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城市设计分院副院长陈振羽:把消极废弃空间变积极运动空间

合集下载

优化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能级

优化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能级

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作者:陈婷婷来源:《先锋》2022年第12期【采访专家】肖金成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科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尹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成都提出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

本刊特邀请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就成都如何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大力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更好引领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进行深度解读。

关键词城市功能城市功能对于超大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检验城市功能与城市发展匹配度的原则或核心指标有哪些?肖金成城市功能概括为五方面。

第一,集聚功能。

集聚更多的产业和人口。

城市具有集聚效应,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现代城市之所以有百万人千万人,是产业集聚带来的,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第二,服务功能。

人集聚到城市,要生存,不像农村能够自给自足。

不仅要生存,还要生活得更好。

上海世博会上有一句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就需要健全的城市服务功能。

第三,文化功能。

除了物质生活之外,城市里的人需要相互交流,要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需求。

第四,生产功能。

城市要生产出很多产品,实现更大区域的商品交换。

包括工业产品、服务产品还包括文化产品等,这个功能具有财富积累的性质。

第五,生态功能。

人集中到一起,生态就变成一种需求,因为人口太多太密集,规模太大,建设面积占自然空间的比例加大,所以需要生态功能。

城市无论大小,这五个功能都要具备,是基本功能。

城市功能与城市规模高度相关。

其一,从空间结构来看,如果城市常住人口超过300万或者500万,城市功能就和小城市、中等城市完全不同。

空间结构也有很大不同。

比如1万人的城镇,前店后厂的空间布局是合理的;常住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就需要功能分区,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贸区、文化区、生态区、行政区,各种功能区间隔一段距离,相互不干扰,但不能离得太远。

“十五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

“十五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Spatial Optimization in 15th Five-Year Plan引用格式:戚伟, 樊杰, 李佳洺, 等. “十五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651-662,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19006.Qi W, Fan J, Li J M, et al. Strategic priorities of China’s urbanized areas during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651-662,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19006. (in Chinese)“十五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戚伟樊杰*李佳洺李宇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摘要城市化地区是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

“十五五”期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将超过70%,从此进入长时期高位城镇化水平阶段。

城市化地区的战略定位将聚焦为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重点布局的县级行政区。

在战略布局上,优化城市化地区范围,推进人口和经济向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集聚,加强超大、特大等城市郊区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在功能提升上,按照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推进不同城市化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布局,强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化地区的引领作用。

在空间品质上,推进城市宜居性、智慧化和韧性化建设。

疗愈健康导向的城市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以苏州苏纶场为例

疗愈健康导向的城市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以苏州苏纶场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11-0054-05 收稿日期 2023-02-13摘 要 目前慢性疾病、亚健康等越来越成为威胁居民身心健康的核心问题,疗愈健康导向的规划与设计日益获得广泛关注,成为实现城市街区更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该文基于疗愈相关理念的归纳梳理,阐释了疗愈街区的一般内涵,提出疗愈健康导向下的街区更新设计框架。

针对城市居民心理、生理、社会三大健康发展需求,提出建立自然街区、慢行街区、互动街区、积极街区四大街区更新策略,并结合苏纶场街区更新展开实践应用探讨。

通过系统阐释疗愈健康街区更新策略与方法,探索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环境品质改造与社会活力提升的新途径,以期为我国街区更新实践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疗愈健康 城市街区更新 苏纶场 策略Abstract At present, chronic diseases and sub-health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core issues that threate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resident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healing and health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the renewal,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blocks. Based on the induction and combing of healing-related concepts, we explain the general connotation of healing blocks, and propose a design framework for block renewal under the guidance of healing and health. Aiming at three health development needs of urban residents, namely, psychology, physiology, and society, we propose the establishment of four major block renewal strategies: natural blocks, slow-moving blocks, interactive blocks, and active blocks, then we conduct practical application discuss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newal of Sulunchang blocks. Finally we systematically explain the strategy and method of healing and healthy block renewal, and explore new ways to achieve healthy urba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ocial vitality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practice of block renewal in my country.Keywords Healing and health, Urban block renewal, Sulunchang, Strategy疗愈健康导向的城市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以苏州苏纶场为例The Strategy of Urban Block Renewal Oriented by Healing and Health: A Case Study of Sulunchang in Suzhou雷 诚 | Lei Cheng 申 磊 | Shen Lei 王 玲 | Wang Ling 张 颖 | Zhang Ying 张 靓 | Zhang Liang现代城市规划起源于城市健康问题,是政府解决公众健康问题的重要工具;随后逐步确立了日照、通风等基本设计规范和原则,保障了公民的基本空间健康需求;20世纪后半叶,城市慢性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增加再度引发人们对于公共健康的关注,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事件更是将公共健康设计推上热潮。

