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设疑论文激活放手论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方法举隅论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方法举隅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同其它课程一样,是在不断的设疑、释疑过程中进行的。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巧妙解疑,对于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知识,培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好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意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应用疑问为发展学生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让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巧妙设疑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快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从而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一、导入设疑教学的引入环节应该是我们教师潜心研究的问题,课的引入设计得巧妙,就能引起学生的“疑”。
疑则思,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愉悦的学习情感。
这种求知欲和学习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又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把我们的学生从别的地方拉回来,回到我们所盼望的数学课堂中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可以激发一定的情感,可以唤起某种动机,可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个成功的引入可以保证一堂课成功的一半!心理学认为,悬念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使人产生迫不及待的效果,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向学生提出新颖、巧妙的问题,在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造成学生“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语文课堂中情感教学应用论文
语文课堂中情感教学的应用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堂的情感教学既是学生认知的手段又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感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多选自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都寄托着作者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教师生吞活剥,必将产生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后果。
因此,失去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呢?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调动学生情感的基本条件对中学生来说,学生的课堂情绪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把学生的情感和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成为传递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情感协调的过程。
1.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情景中去如〈〈春〉〉一课的导语应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
古往今来,许多画家都用彩笔描绘春天的迷人景色。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又是怎样的呢?”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文章的主题,又有把学生诱入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
2.借助音乐,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让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情节、词句所感染,诱发其情感上的共鸣。
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利用配乐朗读,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在缅怀总理的音乐中,发出对总理的深情呼唤,引起对总理的无限思念。
3.利用图片、绘画、课件的直观性,再现情境,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活生生的事物,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由感而发,情绪大振,激情奔放,促使学生学习中感情的启动。
二、挖掘语文因素,是调动学生情感的重要条件语文教材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叙事、描写、抒情的。
语文教师必须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
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
以“疑”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论文
以“疑”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过程总是从有问题开始的,又以解决问题而告终。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想、去说、去做。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从实践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激疑——创造的起步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都问个为什么”。
因此教学时,我们要设置教学情境,利用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从而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
如教学《夜莺之歌》一课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借机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兴趣高昂,有的学生会问“夜莺指谁?夜莺唱歌要做什么?……”这样让学生抓住题目的矛盾入手,创设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他们产生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厚兴趣。
又如《捞铁牛》一文,捞“牛”前的准备工作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读重点段,先弄清准备工作是哪几方面,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知领域,知其所以然。
这时,可这样激起“在这些准备中,用到了哪些与捞铁牛有关的东西?对此,你有何疑问?”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准备两只木船?为什么船舱要装满泥沙?为什么船之间要搭一个架子?等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理解到怀丙做这些准备工作的真正目的。
二、引疑——创造的钥匙当学生各种疑点激发出来后,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很乱很碎,难以抓住重点,这时教师要善于选择有目的引导,不能采取否定的态度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而要帮助学生学会探索去把握文本的主旨。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有质量问题,往往会像金子埋在沙子中一样,需要教师去发现和挖掘,这就是引疑。
引疑,不同的课文,要用不同的方式。
关于培养“小先生”论文
关于培养“小先生”的探索新课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始终困扰着广大教育者。
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
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我们着力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
我深受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思想影响,也作了一些实验与尝试。
一、成立学习互助小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
