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成语故事,学会成语“精卫填海”。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及其寓意。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1. 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细节。

2. 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寓意。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成语故事及重点内容。

2. 故事书或教材,用于引导学生阅读。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成语故事,如“愚公移山”、“孟母三迁”等。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个成语是关于填海的吗?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 讲解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背景、情节及寓意。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如“精卫”、“填海”等。

Step 3:课堂互动(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成员讲述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

2. 提问:同学们觉得精卫填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什么?Step 4: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填空练习:让学生根据成语故事内容,完成填空题目。

2. 成语接龙:学生分组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要求每个成语都要与“海”有关。

2. 拓展活动:让学生课后查找其他关于填海的成语,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练习与巩固环节,学生通过填空练习和成语接龙游戏,巩固了所学内容。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学会成语“掩耳盗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节日、民俗、艺术、历史等。

2. 诗词欣赏,学习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

3.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讨论。

4. 传统艺术的学习,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

5. 实践体验,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俗游戏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2. 学生课后作业、实践报告、作品展示等方面的评价。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兴趣培养、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介绍,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第二周:学习诗词欣赏,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

3. 第三周:阅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经典名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 第四周:学习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

5. 第五周: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俗游戏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内容6. 传统礼仪的学习与实践,如尊师重教、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

7. 传统美德的传承,如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爱国守法等。

8. 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如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等。

9. 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观念,如和谐共生、公平正义、互助互爱等。

10. 总结与回顾,对整个传统文化教学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传统礼仪。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故事,引导学生传承美德。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古诗词等;(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解、举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成语故事1. 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及含义2. 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含义3. 成语“亡羊补牢”的故事及含义第二单元:古代诗词1. 学习《静夜思》这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2. 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3. 学习《小池》这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成语的故事及含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2. 难点:成语的典故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意境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成语故事和诗词的意义;2. 采用举例法,通过生动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成语;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地复述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含义;2. 学生能流利地背诵并理解诗词的意义;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成语和诗词,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4.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有所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计划第1周:成语故事教学第2周:成语故事教学第3周:成语故事教学第4周:成语故事教学第5周:古代诗词教学第6周:古代诗词教学第7周:古代诗词教学第8周:综合实践活动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成语或诗词;2. 讲解成语故事或诗词:详细讲解成语的来历、意义及背后的文化内涵;3. 举例说明:通过生动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成语或诗词;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成语或诗词进行语言表达;5. 总结课堂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3. 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见解。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第二章:诗词鉴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

教学步骤:1. 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诗词,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程度。

3. 学生自己创作的诗词的质量和创意程度。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三)第三章:书画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培养学生对书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书画作品。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书画作品,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教学步骤:1. 讲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书画作品。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书画作品,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情感把握。

3. 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承。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词。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二部分)一、教学内容学习课文《传统节日》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情感把握。

3. 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的学习与传承。

四、教学难点1. 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2. 掌握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2. 中国传统艺术:介绍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特色和魅力,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美。

3. 中国传统习俗:介绍一些常见的习俗,如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与示范: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写毛笔字、画国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4.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4.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能力,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掌握程度。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1. 春节2. 清明节3. 端午节4. 中秋节5. 重阳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难点: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道德理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节日文化。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如包饺子、做灯笼等。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春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2. 第二课时: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3. 第三课时: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4. 第四课时: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5. 第五课时: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7. 第七课时: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如包饺子、做灯笼等。

8. 第八课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悟。

10. 第十课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实践活动: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材。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讲解。

3. 视频资料:收集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4. 实践活动材料: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

八、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3.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风俗习惯4.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人物、经典著作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演、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经典著作、艺术形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

3. 分析: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

4. 讨论:组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5. 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作业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3. 学生期末考试:设置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考试题目,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3. 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的影响4. 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实践5. 家庭、学校、社会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七、教学方法:1. 对比法: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2. 中国传统艺术:书法、国画、剪纸、陶瓷、京剧。

3.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成语故事、神话传说、古代诗歌、民间故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阐述文化内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节日简介2.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艺术欣赏3. 第三课时:成语故事讲解4. 第四课时:神话传说分享5. 第五课时:古代诗歌背诵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

