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蒋老师《所见》
读所见这首古诗我仿佛看到了什么
《读所见这首古诗我仿佛看到了什么》1. 导言古诗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其中一首名为《所见》的古诗,以其深远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表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读《所见》这首古诗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清澈动人的画面,让我不禁思索起来,这首古诗到底呈现了怎样的意境,又让我想到了什么。
2. 意境的描绘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这首古诗:所见数诸蕙草真假阳关地秋水相如东传声声音幔风来这首古诗以其简洁而又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清澈、宁静、真实而又充满诗意的意境。
诗中的蕙草、阳关地、秋水等景物,似乎在读者的眼前闪现出了东方的独特风景。
蕙草的清香、阳关地的辽阔、秋水的深邃,都给人以宁静与深远的感受。
传声声音,幔风来,更是给这幅画面增添了一丝神秘和动感。
读者在欣赏这幅画面的也难免让心灵沉浸其中,陶醉于这份美妙和意境之中。
3. 呈现的思考这首古诗作为一首名句,无论是从意境的描绘还是诗句的运用都达到了极致的程度。
读完这首古诗,我仿佛看到了清澈的山泉在流淌,看到了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看到了秋天的波光粼粼的水面。
同样地,我也联想到了自己心中的诸多情感和思绪。
这首古诗,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伟大,也让我思索起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诗意。
我们每个人在读到这首古诗的时候,都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和联想,这也是古诗给予我们的无穷魅力之一。
4. 总结《所见》这首古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精湛的表达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清澈而又神秘的山水画卷。
读者在欣赏这幅画面的也不禁会让心灵得到一种净化和澄澈。
古诗的魅力在于它的深刻与广阔,它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思索。
读到这首古诗,我仿佛看到了自然的奇妙,看到了内心的深邃,也看到了诗的浪漫与抒发。
这让我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和伟大,也让我深思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哲理。
或许,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会不断地重回这首古诗,去品味它的深远与静谧,去感受那份与自然对话的美好和力量。
5. 个人观点对我而言,《所见》这首古诗,是一首富有诗意和意味深长的佳作。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见”还可怎么组词呢?请大家想一想,“所见”是什么意思?。
《所见》教学反思12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是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
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依教参所说,学习古诗,重在吟诵。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看图导入的方式,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而识记了“牧童”、“蝉”等生字,然后导入课题,通过给“见”字组词,理解“所见”即是诗人所听见的和所看见的。
我觉得这一部分的设计很符合孩子们的实际学习情况,看图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古诗也显得很自如。
在教学本诗生字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从词到字的认读,本以为很简单的六个生字,学生们应该很容易记住,可是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孩子们对“捕、所”两个字的识记依然不扎实,可见我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很好的完成识字的这一目标。
经过反思,我想应该是本节课环节设计有点多,导致时间紧张,没能很好的巩固识字。
此外,在理解感悟古诗的这一环节中,进行朗读指导时也有欠缺,对一动一静的体会还不够深刻,所以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体来看,上完这节公开课让我对我班的听讲纪律、发言以及课堂常规方面都有所了解,也从其他老师那里获得了一些反馈。
在课堂组织、重难点把握等方面我还需进一步加强。
2024最新-《所见》教学反思优秀7篇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编辑给大伙儿整理的《所见》教学反思优秀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篇一本节课的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张开想象,想像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体会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指导学生诵读诗文,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
在这一课中,带领学生通过吟诵来完成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
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的神情,让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
不足的是课堂不够活跃,学生不是很积极的去学习古诗的方法,而是忙着记老师的讲解。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篇二《所见》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所见》这首诗,简单明了的语句展示了“意欲捕鸣蝉”的乐趣:那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想去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
通过《所见》这首诗的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手段多样且充满艺术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觅到诗趣。
诗重趣,想觅到诗趣,须进入诗境。
想像是通过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
彭老师运用了多种的教学手段,先让学生通过回忆学过的古诗引出课题后,顺着释题;然后设问:“诗人看到了什么呢?”进而播放形象生动的动画,使学生解决问题之余还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
就这样,很快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诗境中,学生的学习劲头蠢蠢欲动。
然后老师导入以及魅力四射的范读一下子就拨动了孩子想象这一根弦。
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所见》课文教学反思
《所见》课文教学反思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