倡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学,一般4-6人一组,兼顾好中差的学生,选出有上进心、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这个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督促作业完成、分配学习任务等学习活动。
小组长不同于“小先生”,“小先生”不是固定的,由问题的难易程度,由小组临时确定“小先生”,谁回答问题谁展示学习成果,谁就是“小先生”。
二、评选自主学习标兵、自主学习先进小组以小组最初整体的学习水平作为基本的评估水平,通过竞赛评比、课堂回答问题,课堂展示等形式,给个人和小组加分,每周评选一次学习标兵,每月评选一次先进学习小组,并给予微薄的物质奖励,更多的是给予精神鼓励,形成竞争的局势,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拟定学习目标和实施计划学期初结合英语教材以及自己的学习现状拟定学习目标和实施计划,要求目标不要过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把目标分解为不同阶段且层次分明的小目标,这样才能确保每名学生都实现自己的学期目标,时时以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实施计划为学习的指路明灯,教师经常检查并及时反馈,特别多注意后进生的鼓励,帮助他们通过合作,达成目标;并把好的学习方法及小组“专利”在全班交流推广,这种个性化目标的确立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尝到自主学习的甜果。
四、做好课堂教学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题研究只有落实在课堂上,才符合教育和科研的规律,才能真正贴近教育,贴近学生,课题研究来源于课堂,也服务于课堂,更需要在课堂中去实践。
设疑诱思,提高高考总复习效率论文
设疑诱思,提高高考总复习效率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复习过程是一个再认识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再认识过程不是认识过程的简单重复,而应包含着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
“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这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
高三年级的化学复习课的教学有一般教学范畴的共性,也有其区别于新授课和单元复习课的特殊性,仔细分析一下,大致有如下几点:1,内容庞杂,时间紧,要求高。
三者之间的矛盾突出,这就要求必须讲求实效。
2,因大部分知识已学过,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兴奋点”少,激疑情况的设置困难很多。
3,生动的直观材料少,不宜实施实践探索法教学,教师的“诱”受到很大限制。
4,学生已有相当的感性材料和理论知识,比较适合运用已有知识中的“初级的本质”去探索新的更高级的本质,即“思”有很好的起点和落点,亦即适宜使用理论探索法教学。
基于上述认识,总复习教学中,通过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把握和对复习内容的研究,居高临下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回忆、整理旧知识,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深入理解已有知识,并通过思考和讨论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通过问题设置转换认知角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授课上,学生的学习是从直观实验人手的,化学概念、原理以及物质的性质大都是通过实验学习的。
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化学科的特点。
但总复习时,如果仍一味强调“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而忽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这一认识的基本规律,还像新授课那样带领学生按部就班地重复实验事实,不仅会使学生感到索然寡味,丧失对复习的兴趣。
相反,如果注意到复习过程中与新授课过程中学生认识特点的不同,转换认知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复习,就可以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渡,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例如,初学时,c12的性质是通过大量实验事实认识的。
学生通过学习c12与na、cu、h2、p、h2o、naoh等物质的反应,了解到c12是一种极活泼、氧化性很强的非金属单质。
将“科学设疑”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论文
将“科学设疑”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摘要】高明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问题策略来推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而科学合理的课堂设疑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科学设疑浅析“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学生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来并不说明他们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老师积极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也就是说要使学生会思,就得需要老师的精心诱导。
在“诱”和“思”的联系上,“诱”是外因,“思”是内因,只有把“诱”调节到“思”的频率上,才能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才能协调好诱与思的关系,使学生明确思什么,怎样思呢?关键在于教师“诱”的艺术和水平。
而“诱”的成败又在于授课中疑问的设计是否巧妙,诱思的方法是否科学。
一、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设疑在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情感因素自始至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中兴趣是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语文学习兴趣与语文学习成绩关系密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为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促使学生更勤奋地学习,取得好成绩。
可是据调查,在高中生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因此,必须在教学中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便是提问的艺术,即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二、有梯度地设疑设计提问时,要像攀登阶梯一样,步步升高。
《学记》中有句话:“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这说明提问时要先易后难。
因此我们设问时,就要在安排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工夫,做到由易到难,步步设梯,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爬梯”。
阶梯式提问是日常教学中最易普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人人有思考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显示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也敢于积极参与,从而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智力得到锻炼和强化。
高中数学设疑论文
高中数学设疑论文
设疑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让教师将知识点顺利地衔接,也可以让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氛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环环相扣的问题,会让学生进入有序的思维状态,通过解决这些疑问来找出答案.因此,设疑法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从而更好更快地掌握数学这门学科.
在课堂中,教师教学,学生听课,一节课45分钟,学生听课效率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使用.设疑法在教学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如何起作用?应该如何设疑?这就成了广大师生探讨的问题,以下将根据高中数学教学来分析讨论.
一、轻松设疑,巧妙引出课文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说:“数学是一门演绎的学问,从一组公设,经过逻辑的推理,获得结论.”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问题都不能只是靠教师讲解课本就可以解决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教师来说,上课容易,讲课容易,但要使学生理解课本却很难.设疑法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感觉不到新知识的出现,就已经被教师带到了新知识的氛围中.
