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练习题:考点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版含解析
(完整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习题及答案
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题组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下图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B.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2.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及可能的后果是(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海洋“生物泵”作用的影响可能是( )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4.材料中体现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 )A.循环功能B.转化功能C.生产功能D.平衡功能下图是我国土壤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18河北保定模拟演练)据图可知黑垆土主要分布在(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6.(2018河北保定模拟演练)青藏高原东南部形成红黄壤的原因是( )A.海拔高,热量充足B.较低纬度谷地,水热充足C.海拔低,光照充足D.河流谷地,水源条件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
图Ⅰ示意研究区范围,图Ⅱ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图Ⅰ图Ⅱ7.(2017广东深圳一模)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
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A.洞庭湖平原B.东南丘陵C.山东丘陵D.华北平原8.(2017广东深圳一模)2001—2010年间,研究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
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四川)一轮复习同步练习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
读图回答1~2题。
1.按图中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B.②①④③C.①②③④D.②④①③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答案 1.D 2.A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4万多公顷盐碱地。
读图回答3~4题。
3.两千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主要目的是( )①减少水分蒸发②获得更多的雨水补给③实现自流引水④分段施工,降低工程难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如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关于此地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B.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C.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答案 3.D 4.C(2017·北京东城区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④①③D.③①④②6.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水文D.生物答案 5.A 6.D(2019·湖南常德上学期期末)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对着植物拍摄,软件能立即对比辨认出植物,下面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该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读图完成7~8题。
7.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 )A.太行山区B.长白山区C.昆仑山区D.武夷山区8.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 )A.③②①B.③①②C.②①③D.②③①答案7.D 8.A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考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题
高考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题雨林带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分解和再循环速度快,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养分,加上长期受水的淋洗,土壤一般比较贫瘠。
热带雨林带土壤贫瘠与图中实线箭头①③④的关联度大。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4~6题。
4.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5.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6.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解析] 4.C 5.D 6.C 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在高山苔原带,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大气温度与海拔有关;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坡度大,积雪厚度小,坡度小,积雪厚度大,积雪厚度与坡度有关,与海拔基本无关;坡度大小影响土层薄厚,海拔高低影响气温,土层厚度和温度影响植被的生长,所以C正确。
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长白山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大,积雪薄,且积雪易被风吹走,导致冻害加剧,所以D正确。
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
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气候变暖,降雪的条件不易形成,使得雪期推后,且变短,裸露的矮小灌木因缺少积雪的覆盖而冻害加剧,所以C正确。
下图为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原理及效应图。
读图完成7~8题。
7.对图中箭头①的解读,正确的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减少B.地面吸收的大气辐射减少C.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D.大气逆辐射释放的热量增多8.该图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 )A.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B.相互影响实现环境自我修复C.具有地带性分布特征D.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解析] 7.C 8.D 第7题,结合图示信息知,箭头①说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的过程。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练习:专题综合1+地球和地图+Word版含解析
