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信秉烛来——《咏花》读后感
诗心廉魂——读刘禹锡诗词有感
诗心廉魂——读刘禹锡诗词有感诗心廉魂——读刘禹锡诗词有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心廉魂——读刘禹锡诗词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初夏时节,在美丽的柳叶湖畔,我欣然登上司马楼,细细品读唐朝朗州司马刘禹锡的诗词,不觉心旷神怡,思绪万千:诗人的诗心是什么?诗词中缊藏的清廉的灵魂又是什么?诗心,就是理想,是人民,是态度。
理想,是诗和远方刘禹锡,从年轻时起就怀有崇高的理想和抱负,忧国忧民。
针对唐朝中期的时弊,立志改革图强,报效朝廷,关注百姓。
“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至朗州十年,他却意志坚定,光明正大,不负桑梓,用一生的立身行事,写就了“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精神长歌。
“功利存乎人民。
”刘禹锡根据多年在基层治理的经验,早在1400多年前就提出了响彻古今的'施政箴言。
他主张政治清明,关心百姓疾苦、赈济灾民、减免赋税、罢除官市、惩治腐败。
像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态度,是人生思考刘禹锡经历政治挫折之后,对人生的思考更为深入,哲学思想逐渐成熟,他在《天论》三篇之中提出了“天人相胜还相用”的天人观。
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共进,强调了人的积极作用,将千年来的天人关系推进了一大步,更加坚定了自己豪迈乐观的人生态度。
因此,他站在朗州大地上,高唱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来对待贬谪的艰辛与苦难。
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诗豪”。
廉魂,就是风骨,风格,风范风骨,是浩然正气,也是逆境人生的铮铮铁骨。
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体现了他的心智,也体现出了他那种刚正不阿、甘心清廉的风骨精神。
他不会去跟别人盲目攀比,他也并不觉得住在陋室中有什么不好,只要自己的心智还是正直的,那么住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从咏花词看李清照
从咏花词看李清照【摘要】李清照的咏花词多描绘自然景物,吟咏四季花卉,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达到了花品和人格的统一,实现了物我合一的崇高艺术境界。
前期的咏花词反映闺阁生活,大胆书写“离愁别恨”;后期的咏花词以反映国破、家亡、夫死为主要内容,个人命运、民族情绪、爱国情感相互交织在一起,抒发“哀愁凄苦”。
前期咏花词在平静舒适的环境中创作而成,题材比较单调,情调偏于感伤。
后期咏花词的创作是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环境变幻莫测,基调悲怆凄苦。
个人的兴趣、修养、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家庭环境和时代氛围,皆为咏花词创作内容、创作风格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李清照的咏花词含蓄蕴藉,既有“婉约”,又有“豪放”。
李清照的咏花词是寄情感、身世于物的自传。
李清照和她的咏花词是一杯香醇的美酒,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关键词】李清照咏花词花品人格物我合一【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115-01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绝大多数是咏花词。
词作中多描绘自然景物,吟咏四季花卉,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实现了花品和人格的统一,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崇高艺术境界。
李清照生活在仕宦家庭中,父母亲对她的影响极大,她的天才得到了培养和表现的机会。
与赵明诚结婚后,生活和谐幸福,除了因丈夫离别而引起的淡淡的哀愁和寂寞以外,过着平静的学者生活。
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了她健康的生活意趣,咏花刻意追求惊人之句,才欲压倒须眉。
哲人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描绘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情的、美丽的形象。
”李清照前期咏花词正是传神、细腻、逼真的描绘花的形象,塑造自我形象,寄寓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闺阁之情。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个洒脱、可爱的少女荡舟游来游去,茫然争渡之际,惊起滩上栖息的鸥鹭。
立刻顿悟,原来是沉浸在秀丽迷人的藕花丛中,形象地描绘出了女主人公欣欣然生气蓬勃、爱惜芳华的性格。
读《游子吟》有感(10篇)
读《游子吟》有感读《游子吟》有感(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游子吟》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游子吟》有感1今天语文课上学了一首诗——《游子吟》。
我深深地被这首诗感动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效。
主要讲的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手拿针线为即将离家的儿子缝补衣衫。
在临行的时候把衣服缝了一遍又一遍,恐怕孩儿迟迟不归。
又有谁说小小的草苗之“心”,能报答得了这阳光辉照的春天厚“意”呢?母爱真的伟大!怪不得人们都用“母爱如海”来形容母亲的爱。
我不由自主得想到妈妈,无论刮风下雨,妈妈都会送我上学,放学。
妈妈的爱就像是一根无私奉献的蜡烛,燃烧自己照耀了我,使我往前走;妈妈的爱就像太阳,温暖着我,让我茁壮长。
妈妈,如果没有你,我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幸福的家:如果没有你,我也不会成为“参天大树”;妈妈,如果没有你,我也不会成为班上的“栋梁”之才。
