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研究新论――读《戏曲乐谭》.pdf00
地域文化研究的开拓和深化——陕西终南学社简介
西安翻译学院论坛Forum of Xi'an Fanyi University第28卷第1期2021年3月Vol. 28 No. 1Mau 2021◎校园内外地域文化研究的开拓和深化——陕西终南学社简介李志慧陕西终南学社依托于西安翻译学院,坐落于 终南翠华山下,是学院创始人丁祖诒教授创办的 一所学术文化研究机构。
2028年7月,学社经主 管部门陕西省文化厅批准同意成立,在陕西省民政厅正式注册登记。
2029年5月29日,学社在终 南山下西安翻译学院隆重挂牌成立。
2019年6 月,学社被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批准为“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陕西终南学社的宗旨是:广纳文化学术精英,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以终南文化为特色的中 国传统文化研究,“寻中华文化之根,串中华文化 之珠,扬中华文化之魂”,不断开拓和深化陕西地域文化研究,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放射出 更加绚丽的光彩。
202。
年春日,习总书记视察陕西时,根据文化 学的基 , 地 的 ,总结了秦岭在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地: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天然空调,是黄河、长江流 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南北分界线,是生物基因库,也是中华民族 的祖脉、中华文化重要象征。
这是对秦岭文化内涵和特征的最全面、最高层次的概括和总结。
习总书记特别强调: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 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记的深 论 , 为陕西终南学社 一展研究工作确立了指导性方针。
―、终南学社开展的业务作为一所坐落于终南山下、挂靠于西安翻译学院的学术文化研究机构,终南学社积极开展以 终南文化为 的文化研究, 办各式、各 的学术研 会和各 文化 术 流活动:一、开设“终南大讲堂”,邀请国内外知名 专家学者举办文化学术讲座,目前已先后举办十余次高质量的学术讲座;二、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 “终南读书会”,作为学社的文化学术窗口及与社会大众联系的平台,发布文化学术信息,探讨学术观点,发表学术研究成果,促进文化学术交流;三、编辑出版社刊《陕西终南文化研究》杂志,现已成为国内地域文化研究的一块重要阵地;四、编辑出 版《终南文库》,目前已经出版三辑,共计9本书; 五、汇聚同仁优秀学术成果,每年组织出版若干本优秀学术文化著作,彰显陕西文化综合实力;六、 组织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学艺术作品评奖,鼓励文 化学术同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七、开展国内外文化学术交流,加强国际交往,建立与国外相应学术团体的联系。
戏曲研究报告500
戏曲研究报告500
戏曲研究报告500
引言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
戏曲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仪式,经过漫长的发展与变迁,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与艺术形式。
本文将对戏曲的起源、类型、表演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一、戏曲的起源
据考古学研究发现,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民时期,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戏曲形式是祭祀活动中的歌舞表演,通过舞蹈、音乐、说唱等形式,来祈求丰收、祭祀神明等目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逐渐从
祭祀活动中演变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并且融入了丰富的道德教化与社会批判的元素。
二、戏曲的类型
戏曲根据表演的形式与地域差异,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其中,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是最为著名和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类型,它们各自展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表演风格。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起源于北京地区,代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顶峰之一。
京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夸张夸大的表情和动作、精湛的化妆与服饰等特点而闻名于世。
•豫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类型,流行于河南、山西等地。
豫剧的表演风格深受地方文化与习俗的影响,以其浑厚豪放的唱腔和朴实自然的表演风格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越剧起源于浙江地区,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代表性戏曲类型之一。
越剧以优美的旋律、婉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著称,被誉为。
浅谈地域文化对黄梅戏唱腔的影响
,
歌词 上 能看 出语 言都是 诙谐 幽
默、 快人 快语 的。 音乐 上能表 达 出朗朗上
口的旋律 , 简单的乐句 、 自然 的语句 , 表现
阐嘟 謦
