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福建省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仿真冲刺卷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仿真冲刺卷(二)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周易》。
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
道
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
言”(《周易略例·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
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
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
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
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
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
老子主张“涤除玄览”。
“涤除”即否定、
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
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
庄子主张“心斋”“坐忘”。
“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
“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
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识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
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
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
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
禅宗的参究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
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事而真。
不执着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性之自然。
禅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
辑思维工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人生的本性或宇宙的实相),与客体融合为一。
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
这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
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理性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现。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易》的思维方式是由具象到抽象,其具体的形象符号,有助于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
B.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周易》,《周易》的思想方式影响了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
C.《周易》体现的中国思维,完全摒弃了语言形式,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D.庄子“得鱼而忘筌”和王弼“得象在忘言”的观点,强调的是穿透形象进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哲学认为,要把握宇宙本体,应当以直觉、顿悟为主,以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为辅。
B.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涤除玄览”,庄子主张“心斋”“坐忘”,他们提倡排除杂念,保持心灵的虚寂。
C.禅宗参悟修行的过程,直心而行,纯任心性之自然,这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他人无从启发和替代。
D.儒学大家张载、陆九渊主张抛弃直觉思虑,而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身心与道德本体的契合。
3.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思维状态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 )
A.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夏元鼎《绝句》)
B.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李贺《致酒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D.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
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及久远,嘉惠后人——梁同寅这样强调做学问的好处。
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
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之后,他又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
”鉴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抗战的社会环境,面对着社会保障在中国真正实行非常困难的残酷现实,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
黄德鸿师从卓炯老师,卓炯既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影响下,我对经济学比较了解,所以学校很自然安排我进行工业经济的教研工作”。
1948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我投考联合国社会福利机构,一百多名应试者中我的排名是第六,年末我就接到联合国正式的任命通知。
”可是,“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
于是,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变幻莫测的经济风云,黄德鸿积极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向。
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
80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做出了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应措施。
黄德鸿十分重视对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华南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1985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
1988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既不同于欧盟那样的区域联盟,又不同于一国之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合,以往的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不能解释这个区域现存的经济整合问题,必须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
他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个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对推行联合开发计划,实现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
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
”从事高教工作70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即使年事已高,他也仍然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且漫且长,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
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
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世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
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
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
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要树立青出
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他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又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可以鉴照世人。
(2015年6月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第二段引用“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在内容上交待了黄德鸿报考社会学的原因,体现了他求学“改造社会”的社会理想与责任感。
B.第四段“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这句话交待了黄德鸿为了建设国家而选择放弃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表现了他的爱国热忱。
C.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
80年代初期,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
D.黄德鸿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
济问题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在自己的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引领下,开启了自己的学术之路;“成为一名学者”,自此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B.大学时代,黄德鸿就读于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之所以选择社会学,是因为他认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
科学,这个专业符合他的志向。
C.黄德鸿之所以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主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不合乎当时中国的国情,
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D.由于黄德鸿的论文分量十足,显示了对中国企业管理、工业经济管理的广博学识和高深见解,所以他被邀请参与编写了《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等书。
E.文章以黄德鸿立志做一名学者开篇,按时间顺序概述了他一生的事迹。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侧重于写其人生选择,
之后的侧重于写其经济方面的贡献。
6.作者说,黄德鸿“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
你从黄德鸿的学术生涯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
料具体分析。
(5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格桑梅朵
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
连绵的雪山矗立在
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
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
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
可军人出身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
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的热闹。
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
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
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幺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
”我
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促,脸色乌青。
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
一连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吓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一个部队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
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的士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画着什么。
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喊我干啥子?”
