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蚁族
【成功走向职场】职场精英蚁族
职场精英蚁族“月入2万以上、身居管理或资深岗位”应该是职场精英的基本特征。
而蚁族,一般说的是那些承担着极大身体和精神压力的人,就象那些“举着超过自身体重400倍的东西、拖着超过自身体重1700倍的物体”的坚忍的蚂蚁一样。
其实,数量庞大的精英们,包括经理人和老板,在拥有着一定经济实力的同时,却在极度的压力下不能享受自己的幸福。
是什么让他们处在这样尴尬的境地呢?忽略了重要不紧急将工作用“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进行划分,然后分类处理,是一种非常基础的工作方法,也是流传很广的管理技巧。
但是,一旦工作起来,我们还是很容易陷入日常锁碎中。
“下属找你汇报工作”、“老板找你问询工作”、“客户来访”等,都不容易回避和拒绝。
至于“审批费用”、“拟定员工福利”等,也是精英们责无旁贷的职责。
所以,我们就是这样掉进了“紧急的”工作中乐此不疲,被老板、被下属、被客户无情地占据着宝贵时光,一天的时间也被横七竖八地分割成不规则的拼图,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大打折扣。
当然,精英也处理了很多“紧急而重要”的工作,因为,老板、下属和客户也不可能让你忘掉和忽略。
但是正是在解决和应付这些或重要或不重要的紧急事情中,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大多被忽略了,至少是被排在了“有时间再做”的末位。
而直接的后果,就是“紧急的事”层出不穷。
正如人所说,每一个紧急的事情后面就对应着一个被我们忽视了的重要问题没有解决。
那么,那些重要的事,被我们忽略了,而最终反过来通过其他方式来浪费我们的时间、削弱我们的精力、降低我们的效率、损害我们的健康?也许,下面的文字中,存在着一些答案。
惰于育人,懒于招人我们这些精英们,很多时候很勤奋,但很多时候很懒惰。
特别表现在育人上。
我们太忙了,教导下属做好工作,显然会占据我们为数不多的宝贵时间。
所以,“等等吧,有空再说吧”,……,这些都是我们的借口和让我们更忙的原因。
我曾经的一个直接下属,在我极具上进心的忙碌和升迁中变成了我的间接下属,暮然回首,却发现她从一个人见人爱的优秀员工变成一个被人颇多抱怨的“老资格”。
沪蚁 生存现状调查研究
沪蚁生存现状调查研究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
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蚁族”的数量在近几年内急剧增加,对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深入了解该群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我们针对上海地区的“蚁族”群体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蚁族;生存现状;调查一、研究背景“蚁族”是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这一群体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形势变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蚁族”的数量在近几年内急剧增加,遍布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上百万的规模。
“蚁族”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该群体正成为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尽管还没有形成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阶层”,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各种困境是值得反思和重视的。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价物价飞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城中村”现象日益显现且范围迅速扩大,对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上海“蚁族”并没有形成像北京唐家岭那样的聚集地,主要散落在小区里,且以合租形式居多,在静安寺、徐家汇附近以及闵行区的西边城乡结合部也较多存在。
为深入了解该群体的状况,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调查小组分别走访了闵行区、徐家汇及周边的“蚁族”聚居区,以20~30周岁间的高校毕业生和社区相关工作者为调查对象,以采访和发放调查问卷为主要途径。
最终,收回有效问卷数223份,调查小组根据采访记录与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二、“沪蚁”群体生存现状综合上海市闵行区与徐汇区及周边“蚁族”群体的基本情况,我们从生活面貌、职业状况、教育背景、社会保障水平四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调研结果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从生活面貌来看,“蚁族”明显被城市日趋边缘化,高额的房价与水涨船高的房租,让“蚁族”只能蜗居于上海各区域的边缘地带或散落于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区。
从“蚁族”等词看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从 蚁族 等i看社会 /层与社会 流动 司 刀 \
陈 倩
摘 要 “ 族” 蚁 群体 尴 尬 的生 活现 状备 受关 注 , 文从 分 别从 对 “ 族 ” 念 的界定 , 图勾 勒这 本 蚁 概 试 个特殊社会群体窘迫 的现实社会 图景, 并分别从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的视角, 动静态结合分析“ 蚁族” 存在 的社 会原 因及 这 一群体 的发 展 困境 。 关键 词 “ 族” 社会 分 层 社会 流动 蚊
¨ _ ¨
一
・
算・0 ・ 22 12
-
1 — 01.