2 o 1 3 年 第1 1 期 1 7 5
N E W S W O R L D l 艺廊回声
得大方 、 通俗 、 朴实 。 二、 黄 梅 戏 的 主腔 渊 源于 说 唱 音 乐 黄 梅 戏 的 主要 声 腔 为平 词 腔 系 , 渊 源 载 … … ”, 就是 运 用【 平词 】 转[ 二行] 、 f = 三 行】 , 唱腔节奏 由[ 平词 】 的缓 慢 沉 稳 , 到【 二 行】 的铿锵顿挫 , 再 到【 三行】 的火 爆 激 昂 。 来表现。 【 阴司腔] 源 自于 青 阳 腔 , 多 用 于 塑 造
黄梅戏韵 味丰 富 、 优美 动听 , 其 唱腔 丰富 多彩 , 悠扬 婉转 , 自然 流 畅 , 细 腻 动 人, 具有浓厚 的乡土 气息 。 是安 庆这一 方 水 土养 育了黄梅戏 , 安 庆的地域文化对黄 梅戏 的形成 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个 剧 种区别 于其 它剧种 的重要标 志在 于其 独 特的地 域方 言及 由方 言衍生 的音乐 唱 腔。 黄梅戏有花腔 、 平词两大声腔体系 , 花 腔 属于 曲牌 体 , 平词属 于板腔 体 , 平词腔
会》 就 是[ 汲水 调1 演变 而成 的 , 《 闹花灯 》
是 由【 开 门调】 和f 观灯调 】 改 编 出来 的 , 『 补
子, 发 了一颗芽 ”。 用 固定 的两 个或 四个 乐 曲组成一 个 曲牌 , 反 复 吟唱 , 如 “ 开 的 什么花? 结的什么籽 ? 磨 的什么粉 ” 。 唱腔 中多用嗔词 , 衬句 , 如“ 得儿喂”等。 又例如 《 夫妻 观灯 》 中: “ 长子来 看
《中国戏曲文化论》课件
总结词:昆曲
详细描述:昆曲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以其优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著名。其表演注重身段、动作和声音的配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
VS
中国戏曲的唱腔通常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是区分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唱腔的旋律、节奏和音色等因素对于表达戏曲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戏曲文化论》ppt课件
目 录
中国戏曲概述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的文化内涵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戏曲的国际影响与传播中国戏曲的未来展望
中国戏曲概述
总结词
独特的表现形式
详细描述
中国戏曲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形式,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总结词
高度程式化
戏曲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树立了良好形象,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戏曲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通过戏曲的传播和交流,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得以传递,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戏曲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促进了国际间的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和程式,如“四功五法”等,使得戏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总结词:虚拟性
详细描述:戏曲表演中,演员通过虚拟的方式表现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事物,如骑马、划船等,使得戏曲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总结词:音乐性
详细描述:戏曲的唱腔和音乐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不同的戏曲剧种有着各自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唱腔特点,使得戏曲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戏曲开始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
国际交流与传播
陕西地方戏曲文化调研ppt
地方戏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生存缺少土壤
有的剧种缺乏生存土壤,其精 髓逐渐被人们淡忘
01
发展缺少资源
02
03
04
一些地方戏曲囿于匮乏的经济 资源,难以进一步发展,只能 停留在存活的层面上
传播缺少条件
部分剧种缺乏有效的传播途径, 只是通过小范围的巡演来维持 知名度
传承缺少人才
地方戏曲缺少优质新生力量, 有的剧种甚至后继无人不容乐观的现状 Nhomakorabea02
目前大荔县仅仅留存有一个 由老艺术家组成的非正式剧 团,同州梆子已很难在没有 政府扶持的情况下生存,并 且缺乏新生力量。.
02
01
薪火 ——合阳木偶戏 相传
一线牵连天下事,双手拨动古今人
02
起于汉,兴于唐宋,盛于明 清,木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 也有深厚的文化价值,现已 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
还可以更深入
还可以更精准
可以将地方戏融入基础教育,促进更多新 一代对地方戏产生兴趣
可以进行更精准的扶持,将扶持重点转 移到地方戏的传承问题上来
我 们 的 设 想
戏曲文化产业形成
——
可持续发展
的产业链
对于戏曲教育事业——
推动戏曲学校的建立
我们计划通过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当下情况, 引起重视,推动戏曲教育事业的发展
当下的剧团
合阳木偶剧团在国际上享有 盛名,但其知名度在国内仍 有待提高。老艺术家门下有 弟子,但衣钵传承还有很大 挑战。.
