时是全美甚至是全球都很知名的分析家,而李当时只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分析师。
两周之后李被邀请参加科胡特著作的研讨会,但是科胡特在研讨会当中对自己书中有评论的一些观点,其中也包括李写的一些评论观点都进行了回复,并给了李一些启发性的重点。
在这场研讨会之后,李在他的自我分析当中,运用自体分析的观点领悟到之前一直没有领悟的一些问题。
徐均-01自体题解
第一讲自体题解围绕概念,历史定位,自体心理学的最重要的临床的概念和现象、对应,实现技术,自体心理学的新发展科胡特为主的经典学派的内容,包含一些自体的主体间性学派和动机学派。
自体心理学当代正统精分的一大学派,当代精神分析里,自体心理学和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平行的精分学派,在北美和澳大利亚新生的学派,最近十多年在中国新生。
1999年在中国最早的,由苏晓波和贾晓明的《精神分析的圣经》《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其案例》带过自体心理学。
韩岩老师的带动,在自体心理学特落的学派。
2001年2002年引进的图书,2006年华东师范史特路罗的自体间性,和自体有很深的连接,在中德班有教学,2006、2007年有教授自恋和自体的框架,受到北美的,德国法兰克福的影响。
2008年2009年美国欧洲的学家来到教学,2006年武汉中德医院徐均的教学。
自体self,在中文中不常用,在汉语的系统里面是比较罕见的,最早的翻译来自于台湾的版本,科胡特的三本著作中翻译成自体。
在中国文献的检查中,最早唐三藏的著作中。
当时使用的时候,中国有些学者对这个词比较陌生,有些人直接翻译成自我,但是这个词翻译成自我就会产生误解,因为精分EGO也是自我,为了区分,台湾的翻译的学者就用了自体。
中国大陆一开始使用自身心理学,这个是由蔡飞博士(自身心理学,翻译成自身)。
自身是蛮接近SELF,但是使用自身有疏漏,英文比我们翻译自身的含义更广阔。
科胡特并没有特别重视SELF这个词,最早重视EGO,两者是有区分的:自体在使用EGO这个词是基于概念性的差异,1)EGO更多的是作为功能性的,是一种结构:功能包括看、听、运算能力、计算、筹划、策划、客体关系能力。
在佛洛伊德晚期的一个学生,也是科胡特发展自体心理学的一个老师,海因茨.哈特曼,使用EGO的时候确定为各种功能的总集。
在佛洛伊德晚年注意在EGO的组织内部有SELF的表象和客体表象是类似的,比如做梦的时候里面有一个人,有一个自己,我在梦里面讲课、听课,会感觉自己穿着什么衣服自己是什么人,这就是所谓的自体的表现,SELF在佛洛伊德晚年所使用的一个意义。
《病理心理学》课件
病理心理学发展历程
1
18世纪
心理学逐渐独立于自然哲学,研究人类心理本质与机制。
2
19世纪
医学与心理学开始结合,出现“精神病理学”。
3
20世纪
病理心理学逐渐扩大领域,形成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分支。
常见病理心理疾病
抑郁症
低落、消极、自责、自卑、失 眠等主要表现
焦虑症
不安、惊恐、疑虑、心慌、出 汗等主要表现
强迫症
多种强迫性行为或思维,如频 繁洗手、反复检查等
病理心理学诊断与治疗
诊断
通过面试、测试、筛查等方 式明确疾病类型、程度和影 响程度。
治疗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 治疗等综合治疗。
效果评估
定期评估疗效和治疗进展, 调整治疗计划。
案例分析
小明的抑郁症
结语
病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人们探索心灵奥秘、促进身心健康的有 力工具。
小红的焦虑症
小明因感情问题和工作压力而出 现睡眠障碍、自责、自卑等症状。 循序渐进的医疗方案和家庭支持 帮助他恢复了健康。
小红因学习压力和社交恐惧而出 现不安和手足发凉等症状。药物 和心理治疗使她逐渐恢复了自信 和舒适感。
小张的强迫症
小张因工作要求开车而出现对车 辆的过度担心和强烈的“必须做 某事”的想法,造成了他的生活 和工作流程中的障碍。药物和心 理治疗使他逐渐克服困境。
《病理心理学》PPT课件
病理心理学帮助我们了解认知、情感、行为的病理机制,对于探索心理问题 与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什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病理心理学?
