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编码: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72学时学分:4一、考试对象修完本课程所规定的修完该课程所规定内容的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美学等专业课的学生。
二、考试目的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旨在考核能的了解、理解、运用水平与能力,属水平测试。
三、考试的内容要求及分值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2)理解社会信息的本质(3)掌握传播的定义、特点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理解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3)掌握媒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了解符号和象征符的区别与联系,意义的概念(2)理解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3)掌握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了解传播的基本过程(2)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3)掌握几种主要的过程和系统模式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1)了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概念、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2)理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特点、个人处理信息的基模理论(3)掌握作为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1)了解群体与组织)理解群体规范、集合行为2(.(3)掌握群体的功能、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第七章大众传播(1)了解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理解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3)掌握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了解媒介组织的目标(2)理解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3)掌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第九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1)了解传播制度(2)理解媒介控制(3)掌握关于传播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社会转型和受众变迁(1)了解大众社会理论(2)理解几种主要的受众观(3)掌握分众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2)理解传播效果的领域与课题(3)掌握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1)了解宏观效果研究的成果(2)理解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3)掌握框架理论、知沟理论、第三人效果第十三章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1)了解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2)理解世界信息新秩序的争论(3)掌握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1)了解两个学派的研究成果(2)理解理论渊源、批判学派主要成绩(3)掌握两个学派的异同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1)了解调查研究的基本概念(2)理解抽样调查法(3)掌握内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四、考试方法与考试时间1.考试方法:闭卷2.计分方式:采用百分制3.考试时间:考试课为120分钟。
传播学概论参考文献
传播学概论参考文献1、《传播学(修订版)》,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传播学研究方法》, 陈燕等.科学出版社,2002年4、《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5、《传播学总论》, 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6、《大众传播学总论》, 张隆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传播学通论》, 戴元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8、《人类传播理论》,约翰·斯坦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9、《大众传播概论》, 斯坦利·J·巴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0、《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11、《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2、《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3、《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4、《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15、《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1984年16、《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7、《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18、《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9、《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新华出版社,2004年20、《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华出版社,2004年21、《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22、《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23、《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24、《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25、《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26、《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27、《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28、《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29、《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30、《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31、《媒体等同》,[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2、《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3、《理解通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34、《通俗文化理论导论》,[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年35、《认识媒介文化》,[英]尼克•斯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年。
10月自考传播学概论考点:梅罗维茨
10月自考传播学概论考点:梅罗维茨
梅罗维茨媒介理论与麦克卢汉、戈夫曼的理论的联系。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戈夫曼的社会学的情景决定论,构成梅罗维茨理论的两大源头。
从麦克卢汉那里,梅罗维茨吸取的观点:(1)“媒介即讯息”;(2)传播形式的转变是对社会变化产生作用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
他指出,一旦人们进入一种社会环境,他们就希望并且需要对这一社会环境获得一定的了解;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
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
如,当法官“在前台”时(即在法庭时)必须身穿黑色的法官礼服正襟危坐在法官席上,而不能盘腿坐在陪审团旁边。
梅罗维茨主要论点
梅罗维茨批评麦克卢汉的理论对人们的日常的社会互动结构和动力缺乏分。
《传播学概论》第十章图
04
05
代表人物包括拉斯韦尔、拉 扎斯菲尔德等。
