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云南读本》有感

合集下载

云南精神2

云南精神2

云南文化•云南人物•云南精神——《云南读本》导论陈友康二云南人的文化创造和文化自觉作为一个学术范畴,“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1992年提出的,其后费先生对它着力加以丰富和深化。

由于这一范畴为不同文化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提供了理论支点,具有巨大现实意义,所以它迅速为学术界接受并被不断阐释、深化和运用,成为当代我国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但是,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它并不始自当代。

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就会产生对自身的认识,思考自身的发展,这就是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往往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得到强化。

交流才能产生比较,比较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优劣短长和现实处境。

云南本土文化就是在与内地文化、国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不断获得自我意识的。

云南古代青铜器的杰作、国之瑰宝牛虎铜案云南的文化自觉在明清时期开始萌芽、成长。

元世祖统一云南,云南割据状态彻底终结,为云南和内地的文化交流扫清了道路。

明代,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袁丕钧《滇南文化论》:“版图既入于中土,重以士大夫来往仕宦之众,以至迁客逐臣之谪居于此者,往往主扬风雅,诱掖人才。

而有明一代吾滇人才之盛,遂超宋元而轶汉唐矣。

”㈠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是中央政府从内地派遣入滇或流放入滇的官员带来了内地的先进文化。

云南士子往往聚集在他们周围,诗酒酬唱,切蹉学术,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并取得良好的创作和学术成绩。

明朝嘉靖间状元杨慎流放入滇,受到云南士子的诚挚欢迎。

他们与他交游,向他问学。

杨慎也倾其所学,开示滇人。

教学相长,云南的文学和学术一时臻于胜境。

著名的“杨门七子”多为创作与学术兼长的名家。

据《升庵全集》卷三十,所谓“七子”是指杨士云、王廷表、胡廷禄、张含、李元阳、唐錡和吴懋。

“七子文藻皆在滇云一时盛事”。

李元阳在明代中期,尤为滇省学界公认领袖,著述甚丰,涉及史学、哲学和文学诸多领域。

徐霞客壮游入滇,丽江土知府木氏盛情款待,请其教子。

霞客并为木增诗集《山中逸趣》作序,给予高度评价。

学生阅读书籍推荐【三篇】

学生阅读书籍推荐【三篇】

【导语】“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那么适合学⽣阅读的书籍有哪些呢?下⾯是®⽆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学⽣阅读书籍推荐 1、⼤英⼉童百科全书 这套书实在太有名,每个知识点都是通过精美的绘画,有趣的故事来讲述,符合⼩朋友的兴趣点,显浅易懂,内容包罗万象,让孩⼦在听故事中学习知识。

每个知识点是按英⽂字母顺序编排,便于今后查找;⽽且每个故事最后都提供了相关的书名或者整套百科全书中相关内容的索引,适合具备独⽴阅读的⼩朋友找到原著深⼊阅读。

2、阿基⽶德⼉童科普绘本 《阿基⽶德⼉童科普绘本》是⽤艺术的眼光去学习科学。

⽤故事、⽤图画,讲述⼀个科学知识、⼀个社会知识、⼀个做⼈的道理。

法国⼈特有的艺术天分在这套书的插画中展现⽆遗,富有创造⼒的⾊彩搭配绝对会让孩⼦们爱不释⼿。

绘本中的故事贴近⼉童⽣活,语⾔简单易懂,想象⼒丰富,寓意深刻,知识⾯⼴阔,可谓是⾯⾯俱到的童书。

绘本中的扩展知识,严谨⽽细致的科学讲解,使这套绘本成为从低龄⼉童到成⼈都适合阅读的百科全书。

3、BBC科普三部曲 这套三部曲是配合BBC纪录⽚出版的科普读物,主要探索了地球、⽣命和海洋的奥秘。

即使还不认字的孩⼦,单看珍贵的配图就可以获得很多知识。

书中的内容都是⼊门级的知识,内容简明⽣动,认字的孩⼦基本可以⾃主阅读,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4、森林报 这套《森林报》的编写⽅式⾮常新颖,按季节更迭的顺序,分春、夏、秋、冬四部分,就好像动物们的报纸⼀样,描写了森林中各种动植物的⽣活情形,报导了森林中发⽣的各种轶闻趣事。