1 内涵
病理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 障碍与疾病的病理机理、 发病因素、症状表现等。
徐均-03科胡特如何发展自体心理学
科胡特如何发展自体心理学?自我心理学的一个学生,科胡特、安娜、海因茨.哈特曼,在发展中,科胡特发展自体时,海因茨.哈特曼和雅各布森为自体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坚实的基础。
科胡特在那个时候,对自恋型人格障碍大家已经开始工作了,突破了佛洛伊德以前的限制,佛洛伊德以前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无法工作的,随着临床经验的加深,有些自恋型人格障碍竟然被分析好了,科胡特就开始吸收了和总结这些经验,开始发展。
科胡特本人在工作中获取了不少经验之后,科胡特本人在临床中自己也碰到了一些案例,这些案例让他产生了很多思考,包括精神分析视角的转变和工作方法的转变。
从这个部分开始科胡特开始继续向前走,慢慢形成自体心理学分析的想法。
海因茨.哈特曼和雅各布森发展了关于self的概念,他们当时注意到ego这样的一个自我功能的核心中有self的自体表象,这个理论佛洛伊德早期是没有的,佛洛伊德晚年的时候,海因茨.哈特曼和雅各布森开始提取在自我这个结构中是存在ego这样的一个自体表象的,这个自体表象是具有一个主宰者的作用的。
这个作用是对一个人是十分重要的。
之后的分析就越来越重视这一部分,这是一个理论的框架。
这个理论框架是对于科胡特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哈特曼和科胡特实际上都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师。
这个部分是有很紧密的合作的,这个合作为理论的发展推进了一步,哈特曼建立了很基础的思想,包括哈特曼建立的其他一些‘非冲突区’,精神分析讲每个人都是冲突的,但是哈特曼认为有一部分从小发展起来的内核是不冲突的,我们有一些冲突的部分,但也有一些不冲突的部分,具有适应性的部分,例如我们看视听闻的能力,我们对事物的一种判断能力、计算能力,客体关系能力,这些能力未必一定是和冲突有关的,这是哈特曼进一步的观点。
在这个观点上,雅各布森提出,我们人类在超我里面存在一个自我理想,这种自我理想会引导一个人向前发展。
它是作为超我的一部分。
这些部分都是作为了科胡特观点的一些基础。
关于临床经验的发展,大家之前没有和自恋型人格障碍那么明确的去工作,佛洛伊德在早期遇到一些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时候,佛洛伊德所谓的自恋型障碍是很广泛的,在早期的佛洛伊德的症状学分类里面,佛洛伊德把症状称为神经症,后来发现有些来访者分析起来比较容易,会产生移情;有些来访分析起来不容易产生移情,这些来访在工作中特别独立,而且在咨询中特别容易贬低咨询师。
徐钧自体心理学徐
徐钧⾃体⼼理学徐被重新定义的⽔仙花——基础于神⼊的⾃体⼼理学疗法徐钧**************精神分析发展树科胡特(1913_1981):精神分析治愈本质演变的思考精神分析历史表明分析治愈的本质是随着对于来访者的精神结构的认识加深⽽演变的。
古典学派的治愈本质:从⽆意识到意识⾃我⼼理学派的治愈本质:⾃我对于本我领地的扩展客体关系学派和⼈际学派:好客体的内化——包容和同理⾃体⼼理学:⾃体客体的神⼊与⾃体的接触,在恰好的挫折导致的结构下,获得⾃体的重建希腊少年Narcissu为⾃⼰在⽔中反映的美丽容貌所迷惑,因此⽇夜守在池边,不饮不⾷不睡,终⾄于死。
众神怜悯Narcisssu,于是把他变成了⽔仙花。
弗洛伊德:对于⾃体(⾃我内在影像)投注⾥⽐多兴奋的状态。
从⾥⽐多的⽅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我的对象客体的⾥⽐多,反向投注到⾃⼰⾝上,这样病⼈就⽆法和别⼈建⽴有效和融⼊的亲密⼈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弗洛伊德:同时由于⾃恋的⼈专注对象是⾃⼰,所以⽆法发展出移情,所以⽆法分析。
在对⼴义的⾃恋障碍的治疗成功经验中,科胡特发现了⾃恋的新内涵科胡特对于⾃恋的再定义:⾃恋其实就是⼈类的⼀般本质,每个⼈本质上都是⾃恋的。
⾃恋是⼀种藉著胜任的经验⽽产⽣的真正的⾃我价值感,是⼀种认为⾃⼰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
也就是说⼀般个体的⾃恋是健康的,⽽且社会也是允许适度⾃恋的。
⽽只有个体过度⾃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于⾃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1971、1978)在⽣命最早期,⾃体客体起到情绪共鸣作⽤。
这时候⾃体相当部分的情绪功能是内化⾃体客体的功能建⽴的。
⾃体客体:是被⾃体经验为其⾃⾝的⼀部分,并为⾃体发挥某些重要⼼理功能的客体。
当⽣命发展阶段中,⾃体客体没有⾜够的神⼊⾃体所需要时候,⾃体就会产⽣暴怒、郁闷等。
⽽长期如此创伤,⾃体的发展就受到障碍。
⽽对⾃恋的需求就会病态的反复表现在该个体的⾏为中。
是父母教育孩子,还是孩子教育父母?
