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文化意义与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在语言任务中的表现
性别差异在语言任务中的表现性别差异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对于性别在各方面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兴趣。
语言作为最基本的人类交流方式,也受到了性别差异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性别差异在语言任务中的表现,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词汇运用在词汇运用方面,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一些差异。
研究表明,男性更倾向于使用与权力、竞争和实质事物相关的词汇,而女性则更偏好使用与情感、关系和人际互动相关的词汇。
这种差异可能与社会角色和传统性别观念有关,男性被期望扮演更具竞争力和领导力的角色,而女性则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
二、语法结构在语法结构方面,性别差异也有所体现。
研究发现,女性在语法结构上更注重细节和语言的连贯性,而男性则更倾向于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子结构。
这种差异可能与大脑的认知处理方式有关,女性更注重细节和整体的联系,而男性则更追求逻辑和直接的表达方式。
三、语言风格在语言风格方面,男性和女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研究表明,男性更倾向于使用直接、断言的语言风格,而女性则更倾向于使用含蓄、间接的语言风格。
这种差异可能与社会文化中对性别角色的期待有关,男性被期望更加果断和坚决,女性则被期望更加温柔和圆滑。
四、沟通方式性别差异还会在沟通方式上产生明显的表现。
男性更倾向于进行竞争性的对话,注重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控制对话的节奏,而女性则更注重合作性的对话,重视共识和谦逊的表达方式。
这种差异可能与社会角色和性别社会化有关,男性被期望在沟通中展现自信和权威,女性则被期望更具合作性和社交性。
总结起来,性别差异在语言任务中存在明显的表现。
在词汇运用、语法结构、语言风格和沟通方式等方面,男性和女性有着不同的表现倾向。
这种差异可能与社会文化角色的期待、认知差异和性别社会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深入了解性别差异在语言任务中的表现,对于实现更有效的性别平等和促进性别意识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浅析语言中的男女性别差异
浅析语言中的男女性别差异作者:蔚婷婷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5期人们常说“男女有别”,《礼记·效特性》也提到:“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
”所谓“男女有别”,主要指由于性别的不同,导致男性和女性在体型,性情,气力,思想,语言等方面有所差异。
一、男女语言差异的表现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是一个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部分组成的符号体系。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交际的过程中,男性与女性势必会产生语言上的差异。
男性和女性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音上的性别差异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语言的交际作用是通过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来实现的。
男性与女性在语音上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
通常来说,女性的声音高,男性的声音低;女性的声音尖亮,而男性的声音低沉。
此外,男性与女性在语调方面也有所不同。
通常来说,女性的语调类型比男性丰富,女性更善于运用语调来表达情感。
例如,女性经常会使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示开心、生气或者撒娇……而男性如果用语调来表示撒娇,则会被投来异样的目光。
2.词汇上的性别差异由于性别的不同,男性与女性在词汇的使用上也有所不同。
首先,由于男女各自感兴趣的话题不同,导致了两性在词汇选择上的差异。
通常女性谈论的话题都与日常生活有关,如服饰穿戴、饮食起居……而结婚生育了的女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婚后,女性大多以家庭、孩子为中心,所以与孩子教育、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有关的词汇就会经常出现在她们的语言中。
而男性通常感兴趣的话题与政治、经济、体育、工作有关,所以与他们工作有关的词汇或者与他们日常有关的体育、烟酒、电子产品等词汇经常出现在他们的语言中。
其次,女性比男性更喜欢使用感叹词或语气词来表达情感,并且女性通常喜欢用感叹词来表达吃惊、幸福、悲伤等,而男性通常使用感叹词来表示愤怒和不满。
最后,女性使用的词汇多为礼貌用语。
较男性而言,女性较少使用粗俗用语,而男性使用的词汇则较为粗犷。
心理学中的性别与文化差异
心理学中的性别与文化差异性别和文化差异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人们对于性别和文化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会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性别角度和文化角度分别探讨性别与文化差异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性别差异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无论是在心理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特质方面,男性和女性之间都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心理生理上,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大脑结构和功能方面。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在解决问题、注意力分配、感知和情感处理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男性的大脑更倾向于在空间认知和运动协调方面表现出更高的能力,而女性则更擅长于情感识别和言语表达。
在心理特质方面,男性和女性在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社交行为等方面也有差异。
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性更倾向于表现出竞争、冒险和自信等特质,而女性则更注重合作、细致和情感表达。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遗传因素、荷尔蒙水平、社会化教育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文化差异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构建产生影响。