批判学派
总结词:关注传播结构和意 识形态分析
04
关注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关系 和不平等等问题。
01 03
详细描述
02
强调对传播结构和意识形态 的分析,关注传播内容的社 会意义和价值取向。
符号学派
总结词:关注符号意义和传播过程的研 究
代表人物包括皮尔士、索绪尔等。
牌知名度和销售额。
案例二: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
品牌形象的重要性
01
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认知和评价,良好的品牌形象
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忠诚度和品牌价值。
品牌形象的塑造
02
品牌形象的塑造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产品质量、包装设
计、广告宣传等。
品牌形象的传播
03
品牌形象的传播需要借助多种渠道,如广告、公关、口碑营销
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个性化定制等特点,能够满足现代 人对信息的需求和交流方式的改变。
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新媒体传播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社交化的发展 趋势,对传统媒体产生更大的影响和挑战。
04
传播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社交媒体的崛起与影响
广告传播的媒介
广告传播的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如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以 及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
移动设备等。
广告传播的效果
广告传播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 包括创意的吸引力、媒介的选择 和投放的精准度、目标受众的特
征等。
公关传播
公关传播的定义
公关传播是指通过与公众建立良 好关系,传递组织形象和信息, 以提高组织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一 种传播活动。
传播学概论
1106010136 吴燕明初识“威尔伯.施拉姆”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子,怀着敬意拜读了传播学理论大师威尔伯.施拉姆的巨著《传播学概论》(第二版,何道宽译),因为时间的原因,一共十五章的内容,我只读完了十二章,但是还是想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施拉姆说:“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抬头能眺望到夏威夷错落有致、郁郁苍苍的青山。
如果极目遥望地平线上的海岸,我能辨认出首批岛民登陆的地方……”他说:“传播是工具,社会之所以成其为社会全赖社会传播这一工具…..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人类传播的特征是使人类社会有别于动物社会的主要特征。
传播是什么?施拉姆说“传播是工具”。
某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学会将某些声音同某些经验或行为联系起来,如用“呀呀”声表示美味的蚌肉。
而后,人类又学会了用某种图画或者说是仅仅是简单的线条。
再接着,人类创造了文字,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从他的描绘中,我对“传播”一词的想法是:传播并不是什么新鲜物,虽然“传播”的概念是近几十年来才有的专业术语,但是传播一直伴随着人类。
从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的化学物质,到高级动物用各种感官器官吸收信息、发出信号。
这实现了传播的飞跃。
人类传播在群体至少是两个人之间而存在,同时传播使得群体得以维系。
没有传播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没有信息的更新,原始人类就无法得知哪里有猎物,哪里有危险,很难一个人独自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存活下去。
而现在我们更是每天都离不开传播。
传播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只是传播载体在千百年间经历了丰富的发展和变化,由最初的简单的化学物质信号到手势、原始人的呀呀声、古代人的结绳记事、烽火台,再到象形字、图画发展到报纸、广播、电视,到如今的计算机网络、手机等。
整本书前十二章论述的有:传播的历史、传播的功能、传播的过程、传播的符号、传播的代码、传播的路径:谁与谁交谈、传播的媒介:大众传播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大众媒介面面观、发送者、接受者与选择过程、社会控制和大众传播、传播效果的若干模型(一)、传播效果的若干模型(二)。
10月自考传播学概论考点:有限效果论
10月自考传播学概论考点:有限效果论
一、发生时期:20世纪40年代
二、这一时期研究成果有三个:传播流程研究,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
三、有限效果论的定义: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卡兹《人际影响》、罗杰斯《创新与普及》提出:大众传播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众多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
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
把这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提出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强调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
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的传播流程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核心观点有:①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唯一和充分的条件,它只能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引起受众既有态度的强化。
克拉帕的这些观点极端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现象。
以下是对传播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和记录。
一、传播的定义和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动物之间的信号传递等。
传播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人际传播:这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面对面的交谈、电话沟通等。
人际传播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强的特点。
2、群体传播:发生在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的传播活动,例如小组讨论、团队会议等。
3、组织传播:在组织内部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包括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部门之间的协调等。
4、大众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模式1、直线模式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代表,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简单明了地阐述了传播的基本要素,但忽略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
2、循环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认为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来回流动。
3、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将传播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传播的功能1、监测环境帮助人们了解周围的环境变化,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
2、协调社会促进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例如通过传播达成共识、解决冲突等。
3、传承文化传播能够传承社会的文化遗产,使后代能够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和经验。