诸位父母大人要知道,要成为足够好的母亲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妈妈学会适应孩子的自恋全能幻想,成为孩子的容纳性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发现来海明这里做心理咨询的很多父母们似乎总想让孩子来适应父母的价值观,比如虎爸狼妈、望龙成凤者不在少数,这个是需要做父母的反思的!自体心理学家徐均研究发现:水鸟鹭鸶能够站在水里几个小时不动,等到鱼以为它是个影子了,然后游过来,会被它立即吃掉。
鹭鸶为了发展顺利捕鱼的策略,就和鱼这种食物产生了互动。
最后塑造了自己这样可以简便获得鱼这种食物的方法,但同时鹭鸶不得不为它的食物修改它以前可能跑来跑去的习惯。
灵活的水鸟鹭鸶最后被它的食物塑造成那样呆滞的样子.母婴互动和鹭鸶捕鱼所形成的生物习性,在进化心理学的原理上是没有太多不同的。
在进化心理上,母亲的行为也被孩子所塑造,但孩子也被母亲所塑造,相互的。
下面是从亲子关系角度列出母子相互塑造的20种表现:1、如果您的孩子喜欢谴责别人,是因为平时您对他批评过多。
2、如果您的孩子凡事喜欢抱怨,是因为您总是挑剔他。
3、如果您的孩子喜欢对抗,是因为您对他有敌意和强制。
4、如果您的孩子不够善良,是因为您是一个缺少同情心的人。
5、如果您的孩子胆小、羞怯,是因为他经常被嘲弄、辱骂。
6、如果您的孩子不跟您说心里话,是因为您捉孩子的话儿把,翻老账。
7、如果您的孩子不辨是非,是因为您专制,没有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
8、如果您的孩子很自卑,是因为您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
9、如果您的孩子嫉妒、敏感、怕受伤,是因为他的家庭没有宽容和温暖。
10、如果您的孩子不喜欢自己,是因为您对他缺少接纳、认可和尊重。
11、如果您的孩子不上进,不努力,是因为您对他要求过高他做不到。
12、如果您的孩子很自私,是因为您对他太溺爱,要什么给什么。
13、如果您的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是因为您没有教会他理解别人。
14、如果您的孩子退缩、逃避,是因为遭到了您的轻视和打击。
15、如果你的孩子懒惰和依赖,是因为您替孩子做的事和决定太多了。
徐均-07自体的发展心理学
第七讲自体的发展心理学无论哪派精神分析,都会牵扯到发展心理学,每一派精神分析在分析汇总都会涉及到童年的发展,一旦涉及到童年的分析意味着需要熟悉发展心理学。
每一派精神分析都有自己的发展心理学。
比如自我心理学的8个阶段;客体关系本身有许多学派,每一个小的理论都有自己的发展心理学,克莱因的偏执分裂到抑郁心位;佛洛伊德的口欲期、肛欲期、性期、潜伏期、生殖期;温尼科特的,拉康的观点等。
发展心理学实际上幼儿养育的心理学,每一个分析家都需要理解来访者的早年,早年人格养育失败的问题或者创伤的问题,这种创伤就会因为发展方面的受挫。
有更多的了解才能真正理解病人和理论。
自体的发展心理学的图:在科胡特对来访者的理解中,科胡特会强调一个自体客体的概念或者自体客体经验这个概念,这个是自体心理学的核心,是发展的核心。
是和自体这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如果你一定要强调自体心理学是强调关系的话,虽然自体心理学家不这么认为,自体心理学重视的是自体与自体客体的这种关系。
一个人内在和一个人内在之间的关系。
科胡特把早期的自体客体的关系成为原始的关系一种古老的客体,这种客体就像自己的一部分一样,就像一个婴儿在小时候想要吃的时候就模模糊糊有一个人立即满足他的要求,当给予他回应的时候,他的内心就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很原始的自体客体。
在自体客体发展中,科胡特对来访者的理解是基础于的哦罗伊德的观点。
早期是一种全能自恋的观点,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而存在的,他本身是对自己充满活力和支柱的,也就是全能性的支柱的。
在这个部分力,整个宇宙似乎就只有一个人一样。
全能自恋社会适应是比较弱的,稍有不满足就会崩溃马上会哭会闹,这就是一个婴儿出现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母亲给予他的关注会增强他的自体感,一个婴儿就随着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他足够的关注,他就会慢慢感觉到自己比较实在的体验,而这种自体感也会慢慢的稳定。