未来城市的韧性设计探索

未来城市的韧性设计探索

未来城市的韧性设计探索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未来城市的设计需要具备强大的韧性。

韧性设计旨在使城市系统能够承受、适应和快速从各种冲击和压力中恢复,保持其基本功能和服务的正常运行。

一、未来城市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是未来城市面临的首要挑战之一。

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等,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给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例如,暴雨可能导致城市内涝,破坏交通、供电和通信设施;高温可能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居民的健康和舒适度。

自然灾害也是不可忽视的威胁。

地震、海啸、飓风、滑坡等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对城市的建筑、道路和公共服务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此外,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进一步削弱了城市的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

二、韧性设计的概念和原则韧性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理念,强调城市系统在面对变化和干扰时的适应能力、转化能力和恢复能力。

其核心原则包括:多样性、冗余性、模块化、灵活性和自组织性。

多样性意味着城市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和功能具有多种形式和来源,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的资源或方式。

例如,城市的能源供应可以包括传统的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以及分布式能源系统,以降低能源短缺的风险。

冗余性是指在关键系统和设施中设置备份或超额的容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故障或突发事件。

比如,城市的供水系统可以建设多条管道和储备水库,确保在主管道损坏或水源不足时仍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用水需求。

模块化设计将城市系统分解为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具有特定的功能和边界。

这样,当某个模块受到影响时,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并且便于进行快速的修复和替换。

灵活性要求城市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改变。

城市空间设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城市空间设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城市空间设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城市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往往被低估。

我们身处的街道、公园、建筑物等构成的环境,不仅仅是物理的存在,它们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城市空间可以成为我们心灵的庇护所,为我们带来愉悦和宁静;而一个设计欠佳的空间则可能给我们带来压力、焦虑和孤独感。

城市空间设计中的自然元素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绿色的公园、清澈的河流、葱郁的树木,这些自然景观不仅能够提供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帮助我们减轻压力和疲劳。

研究表明,身处自然环境中可以降低血压、心率,减少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当我们在公园里散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内心会自然而然地感到放松和平静。

相比之下,那些缺乏自然元素的城市区域,如混凝土丛林般的商业区或工业区,往往会让人感到压抑和疲惫。

城市空间的布局和交通规划也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一个布局合理、交通流畅的城市能够减少人们的通勤时间和出行压力。

当我们每天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拥堵的道路上,不必为寻找停车位而烦恼,就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生活。

相反,如果城市的道路狭窄、交通混乱,不仅会增加人们的出行成本,还会引发焦虑和愤怒等负面情绪。

此外,便捷的步行和自行车道可以鼓励人们进行适度的运动,这对于改善心理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

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提升我们的情绪状态。

公共空间的质量和可用性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宽敞、舒适、安全的公共广场和街道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这样的空间里,人们可以结识新朋友,参加各种社区活动,从而增强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

相反,那些缺乏维护、治安不佳的公共空间则会让人们望而却步,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孤独感增加。

社交互动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孤独、提高自尊,增强应对困难的能力。

城市空间的建筑风格和色彩也会对我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柔和、温暖的色彩可以给人带来舒适和安心的感觉,而过于刺眼或单调的色彩则可能让人感到烦躁和不安。

陈占祥先生历史城市保护思想与实践研究

陈占祥先生历史城市保护思想与实践研究

cities to buildings. H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integrity of historic cities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ed urban conservation in China.Key words Chen Zhanxiang; historic city conservation;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regional planning; urban design陈占祥先生(1916年6月13日至2001年3月22日)既是我国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也是我国历史城市保护的先驱之一,1950年他与梁思成先生合作完成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梁陈方案”)是我国历史城市保护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陈占祥先生一生坎坷,但始终初心不改,坚持为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发光发热。

他重视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的研究,注重国外规划知识的引介,推动了区域规划和城市设计工作在我国的兴起;同时,他也重视中国城市建设传统和历史城市保护,将区域规划和城市设计方法运用到历史城市规划工作当中,并倡导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协调统一,为我国历史城市保护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见表1)。

目前,学界已经对陈占祥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较多讨论:王军(2002)《陈占祥——我国城市规划界的学术先驱》[1]、李浩(2021)《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人物之陈占祥》[2]、刘晓婷(2012)《陈占祥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3]等研究通过访谈和史料梳理,已经基本厘清了陈占祥先生的生平履历,揭示了其城市规划思想和实践的发展脉络。