03
01
老腔一声吼
独具 ——华阴老腔 风采
02
源自华阴皮影戏的老腔堪称 戏曲界的活化石,其独特的 唱腔极具感染力。老腔已录 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民族地区地方戏曲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民族地区地方戏曲文化旅游开发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民族地区地方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戏曲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吸引力。
目前对于民族地区戏曲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民族地区戏曲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分析民族地区戏曲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戏曲文化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促进我国民族地区戏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地区的戏曲文化更是具有独特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这些戏曲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当今社会,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戏曲文化也逐渐成为了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和亮点。
研究民族地区地方戏曲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在于,通过挖掘和传承这些戏曲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还可以为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吸引力。
研究民族地区戏曲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从业者提供科学的发展策略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双赢局面。
深入研究民族地区地方戏曲文化旅游开发,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旅游业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民族地区地方戏曲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对比不同民族地区的戏曲文化特点和旅游开发现状,进一步总结制定出有效的地方戏曲文化旅游开发策略,为推动民族地区戏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综合影响因素分析,揭示民族地区戏曲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地方戏曲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戏曲文化研究院总结范文
一、前言戏曲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戏曲文化研究院在传承、保护和发展戏曲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现将我院工作总结如下:二、主要工作及成果1. 传承与保护(1)开展戏曲普查工作,全面梳理戏曲资源,摸清戏曲家底。
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戏曲剧本、曲谱、道具、服饰等珍贵资料,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2)实施戏曲非遗传承人培养工程,选拔优秀青年演员,传承戏曲技艺。
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提高戏曲演员的艺术素养和传承能力。
(3)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了解和喜爱戏曲文化。
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戏曲演出、参与戏曲体验等活动,激发青少年对戏曲文化的兴趣。
2. 创新与发展(1)推动戏曲剧目创新,鼓励编剧、导演、演员等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剧目。
近年来,我院成功推出了多部优秀新戏,如《李白》、《楚汉争雄》等。
(2)探索戏曲表演形式创新,将现代科技与戏曲表演相结合,提升戏曲艺术表现力。
如运用多媒体技术、灯光音响等手段,为观众呈现更加精彩的视听盛宴。
(3)加强戏曲理论研究,推动戏曲学科建设。
举办戏曲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研讨戏曲发展问题,为戏曲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3. 交流与合作(1)积极参与国内外戏曲交流活动,展示我国戏曲文化魅力。
近年来,我院成功举办了多场国际戏曲艺术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戏曲爱好者。
(2)加强与其他戏曲院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戏曲文化发展。
如与上海昆剧团、北京京剧院等院团开展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三、展望未来面对新时代戏曲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戏曲文化研究院将继续致力于以下工作:1. 深入挖掘戏曲文化资源,传承和保护戏曲文化遗产。
2. 推动戏曲创新,创作更多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剧目。
3. 加强戏曲理论研究,提升戏曲学科建设水平。
4. 拓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戏曲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总之,戏曲文化研究院将继续秉承“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的理念,为繁荣戏曲文化事业、弘扬民族精神贡献力量。
地域文化与明清戏曲选本编选者
地域文化与明清戏曲选本编选者
刘建欣
【期刊名称】《晋阳学刊》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明清戏曲选本作为戏曲传播的重要媒介与手段,其编选者与其中收录作家的地域性分布与选本的产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联系.明清戏曲编选者以江浙地区