就像我们抱婴儿,有的时候会有压力,越健康的父母抱孩子的时候会有一个失窃的压力,有的时候会抱的送一些,有的时候会抱的紧一些(这个时候孩子会感觉到蛮好的,就觉得被父母抱紧了,孩子就会感觉到一种实体感)。
万千心理自体心理学诊断评估:心理测验与自体客体功能
这一章集中探讨了人际磁石综合征的心理原因。这包括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情感需求以及对于控制和依赖的欲望。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作者们帮助读者 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反复被某些人吸引。
这一部分转向了人际磁石综合征的社会因素。这包括家庭影响、文化背景以 及工作环境等。作者们解释了这些因素如何塑造我们的关系模式,并导致一些人 倾向于与对他们有害的人建立关系。
这本书对心理测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心理测验的方法 和工具,包括问卷调查、量表、测验等,并且指出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 的场景。同时,作者还介绍了如何运用心理测验来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以帮助 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理测验的应用价值和作用。
这本书对自体客体功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作者详细介绍了自体客体功能的 概念、理论和应用领域,包括自体客体功能的概念、特点、分类和作用等方面。 作者还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体客体功能的应用方法 和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自体客体功能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 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剖析这种现象,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其背后原因的有效工具,并 提供了可操作的建议以应对这种困扰。以下是本书的目录分析:
本书的开篇,作者首先对人际磁石综合征做了定义,并描述了这种现象的普 遍性。他们也提出了本书的主题:探讨这种综合征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及我们 如何可以从中找到解脱。
这一部分详细解释了人际磁石综合征的概念,说明了它的表现形式,并探讨 了其产生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作者们提出,这与我们的自我认同、家庭背景以及 社交环境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简介
这是《万千心理自体心理学诊断评估:心理测验与自体客体功能》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 介绍。
谢谢观看
《人际磁石综合征:为什么大家总被伤害自己的人吸引》是一本深度探讨人 际关系心理的书籍,它提供了理解人际磁石综合征的有效工具,同时也为读者提 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通过理解这本书的内容,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 的关系模式,并找到有效的办法来改变和发展更有益的人际关系。
自体心理学-徐钧.doc
一、精神分析简史1、治疗师的功能容器---投射性认同自我心理学一、精神动力学的组成:1、经典精神分析;2、自我心理学;3、客体心理学;4、自体心理学二、经典精神分析1、两个基本主张: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性的本能冲动在引起神经性疾病和心理疾病的过程中有极大作用。
2、两个基本假设:心理的三种性质,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划分;心理结构的三个部分,即伊底、自我和超我的划分。