[2019湖北武汉质检]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1~2题。
01图示区域内河流落差可能是()A.78 m B.98 mC.128 m D.148 m02图中m、n、p、q四地中()A.m地位于阴坡,坡度较其他三地陡B.n地位于鞍部,地势较其他三地高C.q地位于山谷,在m地的东北方向D.p地位于山脊,处于盛行风迎风坡答案:1.B 2.A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图上相对高度的计算和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根据河流流入海洋,可判断入海口处海拔为0 m;结合等高距可判断,图示区域内河流最高处海拔为80~120 m,因而可确定图示区域内河流落差为80~120 m,可能是98 m。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图示区域的地貌特点和位置判断,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
根据纬度变化可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m地位于山地北坡,为阴坡,且其附近等高线密度较其他三地大,因而坡度最陡,A项正确;n、p两地等高线向高处弯,为山谷,B、D项错误;q地等高线向低处弯,为山脊,C项错误。
[2019山东部分中学调研]水圳是人工修建的用来灌溉农田的水利系统。
下面图1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图2是水圳示意图。
读图,回答3~5题。
图1图203河流某河段的两个断面水面的高程差称为落差。
a溪流的图示河段落差可能为()A.20 m B.40 mC.60 m D.80 m04下列四条水路中表示水圳的是()A.b B.cC.d D.e05暴雨发生时,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最易被侵蚀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答案:3.B 4.A 5.C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溪流落差的判断。
图1中等高距是20 m,a溪流最高处海拔为140~160 m,最低处海拔为100~120 m,则a溪流的图示河段落差为20~60 m(不包括20 m和60 m),故最可能是40 m。
第4题,本题以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和水圳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水圳的相关知识。
2020年高考地理真题模拟题专项汇编__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0年高考真题】(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
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
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
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
据此完成9~11题。
9.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A.幼树B.中龄结实树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10.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1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答案】9.A 10.C 11.D【解析】9. 90年代以来,林线海拔迅速提升70-80米,因此,旧林线和新林线之间的岳桦林是90年代以来才开始生长的。
林线上升直至近年趋于稳定,说明新林线附近的岳桦是最近几年才生长的,还是幼树,A对。
本题容易误选B,觉得90年代以来生长到现在已经30年左右了,结合结实线稳定可知,不可能是结实树,排除B。
根据材料提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 70-80 米,但近年趋于稳定。
说明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近年来新生长出来的树,所以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幼树。
所以选A。
10.结合材料“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说明岳桦只有在夏季(生长季)才结实,而材料又说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夏季(生长季)温度变化不大,比较稳定。
结合材料气候持续变暖,说明冬季升温幅度比较大。
C对。
11.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长白山林线近年趋于稳定,说明没有新的岳桦林形成。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其应用(word文档良心出品)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其应用不论是平常的地理教学过程,还是几年前的地理高考,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重视程度比较高,有关自然带分布规律的考查较多,但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注却有些不够。
近几年的高考有了较大的变化,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及其应用的考查越来越频繁,考查的角度也不断变化,值得大家在日常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读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
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它们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
第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某一要素可以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也可以是外在的人为活动影响。
在各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滥伐森林,将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增多,引起气候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而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使气温降低,湿度增大,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第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使下游地区的河床水位增高,加剧洪涝灾害;河口泥沙堆积,使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河流出现断流;河流两岸土壤盐渍化加重等。