CA N G S N G A
生 陷入结 构性 的机会 不公 平状 态 。 区域 发 展不 平衡 使 而改 变 自己的人 生 。 十年寒 窗考 上大 学后 , 他们仍 然 为 了今 后能 找到 一个 好工 作 而努 力学 习 。但毕 业 时他 们 社 会 阶层 的断裂 成 为可 能 , 中小 城市 或是 农 村相 比 , 与 大城 市拥有 更 多 的就业 机会 和更 大 的发展 空 间 ,大城 却发现 , 由于没有硬关系和好背景 , 只能又 回到农村等 市经 济社会 不 断发 展 ,城市 的魅 力 和 吸引力 也在 不 断 欠 发达 地 区。 会 阶层结 构 出现 的板 结 现象 , 社 为底 层 民 增强 。 与一 些小城 镇 或西部 的城 市相 比 , 以为大学 生 众 的向上流 动增 添 阻力 ,对 社会 不公 现象 的无奈 等成 可 蚁族 ” 上体 现得淋 漓尽 致 。 身 提供 更 为优厚 的待遇 和更 好 的发展 空 间 ,很 多大学 毕 长 的烦 恼在 “ 业 生在 大城 市 巨大 的吸 引力感 召下 ,越是 人才 饱 和 的 发达地 区或大城 市 , 前去 择业 的就 越 多 , 急需 人才欠 发 三 余论 达 的中西 部地 区或农 村反 倒难招 到人 才 。 与此 同时 , 随 着高 校招 生规 模逐 年扩 大 ,高 等教 育 由精英 教育 向大 蚁 族 、穷二 代 的生存 困境反 映 出 向上 社会 流 动受 众化 教 育 的转 变 , 特别 是 近几 年来 , 国大学 毕 业生 面 到 的阻 力 , 天 , 我 今 社会 流动 的宏 大 进 程仍 在 继 续 , 在有 临 大 的就 业 压 力 , 不稳 定 的工作 状 况 导致 “ 蚁族 ” 生 序 、 开放的主流趋势下 , 社会流动中存在的阻隔和难题 活 窘迫 , 人生 发展 的各个 方 面都与 预期 相差 较远 。 也 F益 凸显 。户 籍 制度 的分 割 , 会 资源 的分 配 不均 , t 社 从 社会 学 的角度 看 ,蚁族 ” 社会 阶层 化 的现 象 , 行业 用人 制度 的僵 化 与任人 唯 亲 ,使 优 秀人 才 的发 展 “ 是 是社会 向上 流动 受 阻导致 的结果 。任 何社 会都 存 在社 空 间 E渐 缩小 。如 今 的“ 族 ” 向上 流动 的沮 丧一 如 t 蚁 对 会 阶层 现象 , 社会 阶层 的产 生与社 会 流动 密切 相关 , 二 上 世 纪 8 代 初 的潘 晓大讨 论 ,都 不 约 而 同地 发 出 0年 者是 一个 问题 的两 个方 面 。社会 流 动是 指社 会成 员从 “ 人生 的路 为何越 走越 窄” 的呼号 。 某一 种社 会地 位转 移 到另一 种 社会 地位 的现 象 。在一 在 一定 意义 上讲 , 阶层 不 可怕 , 有 可怕 的是社 会 阶 个 既定 的社会 阶层 结 构里 ,如果转 移 流动 的方 向是 由 层固化, 不能正常社会流动。 社会存在底层群体也不可 较 低社会 地 位流 动到 较高 社会 地位 , 称 为上 升流 动 , 怕 , 可 可怕 的是底 层扩 大 化 , 理 的社 会 阶层结 构 是稳 定 合 反之 , 称 为 下 降流 动 , 两 种流 动 统称 为垂 直 流 动 。 的 、 放 的 、 活力 的 , 阶层 可 以通 过 广泛 妥 协 和合 则 这 开 有 各 社 会 流动特 别是 向上 的社会 流动 可 以打破 社会 阶层分 作来实现共同利益 ,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 中实现“ 共 化带来 的消极 影响 ,给较低 社会 地位 和 社会 处境 不理 赢 ” 社会 学家 通常认 为 现代 阶层结 构形 态应 该是 中间 。 想的社会阶层成员带来希望 , 带来努力和前进 的动力 , 大 、 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 , 即中产 阶级逐步变大 , 促使 让社 会充 满生 机和 活力 。 社 会底 层变 小 中间变 大 。 一个 和谐 的社 会 , 应该 给社 会 自隋唐 开创科 举 制度 以来 ,中 国传 统 社会 开始 建 成 员 特别是 具有 较 高知 识储 备 的高 校毕 业生 以公 平 的 立 比较通 畅 的下 层社 会 向上层 社会 的流动 机制 ,从 而 竞争 机会 , 拓展 多元 化 发展 空 间 。要 通过 改 革 , ��
浅析“蚁族”现象
浅析“蚁族”现象“蚁族”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具有高知、弱势、低收入、聚居生活、不被关注等特征,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
其日益壮大的队伍引起了社会的充分关注与重视。
本文通过分析“蚁族”的生存现状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蚁族”的生存现状“蚁族”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他们怀揣梦想,可微薄的薪水,勉强度日的生活现状让他们无所适从,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断裂让他们不知所措。
1.“蚁族”的物质生活“有工作,没生活。
”、“生存之上、生活之下”这似乎是对“蚁族”群体最确切的概括。
据调查研究显示,“蚁族”多从事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如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和餐饮服务等低层次、低收入、临时性的工作,绝大多数群体成员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靠家里接济度日。
该群体成员收入的70%以上用于支付房租与承担基本生活保障,其“恩格尔系数”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标准。
“蚁族”没有固定的居所,他们是“漂流”一族,随时可能被房东“扫地出门”。
2010年,北京“蚁族”的主要聚居区——北京市唐家岭村面临拆迁,大约5万唐家岭租客不得不另觅他处。
他们被灯红酒绿、纷繁多彩的城市生活所围绕,忙碌了几多个春夏却依然无法跻身其中;他们身处一个欲望泛滥的世界,却深陷可望而不可得的窘困境地。
2.“蚁族”的心理状况“蚁族”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消极完美主义特质明显。
他们面对从“天之骄子”到“劳动力产品”的巨大落差,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使得他们不得不与农民工、城镇下岗工人竞争同一个职位;他们面对自身刻苦奋斗却得不到仅依靠父辈权力、人脉即可获得好工作的社会现实,没有“硬”关系,在与富二代不公平的竞争中他们败下阵来。
一直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他们,面对就业的挫折,生活的失落,产生了对前途对生存的迷茫。
与其在大城市当蚁族 不如回小城市做贵族?