三、自我心理学的形成1、弗洛伊德关于自我的形成:2、自我心理学的奠基人---安娜,1936年《自我与防御机制》。
把自我明确为合法研究的对象;认为自我仍然受制于伊底3、哈特曼使自我离开伊底,成为一个独立的心理实体,1939年《自我心理学及其适应问题》,自我与伊底都是遗传的,都是从先天“未分化的基质”中产生的,是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具有自己独立的能量。
适应的问题:适应是自我试图在心理机制内维持人和环境之间平衡的结果。
这使自我走出了伊底和超我的冲突,转向了人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
四、自我心理学的主要代表1、斯皮茨2、马勒3、雅各布森4、艾里克森五、马勒1、生平:1897年生于维也纳;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个儿童精神分析师开始职业生涯;1938年从维也纳到纽约,在纽约州精神病研究所儿童服务中心做咨询;20世纪50年代在纽约开创了马斯特儿童中心2、马勒的特点是内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提出了儿童精神病的概念;利用临床观察法考察母婴关系,对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推断,并且提出心理诞生的概念。
心理诞生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婴儿成为一个与母亲分离并且有个性的个体。
3、马勒的主要观点①共生,是从生物学借来的术语,比喻婴儿与母亲无区别地在一起的内心体验;②分离和个体化“分离”涉及到儿童完成在内心与母亲的分离感,有一个与客体世界区别开的清晰地自体代表;“个体化”出现一种早期的存在意识,即“我是存在的一种感觉”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一是个体化的发展---意味着发展内心的自主性;二是分离----包括与母亲从心理上分化、拉开距离、解放出来母亲在这个阶段充当婴儿的辅助性自我,一方面为婴儿的需要提供满足,一方面防止过多的挫折③彼此暗示,是一种母婴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后来发展为语言性沟通。
徐均-13垂直分裂和水平分裂
第十三讲垂直分裂和水平分裂和夸大自体相关的镜映移情的产生,镜映需要被压抑的结果,这种分裂就是水平分裂(就是一个人的自恋需求被直接压抑的时候就是水平分裂)理想化自体的需要被压抑——理想化被压抑的水平分裂。
另我自体的发展需要(也就是密友/孪生需要被打断、创伤的时候)-也是一种水平分裂。
工作中出现的典型的自恋型移情-移情(自体心理学所讲的自恋型移情也就是移情,在科胡特的视角里面是没有所谓的客体移情,只是视角不同-人类的主体存在的,自体客体的共鸣性经验的角度理解一个人的存在。
当这样理解的时候,整个的观点就会发生变化-在这个观点下科胡特认为的移情也就是自恋型移情,也就是自体客体移情。
)比如一个来访者陈述他自己的情感是承受了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觉得父亲经常忙于工作,当父亲过于忙工作的时候好像和父亲的关系疏离,会体验到父亲并不爱他。
在精分-来访和父亲有问题,他对父亲有许多恨意,这个来访在移情中是负向的移情,对咨询师的攻击性,也同事映射了对父亲的不满,过去的一些创伤被启动。
自我心理学-这种攻击、表达不满的方式是一种现象——是他和父亲竞争中产生了恨的冲突。
科胡特-在这件事情里面重要的不是来访恨他的父亲,而是来访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父亲是不镜映他,在他需要的时候父亲忙于工作,没有镜映到他。
在科胡特的观点里,在这里生气并不是一个来访者对父亲的真实情感,在生气之前有一个更基础更原始的情感——怪父亲没有镜映到他,当这个理解产生的时候,来访者就陈述当他获得某种成绩为某件事情努力的时候,父亲应该理解和看到他的努力,或者关心到他,这是他真正被压抑的为主,他的夸大自体需要被父亲镜映。
当下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来访的需要诠释出来、被意识到。
来访所呈现的压抑是把某种夸大自体的愿望/存在压抑到潜意识当中,当他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时候,他这种感觉实际上是一种水平线以下的压抑——水平分裂(把自己的精神体分裂的压抑到潜意识中)。
潜抑位置——水平位置。