孩⼦每天像看新闻看看森林⾥今天发⽣了什么,就这样看尽了⼤⾃然⼀年四季的变化。

5、植物知道⽣命的答案 向⽇葵⽩天跟着太阳转,从东边到西边,那晚上⼲什么呢?⽽且太阳下⼭时它头在西边,第⼆天早上怎么回到东边去?难道向⽇葵会甩头吗? 如果你被这样的问题戳中了笑点,那真的推荐你带着孩⼦⼀起来读读这套世界科普杂志第⼀品牌《科学美国⼈》出品的读本。

云南学习心得感悟

云南学习心得感悟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云南学习心得感悟实验中学张彦丽感悟一:理念转变通过学习使我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山东省昌乐二中赵丰平校长讲到理念转变的正产品是;“改革最大的是老师,收获最多的是学生,发展最快的是学校,课堂是老师的一种艺术作品,教改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冲动和召唤”。

温家宝总理说:“如果不深入改革开放,文化大革命会重来”。

现在我认为作为教师,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和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增强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不移地把课堂改革贯彻到教学中各个环节,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激情、学习气氛浓烈并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环境,坚持做到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严,时时、事事都要起示范作用。

为了做好理念转变,作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工作,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转变。

要不断进行政治理论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好心理学。

不仅如此,还要随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应对可能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一定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这一正确理念,不能按自己的意愿来处理问题,要时刻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着想。

对于他们的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融入到班级的集体中,这样才能发挥整体力量,我们的教育才能长期发展。

争取做到创造与发展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做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另外,理念转变要求学生不能满足现状,要积极参与教育改革、课堂改革、增强科研意识。

现在的社会知识是指数级增长的社会,如果还用旧观点、旧观念,那你一定会被社会淘汰。

王敏勤教授说:“无论课程怎样改,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课改不是随心所欲,不能“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因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所以只有了解课改理念,教师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脱离实际的“理论”毫无意义。

云南读本读后感范文

云南读本读后感范文

云南的多彩风光和丰富民俗文化一直都是游人眼中的极致美景。

对于像我这种在外工作的乡下人来说,关于云南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似乎稍显陌生。

正好在网上看到了一本名为《云南读本》的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一下午一口气将它看完。

吸引我眼球的是这本书的封面了。

封面上有一个被四周大片白雪覆盖的雪山,山脚下建有一排工业区,显得格外鲜明。

这幅画面用一个涵盖自然与现代文明的场景,寓意深远。

随着翻页的逐渐深入,每一页都似乎是一小小的短文,并配有美丽的插图。

这本书的章节特殊之处在于,在介绍云南的文化特色与自然风光的基础上,还涉及到云南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地区的历史沿革。

例如,在介绍云南的饮食文化时,除了著名的过桥米线越南春卷之外,还介绍了云南的饵丝、中甸冻鸭等具有当地特色的美味。

又例如,在介绍云南的民俗文化时,不仅仅是引用了凤仪门、火把节等大型节庆活动,还有一些具地域特点的小节日,像乌腊节和拜金干节。

在第二篇中,对于我来说,更是被深深感动。

这篇讲述了云南大理的历史沿革和现在的旅游发展,描写了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独特风光和特点。

比如洱海畔的宏村、黑族村寨、剑川双廊、苍山洱海边的塔城、黄泥铺的彝族村寨等等。

在这一篇中,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云南民族的多彩文化,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知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

这本图书从《云南读本》汇编兵戈文化与人文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描绘了云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

虽然不能和实地旅游“亲切互动”,但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似乎在云南的大地之上漫步,去享受当地的美食、观赏当地的景色,领略当地文化的独特风韵。

我相信,这本书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感受,让我们接近云南,走进云南,去了解、认识云南,对于我这位乡下人来说,是很难抵挡的读本。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云南的歌会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云南的歌会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1《云南的歌会》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本文通过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或金满斗会”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对唱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挥性情,自然成趣。

——小合唱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是本文重点段,因为是最热闹的。

——大合唱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

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2民俗文化是我们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如何用文学的形式来加以记录呢?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云南的歌会》就是一个典范,值得我们好好玩味、细细沉吟。

滇西往事读后感

滇西往事读后感

滇西往事读后感《滇西往事》读后感在翻开《滇西往事》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被一段遥远的历史如此深深地触动。