读《游子吟》有感2今天,我学了《游子吟》这一首诗,我深受感动。
《游子吟》的作者是孟郊,这首诗充分显示出了母亲对女儿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对儿子对慈母真挚的孝心。
读了《游子吟》这首诗后,我感到很惭愧,因为妈妈平时那么辛苦地工作,每天忙着做那个,送那个,但她却永远不会忘记家里正有两个小鬼在等她回家煮饭该他们吃,可是,我却那么不懂得回报。
节的有一次,妈妈因为工作去了博罗那里开会,但是因为妈妈会晕车,所以遗落去博罗竟吐了两次,回来到好,妈妈在车上睡着了,所以没吐。
到了晚上8点多,妈妈带着疲惫的身子回来了,他慢慢走到椅子前,坐下去就闭眼。
可是,谁知道我和弟弟还在玩呢!妈妈并没有看到自已的儿女递过来一杯暖洋洋的茶,而是自已煲了一碗粥吃。
终于,有一天,我看了一本书,叫《母爱》,我这才意识到喊:“妈妈,请原谅我以前对您的冷漠,允许我为您做一件小事。
”妈妈啊!我是多么地对不起您,请您用您最大的力气来打我。
文廷式诗集读后感
文廷式诗集读后感人到中年,如同人生旅程走过了一半。
抚今思昔,往往万感交集。
故《晋书·王羲之传》云:“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须正赖丝竹陶写。
”龚自珍诗云:“寥落文人命,中年万恨并。
”“中年何寡欢,心绪不飘渺。
”“中年才子耽丝竹,俭岁高人厌薛萝。
两种情怀俱可谅,阳秋贬笔未宜多。
”稍后于文廷式的《南社诗集》中,到处是中年之叹:“中年哀乐时时变,入世心肝日日寒”(王钟麒);“旧家词客数吴郎,哀乐中年鬓易霜”(吴梅);“丝竹中年唤奈何,银瓶买醉且婆娑”(吴虞);“中年情绪似秋华,开亦无聊落亦差”(宁调元);“耐死有身成独往,衔愁无术已中年”(叶楚伦);“雄心竟向中年尽,影堕山林漫独嗟”(蔡有守);“思量赵瑟更秦筝,哀乐中年写不成”(柳亚子)。
中年之人,不能再如少年时无羁无束,不免会感到失去了自由。
因此,有时会慷慨悲怆,欲求振拔,有时又凄恻忧悒,自作慰藉。
文廷式此词上片:“万感中年不自由,角声吹彻古《梁州》。
荒苔满地成秋苑,细雨轻寒闭小楼”。
生动地表现了中年心境的两个侧面:前两句号角高吹,亢奋激昂;后两句如吹箫笛,婉转幽抑。
中年心境,尽于斯矣!《梁州》,指乐曲。
唐代乐曲,常以边地名,如《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宋以后,《凉州》误转为“梁州”。
《凉州》曲有“大遍”、“小遍”之分。
大遍指大曲《凉州》,即所谓“古凉州”、“旧凉州”;小遍指杂曲,即《小凉州》。
西淳自古为音乐发达之地,乐曲属“胡部”新声,音调高亢嘹亮,节奏鲜明迅疾,听之奏之,令人感奋。
下片:“诗漫与,酒新,醉来世事一浮沤。
凭君莫过荆高市,滹水无情也解愁。
”变换一个角度,进一步写中年心境的不同侧面。
人到中年,欲做之事甚多,个人生活诸事遂力求简易。
诗亦不求惊人,酒亦不求陈酿。
一醉之后,会感到世间万事变化无常,如同水面的泡沫,转瞬即逝,无须过分追求。
这是中年心境的一面。
可是,还有另一面:人到中年,如同年过中秋,月过满轮,更容易想到自己的理想尚未实现,职业尚未完成,恐年岁之不吾与,乘骐骥以驰骋。
《咏白海棠》读后感
《咏白海棠》读后感第一篇:《咏白海棠》读后感《红楼梦》里诗词歌赋数量很大,从广为熟知的《葬花吟》到《芙蓉女儿诔》,从咏白海棠到咏红梅花,从菊花诗到柳絮词,丰富的诗词使故事富有诗情画意,使人物形象更形象鲜明,也使情节更曲折,结局更具悬念。
在诸多的诗词歌赋中,有一组诗最为特别,不仅从内容上表现了写诗者的性格特点、暗示出了其未来的命运,而且从韵脚字的使用上更是奠定了人物的悲剧命运、整部小说的悲剧氛围。
这组诗就是“海棠社”的第一次结社活动所作——《咏白海棠》。
《咏白海棠》看似随意看似偶得,却处处“有心”为之。
白海棠的主题,是偶然得来的。
众姐妹收到探春的邀请信,纷纷赶到秋爽斋,李纨在来的路上刚好看到贾芸派人给宝玉送了两盆白海棠进来,当讨论今日诗题的时候,便提议:“方才我来时,看见他们抬进两盆白海棠来,倒很好,你们何不就咏起他来呢?”这种随意和选择很是符合中国文人写诗填词的一贯做法,遇事而发,借物抒情,咏物抒怀。
《咏白海棠》的格律要求是随意偶得的,诗社分派迎春负责限韵。
迎春限韵的方式,最为随意洒脱,也最为公平,她“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诗来随手一揭。
这首诗竟是一首七言律,递与众人看了,都该做七言律”。
这种随意也体现了迎春的日常一贯的行事风格。
众所周知,七言律诗格律要求严谨,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诗均由八句组成,每句七字。
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四韵或五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
对于大观园的众位熟读诗书的姐妹们来说,这些要求没有什么难度。
难的地方就在韵脚也要用规定好的字。
《咏白海棠》押什么韵呢?不是大家商量决定,迎春还是采用了“拈阄”的方式,她让一个小丫鬟“随口说个字来”,“那丫头正倚门站着,便说了个‘门’字”。
于是乎,大家写诗要押的韵就是包含有“门”字的“十三元”韵。
古代人们写诗,一般都要遵守押韵的规则,如果不清楚哪些字可以押韵,就可以参考当时的韵书。
爱莲说读后感(精选24篇)
爱莲说读后感爱莲说读后感(精选24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莲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莲说读后感篇1朴素,清纯,傲立于荷塘的莲花晶莹玉润,给人以清凉之感。
莲,浑身是宝,莲子可食用,清凉祛火,莲子中的莲心可泡茶,莲藕可食用,整枝莲皆可入药。
可是就是这种作用如此之的莲,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菊,在百花零落后的九月吐幽芳;牡丹,十分浓艳娇媚,可周敦颐却独爱莲花,因他既不愿意隐密,也不贪图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一文作者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这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者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一文不仅是作者对莲的喜爱,借莲抒情,更告诉我们做人要品格高尚,不能贪慕虚荣。
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看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充分体现了莲的品质之高,表现了莲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操守,这种高尚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