为最多,这与当地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曲选本所呈现的作家作品的地域分
布也与编选者主要的活动区域、活动对象密切相关,编选者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前
贤的崇敬与朋辈的认可,往往会选择其主要活动区域的作家作品.选本中所收录的作
家作品也回应了戏曲地域性分布与发展的戏曲史实际,体现着中国古代戏曲在大都、浙江、江苏三地的地域性置换.
【总页数】6页(P35-40)
【作者】刘建欣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30
【相关文献】
1.试论明清戏曲选本《玉簪记》 [J], 侯苏
2.明清戏曲选本与“宗元”观念的建构 [J], 刘建欣
3.戏曲“宗元”思想与明清戏曲选本 [J], 刘建欣
4.论明清戏曲选本的戏曲风化观 [J], 朱崇志
5.论明清戏曲选本的戏曲发生观 [J], 朱崇志;杜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域文化与戏曲论纲
地域文化与戏曲论纲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是戏曲赖以发生、发展的土壤,正是这一土壤造就了戏曲“一体而万殊”的形态与风格,赋予了戏曲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地方特色是戏曲民族性的重要体现,这一特色在经济运行全球化和社会发展城镇化的“语境”中,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保留价值。
取消地方特色,戏曲的艺术生命力将会削弱。
地域文化与戏曲的创生和发展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山水阻隔,往来不便,古代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很大,自古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这在方言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同一个县的方言往往有许多种,这种独特的文化环境使戏曲的创生和发展与地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戏曲创生之时的宋金之世,我国处于南北分治状态,加之戏曲创生于民间,因此,建立在各地方言和乐曲基础之上的戏曲,一开始就是以不同的地域文化为土壤的。
元代文人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中指出,南戏之创生与南方方言关系密切。
徐渭《南词叙录》在论及南戏及北杂剧之创生时也指出:“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即其技欤?……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
”戏曲的发展也得力于地域文化。
明代海盐、余姚、昆山、弋阳“四大声腔”——特别是昆腔传奇造成了继元杂剧之后的第二次辉煌,而昆腔传奇的发生发展与南方——特别是江浙的山川风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地方化”一直是戏曲发展的重要指向,戏曲的“全国化”通常以“地方化”为基础和途径的,没有“地方化”也就不会有“全国化”。
目前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许多地方戏也正是这样形成的。
如昆腔原为南戏流播到昆山与当地的语言、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后来成为辐射到全国的”国剧”、“官腔”,形成了包容丰富的“昆腔腔系”,孔尚任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太行西北尽边声,亦有昆山乐部名”,可见其流播广远。
昆山腔的“全国化”又是以“地方化”为基础的。
例如,至今尚存的南昆、北昆、永昆和湘昆都是昆山腔流经这些地区,吸收当地地域文化而形成的昆腔支派。
戏曲语言论文:戏曲的地域性与语言艺术探析-传统戏曲论文-艺术论文
戏曲语言论文:戏曲的地域性与语言艺术探析-传统戏曲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地方化”不仅仅是戏曲艺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断扩张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当代戏曲的一大特色”,在“戏曲”这个大的艺术门类之中,各个地方剧种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殊规定。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地域性”成为中国戏曲“传统”的重要特点之一。
此外,地方戏曲作为由一定区域内的民众共同创造、共同欣赏的区域性剧种,它体现了一个地区民众的总体审美趣味,是该区域内所有民众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不能高高在上地站在“保护文化艺术多样性”的立场,空泛地给戏曲传统的地域性特点下定义,也不能不切实际地考虑到不同地域的民众对本地戏曲的审美和民俗需求。
对一定区域内的演员和观众来说,地方戏曲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休闲娱乐、情感交流及宗教祭祀的必需品。
以陕西省宝鸡地区民间秦腔演出活动为例①,庙会请戏不仅带有原始的“娱神”意味,更是村民们联络乡情、丰富农闲生活的需要;同时,在演出中还能够通过吉庆剧目,来表达一种质朴而单纯的、对幸福生活的期望。
葬礼请戏,往往是因为逝去的多为秦腔戏迷,子女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孝心;同时,这也是为了犒劳为举办葬礼而辛苦忙碌的乡亲邻里。
至于各种企业开业、周年庆典请戏,一是企业希望借上了妆、带有“神气”的戏曲人物避邪求福,再则也给附近的居民(也即企业的潜在消费者)提供一场免费看戏的机会,企业方面可以借此机会表达“对父老乡亲的感谢”,是一种巧妙的广告策略。
又如,笔者曾对兰州市区内主要茶园进行过调查,发现当地的茶园演出和业余自乐班活动,对于相当一部分中老年市民来说,听着熟悉的秦腔唱段喝茶、谈生意、拉家常,正如年轻人进KTV消遣一样,是他们日常娱乐、交际生活的一部分。
而自乐班中各个年龄阶段的业余秦腔表演爱好者聚在一起,吹吹打打、弹弹唱唱,更是他们文化娱乐消遣、甚至是精神寄托的主要形式。
关于戏曲文化调研报告
关于戏曲文化调研报告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戏曲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本次调研报告主要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对戏曲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
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娱乐、消遣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