4.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和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习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礼仪文化。

2. 中国传统智慧:数学、科学、哲学、医学。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

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2.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中国传统习俗讲解2. 第七课时:中国传统智慧欣赏3. 第八课时:道德观念阐述4. 第九课时: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认知和理解。

2. 学生对中国传统智慧的掌握和运用。

3. 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认同和践行。

4. 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的表现。

十、教学资源:1. 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美术、品德与生活等教材。

2. 辅助材料:图片、视频、音频、传统文化书籍、网络资源等。

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2011-10-17 16:04:45)标签:杂谈第一单元蒙书诵读一、教学目的: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4、培养小学生克服外界干扰,要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略)四、教学措施1.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质量第一,效果第一,不盲目追求数量。

2.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加这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3.保证平均每课时20分钟的诵读时间,提倡课后诵读。

4.对于较难理解篇目,做适当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再背诵。

5.检查落实:分段抽查五、教学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三字经》(一)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上学期,咱们全校学生都背诵了《弟子规》,在“六一”的表演中,你们的表现也很出色。

除了背《弟子规》以外,你们还背了哪些古诗文?多叫几个学生说,,一直说出“三字经”(二)、学习新知:一)、诗文解析:指导学生理解和阅读教材第二页的诗文解析,教育学生诚善待人,做事要有始有终。

二)、全课背诵1、齐读一遍,教师纠正读音2、学生独立背诵。

3、四人小组背诵并相互检查。

4、教师抽查。

三)、故事连接:教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讲完后问: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以后我们如何做?四)、拓展活动:想一想,加入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三)、全课小节第二课时《三字经》(二)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习俗、传统艺术、传统思想等。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国家历史、弘扬民族精神、丰富人们生活等。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1.3.2 讲解:举例说明传统文化在各个方面的体现,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

1.3.3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章:学习传统节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喜爱。

2.2 教学内容:春节: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团圆等。

重阳节:登高、赏菊、佩茱萸等。

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讲解传统节日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3.2 讲解:分别讲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2.3.3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

第三章:探索传统艺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艺术形式。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内容:书法:讲解书法的基本技法,如横、竖、撇、捺等。

绘画:讲解中国传统画的基本技法,如工笔画、写意画等。

剪纸:讲解剪纸的基本技法,如折叠、剪切、刻画等。

陶瓷:讲解陶瓷的基本制作工艺,如拉坯、上釉、烧制等。

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讲解传统艺术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3.3.2 讲解:分别讲解书法、绘画、剪纸、陶瓷的基本技法。

3.3.3 互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第四章:领略传统思想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思想体系。

培养学生对传统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等。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佛家思想:因果报应、禅宗思想等。

三年级传统文化

三年级传统文化

三年级传统⽂化⼩学三年级传统⽂化教案第⼀单元经典驿站《⼈之初》教学⽬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个⼈得成长得影响,学习得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与坚持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活会有什么影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性得理解.启发⼤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得瞧待问题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教学过程:⼀、导⼊《三字经》就是古代⼩朋友上学得第⼀本书,就是⼀本启蒙读物.她⼀共有1000多个字,但就是包含了很多得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得故事。

三字经作为⼩朋友上学学得第⼀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得河就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以前中国发⽣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得东西.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起学习⼀下,它就是怎么回答我们得⼆、诵读新句⼦:请⼀个学⽣上台领读,⼤家⼀起诵读三、讲解句⼦,阐释概念:1、⼈之初,性本善:“初”在这⾥就就是“刚出⽣得时候”,“性”就就是“品性、品格、德⾏”这句意思就是:世界上得每⼀个⼈在刚出⽣得时候都就是好得,善良得.[讨论:⼤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得回答,进⼀步启发思考]教师⼩结:引出,同样得⽗母,⼀样得家庭环境,即使就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得差距,如果就是天性就是先天决定,⽆法改变,⼈⼈⼀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得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瞧瞧三字经就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得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得习惯;这句得意思就是:本性本来差别不⼤,但就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得影响,⼈与⼈之间得差距3、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得,好得⽅⾯;“专”专这句地意思就是:做任何事都就是要以专⼼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件事4、讲解养不教⽗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提问,我们⼈⽣得第⼀个⽼师⼀般就是谁?⽗亲应该对教育孩⼦负什么责任?在孩⼦得成长之中,⽗亲起了⼀个什么样得作⽤呢?讲了岳飞教育⼉⼦得故事教育当然就是⽗母得职责,但就是⼈终究要⾛进社会,要离开⽗母,进⼊学校去接受更完备得教育。