2020版高考地理讲义: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Word版含答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解读GAOKAOJIEDU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U板块一/考止■请单*谣蔚查漏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⑴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①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_生物__、土壤、地形等。
②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①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_光合作用__。
②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②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__,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陆地自然带①成因②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①形成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②分异基础:—热量__。
③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极(也可以说成纬度变化方向或经线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①形成原因:_海陆分布_的影响。
②分异基础:—水分—。
③分布规律: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或经度变化方向或纬线方向),自然景观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原因:—海拔一的变化。
(2)分异基础:__水热—状况的差异。
(3)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海拔的变化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4)表现:①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
②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谱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4.非地带性现象(1)形成因素:一海陆分布_、地形、洋流等。
(2)表现:既可在自然带之间形成,又可在某一自然带内部出现。
考法精也住—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i.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 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 们的生产、生活实践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 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训练(附答案)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训练(附答案)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5.热带雨林地区进行毁林造田,其结果是( )
A.局部气候得到改善
B.淋溶作用减轻,土壤腐殖质增多
C.加速地面径流导致对土壤的侵蚀
D.获得肥沃的耕地,符合可持续发展
6.大量捕杀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若干年后草原环境( )
A.恶化后逐渐变成森林环境
B.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C.植食动物大量增加
D.可能逐渐出现退化、沙化
答案
1.D
2.D
3.C
4.C
5.C
6.C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训练及答案的所有内容就是这些,查字典地理网希望考生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1.形成土壤最活跃的因素是( )A.地形B.生物C.气候D.水分答案 B(2018·牌头中学测试)“无尽夏”是绣球花的一个变种,因花期长而得名,花友发现,碱性土壤以粉红花为主,酸性土壤以蓝色花为主,中性土壤同一植株里既有粉红花又有蓝色花。
完成2~3题。
2.“无尽夏”花色随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变化性3.我国南方和北方“无尽夏”的花色( )A.南方和北方均以粉红花为主B.南方以蓝色花为主,北方以粉红花为主C.南方和北方均以蓝色花为主D.南方以粉红花为主,北方以蓝色花为主答案 2.B 3.B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直接影响图中的环节是( )A.①B.②C.③D.④5.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 )A.开垦沼泽B.开发水能C.保护雨林D.退耕还湖答案 4.A 5.C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6~8题。
6.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③沙尘暴频发④洪涝灾害增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上升B.毁坏植被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8.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答案 6.D 7.B 8.B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图1)和“某地貌景观图”(图2)。
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10.表示塑造图2中地貌的箭头是( )A.⑧B.⑦C.⑥D.⑤答案9.A 10.D(2018·衢州质检)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如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江南丘陵的红壤。
高考地理练习题及答案(1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考地理练习题及答案(1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 )
A.改变原始大气成分
B.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
C.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D.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表面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特征完全相同的区域
B.地域差异往往独立于整体性之外
C.环境整体性就是说自然环境是不变的
D.气候状况会影响植被类型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3.下列说法,符合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A.当草原植被为森林所取代时,可能是温室效应加强
B.当森林减少或人为清除大量森林植被时,可能使温室效应减弱
C.植被类型的改变,可能引起地表水热交换发生变化
D.森林的减少,可能引起气温日较差减少
4.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看,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合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5.热带雨林地区进行毁林造田,其结果是( )
A.局部气候得到改善
B.淋溶作用减轻,土壤腐殖质增多
C.加速地面径流导致对土壤的侵蚀
D.获得肥沃的耕地,符合可持续发展