例如:高中数学中,“等差数列”的学习是必修课的内容.学习这个知识点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面对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
语文课设疑艺术处理论文
语文课设疑的艺术处理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学的艺术全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陶行知的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教学艺术的真谛。
教师适当的设疑和巧妙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找到答案、教给学生有效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积极探索。
一、从文本整体上设疑,提领全文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一曲动人的交响曲,设疑则是这乐曲中的旋律。
如何设疑,首先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从文本整体上准确落实设问点。
如教《项脊轩志》一文,抓住文章最富有特色的特征即文章善于选取生活细节、场面描写的手法以及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把它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把文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为切人口。
先叫学生找出过渡句,然后根据过渡句先分析“喜”的部分。
提问学生,作者如何通过写景抒发自己“喜”的心情。
接着设疑“文章是不是以‘喜’贯穿全文”,转而分析“悲”的部分。
首先叫学生看课文是通过大事表现自己的‘悲’的还是通过小事、生活细节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怀念的。
学生轻而易举的可以得出是后者。
由此,很自然的叫他们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看看哪处细节写得最好,最感动人,为什么感动你,这就转到了叙事与抒情融合的写法了。
整堂课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学生自己从问题中找到答案。
最后,问学生“你们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学会了捕捉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写,学会了记物叙事抒情融合的写法。
这就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由此,可以看出,找切入口,确定目标,设置问题内容,设置问题顺序至关重要。
二、从文章小处入手设疑,以小见大如在《药》一课的课内设疑中,这样提问道:“小说的发展为什么要用两条线索来分别描写华、夏两家的命运?为什么要写华家,暗写夏家?”用这个问题来作课文阅读的切人口,进而揭示小说的深刻的主题思想;用暗线来描写主人公夏瑜的故事,烘托出一种冷洁的气氛,正好点明夏瑜的革命行为不为群众所了解,他的血被做成人血馒头,他的英勇斗争成为荣馆里人们的饭后茶余的聊天资料。
激活课堂论文
激活课堂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省“五严”之下,我们老师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打造轻负优质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激活了。
”激活实际上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当成一种需要,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人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一简单探讨:一、课中设疑,引发思考巧妙设问,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在文章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课中设疑问难,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充分的交流,同时不断把思维引向纵深,这既抓住文章的表层,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旨,而且掌握文章的内涵。
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或“尖子生包干”的局面,把“一言堂”改成“众言堂”。
例如:在8a unit1 reading 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论自己的朋友的appearance, personality,hobbies or future plans时,先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1)what does your friend looklike ?(2) what kind of person is yourfriend ?(3) what does your friend like ?(4)what does your friend do or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 ?(5) what made you ecome goodfriends ?这些问题设计,让同学们有话可说,而且说法不一;在提问的顺序上,步步深入,及时交流,同学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努力逐步改变老的教学模式: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布置作业。
改变那种学生被动学习,课堂缺乏生气,学生缺乏活力,学生为学而学,大家“苦”的局面。
二、提出异议,引导争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表现盲从现象,被动机械地学习,认为书上的都是对的,老师讲的不可能出错,陷入呆听死读死背的境地,课堂气氛沉闷。
培养学生意识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论文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探究性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和培养,使学生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
如何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引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地学习,主动获取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探究欲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是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必要发展,是已有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
新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学生自身与环境的“同化”或“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
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求知欲望显得十分重要。
数学课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的、机械的接受问题,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
实际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过程,问题本身也充满变化,丰富多彩。
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不急于告诉学生要解决的问题,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既可锻炼一个人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二、提供宽松环境,多种方式进行探究问题情境确定后,学习过程即进入探究阶段。
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有没有研究过程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分析性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机会,使学生具有宽裕的学习空间和主动权,让他们充分的理解、讨论、感悟,高效率的达到目标,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
初中数学课堂要巧妙把握设疑时机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要巧妙把握设疑时机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如果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索中去,那么就很难有扎实的基础和优异的成绩。
要想牵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数学教师就必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时机创设诱人深思的而又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合理的设疑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处设疑时机,如若把握效果不错,敬请一试:一、课堂伊始,设疑导入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有疑才能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头处设疑,能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预言而不能”的状态,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教学活动中,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迪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有三户人家,先要在他们房屋之间挖一口井,使得这三户人家到这口井的距离都相等,此井该挖在何处?问题一出,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始讨论猜测,由于正在讲圆,学生很自然地联想:此井应挖在过三点的圆的圆心处。
