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word版本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的根本原理和方法,是探索客观世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1.物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首先肯定了物质的存在,认为物质是客观世界的物质基础。

唯物辩证法强调了物质的辩证性,认为物质是永恒的、发展的、具有辩证性的。

2.运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状态中的。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运动的普遍性、无限性和对立统一的一致性。

3.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

4.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发展变化的事物都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的。

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的终极目标。

1.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探索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揭示了社会制度更替的客观规律。

2.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矛盾的斗争,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对立。

社会也遵循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规律。

三、自然辩证法的应用1.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剖析和解决科学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

2.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生产实践,帮助人们正确把握发展变化的规律,指导实践活动。

3.社会斗争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揭示社会斗争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正确地参与和引导社会斗争。

四、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与创新1.积极应对新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

自然辩证法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积极应对新的社会问题,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2.弘扬创新精神自然辩证法需要不断弘扬创新精神,鼓励人们在实践中勇于创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它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的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由某种基本元素构成,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古希腊的“水、火、土、气”四元素说。

这种自然观直观、朴素,但缺乏科学依据。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则将自然界视为一部机器,按照严格的机械规律运行。

它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和可还原性,但忽视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自然观是对以往自然观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为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科学观科学观是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结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看法。

科学的本质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反映,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认识形式。

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可验证性、创新性等特征。

科学的结构包括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和社会建制三个方面。

科学知识体系由概念、定律、原理等组成;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假说、推理等;社会建制包括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科研管理等。

科学发展的模式有多种,如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的范式转换模式等。

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创新和革命的过程。

三、技术观技术观是对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以及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看法。

技术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它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手工技术、近代机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等阶段。

技术的发展受到社会需求、科学进步、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导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哲学方法。

它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指导我们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哲学方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内涵自然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矛盾着、发展着(包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2)事物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规律;(3)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整体。

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质量互变是矛盾的主要内容;(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1. 矛盾矛盾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推动事物前进的内在动力。

2. 质量互变质量互变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种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指事物在继承与变化、保持与改造的过程中,经过相互冲突和斗争,最终形成新的事物状态。

4. 统一整体统一整体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联系、依存、包容的方式相互联系着,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 应用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在我的看来,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自然辩证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总结:通过本文的讲解和总结,我们对自然辩证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由恩格斯于19世纪70年代创立,目的是阐述辩证法的客观性。

广义的自然辩证法,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史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是研究各门具体科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的一个学科群。

狭义的自然辩证法是一种自然观,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探讨清楚四大起源问题:即天体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生物的起源与演化、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辨证法的内容主要包含: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辨证法体系的始终。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实践哲学。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该书以两对矛盾——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为主线,将论文、杂记等内容概括为六大部分内容,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导言论述了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能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错误。

第三部分辩证法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是由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与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五对范畴(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所构成,也批评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第四部分物质的运动形式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等之间的内在联系。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绪论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答: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自然辩证法》复习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知识点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价值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四、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异同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特征七、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的哲学意蕴八、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重要意义九、系统的含义、特征十、加和性关系和非加和性关系十一、自组织形成的条件十二、自然界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十三、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重要作用十四、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十五、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十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焦点十七、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应秉持的观念十八、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生态思想十九、科学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二十、科学与人文冲突的原因二十一、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必要性和可能性二十二、实现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途径二十三、伪科学的危害、治理措施二十四、科学主义二十五、“李约瑟难题”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主线,以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规律、技术发生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2)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性方法的性质与规律。

(4)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社会论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价值(一)增长智慧,提高哲学素养。