6.大量捕杀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若干年后草原环境( )
A.恶化后逐渐变成森林环境
B.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C.植食动物大量增加
D.可能逐渐出现退化、沙化参考答案
1.D
2.D
3.C
4.C
5.C
6.C。
2020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
309教育网
309教育资源库 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全国卷】
1.(2016年全国Ⅰ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解析】第(1)题,考查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堪察加半岛地处季风气候区,图中等高线反映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且高差较大。
因此山脉对季风起阻挡作用,形成地形雨和雨影区且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差异。
第(2)题,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生存都需要大量的食物来源。
堪察加半岛空间狭小,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漫长,不利于植被的生长。
食物来源不足,限制了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数量。
第(3)题,图中信息反映甲地有河流,熊的重要食物——鲑鱼数量多,熊出没的概率大。
甲位于堪察加半岛南部,为夏季风背风坡,有森林且晴天多,利于隐蔽和拍摄。
【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
高考地理考前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考地理考前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习题】研究发现,植物生长季始期(SOG)、生长季结束期(EOG)和生长季长度(LOG)与城市化显著相关。
下图示意2001—2020年京津冀地区新老城区和城乡过渡带(0—20km)与农村(20—25km)相比,耕地、林地及草地的物候变化。
城乡温度差异越大,SOG与EOG提前/推迟的幅度越大。
据此完成1~3题。
1.与农村相比,耕地、林地、草地在新老城区的物候整体呈现()A.SOG提前,EOG推迟,LOG延长B.SOG提前,EOG推迟,LOG缩短C.SOG推迟,EOG提前,LOG延长D.SOG推迟,EOG提前,LOG缩短2.与城乡过渡带耕地SOG与EOG变化有关的因素是()①全球气候变暖②农作物播种期③农作物的品种④城市化的推进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以下对城乡温差响应最明显的是()A.0—5km,草地B.5—10km,耕地C.10—15km,林地D.10—15km,草地枫树、悬铃木和银杏等树种观赏性强,我国多个景区的景观道路秋冬季节实行“落叶不扫”(下图)。
环卫作业人员需要巡回检查路面,捡拾躲藏在落叶下的垃圾,确保整个景观路段的整洁美丽,从而将最美的树叶留给市民、最亮的景色留给城市。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强化作业: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强化作业: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21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知能升华作业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读下图,回答1~2题。
1.候鸟迁徙的“大西洋”路径经过的自然带包括 A.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B.冰原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大西洋”路径经过北美洲格陵兰岛附近即是冰原带。
答案:B2.下列关于迁徙的候鸟叙述正确的是A.为节省体力,“大西洋”路径一般按逆时针方向迁徙B.在①②路段所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热量的变化C.在③处稍作停留,是因为这儿地处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食物丰富D.一般9月至11月北迁,3月至5月南迁解析:为节省体力,候鸟迁徙尽量顺风而行,因此“大西洋”路径一般逆时( )针方向迁徙。
①②路段虽是纬度上的变化,但内部热量差异小,主要表现为水分差异形成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和热带荒漠的差异。
③处地处北冰洋南下冷水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食物丰富。
候鸟一般每年6月至8月在北方繁殖;9月至11月,向南方迁徙;12月至次年2月,在南方越冬;3月至5月,又返回北方。
答案:A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A~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 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Lr为干燥指数(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
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A.A→B→C→D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B.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分异C.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分异D.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经度地带的分异解析:A→B→C→D主要体现了热量收入的差异,因此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F→G→H主要体现了干燥度的差异,因此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经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练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练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滇西北等地的高山上,林线与雪线之间,有一个专门的地带—高山流石滩。
它是由寒冻劈碎、热胀冷缩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
那儿没有葱郁的树木灌丛,放眼望去,看起来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你认真观看,就会发觉有各种漂亮而专门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专门的景观带。
下图中的“花”为在遍地潮湿的碎石块间强壮醒目的一株1米多高的塔黄,叶片呈:“垫伏”(匍匐贴近地面生长)状,结合图文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有关高山流石滩的形成缘故叙述正确的是A.流石滩形成的要紧缘故是冰川堆积B.流石滩形成的要紧缘故是风力堆积C.流石滩的形成与剧烈的昼夜温差和冻融作用有关D.流石滩的形成与重力作用和较平坦地势有关2.“塔黄”花色鲜艳,叶片“垫伏”于地面,是高山花卉的重要生存手段,下列描述“塔黄”与“流石滩”环境的相关性正确的是图14A.花色鲜艳能吸引有限的动物为其传播花粉B.花色鲜艳能有效的进行光合作用C.叶片“垫伏”于地面,是为了适应强风及碎石松动的环境D.叶片“垫伏”于地面,是为了更好吸取地面热量【答案】1.CD2.AC【解析】1.材料中给出了构成流石滩的石块是由寒冻劈碎、热胀冷缩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