”一朵晶莹玉润的莲花从肮脏的污泥中生长出来,洁白晶莹,淡雅高洁,即使经过清水的洗涤也不显得娇艳,因为这是为人之本的道德信念。
自古以来,如莲一样高雅宽这士数不胜数,如李白,苏轼,李商隐,他们即使面对那一黑暗的社会,却依然洁身自好,身为现代社会的中学生,我们不必隐逸,但我们现在应好好学习,不互相攀比,要有耐心,要做君子,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风气,遵守《中学生守则》,做一名好学生。
周敦颐爱莲,我也爱莲,不仅是因为莲浑身是宝,皆可入药,更是因为莲的君子性格,我们应学莲,学莲之高尚,懂莲之文雅,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安静学习,做到“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读后感篇2古往今来,莲花一直有“花中君子”的美名,追其缘由,向来是出自背诵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花之咏》教学心得与反思(精选3篇)
《花之咏》教学心得与反思(精选3篇)《花之咏》教学心得与反思篇1《花之咏》教学心得与反思本文是风格隽永的,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我运用了形式多样的读来品味词句,进而突破难点。
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家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
”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阅读中去感悟作者内心的情感。
1、抓语言文字,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我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重视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扣住课题,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我没有按常规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意思,而是先设疑,然后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在学生已经感同身受的情况下,再来理解课题意思,使之水到渠成。
3、的最后,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全方位地开放自己的感官,投入到对文本的感悟与演绎中来。
唤醒无意注意课堂精彩飞扬黄秋花无意注意也就是不随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没有既定意图的、不需特别努力的一种注意状态。
在我们的教学中,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部分或文中的精彩绝妙,教师绞尽脑汁,绘声绘色地向学生讲解,教师口干舌燥又疲惫不堪,可学生往往如蜻蜓点水一样一掠而过,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上,如能设计一种新颖的教学环节,唤醒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效果呢!《花之咏》是新课程北师大版第八册教材第三单元一篇借花喻人的文章,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作者和花融为一体,包含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仉咏梧桐花读后感
仉咏梧桐花读后感
文章里的梧桐花,那可不再是路边普普通通的花了。
在作者的笔下,梧桐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每一朵都有了自己的小世界。
我仿佛看到那些紫色或者白色的小花,像一个个小喇叭似的,挂在高大的梧桐树上,热热闹闹地开着。
作者对梧桐花的描写那叫一个细致啊,就像拿着一个超级放大镜在看梧桐花一样。
从花瓣的颜色、形状,到花蕊的样子,甚至是花朵在风中摇曳的姿态,都被他写得活灵活现的。
我感觉自己都能伸手摸到那些软软的花瓣,还能闻到那淡淡的花香呢。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附近也有梧桐树。
可那时候我哪有心思这么仔细地去看梧桐花啊,只知道到了季节,树上就会有这么些花,风一吹就落一地,就像下了一场花雨。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才发现,原来我错过了那么多梧桐花的小秘密。
而且,我觉得作者写梧桐花,可能不仅仅是在写花哦。
感觉像是把自己的一些情感啊、想法啊,都悄悄地藏在了对梧桐花的描写里。
就像我们有时候会把自己的心事藏在日记里,只不过作者是把自己的心事藏在了对梧桐花的喜爱之中。
这花也许就代表着他心里的某个美好的回忆,或者是对某种宁静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呢,这篇文章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梧桐花新的认识的大门。
让我知道,生活里那些看似平常的东西,只要我们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都能变得像宝藏一样珍贵呢。
下次再看到梧桐花的时候,我肯定会像个老朋友一样,好好地跟它们打个招呼,再仔细地欣赏欣赏它们的美。
错评咏花诗的启发
错评咏花诗的启发
在中国文学史上,咏花诗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咏花诗的主题是花,但它的意义却不仅仅在于描写花朵的美丽,更在于通过花朵的形象来表达人生哲理。
然而,有些咏花诗被错误评价,被认为是“娇艳无比,空洞无物”,这是一种对咏花诗的误解。
咏花诗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描写花朵的诗歌,而是在花朵的形象下,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对生命的感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是通过咏菊花来表达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意境深远。
咏花诗的意义不仅在于表达人生哲理,还在于展现作者的文学功底。
咏花诗需要有深刻的感悟和对花朵的深入理解,才能写出真正有意义的作品。
