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1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论语》十二章;(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掌握《论语》十二章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提高道德修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儒家思想的情感;(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谦虚谨慎,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论语》十二章;(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掌握《论语》十二章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涵;(2)如何将《论语》十二章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及孔子;(2)引导学生关注《论语》十二章的主题思想。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论语》十二章,感受文本的韵味;(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4.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补充;(2)教师重点讲解《论语》十二章中的儒家思想。

5.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作业布置1.背诵《论语》十二章;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4.作业布置注重实践性,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1.部分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2.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互动性。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论语》中的第十二章。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历史的长空中,群星璀璨。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叱咤一时的英雄豪杰可能已经黯然失色,但是有一颗巨星却历经千年的风雨而愈加辉煌灿烂。

他就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

自2004年至今,全世界已经建立了近300家孔子学院;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尊孔”决议,就连总统奥巴马访华演讲时也要引用孔子的语录。

为什么孔子的思想会对后世,甚至全球产生这样深远的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与崇敬走进第十课。

1. 孩子们,你们了解孔子的哪些知识?2.(投影补充)……由此可见,孔子的博学多识和他卓越的历史贡献。

二、明确学习任务:1.理解文意 2.熟读背诵三、快快乐乐读起来1. 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要求:第一遍,边读边看注释,边标(字音)画(重点)。

第二遍,正确、流利。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纠正字音,然后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字音?3.指名轮读1遍、齐读、站起来摇头晃脑地读四、七嘴八舌译出来1.仔细观察,发现规律:示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方法总结:看注释、组词法、添加法2.同桌合作,互相纠正,互相解疑。

3.全班质疑4.完成课后习题一(抢答)五、想一想,比一比。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故事想一想,哪一则带给你的启发最大?或者提出你最想问的一个问题。

预设精讲,“拈精取要”:⑴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孔子强调“习”,补充甲骨文、金文中字形,“小鸟学飞”(表演),了解词义:复习、练习、实习。

⑵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省”,说文解字,“有物看入眼中”,发展为“看,反省、省察”。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补充“南山有竹”的故事,品读告诫的语气。

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吗?拓展补充:9月5日,兰州高速公路侧翻,口语交际:如果你在此情景中,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2. 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几则快速背过,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好又多。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 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好(hào)肱骨(gōng)笃(dǔ)三、赏读课文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1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1 新人教版

《论语》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4.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三课时【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注释简单疏通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1 4 5 12 章【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古代去私塾读书的小朋友在第一天都要对谁行礼呢?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而他的思想在《论语》这本书表现尤为突出。

《论语》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2《<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论语》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一部巨著,本课所辑选的十二章,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值得学生品味、探究。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接触了《世说新语》二则,初步具备了一些文言语感和文言基础,因此在本课学习中,教师要注重进一步训练文言语感,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另外本课语言易于成诵,琅琅上口,适于进行朗读训练。

因此应将朗读训练与指导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并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较好地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正确认识《论语》的现实意义,将所学道理应用于学习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情分析】第一课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诵读课文,具备了一定语感,在此基础上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研读课文并对内容进行了分类,对课文已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教学目标】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

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

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

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论语》十二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识记并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字词和语句,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涵,掌握阅读、解析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字词和语句,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涵,掌握阅读、解析文言文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论语》十二章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思考《论语》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进而引出课题《论语》十二章。

2.知识点讲解:(1)字词解释:教师针对《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包括读音、含义、用法等。

(2)语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含义和思想内涵。

(3)《论语》相关知识:介绍《论语》的基本概况、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等。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4.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教师组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

(2)作业:布置与《论语》十二章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进行阅读理解题的练习。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5.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教案。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授课方法: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导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

2.互动方式: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发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展小组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进步。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课本《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课本《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

12《論語》十二章教學目標1.瞭解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的有關情況及《論語》,能流利朗讀及背誦課文。

2.理解每則語錄的內容,體味《論語》的語言風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宣導的“為學之道”。