例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亲和力,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体主义和个人独立性。
文化差异还会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情绪体验。
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于认知处理和情感表达会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东方文化中的个体更倾向于细致地处理信息,注重整体认知和人际关系,而西方文化中的个体更注重分析和个别性。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为了探究性别和文化差异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心理学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实验研究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来研究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现。
调查研究则借助问卷调查等方式,来了解不同性别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某一主题的看法和态度。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应用到教育、临床和社会等领域。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荣风静,肖征(山东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59)摘要:关键词:中途分类号:文献标志码:一、引言性别歧视在当今社会是指一种女性受歧视的现象。
社会成员一致认为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因此在特定的社会事宜中不可同视之。
语言本身并不与性别歧视共生,然而它却反应了社会价值取向与观点态度。
伴随着社会发展,语言领域中便出现了性别歧视。
一些语言学家指出,英语也在最具性别歧视色彩的语言之列,尽管此结论之准确性仍有待商榷,它却折射出了英语中,尤其是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研究英语词汇则可使我们对当前形势及女性地位的变化大有裨益。
二、英语词汇对性别歧视的反映众所周知,在英语中某些单词的使用是男女有别的,鉴于语言对社交的折射作用,也可以反映社会的总体态势。
人们不可随意选词,社会上存有男性用语,而两者在交际中迥然相异,不可同等视之。
1、英语词汇中的男性主导地位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人们可发现男性在语言中占据优势。
此现象以男性为活动中心且主宰社会力量为基准。
总的来说,大多数人认为男性属于第一阶层,应受到尊敬。
这种观点在人们的交际中,即可从男性与女性的选词上略见一斑。
男性用语作为通用语在社会包括女性中的使用即体现了男性中心的现象。
当然,语义上为男性的词汇在传统使用方法中也可指向性别未定的情况。
此用法适用于典型的人称代词“he”,传统语法规定,在诸如“Each bicyclist must dismount and walk his bicycle across the intersection.”等的句子中使用此代词,在此句中,骑自行车的人是男是女无从得知,而且无关紧要。
此用法还适用于单词“man”,单个出现或复合出现皆可,如下列所示:(1)This is the most dangerous substance to man.(2)The hospital emergence room is manned by a fully competent of doctors and nurses.(3)This discovery will benefit all mankind.对于此男性形式之普遍应用是否真正“普遍”已成议论纷纷之势。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其使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然而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性别歧视指的是对于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和态度,这种现象常常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结构的限制造成的。
在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体现在以下方面:1. 性别代词的使用:在英语语言中,男性代词 "he" 和 "him" 往往被用来泛指男性和女性,尤其是在以前的时代,这种用法更为普遍。
这种用法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和权益,是一种明显的性别歧视。
2. 职业称呼的不平等:在英语语言中,很多职业称呼都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例如,"policemen"、"firemen" 等职业名称中均以男性为代表,忽视了女性在这些职业中的存在和贡献。
3. 词汇清单的差异:在英语语言中,对于男性和女性常常有不同的词汇清单。
例如,"girly"、 "bitch" 等词语常常被用来指代女性,而这些词语却不适用于男性,这种现象体现出了对女性的歧视。
以上仅是英语语言中某些性别歧视的体现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
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了一个广泛的文化问题,即对于性别不平等的认知和态度。
性别歧视不仅局限于语言使用中,也存在于社会结构与机制,它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女性的发展与权益,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女权主义理念,倡导公平、平等、包容的价值观念,培养人们对性别平等的意识。
此外,还需要推广性别中立的语言规范,并倡导人们尊重和关注他人的感受。
只有全面推进性别平等,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性别差异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
性别差异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性别差异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跨文化沟通这一广泛的领域中,性别差异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性别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沟通方式、表达方式以及社会角色的构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性别差异如何对跨文化沟通产生影响,并从不同角度阐述其在具体情境中的具体表现。
第一部分:语言使用语言是一种最为基本的沟通方式。
在不同文化中,语言的使用方式与性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性别在语言上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与表达方式:在某些文化中,男性和女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是不同的。
例如,在某些语言中,某些词汇只适用于男性或女性,这导致了语言的不对等和误解。
