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乡土人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渐行渐远的乡土人情
摘要: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和文化变迁,占有高比例人口的农村也受到了关注,只是关注的焦点多数聚集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却不曾有人注意到农村文化的改变。

城市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农村,多数青壮年离乡打工以维持生计,于是出现了农村留守问题;城乡差距过大,以至于农村优秀教师流失,教育资源流失,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完善,以及工业生产朝农村移动,导致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商业中的陌生人际关系影响传统农村人与人间的关系。

这些问题是经济不科学发展的产物,如果引起社会关注,必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留守问题;教育失衡;环境污染;人际关系
一.农村留守状况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写道:“在缺乏变动的文化中,长幼之间发生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

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血缘实际上决定了很多东西是无法改变的,出身于什么样的家庭,拥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完全是先天就决定好的。

个人努力改变的空间常常比较狭窄。

而商业社会更靠的是地缘。

所以,我也注意到很多地方建立了著名的会馆,这些都是商人们建立的。

大多是以地缘为单位建立的一个社会关系的纽带。

血缘是身份社会(传统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则是契约社会(现代社会)的基础。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的一大
转变。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里,人们以血缘为基础,依附于土地而生活,社会的等级秩序在出生时就已经被固定下来,所以农村社会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农民们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维持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哪怕出现了困难,凭借血缘关系也能轻易化解危机,因此多数人愿意在出生的那片故土上生活,因为安全感。

随着传统农耕经济地位的不断下降,商业化程度极度提升,交易使得城市飞速发展,也使之充斥着诱人的机会,农村人口开始不断朝着沿海城市迁移,多数青壮年出外寻求养家致富的机会。

于是,导致的结局则是只剩余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

最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一为农田闲置,之前“四海无闲田”的景象已不再存在;二为由于家里主力多数外出,老人孩子得不到周全的照顾,出现难题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三为人口不断往城市流动,出现很多农村地区人口急剧下降,在中西部的偏远地方经常会出现独门独户的荒凉情况,治安无法保障。

对于留守问题,其最大的受害者即使年幼的孩童和年迈的老人,本该有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安定祥和的晚年,却不得不共同承担生活的重担。

因此对于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为农村劳动力在就近提供就业机会是最佳的解决,在取得收入的同时保障其能够方便照顾家庭,对此政府可支持乡村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兴办当地优势产业。

二.农村教育资源匮乏问题
“地瘦摘松柏,家贫子读书”世代流传的这句话,至今不敢忘记。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懂得生活的艰辛,才不会肆意妄为,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才会倍加珍惜。

然而,近年来的统计得出结论,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不断下降,远比不上城市生源。

农村教育情况,不得不引人深思。

在硬件设施方面,城市对于各类教育设施更新换代快,各类辅助学习设施能够及时投入到教学中,学生也能够较早利用到先进的资源来帮助学习,通过书籍丰富的图书馆、先进的网络、多媒体来认识大千世界,而对于教学楼破旧,图书馆寥寥无几陈列着几本书的农村学校,又怎敢奢望网络等先进设施,在这方面,农村学生极少能够接触到最新的信息。

在师资方面,农村条件艰苦,财政紧缺,教师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以至于教师不情愿久留农村,有较好的机会则申请调离农村。

因此,面对环境陈旧,师资缺乏,信息不通畅的现实,农村升学率不断下降,辍学率也因此上升。

面对农村的教育现状,多数人还是于心不忍,于是就有了各种形式的支教帮扶活动,但是单纯依靠薄弱的小群体之力仍无法很好解决这么大范围的教育问题,因此政府应该要担负起为农村教育提供良好环境的责任。

在资金方面,适当缩减一些不必要的输出,多考虑完善教学设施,保障教师的待遇,缩小城乡工资差异;在思想方面,提高农民们的教育意识,保障子女的教育权。

高校招生方面,应该多考虑到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适当提高农村学生的
招收比例,以实现教育的实质公平。