唐代诗人杜甫的《菊花》中,他通过对菊花的描写,展现了他高超的文学才华和对菊花的深入了解。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咏花诗看作是一种“娇艳无比”的文学形式,而应该更深入地理解它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咏花诗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人生哲理,同时也能欣赏到作者的文学才华。
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读后感
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读后感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共有两首,分别是《饮湖上初晴后雨四绝·梅花》和《惠崇春江晚景·梅花》。
赫里克《咏花》诗歌鉴赏
赫里克《咏花》诗歌鉴赏赫里克《咏花》诗歌鉴赏咏花[英国]赫里克结实累累果树的美丽保证,为什么你们落得这样迅速?你们的日子不能这样飞渡;你们可以在这里停留一会,盖盖答答,轻笑微微,最后才走自己的道路。
什么!难道你们生来只为一点钟或半点钟享乐,于是说声晚安走脱?可惜大自然使你们来到人世,只是为显示你们的价值,然后你们就完全没有下落。
但是你们是可爱的书页,在那里可以读到,美丽的事物怎样很快就会到了终途:同你们完全一模一样,它们闪耀过片刻荣光,它们就滑进坟墓。
【赏析】盛开的鲜花,标志着果树将会硕果累累,可是,这些鲜花并没有分享最终成果的喜悦,而是在生命的途中稍作停留,就迅速地凋落。
这就是让生命迅速纹放的鲜花的精神,这就是漠视将来、把握今朝的鲜花的生命观。
歌咏鲜花,就是赞颂生命的潇洒和轰轰烈烈,就是表现17世纪英国很多诗人乐于表现的“及时行乐”主题。
我们常常热衷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境界。
但是在赫里克看来,情感也好,生命也罢,其价值在于绽放美的瞬间,既不在于“久长”,也不在于&ldquo,伤感爱情;朝朝暮暮”,而是在于“一朝一暮”,在于“曾经拥有”,在于“一点钟或半点钟享乐”。
生命的意义不是在于追求从始至终,而是在于存在的过程,在于轻松潇洒,在于把握现在,正如赫里克在《致青春》一诗中所写的:“喝酒吧,趁一切可能,过欢乐的生活;/明天的生活太遥远;活在今朝。
”可见,该诗所表露的生命观是现实主义的、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的生命观。
而且,该诗所强调的是现世生活的意义,从而否定了来世生命的存在。
因为大自然把一个生命实体送到人世,只是为了显示此时此刻的.生命的价值,而一旦消逝,便“完全没有下落”,根本没有来世生活的存在。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来世主义的观念,无疑是对当时并未销声匿迹的宗教神权思想的一个批判。
该诗的最后一节,出现了“书页”(leaves)这一意象。
这无疑是一个双关语,是“书页”,也是“树叶”。
咏牡丹这首诗引发的感想作文题目
咏牡丹这首诗引发的感想作文题目牡丹的独白,古今交织。
嘿,说到牡丹,那可是咱们中国的骄傲啊!每次看到那些盛开的花瓣,我就忍不住想,这得有多少故事藏在里面啊。
古人说“唯有牡丹真国色”,真是没错,这花儿一开,整个京城都跟着热闹起来。
说牡丹富贵?那可不只是表面功夫。
每次读到“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我就觉得,这牡丹不只是花,还是一种精神象征。
你说咱们现在,能不能像牡丹那样,无论外界怎么变,都坚守自己的初心呢?
牡丹啊,它还特会等。
不像别的花,春天一来就急着抢风头。
它得等到最合适的时候,才肯露出真面目。
这就好比咱们的人生,有时候也得耐得住寂寞,等待那个属于自己的时机。
不过话说回来,牡丹虽美,但也逃不过生命的规律。
你看那些花瓣,美是美,但风一吹就掉了。
有时候我看着,心里就琢磨,咱们人的生命啊,不也是这样吗?短暂又脆弱,但咱得珍惜啊,得在
有限的时间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牡丹这花儿,真的不只是好看那么简单。
它身上承载的,是咱们中国的文化和精神。
每次看到它,我都觉得像是在跟古人对话,听他们讲述那些古老的故事。
这感觉,真是没法用言语来形容。
屈原精神心得感想小学600字
屈原精神心得感想小学600字在冥思遐想之时,思想的脚步偶然间触到屈原文字。
当我驻足欣赏的时候,不觉间被他华美的文辞所吸引,也深深地感悟着屈原的那颗赤子之心。
下面由来给大家,欢送大家参阅。
两千多年前,是谁在分辨沧浪之水的清浊?又是谁不忍心国家遭难而怀石投江?又是谁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是谁怀着满腔抱负却落得国破家亡?你的才华,你的抱负,你的愤怒,你的悲叹,只换来了奸臣的排挤。
楚怀王的昏庸,你心中的抱负无法挥散,你怀着难以仰制的忧郁悲愤,在国家破碎.家人别离的昏暗中写出了感慨千古.离恨交加的文章-------《离骚》。
你手足日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穿着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
你悔不该将婵娟托入着沼泽泥浆,你恨奸臣的勾结楚怀王的昏庸。
你不像后世的文人不停地哀伤自己报国无门,你只将你的赤胆忠心献给国家而忘记自己。
面对流放,你没有对抗,没有逃脱,没有忿忿不平。
有的,只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你的忠心耿耿,实在太真实了,感动了后世无数的人,却从末被超越。
你的忠心耿耿,实在太真实,让我仿佛能看见——你就站在那里,站在罗汨江边,回望首都,然而那里正泛起滚滚浓烟、火光冲天。
楚国不再是楚国了,而是秦国的战地了,你的眼神深情而又绝望,忍不住老泪纵横。
你有太多话想要诉说,却说不出一个字。
你又低下头望着自己的倒影,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手脚都带着脚镣。
但这些并不能掩饰你眼中的睿智。
然而国已破家已亡,一人独活,有什么意思,你突然抱起一块石头,大喊一声:“吾与楚共存亡;”纵身向江心跳去,你忠君报国的火焰在冰冷的江水中悄然熄灭。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末悔。
”当我们在河边驻足,遥望两千多年前的你——屈原,谁能想到,你的一次人生之旅足足影响了中国千年。
回望今天。
中国已在腾飞,但我们仍然需要你的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照耀着前进。
“屈原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题记遥望历史那双深邃的眼睛,我看见了你-屈原。