4、提供娱乐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消遣和娱乐。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决定了传播的内容,还影响着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传播者的角色包括:1、信息的收集者和筛选者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传播。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传播学概论》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1.传播现象的由来。
(1)传播现象的含义: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行为、活动和过程。
传播现象由来已久。
(2)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传播现象的关系。
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推动力量,传播主要围绕这个主要因素进行的信息交流、沟通与扩散。
(3)传播理论的探索,区别于传播现象的产生,20世纪40年代以后,传播学逐渐形成。
2.传播的含义:传播的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在传播学中,传播被定义为: “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3.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①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化的。
4.传播定义的三种类型:①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②劝服说: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③互动说: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5.对传播学理论的研究,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20世纪40年代以后,传播学逐渐成为多科性、集纳型的边缘学科。
6.1946年,美国的拉斯韦尔在著作《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提出“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7.1947年,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成立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1.传播学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特点:多科性边缘学科。
2.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类信息传播行为。
4.传播学研究的研究层次:第一层次:按信息传、受范围大小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①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是合为一体的;②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己;③人脑信息库的内储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1.传播的概念:传播是信息、观念、价值等在社会中传递的过程,涉
及到传播者、媒介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媒介技术发展、社会学研究影响、多学科合作等多个阶段。
3.信息传播模式:线性传播模式、交互传播模式和文化传播模式是信
息传播的三种基本模式,分别强调了信息传播中的不同要素和互动方式。
4.传播理论:包括的传播理论有:传播效果理论、依附理论、社会认
知理论、框架理论、媒介依存理论等。
这些理论系统地解释了信息传播过
程中的不同方面。
5.传播研究方法:调查、实验、案例分析、文献研究等是传播研究中
常用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从而深入了解特定
问题。
6.媒介与传播:媒介是传播的工具,通过不同类型的媒介(如电视、
广播、互联网等)可以实现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的增加。
7.传播的影响:传播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个体受到传播的
信息和观点的影响,而社会受到大众媒体的塑造和传播的文化的影响。
8.大众传播与新闻传播: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向广大群众传播信息
和观点,而新闻传播则是大众传播中特定领域的传播,即新闻传媒的传播。
10.传播伦理: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如保护隐私、真实报道等。
这些是传播学概论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对信息传播的本质、过程和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掌握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传播现象的观察和研究。
传播学书目
传播学书目来自: 胡晃荡(北京)创建时间: 2008-01-22 18:15:35001书名:《公众舆论》作者:李普曼译者: 克文江红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版次:2006年4月第1版002书名:《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作者:陈力丹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版次:1999年7月第1版,2005年10月第4次印刷003书名:《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Propaganda Technique in World WarΙ作者:[美] 哈罗德•D. 拉斯韦尔(Harold D. Laswell)译者:张洁田青审校:展江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次:2003年10月第1版004书名:《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作者:[德] 哈贝马斯译者: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出版社:学林出版社版次:1999年1月第1版,2004年12月第3次印刷005书名:《传播与社会影响》On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Influence作者:[法]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编者:[美] 特里•N. 克拉克(Terry N. Clark)译者:何道宽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次:2005年6月第1版006书名:《传播学概论》Men, Message, and Media: 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 作者:[美]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威廉•波特(William E. Porter)译者:陈亮周立方李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版次:1983年版007书名:《传播学导论》作者:邵培仁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版次:1997年1月第1版008书名:《传播的世界化》作者:[法] 阿芒•马特拉(Armand Mattelart)译者:朱振明审译:陈卫星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版次:2007年4月第1版009书名:《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作者:[法] 阿芒•马特拉(Armand Mattelart)译者:陈卫星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版次:2005年2月第1版010书名:《文化与帝国主义》Culture and Imperialism作者:[美] 爱德华•W. 萨义德(Edward W。
《传播学概论》PPT课件
.
23
2) K·卢因(1890-1949)。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 家。卢因在主要研究领域是群体传播的渠道,他的一 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把关人”概念,卢因本人对传 播系统中的“把关”问题进行过理论化尝试,后来他 的学生将“把关”理论广泛应用于新闻的筛选加工过 程研究。
1、整体性。 2、互动性。 3、开放性。 4、综合性。 5、发展性。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 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
21
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
按照知识的构成或抽绎层次,传播学可分 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边 缘传播学。
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其它传播现象:蝙蝠的超声波捕食行为、向日葵向着 太阳转动、月亮引起地球潮汐等等。
传播发展的规律、信息传播规律、信息接受规律
.