由此可分析,流石滩的形成与冰川沉积和风力沉积差不多无关,AB错。
其形成与物理风化关系紧密如冻融作用形成破裂的石块,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到较平坦处堆积形成,CD正确。
2.此花生存环境恶劣,动物专门稀少,花色鲜艳能够吸引到数量有限的动物为之传粉,A正确。
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
高山环境风力较大,气温低,地温也低,叶片贴地只是适应强风与碎石环境,C正确。
植物叶片不能直截了当吸取地面热量,D错。
3.生物圈占据的空间范畴是()A.大气圈的全部和水圈的全部B.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上部和岩石圈的上部C.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全部D.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答案】D【解析】生物圈占据的空间范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D对。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练习:考点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考点错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山西忻州检测]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
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0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读图,回答1~2题。
01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内容分别是()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0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答案:1。
B 2.C 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所以才能成为大河源头,同时具有降水少、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
地势高会直接造成气温低和空气稀薄等;气温低,才有冻土和冰川,故甲对应气温低,乙对应空气稀薄,丙对应太阳辐射强。
B项正确。
第2题,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A项正确;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B项正确;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应较薄,C项错误;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D项正确.综上,选C项。
[2019河南焦作二模]植物对气候的反应最为敏感,孢粉(孢子和花粉的统称)因体积小、质量轻、产量大、易保存等特点,成为了解古气候的重要媒介。
下图为240万年以来华北地区某地地层中四类植物孢粉带图谱.读图,回答3~5题。
03在孢粉带Ⅰ中发现大量松属类花粉,则孢粉带I时期该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 )A.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和草原C.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04图中能够反映该地区气候寒冷干旱的是( )A.孢粉带Ⅰ时期 B.孢粉带Ⅱ时期C.孢粉带Ⅲ时期 D.孢粉带Ⅳ时期05在孢粉带Ⅲb中发现了现在仅存于高海拔山地的大量云杉(乔木)花粉,这说明孢粉带Ⅲb时期该地区气候()A.寒冷湿润 B.温暖湿润C.寒冷干旱 D.温暖干旱答案:3.B 4。
高考地理第二节环境的整体性专题1
高考地理第二节环境的整体性专题12020.031,海拔高度相近的高山地区,垂直分布层次最多的自然带的山区是在()A.中纬度的东部季风区 B.亚寒带地区C.亚热带地中海区 D.热带雨林地区2,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3,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较明显的地区是()A.低纬地区 B.中纬地区 C.赤道地区 D.高纬地区4,世界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是()A.美国B.俄罗斯C.加拿大D.中国5,世界上经度地带性最明显的是下列哪个大陆的中纬度地区()A.北美大陆 B.南美大陆 C.亚欧大陆 D.非洲大陆6,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2).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3).该山可能位于()A.赤道附近B.40°S附近C.40°N附近D.极圈附近7,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非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8,陆地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叙述不正确的有()A.是受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的影响B.以热量为基础,与水分状况无关C.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D.由海南岛到大兴安岭的热带一亚热带一温带自然景观的差异体现了这种分异9,生物与环境的正确叙述是()A.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地球上所有动植物B.绿色植物可以直接把太阳能转变为热能C.生物的出现,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D.环境对植物生长有明显的指示作用10,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11,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练习:专题综合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2019广西宜州期末]下图中①~⑦代表陆地自然带,“干”“湿”表示水分状况。
读图,回答1~2题。
甲大陆沿某经线的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乙大陆沿南半球某纬线的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01自然带从①至④的变化反映的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从平原向高原的地域分异规律02甲、乙两大陆陆地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 )A.①与⑤ B.①与⑥ C.③与⑤ D.③与⑥答案:1。
A 2.C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区域定位等知识。
读甲大陆沿某经线的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可知,该大陆自然带以①自然带为轴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据此可以判断甲大陆是非洲大陆,再根据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判断①是热带雨林带,②是热带草原带,③是热带荒漠带,④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因此自然带从①至④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选A项。