但该圆的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呢?教师的设疑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也导入了课题。
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开始画图、思考、讨论。
经过艰苦的劳动得到了正确的结果,唯有思维的艰辛才能在更深层上促成思维意识,养成思维习惯。
二、关键之处,深化理解“学则须疑”,课堂上教师设疑要抓住时机,设疑在关键处。
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数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对思维过程有所认识,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一般说来,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的交叉点,关键点,往往是理解和深化知识的关键。
在此处设疑,可引发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和深化了新知识,同时暴露在处理一个数学问题时的思维,对学生认识思维过程的教育,无疑是十分有效的。
例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的关键处,就是直线与圆的三种关系。
课堂教学中设疑论文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摘要:设疑是课堂教学中激趣、导思的重要手段,它可运用于教学伊始以引人入胜,也可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以投石激浪,启发思维,同时也可运用于教学结束时,引而不发,留下悬念。
设疑与学习气氛、学生对学习的体验以及教师能否以平等的态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想恰当运用说疑,还需掌握一定的设疑艺术。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疑【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设疑、析疑、解疑的过程。
设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设疑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路标,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兴奋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磁石,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
1、设疑是激趣导思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人把课堂中的设疑弄成简单机械的“一问一答”,甚至不承认设疑是启发式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误解的原因在于不理解课堂设疑的实质。
巧妙的设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1.1设疑是唤起学生好奇心的过程。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新奇的事物所产生的定向探究反射,也可以说是直接兴趣。
学过微机的人都有这种体验,初接触时觉得计算机很神秘,很想探个究竟,想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对信息的储存、处理、提取又何以那般神速。
因此刚开始学习计算机时,个个都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这就是好奇心。
一旦对某事物产生好奇心,就会对事物予以优先注意,想认识它,研究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就如同抓住了学生心理活动的线索,可以顺利地将学生引进知识的海洋畅游。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都想方设法地利用各种方式唤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如愉快的游戏、动听的歌曲、形象的图画、动人的故事以及声像同步电教媒体等等。
设疑也是教师常用的方法,它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个个疑问悬念创设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和悬念的刺激下去注意,去思索,去回顾,去领悟,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能。
设疑引学 辨疑解难 释疑巩固论文
设疑引学辨疑解难释疑巩固摘要:应试教育忽视实验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等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作用。
本文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努力实现有效实验教学,让实验探究真正成为课程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实验;探究;目标;有效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53-002根据科学课程目标,科学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更关注科学的事实、概念、规律和理论。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缺少实验探究,不仅无法学到技能和知识,无法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而且更无法真正地理解科学,那么课程目标的达成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很多师生及家长简单错误地认为开展实验教学是浪费时间,没有深刻领会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联想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实验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
另一种现象是教师演示操作,呈现结论,或为实验而实验,无法真正体现实验探究活动的目的。
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辩、好动,他们已不满足成年人或书本上的见解,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
《科学》课程突出了科学实验探究,改变知识是“绝对真理”的传授方式,为学生在科学探究和体验学习过程中自主地构建知识,从而改变学生“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
为此,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及实验改进进行有效教学,让实验探究过程成为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课堂设疑引学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浓的特点设计问题,有意识引导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质疑和探究。
以课程《光合作用2》为例,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课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的“学”为设计中心,让学生带着“疑”去学(二氧化碳的制取,可口可乐、汽水、雪碧等碳酸饮料夏天打开瓶盖有气体喷出等),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获得到发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
以教设疑,以疑诱学论文
以教设疑,以疑诱学摘要:以教设疑以疑诱学,教是教学目标为指导,以设疑为手段,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以学论教以教促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主动学习的气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交往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在平等尊重的气氛中形成完美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高中化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发展性,强调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而教学中以教设疑以疑诱学的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与其掌握现成的科学结论配合进行,其方法体系是建立设疑诱学的情境,以疑诱学推动学生自我学习和提出解疑方法为基础。
在这种循环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能掌握这些结论的途径和过程,通过自我知识拓展,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创造能力。
首先、教学中的设疑。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有共同之处,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
教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像化学家那样思考化学,亲自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发现者。
笔者认为设疑是引领的关键。
教师设疑导向性、渐进性、合理评价机制是实现诱学的手段。
一、以教设疑的导向性:教学中的设疑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设疑情境,提供合适的材料,以疑问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疑问情境是实现以教为中心以引导学生学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的环节。
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教师以教学大纲和学生能力培养为指向,围绕铜—锌原电池,紧扣形成原电池原理和条件,从化学反应,电极,溶液不同的内容和视角设疑,达到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设疑为手段的诱学目标。
让数学课堂成为开放性课堂论文