2
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 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人既 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 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
3
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 “传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 “宣”、“扬”等。通常,“传”是纵横地传播,“播”是 广泛地传播,“布”是伸展地传播,“流”是连续地传 播,“宣”是庄重地传播, “扬”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 1994)。
大众传播学概论
教材:邵培仁《传播学》 修订版
面向21世纪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主讲教师:龚炜
.
1
绪论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2007年我国传播学理论研究及评估
2007年我国传播学理论研究及评估陈月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摘要:2007年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研究新方法与新途径探讨、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反思和探索、外国传播学理论研究与再阐释、跨文化传播研究诸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传播学引进和发展30年来的研究现状,其中呈现了可喜的“三个转向”,同时也表现出令人遗憾的“三多三少”。
关键词:传播学现状评估2007年是我国引进传播学第30个年头,对一个学科的发展来说,30年不能算是很长的时段,但对我国的传播学来说,却是一个从创立到发展的新兴阶段。
目前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到底是怎样的状况?这30年的头开得怎样?我们可以从2007年传播学理论研究状况方面窥得一斑。
从研究的领域和主题看,2007年度基础传播学研究与2006年度基本相同,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途径探讨、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反思和探索、外国传播学理论研究与再阐释、跨文化传播研究这几大方面。
也一、传播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途径探讨传播学本来就融会了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何突破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研究范式,从其他学科发掘传播学的理论资源,探索传播学研究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是我国传播学界近些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
许多学者提出,可以借鉴哲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拓展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寻求新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一些学者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探索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
有学者提出了基于社会传播网络分析的传播学研究。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接收或发布信息活动呈现由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甚至大众传播交织的多通路复合的网状模式,传播学可以借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把个体的受众看作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研究社会系统中传播机制、传播网络以及个体的信息接受方式,从而把握一个社会或社区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不同个体或社团在特定传播网络的地位和影响。
o也有的学者提出了社会转型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将“社会转型传播学”看作是“发展传播学”的拓展和延伸,发展传播学与发展社会学相呼应,而社会转型传播学与转型社会学相呼应,它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作为大众传播研究的基本逻辑起点,旨在建构包含技求南如挫2008年第8期(总第48期)1术、经济在内的、以社会文化发展为核心的社会转型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题库
2007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理论试题一、辨析题(每题16分,共48分)1、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所以大众传媒的价值要通过市场来实现。
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2、传播效果是指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有效效果,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主体的传播技巧。
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3、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指出媒介本身就是具有意义的讯息。
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二、论述题(每题18分,共72分)1、请论述由法兰克福学派学者提出的“文化工业”的基本特征。
2、请论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新媒介的技术特点,论述该理论在现代媒介环境下面对的挑战及其不足。
3、请论述“知沟”、“信息沟”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当前国际传播的信息秩序问题论述这个理论的应用价值及其意义。
4、请论述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的传播学意义及其带来的启示。
三、分析题(30分)材料:湖南卫视《变形记》(具体介绍略,你是湖南人,肯定对湖南卫视的节目不陌生)结合传播学有关理论,谈谈你对这类纪实节目的看法,以及对媒介创造“拟态环境”的认识。