三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人教版以下是一份三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教版教案,供您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个主要方面,如古代文学、传统艺术、节庆文化等。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等。

2. 传统艺术:书法、绘画、戏曲等。

3. 节庆文化: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重点:唐诗、宋词、元曲和书法、绘画、戏曲的介绍。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黑板:用于书写重点内容。

2. 投影仪:播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和图片。

3. 教学软件:PPT演示文稿,展示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讲授新课:详细介绍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3. 巩固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分析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春节和元宵节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书籍、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传统文化的意义。

2. 学生分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春节的基本知识,如春节的起源、习俗等。

2.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春节的重要性。

三、互动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春节的理解和体验。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春节的手工艺品。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并反思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互动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书籍、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民间故事和传说的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

(2)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述、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

(2)结合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诗词欣赏1. 《静夜思》2. 《春晓》3. 《登鹳雀楼》第二单元: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2. 掩耳盗铃3. 刻舟求剑第三单元:传统文化知识1. 中国传统节日2. 传统礼仪3. 传统美食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

2. 结合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

3.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诗词、成语默写及理解情况。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的情况。

五、教学安排第一单元:诗词欣赏(2课时)1. 学习《静夜思》(1课时)2. 学习《春晓》(1课时)第二单元:成语故事(3课时)1. 学习画龙点睛(1课时)2. 学习掩耳盗铃(1课时)3. 学习刻舟求剑(1课时)第三单元:传统文化知识(5课时)1. 学习中国传统节日(2课时)2. 学习传统礼仪(1课时)3. 学习传统美食(2课时)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诗词欣赏:通过朗读、默写、解释词语、分析意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美。

2. 成语故事:通过讲解成语的来源、意义和用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讲解、展示、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资源1. 诗词、成语文本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册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崇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课文1:《春节》课文2:《元宵节》课文3:《清明节》2. 第二单元:传统习俗课文4:《端午节》课文5:《中秋节》课文6:《重阳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和传统活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每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节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课文中关于节日的起源、习俗和传统活动。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

4. 情境教学: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5.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第三单元:传统技艺课文7:《剪纸》课文8:《泥塑》课文9:《书法》2. 第四单元:传统美德课文10:《诚实守信》课文11:《尊老爱幼》课文12:《勤劳节俭》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每种传统技艺的特点和魅力,以及传统美德的含义。

2. 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每种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和特点,以及传统美德的内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分享自己的经历。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教案:了解古代文化传统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教案:了解古代文化传统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传统在今天的影响和价值。

2.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传统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让学生明白珍爱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告诉学生古代文化传统在今天的价值和应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古代文化传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积极参与讨论。

二、新课讲授1.介绍古代文化传统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老师讲解古代文化传统的含义、起源、发展和传承,并指出它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讲解古代历史文明的代表性物品和事件。

老师介绍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四大发明、周礼、《论语》等知名的历史物品和文化事件,并向学生传达这些历史文明的精髓和内在价值。

3.讲解古代文化传统在今天的影响和价值。

老师讲解古代文化传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例如艺术、科技、思想、教育、文学等,并讲述中华民族珍爱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传统的各种形式。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古代文化传统,例如民间故事、节日庆祝、古代建筑、书法绘画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课堂实践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了解古代文化传统的各种形式和内涵。

1.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老师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传统工艺家到班级进行文化技艺展示和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观察和模仿古代文化传统的艺术形式。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或模仿古代文化传统的艺术形式,如戏曲、民族舞蹈、书法绘画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课后作业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老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例如写一篇感受古代文化传统的文章、制作一份书法作品或模仿古代建筑等。

【教学反思】该教案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自信。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一章:了解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我国传统文化的来源和发展。