滇西,那片神秘而又充满故事的土地,在作者的笔下缓缓展开,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将我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书中描绘的滇西,不是简单的山川与河流,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

那些为了保卫家园、抗击外敌而挺身而出的战士们,他们的英勇无畏让我心生敬佩。

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书中对于普通人生活的细腻刻画。

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名叫阿秀的姑娘。

她生活在滇西的一个小村庄里,每天的生活看似平淡无奇,却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阿秀家里有几亩薄田,她总是天不亮就起床,跟着父母去田里劳作。

那田地里的泥土,散发着独特的气息,混合着清晨的露水,让阿秀的裤脚总是湿漉漉的。

她弯着腰,仔细地除去杂草,汗水顺着她的额头流下,滴落在土地里。

阿秀的家里还有几只鸡,那是她平日里悉心照料的宝贝。

每天傍晚,她都会在院子里撒上一把谷子,看着那些鸡欢快地跑过来啄食。

有一只芦花鸡特别调皮,总是抢其他鸡的食物,阿秀就会轻轻地敲一下它的脑袋,嘴里念叨着:“就你贪吃,也给别的鸡留点呀!”那只芦花鸡似乎听懂了她的话,咕咕叫着跑开了。

然而,战争的阴影逐渐笼罩了这个宁静的村庄。

阿秀的生活也被彻底打乱了。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滇西,村庄里人心惶惶。

阿秀的父亲决定加入抗日的队伍,阿秀虽然心中充满了担忧,但还是默默地为父亲准备了行囊。

父亲走后的日子里,阿秀每天都盼着父亲能平安归来。

她会站在村口的大榕树下,望着远方,想象着父亲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模样。

有一天,村里传来了消息,说前方战事吃紧,很多战士都牺牲了。

阿秀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她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眼泪都快流干了。

但阿秀没有被恐惧和悲伤打倒。

她和村里的其他妇女一起,为前线的战士们做军鞋、纳鞋垫。

她一针一线地缝着,把自己的思念和祝福都缝进了那一双双鞋子里。

她知道,自己做的这些虽然微不足道,但也是在为抗击敌人贡献一份力量。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150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150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150《云南的歌》是当代著名作家阿来的代表作之一,以云南的神秘和多元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

小说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云南的神秘和多元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阿来通过对云南的描绘,展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多元文化,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云南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了那里的风土人情。

而故事中的爱情线索则让人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跨越,让人感慨万千。

小说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阿来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云南画卷,让人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多元文化。

而故事中的爱情线索则让人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跨越,让人感慨万千。

阿来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云南画卷,让人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多元文化。

而故事中的爱情线索则让人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跨越,让人感慨万千。

在小说中,阿来通过对云南的描绘,展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多元文化,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云南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了那里的风土人情。

而故事中的爱情线索则让人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跨越,让人感慨万千。

在小说中,阿来通过对云南的描绘,展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多元文化,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云南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了那里的风土人情。

而故事中的爱情线索则让人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跨越,让人感慨万千。

总的来说,阿来的《云南的歌》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独特叙事风格的作品,通过对云南的描绘和爱情故事的讲述,让人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多元文化,让人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跨越,让人感慨万千。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云南画卷,让人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多元文化。

云南读本读后感

云南读本读后感

云南读本读后感云南读本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云南读本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离开大学校园以后,读书的时间被太多挤占了,深入阅读的时间也很有限。

但《云南读本》却让我爱不释手,读过好几遍。

它像一壶老茶,品茗数次,愈久弥香。

"《云南读本》是一本庄严之书,是一本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云南人都该读的书,地方精英更应关注它,因为他可以帮助人们思考本土文化的价值、地位和命运等重大问题,读了它,我们也许会真对我们的故乡,对我们脚下的土地,别有一番体认,加深一层热爱。

那些关心文化价值和精神生活的非本土人士也能从中得到愉悦和滋养".这段话时刻回响在我的耳边,仿佛我的老师,时任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友康教授在课堂上讲的一样。

陈友康老师是《云南读本》的主要编著人。

每当打开这本书,就如同回到大学校园,回到知识的殿堂。

《云南读本》从自然的恩赐、历史的记忆、思想的高度、精神的魅力、文艺的精髓几个篇章全面展示了云南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精神高度。