第2题,读乙大陆沿南半球某纬线的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可知,该大陆自西向东由干变湿,且西部干旱地区分布较广,东部湿润地区分布较窄,可以判断乙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
再根据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⑤是热带荒漠带,⑥是热带草原带,结合上题可知C项正确。
[2019山东临沂期末]长白山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其上部还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
下图示意长白山天池北部地形及植被分布。
读图,回答3~5题.03图中甲、乙两处的植被分别为( )A.针叶林、高山苔原B.针阔叶交林、针叶林C.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高山灌丛04图中海拔1 800~2 000米的岳桦林上部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其原因是该地()A.干旱、寒冷、大风B.坡度大,易被流水侵蚀C.寒冷、贫瘠、大风D.海拔高,光照弱,生长期短答案:3.A 4。
C 5。
D 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判断。
由题可知,长白山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而甲位于海拔1 800米附近,气温低;乙位于森林带和荒漠带之间,故甲为针叶林,乙为高山苔原,选A项.第4题,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山西忻州检测]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
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0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读图,回答1~2题。
01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内容分别是()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0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答案:1.B 2.C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所以才能成为大河源头,同时具有降水少、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
地势高会直接造成气温低和空气稀薄等;气温低,才有冻土和冰川,故甲对应气温低,乙对应空气稀薄,丙对应太阳辐射强。
B项正确。
第2题,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A项正确;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B项正确;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应较薄,C项错误;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D项正确。
综上,选C项。
[2019河南焦作二模]植物对气候的反应最为敏感,孢粉(孢子和花粉的统称)因体积小、质量轻、产量大、易保存等特点,成为了解古气候的重要媒介。
下图为240万年以来华北地区某地地层中四类植物孢粉带图谱。
读图,回答3~5题。
03在孢粉带Ⅰ中发现大量松属类花粉,则孢粉带I时期该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A.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和草原C.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04图中能够反映该地区气候寒冷干旱的是()A.孢粉带Ⅰ时期B.孢粉带Ⅱ时期C.孢粉带Ⅲ时期D.孢粉带Ⅳ时期05在孢粉带Ⅲb中发现了现在仅存于高海拔山地的大量云杉(乔木)花粉,这说明孢粉带Ⅲb时期该地区气候()A.寒冷湿润B.温暖湿润C.寒冷干旱D.温暖干旱答案:3.B 4.B 5.A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读图可知,孢粉带Ⅰ时期该地区以草本植物、乔木的花粉为主,其含量分别在50%和40%左右,同时,该孢粉带中还有大量的松属类花粉,说明此时期该地区植被多为针阔叶混交林和草类,则主要的植被类型是针阔叶混交林和草原。
选B项。
第4题,乔木多为生长在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木本植物,灌木多为半旱生植物,草本为旱生植物,蕨类多属于湿生植物。
读图可知,该地区在孢粉带Ⅱ时期草本植物比重比其他几种高得多,蕨类植物比重却非常低,说明该孢粉带时期气候寒冷干旱,地表以干旱的草本植物为主。
选B项。
第5题,云杉是生活在湿冷气候环境下的典型乔木植被类型,现在仅分布于高海拔的山区。
读图可知,孢粉带Ⅲb时期地层中的乔木类、灌木类、蕨类花粉均含量较多,说明此时期大气湿度较大,适宜于乔木、灌木和蕨类的生长,同时,在该地层中发现大量的云杉花粉,进一步说明孢粉带Ⅲb时期气候寒冷湿润,选A项。
[2019山东潍坊模拟]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06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位置,③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按一定顺序填入a、b、c三个方框内,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②③①07森林面积锐减对该地区土壤和河流带来的影响主要有()①使土壤腐殖质增多②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③使河流含沙量减小④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6.D7.B解析:第6题,本题考查地理要素关系图的判读。
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影响,形成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受气候、植被影响,发育形成色暗、肥沃的黑土,故选D 项。
第7题,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变化的影响。
森林减少会加剧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还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故选B项。
[2019云南统一检测]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生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黏结形成的复合物,是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最具特色的微自然景观,其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
据此回答8~9题。
08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和演化过程中()A.生物多样性没有变化B.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C.会破坏原生生态环境D.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09生物土壤结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A.增加大气降水B.增强地面蒸发C.减小昼夜温差D.减少风蚀水蚀答案:8.D9.D解析:第8题,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演化。