2. 口头禁忌:在不同文化中,根据性别的不同,有时会有一些口头禁忌。
比如,有些文化中女性被视为比男性更具有威胁性或挑战性,因此要求她们在言辞上更为委婉或谦逊。
3. 语速和说话方式:在跨文化沟通中,男性和女性之间可能会存在语速和说话方式的差异。
有些文化认为男性应该更加直接和迅速地表达自己,而女性则被期望更温和和优雅。
以上这些差异在跨文化沟通中会引发一系列的观念差异,有时候可能会导致误解和沟通的障碍。
第二部分:非语言行为除了语言外,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沟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性别差异在非语言行为方面也具有影响力。
1. 肢体语言:男性和女性在肢体语言上表达方式不同。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男性倾向于使用较大的肢体动作,以显示他们的权威和自信,而女性则相对较少使用这些动作。
这种差异可能会被误解为文化差异。
2. 眼神交流:在某些文化中,女性被鼓励更频繁地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而男性则更倾向于避免直接的目光接触。
这可能导致跨文化交流中的不舒服或冲突。
3. 面部表情和微笑:男女性别差异还表现在面部表情和微笑的使用上。
在某些文化中,女性更倾向于展现积极的面部表情和微笑,而男性则不那么频繁。
这些非语言行为上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文化间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和认知出现差异,进而影响着跨文化沟通的效果。
《2024年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范文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篇一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性别歧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以期为消除性别歧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共性1. 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例如,某些职业、社会角色往往被特定性别所“占据”,如“manager”、“leader”等词汇常被视为男性职业,而女性则往往被局限在“nurse”、“teacher”等词汇所代表的职业领域。
这些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2. 语法结构中的性别歧视在语法结构方面,英语和汉语都曾使用过性别特定的语法形式来区分男性和女性。
虽然现代英语中这种语法差异逐渐淡化,但在某些语言和方言中仍有所体现。
例如,汉语中的“他”和“她”虽然在功能上已无区别,但在一些地方文化中,“他”往往被用作第三人称的泛指代词,忽略了女性的存在。
三、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1. 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导致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
在英国社会中,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和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使得男性在社会地位、职业选择等方面享有更多优势,从而在语言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而中国社会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这也反映在语言中。
2. 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某些词语或表达方式可能隐含对女性的贬低或轻视,如“girl”一词有时被视为不够成熟或能力不足的代名词。
而在汉语中,虽然也有类似的现象,但表达方式可能更加委婉或隐晦,如通过某些成语或习惯用语来暗示性别歧视。
四、消除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策略为了消除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提高语言意识:增强人们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认识和敏感度,认识到语言对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荣风静,肖征(山东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59)摘要:关键词:中途分类号:文献标志码:一、引言性别歧视在当今社会是指一种女性受歧视的现象。
社会成员一致认为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因此在特定的社会事宜中不可同视之。
语言本身并不与性别歧视共生,然而它却反应了社会价值取向与观点态度。
伴随着社会发展,语言领域中便出现了性别歧视。
一些语言学家指出,英语也在最具性别歧视色彩的语言之列,尽管此结论之准确性仍有待商榷,它却折射出了英语中,尤其是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研究英语词汇则可使我们对当前形势及女性地位的变化大有裨益。
二、英语词汇对性别歧视的反映众所周知,在英语中某些单词的使用是男女有别的,鉴于语言对社交的折射作用,也可以反映社会的总体态势。
人们不可随意选词,社会上存有男性用语,而两者在交际中迥然相异,不可同等视之。
1、英语词汇中的男性主导地位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人们可发现男性在语言中占据优势。
此现象以男性为活动中心且主宰社会力量为基准。
总的来说,大多数人认为男性属于第一阶层,应受到尊敬。
这种观点在人们的交际中,即可从男性与女性的选词上略见一斑。
男性用语作为通用语在社会包括女性中的使用即体现了男性中心的现象。
当然,语义上为男性的词汇在传统使用方法中也可指向性别未定的情况。
此用法适用于典型的人称代词“he”,传统语法规定,在诸如“Each bicyclist must dismount and walk his bicycle across the intersection.”等的句子中使用此代词,在此句中,骑自行车的人是男是女无从得知,而且无关紧要。
此用法还适用于单词“man”,单个出现或复合出现皆可,如下列所示:(1)This is the most dangerous substance to man.(2)The hospital emergence room is manned by a fully competent of doctors and nurses.(3)This discovery will benefit all mankind.对于此男性形式之普遍应用是否真正“普遍”已成议论纷纷之势。
性别差异的名词解释
性别差异的名词解释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一词通常指的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指人们在性别特征、性别角色、性别心理等方面存在的不同。
本文将对一些与性别差异相关的名词加以解释,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1.性别:性别是指从生物学角度区分男性和女性的标准。
一般而言,性别由遗传因素决定,并通过个体的染色体类型来确定。
在人类中,女性通常携带两个X染色体(XX),而男性则携带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XY)。
性别决定了个体的生殖器官、生殖功能和激素水平等生理差异。