此外,陈愉庆[4]、马国馨[5]、赵燕菁[6]等人对陈占祥先生的回忆文章也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补充。

城市空间规划的价值创造研究

城市空间规划的价值创造研究

城市空间规划的价值创造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的不断膨胀,城市空间规划逐渐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领域。

城市空间规划不仅是城市管理的方法,更是一项涉及城市经济、社会事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性工作。

城市空间规划的价值不仅在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形象,更在于创造城市的价值。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空间规划可以为城市提供科学的空间布局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建筑、交通、绿化等设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避免城市空间浪费,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城市空间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合理设置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系统,促进城市交通便利,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改善交通拥堵状况,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二、提升城市形象城市空间规划还可以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作为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体,城市空间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衍生物。

因此,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可以完善城市形象,创造城市的独特文化风貌,提高城市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三、创造城市价值城市空间规划的最大价值在于创造城市的价值。

科学规划城市空间,能够将城市的文化和历史与现代化相结合,塑造城市的发展特色和特色品牌,激发城市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活力,创造城市的竞争优势。

城市空间规划的价值创造须得基于可行性、经济性和适宜性三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因素,如人口、环境、交通、产业等,针对城市的发展特点、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规划,确立城市空间规划的发展战略。

城市空间规划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和经济效益。

城市空间规划的价值不仅是在以往城市管理中的体现,更在于落实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中的关键地位。

城市的价值创造不仅在于优秀的城市设计、地域环境和文化影响,更在于有良好的城市规划。

因此,科学规划城市空间不仅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提升城市形象,更在于为城市所创造的价值,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城市公共体育运动空间适老化设计探索

城市公共体育运动空间适老化设计探索

城市公共体育运动空间适老化设计探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

The seven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data shows that China has entered a deep aging stage, and the health problems of the elderly are also concerned.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运动空间服务体系尚未成熟,仍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与国际上如新加坡等已有较为完善的适老化社区公园系统建设的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万德积极落实全龄友好理念,从实践研究出发,丰富行业内城市公共体育运动空间适老化设计方案的在地化探索,助力推动健身健康深度融合。

Actively implement the all-age friendly concept, and enrich the local exploration of the aging design scheme of urban public sports and fitness space in the industry.PART'1DEMAND AND SUPPLY MISMATCH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服务体系需求与资源供给失配在城市用地资源、公共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现有公众服务基础设施配套资源不足与日益增长的需求的矛盾逐渐显现,老年人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环境现状并不理想。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ctivity environment of the elderly in the urban public space is not ideal.◎对老年人考虑不够Not enough consideration for the elderly许多城市绿地在设计时过于强调其美化的作用,而忽视了辅助锻炼的功能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解决城市垃圾处理与环境污染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解决城市垃圾处理与环境污染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解决城市垃圾处理与环境污染城市的发展与垃圾处理和环境污染密切相关。

在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如何有效地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问题以及减少环境污染成为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原理与设计,以及如何应对城市垃圾处理与环境污染的挑战。

一、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城市规划原理是城市规划的基石,它包括确定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规划城市的布局和结构等。

设计是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具体手段,它包括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如道路、建筑物、公共设施等。

在垃圾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上,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城市规划原理需要考虑城市垃圾处理的合理布局。

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需求,规划师应将垃圾处理设施布置在合适的位置,以确保垃圾的及时处理和运输成本的最小化。

此外,规划师还需考虑到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避免垃圾处理设施对周边居民的干扰。

其次,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将环境污染问题纳入考虑。

城市的垃圾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

规划师应设计合适的管道和设备,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例如,可以采用先进的废气处理技术和废水处理设备,将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此外,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垃圾处理设施的容量和功能。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垃圾的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加。

规划师需要合理预估未来的垃圾产生量,并设计具备足够容量和功能的垃圾处理设施,以应对未来的需求。

二、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的措施为了有效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城市规划原则和设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首先,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

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减少垃圾的产生量。

城市规划师可以在规划设计中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设置垃圾分类设施,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

其次,发展低碳垃圾处理技术。

随着环保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许多低碳垃圾处理技术已经成熟并得到实际应用。

“破旧立新”城市双修理论影响下的南京汤山矿坑公园设计解析

“破旧立新”城市双修理论影响下的南京汤山矿坑公园设计解析

“破旧立新”城市双修理论影响下的南京汤山矿坑公园设计解析作者:刘宇李佩乔来源:《设计》2021年第19期关键词: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矿区改造空间重构引言矿业开采曾经作为诸多城市支柱性产业推动着城市的发展,但是随着资源的开采殆尽,工业矿区逐渐变为矿区废弃地,随之暴露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诸多问题,工业矿区更是成为开采后遗留的环境“疤痕”影响着城市地貌形态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