目标。 一位女生提出建议,大家可以结合就业 考虑房价。现在一线城市房价普遍高,那么二三线 城市就可以借此时机创造条件吸引青年回去,带动 地方发展。这样既能解决大量就业,促进地方发展, 还能缓解房价。
黄骅租房
。 北京理工大学一位今年将要硕士毕业的女生 说:“马上面临的不仅有工作地的选择、工作的寻 找,还要面对高房价,感觉压力非常大。” 这 是3月13日在团北京市委组织的主题为“与青年教师 和大学生共话‘两会
’热点”倾听日活动中,大学生们的发言。倾听日 是团北京市委的一项品牌活动,要求各级团组织的 负责同志定期深入青少年群体中,了解青少年在读 书学习、就业创业、交友婚恋、文化生活等方面的 需求、困惑,解答青少年关
达自己的观点。 一位有西部支教经历的学生说: “房价10年前不像现在这么热,我们也不知道未来 10年会是什么样子,所以眼睛不能只盯着眼前。当我们在探讨毕业后是否能留在北京,能否买得起房 子的时候,西部还有
许多人上不起学。我们与其忧虑悲观,不如把眼光 放长一些,放远一些。中国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 那里不存在‘蚁族’和蜗居。”这位同学还建议团 组织树立一批更接近青年的榜样,这样能激励更多 人,让年轻人觉得有前途有
%来自小城市,省会城市不到7%。他们大多数人是 从农村到大学再聚居村,不是“啃老族”。同时, 这反映出一些社会现实,就像有人问的,4年前用一 袋钱换一堆书,可是现在一堆书为什么还换不到一 袋钱? 对于这些问
题,在学校里也做学生工作的廉思承认自己还不能 给出很好的解释,但是团组织有责任去帮助这些青 年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他认为,由于北京的地域吸 引力,未来还会有许多“蚁族”出现,这些人中大 部分是团员,还有一部分是
党员,许多人是“口袋户口”,在生存压力下,他 们需要创业辅导、心理辅导,这正是团组织能够做 到的。 “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和父母说自己的真 实生活情况,但是他们愿意和我们说,这是因为我 们是去做研究,是真诚的。
工匠收获蚁:蚁族里的“另类”
33
上是这片沙漠里最“憨”的动物了。 它们“战斗力”低下,不懂得协同 作战,身手也不敏捷,在发现猎物的第一时间,它们甚至都无法一 口咬上去。就连蚂蚁一族的招牌化学武器—— —蚁酸,它们也完全分 泌不出来。
如果你往工匠收获蚁的蚁群中扔一只猎物, 它们会立刻陷入 混乱,大部分工匠收获蚁根本无法确认猎物的位置,只会漫无目的 地乱跑。就算少数“幸运儿”能跑到猎物旁边,也只会笨手笨脚地咬 住猎物,随即因为用力过猛导致身体腾空。 更糟糕的是,只要这猎 物还活着,只要它还能动,再多的工匠收获蚁都无法阻止它逃跑。
编辑
/
薛江波
36
收 集“狂 魔”
蚂蚁一般不喜欢储存食物,它们喜欢吃新鲜的叶子、昆虫的
尸体,而且在蚁穴中堆积食物可能会给它们带来致命的危险。 例
如腐烂食物带来的真菌会蔓延至整个巢穴,杀死蚁卵、幼虫。 因此
很多蚂蚁不得不每天采集新鲜的食物,一旦天气不好,无法外出
获取食物,整个蚁群就会“闹饥荒”。
工匠收获蚁就没有这样的烦恼,它们是名副其实的收集“狂
在长期的进化中,工匠收获蚁逐渐收起了自己的“捕猎技能”,
34
专门吃植物种子, 所以它们的长相也和大部分蚂蚁有所不同:它 们的头很大,牙齿又宽又厚。 在工匠收获蚁的蚁群中,小个子一般 负责打理巢穴,中等个头的则负责收集植物种子、拓宽蚁巢,而大 个子们除了负责收集植物种子外,还要用它们强而有力的大牙咬 碎植物种子。
独 家“秘 籍”
跟其他蚂蚁比起来,工匠收获蚁的“战斗力”低得可怜,它们只 能在沙漠里艰难度日吧? 如果你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工 匠收获蚁活得很“滋润”。
一般的蚂蚁并不擅长加工植物的种子, 因为大部分植物种子 的外皮都很厚,不容易剥开,即使成功剥开了种子皮,那硬邦邦的 果肉也很难啃得动。可这些难题在工匠收获蚁那里都不是问题,它 们有自己的独家“秘籍”。
“蚁族”的阴影与光亮
中国 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 圜
_( 编 王 慧 美编 澎 湃 ) 责
J y 00 P O L ’ T IU E 1 u , 1I E P E RB N l2 S I 9
入 ,他们还能够保持适 当的生 活水 平。其次 拥有高等教 育的学历让他们觉得 自我具有一定 的发展潜 力。底层公
众 的 一 个 重 要 标 准 是 很 难 融入 到 社 会 的 中层 和 高 层 ,但 他 们 可 以 通 过 自身 的 努 力 与 追 求 达 到 社 会 中层 与 高层 的 收 入 标 准 并 能 很 快 地 融 入 到 这 些 群 体 当 中 。他 们 普 遍 认 为 自我 的 文 化 修 养 能 让 他 们 与 同等 收 入 人 群 隔 离 开 来 , 与底 层 公 众 划 清 界 限 。
对 立 意识 及 情 绪 。 现 在 需要 做 的 就 是 要 走 进 “ 底层 知识 青年 ” 的 生活 , 了
人 ,缺 乏 共 同 的政 治意 识 ,难 以组 织 起 来 形 成 一 个 政 治上 的
解他们 的诉 求和行 为,保住他们 向上 流动 的渴 望。 ( 作者为
抗争 。其 次,他们有可能在 某些方 面带来社会动 荡,例如 出
通过采访 ,这部分大学生群体普遍认为 自己不属于
底 层 公 众 。他 们 认 为 ,底 层公 众一 个最 重 要 标准 就 是 收
群体 普遍扎根在城中村 ,那里房租低廉 ,不少刚毕业的
大学 生都 聚集 在 此 。 “ 族 ”生 活 :房 租 3 0 自 己 做 饭 。 “ 族 ” 收 蚁 0元 蚁 入 微 薄 ,生 活 能 省 则 省 。 “ 中 村 里 的 房 子 租 金 少 , 城 村 子 越 往 深 处 的越 便 宜 ” ,师 范 类 历 史 学 专 业 毕 业 生 小 王 就 选 择 了这 种 地 方 ,一 人 住 着 一 间 0 0 元房租 ,吃饭都 是 自己打 点。 “ 蚁族”工作 :收入 刚能养活 自己。大学毕业生找工 作难 ,很多毕业生第一份工作都是先养活 自己再谋发展。
蚁族比啃老族值得尊敬
龙源期刊网 蚁族比啃老族值得尊敬作者:周石来源:《职业》2010年第05期关于蚁族的争论仍在持续。
唐家岭等蚁族群居地的拆迁改造,引发了蚁族该向何处迁移、是否回二三线城市等一系列的新问题。
有的大学生甚至担忧自己的前途,害怕自己成为蚁族。
面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我们国家已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每年有近六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这么多大学生都成为社会“精英”是不可能的,更多的毕业生将成为普通劳动者。
大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后,少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过一段“蚁族”生活是正常的。
因此,大学生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正确看待蚁族现象:1. 蚁族人数被夸大从数量上看,蚁族的人数是被盲目夸大了。
有人估计北京有近十万大学生成为了蚁族,而全国有近百万人次的蚁族,这样的数据是值得商榷的。
2. 蚁族非弱势群体不要把蚁族当作弱势群体。
有的人以一种救世主的心态来看待蚁族。
成为弱势群体的前提条件,是这些人别无选择,只能忍受目前的生活。
而蚁族们并不是这样,他们是主动选择这种生活的,所以他们不是弱势群体,更不需要人们的“怜悯”。