戏曲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深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戏曲文化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首先,戏曲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
其次,戏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第三,戏曲文化可以传递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人文精神,对于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最后,戏曲文化还可以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民族团结和国家文化自信。
然而,我们也发现戏曲文化在当代社会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受到其他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戏曲艺术在年轻人中的传承和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其次,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商业化的操作使得一些戏曲演出丧失了传统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标准,影响了戏曲文化的传统和底蕴。
第三,由于戏曲艺术既有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结合,要对戏曲文化进行继承和传承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中,对于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首先,应加大对戏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戏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其次,加强对戏曲艺术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三,将戏曲艺术纳入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中,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外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和了解戏曲文化。
关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融表演、演唱、歌舞为一体,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是戏曲大国,一代又一代人从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戏曲有过的辉煌让人难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
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当今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辉?一、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现状及原因(一)戏曲艺术票房急剧下降,戏曲剧团经营困难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戏曲艺术产品不可避免的存在其商品属性,戏曲事业作为文化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票房情况最直接地表现出戏曲事业发展的繁荣程度。
但在这些年,戏曲演出出现萎缩、票房不景气,几十年前剧场观众趋之若鹜、场场爆满的场面早已不复存在,甚至出现过演出现场的在场观众还不及戏曲演职人员多的尴尬局面。
这种形势在全国都普遍存在,随之带来的是戏曲演出剧团经济状况日益拮据。
这不仅影响到演职人员的收入情况,挫伤了他们继续投身从事艺术精品的生产,而且制约了剧目的创新与编排。
经济上的困境,使不少剧团面临倒闭。
推动戏曲发展的载体受到打击,要想戏曲继续发展壮大,困难可想而知。
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景气,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观众的审美要求与戏曲舞台现状的矛盾是票房下降的症结所在。
1、戏曲剧目娱乐化功能日益削弱,雅俗文野产生冲突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看,古代的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表演是戏曲的直接源流,古人对戏剧的解释为:“戏者,戏也。
地域文化特点课题研究报告
地域文化特点课题研究报告地域文化特点是指不同地理区域内独特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
通过研究地域文化特点,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人文特色以及地方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本文将以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蘅芜苑为例,探讨地域文化特点的研究。
蘅芜苑是《红楼梦》中贾府的住所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场景。
蘅芜苑位于贾府的半山腰上,周围环绕着花园、小桥、流水和绿树。
这个地方是贾府中最雅致、最舒适的地方,也是贾府主人寄托情感的地方。
蘅芜苑的地域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蘅芜苑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特殊的文化氛围。
蘅芜苑依山而建,四周环绕着自然景观。
这种自然的环境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使人们能够远离尘嚣和纷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这种地理环境使蘅芜苑成为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成为了人们心灵的避风港。
这种地理环境对于塑造蘅芜苑的地域文化特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蘅芜苑的建筑风格也是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之一。