对存量空间的改造提升、建立生态的自愈系统、激发城市潜在活力已成为城市发展所关注的要点问题。

2017年,中国住建部正式提出“城市双修”,以此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性理念。

“城市双修”是集生态学、建筑学、景观学、规划学等多学科交叉为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要求以“再利用”的绿色发展道路,修补空间上的地形地貌、修复城市中的生态环境、提升环境质量、构建生存秩序等。

“城市双修”涵盖两个层面:一是城市修补,利用织补更新的手法,将城市滞留的资源和文化有机地盘活,挖掘独有特质、修复城市体系、塑造地域特色;二是生态修复,重点在于修复被损坏的生态环境,改良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二者相互补充,并且是倡导城市从被动保护转化为主动发展的发展理念[1] -[2] ,渐进地改善城市问题,寻找城市空间、环境资源和人居生存系统之间的平衡发展状态。

城市双修对于矿区废弃地而言是存量用地的再次规划,不仅需要考虑到场地的资源、功能、经济、周围环境等,也考虑到场地的生态系统、水文结构、土壤结构等,甚至考虑到场地在城市整体中的融合方式,是构建矿坑修复提升与城市更新营建合二为一的有效途径。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與设计实践策略,国内已经展开了很多关于矿坑改造的实际案例,如上海辰山植物矿坑花园[3] 、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4] 、唐山南湖公园[5]等,均遵循尊重生态自然属性、契合城市活力需求的设计原则,通过有效的、低干预度的景观设计链接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以破旧立新、新旧共存的方式在旧环境与新需求之间建立新的共存逻辑,将矿坑劣势资源转化为极具不同特色的项目。

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研究

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研究

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改善成为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

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的研究,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组织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居住环境,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城市空间重构是指对城市现有空间进行重新规划、改造和优化的过程。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已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城市空间需要进行合理的重新配置。

例如,通过将商业区与居住区相结合,缩短居民通勤距离,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此外,城市空间重构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用地规划,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功能改善则是指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升级和改善,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居住质量。

城市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多个方面。

为了提升城市的经济功能,可以通过发展产业园区和创新中心,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

社会功能的改善可以通过建设更多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和公园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文化功能的提升则需要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

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应用和交叉合作。

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等专业人士可以共同参与城市空间的设计和改善。

他们可以通过调研和可行性研究,提出具体的城市空间改造方案,并评估其对城市功能的改善效果。

在进行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的研究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空间的改造应遵循合理用地、节约资源的原则,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例如,可以推行低碳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的环保意识,建设更多的绿地和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城市的碳排放和尾气污染。

此外,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的研究还需要与居民、企业和政府等相关方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合作。

他们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意见,共同制定更符合实际需求的城市改善方案。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实现城市空间的优化和功能的全面提升。

低碳模式下的城市艺术规划与设计

低碳模式下的城市艺术规划与设计

低碳模式下的城市艺术规划与设计作者:蒋奕奕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1期摘要:在如今我国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很多研究学者提出在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低碳理念。

本文就低碳模式下的城市艺术规划与设计加以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主要包括科学完善的住宅群体布局,功能混合、适度紧凑的用地模式,基于低碳模式的单体建筑规划策略以及加大低碳公共交通规划力度,旨在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低碳模式;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20 引言2003年英国所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就已经提出了“低碳经济”。

而在哥本哈根,中国向全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将下降40%~45%,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中国公众减少碳排放的热情。

最近几年我国城市发展脚步不断加快,碳排放总量不断升高,自然资源与环境压力巨大,因此低碳化在未来城市规划中会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1]。

在当今社会的很多领域,低碳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需要适当借鉴低碳模式,其将会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所具有的综合实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开始融入低碳理念,因此本文从这个方面入手进行针对性分析。

1 相关理论阐述1.1 低碳经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的思想萌芽,第一次出现在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之后世界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由于能源开发以及消耗,出现了诸如雾霾、酸雨、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低碳健康指的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诸如技术转型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不断降低碳排放量,力求实现人类进步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低碳经济要求从资源、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三个角度出发实现自然平衡,保证人、社会以及自然能够实现协调发展,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通过更低的资源消耗以及更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

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进展与思考

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进展与思考

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进展与思考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成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

其中,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成为了公共卫生、城市规划、交通设计等多个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将首先介绍建成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对体力活动影响的理论基础,然后重点分析不同建成环境特征对体力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最后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为构建更加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建成环境,即人类建设活动所塑造的物理空间,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交通设施、公共空间等多方面因素,对人的体力活动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健康促进和城市规划的紧密结合,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热点。