让数学课堂成为开放性课堂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的知识性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的开放性发展。
故学生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
人的思维能力在儿童阶段应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脑、手、眼、嘴。
让他们能想、能干、能看、能说全面发展。
使他们能在现实生活中去扩大自己视野,解决实际问题。
各学所需、各尽所能。
而让数学课堂成为开放性课堂恰恰符合现在的教学基本理念。
一、学习环境开放性激发学生自主创新1、创造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要想使学生取得学习上的快乐,首先应追求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因为唯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中学知识,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
做教师的本着“教为学服务”观点。
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更加重视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设计。
例如:语言、动作、眼神的各种肢体语言的使用。
重在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充分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
实现每个学生人格的舒展的自由,个性的张扬激荡,激发才能。
2、提供自主、创新的舞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都有分析、解决和创新的潜能。
关键是如何把这一潜能发挥出来。
故教师应该恰当利用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
这要求教师应改变过去“一桶灌”的传统教学法,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让他们想,让他们做,让他们说。
例如:教学《量的计量》,我补充了几道练习:“我们的教室长8 ,高大约3 。
”待学生回答完后,有学生提出“我的身高大约145 ,黑板的长大约3 ”。
另一位学生提出:“一棵年老的大树约高15 ”等等的问题。
看!这不,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发挥吗?二、探索学习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求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利用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各种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疑激趣论文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设疑激趣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是培养学生问题能力的起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挖掘教材自身的内在乐趣;要善于启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指导他们质疑问难,使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历史教材内容,设计新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为了引发学生专注于知识探求和问题求索的欲望和行为,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探究,可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讲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时,让学生看电影《辛亥风云》、《阿q正传》、《药》等片段,学生看了之后,情绪高昂,有的学生产生疑问,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有哪些影响?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通过课件展示它壮观的场面、磅礴的气势。
学生不禁要问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又如讲“五四运动”时,重现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的场面: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此时学生的思维在激荡冲撞、灵感迸发犹如开闸的流水汩汩滔滔,激溅出奇异迷人的浪花。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
”要促使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思维活动中,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讲“国民革命运动”时,向学生提出“中共与国民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政党,为什么能合作?”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悬念,进而产生疑问:“如果没有蒋介石背叛革命,国共能否长期合作?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高中生物课堂上如何巧妙设疑[论文]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上如何巧妙设疑问题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求源、理解知识真谛的动力。
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对话式学习”“自主学习”等其本质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教学。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的知识准备和能力基础,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巧妙地设疑、布疑,造成悬念,让学生在问题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在问题的探索中有所发现,形成新颖、独特的见解,才能学会学习。
在课堂上,选择好最佳的问题切入点,可从多方面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其一步步跨入知识的殿堂。
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新课伊始设疑——巧设迷团入胜境新课伊始,学生刚进教室,翻书取笔,课间嬉闹余兴未尽。
这时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兴奋中心迅速转移,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此时,出色的问题切入犹如说书的开讲、评弹的开篇、演戏的序幕起着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案例:蒸腾作用教学片断“他是怎样获取淡水的呢?”“淡水是怎样来的呢?”教室里孩子们急切地问道。
在学习“蒸腾作用”这一内容前,笔者展示了几幅图片:一位生物学家在大海上航行,突遇大风浪,船毁,他漂泊到了一个孤岛上,岛上绿树成荫,可就是没有淡水,适逢这位生物学家带了大量的塑料袋,结果在孤岛上生活了一个月,后遇船才被救走……故事到了精彩处,短暂的停顿引出了开头的一幕。
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点。
富有启发性问题的导入,矛盾的展示,迅速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促使其大脑由课初的平静状态转为积极思考,对这节课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激发潜在的学习内驱力。
二、重难点处设疑——拨开云雾见青天重难点处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及时切入对理解其学习内容具有一定铺垫作用。
把重、难点有效分解,会使学生茅塞顿开,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案例: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教学片断“飞机、火箭、风筝、气球……”孩子们兴奋地回忆着。
“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是“鸟类”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直接探究将无从下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初探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初探“学贵知疑”。
发展思维是与质疑直接联系的,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得。
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环境,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引入新课时激疑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又可称为内驱力。
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设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以“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
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
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
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妙地设置障碍,激发学生思维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如在教学“判断一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任意报一些分数,老师迅速说答案,学生用笔算验证。
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来时,学生的求知欲马上被激起,教师组织学生讨论“5/8、3/14、3/16、2/21”这几个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激活主体,引发思维论文