读过《云南读本》,仿佛登临名山大川,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又如走上举世闻名的滇缅公路,像经历苦难辉煌岁月的时光穿梭。

云南的风土人情、自然遗产历历在目。

在《云南读本》里,云南人自强不息、平和包容的精神滋养着云岭大地。

一、《云南读本》有最美的风景云南的山美、水美、人美!在《云南读本》的故事中,能领略自然的恩赐。

美丽的彩云之南,从滇池到洱海,从高黎贡山到无量哀牢,从澜沧江畔到金沙水泊。

每一处自然风光,都是大自然的恩赐。

谁不说咱家乡美,但我们的家乡最美,站在云南的土地上,读着家乡的故事,别有一番滋味。

楚图南先生写的"这锦绣的高原,是我们无上的乐土。

乐土上的生命,都一样雄健、美丽、和平。

"读到这样优美的语言,我被深深震撼着,高原的美,数不尽。

云南看云-感悟名家经典散文欣赏

云南看云-感悟名家经典散文欣赏

云南看云-感悟名家经典散文欣赏云南看云-感悟名家经典散文欣赏清晨醒来,抬眼望窗外,一片漆黑,邻里也未传来嘈杂之声。

于是,打开床头灯,顺手拿起沈先生的作品《生之纪录》翻看着。

当我阅读到先生这篇作品《云南看云》时,,心情再也无法平静。

句句话就是对我说的,似乎也是对我们这个社会说的,因此我把其中的一段节选下来以共勉。

下面就是先生作品原文: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

色调出奇的单纯。

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

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

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

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

在任何地方“乌云蔽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云南傍晚的黑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

几年前中国古物运到伦敦展览时,记得有一个赵松雪作的卷子,名《秋江叠嶂》,净白的澄心堂纸上用浓墨重重涂抹,给人印象却十分秀美。

云南的云也恰恰如此,看来只觉得黑而秀。

可是我们若在黄昏前后,到城郊外一个小丘上去,或坐船在滇池中,看到这种云彩时,低下头来一定会轻轻的叹一口气。

具体一点将发生“大好河山”感想,抽象一点将发生“逝者如斯”感想。

心中可能会觉得有些痛苦,为一片悬在天空中的沉静黑云而痛苦。

因为这东西给了我们一种无言之教,比目前政治家的文章,宣传家的讲演,杂感家的讽刺文都高明得多,深刻得多,同时还美丽得多。

觉得痛苦原因或许也就在此。

那么好看的云,教育了在这一片天底下讨的人,究竟是些?是一种精深博大的人生理想?还是一种单纯美丽的诗的激情!若把它与地面所见、所闻、所有两相对照,实在使人不能不痛苦!在这美丽天空下,人事方面,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

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

最可悲的现象,实无过于大学校的商学院,近年每到注册上课时,照例人数必最多。

读《一个都不能掉队——云南脱贫攻坚之路》有感

读《一个都不能掉队——云南脱贫攻坚之路》有感

读《一个都不能掉队——云南脱贫攻坚之路》有感姚福广近日拜读了云南作家叶多多著的《一个都不能掉队--云南脱贫攻坚之路》著作中叙述了云南省高黎贡山怒江州以及大理州、红河州、德宏州、迪庆州、昭通地区的独龙族、傈僳族、怒族、白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傣族、等几个直过民族扶贫攻坚脱贫致富的过程。

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报道文学的体裁形式讲述了云南省高黎贡山怒江州贡山县的坎桶村、秋那桶村、鸡夺鲁村、户瓦村、福贡县托坪村、同乐村;大理州洱源县西山乡胜利村委会客宅村、福田村、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老达保村、糯福村、阿里村、马岭村、小帮考村、南段村、老迈村、战马坡村;红河州红河县保华大羊街乡龙玛村;德宏州盈江县苏典乡诗蜜娃迪村委会下勐劈寨村;迪庆州云南白马雪山、维西县塔城响古箐三个社、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巴珠村;昭通地区大包山镇大海子村等的扶贫攻坚、脱贫致富过程。