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谈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 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通过PPT或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 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来源和发展: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4. 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5. 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看法,并进行总结。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来源和发展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程度。

第六章: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内容:1.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习俗。

2.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习俗。

3.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团圆等意义。

4. 重阳节:登高、赏菊花、敬老等习俗。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谈谈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识。

2. 讲解春节的习俗: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春节的习俗。

3. 介绍端午节的习俗: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4. 探讨中秋节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中秋节的意义和价值。

5. 了解重阳节的习俗:通过实物展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习俗。

6. 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看法,并进行总结。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时间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认识程度。

第七章:传统艺术欣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周晓红2015年9月第一单元蒙书诵读一、教学目的: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4、培养小学生克服外界干扰,要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略)四、教学措施1.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质量第一,效果第一,不盲目追求数量。

2.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加这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3.保证平均每课时20分钟的诵读时间,提倡课后诵读。

4.对于较难理解篇目,做适当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再背诵。

5.检查落实:分段抽查五、教学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三字经》(一)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上学期,咱们全校学生都背诵了《弟子规》,在“六一”的表演中,你们的表现也很出色。

除了背《弟子规》以外,你们还背了哪些古诗文?多叫几个学生说,,一直说出“三字经”(二)、学习新知:一)、诗文解析:指导学生理解和阅读教材第二页的诗文解析,教育学生诚善待人,做事要有始有终。

二)、全课背诵1、齐读一遍,教师纠正读音2、学生独立背诵。

3、四人小组背诵并相互检查。

4、教师抽查。

三)、故事连接:教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讲完后问: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以后我们如何做?四)、拓展活动:想一想,加入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三)、全课小节第二课时《三字经》(二)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2、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3、使学生能熟练地背诵“昔仲尼……自勤苦”这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本科内容的背诵。

教学难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的第一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课。

(二)、学习新知:一)诗文解析: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3、个组展示讨论结果: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言。

4、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做简单总结:我们要向孔子、赵普、苏秦、匡衡等人学习,克服困难,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

二)、背诵本课内容:1、学生齐读三遍。

教师岁时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分组背诵并检查背诵情况,4、教师检查:师故意背诵出误,叫学生找错。

最后齐背诵。

三)、故事连接:1、请一名学生讲解《凿壁偷光》的故事。

2、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四)、拓展活动:想一想,读书学习需要有什么样的精神?(三)、全课总结第三课时《三字经》(三)教学目标:教育学生勤奋学习。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记忆能力。

教学重点:本课应背诵的内容“犬守夜……裕于后”教学难点:本课全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复习已学过的两课内容。

学生齐背诵——————个别抽查。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字经》的第三课。

(二)、学习新知1、诗文解析:(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四人小组讨论以后我们该如何做?2、背诵全科内容:(1)、师找一个课前已能背诵的学生背,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

师及时评价。

(2)、学生齐读一遍。

(3)、纠正读音。

(4)学生独立背诵。

(5)小组检查---------师个别抽查。

3、故事连接:学生独立看书:故事《苏洵发愤》4、拓展活动:看完故事,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三)、全课小节。

第四课时《百家姓》(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百家姓》(一),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

3、调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掌握并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背诵教学难点:全课内容的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师:我姓杨,说说你姓什么?(多叫几个孩子说说)2、你现在想到了什么?……一直到学生说出百家姓为止。

3、点题:今天我们学习《百家姓》的一部分内容。

(二)、学习新知:1、简介《百家姓》:《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宫438个。

其实仅仅汉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与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

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

比如傣族。

2、作者介绍:具体作者不详,相传是北宋初年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的。

3、姓氏的由来:目前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

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据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时期,各部落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的物,如狼、熊等等这些标志便成了姓的标志。

姓有单姓和复姓之分,单姓就是一的字的姓氏,复姓就是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的姓氏。

本课主要是单姓。

4、强调读音:“仇”读“求”、“区”读“欧”、“召”读“哨”、“任”读“人”“华”读“化”、“补”读“瓢”等等5、背诵:(1)、分句教孩子们读,(2)、孩子们独立背诵。