【高中古诗词阅读】《咏花诗词的鉴赏》阅读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咏花诗词的鉴赏》阅读答案咏花诗词的鉴赏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
我们在阅读鉴赏咏咏花诗词的鉴赏中国咏花诗的历史认知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不容忽视。
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曲折地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各种情况和理解。
我们是阅读在欣赏咏花诗的同时,考察诗人与历代诗人的不同创作心态及其相应的艺术境界,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这对我们的欣赏活动也是非常有益的。
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
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
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
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达感官感受”物境”(王长岭著《诗歌》中文版)。
注重对花的颜色、香味和形式的描述是对图像的直接和直接感知。
“创作中”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对象外观的真实再现,获得感官的快速舒适。
例如,白居易的诗《山石榴》描述了红色艳丽的杜鹃花,上面写着: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
”“真的吗?”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另一个例子是张志福的“水龙吟”,看起来像杨树在飞翔。
有个小肿块也很好。
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可以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当我们欣赏这种诗歌时,我们很容易看到它的好处。
例如,吃优雅的梨会让入口更容易。
这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重建自然的活动。
他们很高兴艺术作品与大自然的原始形态相似。
在讨论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可以使人满意,事实的确如此。
不过这种““就像”,还仅仅处于““形状相似性”的境界。
苏轼说:“在绘画上,我们可以通过形状上的相似性看到我们的邻居和孩子们。
"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生动”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
原创诗词《咏花》,内涵人生哲理
原创诗词《咏花》,内涵人生哲理原创诗词《咏花》及内涵解析作者:卡尔赫林咏花七古花开花谢花无言,人赏人撷人有意。
不求姣容能长久,但展芳姿须臾间。
悄把人寰相点缀,未枉花农勤浇灌。
不遗余力共绽放,岂为高卑相竞妍。
怒放岂乞人赞誉,凋零何求人矜怜。
待到容枯无哀怨,何恨泥土铺残瓣。
世上若无花装点,焉有美丽在人间。
君叹花好难留住,悄把倩影印心田。
花落香销魂犹在,化作含苞相继开。
1、小贴士:诗体属“七古”。
“七古”:中国古代诗词的一种常见形式,是在“七绝“和“七律”之外的又一种七言诗的文体,由于文词亢长一般人不爱采用。
2、缘起: 由于母亲酷爱养花,所以我在母亲的熏陶下,也对花草产生了感情。
所以借“咏花”一首,来表达我对花的喜爱和赞美,借此也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3、文词解析: 花朵每次都是默默地绽放,又都是默默地凋谢,在你的不经意间就会开放和凋零。
人们根据自己对花的喜爱,来把花朵观赏或采摘。
每朵花并不乞求自己的美丽容颜能够如何的长久,只把最好最美的芳姿展现在短暂的时间里。
花朵静悄悄的装点着属于人类的世界,没有辜负花农的浇水和培育。
每一朵花都是用尽自己的全力来展现美好的风采,但并不是在为了争夺荣誉和身份的高低贵贱。
(花的价值高低都是人来评比的,花开的本意并不是要争夺地位。
)在花怒放的时候,她并不在意有没有人来赞美她;在花凋谢的时候,并不苛求有人来把它可怜。
等花的容颜彻底枯萎的时候,就算是把自己的残瓣铺在泥土上,她都不会嫌弃泥土,也不会哀怨命运的不公和自己生命的短暂。
世界上如果没有花的点缀,就不会有什么美丽可言了。
我叹息花期的短暂,把花绽放的美丽容颜印记我的心里。
花虽然凋谢了,但花的魂还活着,你看那一朵朵的花骨朵儿不是在等待着时机要竞相开放吗?!4、寓意: 这首“咏花”,是我以前在遭遇挫折不得不放下手头工作后,心情郁闷时写的,从构思到成稿只用了不到十分钟。
我借“咏花”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情感,同时也在书写着自己。
——“怒放岂乞人赞誉,凋零何求人矜怜。
花之咏
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歌
咏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
倾听花儿的心声
1、 花儿内心又能怎样的感情?
★ 对大自然的感恩 ★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自豪 ★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谁能 懂我 心?
2、 “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 看到我的幻想, 而是为了看 到光明。”
了解花儿的理想,体会花儿 对光明的热爱与追求。
❖ 3、一篇《花之咏》,唱出了哪些热烈的情 感?
把这篇课文的课题换成《咏花》可以
吗?谈谈的理由。
花是我们的 朋友,我们
要倾听她的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 心声
花的心声,这是花在自我歌唱,作者
与花融为一体了,花的理想与追求就
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
“花之咏”――“花的歌唱”是与课
文内容吻合的。而题目“咏花”,就
花之咏
歌唱
仲勋学校 姜晓聘
mu yun jia ling main
幕 孕嫁聆 眠
zeng zha lai zhan xuan
赠 眨徕湛 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huo qiong xie jiang
啜琼
携浆
我爱提
问,爱
思考
思考
❖ 1、用心体会:从花的歌唱中你体会到花儿 内心怎样的情感?