生物土壤结皮是细菌、真菌等生物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地衣、苔藓等腐烂会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D项正确。
有机质增加,使得土壤的生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会变化,A项错误。
形成过程可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B项错误。
“微自然景观”反映了原生生态环境,C项错误。
第9题,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演化。
生物土壤结皮仅仅是改变土壤成分进而改变“微环境”,对大气降水影响不大;生物土壤结皮有助于生物多样性增加,使得低等植被增多,蒸发减弱;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生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黏结形成的复合物,对昼夜温差没有影响;生物土壤结皮有助于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风蚀水蚀,选D项。
[2019清华大学2月诊断测试]行道树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阴并构成街景的树种。
下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我国北方某城市朝正东方向拍摄的道路景观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行道树落叶有明显的时间差异,且空间上间隔分布明显,原因是()A.落叶较晚的树所处土层较厚B.落叶较晚的树附近水分较好C.树种不同,对环境适应有差异D.周围路灯照射,光照时间较长11该地区行道树以耐旱、耐寒的法国梧桐为主,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可变性答案:10.D11.A解析:第10题,图中小范围内土层、水分等差异小,对树叶落叶时间差异影响小,A、B项错误;图中显示,该道路两侧的树种相同,C项错误;图中靠近路灯的行道树落叶较晚,远离路灯的行道树落叶较早,各棵行道树接受光照的时间不同,造成其生长状况略有差异,D项正确。
第11题,我国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纬度较高,温度较低,且降水相对较少,因此适宜种植耐旱、耐寒的法国梧桐,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选A项。
[2019陕西宝鸡教学质量检测]法国梧桐和香樟树都是典型的城市行道树。
下表显示法国梧桐和香樟树的部分特点。
在法国梧桐的种种问题暴露之后,香樟树就成了杭州重要的城市行道替代树种。
读表,回答12~13题。
A.1、2月份的积雪B.2、3月份的梅雨C.7、8月份的暴雨D.8、9月份的台风13与法国梧桐相比,香樟树作为城市行道树的明显缺点是()①冬季采光不佳②夏季保持水土功能差③夏季遮阴不足④冬季下雪树叶易积雪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答案:12.D13.B解析:第12题,本题主要通过事物的相互关系考查气象要素对植物的影响。
从表中可见,法国梧桐属于落叶大乔木,根系分布较浅,8、9月份的台风带来大量的降水和大风,使杭州的法国梧桐易倒斜,选D项。
第13题,本题主要通过事物的相互关系考查气象要素对植物的影响。
香樟树属于常绿大乔木,冬季不落叶,导致冬季采光不佳,树叶容易积雪,树枝易被积雪压断,①④正确;城市行道树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是次要的,②错误;夏季遮阴两者相差不大,③错误。
选B项。
14[2019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据说中国有几万家兰州牛肉面馆,号称“中国肯德基”,但大部分不是兰州人开的,而是青海化隆人。
青海省化隆县(下图)共有12万人在全国271个大中城市开1.5万家拉面馆,化隆县仅有30.05万人,这意味着每5个化隆人就有2个是做拉面的。
“拉面经济”为化隆带来了近百亿的经济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
走出去的化隆人在创造“拉面经济”的同时,也带活了家乡的拉面相关产业。
(1)结合图及所学知识,用整体性原理描述化隆县的自然地理特征。
(2)说明化隆人外出开拉面馆给当地带来的影响。
(3)请为化隆进一步发展拉面经济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化隆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高,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降水较少,冬季多风;地形崎岖,落差大,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黄河流经该县,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自然环境恶劣,环境原始状态保存较好,野生动植物众多,生物多样性丰富。
(2)带来巨大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强与外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利于当地居民改变思想观念;当地大量劳动力的流失,致使劳动力短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亟需解决。
(3)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品牌效应;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提高拉面的质量及特色,开展多种经营,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延长拉面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解析:第(1)题,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第(2)题,给当地人带来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强与外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利于当地居民改变思想观念;当地大量劳动力的流失,致使劳动力短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亟需解决等。
第(3)题,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品牌效应;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提高拉面的质量及特色,开展多种经营,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延长拉面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2019福建福州上学期期末联考]古湖堤的形成是河流、湖泊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图是吉兰泰盐湖古湖堤示意图,古湖堤呈线状或条带状分布,实测宽度在5~100 m不等。
某考察队在其中一条古湖堤(道口梁)上钻孔取样发现淡水螺贝等化石。
读图,回答15~17题。
15推测古河流最可能经过()A.甲地附近B.乙地附近C.丙地附近D.丁地附近16推测道口梁所在古湖堤形成时图示区域()A.气候总体温暖湿润B.地壳抬升运动强烈C.湖泊盐度快速增加D.风力堆积作用显著17推测古湖堤钻孔取样的样品()A.砾石磨圆度都很差B.岩性都坚硬致密C.都有淡水生物化石D.都具有层理构造答案:15.A16.A17.D解析:第15题,由材料“古湖堤的形成是河流、湖泊共同作用的结果”可推测出有河流经过地区古湖堤相对较宽,图中甲地推测古湖堤与实测古湖堤相距较远,说明有古河流经过,A项正确。
第16题,由材料“某考察队在其中一条古湖堤(道口梁)上钻孔取样发现淡水螺贝等化石”可推测出,道口梁所在古湖堤形成时图示区域气候总体温暖湿润,地壳相对稳定,湖泊是淡水湖,流水堆积作用显著,无法判断风力堆积作用,A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