著作包括题记、正文(共五章)和后记三大部分。

题记主要介绍了云南省的贫困状况以及习总书记的殷切希望。

概括的讲,正文部分涉及的主人公代表主要有阿白、张文勤、小才、阿果、次三面、和建才、和连生、字振华(第一书记之一,2016年大理州扶贫工作先进人物)、罗松丽、马亮超、李娜倮(拉祜族歌手,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朱永情、苏毅、李威、栋兴强、余金明、刘朝海、段必清、勒都、余国清、和政国等。

作者通过对云南省各地的山水描写、人物活动对话,挖掘出了云南的潜能、埋藏很深的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种植养殖等。

采取了异地搬迁、改善交通、通电、通讯、通水、治理环境、14年免费教育等举措使云南的少数民族,尤其是直过民族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具体的做法就是干部深入基层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啃下了云南这块“硬骨头”。

在帮扶人员的指导下,各族人民因地制宜采取了多方举措,长期奋战。

养殖方面有养鸡(段必清的“村官鸡”)、养猪、养羊、养牛、养蚕、养蜜蜂、养奶牛、稻田养鱼、稻田养泥鳅等。

《云南教育》美丽了我的语文人生

《云南教育》美丽了我的语文人生

《云南教育》美丽了我的语文人生【摘要】《云南教育》美丽了我的语文人生,让我重新认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云南教育》,我改变了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但也找到了乐趣。

《云南教育》促进了我的语文素养提升,让我更深刻理解语文的魅力。

感悟到《云南教育》对我的意义,它为我打开了语文人生的新篇章,让我意识到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能分享我在《云南教育》中的成长和收获,同时也希望能够鼓励更多的人重视语文教育,认识到它对我们的人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教育、美丽、语文人生、态度、启发、困惑、收获、乐趣、素养提升、感悟、新篇章、价值、意义1. 引言1.1 认识《云南教育》美丽了我的语文人生认识《云南教育》美丽了我的语文人生是我学习语文以来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对语文总是持有一种枯燥乏味的态度,觉得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写字,没有真正理解语文的魅力和深度。

通过接触《云南教育》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我逐渐发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云南教育》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让我重新审视了语文学科。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我不再觉得语文是一种枯燥的功课,而是一门充满魅力和启发的学科。

我开始主动去阅读名著,写作文章,参加演讲比赛,这些在以前我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都成为了我的日常。

我发现语文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拓展我的思维,启发我的灵感。

通过《云南教育》,我不再把语文学习简单地看作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提升自我修养和素养的途径。

我开始愉快地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我开始理解到语文的魅力在于其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思考到语言的美好。

《云南教育》美丽了我的语文人生,让我对语文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

1.2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因为语文作为人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承载着思想、文化和知识的传承和沟通。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云南的歌会》读后感3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云南的歌会》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1云南自古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雅士描写了那里如画的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本来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的走十里路。

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骑退回。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有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

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的各种本地悦耳好听山歌。

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

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意思相互应和。

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象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

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同是唱歌,另外有种抒情气氛,而且背景也格外明朗美好,即跑马节跑马山下举行的那种会歌。

西南原是诗歌的家乡,我住云南乡下整整八年,所听到的不过是极小范围内一部分而已。

解放后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生活日益美好,心情也必然格外欢畅,新一代歌手,都一定比三五十年前更加活泼和热情。

云南歌会读后感(共8篇)

云南歌会读后感(共8篇)

云南歌会读后感(共8篇)第1篇:云南的歌会读后感《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第一个场合写"对歌",注重对唱歌人的描写.例如第2段描写了"一个年轻妇女",她唱败了三个对手之后,作者刻画了她的动作,神态:"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显得轻松快乐",我们会对云南的妇女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们不禁再次从心底萌生出几许赞叹.第二个场合写"漫歌",注重对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的描写.文章中第4段描写赶马女孩子唱山歌,与上一场合不同之处,本段没有着重对女孩子进行描写,而是描写了她们周围的环境:"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描写出云南美丽的风光.特别对充满生机的山鸟的描写,更增添了"漫歌"独有的特色.第三部分写"传歌",因为所介绍的"金满斗会"比较热闹,所以作者注重对场面的描写."金满斗会"的发起人是"村子里人",地点就设在"住处院子两楼"和"长长屋廊下",人员是"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妇女占多数",参加人员也大多为普通村民,但打扮得是珠光宝气,银光闪闪,像过年一样因此这个"盛会"显得隆重而热烈,并且更加令人难以忘怀.民俗文化是我们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云南的歌会读后感。