城市规划的布局结构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方式。

例如,紧凑的城市形态和混合的土地利用能够减少长距离出行,增加步行和骑行的机会。

相比之下,蔓延式的城市扩张会导致交通拥堵和出行距离增加,降低人们进行体力活动的意愿。

交通设施的设计也会影响体力活动的水平。

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覆盖范围决定了人们是否愿意选择步行或骑行至公交站,而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的完善程度则直接影响步行和骑行的舒适度与安全性。

公共空间的质量对体力活动也有显著影响。

良好的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吸引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如公园、广场和步行街等。

这些地方不仅提供了进行体力活动的场所,还能促进社交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

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复杂多样,不仅涉及物质空间的布局和设计,还与政策导向、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未来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提出更加全面和有效的策略,以促进人们的体力活动水平,改善健康状况。

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通过优化城市规划、交通设施和公共空间等方面,可以创造更加宜居和健康的城市环境,促进人们的体力活动,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低空飞行如何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低空飞行如何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低空飞行如何与城市规划相协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低空飞行正逐渐从科幻走向现实。

低空飞行不仅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新的选择,还在物流运输、应急救援、旅游观光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然而,低空飞行的发展也给城市规划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如何让低空飞行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实现两者的共生共荣,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低空飞行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空间利用的角度来看,低空飞行需要一定的空域来保障安全和顺畅的飞行。

这就意味着城市上空的空间需要进行合理的划分和规划,以避免与高楼大厦、通信设施等产生冲突。

其次,噪音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低空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可能会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尤其是在靠近居民区的飞行路线上。

此外,低空飞行的安全风险也需要纳入考虑。

一旦发生飞行事故,可能会对地面的人员和建筑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为了实现低空飞行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我们需要在多个方面采取措施。

在空域规划方面,城市规划者应当与航空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空空域规划方案。

可以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建筑物分布、人口密度等因素,划分出不同功能的低空飞行区域。

例如,设立专门的商业飞行区域、物流运输通道、应急救援航线等。

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空域管理机制,确保不同类型的低空飞行活动能够有序进行,避免相互干扰。

对于噪音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降低飞行器的噪音水平,例如研发更加安静的发动机、优化飞行器的外形设计等。

另一方面,在规划飞行路线时,应尽量避开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对噪音敏感的区域。

如果无法完全避开,还可以采取隔音措施,如在建筑物上安装隔音材料,以减少噪音对居民的影响。

在保障低空飞行的安全方面,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飞行器的起降需求。

合理规划建设直升机停机坪、小型机场等基础设施,确保飞行器有安全可靠的起降场所。

同时,要加强对建筑物高度的限制和管控,避免新建的高楼大厦对低空飞行造成障碍。

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应对低空飞行事故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人教版2019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检测)

人教版2019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检测)

人教版2019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瞥见(piē)摇曳(yè)冠冕堂皇(miǎn)B.积攒(zǎn)汲取(jí)抽丝剥茧(jiǎn)C.亵渎(xiè)惊骇(hài)心无旁骛(wù)D.箴言(xián)绸缎(chóu)自惭形秽(huì)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挑衅和煦美味家肴B.狼藉蓬篙嗤之以鼻C.涵养问顶故弄玄虚D.祈祷踌躇出其不意3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B.毕业在即,骊歌唱响,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三年来我们同窗共读、互相切磋、快乐成长、共同进步。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市很多学校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的活动。

4 .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聪明的重庆人因地制宜,依山建楼,跨水筑桥,让重庆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B.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C.课间十分钟,班上的“开心果”张晓松使尽浑身解数,搞怪逗乐,整个教室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D.留学生易文婷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收看央视国际频道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

二、字词书写5 .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yùn niàng (__________)。

(2)水藻真绿,把终年zhùxù(___________)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3)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lìn sè(_____________)了。

大力发展城市设计,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大力发展城市设计,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DEVELOPING URBAN DESIGN TO IMPROVE QUAL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作者: 陈振羽[1];顾宗培[1];朱子瑜[1]
作者机构: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城市规划
页码: 156-16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A02期
主题词: 城市设计;城镇建设水平;新型城镇化
摘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为城市规划建设领域提出了新的探索方向和发展要求,而全面提升城镇建设水平更是成为了城镇化的核心任务之一.面对这样的形式,作为交叉学科的城市设计将会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推动城镇建设水平提升的重要技术支撑.城市设计自身的技术特征决定了其在我国规划建设实践中的特殊价值和重大意义,而从我国的城市设计发展历程和近年趋势来看,城市设计的作用也愈发凸显,尤其是在重大事件推动、灾后重建援助以及城市建设日常管理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总的来看,我国城镇建设水平方面的不足很大程度源于观念、制度的滞后以及相应技术手段的缺失.因此,我们希望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对如何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提出建议,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