3.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一些学生毕业后愿意留在大城市,暂时过着蚁族生活,是这些学生的自我选择。
他们这种选择生活的权利,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对他们的生活进行“评论”“干涉”“说三道四”,是不好的。
同时也不要过多地批评他们为什么不到基层去工作。
4.要看到他们的优点蚁族们的特点是不怕吃苦,乐观面对现在与未来,为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奋斗,这种精神值得提倡,这种生活方式需要尊重。
蚁族比啃老族以及赖在国家救济上的人要好得多。
过艰苦生活,是优秀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
年轻人不经过艰苦奋斗,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相信,在蚁族中将来一定会出现一些杰出人才。
同样,“富二代”的同学也要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成才。
吃苦是青年人不可回避的成长经历。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书记)。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蚁族”生存状态干预模式的启示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蚁族”生存状态干预模式的启示【摘要】“蚁族”一词一经提出,就引发了各个阶层的各种维度的热烈讨论。
对于“蚁族”产生的原因以及当前蚁族的生存状态,有人批判有人感叹。
“蚁族”目前成为了社会中一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其成因是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当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深入的民间讨论对于剖析“蚁族”现象是有益的。
但是,“蚁族”现象如果仅仅停留在社会话题层面,显然是不够的。
当前亟待需要的是社会政策层面的研究和关注,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下对于“蚁族“生活状态进行干预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引导的是一种积极型、促进型、投资型的干预模式。
【关键词】“蚁族”;发展型社会政策;生存状态【中图分类号】g40-05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260-011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内涵1.1梅志里的理论观点。
梅志里综合个人层面、社区层面和政府层面的社会发展战略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制度视角,即动员各种制度包括市场、社区、国家来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
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应重点关注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投资,即将社会政策资金重点投向能够改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状况、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技能的社会项目上,重在提高社会群体参与经济竞争的能力,致力于消除社会成员参与经济活动的障碍。
1.2吉登斯:积极的福利社会。
吉登斯在反思传统福利国家的基础上,提出了福利国家改革的新思路,这个新思路就是“构建积极的福利社会”。
积极福利的基本原则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人力资本上投资,而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经济资助。
在积极的福利社会中,福利开支将不再是完全由政府来创造和分配,而是由政府与其他机构(包括企业)一起通过合作来提供;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发生了转变,自主与自我发展将成为重中之重;在福利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上更加注重地方化和市场化,第三部门在提供福利服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福利社会意味着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家庭、个人都是社会福利的参与主体和责任主体,都应当对社会福利做出贡献。
基于心理和文化视角分析大学生“蚁族”现象成因
基于心理和文化视角分析大学生“蚁族”现象成因摘要】“蚁族“,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代称。
近年来“蚁族”现象逐渐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它的形成涉及复杂的社会背景、时代因素,以及群体自身特点,而这种现象和行为的背后,也有值得分析的心理和文化因素,透过“蚁族”现象与其所处文化关系的分析,不仅能够帮我们更好地认识“蚁族”的成因,也能进一步引导我们思考行为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蚁族”;大学生;文化与行为;心理【中图分类号】R3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4-0309-021.前言2009年,学者廉思出版了一本名为《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的书,首先提出了“蚁族”这个概念,所谓“蚁族”,就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代称,他们有和蚂蚁相似的特征是:高知、弱小、群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
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一些临时性工作,平均月收入低[1]。
2010年12月,廉思又出版了《蚁族Ⅱ——谁的时代》,报告中的调查结果显示,“蚁族”呈现年龄上升,学历上升,重点大学毕业生数量上升等“悲观”数据,蚁族已逐渐沦为了社会新底层[2]。
大学毕业生似乎进入了一个“向下的青春”的发展通道[3],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当前,已有大量关于“蚁族”的调查报告分析,这些调查报告均来自社会学领域,多大从宏观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
本报告试图从心理学的微观视角出发,以文化与行为的关系为着重点,通过对这个特殊群体文化现象的深入分析,探究大学毕业生“蚁族”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因此,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文献[1,2,4],并联系了目前已工作、状况符合蚁族特征的同学进行了深入访谈。