如何用文学的形式来加以记录呢?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云南的歌会》就是一个典范,值得我们好好玩味、细细沉吟。

小学抒情《湘行散记》之《云南看云》读后感精选全文完整版

小学抒情《湘行散记》之《云南看云》读后感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湘行散记》之《云南看云》读后感
《湘行散记》中的《云南看云》让我着迷。

沈文从先生在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南的云写得变化多端,把云的美丽迷人,出神入化地描写了出来。

沈先生通过对云南美丽的云的欣赏,发出了对当时社会风气深深忧虑的感叹。

“大部分优秀的脑子全都被法币弄得昏昏的,失去了应有的灵敏与弹性。

”国难当头却“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

他们计较着毫厘之间的金钱利益,而不曾抬头看一眼多彩的云朵。

而今,人们早已脱离了战火和贫穷,社会安定,生活富足。

然而,每日挑灯夜战的学子;傍晚走出地铁站的疲惫的人群;午夜还在打工的年轻人以及花天酒地应酬中的人们,和沈先生文中描写的形形色色只追求“法币”的人事状态多少有些相似。

云南的云“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

这些语言生动、真实地写出了云南的云的特点,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奇异的风景画。

沈先生通过云南的云启示我们要有“崇高的情感,去追求美丽而伟大的目标,不要甘心堕落,在国家危难时,更要挺直腰板,抗战到底。

”我们不止要为了生活而奔忙,还要心怀“诗和远方”。

停下脚步,去听一场讲座,去书店转上一天寻一本好书,安安静静坐下来看一场演
出......。

“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去想想我们肩负的责任,能为社会做点什么。

长恨曲(李嘉廷浮沉警世录)读后感

长恨曲(李嘉廷浮沉警世录)读后感

长恨曲(李嘉廷浮沉警世录)读后感长恨曲(李嘉廷浮沉警世录)读后感陈友康先生编订的《云南读本》是一本致力于挖掘、确立本土市场经典的书籍,它选取了反映云南重大历史事件、代表云南最高精神成果的文本并进行现代诠释,呈现了云南的文化创造,帮助人们思考本土文化的价值、地位和命运等重大环境问题。

读后,使人更加热爱脚下的土地,热爱自己的故乡。

书中,中共云南省委原书记令狐安撰写的《长恨曲(李嘉廷浮沉警世录)》是笔者最为喜爱的文章之一,因为读它能触动心灵深处,给人以警醒、给人以告诫。

讲起诗作者令狐安,主持滇政期间,以其务实、廉洁、亲民受到民众钦敬,享有良好政声。

同时,还是一名富有才情的诗人,2021年出版诗集《情系彩云南》。

文中的主角李嘉廷,云南省原省长,人们非常熟悉。

当年李嘉廷出事震动了云南,也令笔者万分吃惊。

如今,事隔多年,再次阅读《长恨曲(李嘉廷浮沉警世随笔)》依然感慨良多,痛心疾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生于云南石屏县偏僻山村的彝家男孩李嘉廷,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从哈尔滨某机械厂的技术员干起,最终成长为云南省省长。

他能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到一省之长,确实是设法经过自己一番尽力的。

令狐安诗道“人本聪明家本寒,自古英才出少年。

童蒙天真赴学堂,家徒四壁少口粮。

可怜冬寒无薄袜,手皴足裂有冻疮。

雨露三迤哺幼苗。

寒窗十载龙门跃,四邻轰动皆自豪。

白日梦想喜成真,全村亘古第一人。

”从中可看出李嘉廷的成长确实不易。

然而,他从一个少数民族的农家子弟成为东凯努瓦县一省之长后,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中蜕化变质,跌入腐败泥坑,变成“朝为大吏暮成囚”了呢?“内助失贤子不教,心生艳羡口垂涎。

早有奸商巧于谋,款曲相通味相投。

权钱交易生罪孽,从此发家不用愁。

江湖小妹设金钩,不钓鱼龙专钓侯。

每掷万金博一笑,翠楼歌舞夜未收。

酒阑梦回亦心颤,奈何色胆大如天。

红粉如花酬知己,柔肠九曲锁情关。

有司调查曾告诫,仍图侥幸罗网开。

”从文中我们知道,原来,身居高位后,他自以为学历高、文凭硬、知识面广、阅历丰富,觉得不需要再下苦功学习了。

云南宗教知识读本心得体会

云南宗教知识读本心得体会

云南宗教知识读本心得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在我党历史上,对于宗教问题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曲折发展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当然是消灭阶级和剥削,建立无阶级、无宗教的共产主义社会。