激活主体,引发思维教育新理念阐述的观点之一,就是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
”其实质就是要改变过去的应试教育,代之以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
在组织实施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思维教学。
学生个体思维在教学过程能否得到展示和认可,即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作者就如何在实施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以下几点谈谈点滴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机,激活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机,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树立“自我”的过程,达到活跃思维。
学习的动机是调动学生学习情感的核心,积极适度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内容的内在动力。
要产生动机就必须抓住学生的真正需要,及时加以引导,不断的巩固提高;如果还没有真正需要,此时教师要施与需要的诱因,去鼓励并启发他们,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得到锻炼获得认可。
通过一切有效教育手段,使学生产生“争荣誉,求上进”的学习近期目标。
在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在了解世界,展望未来的同时得到启迪,从而形成“立志成才,奋发读书”的最终目标。
这样,学生产生自信心的同时具备勤于学习和乐于学习,不断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竭之源,它是实施教学的前提条件。
激活主体就是发挥主体作用。
如何激活他们的思维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学习氛围,让学生思维活跃。
教师要将激情,微笑,把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到和老师在一起如沐春风,没有太大压力,让学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其次,教师将要传授的内容及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应该掌握什么,注意什么。
同时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个人的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和实际动手操作等形式的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诚然学生完成了这一过程就是对知识总体把握过程,教师要用各种形体语言暗示,鼓励他们。
及时发现并肯定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领设疑论文激活放手论文
自主学习是聋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国家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顾名思义,自主学习就是让聋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自觉主动地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采用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总结、反思等学习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埃德加·富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了,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
作为一名聋校的数学老师,为不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新一代的文盲,必须运用各种策略,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一、引领自主学习
引领自主学习,是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具体学习内容,充分考虑到聋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和认知水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出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并通过学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心中有数。
内容可以是为理解问题铺设的知识台阶,可以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技巧或技能。
通过“引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少盲目性,提高效率,体验成功,收获快乐。
例如:在教学一般应用题时,在聋生掌握例1、例2的解题思路后,就让聋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例3。
教师的自主学习指导提
纲是:①例题的解决关键是什么?②各数量间有什么关系?③这种解法你理解吗?④你还能想出别的方法吗?自学讨论后聋生找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
中等以上水平的聋生,对思考新的解法有较高的积极性。
在掌握基础知识后,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深化,改变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所求问题,加大题目难度,把聋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进一步提高聋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疑自主学习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聋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聋生每节课都感到新鲜,有所探求,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教师就要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问题,有意识地引导聋生质疑、释疑,这样聋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更主动。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先让聋生计算156÷3、475÷3、50÷3、222÷3,计算后聋生发现有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数不能被3整除。
再让学生出题,教师不计算看题即能说出哪题能被3整除,哪题不能被3整除,在学生感到惊奇时,教师设疑:具有什么特征的数能被3整除呢?如果当时就让聋生说,他们不一定说得出。
就在聋生渴求答案,但又感到困惑时,教师让聋生打开书自主学习这一节的内容,要让他们从书上找出答案。
这样通过自主学习,聋生能把被3整除数的特征,牢固地印在头脑里。
三、激活自主学习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
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因此,只有那些对数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
激活自主学习,就是利用聋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诱发聋生的求知欲,激发聋生主动自觉地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互质数”时,教师在聋生掌握互质数的概念后,让每个聋生写出几组互质数,再说说自己找互质数的方法,但理由不能重复,比一比谁找得最多(可以看书)。
聋生们积极地翻书、动手,经过一阵搜寻、思考、分析、整理,聋生们纷纷举手了。
通过讨论和总结,聋生一下子就掌握了互质数的5种判断方法。
即:两个质数、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两个自然数中一个是1、一个质数与一个不是它倍数的合数。
聋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记得更牢。
四、放手自主学习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在学好知识形成能力方面,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放手自主学习,就是聋生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教材。
教学中,凡是聋生能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学会的知识,就应该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教师不能舍不得放手。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时,在聋生已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完全有能力自主学习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
这时教师可不加引导,只是鼓励聋生,让他们大胆地自
主学习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这一节内容,教师给聋生15分钟的时间看书、动手实践,然后找三名不同学习能力的聋生板演。
教师再出示一些以前聋生计算此类型常出现的错误,聋生也能很快分析出其错误及原因。
聋生通过自主学习,很快地掌握了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
要培养聋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在数学的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近几年来,随着笔者在聋校数学课堂中对聋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多种策略的尝试与实施,聋生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自主学习教材的能力不断加强,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了主动地汲取知识。
自主学习使聋生在课堂上变成了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