现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并做详细的分析。
2.“蚁族”生存现状报告与分析2.1 受教育程度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蚁族”主要由大专生和本科生构成,研究生占的比例很少,但有扩大的趋势。
关于“蚁族”群体问题研究综述
动力市场可供 给岗位 的稀缺 ,也源于大学毕业生 的求
职意愿及其就业 能力不足 ,还源于劳动力 市场供求 匹 配 的效 率 不足 。针对 我 国近年来 出现 的 “ 族 ”现 蚁 象 ,研究者们进行 了大量 的研究 。他们认 为 ,由我 国 高学历 群体 无法 实现 有效 的 “ 知识 就业 ”而 引发 的 “ 蚁族”问题 的主要原 因 ,有如下几个方面 :
积不足 1 0平方米 的城 乡结合部 或近郊农 村 ,已经形 成了一个个聚居 区域一 “ 聚居村”[。 6 ]
会需求脱节 ,导致 结构性失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 不健全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 完备 ,导致摩 擦性失业 ;
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城市内部主要市场和次
要市场 的分割 ,导致 自愿性失业 [。 n ]
论 支持 。
务 、教育培训等 临时性工作 为主 ,有 的甚至处 于失业
半失 业状态 ;第三 ,从 家庭 背景上来说 , “ 蚁族 ”
中的绝大多数成员来 自于经济欠 发达地 区的农村或小
城镇 中较低 阶层 的家庭 ,希望毕业后能够依靠 自己的 劳动所得来 回报辛勤劳作 的父母 ;第 四,从年龄上 说, “ 蚁族 ” 的年龄 主要集 中于 2 岁 到 2 2 9岁之 间 ,
效 的 “ 识 就业 ” 知 ,表 现 为一 定 程度 上 的 “ 识失 知
业” ,是引发 “ 蚁族 ”问题 的主要原 因 ,这 既源 于劳
场需求增长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造成劳动力市场上 大学毕业生供给远 大于需求数量 。另一方面 ,大学毕 业 生求 职预期 与实 现条件 错位 、 “ 及化 ”教育 与 普 “ 精英 ”就业 错位 、培养模 式与 “ 场”需求错 位等 职 方面 的供求结构错位【。还有研究者从 需求 、供给 以 1 2 ] 及供求 匹配等三个角度来分析我 国当前大学毕业生无
透析《蜗居》背后“蚁族”就业心理危机
一
、
细览《 蜗居 》 真面 目、 蚁族 ” “ 一代为哪般
以往在电视剧 中出现 的“ 重点 大学毕业 生 ” 形象 , 往往
透 析 《 居 》 后 “ 族 ” 业 心 理 危 机 蜗 背 蚁 就
李 颖
(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摘
10 7 ) 0 82
要: 热播剧《 蜗居》 现 了一个 20 展 0 2年到 20 0 9年 的小历史 , 一个关于“ 蚁族” 生活的历 史。透 过《 居》 通过 蜗 ,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 ,蜗居 》 为众多 网络论坛 讨论 区 《 成
的热门话题 , 于《 关 蜗居》 的争 论半个 月 以来 几乎 每 日都 登 上十大热帖排 行榜 。不 仅是 在集 中讨论 影视 剧 的专 门板 块, 就业 、 家庭 、 爱情 、 房产 、 至笑话板块 , 甚 都掀起 了持久 不
平均为 15 96元 , 面对北 京高 昂 的房租 , 能选择 居住在城 只 乡结合部 的聚居村 。某 种程度上 , 蜗居》 的海 萍像是一 《 里
个“ 蚁族” 的代言 。青年 群 体蕴 含 着极 大的 社会 能量 。这
种社会 能量 既可以成 为伟 大 的创 造力 量 , 可 以成 为 巨大 也 的破坏力量 。“ 蚁族 ” 一代 的就 业心 理 问题 不 是一个 小 问 题, 它不仅关系着 “ 族 ” 蚁 的生存 和发 展 , 而且 与我们 社会 的和谐密切 相关 。
“ 蚁族 ” 的生活状 态, 我们看到 了这一代 大学生关于就 业择 业 的心理危机 , 文便 由此分析 了“ 族” 本 蚁 就业心理 的
浅谈大学生蚁族现象
浅谈大学生蚁族现象以廉思为代表的调研团队的《蚁族》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蚁族”这个词语也入选“2009年十大流行语”。
何谓“蚁族”呢?“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
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根据廉思等人的概括,就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蚁族”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慢慢走入人们的视线。
他们像蚂蚁一样“高智、弱小、聚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有的还毕业于重点大学,拥有较高的智商和知识水平,他们又是像农民工一样的困难群体,游离在城市边缘,过着比较艰苦的生活。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失业人群的增加,他们的生存状态引起了政府、学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客观地说,“蚁族”甚至算不得什么新鲜的社会问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剧,人口的流动性趋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固化的阶层生活被打破,“蚁族”或者“柜族”出现,是底层群体不屈向上的结果;另一方面,城市里有富翁、也有“蚁族”,这是非常正常的社会生态,如果一座城市处处莺歌燕舞,这种世外桃源景象与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比对,反倒显得较为诡异。
但是蚁族的产生到底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也许知晓了原因我们才可以也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蚁族学校教育的失败产物。
在分配工作的年代,学生们要学的东西无关紧要,只要考试过关就行,但是,随着高校市场化改制以后,学生们要学的东西首先要适应市场的要求,否则,只能沦为蚁族,但我们的学校学习的知识非常的落后,学生们还在为考试而学习,没有形成谋生的技能,这样的学习并不能产生促进社会发展以及帮助学生未来生活更美好的应有效应。
教育是百年大计。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蚁族”现象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蚁族”现象为时11周的社会心理学课已接近尾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我一直十分感兴趣,经过这学期的学习,着实学到了不少东西。
以下是我将理论联系实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探讨当代大学生“蚁族困境”的现象。
“蚁族”,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