即使是自恋障碍人,如果来访者只是水平分裂是比较容易工作的-会比较快的呈现出移情,他以前现象潜意识部分会浮现,当浮现到合适的位置,我们通过动力或者起源的诠释就可以帮助来访者把这个部分带到意识中来,整合为意识的一个部分。
徐均-13垂直分裂和水平分裂
第十三讲垂直分裂和水平分裂和夸大自体相关的镜映移情的产生,镜映需要被压抑的结果,这种分裂就是水平分裂(就是一个人的自恋需求被直接压抑的时候就是水平分裂)理想化自体的需要被压抑——理想化被压抑的水平分裂。
另我自体的发展需要(也就是密友/孪生需要被打断、创伤的时候)-也是一种水平分裂。
工作中出现的典型的自恋型移情-移情(自体心理学所讲的自恋型移情也就是移情,在科胡特的视角里面是没有所谓的客体移情,只是视角不同-人类的主体存在的,自体客体的共鸣性经验的角度理解一个人的存在。
当这样理解的时候,整个的观点就会发生变化-在这个观点下科胡特认为的移情也就是自恋型移情,也就是自体客体移情。
)比如一个来访者陈述他自己的情感是承受了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觉得父亲经常忙于工作,当父亲过于忙工作的时候好像和父亲的关系疏离,会体验到父亲并不爱他。
在精分-来访和父亲有问题,他对父亲有许多恨意,这个来访在移情中是负向的移情,对咨询师的攻击性,也同事映射了对父亲的不满,过去的一些创伤被启动。
自我心理学-这种攻击、表达不满的方式是一种现象——是他和父亲竞争中产生了恨的冲突。
科胡特-在这件事情里面重要的不是来访恨他的父亲,而是来访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父亲是不镜映他,在他需要的时候父亲忙于工作,没有镜映到他。
在科胡特的观点里,在这里生气并不是一个来访者对父亲的真实情感,在生气之前有一个更基础更原始的情感——怪父亲没有镜映到他,当这个理解产生的时候,来访者就陈述当他获得某种成绩为某件事情努力的时候,父亲应该理解和看到他的努力,或者关心到他,这是他真正被压抑的为主,他的夸大自体需要被父亲镜映。
当下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来访的需要诠释出来、被意识到。
来访所呈现的压抑是把某种夸大自体的愿望/存在压抑到潜意识当中,当他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时候,他这种感觉实际上是一种水平线以下的压抑——水平分裂(把自己的精神体分裂的压抑到潜意识中)。
潜抑位置——水平位置。
即使是自恋障碍人,如果来访者只是水平分裂是比较容易工作的-会比较快的呈现出移情,他以前现象潜意识部分会浮现,当浮现到合适的位置,我们通过动力或者起源的诠释就可以帮助来访者把这个部分带到意识中来,整合为意识的一个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自体心理学的病理学自体心理学的人格评估的分类以及病理学。
不同的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格评估的方式是不同的。
在精神分析的历史上有最早的佛洛伊德的神经症,移情性神经症(来访者会发生移情作用的这类来访者)和自恋性神经症(不会发生移情作用的)-在自体心理学中被科胡特推翻,自恋性神经症也发现了具有移情;精神病性,佛洛伊德最早放在自恋性神经症中,后来发现现实检验能力有问题,自恋性神经症的现实检验性是比较好的。
口欲期人格、肛欲期人格、性欲期人格这种方式也可以进行分类。
这些方式是最早的。
这就是所谓的病理和人格分类。
科胡特是佛洛伊德很忠诚的拥护者,特别是延续了佛洛伊德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尤其是科胡特所带领的经典的自体心理学的研究。
自体心理学很扎根于佛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什么是病理学?在科胡特的著作里面没有使用病理学这个词,更多的使用的是起源学-带有病理学病因学的观点。
病理学/病因学:起初是医学用语。
比如肚子痛是症状意义,但是肚子痛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许多原因。
有可能是胃痛,可能是肝部痛,可能是神经性痛,可能是消化不良引起的等,发病原因有很多种。
了解其然,和其所以然的方式是病理学的方式。
我们要更多的是去理解来访的症状,问题产生在哪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形成的人格结构是怎样的,这个人格结构本质就是精神分析所要进行的人格评估。