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

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发布时间:2021-12-09T03:06:10.906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8月15期作者: 1刘振宇 2李想[导读] 在当前社会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碳排放量不断增加1刘振宇 2李想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河南省地质物探测绘技术有限公司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摘要:在当前社会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贯彻低碳理念,实现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城市是碳排放的一大主体,基于低碳城市的理念,应当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降低城市碳排放。

基于此,本文对城市和碳排放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低碳城市与城市空间规划之间的关系,最后对低碳城市中的空间规划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策略研究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当中,全球性的碳排放量增加对气候环境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再加上全球能源危机,碳排放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对此,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和应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城市建设规划当中,低碳城市的理念也逐渐深入。

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安排,能够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从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1 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我国在经济发展阶段,应该制定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

采用低碳城市建设模式,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

在此基础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采用新能源,改变人们的健康生产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建设低碳城市,结合技术手段,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

同时,通过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和排放。

因为很难改变已经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所以为了实现低碳城市,要以低碳城市建设理念为中心,利用绿色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使得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向着低碳方向发展,从而最大限度上,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_4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_4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9-23T01:52:08.364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5月第10期作者:陈星宇[导读] 在时代飞速发展中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促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城市景观园林建设项目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作者姓名:陈星宇作者单位:江门市滨江建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单位邮编:529000摘要:在时代飞速发展中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促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城市景观园林建设项目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随之对其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的雨洪管理理论,积极应用于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通过人工措施和自然途径相结合的设计方法,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技术措施,充分协调城市建筑、道路、绿地、湿地、坡地、河流、湖泊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保障城市雨洪安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防洪防涝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满足城市居民工作生活、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功能需求。

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切入点,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剖析解读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途径和技术方法。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引言中国城市一直为严重的内涝问题所困扰。

7年的海绵城市建设虽在局部颇具成效,但也暴露出适应降雨范围小、地区效果差异大等缺陷。

基于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的海绵城市未能完全解决雨洪内涝问题,由于海绵城市建设尚未在城市尺度上形成地理-水文空间相互关联的空间格局,城市地理与水文空间的不匹配让控制效果极为有限。

当前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究的先进性与海绵城市格局规划技术研究的滞后性成为首要矛盾。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指导下,立足于新时期我国存量发展的空间特征,在城市尺度上统筹海绵城市格局空间规划,已成为当前完善已有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的迫切需求。

1概述1.1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是我国根据绿色基础设施、低碳开发设施提出的城市特色与水生态管理,将城市比作海绵,能够弹性化适应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下雨时能够蓄水、吸水、净水、渗水,需要时“释放”存蓄的水,对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实现人工措施和自然途径的结合,保证城市防溺排水的情况下,实现城镇区雨水的渗透、积存和净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利用。

灰蓝绿措施

灰蓝绿措施

灰蓝绿措施简介灰蓝绿措施是一种可持续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常用的策略,旨在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和社会福利。

灰蓝绿措施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和人造资源,提供一个绿色、健康和宜居的城市环境。

灰蓝绿措施的分类灰蓝绿措施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部分:灰色基础设施、蓝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

下面将对每种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灰色基础设施灰色基础设施是指那些由工程和建筑物构成的城市基础设施。

这些设施通常是人造的,如道路、桥梁、建筑物等。

灰色基础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城市提供基本的交通、供水、排水和能源服务。

在灰蓝绿措施中,灰色基础设施被视为城市的骨架,为其他基础设施提供支持。

蓝色基础设施蓝色基础设施是指与水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例如河流、湖泊、水库、下水道和排水系统等。

蓝色基础设施的主要目的是在城市中合理管理水资源,包括控制洪水、蓄水、供水和处理废水。

在灰蓝绿措施中,蓝色基础设施被认为是城市的“水分之一”,可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

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城市中的自然和半自然空间,包括公园、花园、绿地、湿地和城市森林等。

绿色基础设施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如净化空气、改善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提供休闲活动场所等。

在灰蓝绿措施中,绿色基础设施被视为城市的“肺”,为居民提供健康和宜居的环境。

灰蓝绿措施的优势灰蓝绿措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具有许多优势。

下面列举了一些主要的优势:1.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灰蓝绿措施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提供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如净化空气、改善水质和保持生物多样性。

2.减少洪水风险:通过蓝色基础设施,灰蓝绿措施可以减少洪水的风险,降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的洪水灾害概率。