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其特点:大学毕业、高知、聚居、容易被忽略。
这是“蚁族”的基本内容。
以下几点是“蚁族”群体的现状和共性:一、高知低收入。
“蚁族”们大学毕业,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是高知阶层,但是处于低收入状态,。
群体中大多数人从事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以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为主。
群体中甚至有的完全处于失业状态,全靠家里接济度日,平均月工资不到2000元。
二、聚居。
“蚁族”是聚居群体,他们聚居在一线城市的城乡结合的地方“蚁族”根据分布地区的不同,主要分为“京蚁”、“沪蚁”、“江蚁”、“秦蚁”、“穗蚁”等等。
,聚居地房租低廉、消费水平低,但是环境恶劣,鱼龙混杂,生活水平低下。
三、精神压力大。
由于是大学毕业,并且大部分是一类本科,不愿意去二三线城市发展,在大城市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只得留在城市的边缘继续奋斗。
此时的他们已是大学毕业的成年人,继续为了留在大城市奋斗的机会成本很大,可不比当年在大学里好好学习。
他们对自己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不满,又不接受回乡发展,在聚居地生活水平低下,所以“蚁族”们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生活中更无幸福可言。
四、被忽略的弱势群体。
根据廉思课题组对蚁族心理状态所做的调查,"蚁族"目前正处于身体状态最好的年龄段、自我效能感较强,导致躯体化、恐怖等分值较低。
走近“蚁族”:并非弱势群体 有旺盛生命力
•
而贫困家庭学生大学毕业后,就业更加困难。 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觃模扩展不毕业生就业课题 组调查显示,家庭背景越好,毕业的工作落实率 不起薪点就越高。父亲为公务员的毕业生不父亲 为农民的毕业生对比,前者平均月收入比后者多 400元,前者的工作落实率要比后者高出14个百分 点。没有背景的大学毕业生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 家庭付出的巨额投资得丌到吅理补偿。而有背景 的即使成绩径差,也依然能靠关系和钱财迕入好 单位,幵在工作中继续受到照顼。
•
如此,家庭背景的差异,被转化成受教育质量和考试成绩的差别,戒 继续求学不辍学打工的丌同,继而就是就业机会、收入不社会地位的 相异。在一个丌吅理的机制乊上,教育就返样丌断将社会中已有的阶 层结构一再复制,仍而成为再生产社会丌平等幵使乊吅法化的斱式。 社会由此陷次越高,学校知名度越大,受 家庭背景的影响就愈小。然而,起点不过程的丌公平,能走到返一步 的贫困孩子注定是九死一生的例外。幵丏,丌少学校已开始普遍实行 研究生教育的收费。
走近“蚁族”:幵非弱势群 体 有旺盛生命力
• 根据调查显示,“蚁族”大多来自农村和县级市,家庭收入较低,年 收入在10万以上的只占到8.2%;父母处亍社会中下阶层(其中有相当部 分不三大弱势群体身份重吅),父亲职业阶层为管理人员、与业技术人 员的比例分别只有3.5%和8.5%;同时,仍就读学校质量来看,也存在较 大的偏向性,超过90%的毕业生毕业亍非重点大学。总体上呈现较低 阶层家庭的子女更多地获得较低水平的高等教育资源和较低的就业工 作的倾向。
•
• 但当今中国,背景决定过程和出路现象凸显。城 乡乊间,大小城市乊间的教学质量的差异是共知 的。有钱人子女可以就读更好的学校和接受更好 的教育,幵会得到照顼,某市就曾经觃定民营企 业前100名纳税大户的子女中考均可享受加20分的 照顼。出身贫困家庭的学生谈丌上择校和请家教 等权利,幵丏由亍父母的学历和教育水平较低, 相对而言,无力承担起辅导子女学习的责任。两 者的差距最终在高考分数上见分晓。径明显,父 辈家庭背景影响子女教育获得:优势阶层子女更 多的获得本科等较高学历,而弱势阶层子女更多 的获得与科等较低学历。
“蚁族”群体的生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业。
应有 的效果 。
。。
l l 羹 工 冒 ll
■_
随 着城 市化 的快速 发展 , 城 市规 模 的不 断扩 大 ,在 城市 中
也 产生 了这 样 一 个庞 大群 体——
备 高等教 育 经 历 ,有 一 定学 识水 平 。第 二 ,绝大 多数 来 自乡村或
县 城 中低 收 入家 庭 。大学 毕 业后
族” 由于 自身工 资收 入较低 ,在 大城 市生 活 花销 比较 大 ,因而 绝 大多数 “ 蚁族 ”成 员成为 “ 月光
低 ,且 很 不稳 定 。 由于 刚参加 工 i 作 不久 ,工资 待遇 不 高 ,缺乏 工 作 经验 ,加之 对 自己的求 职 目标
和 工作 理 想不 够 明确 ,往 往难 以
我 国大学 毕业生 人 数逐 年增 加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高校 毕业 生就 业从 过去 的 “ 统包
统揽 ”转 变为 毕业 生和 用人 单位 “ 自主择 业 、双 向选择 ” 。与 此 同时 ,我 国社 会正 经 历城 市化 、
换便 司空见惯 。调查 中9 % 3 的受访 零 ” 的群租 行 为 ,显然 没有起 到
市场 竞争 激烈 的现代 社会 ,
大 学毕 业 生想 找到 与所 学专 业 完
正 处于 初 入社 会的 年龄 阶 段 ,具
于人均 月租金 不足4 0 、人均居 _ 全 对 口的 职业 岗位 越来 越难 。调 0元
研 中有近7 %找不到与所学专 业对 0 口的 工作 ,这 在一 定程 度 上使他 们感 到在 现职 工作 岗位 上 “ 用 无 武之 地 ” ,认 为 自己怀才 不遇 ,
“蚁族”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样的背景下 , 大学毕业生要想在工作 5 年内拥有 自己的住房 ,
已经成为遥不可及 的梦想 。当低 收入遭遇高房价和高房租 ,
捉襟见肘的支付能力迫使大量大学毕业生群居在人流拥挤 的
城 乡结 合 部 或 “ 中村” ‘ 族” 此 产生 。 城 ,‘ 蚁 就 ( ) 学 生缺 乏正 确 的 职 业规 划 三 大
足, 已经 超 负荷 运 转 且 学校 拥 挤 不 堪 。这 些 问题 和 困难 已经
随着大学生连续 ‘ 发” 批 进入市场 , 大学生 ‘ 斤卖 、 按 零薪 酬” 等折价现象大量涌现, 大多数 ‘ i ’ 蚁族’ 已经习惯于被企业压 榨 。廉价的待遇 , 让他们在 自己所向往 的那个城市孤独且弱 小 。调查 发现 , 大多数 “ 蚁族” 从事的都是简单的技术类和服 务类工作 , 好多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 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他 们缺乏对 自己的职业规划 , 根本不知道 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
电话 、 发邮件 、 QQ聊天或者回母校等方式与这些专业人员面 对面地交流 , 专业人员也可以参考学生毕业前的个人信息档 案, 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上 的咨询 和就业指导 , 以免有些心 理素质差 的人 ‘ 人歧途” 误 。 就像 ‘望 I 族 ] 虫 一样 , 大一新生刚踏人大学校 门时 , 也还是