2.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性别的认知和内心体验。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性别认同与其生物性别一致。
然而,少数人可能存在性别认同与生物性别不符合的情况,被称为性别认同不一致或性别疑惑。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性别冲突和精神压力,需要社会支持和理解。
3.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所期望的行为、角色和社会角色分工的规定。
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建构而形成的,因此可以因文化、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而异。
在不同文化中,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期望和角色。
例如,在一些社会中,男性被期望承担家庭经济支持的责任,而女性则被期望照顾家庭和子女。
4.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是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思维和刻板期待。
这些印象是通过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建立起来的,并往往对个人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可能导致对人的歧视、限制个体发展、削弱平等机会和权益等问题。
因此,解构性别刻板印象是促进性别平等的重要一步。
5.性别差异与社会影响:性别差异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个体层面上,性别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影响个体的健康、认知能力、行为方式等方面。
在社会层面上,性别差异常常产生不公平和不平等的问题。
例如,在职场中,女性可能面临性别歧视和职业发展的限制;在家庭中,女性往往承担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
因此,努力消除性别差异和促进性别平等是建设公正和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中西方称谓与性别差异
中西方称谓与性别差异01080628 陆文静【摘要】:性别差异贯穿在整个语言发展的进程中。
称谓语作为语言词汇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也表现出了性别上的差异。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称谓语蕴含的性别差异都是存在的,并且有着一部分相似的地方。
【关键词】:汉语称谓语、英语称谓语、女性性别歧视、男性性别歧视、性别差异称谓是特定文化的产物,称谓语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反映着不同文化的道德情感。
称谓语的定义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性别等而得来的名称”。
通常将称谓语分为两类,即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
亲属称谓的概念比较固定,即由亲属关系而得来的名称。
但是社会称谓的概念则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
其中的一个观点是将社会称谓进一步分为姓名称谓、排行称谓等。
《尔雅》开始了我国对汉语称谓语的研究,东汉刘熙的《释名》和许慎的《说文解字》也对汉语亲属称谓进行了阐释,清代梁章钜的《称谓录》更是对古代称谓集大成性的汇总。
一、汉语称谓中的性别差异男尊女卑是汉民族最主流的两性关系模式。
因此,在汉语称谓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女性歧视),正是这种男主女从文化的反映。
下面将从姓名称谓、亲属称谓、第三人称代词、夫妻称谓、汉语称谓词的顺序等方面具体阐释汉语称谓语中女性歧视现象。
(一)姓名称谓从姓名称谓的组成来看,女性的姓名是男性的附属。
中国人的姓名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
在中国古代,如果是有一定文化的男性,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
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但是女性有姓名的情况很少见,通常情况都是有姓无名,如刘氏,用姓加上“氏”来指称女性。
女性在未嫁之前,通常也用在家中则以排行称呼,如:二丫头、四丫头等。
嫁人后,就把丈夫的姓氏挂在自己的姓之前用作别人对自己的称谓,如张王氏。
红楼梦中的贾母不姓贾,但是嫁入贾府,于是用贾母称之,体现了女性的姓名对男性姓氏的依附。
(二)亲属称谓从亲属称谓上来说,汉语的亲属称谓一直有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
性别差异与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
性别差异与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性别差异在人类社会中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
这种差异是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形成的,包括身体结构、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同。
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这种差异还表现在行为、角色期望、价值观念等方面。
性别差异的形成机制极其复杂,需要从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角度来探究。
一、生物学机制对性别差异的影响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异最基础和最明显。
性别决定在染色体上,男性是XY染色体,女性是XX染色体。
因此,男性和女性在基因组构成上存在差异,这也是导致身体构造、生理功能、性别激素等差异的原因之一。
男性和女性在身体构造上表现得不同,例如,男性相对于女性有更多的肌肉,骨骼比女性更大,女性比男性在平均身高、体重上稍微矮小,这也是导致男性更容易患上一些特定疾病的原因之一。
性别激素也是性别差异的另一个重要生理机制。
男性主要产生睾丸激素,而女性则主要产生雌、孕激素,这些激素不仅影响了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而且还会影响其他方面的生理效应,如影响骨骼的生长、缓解压力、控制体重等等。
除了这些常见的差异,还有许多与基因和激素有关的生理差异,如眼睛、耳鼻喉、肝脏、心脏等,这些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表现差异。
二、心理学机制对性别差异的影响除了生物学机制,心理学机制也是产生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心理学上除了解释行为差异,还可以解释不同性别的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
从认知方式来看,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视觉和空间认知方面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在空间导航、图像旋转等方面,男性的表现比女性更好。
而在语言、记忆和社交方面,女性会表现得更为优秀。