❖ 2、理解进句子:“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 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
3、课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运用第一人称你人的手法,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作 者以花自喻,表达了作者对生活 的热爱,对理想与光明的追求。
我的总结
一篇《花之咏》,唱出了 花的人生,唱出了生命的美好, 唱出了作者的心声。让我们像 花儿一样,热爱生命,执着追 求,实现自己的理想。
读繁星春水有感
读繁星春水有感读繁星春水有感篇一撞上树影,变的深厚,久久的声音迂回曲转,是为年轻的人们铺垫路途的一片月影。
“人从枝上折下花儿来,供在瓶里-----到结果的时候,却对着空瓶叹息。
”聪明的人从这里知道了取舍,明白了容颜的光辉就像那瓶中的花儿,迟早有一天会消失殆尽,遗失在叹息的怅惘中。
读到那一句,“冠冕?是暂时的光辉,是永久的束缚。
”就如同推开窗子,豁然明朗,是作者对权威的透彻,它所带来的,只是光耀的'转瞬即逝和荣誉的限制。
看到“五月的中秋夜,是怎样的耐人寻味呢!隔着层云,隐着清光”,使我不禁想到中秋节离我们而去的外公可好?是否在天堂中不用再有病痛的折磨了…….那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译文,”月亮不应对人有什么怨恨,但为什么总是在别人分离时圆呢?”一次次触动着心底的那根弦,是“耐人寻味”的中秋夜带来的惆怅与情感叹的邂逅,心泉的流淌声是那么的轻,轻的如同一声叹息。
“故乡!何堪遥望,何时归去呢?白发的祖父,不在我们的园里了!”,作者在当时,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下这声声呼喊,是悲伤?释然?苦痛?回忆?抑或是一种萧涩的心境,让人仿佛听得到树叶微微落下的声音,轻漾在那片清面,渐渐无声………有人说,冰心的小诗充满了对人类自然的歌颂,而我则认为,她的文字中,充满了忧郁和淡淡的忧伤感,偶尔也会有无助的呐喊,却不太浓烈,使人恍若看到她的心,平静如水面,就连蜻蜓都不忍掠过,来打破一点点的安宁,只是情感在缓缓流淌,流淌成一声声悠美柔和的低语。
说她的诗悲伤,但却不是显而易见的伤感,每一句对风景的赞颂中留下的是哲学的余味------“当我看见绿叶又来的时候,我的心欣喜中而又悲伤了,勇敢的绿叶呵!记否去秋黯淡的离别呢?”绿叶的来去,本是四季变化常有的现象,但引入了“离别”之词,更显得抹上了一笔哀怨,但是我更不清楚的是,是否是这位充满灵性作者的伤春悲秋的写照呢?情感的流淌也有壮志的雄浑,“灯下拔了剑儿出鞘,细看----凝想,只有一腔豪气。
有感于花范文精选500字_初三作文范文
有感于花范文精选500字_初三作文范文
最近,我看了一本关于花的书,深深地感受到花的美丽与神秘。
花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艺术品,更是人类情感的寄托。
每一朵花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美丽之处。
玫瑰红艳艳的花瓣,睡莲淡雅的花香,秋海棠傲然的花姿……它们都是不同风格的美,让人陶醉其中。
花的颜色也多姿多彩,红色象征热情、黄色象征温暖、蓝色象征深远、白色象征纯洁……每一种颜色都有着特定的含义。
花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外表,也在于它的内涵。
花在文学、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作情感的象征。
《绿》中写道:“天地万物,无不表情,岁月蹉跎,花开彩云中”。
花开彩云中,尽显出花的高雅与神秘。
宋词《长亭送别》中让我们深深感到了花的哀愁与离别之情,“此别难相见,知君意殷勤。
花发虽无言,思归曲有声”。
除了花的美丽与神秘,它们更是人类情感的寄托。
人们在生命中的不同阶段都会对花产生不同的情感。
青年时喜欢鲜花,抒发爱情,表达浪漫;中年时喜欢盆栽,享受安静,沉淀内心;老年时喜欢种花,观察生命,领会人生。
无论在何时何地,花都是人们情感的深深寄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花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花品可以用于装饰我们的居室,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生气和活力。
花的香味也可以增加我们的情趣,让我们更加享受生活的美好。
细品花的美丽,领略花的神秘,感受花的情感,我们不禁叹服花的博大与深刻。
让我们从现在起就认真记录每一次花开花落的瞬间,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关于咏花的抒情散文鉴赏
关于咏花的抒情散文鉴赏疯走的时光啊,你还能为我留住那树馨香吗?行走在原野的脚步有些疲惫了,独坐在暮色微阖的黄昏,垂落的雾霭宛如一窝窝涙水遮挡住了视线,它将绽放的花儿碎裂成一片一片,我不忍看这一幕幕春未尽花已残,花落的声响,深深踩痛了我颤抖的心房。
无情的岁月,你还能为我留住那树馨香吗?深深的感念徘徊在春花盛开的山岗,玲珑的朵儿孕育着满腔的希望,将浓浓的春意写在旷野之上,在春天到来的路上,是你最先闯入我的梦乡,是你最先把季节的风铃敲响。