(二) 求真务实,树立科学精神。

(三)化成天下,涵养人文精神。

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1、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绪论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答: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导论第一讲科学与技术一、什么是科学1、概念:(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2、基本特征:(1)解释性和预见性(2)科学的精确性(3)科学的可检验性(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5)科学的系统性(6)科学的主体际性:主体间相互理解、交流、探讨*伪科学:冒充科学* 非科学:不具备科学性质,不是科学3、自然科学分类:(1)基础科学:研究自然界一切基本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2)技术科学: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应用方面(3)工程科学:综合运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等形成一类高级科学二、什么是技术1、概念:技术一般指认为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三个派别:技术工具论、技术知识论、技术文化论“三相”结构:实体型、经验型(默会性,难言)、知识型2、基本特征:(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2)主体要素和个体要素的统一;(3)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4)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3、技术分类:机械性技术、物理性技术、化学性技术、生物性技术三、什么是工程1、概念:最初是“创造”,特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2、基本特征:(1)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实现;(2)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规划对科学技术、社会的整合;(3)通过技术集成形成创新过程;(4)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四、科学、技术、工程的联系(一)区别1、三者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创造科学:是什么、为什么,认识世界、揭示规律技术:做什么,怎么做工程:观念转化为现实2、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追求精确数据和完备的理论,从经验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技术:追求确定的应用目标,利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上升到实践工程:实行目标的确定、方案设计、项目决策的复杂过程3、从成果的性质和评价标准科学:以只是理论体系形态呈现,科学成果具有共享性,以真理为标准技术:以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呈现,以效用为标准工程:计划、实施、观测、反馈、修正,以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为标准4、从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科学:源起好奇心、中立技术:任务取向、负荷价值(正向、负向)工程:任务取向、好和坏5、研究规范科学:普遍性、公有、无私、创造,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技术:以获取经济和物质利益为目标,涉及到保密、专利等工程: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二)联系科学与技术、工程“一体化”1、科学技术化2、技术科学化第二讲科学技术发展史一、科学发展史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一)古代科学1、古代科学起源于神话2、古代常识是古代科学的基础(1)低级:用常识解释常识(2)高级:用非常识解释常识3、特征:(1)直观性(2)同质性(3)公有性(4)表象性(5)非系统性(6)易接受性(7)公认性(8)可解释性(9)多种解释性4、两类问题:解释性、探讨性亚里士多德:(1)定义科学知识——概念、命题(2)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三段论(理性)(二)近代科学16、17世纪——19世纪末1、常规发展:16、17世纪——19世纪末2、繁荣发展:19世纪——20世纪初牛顿:(1)力学认识模式(理性)(2)机械力学认识模式(形而上学)(三)现代科学爱因斯坦:研究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推理法、理性非理性总和之后产生——科学哲学家二、技术发展史古代技术——近代技术——现代技术(一)古代技术技艺、经验“火”的使用——制陶技术——冶炼技术(化学科学)文字——信息技术石器——青铜器——铁器“实用性”技术古罗马(二)近代技术欧洲由“停滞”——飞速发展(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两次技术革命:1、蒸汽动力技术(机器系统)工具机一>动力机“车床”技术体系:任何技术上的发明和应用总是和其他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相关联,一类技术和各类技术之间依照社会目的和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by 娜娜)第二章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1、归纳主义:归纳推理过程:单称陈述→全称陈述→(通过归纳法)科学知识困难:逻辑论证上不可能(无法穷尽观察)(归纳主义火鸡)(课堂练习考过)经验论证无效(循环论证)2、证伪主义:基本主张可证伪度、明晰性、精确性特设性假定3、研究纲领:不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研究纲领的硬核和保护带硬核:基本假定,整套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保护带:保护硬核不被证伪的辅助条件和初始条件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如何补充硬核、保护和扩大保护带、发展适当的数学和实验技术等4、范式:一门成熟科学由一种范式支配.