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
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
教学古诗,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如形象生动的语言、鲜明逼真的画面、优美和谐的音乐……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境,使自己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果学生只是抓住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最多只能算是抓住了一些表象的东西,算不上读懂了诗歌,更算不上入其境、悟其神了。
教学本首诗的时候,我在播放《小牧牛》的笛声后,再有声有色地描述:在一条林间小路上,树木枝繁叶茂,遮住了似火的骄阳,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野花飘来醉人的香味。
咦,哪儿有歌声传来?声音越来越响,清脆悦耳,震荡在林间。
噢,原来是放牛的小孩儿,正自由自在地骑在牛背上,摇头晃脑、眉飞色舞……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正朝自己走来。
突然,他紧紧地闭住了嘴巴,原来他发现了一位歌手正在和他比赛呢……学生通过想象,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
后来,学生在吟诵中,完全融入到诗境中,觉得自己就是这一位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牧童了。
所见 读后感
所见读后感
以下是《所见》的读后感: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牧童骑牛唱歌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自然的美好。
诗的前两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快乐的牧童骑着黄牛,嘹亮的歌声在林间回荡的场景。
这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自由与惬意,也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
后两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则描写了牧童想要捕捉树上鸣蝉时,突然停止唱歌,静静地站在那里的动作。
这一细节展示了牧童的天真活泼和对自然的好奇。
读完这首诗,我被诗中所展现的乡村生活的纯真和美好所打动。
诗中的牧童自由自在地享受着大自然的乐趣,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简单与快乐。
同时,这首诗也让我思考到,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是否忽略了身边那些美好的小事物。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画面感极强,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通过对牧童的描写,诗人传递出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所见》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纯真,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它提醒我要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歌的魅力,它能够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5篇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5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所见教学反思》,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所见的教学反思篇一在《所见》这节课的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张开想象,想像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体会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指导学生诵读诗文,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
在这一课中,带领学生通过吟诵来完成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
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的神情,让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
不足的是课堂不够活跃,学生不是很积极的去学习古诗的方法,而是忙着记老师的讲解。
所见教学反思篇二所见教学反思(一)袁枚诗作的《所见》描写了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这一动静结合的有趣的画面。
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古诗中,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喜欢的: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
因此,诗趣,应该是我教学这堂课的灵魂所在。
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
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主要实施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第一、反复朗读,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所见反应了什么生活的诗篇
所见反应了什么生活的诗篇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牧童生活的简洁描绘,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和自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羡慕之情。
整首诗简洁明快,富有生活气息,是袁枚诗作中的代表作之一。
读了这首诗,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都渴望能够回到自然、简单的生活中去。
这首诗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在乡村的生活,那时候没有电子设备,没有繁华的城市,但是有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田野和自由自在的生活。
虽然现在的生活更加便捷和丰富,但是我们也应该珍惜那些简单而美好的东西,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最新整理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教学反思
最新整理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教学反思
我在《所见》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这样做的:
在学习生字的环节中,我请同学们看“蝉”字。
让学生理解蝉是一种昆虫,所以有虫字旁。
由于《所见》这首古诗比较浅显,所以我告诉学生们说:“这首古诗给我们讲了一则有趣的小故事,谁能试着把它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大家听听呢?”
学生们大都能理解,在围绕“意欲”一词的商讨后,就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见》的意思快速地讲述了出来。