蘅芜苑中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如大门、庭院、亭台楼阁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美观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蘅芜苑的建筑注重和谐和平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这种建筑风格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蘅芜苑中的文人雅士和文化活动也是其地域文化特点之一。
在蘅芜苑中,经常会有一些文化活动,如书画展览、文学讲座等。
这些文化活动吸引了很多文人雅士的到来,他们在这里交流思想、展示才华。
这种文化活动促进了蘅芜苑地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蘅芜苑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场景,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
它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以及文化活动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研究蘅芜苑的地域文化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这部作品,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希望本文能够为地域文化特点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
戏曲研讨交流材料范文简短
戏曲研讨交流材料范文简短戏曲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为了推动戏曲研究和交流,我组织了一场戏曲研讨交流活动,以下是活动的材料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戏曲爱好者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特别荣幸地邀请到了戏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一众知名戏曲艺术家,共同参与这场戏曲研讨交流活动。
这是一次寻求共同进步、共同推动戏曲研究发展的重要机会,也是一次相互交流、深入了解戏曲艺术的难得时刻。
首先,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戏曲的历史和内涵。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汉时期。
戏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通过表演者的精神力量和绝妙的表演技巧,传递出深厚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每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表演风格,如京剧的唱、念、做、打,评剧的评点咏念技巧等。
戏曲的研究和交流对于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戏曲,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还可以挖掘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共同探讨戏曲的演绎技巧和表演艺术,寻找创新发展的路径,使戏曲艺术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今天的研讨交流活动中,我们将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进行分享和探讨。
他们将从不同视角和领域,分享他们对戏曲的研究和理解。
我们期待着从他们的经验和见解中学到新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
此外,我们还准备了一些展览和演出环节,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展览展示了戏曲艺术的珍贵藏品和历史资料,使参与者们能够亲身感受戏曲的魅力和魅力。
演出环节将呈现不同地区和类型的戏曲表演,让大家欣赏到精彩的戏曲演出,同时也能够从中体会到各种不同戏曲风格的独特之处。
最后,希望这场戏曲研讨交流活动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为戏曲研究和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经验,为活动增添亮点。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参与,祝愿我们共同的爱好和努力能够为戏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地方戏曲的现代转型与地域文化之建构——以“湘剧”为中心的开题报告
地方戏曲的现代转型与地域文化之建构——以“湘剧”为中心的开题报告【摘要】地方戏曲的现代转型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戏曲本身的创新,更包含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以“湘剧”为例,本文探讨了湖南地区戏曲传统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现代转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借助地域文化的理念,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转型路径。
【关键词】地方戏曲;现代转型;地域文化;湘剧【内容摘要】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然而,在当代社会,地方戏曲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不容忽视。
湖南是中国著名的戏曲发源地之一,湘剧地位尤为重要。
近年来,湘剧的现代转型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湘剧的现代转型不仅需要面对市场的需求,更需要考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本文通过对湘剧发展历程的分析,发现湘剧在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困境,例如人才缺乏、剧目乏力、市场份额下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转型路径:借助地域文化的理念,将湘剧从传统舞台拉到“互联网+”舞台上。
本文重点探讨了地域文化在现代转型中的应用。
地域文化是地方戏曲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理念,它主要指的是在地方环境下形成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转型中,地域文化的应用可以实现戏曲传统与现代需求的统一。
本文对“湘剧+”的概念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湘剧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创新演出形式、提高剧目质量等方式实现现代化转型。