即范式为合理工作规定标准,指导常规科学家“解决难题”的活动.有没有这样一个维持常规科学传统的范式存在,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标志•范式的组成部分:•基本定律与理论假定•应用定律到不同类型情况中去的标准方法•必须的仪器和使用技术•形而上学原则:如存在着一个独立于人的客观世界•非常一般的方法论假定如:认真努力使你的范式与自然匹配合理工作规定标准(有无范式为区别科学和伪科学的标志)组成部分:基本定律与理论假定;应用定律到不同类型情况中去的标准方法;必须的仪器和使用技术;形而上学原则;非茶馆一般的方法论假定库恩的难题:(1)范式的无法定义与多义性(2)夸大了范式之间的对立5、对科学的三种理解方式:主观主义(如逻辑主义、归纳主义)、约定主义(如范式)、客观主义(如实在论)6、实在论与工具主义多元实在论:实在世界是多元的因而与自然匹配的科学理论不是唯一的(课堂练习)第三章科学发展的历史1、人类文化的结构:技术系统、社会系统、思想意识系统2、科学不同层面:器物层面物质文化技术系统体制层面制度文化社会系统解释层面观念文化思想意识系统精神层面观念文化思想意识系统3、古代科学亚里士多德:哲学和科学诞生条件:惊异、闲暇、自由古希腊自然哲学为科学大厦挖地基欧几里得几何学科学大厦第一根柱基阿基米德力学最具科学特征的古代科学成就托勒密天文学用数学解释自然的第一项重大科学成就盖伦医学希腊科学衰落时期的最好成果4、中世纪科学古代科学的衰落十字军东征和西欧封建城堡制的瓦解阿拉伯人的贡献亚里士多德主义兴起和被改造(1)重新发现古希腊(2)大学创立(3)逻辑论证上帝存在(4)新教出现(5)改革教义(6)实验研究自然界5、现代科学科学革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最大事件科学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1)西欧封建城堡制的瓦解(2)手工工场与技术进步(3)远航探险和地理发现(4)文艺复兴促进科学解放科学革命的主要成就(1)牛顿体系(解释层面)(2)工业革命(器物层面)(3)科学凝聚性结构和人类现代文明的形成(精神层面、体制层面)6、后现代科学科学的社会角色发生巨大变化科学知识增长的指数规律:(1)德堪多(计量研究的先驱)(2)洛特卡定律Fn=c/n2第四章科学的社会学研究1、科学社会学的早期历史(最初源头与萌芽阶段)2、科学建制社会学科学的规范结构(普遍性universalism、共享性commun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强纲领:因果性、公正性、反身性、对称性科学实践社会学特征:(1)研究科学具体实践(2)客观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同等重要性(3)取消社会/自然、主/客观二分法3、宏观取向的科学社会学4、实证主义科学观对默顿科学建制社会学的影响第五章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1、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三阶段:(1)启蒙期(2)体制形成期(3)现代发展期2、中国科学启蒙三部曲(1)外国传教士(2)洋务运动(3)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性事件:异质文化:利玛窦主要内容:从传统的心态向现代心态的转变3、体制形成期时间:完成心态转变标志性事件:科学体制在中国的确立主要内容:体制模式转变4、现代发展期时间:完成体制转变标志性事件:苏联模式的建立主要内容:动力转变第六章中国科学启蒙的基本特征及社会文化后果1、中国科学启蒙的三段式:言技、言政、言教2、中国科学启蒙的基本特征:(1)科学含义的偏差(2)启蒙目的的限制(3)启蒙方法的错误3、科学在中国发生形变的典型表现:(1)自然科学批判运动及其科学后果在中国和苏联的对比(2)科学家个人在科学争论中的立场与政治立场的紧密联系4、科学观念在中国发生改变的三部曲:(1)复杂的凝聚性整体结构图示被简单的单一层面图示所代替(2)精神层面或价值用来替代任何层面和整个科学(3)科学的权威性用来替代科学,科学成了“赛菩萨”5、科学形变引起的四个层面的变化科学观念的改变科学体制层面的改变---行政体制科学解释层面的改变科学器物层面第七章、政策中的选择和平衡问题1、基础研究的特点与功能⏹特点:⏹基础性:三层含义⏹ 1.1.2先导性:经济效益的间接性、潜在性,成果的公开性、无偿共享特性⏹ 1.1.3创造性:成果的实现更难把握和预测、工作更富理论抽象性、更依赖科学家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先导性⏹ 1.2.1应用研究直接指向技术应用和生产实践⏹ 1.2.2应用研究同各国国情密切相关⏹ 1.2.3应用研究是影响国家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创造性⏹ 1.3.1技术开发成果是科技生产力的承载者:技术成果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管理方式⏹ 1.3.2技术扩散比发明更重要:生产力作用通过技术扩散才能体现出来⏹ 1.3.3技术发明创造者与成果拥有者分离:技术专利与技术转让2、应用研究的特点和功能(1)直接指向技术应用和生产实践(2)同各国国情密切相关(3)影响国家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3、技术开发的特点与功能(1)技术开发成果是科技生产力的承载者(2)技术扩散比发明更重要(3)技术发明者与成果拥有者相分离1、基础研究的特点和功能A、基础性:三层含义:(一切教育研究的基础、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2014-4-15)1.自然辩证法包含: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马克思主义科技社会论。