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
我把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
问李大姐:“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李大姐说:“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吉祥幸福的花。
”
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
渐渐地,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
我问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
去了?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
战友红了双眼,哽咽道:“就是这次进藏,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车就翻下了悬崖……”
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李大姐安慰我说:“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
你爸爸曾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
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美满。
”
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格桑梅朵,在暖暖阳光下,绽放着,似乎在告诉我,父亲和千千万万的养路工人是在用生命浇灌着更多人的格桑梅朵。
(选自《2014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公路养护工形象,作者以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他的强势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B.小说以“我”睡懒觉、不出工、放任自己与李大姐等养路工人天不见亮就起来去清理路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
了养路工人的繁忙和我的懒惰与任性。
C.小说以“格桑梅朵”将小说中的人物串联在一起,使小说结构紧凑,内容浑然一体,并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D.“我”不愿去高原,感觉人生灰暗,后来给藏族老阿妈治病,藏族士兵给“我”送格桑花及藏族士兵的牺牲对
“我”的触动很大,使“我”对改变以后的人生充满希望。
8.小说主要描写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
(5分)
答:
9.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以父亲、李大姐为代表的川藏线的养路工人,还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一个群体,包括父亲、李大姐、“我”、藏族士兵。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说明理由。
(6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杨播,字延庆,自云恒农华阴人也。
祖真,河内、清河二郡太守。
父懿,延兴末为广平太守,有称绩。
高祖南巡,吏人颂之,加宁远将军,赐帛三百匹。
杨播本字元休,太和中,高祖赐改焉。
母王氏,文明太后之外姑。
播少修整,奉养尽礼.。
以外亲,优赐亟加,前后万计。
进北部给事中。
诏播巡行北边,高祖亲送及户,戒以军略。
未几,除龙骧将军。
与
阳平王颐等出漠北击蠕蠕,大获而还。
高祖嘉其勋,赐奴婢十口。
迁武卫将军,复击蠕蠕,至居然山而还。
随车驾南讨,至钟离。
师回,诏播领步卒三千、骑五百为众军殿。
时春水初长,贼众大至,舟舰塞川。
播以诸军渡淮未讫,严陈南岸,身自居后。
诸军渡尽,贼众遂集,于是围播。
乃为圆陈以御之身自搏击斩杀甚多相拒再宿军人食尽贼围更急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不得救援水势稍减,播领精骑三百,历其舟船,大呼曰:“今我欲渡,能战者来!”贼莫敢动,遂拥众而济。
高祖甚壮之,赐爵华阴子
...,寻除右卫将军。
后从驾讨崔慧景、萧衍于邓城,破之,进号平东将军。
时车驾耀威沔水,
上巳
..设宴,高祖与中军、彭城王勰赌射,左卫元遥在勰朋内,而播居帝曹。
遥射侯正中,筹限已满。
高祖曰:“左卫筹足,右卫不得不解。
”播对曰:“仰恃圣恩,庶几必争。
”于是弯弓而发,其箭正中。
高祖笑曰:“养由基之妙,何复过是?”遂举卮酒以赐播曰:“古人酒以养病,朕.今赏卿之能,可谓今古之殊也。
”从到悬瓠,进爵为伯。
景明初,兼侍中,使恒州,赡恤寒乏。
出除安北将军、并州刺史,固辞,乃授安西将军、华州刺史。
至州借民田,为御史王基所劾,削除
官爵。
延昌二年,卒于家。
子侃等停柩不葬,披诉积年,至熙平中乃赠镇西将军,并复其爵。
(节选自《魏书·杨播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乃为圆陈以御之/身自搏击/斩杀甚多/相拒再宿军人/食尽/贼围更急/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不得救援/
B.乃为圆陈以御之/身自搏击/斩杀甚多/相拒再宿军人/食尽/贼围更急/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不得救援/
C.乃为圆陈以御之/身自搏击/斩杀甚多/相拒再宿/军人食尽/贼围更急/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不得救援/
D.乃为圆陈以御之/身自搏击/斩杀甚多/相拒再宿/军人食尽/贼围更急/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不得救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对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人际关系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
B.“华阴子”是高祖作为恩宠赐予杨播的爵位,子表示爵位的等级,华阴表示封地的名称。
C.“上巳”是古代节日名,汉以前定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有修禊之俗,以祓除不祥。
D.“朕”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播出身显贵,世代为官。
他的祖父、父亲均官居太守,他的父亲曾因任期之内政绩卓著,州民无不称颂,而得到高祖的嘉奖。
B.杨播善战有谋,屡建战功。
曾与阳平王元颐从漠北进击蠕蠕,大获全胜而还;在随帝南征回师时,率军殿后,待诸军
渡河后,方突围而济。
C.杨播长于箭术,获得赞誉。
在一次赌射中,在元遥射侯正中时,杨播不甘示弱,弯弓而发,正中箭靶。
高祖以养由基
作比,夸赞他的箭法。
D.杨播借占民田,被削官爵。
杨播在担任地方官时,虽能救济抚恤穷困百姓,但却借占百姓的田地为己用。
因此被御
史王基弹劾,免去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诏播巡行北边,高祖亲送及户,戒以军略。
(5分)
译文:
(2)子侃等停柩不葬,披诉积年,至熙平中乃赠镇西将军,并复其爵。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11分)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
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
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
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
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
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 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
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
②方回:贺铸的字。
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
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D.“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的人谁会念及我呢?词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
E.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复杂难言的思想感情。
15.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屈原《离骚》中表明自己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是: 。
(2)苏轼《赤壁赋》中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3)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 ”一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钱钟书先生用文言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宏深,技巧精湛而多变化,其用词也运斤成风
....,最可表明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②我们的领导干部不能像封建官老爷那样,扮官样、装官相、示官威,官气熏天,不可向迩
....;而应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勤务员,从内心深处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位置。
③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 300周年时,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大家关注杜甫
是好事,但此事也折射出国人漠不关心
....传统文化的心态。
④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报告大厅,用一场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平实、淡
定、从容、自信,让人见微知著
....,于“中国故事”中品味“中国精神”。
⑤在今天的表彰大会上,主持人请一位劳动模范介绍自己的事迹,这位劳模却出言无状
....,脸憋得通红,只说了一句话:“其实很多同事干得比我更好。
”
⑥在文学创作中,很多已经形成共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是不可随意逾越、颠覆的,墨守成规
....和突破创新相结合才是正确的创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