3.提升城市形象:绿色基础设施可以增加城市的绿色覆盖率,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4.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灰蓝绿措施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健身活动场所,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5.降低能源消耗:通过灰色基础设施的优化设计,灰蓝绿措施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多尺度可玩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发展——以哥本哈根为例

多尺度可玩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发展——以哥本哈根为例

多尺度可玩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发展——以哥本哈根为例徐跃家;冯昊;齐超杰;李煜;陈奕彤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24(42)1
【摘要】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于各年龄层中。

作为公共生活的载体,城市环境与居民的日常行为联系紧密,对其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玩耍可有效预防和缓解心理健康疾病,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可玩城市空间塑造的意义更加深远。

从建筑到街区,从街区到城市,居民可玩的城市空间应随着空间尺度的进阶而丰富。

哥本哈根从20世纪初开始建设小型儿童游戏场,如今发展到综合性的超级公园,对可玩城市空间的探索有着丰厚的经验。

基于空间理论,梳理哥本哈根可玩城市空间的发展脉络,以尺度进阶的视角归纳不同空间尺度上可玩城市空间的设计要点,从不同维度分析其营造案例,为我国可玩城市空间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研究的基础。

【总页数】6页(P15-20)
【作者】徐跃家;冯昊;齐超杰;李煜;陈奕彤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世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建筑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4
【相关文献】
1.发扬城市地方优势塑造城市空间特色--以南京城市空间特色塑造为例
2.刍议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塑造
3.城市尺度空间的塑造——上海世博公园的空间研究
4.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在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多尺度合作雨洪管理中的实践——以哥本哈根为例
5.数字城市视角下的可玩城市空间建构路径——以可玩城市奖项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规院城市设计分院副院长陈振羽:把消极废弃空间变积极运动空间
作者:罗燕
来源:《民生周刊》2018年第15期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城市规划都是存量规划,要把消极的废弃空间转变成积极的运动空间,这是一种理念上的改变。


当前,“体育即生活”已成为全社会共识,群众对体育功能的认识由“观赏”向“参与”转变,对健身场地的要求由低标准向高标准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去哪儿健身”成为各地政府部门必须着力为群众解决的问题。

目前,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编制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正在征求意见。

就健身场地规划及健身圈建设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副院长陈振羽。

优化体育设施布局
民生周刊:据你们了解,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在健身场地规划设计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陈振羽:进入全民健身新时期,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和供给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根据调研情况,我国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规模不足,全国体育场地总数量和人均面积指标均偏低。

2013年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建设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46平方米,其中还包括一些单位、学校的场地,这些很难彻底对公众开放使用,所以,实际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可能更低。

二是结构失衡,地区差异明显,社区设施匮乏。

从全国来看,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在场地数量、面积、人均指标方面,基本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地逐渐减少的特征,这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匹配。

从城市内部体育设施层级来看,城市基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尤为缺乏,体育设施中占比较大的是大型体育场馆,很难满足群众日常健身需求,这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体育用地构成明显呈现出从省市级、区级到社区级逐级递减的倒三角结构。

以广州为例,截至2013年底,省、市级体育用地占59%,人均0.25平方米;区级体育用地占28%,人均0.12平方米;社区级体育用地占13%,人均仅0.06平方米。

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在于重形象、重政绩、重成绩的观念仍然存在,导致用地资源分布不均衡。

此外,缺乏有力的政策落实保障、相关标准规范不够精细明晰等因素,也是导致城市基层体育设施建设缺乏的重要原因。

三是布局无序,过于集中及类型不匹配。

以往的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常为满足申办或举行大型赛事的刚性需求而编制,重点保障了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但是,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及经济快速发展,当前群众健身运动场地不足,在空间布局上无法按服務半径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

另外一种情况是,体育设施类型众多,但场地类型与居民多样化需求不匹配。

以上海为例,根据《2015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公告》,市民对体育设施需求排名前五位的场地类型依次是羽毛球馆、游泳馆、健身房、健身步道、篮球场,但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如羽毛球、足球、游泳等公益性场地数量仍较少,难以满足各阶层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这也是影响群众体育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是运营模式单一,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对社会资金引入的缺位造成了我国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建设主体单一、建设落实和运营维护困难的局面。

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应逐渐从政府主导建设向多方参与建设转变、从注重大型设施建设向鼓励中小型设施建设转变。

民生周刊:随着全民健身的推进,健身场地紧张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于调研中发现的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陈振羽:要改变现状应该从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满足大型体育场馆规模适当、合理用地需求基础上,改变长期以来基层社区级体育用地不足局面。