(3)、齐读、能背诵的背诵。

(4)、个别抽查。

6、趣味姓氏:中国五大怪姓:死、难、黑、老和毒。

7、赐姓:略8、改姓:古代要比皇帝的名讳。

如果你的姓和皇帝的名讳一样的话,你就要改姓。

中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和庄子就是这样的。

他们的姓氏囿于河汉宣帝刘询河汉明帝刘庄的名字分别同音、同字,被迫改名。

随着汉代的灭亡,他们两人才又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

(三)总结结束: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第五课时《百家姓》(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百家姓》复兴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并掌握《百家姓》种所设计的有关内容。

2、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诵读甚至背诵《百家姓》的兴趣3、深化学生对传统蒙学教材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增强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全课内容的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家姓》单姓的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复兴的部分。

(二)、学习新知:1、复姓的来源:由居地而来:如东郭、南门氏、南宫氏濮阳等等由封邑而来:如钟离氏、令狐、梁丘、上官、羊舌、段干等有王父之字、官名、爵系、族系而来:如公羊、子车、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乐正等由部落而来:独孤氏、尉迟氏。

有人名而来:端木氏、颛孙氏。

自创姓氏:赫连氏。

有山水之名而来:完颜氏、由赐姓而来:长孙氏由国名而来:淳于氏由职业而来:漆雕氏由排序而来:第一、之外第八复姓。

2、复姓名人简介:公孙大娘:唐朝舞蹈家,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大力称赞公孙大娘的剑舞精妙奇绝;又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她的剑舞后,得起神韵,草书也上了一个台阶。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曾为太史令,后因触怒汉武帝而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他发愤著书,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后世所称的《史记》,因此名垂千秋。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3、帮助孩子背诵:(1)、帮助学生读、注音(2)、分句读,帮助孩子理解字义。

(3)、学生独立背诵。

能被多少背多少。

(4)、个别检查。

(三)、总结: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第二单元民间传说教学内容: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掌握故事情节。

2、使学生能体会传说故事中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当时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体会我国民间传说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强感。

教学重点:1、了解人物形象。

2、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因此,本课的难点是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材分析:民间传说是指我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

民间传说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文化创造、杰出人物的贡献,以及家庭、婚姻、民间的风俗习惯等方面。

本单元包括四课,每课介绍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民间故事,分别为:牛郎织女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在本单元的授课中,要让学生了解民间传说与严格意义的历史有本质的区别。

教学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牛郎织女教学目标:1、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及其意义,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3、使学生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善良品质。

教学重点:1、了解牛郎、织女等人物形象。

2、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本科的教学难点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师:你读过哪些民间文学?多叫几个孩子说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二)探究新知:1、学习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乞巧节”是介绍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从而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师问:(1)、谁读过有关<牛郎与织女>的故事?(2)、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情?齐读第一段:问“乞巧节”是什么意思?它来源于一个什么美丽的传说呢?2、学习第二段:接着读第二段。

(介绍了牛郎的身世,牛郎是个孤儿,由于嫂子对他不好,给她出难题,只给他九头牛放牧,却要带回十头牛,是他有机会认识了天上的金牛星。

问:牛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孤儿)嫂子对他如何?(嫂子对他不好。

还刁难他)我们应该向牛郎学习什么?(诚实、善良、勤劳的品格)3、学习第三段:(介绍了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天宫的的织女相识、相爱、并生下了儿女,但织女因为触犯天庭,被带回了天界。

读两遍后问:织女与牛郎这两个角色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什么阶层?为什么织女与牛郎结成夫妻就是触犯了天条?4、学习第四段:(讲述了牛郎穿上老牛的皮制成的鞋来到了天界,即将与织女团聚时被王母娘娘用银簪变成的银河挡住了去路,喜鹊化为鹊桥是牛郎与织女团聚,牛郎织女的爱情最终打动了王母娘娘,牛郎和孩子们得以留在天界,每年和织女相会一次。

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把这个日子定为“七夕节”引导学生多读几遍,了解王母娘娘这个形象,并思考王母娘年娘对于整个故事所起的作用?为什么他对牛郎织女的爱情要干涉,最后态度又发生了变化?5、巩固:学生分组、分角色读课文,达到基本能口述故事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