2006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理论试题一、问答题1、“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设是如何定义大众媒介作用的?2、为什么说大众传媒是社会公共服务机构?3、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相关命题及其理论价值4、便士报的意义二、辩析题1、典型的大众社会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就是大众,请对此观点予以辩析2、在对公共领域的论述中,哈贝斯提出:“公共领域是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并批评文化工业使得大众传媒塑造出一个公共领域的假象,请结合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对哈贝马斯的这一观点予以辨析3、在弥尔顿《论出版自由》一书的影响下,“观点的公开市场”等思想得到了一些人的青睐,有观点认为新闻传播不应该享有全面的自由,而无需受到任何强制规范。
请根据媒介制度的规范理论对些观点进行评析三、论述题1、试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中公共领域的内在矛盾与重建2、在传媒效果研究的三个时期,受众理论发生了明显的阶段性的变化。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总论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关于传播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的文字起源:距今1400年前,《北史·突厥传》中,“传播中外,咸使之闻。
”英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文。
关于传播的概念有共享说、交流说、影响(劝服)说、符号(信息)说等等。
二、关于话语研究话语研究是把关注点放在对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
换句话说,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是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话语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后果。
所谓话语,就是围绕着特定的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
三、传播的五种话语(一)传播是传递1、传播是信息的传递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传播的5W模式。
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认为:“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这个定义虽然强调了信息客观性的一面,却忽视了信息编码和解码的复杂性,忽视了传播的社会意义。
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指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多种变量处理不当,而造成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或误差。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妨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传播隔阂指的是个人、群体、组织、世代、文化之间的隔阂、误解或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社会信息系统通过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来服务于社会发展。
立邦漆《龙篇》(二)传播是控制1、控制论视角下的传播1948年,数学家维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提出了控制论。
维纳认为,社会过程充满着偶然性,传播与控制是一个过程,要使这个社会更加有序,必须随时获得信息反馈,即时做出调整,适立新的变化(即自我学习),更好地执行控制者的命令。
2、传播是传者控制受者的过程传播学的诞生,也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这一话语兴起的产物。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1、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2、系统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对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5、拉斯韦尔模式又叫“ 模式,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
主要包括Who (谁)、Says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6、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7、群体压力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迫使个体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和多数人保持一致。
8、流言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9、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0、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1、媒介技术所谓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12、把关模式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的,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传播学概论》第十章
与心理学的关系
与社会学的关系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很大,传播学借鉴 了心理学中的许多理论,如认知理论、行 为主义理论等。
社会学对传播学的影响也很大,传播学借 鉴了社会学中的许多理论,如结构功能主 义理论、冲突理论等。
02
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的起源
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为传播学的产生 提供了土壤。
数字时代的传播模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播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数字时代的传 播模式更加注重个性化和互动性,信息流动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传播媒介
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是指面向广大受众的媒介,如报纸、杂志、电视 、广播等。大众媒介的特点是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但 信息针对性不强。