我们要去理解他移情的含义,在病理学的诊断和评估里面,和医学是不相关的,是属于精神分析的。
精神分析有其独有的人格评估,独有的病理评估。
在佛洛伊德一直延续到科胡特的观点里,更多的使用起源学来描述症状起源的基本属性和早期历史属性。
我们要特别理解一个格式,在亚洲的‘金刚经’里面有的一个格式-症状既非症状是明症状,比如焦虑症既非焦虑症,所以名为焦虑症。
什么叫症状?既非症状?是名症状呢?所有的症状是一个妥协物,是来自早期被压抑的创伤/需要,由于创伤而被压抑的需要,自体客体需要的欲望和愿望会不停的浮现,当我们的意识\环境不允许它出现的时候,它就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当欲望/愿望无法正面出现的时候,就会置换成其他的形式出现,这个就是症状。
理解症状、既非症状、是名症状对于理解精神分析、理解佛洛伊德、理解科胡特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点。
精神分析不是围绕症状工作的,而是围绕为什么产生症状工作的,为什么下面的动力进行工作的。
只有抓住这一点,工作才属于精神分析的工作。
如果一个人的工作全部都是围绕来访者的症状工作的,实际上更多属于行为疗法,或者是认知行为疗法。
精神分析是不直接针对症状进行工作的,而是对产生症状的起因、起源进行工作的。
把症状产生的起源能够揭示到意识中来,整合到意识的人格中来所获得的一种方式。
在自体心理学中就是帮助来访者整合到自体中来,科胡特用了自我接纳这个词帮助被压抑的东西完成自我接纳,能够整合到自体中,把碎片整合起来。
当我们理解精神分析和自体的时候,要理解。
在自体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的评估,首先是对症状进行评估,接下来是对人格的评估,再理解病理学的评估。
自体心理学的人格分类:每一种精神分析学派都有自己针对临床的一种分类方法,也有自己不同的病理学理解。
6大类,如果粗略的归类是3大类,也就是3大类6种人格类型。
病理的基本的评估,属于精神分析评估。
1)神经症(最轻的,在发展时期创伤比较集中在俄狄浦斯期,36个月~10岁,有可能更晚,人格基本稳定和健康,在这样的结构中出现的各类症状,不影响生活和关系,但是会降低生活质量。
一般的外表症状里面表现为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中度轻度的抑郁症,轻度的癔症类型、躯体化的等。
生活基本稳定,通常遇到这些来访者,这些来访者都是进退有度,在工作也保持的比较节制-神经症的一个特点,自体感是一个比较稳定和内核的,内聚性比较高。
内部冲突比较表面化。
是和相对成熟的自体感连接在一起的症状,这类症状的自体感是具有内聚性,同时社会稳定,社会适应都是良好的。
在当代临床工作中,太强调前俄狄浦斯期的观点,越来越把许多症状的理解放到前俄狄浦斯期进行理解,临床经验看,整个社会的人群,神经症是占大部分的,50~60%为神经症。
过分强调前俄狄浦斯期的做法容易误判。
基于俄狄浦斯期中晚期出现问题,可能是在潜伏期-俄狄浦斯期完成后,甚至在青春期才会出现的情况。
这种情况是比较容易工作的)2)自恋障碍(自恋人格障碍和自恋行为障碍。
这类来访者和俄狄浦斯期早期的一些创伤有关。
他们呈现的一个人格的水平叫自恋人格障碍/自恋行为障碍,在生活中会出现比如贬低别人,很高傲,自卑,自己在某些生活时刻感觉到空虚感-但这种空虚感不一定会告诉别人。
自恋行为障碍更严重。
两者的差异,在这两类里面,相对于一个自恋人格障碍的人,如果他喜欢SM,一个SM自恋人格障碍只是在想象层面,如果一个SM自恋人格障碍的遇到一个SM自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可能会聊的比较开心;当自恋行为障碍的人会觉得聊没有意思,会直接拿出皮鞭试试看。
这个时候自恋人格障碍的人一定会逃开的,因为自恋人格障碍的人的现实性是非常清晰的,会知道这是有威胁性的,自恋行为障碍的人要实践才有兴奋的。
一个把行为付诸行动的才能获取喜悦的快感的人,这个人的力比多是已经行动化,通常症状是更严重的。
临床表现通常为严重的癔症、自恋人格障碍-症状学上的DSM-4/5、重度/中度抑郁症、易感的丧失等,在亲密关系中有自卑、过度高傲拒绝别人、贬低别人的,在DSM-4/5的自恋人格障碍只相当于科胡特这里定义的十分之一的内容,是基于症状学定义的。
科胡特是基于结构分类的-这个人的内聚性是不是完好的,还是内聚性里面有某一个裂痕-这个裂痕经常会出现在他的感受中,他不得不使用一些幻想来补偿这部分。
女性经常会以幻想公主、要人疼爱、极端的爱情式的幻想来满足。