教學重難點1.積累歸納,理解文中重要實詞的意思及有關句子的含義。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宣導的“為學之道”。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剛剛入學,在小學時又強調快樂學習,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夠重視,因此學生在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論語十二章》是學生本學期接觸的第二篇古文,由於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基礎較差,對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掌握較差,實詞積累少,因此在閱讀中存在一定困難。

所以本文要在熟練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拔釘子”的方法,掌握重點詞語。

並且注意積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文言知識。

課時分配2課時教學設計(設計者:)教學過程設計一、新課導入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

“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後世的卓越貢獻。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讀儒家經典1.介紹孔子及《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被後世尊稱為“聖人”。

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

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藝者72人。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全書共二十篇,行文以對話體為主,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南宋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2.輕鬆聽一聽:學生聽教師朗讀課文,聽准字音,聽清節奏,圈點勾畫生字詞。

3.大膽讀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讀出節奏。

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內容。

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二、【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完成填空,积累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眼邑(今某某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谁)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解释并积累。
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3.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时 :名 词 作 状 语 ,按 时 。
(2)吾日三省吾身日 :名 词 作 状 语 ,每 天 。
(3)温故而知新故 :形 容 词 作 名 词 ,已 经 学 过 的知 识 。
新 :形 容 词 作 名 词 ,新 的 知 识 。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乐趣;第三 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X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 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 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之后再没有发现好学的人了。”
颜回攫甑
原文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七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七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七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6篇)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再出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不动笔墨不读书。

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感悟方面的收获。

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补充。

三、教师补充。

四、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四则论语2、学生分别背诵。

3、全体背诵。

五、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

读书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学而不思……《论语》四则为学学习态度吾日三省吾身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注释,结合自己的体会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学习古人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教学重点:在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的学习态度。

第一课时累计74课时月日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能初步感学习古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

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

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教案

《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教案

《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教案第一篇:《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教案《〈论语〉十二章》自主探究学案课型:讲读课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前六章)目标: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2、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达标分数:20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自学检测1、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

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小组有节奏朗读前六章。

(提示:完成的小组+2分。

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二、能力提升。

学习前六章1、学习第一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

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注音:说(yuè)愠(yùn)(2)解义:学:学习而:表示顺接;表示转折时:按时习:复习亦:也是说:通“悦”,高兴,愉快知:了解愠:生气君子:品格高尚的人(3)画出朗读节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论语十二章》的大意;
2.了解《论语十二章》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内容;
3.学习《论语十二章》中的言语行为;
4.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教学重点】
1.掌握《论语十二章》的大意;
2.了解《论语十二章》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内容;
3.学习《论语十二章》中的言语行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论语》的大意;
2.复习《论语》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内容。

二、讲授
1.讲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
2.讨论《论语十二章》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内容;
3.讲解《论语十二章》中的言语行为。

三、总结
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
责任感和自律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热情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加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性,学生也能够从《论语十二章》中学习到言行举止的道德准则,更加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

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请诊断1.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悦.乎(yuè) 传.不习乎 (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3.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了解作品。

1.激趣导入: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课件2、3〗2.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课件4〗(出示图片课件5、6)《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智慧的语言。

〖课件7〗二、诵读感知1.范读:学生听朗读录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点击播放课文录音)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4.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三课时【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注释简单疏通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1 4 5 12 章【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古代去私塾读书的小朋友在第一天都要对谁行礼呢?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而他的思想在《论语》这本书表现尤为突出。

《论语》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疏通文章,初步理解文意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罔殆箪好之者肱笃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3.我们课文所选的十二章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它们所阐述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彼此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下面就让大家当一当小编辑,以小组为单位,给它们分分类。

学习方法:1 4 5 12 学习态度:7 9 10 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1 2 3 6 8 9 11 12 四、探究学习学习方法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说:愉快、高兴;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愠:发怒、生气;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以凭借;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

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

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

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五.背诵这几章的内容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7 9 10 章一.导入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并默写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好:喜欢;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善者:优点;从:跟随;不善者: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斯:这;舍:舍弃。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背诵并默写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2 3 6 8 11章一.导入复习导入,并默写上一节课的内容第二章曾子曰:“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省:反省;为:替、帮;谋考虑事情;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三章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

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

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

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

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

贤哉回也。

”(《雍也》)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