【结论】地方戏曲的现代转型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任务。
在湘剧等地方戏曲转型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地域文化的理念,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实现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因此,湘剧和其他地方戏曲在现代化转型中需要不断保持自身特色和传统内涵的同时,积极接受现代文化的洗礼,通过互联网+等现代途径开拓新的舞台和市场。
地方戏曲的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影响因素研究
地方戏曲的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影响因素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旅游活动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美景,感受异域风情,更可以接触到当地的文化和传统。
地方戏曲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已经成为休闲旅游的一种重要选择。
本文旨在探讨地方戏曲的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地方戏曲的休闲旅游动机1.地方戏曲的文化底蕴地方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戏曲形式,如京剧、评剧、越剧、粤剧等,每种戏曲都融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
前往不同地方观赏当地戏曲成为一种了解当地文化、感受传统风情的重要途径。
2.活动的休闲性质传统戏曲表演通常在晚上进行,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机会。
在日常忙碌的生活中,观赏戏曲成为一种身心放松的方式。
在某些地区,戏曲观赏还成为了当地居民的日常娱乐活动,成为了地方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艺术欣赏的需求戏曲是一种传统的舞台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音乐、舞蹈、表演等元素。
人们在观赏戏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更可以感受到古老艺术的魅力。
戏曲的艺术欣赏成为许多游客关注的焦点。
通过休闲旅游参与地方戏曲活动,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感受到当地戏曲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
观赏戏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通过这种文化认同,游客更容易产生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休闲旅游动机对地方戏曲的文化认同影响,首先取决于戏曲本身的传统和现代传承。
如果一种地方戏曲能够保持传统的魅力和精华,同时又能不断创新,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和关注,那么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将会更加积极。
2.旅游推广与服务质量对于休闲旅游动机对地方戏曲的文化认同影响,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旅游推广和服务质量。
如果当地戏曲的宣传推广不足,观赏条件和服务质量不佳,可能会影响到游客对当地戏曲的认同感和接受程度,从而影响到文化认同的培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第2期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V01.16 No.2第16卷(总第32期)Joumal 0fGhizhou Univers毋An Edition Apr.2002地域文化研究新论——读《戏曲乐谭》钱茸(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北京100031)摘要:从传播学角度审视,地方戏曲音乐更富有跨行政区划的地域文化色彩。
在艰苦深入田野作业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性升华,殊为重要。
此方面的各种科研成果,对按行政区划所修《戏曲音乐志》和《戏曲音乐集成》,是一种不可少的补充,并能成为地方戏曲音乐再研究者的弥足珍贵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腔应一方;套用;变用;腔句解放;多腔和一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02)02一0035—0003主要取材于黔湘川鄂边(下简称‚黔地‛),共通天下‛比较而言的。
‚傩(腔)应一方‛,又是中计44万字的《戏曲乐谭》,是宋运超先生的一本国口语音乐流播过程中的,‚错用乡语,改调而文化氛围深沉的口语音乐专著(下简称‚宋著‛)。
歌‛自然生态现象的,更为本质的一种揭示。
其‚宋著‛的‚前言‛写道:作为民族杂居、且少数民实何止‚傩(腔)应一方‛,凡口语音乐,是均必然族居多的黔地,其一向不甚被人‚看‛在眼里的戏要‚腔应一方‛的。
因为要‚腔应一方‛,才自然而曲音乐遗产,似也有其诸多可‚看‛之处。
宋氏便然、‚集体无意识‛地用乡土语言(声、韵、调)改变从中‚看‛出了《戏曲乐谭》。
‚宋著‛中的‚黔外来歌调的。
这种自然生态现象,按照宋氏1991 地‛,其时间跨度,自楚至今;空间跨度,含一系列年,在中国戏曲音乐理论研究会(武汉)年会上,有关‚黔‛的自楚至今的地望及其周边这也首次发布的‚地态、心态、语态、乐态‛递为反映的就是‚宋著‛中的‚黔文化板块‛的时空跨度。
地理论框架予以观照,便更加一目了然了。
正由于域文化色彩板块的形成,是一种漫长的历时态的‚四态递为反映‛,傩腔中方出现了‚土曲风‛、‚苗自然积淀。
相对于此,行政区划的形成,多属官方歌风‛、‚高腔风‛、‘‘盯调风‛等等风格迥异的流(人为)的速成在黔(地域)文化板块上展开派。
而其中土、汉、苗乐风三汇(通以求超胜而) 的‚宋著‛,其正文有‚傩腔、灯调、弹腔、高腔、酉为一的[百旺调],既十分生动、又非常罕见。
中剧、苗剧、黔剧‛等7篇。
以下拟对‚宋著‛中的几国口语音乐,因为无具体的作者(更不可能有什个新观点予以评述。
么版权纠纷),因此,任谁,只要他愿意和可能,都一、‚傩(腔)应一方‛可以‚随心令‛般地顺口而歌。
而此种‚顺口‛,便傩腔,是继历史上著名的‚南昆、北弋、东柳、从‚腔应一方‛到‚腔应个人‛如此这般地‚顺西梆‛后,独僻蹊径提出的,并为学术界所公认的应‛来,‚顺应‛去,便‚顺应‛出了中国400多个戏崭新腔系(见《中国音乐学》1991年3期,宋氏作曲剧种及其纷繁的流派(民歌、说唱,甚至民间器《傩腔管窥》)。
‚傩(腔)应一方‛,是与‚佛(乐)乐曲,亦多概莫能外)。