在情感体验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表达情感,此外,女性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更接近语言表达,男性的情感体验则比较朴素直接。
三、文化学机制对性别差异的影响考虑到性别差异往往是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了解社会文化机制在性别差异方面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男女差异有所不同。
语言也会“男尊女卑”?——浅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
语 言作为 人类特有 的产 物 , 是 文化 的载体 , 承 载着人类 大量 的社会 文化信息 。在人类 发展的历史 长河 中 . 男性长期 处 于主 导地 位 , 而 女性 则 相对 处 于从 属地 位 。 这种“ 男 尊 女 卑” 的现象 不可避免地 反映在语 言之 中。 伴 随着 美 国妇女解 放运 动的兴 起 ,特 别是 社会语 言 学
大 批 优 秀 的研 究 者 。 白解 红 ( 2 0 0 0 ) 和孙汝建 ( 1 9 9 6 ) 分别从
“
语 用 学 与 社 会 心 理 学 的 角 度 详 细 研 究 和 探 讨 了性 别 语 言 。
签, 如“ p o s t ma n ” , “ f i r e ma n ” , “ s t a t e s ma n ” , “ s a l e s ma n ” , 等等。
描 述男性 描 述女 性
语 言使用者 使用 语言时 , 经 常会 表现 出一种 对女性 的贬低 、
轻视 、 侮辱 , 等等 , 具 体表现 在词 汇和交际两个 方面 。
2 . 1 词 汇 方 面
词 汇宛如化石一般 , 记 录着人类 生活的社会百态 。英汉
语言 中, 性 别 歧 视 主 要 表 现 在 词 汇 的构 词 、 意年 代起 , 性 别语 言成 为语 言学家们 争 相
研 究 的 重 要 课 题 之 一 。著 名 的 语 言 学 家 L a k o f( 1 9 7 5 ) 、
T r u d g i l l ( 1 9 9 4 ) 和R o m a i n e ( 1 9 9 4 ) 等 都 在此 领 域 做 了大 量 深
笔者试 图在前人研究 的基础之上 . 从 词汇差异 和交际差 异两大方 面人手 , 详 细分析性别 歧视现象 在英汉语 言 中的表 现, 并尝试从生 理、 心理 、 历史 和社会层 次探讨 此现象的成 因。
《性别差异》资料
(3)把女性分为两种类型:
女性型——被动、自恋和受虐
男性型——主动、竞争和攻击性
(三)埃里克森:(内部空间观)
内部空间概念是他对两性研究的一大贡献
男女的内部的空间决定了人们对外部空间的认识,还决定了人类的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
(二)有待进一步确证的结论:
1、女孩不比男孩更有“社会性”
2、女孩不比男孩更易受暗示
3、两性有同样的自我尊重要求
4、女孩的机械学习和简单重复学习并不更好,男孩在抽象的学习和新内容的学习中也不更强
5、男孩并非更擅长于分析
6、男女在受遗传和环境影响上是一样的
7、女孩并不缺少成就动机
8、认为女孩靠听觉,男孩靠视觉是没有根据的
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是同一的、明确的。
但有少数人对自身性别的认同不同一,属于性少数,体现了性别的多样性。
(二)多样性、混杂性:
1、典型案例:同性恋现象(主要是心理性别出现了问题)
2、混杂性——基因性别、生物性别、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不统一。
第四节性别的对待
如何看待性别这种社会现象。
一、性别是一种社会存在。
尽管如此,但人们还是公认:
麦考比和杰克林的《性别差异心理学》是对男女差异心理研究的最为杰
出的贡献,是这一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是一座里程碑。
三、确证的和有待确证的结论(麦考比和杰克林的研究)
(一)确证的结论:
1、女孩比男孩有较强的语言能力
2、男子有较强的视觉-空间能力
3、男子数学能力稍优
4、男子更有攻击性
7、存在一定的性别观念
第三章 文化与性别差异
婴儿出生后与家庭成员(主要是母亲和父 亲)的接触是社会化的第一步,儿童可能 以父母的行为作为观察学习以及模仿的榜 样,也可能从父母那里获得有关性别的知 识、态度和信念。
父母的抚养方式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有 直接的的影响。孩子还未出世,父母就按照社会 流行的性别角色价值观,对孩子的性别怀有期望。 孩子一降生,就因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有研究还发现,在大学四年,同伴的影响 能够改变女性和男性的性别角色观念,由 苛刻的、传统的观念变得更中性、更具变 通性。
3、大众传媒
Gerbner等人提出的大众传媒的培育理论 (Cultivation Theory)认为,媒体为社会 塑造了一个规范,人们认为真实世界也应 像这个规范描述的一样,从而通过模仿等 方式与这个规范达到一致。
父母对男孩的教育是期望型的,着重于教授他们 如何获取成功以及控制自身情绪的方法,而对女 孩子的教育是保护型的,总是向她们给予较多的 保护。
兄弟姐妹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也有一定作用。
Mchale等人(1999)的研究发现,与只有女孩或只 有男孩的家庭相比,同时拥有男孩和女孩家庭中 的儿童,他们的性别角色分化更显著。Mchale认 为,在只有女孩或只有男孩的家庭中,儿童有更 多的机会参与跨性别角色的劳动,如男孩洗碗、 作饭,女孩修理电器等;而在既有男孩又有女孩 的家庭中,父母会更“严格”的按照性别角色和 性别刻板印象对待儿童。
女权主义运动促进了性别差异的研究。
性别差异一方面是由生理差异造成;另一 方面,文化对男女差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
一、文化与性别角色
(一)性、性别、性别角色的概念 性(sex)通常指男女之间在生物特性和生理上的
差异,最主要是生殖系统的差异,包括生理的、 荷尔蒙的、生化方面的差异等。 性别(gender)指社会文化对适合男性或女性特 定行为模式的一种划分,也指个体所知觉到并承 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的心理状态,这一概念主 要从社会文化和个人心理的角度区分男性和女性。
英语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 9 9 在 底 特 律 做 过 关 于 性 别 语 言 特 征 差 异 的 调 16 ) 查 , 果 发 现 男 性 有 6 . % 的 时 间 把 后 鼻 音/r 发 结 22 i/ j
i/, 女 性 只有 2 . % 。又 如 , 洲 英 语 常 被 认 n 而 89 澳 为不 够 标 准 , 带 澳 洲 英 语 口音 的 女 性 要 比 男 性 少 而
维普资讯
第2 0卷 第 2期 ( 0 2年 第 2期 ) 20
J un lo b iI si t o t n lt s o r a fHu e n tt e frNai ai e u o i
湖 北 民族 学 院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版 ) 哲
出 的机 会 大 于 男 性 。 在 语 调 方 面 , 性 的 变 化 很 大 , 女
比男 性 更 富 有 表 现 力 。女 性 使 用 升 降 升 或 降 升 调 式 的 频 率 比男 性 高 。 如 :
Hus nd:W he l n r b e d ba n wildi ne e r a y?
、
交 际 英 语 中 的 性 别 差 异
Wi :O … ao n s O cokT? f e h ru d、i T , lc x 在 这 个 例 句 中 , 子 回答 时 运 用 了升 降 升 调 式 , 妻
暗含 着 s ’ o k,i ta ky uo o ge ? 这 i oc c f h t o ri yu a re x l o f
1 语 音 层 面 .