( ) 学 生 自身 的观 念 与现 实之 间的 矛盾 二 大
学生 的行为。而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 , 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很重要 。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中
的激励教育法和感染教育法 , 对在校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有
重要的指导作用。激励教育法是激励人们的主观动机 , 鼓励 人们朝着正确 目标努力 的方法 ; 而感染教育法 的特点是受教 育者接受教育的无 意识和不 自觉 。 从大学一年级起 , 学校就应该通过激励法教育学生 , 使他
贵族vs蚁族
这个是经典的大学一年级的辩题,所以双刃的,但是小城贵族胜于大成蚁民,这个方面感觉好辩论一点!~对方主要会从蚁民的毅力与精神,与大城的接触面,两大方面来论述,不过我们也可以用蚁民的众多与他们的生活与发展条件来论述!我们用的是现实方面来论述,对方用的是精神的层次!不过注意中国现在的城市化问题,一大难点!因为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很多小城市的年轻一辈的人都纷纷让孩子到大城市里读书,出来让自己的孩子在大城市里工作,虽然面临的困难多,就业情况不佳,不过这个就是现实,这是为的是能让自己更近一步地了解与拓宽自己的接触面,能有跨越性的发展!小地方的优势:1、物价低。
最典型的是房价2、容易在事业上成功。
因为高学历高文凭的人都在大城市当蚁族3、压力小。
小地方没有大城市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4、人少,衍生出许多便利。
比如坐公交车有座位、去超市不用排队5、可随时看望父母、并蹭饭吃。
6、空气污染少、较环保7、亲戚朋友们都住同一城市,相互有个照应大城市的优势:1、就业机会多。
英雄有用武之地2、工资待遇高。
毋庸置疑3、个人进步快。
4、文化娱乐生活丰富。
可以泡吧看戏、可以唱Kshopping5、国内国外政府机构齐全。
办个什么证比小城市容易得多6.可以获得亲友的尊重和关注。
7.城市建设好,公共设施先进。
8.高水准医院多。
蚁族定义1、《蚁族》主编廉思认为,“80后”已经分化为“富二代”、“海归”、名校精英和草根“蚁族”等多个层次。
2、“蚁族”,是指居住在城乡接合部或近郊农村,月均收入低于2000元,年龄集中在22岁至29岁之间的“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蚁族状态:1、怀揣着读书改变命运的梦想,过着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的生活。
2、八成以上来自农村和县城,典型的“穷二代”,有家难回四辩总结时下,为数可观的大学毕业生怀揣梦想跻身于大城市一隅,隐忍而坚持地为了梦想成为默默无闻的“蚁族”,同时也有一些毕业生致力于建设我国的小城市,过着充裕滋润的“贵族”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英蚁族?如果一个“白骨精”样的人(注:白领、骨干、精英),惰于育人、懒于招人、大量直管下属又追求完美而被迫事必躬亲,其日常工作量可想而知。
“月入2万元以上、身居管理或资深岗位”应该是职场精英的基本特征。
而蚁族,一般说的是那些承担着极大身体和精神压力的人,就像那些“举着超过自身体重400倍的东西、拖着超过自身体重1700倍的物体”的坚忍的蚂蚁一样。
其实,数量庞大的精英们,包括经理人和老板,在拥有着一定经济实力的同时,却在极度的压力下不能享受自己的幸福。
是什么让他们处在这样尴尬的境地呢?忽略了重要不紧急将工作用“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进行划分,然后分类处理,是一种非常基础的工作方法,也是流传很广的管理技巧。
但是,一旦工作起来,我们还是很容易陷入日常琐碎中。
“下属找你汇报工作”、“老板找你问询工作”、“客户来访”等,都不容易回避和拒绝。
至于“审批费用”、“拟定员工福利”等,也是精英们责无旁贷的职责。
所以,我们就是这样掉进了“紧急的”工作中乐此不疲,被老板、被下属、被客户无情地占据着宝贵时光,一天的时间也被横七竖八地分割成不规则的拼图,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大打折扣。
当然,精英也处理了很多“紧急而重要”的工作,因为,老板、下属和客户也不可能让你忘掉和忽略。
但是正是在解决和应付这些或重要或不重要的紧急事情中,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大多被忽略了,至少是被排在了“有时间再做”的末位。
而直接的后果,就是“紧急的事”层出不穷。
正如人所说,每一个紧急的事情后面就对应着一个被我们忽视了的重要问题没有解决。
那么,哪些重要的事,被我们忽略了,而最终反过来通过其他方式来浪费我们的时间、削弱我们的精力、降低我们的效率、损害我们的健康?也许,下面的文字中,存在着一些答案。
惰于育人,懒于招人精英们很多时候很勤奋,但很多时候很懒惰,特别是表现在育人上。
我们太忙了,教导下属做好工作,显然会占据我们为数不多的宝贵时间。
所以,“等等吧,有空再说吧”……这些都是我们的借口和让我们更忙的原因。
我曾经的一个直接下属,在我极具上进心的忙碌和升迁中变成了我的间接下属,蓦然回首,却发现她从一个人见人爱的优秀员工变成一个被人颇多抱怨的“老资格”。
在一次她闹辞职之后,我在和她偶然共事的间隙,我问她出了什么事。
她说,团队大了,领导对下面的员工就不重视了,而且,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
她很想承担更大的责任,但看不到这样的希望。
而一直留下来至今,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认可这个公司。
我只好坦言说,其实我们考虑过一个更高的职位给她,但是发现她工作中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对她信心不足。
她问我,为什么不提醒和帮助她?我忽然发现,即使对于这些一点就透的优秀员工,我们很多时候以忙碌为借口懒惰于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提醒。
这样能挽回的,当是很少的幸运。
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问题时,这些曾经优秀的员工,或远走高飞,或早已失去了在公司里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我们其实知道,找到一个好员工很难,即使是一个基层岗位,找到一个合适的员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却经常忽略了对现有员工的关怀和指导,让好员工流失或变坏。
另一方面,我们太忙了,忙得没有时间及时补充团队,没有对重要的岗位建立梯队。
总是心存侥幸,“先等等吧”、“看什么时候有空时再说吧”。
于是,在团队成员流失或业务快速增长时,才发现人手不够。
而在手忙脚乱地招人时,常常不得不在录用标准上降低,造成团队整体战斗力的下降,甚至更严重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某些基本原则,让不适合团队的人加入进来,为以后的工作埋下了地雷。
我们忙呀忙,但是,作为公司核心资产的优秀员工,却被我们排到了应该被注重的末端。
所以,如果你经常加班到最后一个离开公司而又问题百出,如果你的团队总是不齐整,如果中间离开一个人就让你焦头烂额,那又能怪谁呢?不能忍受不完美除了懒于培育团队之外,精英们自身的完美主义心态也促使自己沉湎于紧急不重要的事,让自己变成蚁族。