自媒体
自媒体是指个人或小团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信息的媒介 ,如博客、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的特点是自主性和个性 化。
批判期(1950s-1970s)
这一阶段学者们开始对传媒的权力进行批判性研究,关注传媒如何塑造社会议题、影响社 会舆论。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席勒和尼尔·波兹曼等。
多元发展期(1970s至今)
这一阶段传播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涉及文化研究、媒介效 果、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等多个方面。
态度效果
传播的信息能够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观念,使他们产生 相应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认知效果
行为效果
传播效果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传受双方相互作用和 影响的过程。反馈和互动是传播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有助于调整和改进传播策略和方式。
反馈与互动
传播的信息能够影响受众的行为和行动,使他们采取 相应的行动或反应。
3
新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10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642 传播学概论1、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1.一般来说,“受众”概念用于( A )A.大众传播 B。
人际传播 C。
个体传播 D。
组织传播2.50年代以来,传播与发展理论经过了三代范式,第一代代表人物是(C )A.维纳 B。
申农 C。
施拉姆 D。
齐普夫3.美国第二大通讯社是( C )A.美联社 B.路透社 C。
合众国际社 D。
塔斯社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信息量大的事件往往有新闻价值 B。
信息量小的事件没有新闻价值C.信息都是不公开的 D。
新闻有的是不公开的5.不属于我国政府对大众传播控制措施主要特点的是( D )A.强调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B。
监控机制多元化、有序化C.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发展 D。
政治性高于一切6.对公众的表述错误的是( C )A.组织松散 B。
有共同目标 C。
具有稳定性 D。
由多数人构成7.信息来源——编码——讯息——解码——目的地,在这一流程中担任编码工作的是( A )A.传播者 B。
受众 C。
政府机关 D。
公众8.目前,采用世界通用的电视制式之一的SECAM制式的国家是( D ) A.德国 B。
中国 C。
美国 D。
法国9.《传播与发展:批判的观点》一书的作者是( A )A.罗杰斯 B。
申农 C。
施拉姆 D。
齐普10.不属于印刷媒介的是( D )A.报纸 B。
杂志 C。
书籍 D。
电视11.在人类运用信息的过程中,从信息的发生到感觉器官这段身体外的信息系统称之为环境信息系统,身体内的信息系统称作( B )A.内环境信息系统 B。
身体信息系统 C。
体内信息系统 D。
内部信息系统12.不属于我国政府对大众传播的控制方法的是( B )A.直接控制 B。
舆论控制 C。
间接控制 D。
发挥党的机关报在传播活动中的主导作用13.19世纪末,一些发行量极大的报纸,在写作风格上为了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而进行大肆夸张地渲染,用这种方法编排的报纸,在美国被称为(B )A.揭丑报道 B。
黄色新闻 C。
调查报道 D。
追踪报道14.集权主义传播理论与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的区别在于( D )A.政府是否对出版机构有直接领导权 B。
政府是否对传播方式进行控制C.政府是否对不适公布的消息进行封锁 D。
政府是否对大众传播媒介有领导权15.1702年3月创刊于伦敦,主要对象是知识分子的英国第一份日报( C )A.《公报》 B。
《英国公报》 C。
《每日新闻》 D。
《国内外公共事务》16.不属于网络媒介特点的是( D )A.网络具有很强时效性 B。
网络消除了地理疆域的限制C.网络信息量更大,更有吸引力 D。
网络的成本较高17.对“文化规范论”的产生起了直接影响的学说是( D )A.媒介偏向说 B。
媒介延伸说 C。
媒介冷热说 D。
媒介讯息说18.属于广播传播特点的是(B )A.传播速度慢 B。
传播速度快 C。
时效性不强 D。
听众少19.受众难以摆脱传播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中,不包括( B ).在大众传播长期的“耳濡目染”下,一些观念性的东西“深入人心”,包括腐朽没落的观念.成年人由于接触的媒介信息较多、时间长,受到危害的可能性最强.受众普遍存在的求知欲望,致使受众吸收一些不良因素.大众传媒尤其是声像媒介创造了“准生活”,造成“以假乱真”的效果20.从表现生活的角度看,电影的电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 C ).艺术性 B。
还原性 C。
逼真性 D。
虚构性全面调查的叫(B ).专题调查 B。
综合调查 C。
来函来电 D。
问卷调查人类信息传播史有多次革命,其中电子革命技术的产生和运用是( C ).第一次革命 B。
第二次革命 C。
第三次革命 D.第四次革命23.描述传播过程的模式中,高度循环性的传播模式又称为( D ).拉斯韦尔模式B。
德福勒模式C。
申农——韦弗模式D。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4.将传播定位为人们影响彼此行为、心理状态的社会互动过程的学派叫(C).哥伦比亚学派 B。
耶鲁学派 C。
经验学派 D。
批判学派25.麦克卢汉和英尼斯创立了北美最具影响的批判学派,它是( C ).哥伦比亚学派 B。
衣阿华学派 C。
多伦多学派 D。
法兰克福学派26.对于两级传播模式的观点论述错误的是( B ).媒介的影响通常经过中介因素产生.媒介的影响表现为导致受众意见的改变.媒介的影响常表现为加强了受众本身的意见.此模式中的中介因素中包括某些社会关系和受传者本身的接收态势27.和拉扎斯菲尔德一起研究证实组织对于受传者有存在影响力的是().贝雷尔森 B。
申农 C。
伯格纳 D。
齐普夫28.美国之音成立于( A ).1942年 B。
1932年 C。
1952年 D。
1962年29.在国际传播中,最活跃的媒介是( B ).电视 B。
广播 C。
无线电报 D。
电影30.《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标志着传播与发展的第几代范式( C ).第一代 B。
第二代 C。
第三代 D。
第四代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全部选出,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31.属于施拉姆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功能的有( A )( C )( E )()()A.守门人功能 B。