在目前的房地产项目开发中,开发主体对于建设体育设施仍然不甚积极。

针对这个情况,在今后的规划建设中应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重点保障基层社区室内外健身用地空间要求。

在用地总量上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保障体育用地面积,提升人均体育用地面积;通过城市更新等途径,增加用于各级体育设施布局的空间资源,逐步缩短差距。

其次,落实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的用地指标,细化城市各级体育设施的配置要求。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人均指标有明确规定,要适应公共体育设施发展新趋势,规划应将群众性体育设施配置作为重点,如全民健身中心、群众性运动场地、体育公园等。

规划上主要通过总体规划保障用地,通过城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保障实施,同时运用市场力量,补充完善社区级体育设施的类型和数量。

最后,注重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布局。

将逐步转变以大型赛事为带动、以单体大型体育场馆建设项目为导向的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模式;转而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按照公共体育设施与人口结构、空间分布相结合的科学配置和布局原则,保障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的有效供给,优化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结构,全面提升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服务水平。

生活圈与健身圈对接
民生周刊:据了解,《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正在编制中,新标准关于体育服务设施有哪些改进,又有哪些亮点?
陈振羽: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完善和弥补体育设施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曾经编制过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这一指标由国家体育总局、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同颁布,之后还陆续编制过体育训练基地用地指标、城市体育场(馆)用地指标等,但这些指标一直没有作为强制性规范来实施,很难彻底改变城市体育设施建设现状。

而目前正在编制的这两本国家标准,将具有强制性效力,今后从规划标准这个层面会对群众体育给予更多支持。

这两本规范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从人的生活需求出发,加强精细化管控,提升服务水平。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细化了体育设施人均用地指标,按照市级、区级、基层(含社区)三个层级分别制定人均用地指标,这样从标准中解决了前面提到的结构失衡问题,保障了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用地指标。

另外,标准增加了基层公共体育设施的具体规定,例如按照居住区分级、生活圈的服务半径和人口规模设置,结合居住区内人口结构配置类型多样的公共体育设施,鼓励非体育用地中宜兼容设置公共体育设施,并应与公共绿地、文化设施、学校体育场馆统筹布局等。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要求,1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与15分钟健身圈有效对接,并在10分钟生活圈、5分钟生活圈、居住街坊各个层级配建不同类型公共体育设施,并与公共绿地相结合,强调文化体育设施的兼容性,以满足居民多样化健身需求。

民生周刊: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该如何解决健身场地紧缺问题?
陈振羽:现阶段规划设计中,总体规划确定公共体育设施的人均用地指标和规模,体育专项规划确定体育设施的类型、布局及用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和保障体育用地的各项指标,修建性详细规划指导建设实施,是分层次逐级落实的方式。

近年来出现的独立编制的体育专项规划是一种新的形式,更加关注群众体育设施,更加强调规划配置与建设实施之间的衔接,并深入到控规的深度以保障实施效果。

在规划中,健身场地作为公共体育设施中的一种类型,应重点在社区层面落实。

应结合居住区15分钟、10分钟、5分钟生活圈布局,规划提倡配置均衡、方便实用、兼容设置,如与公共绿地的结合,既保证设施的数量也提高了设施适用性。

民生周刊:对于老城区来说,格局已经确定下来,如何规划?
陈振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城市规划都将以存量规划为重点,要把消极的废弃空间转变成积极的运动健身空间,这是一种理念上的改变。

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景观设计上也有很多可以思考的空间,老旧城区改造要给群众带来一种获得感,有获得感群众就会支持你。

加强健身场地管理
民生周刊:那么,对于健身场地的建设,政府应如何加强管理?
陈振羽:首先,从相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要加强对于体育健身设施的重视,从保障空间资源、优化布局设计、细化层级配置、监督实施落实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首先从供给源头加强管理。

在健身场地建设实施上,应倡导兼容配置,结合公共绿地、文化设施,多渠道拓展场地空间,满足多样化需求。

如高效利用大型场馆,复合利用社区空间,综合利用绿化场地,挖潜利用闲置场所等。

同时,在场地使用上,体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于公共体育场地及设施使用的引导和监管,提升体育設施的开放性和公共性。

而对于社区健身场地的管理,街道社区的管理协调作用应越来越大,形成对于公共健身场所使用的社区共识,避免不同社会群体在设施使用上发生冲突,更高效地发挥空间资源效率。

此外,提高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程度,对优化公共体育设施尤其是群众性体育设施的数量与质量将起到很大作用。

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校正常教学以及安全保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于学校的建设模式、规划设计、管理政策等都应该形成有力支撑,才能真正使以校园体育场地为主的社会体育健身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实习生付捷对本文亦有贡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