征 求 意 见 的 口 吻 , 映 了女 性 语 气 犹 豫 不 决 及 其 反
温顺 、 贴 的 性 格 。若 把 对 话 中的 角 色 进 行 交 换 , 体 男 士 可 能 以高 降 调 收 尾 , 气 坚 决 、 定 。 在 表 示 歉 意 语 肯
中国文化中的性别意识和女性价值研究
中国文化中的性别意识和女性价值研究中国文化中的性别意识和女性价值是研究性别差异和女性地位的重要方面。
这个话题不仅仅是在学术界广受关注,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备受关注。
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性别差异和女性地位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女性的地位和性别平等问题。
本文将从文化角度探讨中国文化中的性别意识和女性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性别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传统观念认为男女有别,男性是家里的顶梁柱,女性是家庭的支撑。
男人被认为是强壮和坚韧的,负责赚钱养家,女人则负责家务和养育下一代。
这种性别分工在历史上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许多书籍和文艺作品都呈现了这种思维方式,这也让人们产生了刻板印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思想方式正在慢慢改变。
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性别平等和女性的地位。
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意识,逐渐被摒弃。
二、女性价值的变迁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女性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方面,由于社会进步和人民观念的转变,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并且有机会进入到多个领域发挥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女性也逐渐在经济活动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例如担任企业领导,在政治领域中表现出色等等。
然而,尽管女性地位得到提高,但在某些领域,依旧存在难以摆脱的性别歧视。
例如,在招聘和职业晋升中,女性逐渐因为其性别面临着种种限制。
在一些传统企业与领导干部当中,依然存在扎堆歧视女性的情况。
三、文化对女性地位的影响中国文化对女性的态度与她们的地位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过去的历史中,文化扮演着控制女性的重要角色。
父系思想、女德、三从四德等传统观念,为女性的社会地位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传统文化中强调女德,这种思想成为妇女从小就要接受的塑造方式。
女性不仅希望具有德性,还必须维护节操,遵守社会习俗。
而这种思想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们应该正视这种传统文化,去评估它何时过时,何时该保留。
委婉语与性别差异
委婉语与性别差异在语言表达中,经常会遇到“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的疑问,这就涉及到文化选择原则的问题。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语言运用的全过程,语言单位的选定形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汉语从形式到表达都带上了浓厚的人文因素,而委婉语作为礼貌语言的一种,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观念、传统习俗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委婉两字,含有手段与效果的双重含义。
委,指手段,采用迂回曲折的言说方式而避免直露,婉指效果,获取婉转动听的效果而免除刺激与不快。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对客观世界里引起情感上,心理上负面影响的事物,需要一种表达手段去化解,需要一些词语去适应这种表达的需要,这就是委婉语产生的主要原因。
如何化解?从表达机制上说,有两种方式:一美化,例如死亡,称过世,化鹤等;二淡化,即在言语中尽量选择模糊性,掩饰性,含蓄性的词语,以达到淡化客观事物容易引起的负面心理效应。
如有病,说成欠安,不舒服等。
通过外延的扩大,使语义的内涵变得模糊起来。
陈原、许国璋、王宗炎等学者认为,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价值之一就在于它提出了语言研究的数量化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即量化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以一个具体的言语社团或行业、或年龄阶段为调查对象,根据事先拟定的调查项目,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取得关于一定语言现象的调查数据,最后动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量化的结果,从而对正在演进中的语言变化做出数量化的概括。
拉波夫认为:言语共同体的界限关键在于同一言语共同体的成员对于言语行为规范具有一致的评价。
按照这一定义,本文姑且将南京部分高校看成是一个言语共同体。
同时,我们可以把性别看成是一种社会文化建构,(吴小英,1998)由于我们所描写的言语性别差异实际上是一种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而非个体差异),因此,这些差异在很多程度上所体现的正是社会现实角色在言语行为中的实现或表现。
本次调查采用填写问卷的形式,主要研究南京部分高校委婉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
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研究
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研究作者:张蓉芳梁海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2期摘要: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令人文学家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本文试图从汉字、语音、词汇、语法及言语交际方面介绍性别语言差异的研究概况,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性别语言差异;概况;原因;问题1 汉语性别差异研究概况性别语言学的研究,国外开展得比较早,进行得比较充分;汉语的研究起步则比较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涉及这一课题的语言学著作较早的有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近期的有祝蜿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王德春的《社会心理语言学》等。
专门研究性别语言的专著较少,除了孙汝建《性别与语言》,就是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
这些研究是从社会学、心理学、词汇学、语用学、修辞学及跨文化交际学等角度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对性别语言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第一,汉字方面的研究。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沉淀着丰富的社会文化,透过对汉字的分析,我们会看到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所从事的主要活动。