政治功能 C。
教师功能 D.文化功能 E。
娱乐功能32.传播媒介控制舆论的具体方式包括( A )( B )( C )()()A.选择控制 B。
渗透控制 C。
直接控制 D。
间接控制 E。
社会控制33.属于人际传播特点的是( C )( D )()()()A.传播的间接性 B。
很强的组织性 C。
传播的直接性D。
反馈机会多 E。
传播的大众化34.控制实验法中对实验的控制包括( A )( B )( D )()()A.环境的控制 B。
刺激变量的控制 C。
实验结果的控制D.实验的比较 E。
环境的比较35.传播者的素质包括( A )( B )( D )()()A.对传播事业的敬业精神 B。
有信息敏感性 C。
不需要很强的知识能力D.不需要较高的思想素质 E。
有较强的知识素养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36.席勒出版的_《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_一书,揭开了“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序幕。
37.中国最大的通讯社是__新华社___。
38.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______。
39.罗森格伦引入___马斯洛___的“需求层次论”来阐述使用满足理论。
40.对强调效果理论建树最大的人是___伊丽莎白.内尔——纽曼___。
41.美国第三大报纸《洛杉矶时报》隶属著名的___洛克菲勒___财团。
42.历史上的印刷媒介主要指报纸、___书籍___和杂志。
43.公元1709年___英___国分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出版法。
44.提出受众有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是___豪林沃斯___。
45.著名华裔学者李金铨在总结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传播成就时,提出了__“缓冲体论”__。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46.长期效果论:它是与短期效果相对的理论体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府与社会各界日益关注大众传播的影响,于是很多研究者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群体效果问题上,而且多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而这类效果往往是长期的、延缓的、非控制的。
47.受众调查:受众调查是提高大众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内容主要是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各阶层受众对大众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反应,它是一种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及数理统计方法收集、整理、统计、报告受众意见,测定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
48.个体传播:又叫内在传播、亲身传播。
指信息作用下,人的自身神经思维运动所作的各种反应。
49.美联社:美联社成立于1848年,是美国联合通讯社的简称。
最初由6家纽约市报纸为共同采访外地新闻而联合组建的合作性新闻通讯社,以后又有更多的报纸相继加入该社而发展成现今美国最大的通讯社。
50.社会责任论:这一理论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取代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一种新理论。
二次大战以后,美国社会的媒体日益发达,新闻的效用也被任意扩大,广告也越来越多,暴力色情内容开始盛行,社会对媒体的指责也越来越激烈。
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执行自己的主要职能时,对社会还负有责任。
其核心内容是:主张传播媒介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对媒介传播活动的干预,宣扬政府是新闻自由的保护者。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51.简述印刷媒介的特点。
答:一、读者可自由控制阅读;二、可重复阅读;三、可充分提供某一问题相关信息;四、能满足读者的特殊兴趣和需要;五、能够形成一定的权威性。
52.简述传播者的任务和作用。
答:一、搜集信息;二、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三、加工、制作信息;四、对传播内容和过程加以控制;五、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53.简述涵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涵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一、电视文化可以涵化;二、建构受众的世界观;其主要内容是:一、电视具有涵化功能;二、电视是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工具;三、涵化理论的假设与“主流效果”研究的修正;四、涵化理论的贡献。
54.简述网络媒介的特点。
答:一、从传播速度看,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二、从传播范围、覆盖面来看,网络媒介消除了地理疆域的界限;三、从传播形式来看,多媒体传输使得信息量更大,更具有吸引力;四、网络能够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五、从媒介的使用代价和易得性来看,网络媒介成本较低。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55.试述大众传媒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
答:一、大众传播媒介是舆论的酝酿机器;二、大众传播媒介最终是社会舆论的代言人;三、大众传授媒介是公众舆论的激活器;四、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舆论的控制器。
57.试述我国政府对于大众传播控制措施的主要特点。
答:一、强调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我国政府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作为传播的出发点。
2. 监控机制多元化、有序化;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齐抓共管,措施得力有效。
3. 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发展;我国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坚持“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对于错误的传播活动和言论,予以坚决制止,同时对于各种有利于国家,民族发展的言论予以提供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