春花啊,一朵朵火红,一朵朵金黄,宛若曼妙的彩笔,在春日的原野涂抹着/盛开与凋零的悲壮!你以绽放的姿态告诉人们,春归大地;你以凋谢的咏叹,抒发憧憬和怀想。
你盛开的瞬间,像极了一支支通明的灯盏,燃亮了季节的黑夜,让整个山岗喷薄着烈烈火焰;你纷落的时刻,又是那么的悲怆,任一阵阵狂风吹打,任一场场骤雨袭来,悲壮的花瓣雨啊,飘飘洒洒。
一片,两片,飞花溅落,泪千行,飞逝的时光啊,将你最后的艳丽深深地埋葬。
带露的花瓣儿轻轻地滑过梦的唇边,咸咸的是春潮般的思念,我虔诚的祈祷了千万次,却留不住/你渐行渐远的足音。
多少次我在梦里捧起你美丽的笑脸,就像紧紧拉住母亲的衣襟,依在你暖暖的胸前,聆听馨香的笑语,细数花开花落的年轮。
春花呀,我之所以把你想像成母亲,是因为你以灿烂的生命,孕育和召唤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来临。
在你落红的身后,有多少果芽在萌生,在你铺陈的脚下,又有多少生灵在涌动,你以落尽红颜甘做泥的胸怀,拥抱玉立的夏荷、托起金秋的收获、迎接凛冽的寒雪。
尽管季节的路途很漫长,尽管春归的路上有无数的雨雪风霜,尽管复苏的时节你又要面临再一次的凋谢,可是,你依然固执地重上枝头,尽显风流,你以短暂的花期赶赴春天的约会,你说过,要兑现和春天的诺言,与春风和弦,谱写一个粉红的回忆,与小草吟唱,吟唱又一支浪漫的春曲。
在春风徐徐的季节,在绿叶初上的藤曼,我看到了顽强的春花又一次昂扬得怒放,喜看她在枝头上舞蹈,聆听她在春天里歌唱,歌唱一曲生生不息的生命交响……花梦有痴人,满园花色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犹信秉烛来——《咏花》读后感]
五言一首咏花
春早
小花不知名,幽然向夜开,犹信秉烛来——《咏花》读后感。
不羡芳生树,无语自洁白。
荣枯萍梗志,圆缺冷月怀。
世上有知己,犹信秉烛来。
2011-1-7
咏花
犹信秉烛来——《咏花》读后感
借物抒情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在做为本土诗歌源头的《诗经》与《楚辞》中屡屡现身,并从此打开后代诗歌写作的比喻闸门,文字在韵律中摇曳舒展,同时向各种文体渗透漫漶使得咏物手法成为汉语写作壮丽的集体景观,这应该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语法,在西语写作中,并非没有借物抒情的技巧,但是,却不曾像汉语写作中的那样,被作者寄予了如此绵长深厚的情思,往往在那些做为能指的器物背后,所指的力道和压强已经超出器物所能承载的上限,随着平仄迸发出来的,是叙事支撑崩毁前吱吱作响的惊心警报;这也让我不禁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写作环境和言说条件,让诗人不辞辛苦的南辕北辙?他们为什么不直接说出心中所想和情绪感受?除了审美认知和写作传统之外,恐怕就和汉语生长的体制环境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了。
从写作的缘起来看,写作——无论什么文体——都是人心灵自由的表现,写作做为一
种精神创造,内在地要求创作者本人是自由的;奴隶可以在监督、鞭打下修建长城、金字塔,但是却不能在同意的奴役中写下一行真正的诗;写作是人生而自由的证明,但是,从历史来看,人不自由的时间更为漫长,这种不自由的前提影响到了写作,因此,写作,也就成为人们追求自由的手段,甚至这种手段本身就内化为存在的目的,写作,被赋予了更为高远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一场冒险,也是人们朝着自由心灵开始的回归之旅;而在一个专制传统悠久的国度,在追求自由写作而不得的环境中,写作本身蕴涵的丰富空间就为写作者提供了另辟蹊径的叙事向度,从正面迎敌的角度来看,这更像是消极抵抗,缺乏近身肉搏的痛快决绝,但是,如果意识到诗人对面是一台武装到牙齿的暴力收割机,那么,这种迂回的语法多少可以为写作者提供些许安全(当然,体制也相应发明了“文字狱”的惩罚技术,这古老的发明今天依然在与时俱进),在更为深远的意义上说,逃避轰烈的死亡,是为了薪传那不能熄灭的火种,在此岸到彼岸的路途中,烈士走的是一条如剑的直线,而还有无名的义士选择了一条崎岖、蜿蜒,甚至旁逸斜出的路,但是殊途同归,在这一点上公孙杵臼和程婴的选择可见一斑;因此,在暴政下的苟且,不仅考验着一个人的勇气和耐心,道义,像一柄剑刺穿被黑夜与仇恨装订起的时间,用文字去记忆、言说、照亮以及复仇,则是一个写作者必须通达的心史功课,而在一个“吟罢低眉”的语境中,借物抒情,也就成为了汉语写作中一道惊心动魄的风景,它凝聚着作者内心深处的秘密、无法直抒的悲愤、美好珍贵的记忆、真诚炽热的情感……而在一个保障言论自由的民主制度下,一个写作者是不会如此大费周张地经营暗语叙事的;这也让我想到,西人往往评价汉语写作中的含蓄,大概他们忽略了,在那些书写着文字密码的纸页背后,权力的刀锋距离诗人的喉咙已经薄如蝉翼。
传统吊诡,比传统更吊诡的是,写作者必须接受这种现实,并在重重加密的语法里继续发明创造,这,大概就是汉语写作传统的特色之一吧。
于鲁迅先生的“地火写作”的接续和发扬!正是这些文字启蒙了千百万如我辈这样的草根,让我们通过文字的指向和锋芒,来判断社会和生活的健康系数。
这种现代杂文文体不仅刷新了古汉语写作的功能性内涵,也极大扩展了现代汉语的思想边界,正在成为一种与普世价值相应的普适语法。
以上是做为公共话语的写作鉴赏,而将审视的目光从公共领域内转向私人空间,就会发现,在现代话语繁荣生长的新世纪背景下,非但没有削弱古汉语的叙事习惯,反而在对体的位置中,放大了古汉语的美学光照,在春早先生的若干诗作得到了有力证明,稍稍回顾一下春早先生的咏物佳作,收入《再见童年》中的就有《咏鱼》、《咏白菜》、《咏风筝》,这三首题材迥异的诗作,却有着不同的写作向度,或是梳理附着在事物表面上的文化符号;或是诗人自喻;或是通过吟咏器物来回应折返童年记忆的通行口令,因此,咏物诗大凡都有双重的写作任务,不仅要对器物本身进行写意或工笔的文字描摹,同时还要将依托器物的情感表达,在器物之上给予形上的证成,读后感《犹信秉烛来——《咏花》读后感》。