收稿日期:2002一05—20作者简介:钱茸(1950一),女,江苏乞东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戏曲音乐的研究与教学。
35二、‚套用、变用‛如果说‚专‛符号,在‚宋著‛中被引申为‚龙‛在‚腔应一方‛的‚自组织过程‛中,‚旧曲填型文化群落,而‚高腔‛中,则以‚腔句解放‛这一(新)词‛的‚套用‛手法,应为最基本、最常见、最个案,具体分析它的每一条‚龙‛的,‚典型环境中易行者。
灯调中徵调式的[孟姜女(春)调],的典型性格‛的形成原因,则又是非常之深人切便因此而繁衍成庞大的‚家族‛。
如果再进行一实的。
腔句有了‚和宫拌调‛与‚行腔数板‛,恰如番‚散点透视‛,把目光投向全国各地戏曲,则高有了一对大鹏的金翅,当然便海阔天空任鸟飞了。
腔、梆子、二黄、评剧、黄梅调、的笃腔、眉户、二人‚宋著‛针对[驻云飞]曲牌群写道:譬如:某位某台、二人转、探茶、采调、花鼓等等声腔剧种中的徵地艺人,唱了一支[驻云飞](下简称[驻]),但此调式主腔,无一不是在套用中渐变而来的。
也因[驻],有可能是彼[驻],而更多的却不是彼此,某一声腔在它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是不会有质[驻];某今[驻],有可能是古[驻],而更多的却变的。
假若有了‚质变‛,如灯调中的徵调式家不是古[驻]。
因此,‚彼、此、古、今‛之[驻]的族,便会‚质变‛没了。
戏曲声腔在套用(一曲多‚相貌‛,有时似是而非、有时耦断丝连、有时面目用而非照用)中衍展渐变成种(‚龙‛),这是一条全非、有时大同小异、有时大异小同作为一种自然规律,绝非可以凭主观意志违拗不守的。
所口语文化,一支‚[驻]‛,能如此丰富多彩,是一种以,‚宋著‛的194页倒数第2行写道:‚切不可低必然,也是其‚命‛该如此,更是口语艺术发展所估了‘套用’的‘丰功伟绩‛’。
而‚套用‛时的‚旧必需的。
但当我们将其放进史志学的范畴里梳理曲填词‛,在某种意义上,它难于新词自度新曲的时,一要肯定艺人们今天的口碑材料——确实如随心所欲,却恰似要求戴着镣铐轻盈起舞。
因此,此;二要在进行文化学的案头纵横比较时,万不宜也确实是颇有学问的。
首先填词者要具有相当的随意地确定它们班辈。
并不是说其不能进行熟悉、掌握、使用旧曲的水平和功力。
在依新词选‚史‛的纵向定位,而是说此举应当慎之又慎。
不准旧曲后,为了填得切合词意、自然顺口、好听易慎重则往往会筛淘丢一些最为珍贵的东西。
总懂,更要着力解决好‚词曲谐美、衬词去留,体式之,口语文化史志学者们,在治学时,应有更广阔顺应、字调倒顺的调整、字数多寡的挤拉,词曲体的视野,更宽容的胸怀,更透彻的思考,更辩证的式的顺逆‛等一连串的问题。
通过衬词、曲牌、调观念。
万不可仅据己之一孔之见,去轻率否定艺式、弦式、行当等的变化运用,使灯调得到了‚体人‚口碑‛材料中听来极荒唐、想来极有理、用来式、弦式、调式、旋法、旋律、板眼、腔句、衬词、衬极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驻]既如此,其他口语腔‛等,一系列深入、全面的发展。
在‚套用、变戏曲音乐之发生发展情况,亦多如此。
各种口语用:’基础上,再通过‚动节拍(节奏)、变旋法、用偏音乐文化,其生态特征中的‚口传心授‛、‚肉口传音、重拖腔、加过门‛等,一系列具体办法以创新教‛,是其常变常新的主要‚基因‛。
当师教徒时,灯调。
徒弟必然要把师父的所教‚学死‛(而不是‚死三、‚多(‘+’)一(‘O’)、多(‘专’)‛学‛),但当徒弟出师之后,又是必然要‚因人、因‘+’(十字架)表示初步综合(原始丰富)期时、因戏、因角而异‛地‚唱活‛的。
此种一代的庞杂(前多),后经过‚动态优化期‛而浑然为又一代地‚学死‛、‚唱活‛,便是‚世之腔调,30年‚一‛,即为‚圆‛——‚O‛(‚多‛而‚一‛),但并不一变‛的主要根据。
静止,而是静——‚0‛中有动(‚+‛),在圆——五、‚多腔和一‛‚O‛中又出现‚+‛(十字架),即为‚专‛(‚一‛而用‚和宫拌调‛、行腔数板‛以‚解放腔句‛,让‚多‛)。
譬如:相继涌现的‚赣、湘、川、鄂、皖、苏、腔句相对自由地‚拌和、伸缩‛,基本上是在同一淅诸高腔;‚秦、晋、豫、冀、鲁、川诸梆子;(安)徽、基调(南方五声音乐)中展开的。
而‚多腔和一‛,(武)汉、湘、桂、粤、汉(中)、(北)京诸皮黄;滇、则是通过‚驯化偏音‛,把黔地从西北传播来(多黔、桂、赣、湘、川诸灯调..·以及各腔系中百态千偏音)的,七、九声[苦品]中的‚J,xi、do、re‛,‚i 姿、绚丽多彩的流派,不一而足。
‚宋著‛,能够通xi、do、re、fa、re‛,变为南方五声的‚fe、sol、la‛(即过三个简单的符号:‚十‛(前多)‚O‛(一)、‚专do、re、mi),‚fa、sol、la、do、la‛(羽、角综合调式色(后多)‛,哲理化地概括出明清以来的,中国口语彩)。
把不同基调的‚南腔北诃‛的各方音乐,融戏曲音乐纷繁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确是难能可贵和在一唱段、一角色、一折戏、一本戏、一部戏、几的。
部戏中,去与时俱进地为越来越复杂化化的,现代四、‚腔句解放‛戏剧内容服务,的确是别开生面的。
36通观‚宋著‛,其力图以雄厚的第一手资料求最有意义的,当数其共计26页,由宋氏采录的高证,‚十‛、‚O‛、‚令‛、‚公式‛,即中国口语戏曲音腔《玉莲投江》全折谱例,与仅一页多(30余行) 乐的发生、发展以至成种(‚龙‛),一直都是在‚合元朝柯丹丘著《荆钗记·第二十六出(投江)》剧理自发‛与‚相对理性‛的双轮驱动下前行的。
本。
此二者两相比较,可以发现数百年来,民间艺‚腔应一方‛与‚套用变用‛,更多地具有‚初步综。
人是如何历尽艰辛魁把高度雅化的文言《投江》,合期‛的‚合理自发‛的意味,也就是‚前多‛即又高度俗化为白话’《投江》的。
其问巨大的时空‚十‛——原始丰富时期的混沌(泥沙俱下、鱼目断裂带,又将会给接触到它的人们,以多么瑰丽的混珠)。
当净化纯粹为‚一‛,形成剧种主腔后,再‚视象‛舞台,以及那种种‚视象‛舞台上一幕又一向‚令‛,即‚后多‛时期升华时,便必须借助于具幕‚精彩‛的和‚精彩‛后面的,一次又一次——熬有‚相对理性‛意味的‚腔句解放‛与‚多腔和一‛更漏夜地‚捻断胡须‛日以继夜地‚熬白须等等音乐技法和工艺,方能‚窑变‛出姿态万千的发‛如果‚关闭‛掉‚宋著‛的史志部分,专事精晶。
因此,‚宋著‛中的‚十‛(前多)‚O‛(一) 审视它的音乐技艺部分,便显出宋氏‚戏曲乐法‛‘令‛(后多)理论框架,不仅可以用来准确地观照的基本内容:(一)‚声腔法‛——剧种的不同,主口语戏曲音乐生态现象,即便是用来观照昆曲之要是唱腔的不同。
唱腔的不同,又主要是各地汉类文语戏曲音乐,也是适用的。
虽然说面对生机语调类、调值的不同所使之然。
这便是中国戏曲勃勃的现实,任何理论都是灰色的。
但却不能因声腔千变万化的根据。
(二)演唱法,‚唱‛,作为此就要取消(实际上是取消不了)理论。
当某一戏曲‚唱、念、做、打‛(四功)之首,‚口、眼、身、手、时期,某种理论尚能相对地推动而不是阻碍某种步、‛(五法)之冠,其运用丹田之气,在‚开、齐、现实前进时,此种理论便主要还是辉煌的!!! 撮、合‛(四呼)的有棱有角的运动中,追求字正腔六、‚附录‛圆、声情并茂。
再通过表现‚四声‛(阴、阳、上、‚宋著‛的另一特色,便是资料性极强的30 去),最终综合(衍生)出生、旦、净、丑等,各种行多页的‚附录‛。
其中少见的两件抗战时期的政当及流派的唱法。
(三)伴奏法——可用武场(板府挡案(是宋氏从他保存的‚田野作业‛收获的库眼)似大地、文场(吹拉)似江河、唱腔似舟楫,来存中挑出)。
其一为民国30年3月24日,保靖酉比喻三者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腔句法,剧时代剧团呈请登记由‚值此抗战建国之中国戏曲音乐,多以一疋腔旬为单位(非‚动机‛、际,用其作为宣传利器,计亦良得集全力先从‚主题‛式)以发生、发展,故显示出一种‚一、多事于改良剧本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