自恋人格障碍,特别是里面的一些高功能者,他们会获得蛮多的社会成就,当他们获得社会成就的时候,就会陷入到空虚,或者在情感的获得中很容易陷入到极度空虚或生活无意义感中,他们会通过幻想-恋爱的幻想、伟大的战争的幻想让自己在里面充满力量,来填补自己自体裂痕的空虚空隙,而这种裂痕的空隙往往代表着早期的创伤存在着。
自恋行为障碍,要填补这种自体空隙的时候,通过自恋人格障碍的想象是无法让自己活得力量感和内聚感的,就需要通过实践性的行为-行动,比如SM行动化。
存在的是成瘾性问题,性变态,性倒错,反社会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等。
这类特点是往往有行动化,具有一定的社会风险性。
接近真实的行为来填补,这种填补具有高风险性。
包括厌食症,极限运动的爱好者-不进行极限运动会有空虚感,只有在极限运动中那种濒死、接近死亡的感受中很强烈的体会到对自体产生创伤的补偿,那种填补会让他们获得某种内聚性,当过一段时间后又需要进行。
以上三种(神经症,自恋性人格障碍,自恋性行为障碍),科胡特认为是可以通过精神分析来达到治愈的。
在佛洛伊德时代认为只有神经症是可以被分析和治愈的。
3)精神病性障碍科胡特认为精神分析是无法治愈的,也是大部分学派认为的。
边缘性障碍:科胡特定义的更多的是指低功能的、严重的边缘性障碍,有明显的自杀、自残行为的,社会适应有问题,同时带有精神病特点的,但是精神病没有阳性发作,在情绪中反复被压倒的。
偏执性人格障碍:有许多被害妄想,比如投射有人要害他,有这种怀疑和猜忌。
女性发生较多。
分裂型/样人格障碍:美剧“生活大爆炸”-费尔多。
奇思妙想,在人际关系中会有很多的退缩,整体会出现这一类。
男性发生较多。
阴性的精神病性一类—偏执性人格障碍、偏执性人格障碍。
基本的精神病结构-阳性发作的精神病。
现实检验功能已经被破坏掉了。
也可能进入康复期,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况。
科胡特对于以上几种人格归类为精神病结构,是没有办法彻底治愈的。
没有办法普遍被治愈。
可以通过精神分析-不是洞察性的,直接对他们的现实功能、社会适应功能、当下的自体感进行加固,支持。
神入式的工作方式对这些来访者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无法被治愈。
最容易工作的是神经症和自恋性人格障碍,自恋行为障碍工作起来难度是非常高的,边缘性障碍和偏执分裂这类人格障碍是很难工作的,要配合精神科联合工作的,甚至于发生严重的情况以精神科为主,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治疗。
在《精神分析人格诊断》中,把整个人格类型、诊断分为三大类:精神病性症状群、边缘性症状群、神经症。
这个和自体心理学的关系?这是肯伯格自我心理学定义的,精神病性群和科胡特定义的几乎是类似的;边缘性症状群和科胡特定义的是不同的,这本著作中低功能是属于科胡特所定义的边缘性,在自我心理学的定义里面高功能的边缘型科胡特定义为自恋人格/行为障碍症状群;神经症里面,科胡特把重度的癔症放到自恋人格障碍中。
通常相对于精神病性群体,在自体心理学中都是早期的创伤引起的,相对于自恋障碍群体,还有修补和分析的机会,自恋人格障碍临床中还是比较严重,创伤会更晚期,甚至有的接近俄狄浦斯晚期;神经症属于俄狄浦斯中晚期,甚至是俄狄浦斯形成之后出现的。
除了要考虑创伤的时间之外,还需要考虑创伤打击的力度有多大。
有的时候可能在4、5岁的时候发生严重的打击,比如性侵,长期的虐待养育,这些也会产生创伤,引起早期问题的严重后果,也会引起精神病性的创伤,包括偏执分裂型创伤、边缘性创伤的障碍等。
除此之外还要理解来访先天的状态,比如有的人生命本身的自愈功能和天分是很有力量的。
还比如有的先天的或者是家族遗传的部分也是需要去综合考虑的因素。
提问:1.边缘性人格障碍不是只精神科意义上的,是属于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的诊断范畴,精神分析人格诊断范畴。
精神科诊断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只是科胡特定义中的很小的一部分。
2.夸大理想化:一两岁的时候,从8个月形成核心自体,到1岁多开始形成夸大自体和理想化自体,孪生自体是在俄狄浦斯期早期。
3.在整个心理学里面,SM执行的基本上都是具有某种性变态的问题,自体心理学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自恋人格障碍,属于自恋行为障碍,广义上属于自体障碍的比较严重的一种。
DSM4/5的诊断是重叠的,但不是相属的关系。
属于精神分析内部的诊断方式,起源学/人格诊断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