当然,这只是咏物诗最基本的写作标准,天才的诗人还能为咏物诗融入更丰富的叙事向度,那已经不是这篇浅陋的文字可以涉及的,只想对春早先生的这首《咏花》展示一点儿读后的感想。
首先就是这个题目,文字天生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禀性,在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中往往有所体现;但那是天才们的事情,与我们这样的草根写作者无干,而在一个数九天气中,诗人却作出“咏花”的诗篇,就发出了“反季节”写作的夺人先声;但仔细琢磨这个题材,就会发现“花”这个主题并不容易操作,道理很明显,小学生(那是我小时候,估计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愿用花来做比喻,就说明这个主题被人们过度开发,已经将其内涵与外延的精神储量采挖殆尽,这还不包括先贤们对这个题材的登峰造极的发挥,吾虽不敏,但是不用
翻书,仅凭童蒙的记忆,随手抓来四句:“一片花飞减却春”、“云想衣裳花想容”、“东风无力百花残”、“霜叶红于二月花”;恐怕后人在操作“花”这个题材时,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绕开前人抵达的高度来任意发明;也就是说,正因为这个题材的泛滥,才是人们不敢轻易染指的范畴,假如没有比肩先贤的天赋和才情,以及精微巧妙的构思与运笔,就应该礼貌、自知地放弃这个题目;这就不禁让我对这首“咏花”有了一个起点不低的审美期待。
首联“小花不知名,幽然向夜开。
”破题就发言玄远、意蕴清奇,轻而易举地从古代、现代汉语的文字阵地中成功突围。
“小花不知名”用字简单,甚至可比“离离原上草”的起句,在诗人的眼中和文字里,花,已经不是一种具象,它不是某种具体的花,而是绽放在形上领域的精神之花,但是精神的花朵也正在形下世界昭示它的存在;“小花”,点出花的柔弱,而“不知名”则准确概括出小花的存在状态,它不仅有着现象学上的“小”,而且还有着植物学上的失语;小花以缺席的方式进入文字和读者的视阈,它的弱势有目共睹,但是它无法被人们说出和描述,却仿佛有意与人们的视线和认知保持距离;人们是难以仅从外表来理解小花的,因为这朵花只是精神绽放的投影,它是一把进入精神世界的钥匙、一条沟通物质和精神的通道。
而“幽然向夜开”更是在前句的基础上更上层楼,将诗意海拔度陡然拔高,大凡花朵多有趋光的天性,而文字中的花,显然反其道而行之,它在喧嚣耀眼的阳光之下保持沉默,收敛起花瓣和呼吸;而在黑夜中它打开内部的纹理和脉络,向着黑暗低语,在这无声的绽放中,读者体会着超越常识的运行和生长,在一无光芒和能量可以摄取的环境中,花的开放,不仅是在吸取黑暗的素质,也是在将子房中孕育的消息散播到黑暗之中去,那会是什么样的声音?它是否在泄漏黑夜的秘密,还是宣布黎明到来的讯息,抑或是在反刍过滤黑暗的沉积和毒素,漂白着亘古长夜的一隅?也许只有亲耳聆听后,才能明白它向夜开放的动机和原因,但是,在一个普遍暗哑的环境中,倾听,是否可能呢?
二联“不羡芳生树,无语自洁白。
”花与树是文字和比喻中的亲密搭档,它们同台登场的频率很高,这是因为它们性质的反差常常让彼此做为反衬存在,相较于一年中的短暂花期,树的寿命要更长一些;《庄子》中的大椿“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庄子·逍遥游》),就连“三千年一开花”的蟠桃也望尘莫及。
所谓“小年不及大年”,在花与树之间,横亘着无法跨越的距离,但是,在这一联中诗人并没有故伎重演,展示这种不对等竞赛的戏剧性;反而,用花的潇洒破解、冲淡了常用修辞的价值惯性,“不羡芳生树”,正是花的态度和操守。
同时,不像那些高起高打的“反价值”主义者的行为做派——他们是想用一种价值取代另一种价值而已;花,并没有大造声势为自己宣传鼓噪,它用默语为自己表白,在风中轻轻摇曳……
三联“荣枯萍梗志,圆缺冷月怀。
”将花的意志和际遇推向了炎凉冷暖的极限,花的灿烂和意义都在它的绽放和零落中体现,忽略了花期的短暂,就无法理解花的美和热烈;花,是自然的钟表和日历,它遵循星球运行的规律和大地风侯的时机,它是自然宏伟、深远的目的体现,从一朵花中窥见整个宇宙,这不仅是花的使命,也是自然的安排,在这个意义上,花的盛衰似乎是命运的必然;但实际上却不一定如此,命运的普遍不单纯针对与花,世间万物无不在命运之中辗转,在不同的命运中,一样包含着迥异的选择,如果说这部分选择是连同命运一并给予万物的,那么,这些选择就是万物自由意志的表现。
而对于花来说,荣枯不是它可以左右的结果,但是对待这种起伏的心境却是可以自我掌控的。
在冬季晴朗的寒夜中,一轮月亮在天空的深处变换着她的脸庞,在最寂静、最冰凉的黑夜中,花,依然如约开放,什么样的意志和信念支撑它继续着自我证明的重任?
末联“世上有知己,犹信秉烛来。
”最后给出答案,花,在等待知己,这是它在黑夜如期绽放
的原因;一个人对着黑夜呐喊,声音就会穿过黑夜传达给黎明;在黑夜点亮一盏灯火,光亮就会吸引同源的光芒汇聚到一起;而那些信义与坚持,就像是声音和光源一样,也会将那些怀有同样期待与心跳的人们召唤在一起;开放在黑夜的花朵,就像是释放在黑暗中的信号,它向被黑暗笼罩的世界发出邀请,而那些热情地探望和寻找,正跋涉在来此的路上。
写于2011年1月9日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