目前关于此类汉字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于对女部字的研究,大多学者是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分析女部所反映的社会性别文化,如王宁《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第三章第三小节的《女性意象》、学位论文如王燕的《说文女部字与中国传统文化》、苏庆红的《说文女部字研究》、戴红亮的《女部字语义与文化内涵透析》、王琳琳《女娲与汉字文化——从汉字的女部字看古代妇女地位演变》等。
第二,语音方面的研究。
语音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直接的记录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是人类最重要和最方便的交际工具之一。
我国性别语言研究在此方面的研究比较早,现代语音学的开创者赵元任先生早期就提出“女国音”现象。
而到目前为止,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高、音长、音色、音准四个方面。
谈“他”与“她”的语言性别差异
谈“他”与“她”的语言性别差异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与“她”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发展变化,最终定型为具有性别意义的“他”与“她”。
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性别歧视和性别差异。
歧视表现在:泛指中多用“他”;不明性别时多用“他”;性别明确时也多用“他”。
差异表现在:女性更喜欢用第二人称代词去指称第一人称的内容;女性偏重于用第三人称代词指称第一人称的内容;女性喜欢用不定指的人称代词“人家”来指称定指的内容;艺术语言更偏向于“她”。
标签:他她语言性别差异汉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发展变化才最终定型为现代汉语中的“他”“她”与“它”。
这不仅体现了语言自身发展中此消彼长的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他”与“她”的语言性别差异,充分显示出社会发展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在语言选择中的重要作用。
一、“他”与“她”的历时演变(一)“他”的产生与演变由多重系统构成的语言体系中,词汇被学术界认为是发展最为迅速的。
而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的产生和发展却经过了较为漫长的发展历程。
多数学者认为,单数第三人称代词是从上古汉语指示代词“之”“其”“彼”“厥”发展而来的。
[1]上古语言发展的进程表明,它们虽然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但是却尚未脱离指示的性质。
这些指示代词还没有一个能真正作主语的。
换句话说,它们只是在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产生之前被人们采纳的“替身角色”。
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其”在南北朝时正式成为人们运用口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在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新的形式“伊”“渠”和“他”。
“伊”在先秦时作指示代词,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到了魏晋,“伊”成为很流行的人称代词,例如在《世说新语》中有“伊”字19处,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有18处,只有一处是用作专有名词“伊尹”的,如:“伊必能克蜀。
”(《世说新语·识鉴》)。
“羊邓是世婚,江家我顾伊,庾家我顾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卷第4期2009年4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Jour m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H igher Edueestlen Editi on)Vol14 No14Ap r12009词语文化意义与性别差异单新荣(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广州,511370)[摘 要] 词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体现了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词语具有文化意义。
性别差异来源于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的因素。
本文从词语的词形构造、词语的语义内涵、词语的语用三个层面来分析词汇文化表现出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 词汇;文化意义;词形结构;语义;语用[中图分类号] H313 [文献标识码] A[作者简介] 单新荣(1968—),女,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在语言的构成要素中,词汇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
词、词组、习语、谚语和警句都属于词汇,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结晶,体现了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
语言的选择反映着语言使用者的文化意识及思想意识。
泰勒(1865)定义文化为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影响人们的语言行为,Sap ir 曾经说到:“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的理想和工作的总汇”。
“性别”(gender)是“社会科学关于人的性或性别的总称”,包括两性心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综合差异。
社会语言学认为,性别差异现象来源于一系列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的因素。
1975年,罗宾・雷可夫的《语言和妇女地位》开创了语言和性别研究的先河。
20世纪70年代语言性别差异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研究变量存在于社会语言学的许多领域之中(Thorne&Henley1975;Lyons1981;M ilr oy1984)。
关于性别差异成因有不同的学说,如雷・波德惠斯特尔(1971)的“文化阐释论”,鲁宾・莱考夫(1973)的“男性支配论”,彼德・特鲁吉尔(1972)“西方社会遵循着因性别取向不同而互异的价值标准”。
性别言语是人们的思维和认知在语言中的具体象似体现,词语文化在不同的层面表现出不同的性别差异。
一、词形构造与性别差异男女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拥有的权力差异,使女子依附于男子,这种文化定位早在《圣经》中就有记载,夏娃是由亚当的一条肋骨衍生出来的,因为她取自man,所以,她就是附属于男人的woman(wo2源于古英语wif <wife>)。
英语中女子没有自己的语言,只能借助于男性语言。
著名语言学家Greenberg提出了有标志(marked)和无标志(un marked)理论,标志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英语中性别差异现象之所在,大部分表示男性的名词都是无标志的,而表示女性的词都有标志。
男性名词是常用的、普通的,而女性名词是在男性名词基础上加后缀构成的。
如: p rince,waiter,host,her o等无标志,但如果把它们变成表示女性的名词就得加上相应的后缀2ess等,如p rincess,waitress,hostess,her oine。