三.农村环境问题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没有建立合理的垃圾回收办法,随地倾倒垃圾现象严重,更有甚者将垃圾倾倒与河流中,堵塞河道,污染水源,破坏环境的同时也引发了其他灾害。

近些年来,社会布局开始转变,城市逐渐由第二产业过渡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农村则摒弃了农业,承接了工业,大量工厂转移至农村,以图廉价的地租和劳动力。

表面上看为广大农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实质上掠夺了农村的碧水蓝天。

不管是落后的基础设施还是第二产业的兴起使得农村的居民无法享受干净的生活空间,无法饮用符合标准的水源。

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该多帮扶农民,增加建立农村卫生保障的财政支出,多设垃圾处理厂,制定垃圾同意收集的方案,便民利民。

第二,在引进工厂方面,当地政府和村委会要严格把关,衡量好发展和环保的利益,做出科学决定,杜绝高污染,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工厂进驻。

第三,要提高农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自觉遵守制定的规范,提高法制意识,坚决抵抗有违健康权生存权的污染企业的行为。

近年来,“癌症村”等的出现已告诫我们,发展固然重要,环境也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城市的发展已经完成了这一阶段的过
渡,农村成了各类工厂的集聚之地,为了广大农民们生活得更安全,更有尊严,我们应该重视农村的环境问题。

四.农村人际关系的转变
在陈志武先生曾经写道:“在任何社会里,家庭有两个主要功能,一个是经济互助,一个是社会功能即精神互助。

其经济功能包括两方面,第一,在家庭内部存在各种隐性金融契约关系,父母在后代身上有投资,所以后代有隐性“回报”责任;兄弟姐妹之间则你欠我的、我欠他的等等;这个家欠同族上另一家的,等等,相互间存在许多说不清、也说不完的隐性债务、保险责任。

第二,因血缘关系,“家”能大大减少各成员间利益交换的执行风险,减少交易成本。

”从家庭推及到社会也是如此,依靠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不管是金融还是情感往往比较深厚。

城市的发展显然已是脱离了需要以血缘为基础的交流模式,车水马龙的城市,其喧嚣繁华的背后却是以利益为基础的冷漠。

农村世代生活的地方较少改变,人口流动较城市人口流动稳定性强,有些地区一个村庄仍然保留着同一个姓氏,或是同一祖先的不同支系,因此或多或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日的农村为了城市化也在慢慢改变,但是不难发现,深入农村,失去了往日的祥和气息,一片冷清,即使过年,也复不如从前。

究其原因,不但在于前述所说的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造成的仅有留守老人孩子守着村庄,更有原因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思想博
弈中的退败大家的思想观念不再束缚于二三亩田地之上,商业逐利思想深入人心,以追求利益最大话自然轻视了对传统思想的传承。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除了叹息又一难得可贵的乡土人情渐行渐远,我们更应该补救即将逝去的乡土文化。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重视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要注意农村合理文化的保留,我们倡导回归“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的和谐景象,而不是家家户户闭门不出的萧条景象。

在学习一些新文化的同时也要倡导对于先进旧文化的继承,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的手艺和乐器等。

而对于人与人间关系的调和,除了血缘关系,我们仍应该找出新的紧密联系点,团结邻里,互相帮扶,找回原有的邻里间的纯粹关系。

五.结语
生于斯长于斯,对于农村,多数人或多或少是有许多美好的记忆停留在那里。

在占多数人口的农村,农民们的生活境况关系到了整个国家民众的幸福指数。

对于农村,不管走到哪里,那里永远是根基所在。

所以农村的发展境况,关注的人也不在少数,大家都希望改变农村的境遇,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也为自己曾经经历的祥和景象和特殊风土人情留下寻获的空间。

对于农村的未来,我们期待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的景象能够重新出现。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2]陈志武:《金融的逻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出版.
[3] 陶演:《浅论农村环境问题与农村环境规划》,《考试周刊》,2009年27期
[4] 何昇林吴沁珍岳晓凤秦嘉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引起的耕地撂荒及留守人群问题探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19期
[5] 邢红梅谢士法于彩辉:《城市化视域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