而且发现经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后再记忆,学生背诵古诗的劲头更大了,速度也快了很多。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所见》的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这种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所见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反思本文是关于所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所见教学反思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故事性强、有情节的内容。
古诗的学习一般难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这首古诗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是故事,也是古诗。
我利用这个关系,引导学生快乐的学习。
小孩子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爱动脑筋,因此,设计了好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注重唤醒孩子的生活体验,都是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如:开始时牧童的心情如何?她捕捉时的表情会是怎么样?他能捉到禅吗?让他们从牧童身上发现自己身上的活泼机灵的影子,从自己深受牧童机智可爱的形象。
《所见》教学反思在备《所见》一课时,我在最后设计了“续编故事”这一环节。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呢?在思考了一番后,我决定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个讲故事的氛围,让学生觉得学古诗是很有趣的事。
首先,我说:“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十分爱听故事,所以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就来讲故事、听故事,大家喜欢吗?”学生齐答:“喜欢!”接着,我出示教学课件,请学生仔细观察后编故事。
我是这样启发的:“同学们,这是一幅画,这幅画画了一个故事,你们能讲讲吗?请仔细看这幅画,把这幅画所画的故事讲出来。
这是大家的强项,相信大家一定能讲好的,我就等着听故事啦!”于是学生开始自己练习讲。
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我请了两个人来讲。
这两个人既把画面上的情景全讲了出来,而且还十分流利,这是我没有料到的,也许是我的启发起了作用。
在表扬了一番后,学生想讲的兴致更浓了。
紧接着,我引出了作者和诗题,我是这样说的:“清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来到乡间,正好看到了这一幕,就用诗把它记录了下来,题目叫《所见》。
”我就介绍了诗人,开始学诗。
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我就放手让学生两人小组自学,效果很好,学生对诗句理解得很到位。
最后,我让学生续编故事:“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通过看图和读诗已经弄明白了,可故事似乎还没有讲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你能发挥合理的想象,编下去吗?”学生开始轻轻地说,渐渐地声音大起来了,我知道学生已经进入了情景。
《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1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
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译文及注释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所见原文及赏析
所见原文及赏析所见原文及赏析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对其进行阅读赏析,领略古诗词的美。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所见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樾(yuè):树阴凉儿。
意欲:想要。
捕:捉。
鸣:叫。
赏析清代诗人袁枚的这首《所见》先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写儿童放牛时候的轻松心态,骑在黄牛背上一边走一边歌唱,心情何等得畅快,嘹亮的歌声在树阴间回荡,这是一幅悠闲的景象。
后作者笔锋一转,"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写儿童不知为何突然想捕捉知了,可能是回家玩耍,也可能是为别人捕捉的,总之为了不惊动树上鸣叫的知了,儿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俨然一副认真的模样,这与前面边放牛边歌唱的样子截然相反。
《所见》诗中只是写了儿童从动到静的变化这一事实,可是并没有点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反而留给读者遐思的空间。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汉族,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调做官,先后于江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著述以终老,世称随园先生。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与纪晓岚素有“南袁北纪”之称,袁枚倡导“性灵说”,为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补遗》,《子不语》、《续子不语》等著作传世。
2023年《所见》教学反思
2023年《所见》教学反思2023年《所见》教学反思1在备《所见》一课时,我就思索,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呢?在思考了一番后,我决定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个讲故事的氛围,让学生觉得学古诗是很有趣的事。
首先我出示教学课件,请学生仔细观察后编故事。
我是这样启发的:“同学们,这是一幅画,这幅画画了一个故事,你们能讲讲吗?请仔细看这幅画,把这幅画所画的故事讲出来。
这是大家的强项,相信大家一定能讲好的,我就等着听故事啦!”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把故事编写完整,我在课件上设计了几个问题来引导孩子。
然后学生开始自己练习讲,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我请了两个人来讲。
这两个人既把画面上的情景全讲了出来,而且还十分流利,这是我没有料到的,也许是我的启发起了作用。
在表扬了一番后,学生想讲的兴致更浓了。
紧接着,我引出了作者和诗题,我是这样说的:“清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来到乡间,正好看到了这一幕,就用诗把它记录了下来,题目叫《所见》。
”很自然的就引出了诗的题目及诗人的简介。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所以在初步感知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预习古诗的“三读法”:“一读:读准读通课文。
(大声朗读)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轻声读)”既让学生明确了预习任务,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