著名语言学家叶斯帕森(Jes per2 sen,1924)注意到“虽然像liar,p r ofess or,inhabitant, Christian,arist ocrat,f ool,stranger,neighbor这些词语可以不分所指对象的性别,男女通用,但是还有一些词语名称由于男女社会分工或功能的不同(the corres ponding s ocial functi on),单指一方,无法共用。
例如m inister,bishop, lawyer,baker,shoe maker,nurse,dress maker,m illiner”。
有些男性名词词语可派生出女性词语,如由king可派生出kingdom,但queen却不能派生出queendom。
二、语义与性别差异词是有意义的。
利奇(1998)把词语的意义放在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认为词语有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
语言是变化的,使词语的意义也发生迁移,一个最初表示褒义色彩的词语,因强势文化的影响,当用于指称弱势文化群体时,其语义内涵可能发生变化,变成贬义词。
但涉及到男性词语时,语义变化相对稳定平缓;对女性所指对象时,其语义变化过程连续多变,歧视诋毁色彩与日俱增,因此形成一种特殊的“语义反转”(se mantic rever2 sal)变化模式(Ehrlich&King1994)。
例如:在古英语中, governor与governess分别用来表示某领地、地区行使主权的男女首领,后来却被赋予各种不同的最新含义,如gov2 ernor变为统治者、地方长官、总督、省长、州长,代表权力无比的统治者;Governess则变为家庭教师或情妇。
再如l ord和lady,l ord至今仍指贵族,君主,上帝等地位尊贵及权势显赫的人物;lady原表示高贵,体面,文雅的妇人,而在现代英语中它的语义发生了变化或已完全消失,只表示a fe male individual(单身女性),在美国俚语中可用来指下流的女子。
三、语用与性别差异词汇以语义的形式表达语用功能。
Yule(1996)认为“语用学所关心的是说话人(或写作者)所传递的和听话人(或读者)所理解的意义”。
斯彭德(1980)认为,per2 hap s和maybe出自不同性别的说话人之口时,不但获得了不同的结构属性,而且也有不同的语用意义。
雷克(1954)认为,像sex,l ove,home之类的字眼,对于男女两性来说,有着不同的引申含义。
艾博(1972)认为,英语中有一些短语用法;如果出自不同性别的说话者之口,就有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You caught me with my pants down一句,出自男性之口,表达的是一种感到窘迫不安的隐喻说法,出自女性则总是理解为字面所指的意思。
斯瓦克(1975)研究发现,男女使用OK所表示的语用功能不同,男子在谈话过程中有使用这一语言成分表示话题转换的迹象。
在交际中,女性多使用色彩“mauve”“beige”等闪性词语。
卢为中(2002)在对词序进行分析时就考虑到了文化观念的影响,文化观念制约下的“尊卑”顺序,“优劣”顺序和“主次”顺序也影射到词序中来。
透过词序,可审视其中的民族文化内涵。
表示男女两性的词语都以男先女后的顺序排列,如husband and wife,boys and girls,s on and daughter,br other and sister,father and mother。
倘若我们把这些词的排列顺序颠倒过来,就不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了。
这足以说明,男尊女卑是一种普遍想象。
女性在语言应用方面还经常被商品化和食物化,妇女在西方社会中被视为商品和财产,女性角色的从语言运用方面形象地反映出来。
如美国旧金山曾刊登一则这样的广告:W e married off our last daughter.(我们嫁掉了最小的女儿。
)作者用的是marry off这一短语,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诸如aucti on off (拍卖掉),sell off(廉价出售)之类的习语。
作为词语组成部分的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涉及性别差异,其中不乏有贬低女子社会地位和能力的谚语,同样体现出男尊女卑的社会与文化心理。
例如Man,woman and devil are the three degrees of comparis on.(男人,女人和魔鬼,三级差别分贱贵。
)这些谚语集中地反映出妇女天生低人一等,反映了妇女受压迫、受欺凌、被动无助的社会地位。
再如贬低妇女缺乏理性,Long hair and short wit. (头发长,见识短。
)此外还有:Every woman would rather be beautiful than good.(女人爱美不重德。
)Dear bought and far fetched are dainties for ladies.(爱慕虚荣是女人的嗜好。
)这些英语谚语诋毁女子缺乏理性,心胸狭窄,惹事生非。
根据语言学家考证,女子多舌这个说法存在于多种文化之中,这一点在谚语中表现得最为透彻,如Women have l ong t ongues.(妇人长舌。
)Words are women,deeds are men! (女子多言,男子实干!)正如汉语里的“长舌妇”一样,女子似乎除了会讲话外已是一无是处了。
语言是文化观念的产物,它所表现的内容带有历史的烙印。
在妇女婚嫁方面,英语谚语也表现出浓烈的轻视妇女与贬低妇女的语言文化色彩。
美国英语里有一句话:A man is successful.A woman is sexy.(男才女貌。
)形似中庸,但暗含对女性的深刻歧视。
如M arry your s on when you will,your daughter when you can.(娶媳不忙,嫁女宜速。
) Daughter and dead fish are no keep ing wares(女大不中留,鱼死不能存。
)这些谚语反映了在婚嫁方面把女性当作商品的倾向,女性似乎生来便是靠美貌姿色来取悦社会。
在双性含义的词汇中,人称代词he的含义将女性看作男性的附属品,给人们心理造成错位。
目前,在英语国家,包括he在内的性别歧视语言的负作用受到各方关注。
四、结 论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基石,词语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建筑材料,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我们在学习词汇时,不仅要学习词的构成、语义,还要了解词语使用国家的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状况、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为跨文化交际打下语言基础,以避免因性别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误解和混乱。
性别差异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语言的变化与发展和整个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性别差异逐渐减少,但是要消除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还要经历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1] Leech.Se man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 R ichards J C.Vocabulary in Language Teaching[M].Ca mbridgeLanguage Educati on,2000.[3] 刘淑颖.大学英语教学法研究[J].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1252137.[4] 孙汝建.性别与语言[J].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5] 徐大明.社会语言学研究[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 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7]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8] 张喆.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