但是我党对于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等特征从一开始就有着比较深刻地认识,在社会主义低级阶段保护人民宗教信仰自由、团结宗教界爱国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是我党长期坚持的基本宗教政策在新的时期,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教育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我党一贯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这既是由我党的本质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国家性质决定的,也符合世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潮流。

如果借口“宗教自由”而放弃这一原则,那就是开历史的倒车。

何况,宗教自由是指人们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如果在学校中强行进行宗教信仰教育,在一时一地必然只能向学生灌输某一种宗教信仰,而剥夺了学生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或者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这与宗教自由的原则显然是相违背的。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就是说,公民可以信仰宗教,也可以不信仰宗教,既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我国宗教坚持实行独立办教的原则,无论哪一种宗教都没有超越国家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允许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在我国,学校是传播现代化科学知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场所,禁止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更不允许学生从事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

心之所向,彩云之南——读《中国最美的地方精华特辑·云南》有感(1500字).docx

心之所向,彩云之南——读《中国最美的地方精华特辑·云南》有感(1500字).docx

心之所向,彩云之南——读《中国最美的地方精华特辑·云南》有感暑假里,姐姐送了我一本书,普蓝色的封面上绘着五彩斑斓的田地和连绵起伏的群山,上方书写着两个白色的大字—云南。

精致神秘的封面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谢过姐姐后,我立刻捧着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我发现,这本书就像是一张去云南的火车票,带我踏上一段西南疆域的旅程第一站红土高原,看看云吧地图上的云南,像是一片不经意间飘落的枫叶,把身子缩小,穿过层层云雾,从这枫叶小小的一角钻进去,就降落在美丽的红土地上,这儿,是看云的最佳地点。

云南,顾名思义,云一定是不同凡响的,而天空是云的背景,云南的天空湛蓝剔透、广阔无限,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云才是最真实的样子,不受压抑、不受拘束。

在一望无际的红土高原上,躺下来,身旁是绮丽的狼毒花,映入眼帘的是缀满半个天空的云朵,静看云卷云舒。

那多变的云有的分布如鳞片,有的悬浮成团,还有的似雪花飞扬。

清晨,喷薄而出的红日将云朵染上霞光;日暮时分,又被余辉涂抹上淡淡的一层悲哀。

在宁静中,仿佛天地间仅存自己,在阅读云南的云描写时,我的心似乎受到了洗涤,世间的一切喧嚣都已散去,烦恼和忧愁都与我无关,只剩洁白纯粹的云在呼吸中静悄悄地漂浮。

第二站大快朵颐,品尝云南百味早在汪曾祺老先生的《五味》一书中,我对云南的美食就憧憬不已,过桥米线、汽锅鸡、饵块、菌菇等各色至味让我垂涎三尺。

但在这本书中,真正抓住我眼球的是藏在少数民族吊脚楼里的奇特异味。

在基诺族的部落里有很多令人胆寒的美食,其中有一种叫做酸蚂蚁蛋汤,用烧开的水煮蚂蚁蛋,再加入秘制的调料;还有一种包烧山蜘蛛,把蜘蛛的腿去掉,放进竹筒里,和辣椒、茴香等作料一起放在炭火上烘烤,据说它们的味道都十分鲜美,只是一般人听到菜名就已经望而生畏了。

不得不提的就是怒族久负盛名的风味佳肴—砂罐醉鸡。

醉鸡的做法不是用水把鸡煮熟,而是以高度数的粮食酒代替,再配备一些本民族特有的调料。

吃砂罐醉鸡的时候,即使不喝酒,也难免要酩酊大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云南读本》有感
读《云南读本》有感
彭光明
离开大学校园以后,读书的时间被太多挤占了,深入阅读的时间也很有限。