完美主义,应该是精英们的“共同主义”,乔布斯的成功和Macintosh、iPod、iPhone的魔幻设计都来自于对完美的偏执。
但是,对不完美的过分偏执和不容忍,却也是精英们负重如蚁的重要原因。
我曾经骄傲但目前感觉羞辱的一个事情是,曾经设计了一个“Made by General Manager 版”的客户来访登记表。
原因在于,我感觉前台设计的表格非常丑陋而又不完整,完全有损公司的形象。
于是毅然决定,我要亲自来设计这个事关企业形象的表格。
后来的表格确实很漂亮又实用,但是代价是我花费了1个小时来做这个事情,同时,让前台百无聊赖又备受打击地坐在前面。
其实,对于员工工作的不完美,多点宽容,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指导,让工作结果不断向完善前进,才是管理的正途。
简单地说,对过程的不完美宽容些,对结果的不完美苛刻些。
同时,这显然也是“惰于育人”的恶果。
如果平时注重对员工在办公软件方面的培训,如果加强主管对下属工作结果的要求,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而当时,我至少可以和她沟通一下如何把这个表做得更好,或者让她的主管和她一起来改善这个表格。
在问题中教育员工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图一时之快亲自上阵,显然是更好的方式。
从这个事上,我看到的是,“惰于育人”加上“对不完美的不容忍”,很容易引发“事必躬亲”的结果。
这样下去,精英岂能不蚁族?!管人超过八个不能忍受不完美是精英变成蚁族的温床,而管人过多则是促成精英蚁族的客观原因。
管理幅度对一个管理者最多直接管理的人数做出了明确的定义,管理教材上的说法是不要超过5个。
从经验上来,一般复杂程度的管理工作,不超过8个是合适的。
但实际上,却很难控制住。
比如一个区域总经理,下面列几个省级经理或分支机构负责人,同时又兼顾一下职能方面的下属,有时候还想直管几个重要片区,直管的人数不知不觉中就上去了而不自知。
最直接的后果是,和直接下属交流的工作量一下就多了,打电话、接电话、写邮件、发邮件、看周报、反馈工作计划、重要工作支持……而自己能单独拿出来做自己工作的时间自然减少,而后果是重要工作没有有效完成,造成日常工作中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解决。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系统、有针对性地指导下属的工作显然就更不可能了。
恶性循环下来,不但自己的工作效能受影响,管理下属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下属自身工作也不容易得到有效的支持。
结果,大家真正就像一群蚂蚁,超负荷工作,累、疲、加班、不能休息。
而像市场大局、同行举措、营销策略调整、团队建设等一系列需要花时间了解、思考、分析的事情,却有意无意地列在了工作日志中“有空时再做的”行列中了。
不看书,不聊天,不运动,不睡觉如果一个“白骨精”样的人(注:白领、骨干、精英),惰于育人、懒于招人、大量直管下属又追求完美而被迫事必躬亲,其日常工作量可想而知。
抛开工作结果的压力,仅仅是工作量的压力就是惊人的。
特别是自己陶醉在这些事务性成果的满足感中,那是相当的可怕。
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哪还有时间看书,哪还有时间找朋友聊聊天?自然,很容易忘记了运动,很自然地废寝忘食,缺少睡眠。
我曾经顶着黑眼圈,经常一周跑若干个城市,好几个年头下来,干得比牛累、比鸡起得早,业绩反而不理想。
失去基本减压方式和必要的休息,崩溃怕是迟早的事,害人害己。
而且,不读书,知识不能得到更新,也不了解一些新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当然也不可能有新的东西去培训员工;不聊天,也无法从朋友那里借鉴有用的经验,视野就被限定在自己这一点框框架架中。
我共事过的一个技术总监曾经和我说,要坚持每个月至少找一个朋友聊聊天,开拓一下视野,拓展一下思路。
我非常认同。
朋友经常交流,交换的信息也多了,大家都受益,心情也愉快了。
而我现在和朋友们聊天,大家最常见的问候语是“最近有没有什么好书可以推荐”。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位艰苦创业中的朋友推荐的,薄薄一本,看起来和企业管理没什么关系,但是其对中国汉唐宋明清制度的精辟分析,让人阅读放松之余,对于管理制度的设置和调整有非常大的启示。
而《水平营销》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也是很早朋友推荐的,从根本上弥补了我当初完全纵向营销思维的局限。
思想需要更新,身体同样需要。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我在谈些什么》,让我和我的工作伙伴迷上了跑步,出差时背包中带上一双沉重又占地方的跑鞋。
而查查出差城市里的游泳馆,晚上半个多小时的水中运动,沉重的脑壳为之一轻,睡眠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增。
从王均瑶的壮年辞世到2010年12月31日中金公司马楠的猝死,一直提醒着坚韧如蚂蚁般的精英们,要正视健康问题。
忽视来自组织外的认可敬业的精英,绝大多数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在忘了读书、运动的同时,还忘了在行业中或其他方面拓展自己的影响力,变成蚁族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作为老板,可能会错过一些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机会;作为“白骨精”,错失的可能是“更上一层楼”甚至是“侧目一望天地宽”的机会。
在我曾经是销售经理的时候,出差空闲之时,将销售心得和案例整理成文,多有发表。
正是这些被杂志和读者认可的文字,在我争取某知名咨询公司offer的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砝码,成功从一个sales向管理咨询顾问转型。
而这个转型,让我在积累一定的咨询经验后,得以转到企业管理者的岗位,让我终身受益。
我的同窗好友,在大学里当老师,教书科研之外,积极拓展管理咨询方面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上的努力,发表了几篇硬文章,破格提升为副教授。
陆琪先生的《职场刻薄话——精英蚁族》一文中,描述了一个在首席设计师招牌下疲于应付各种项目的建设设计师,在抽出部分业余时间参加各种设计大赛后,终于斩获几个大奖,成功借助在业内获得的认可而在原事务所中反“蚁”为主的故事。
所以,放一点自己的时间在公司之外的努力上,在调节身心的同时,不但可以为自己的未来预埋一些伏笔,创造一些机会,而且会促进自己在公司内平台的提升。
平台更大了,精英们才能活得更加从容,更加像一个幸福的人而不是一只忙碌的蚂蚁。
在手忙脚乱地招人时,常常不得不在录用标准上降低,造成团队整体战斗力的下降,甚至更严重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某些基本原则,让不适合团队的人加入进来,为以后的工作埋下了地雷。
放一点自己的时间在公司之外的努力上,在调节身心的同时,不但可以为自己的未来预埋一些伏笔,创造一些机会,而且会促进自己在公司内平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