教学古诗,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如形象生动的语言、鲜明逼真的画面、优美和谐的音乐……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境,使自己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课堂上,我播放音乐诵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因为这首诗的诗意比较浅显易懂,所以,我充分利用鲜明逼真的画面,一幅画一句诗,图画结合,学生在意境中观察,在意境中理解每一句的诗意。
学生自然而然的就理解了“振”“意欲”“捕”“闭口”“立”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了。
《所见》译文
《所见》译文
嘿,咱来说说《所见》这首诗的译文哈。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呢。
“牧童骑黄牛”,就是说一个小牧童骑在大黄牛的背上。
“歌声振林樾”,就是这小牧童的歌声响亮得能震动树林子。
“意欲捕鸣蝉”,意思是他心里想着要去捉那会叫的蝉。
“忽然闭口立”,就是忽然闭上嘴,站直了身子。
那咱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嘿,有个小娃子骑在一头大黄牛身上,那唱的歌哇,可响亮了,都能把树林子给震得嗡嗡响。
这小家伙心里头正盘算着要去抓那叫唤得挺欢的蝉呢,然后呀,忽地就闭上嘴不唱了,还站直了在那。
你看,这样翻译是不是就跟咱平常唠嗑一样啦?让人一听就明白是啥意思。
咱可不能整那些文绉绉的词,就用咱平常说话的调调,这样多自然,多接地气呀。
就好像这小牧童就在咱跟前似的,咱看着他骑牛唱歌,又看着他想去捉蝉。
这样的译文读起来多有意思呀,一点也不费劲,就跟咱平时聊天一样。
总之呢,翻译就得翻得通俗易懂,让大家都能轻松理解,这才是好的译文嘛。
咱可不能把简单的事儿给弄复杂了,就得让大家一读就懂,一读就乐呵。
表现孩童天真的诗词《所见》原文译文鉴赏
表现孩童天真的诗词《所见》原文|译文|鉴赏《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所见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所见》原文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译文及注释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所见》出处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所见》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光高远,教材挖掘深刻;俯下身子,教学扎实生趣
------听蒋老师的《古诗两首》有感
在我的眼里,谈及中国文学,狭义地认为就是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古代诗歌。
古诗精妙独到的语言魅力是中国文学区别于外国文学最大的特点,我爱我的祖国,我爱祖国的语言,因为我爱古代诗歌。
我爱古诗,可我教不好古诗。
蒋老师人长得古典,教古诗更胜一筹。
这节《所见》教学中,蒋老师站在品读中华古典诗词,宣扬中华古典文化的高度深入地钻研教材,以理解诗意,品读诗情为目标,让一堂古诗教学显得大气深沉。
为了落实这一目标,蒋老师俯下身子,铺设台阶,让学生有路可寻,有栏可扶,又有疑可探。
那么,蒋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从这节课中学习到了以下几点。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平时,我也注意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但蒋老师针对低年级的学生,了解诗人的方式与我不同。
她带着学生读诗人的名字----袁枚,介绍诗人喜爱农村生活,通
过整堂课的学习后,总结诗人袁枚真的很喜爱农村生活,他为什么能把农村生活
写得这么美呢?是因为诗人善于观察生活。
蒋老师把一颗“热爱生活,善于观察”
的种子悄悄地埋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
什么叫“润物细无声”,这就是。
二、整体品读诗歌意境。
平时,我看到或听到很多老师常把诗中的重点字词挑出来解释,板书,要求学生把一句句的古诗翻译出来,写下来,背诵。
这是最呆板,最短浅的教学,很多我不认可,我也不认可。
但我却非常困惑:如何把诗歌意境教出来。
蒋老师的课有几招可以学习。
第一、创设情境范读。
蒋老师把一张简单的插图配上清亮的音乐,范读一遍,诗歌的基本情调定下来了,此处让我明白,音乐的作用是巨大的,如
果没有音乐,轻快的诗歌情调就出不来,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到,也
直接影响到老师的范读。
第二、看图画,师描述意境,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这个台阶铺设得很好,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蒋老师的语言平日是里都十分优美,此刻,
她把“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的意境描述得十分详尽、美好,从
天空、白云、空气,到地上的草地、花朵,从牧童、黄牛到鸣蝉、树
林……蒋老师把10个字的诗句化作了近200字的文字,把学生的思想
渐渐地带入诗歌的意境,这种画面加语言描述的铺陈,让学生深深懂
得了这两句诗。
第三、从诗句的内容来体会诗的意境。
蒋老师让学生做“骑黄牛”的动作,“唱歌”的样子,边读边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的诗句,实际
上就是让学生在懂得了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牧童及诗人的情感。
俗
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
”,这些城里的孩子们虽然没有
骑过黄牛,还一个个有模有样的骑起了黄牛,哈哈哈,像那个样子。
(不
过,蒋老师的骑黄牛的样子好像骑摩托车,呵呵呵)。
最后,蒋老师让
学生不做动作,读出牧童的神气来。
这一步骤真是大师手笔,只有目
光高远,心中有诗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真正读诗是品读,是体
会读,是在心里读。
我最羡慕这样的课堂,蒋老师用她的生命点燃了
无数的生命。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蒋老师是一位情感特别丰富,语言煽动性特别强的语文老师。
她能把诗歌的意境
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朗读上,让人听而叹之。
别看学生是一年级的七岁的孩子,他
们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同一般。
在这一点上,归功于蒋老师节节课前指导
诗歌朗读。
蒋老师用两种不同的语调指导本首诗的朗读:用响亮、上扬的语调指
导读前两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用低缓、下沉的语调指导朗读后两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在班里有几位朗读特别突出的孩子:5(6)和1(5)
号,读得干净又有力,安静又有韵味,不愧是蒋老师的高材生。
四、从诗中读到诗外。
本节课的诗外有两处:一处是学生夏天生活的回忆,二是捕啴的办法。
在第一处,蒋老师用“城里”和“农村”两个词作了巧妙的概括和过渡。
第二处,老师让学生想办法捕鸣蝉,学生想到了各式各样的方法:跳起来捕,回家拿网子捕,用水草做成网子捕,站在黄牛背上捕……特别是其中一位小男孩到讲台上表演跳起来捕蝉,他轻轻地提脚,悄悄地靠近,到了树底下,纵身一跳,捕蝉。
此时,教室里“超级安静”,全班同不都静静地注视着表演的男孩,一丁点儿声音也没有,这说明表演者很优秀,全班的孩子都很专心。
这一静,成为了课堂的亮点,这一拓展设计,成为了课堂的高潮。
太妙了!
总之,诗歌的美,美在它语言的精炼,美在它意境的深远。
我从蒋老师的诗歌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整体把握诗歌意境远远胜过局部字词的解释翻译。
谢谢蒋老师,太感谢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