2.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三个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错误,承认了相对静止,但夸大了绝对运动。

“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错误,仅承认绝对运动,但否认相对静止。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优缺点优点:①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在中世纪神学自然统治长达千年之久,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位;②它首次把哲学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观性和猜测性;③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缺点:①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不彻底性;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什么);(质的突破,吸取了其他自然观的优点,克服了其他自然观的缺点;加进了自然的特点;贯彻到了人类历史)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科技方法论以及科技社会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7.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括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系统的存在(静态)和演化(动态)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8.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①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②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征;③自然界的演化是由“不可逆的、开放的、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机制;④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9.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自然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和演变规律,揭示了自然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以下是《自然辩证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2.自然界中存在的矛盾类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3.矛盾的普遍性: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4.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事物矛盾性质的差异,例如质量矛盾和运动矛盾;5.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和事物发展的辩证逻辑;6.矛盾的结构:包括对立面和统一面,对立面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面是对立面的共性;7.矛盾的斗争和发展: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发展表现为量变和质变;8.事物的辩证运动规律:包括质量互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打破旧事物、实现新事物等。

二、自然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1.矛盾的基本类型:包括对立统一矛盾、相对统一矛盾、同一性矛盾和异同性矛盾;2.矛盾的揭示方法:包括分析对立面、发现根本矛盾、区分主次矛盾和把握矛盾特殊性等;3.矛盾的解决方法:包括克服消极因素、增强积极因素、统一对立面和实现事物的平衡等。

三、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基于辩证法,研究自然规律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2.抽象和具体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抽象是具体的依据,具体是抽象的实现;3.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4.科学和艺术的辩证关系:科学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科学的升华和人类情感的表达;5.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个别是一般的延伸,一般是个别的概括;6.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是结果的根源,结果是原因的体现;8.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必然是偶然的必然性,偶然是必然的偶然性。

四、自然辩证法的应用1.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事物的内部矛盾,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指导科学实践;2.自然辩证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指导生产过程的组织和调节,提高生产效率;3.自然辩证法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矛盾,提出环境治理的对策方法;4.自然辩证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1_自然辩证法全部知识点(考点重点)

1_自然辩证法全部知识点(考点重点)
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的学科。它是自然界的辨证法,科学技术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的总称。
4.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
就学科性质而言,属哲学门类。在认识层次上,属于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哲学之间,处于中间的层次,属于交叉学科。
5.自然辩证法学科特点
综合性,交叉性,辐射性。
10.科学研究选题及其步骤
①科研选题
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为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所需要研究的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
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步骤,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科研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在科学研究中,最困难的是,最需要远见卓识的,就是选好课题。
②科研选题的步骤
(1)了解前人的工作和现实的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初步选出课题。
(2)对初选的课题进行初步论证,即进行可行性分析。
(3)评议和确定课题。提出选题报告,经(同行专家)评议,选出最佳课题。
③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创造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5)有兴趣的原则。
19.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也包含不少的合理因素
①克服了传统归纳主义逐渐累积和证伪主义不断革命的片面性,综合了他们的合理性,提出的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新旧范式不断更新的科学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发展历史中实际存在的量变(常规科学)和质变(科学革命),肯定和否定的辨证关系。
②范式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观:科学不是停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而是不断探求新知识,放弃旧范式,旧理论,接收新范式,新理论的创造性活动。
1.自然辩证法的来源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辩证法是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汇总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汇总知识点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2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3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开放性: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自然界实际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只是不同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同。

2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量、信息流不断地运动系统的变化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进化的方向,一是退化的发展。

3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

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

4参次性: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优势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层次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

4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1分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2突现:突发性、间断性和不可预测性3:“内在随机性”:确定性和随机性5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其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其二,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人类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6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其“四大”特征。

7科学的涵义: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其三,科学是生产力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反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8科学的本质属性: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方面看科学具有1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

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主要特征(实践基础上的“四统两性”):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作用:1.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一个历程。

2.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观点:1.自然界是简单性与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与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2.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3.系统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4.时间具有不可逆性,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5.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

主要特征: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简单与复杂、构成与生成、线性与非线性的辨证统一。

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是以现代科技成果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观点:1.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2.它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3.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其发展既遵循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自身的特殊规律;4.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主要特征: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意义: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辩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依据生态和系统科学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观点: 1.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原则,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2. 主要特征:它强调了科技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意义: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1.都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各有侧重:系统自然观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从人类文明高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发展。

3.相互关联:系统观为人工观和生态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观为系统观和生态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观为系统观和人工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织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狭义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主要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技术理论、技能技巧、工艺、产品)两个方面。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

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联系: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区别:1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2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

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

3社会需要的关联程度上不同。

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强。

4评价方式不同:科学用真理性,是否与理论相符。

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要。

渐进是科学进化的形式,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内理论的推广、局部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飞跃是科学革命形式,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一事物变成多事物;综合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速综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