但《云南读本》却让我爱不释手,读过好几遍。

它像一壶老茶,品茗数次,愈久弥香。

"《云南读本》是一本庄严之书,是一本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云南人都该读的书,地方精英更应关注它,因为他可以帮助人们思考本土文化的价值、地位和命运等重大问题,读了它,我们也许会真对我们的故乡,对我们脚下的土地,别有一番体认,加深一层热爱。

那些关心文化价值和精神生活的非本土人士也能从中得到愉悦和滋养".这段话时刻回响在我的耳边,仿佛我的老师,时任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友康教授在课堂上讲的一样。

陈友康老师是《云南读本》的主要编著人。

每当打开这本书,就如同回到大学校园,回到知识的殿堂。

《云南读本》从自然的恩赐、历史的记忆、思想的高度、精神的魅力、文艺的精髓几个篇章全面展示了云南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精神高度。

读过《云南读本》,仿佛登临名山大川,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又如走上举世闻名的滇缅公路,像经历苦难辉煌岁月的时光穿梭。

云南的风土人情、自然遗产历历在目。

在《云南读本》里,云南人自强不息、平和包容的精神滋养着云岭大地。

一、《云南读本》有最美的风景
云南的山美、水美、人美!在《云南读本》的故事中,能领略自然的恩赐。

美丽的彩云之南,从滇池到洱海,从高黎贡山到无量哀牢,从澜沧江畔到金沙水泊。

每一处自然风光,都是大自然的恩赐。

谁不说咱家乡美,但我们的家乡最美,站在云南的土地上,读着家乡的故事,别有一番滋味。

楚图南先生写的"这锦绣的高原,是我们无上的乐土。

乐土上的生命,都一样雄健、美丽、和平。

"读到这样优美的语言,我被深深震撼着,高原的美,数不尽。

我的家就在高原的某个角落,那里有起伏不断,绵延不绝的群山。

山是远方的家,山养育了祖祖辈辈的村民。

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精神总是振奋的。

总想翻过那座山,虽然知道,山的那边还是山,但是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正是家乡的美给予我力量。

沈从文先生所写的《云南看云》,把云南的云比喻为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常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力量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惟其单纯反而见其伟大。

云南的蓝天,同样美不胜收,那种纯净的蓝,纯洁的蓝,是我最喜欢的自然风景之一。

在冬天的日子里,看蓝天是非常惬意的。

我每每拍摄到纯洁的蓝天,自己一个人会欣赏很久。

读过《云南读本》对家乡的自然风景会多一些认识,认识我们自己的家乡,重温历史,去观照、挖掘其意蕴,建构精神家园,去唤醒沉睡的乡邦文化,寻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也使自己得到一次心灵的
洗礼与升华,在《云南读本》里,我一次又一次看到了最美的风景。

二、《云南读本》让人愉悦,给人滋养。

读本里介绍了云南的名人及与云南有关的名人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历史。

航海家郑和、人民音乐家聂耳、抗日英雄周保中将军,还有徐霞客、龙云、唐继尧、蔡锷等历史名人,护国运动、西南联大在滇办学等历史事件,让云南的历史显得厚重而辉煌。

不光有袁嘉谷、熊庆来等精英人物进入《云南读本》,还有不少范文,如《驿路梨花》《海鸥老人》等都被收入了《云南读本》,甚至那纯朴厚道、自强不息的云南人精神,也进入了《云南读本》。

这些文章,每每读来,朗朗上口,了解了他们,才能谈得上了解云南本土文化。

李根源强调了云南人的精神有追求自由,反抗列强;坚毅刚强,不屈不挠;精诚团结,奋发向上。

这些精神同时是云南发展的动力源泉。

2015年国庆节,我踏上了滇西之行,先后参观了滇西抗战纪念馆和和顺图书馆。

去这两个地方,就是因为有《云南读本》的影响,《血肉筑成的滇缅路》那种牺牲和奉献精神,是史无前例的。

滇西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一条天路,西方人惊奇地称它为"用手指刻出来的公路".各族人民为了国家,为了不被列强欺负,作出了巨大牺牲。

在和顺图书馆,同样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这里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

这里也是《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的故乡。

在读本与现实中,往往能给予我精神上的愉悦。

读《云南读本》,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去感知、去感悟。

正如培根所说:"读书和学习,在个人方面,是生命力的不断的解放扩张和充实。

在社会方面是接受经验,是理解人群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想《云南读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我魂牵梦绕的大学时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