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改革:国家治理转型的重点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财政转型
2021.05一、财政转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财政是各国塑造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利器。
新中国成立至今,在我国财政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重大理论创新,形成了财政转型的三大理论基础,即国家分配理论、公共财政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
在三大理论指导下,我国财政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从供给型财政到经济建设型财政;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到公共财政;从公共财政到现代财政。
现代财政制度以国家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既体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又来自于对我国数千年历史中“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度思考。
因此,必须使国家财政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中,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定位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财政在国家治理中有如此重要作用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财政是确保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保障。
财政可以满足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促进国家治理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协调与稳定,是联系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重要桥梁,促进不同国家治理制度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耦合。
“在国家建设过程中,重构财政制度至关重要,财政转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国家治理制度转型。
”[1]财政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不仅要作为政府的收支或政府的收支活动而发挥作用,而且也应该在国家治理的全部过程和各个领域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2]第二,财政有助于提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
财政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现代国家治理取决于“国家能力”的支持。
市场增进和组织动员是国家能力的两大支柱。
财政支出、收入、预算和政府间财政关系中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对于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保护和控制、权利的开放和权威的维护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第三,财政与国家治理形成互动关系。
财政既对现代国家治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又在制度设计上立足于特定国家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
为什么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为什么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中,以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定位财政,赋予了财政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
那么,为什么是财政而非其他别的什么范畴获得如此的定位呢?这是需要深刻领会和系统把握的。
之所以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因为,在任何经济社会和任何发展阶段,国家治理的主体都是政府,财政则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基础所在。
这个道理不难解释。
政府做任何事或从事任何活动,都是需要花钱的,都是要以花钱为条件的。
政府所花的钱,来自于财政支出的拨付。
政府要花钱,就要筹钱,就得有钱的来源。
政府所筹措的钱,构成了财政收入。
这一收一支之间或财政收支的过程,实际上便是作为国家治理主体的政府履行职能的活动。
没有财政支出的拨付,没有财政收入的筹措,就不可能有政府职能的履行,也就不可能有国家治理的实现。
可以说,财政与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如影随形、亦步亦趋,系绑在一起、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此其一。
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政府职能,财政职能所具有的一个特殊品质或突出特点,就在于其最具“综合性”——覆盖全部、牵动大部。
由于财政收支既是所有政府活动的基础,又是连接政府和家庭企业的最直接的纽带,财政职能的履行,其范围,能够覆盖于所有政府职能、所有政府部门和所有政府活动领域。
其触角,能够延伸至所有家庭和企业、所有经济社会活动领域。
牵住了财政职能这个牛鼻子,顺藤摸瓜,就等于抓住了政府职能履行、国家治理实现以及整个经济社会运转的全部内容。
此其二。
作为政府的收支或政府的收支活动,自然要遵从一定的制度规范来进行。
围绕政府收支所形成的一系列财政制度安排,它的优劣不仅直接决定着财政职能的履行状况,而且事关所有政府职能的履行状况,进而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行状况和国家治理的实现水平。
所以,财政制度的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息息相关。
它们之间彼此依存,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只有打下了现代财政制度的坚实基础,才可能收获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成果。
财政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重要引擎
财政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重要引擎作者:柳文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4年第1期文/ 柳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每一届三中全会都为世人高度瞩目。
其原因在于,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承担着判明当时社会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及提出问题解决方略的重任。
归纳起来,在1978 年以来历次三中全会提出的大政方针中,“改革”都是重要的关键词。
而最为重要的三中全会有两次,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它设定了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为中华民族开启了走向复兴的大门;二是十四届三中全会,它以改革开放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新时期的改革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以上两次全会的核心精神一脉相承,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与当前时代特点紧密结合的深化改革行动纲领。
一、新形势、新任务将财政的作用推向新高度1978 年改革开放、1993 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广泛变革,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在充分肯定改革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中伴生的一些社会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这些问题和矛盾形成的压力不断积聚,已构成不同程度的社会风险,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某些领域社会诚信的缺失和道德水平的下降都是风险的具体体现。
种种社会风险的产生与制度改革或制度变迁直接相关,其存在对社会和谐构成严峻挑战。
经济社会的发展、利益格局的改变、发展约束条件的增多,意味着我们生活的社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常态社会,传统的治理手段也已经不能有效化解这些风险。
而出路在于继续改革,从调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层面的制度关系着手,来革除风险产生的根源。
改革的切入点则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地位、利益分配、收入差距、机会平等、生活保障等做出科学的调整。
2022年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网络知识竞赛题库(更新部分)
2022年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网络知识竞赛题库(更新部分)全套付费后可私聊发另一份文档“十三五”时期,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相继出台或修订《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等28项审计准则和()项审计应用指南。
A、30B、32C、26D、28参考答案:D“十四五”期间会计人才队伍建设要切实抓好《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的贯彻落实,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A、《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B、《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C、《中国管理会计发展规划(2021-2025年)》D、《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年)》参考答案:D“十四五”时期,全面推动会计审计业高质量发展,依法整治行业秩序,要坚持()、点面结合、综合施策。
A、问题导向B、系统思维C、标本兼治D、目标导向参考答案:D《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30号)提到要及时修订完善审计准则体系并推动落地实施,需要()A、立足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情况,结合准则国际趋同需要B、立足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实践,结合准则国际趋同等需要C、立足国外注册会计师执业实践,结合准则国际趋同需要D、立足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准则国际趋同需要参考答案:B《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30号),从依法整治财务审计秩序、强化行业日常管理、优化执业环境和能力等三方面提出()项主要任务。
A、15B、17C、10D、12参考答案:D《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30号),明确提出了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工作原则。
其中不包括()。
A、从严监管,从严执法B、归位尽责,协同发力C、服务至上,精益求精D、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参考答案:C《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30号)提到要强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具体措施不包括()。
现代财政制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现代财政制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是财税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与当前改革的总目标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
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则是当时的财税改革目标,这个目标是与当时经济改革的总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
财税改革的目标从过去的公共财政体系到当前的现代财政制度,不是简单的否定或取代,而是映射出中国改革的全面深化和财税改革维度的拓展。
过去的改革主要是经济改革,推进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的改革则是全面整体的系统性改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改革大局从重点突破转向整体突破,财税改革的维度也就相应地从一个维度—政府与市场关系,转向至少三个维度—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
用几何的概念来描述,过去是一个平面化的改革,而当前则是一个立体化的改革,上述三个维度构成了财税改革的坐标系。
当前财税改革,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如清理税收优惠和非税优惠、规范支出行为、取消对竞争性领域的专项补贴、完善政府采购等等,促进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快社会化改革,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发挥社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自组织功能,使其分担政府的部分职能,也能发挥社会对市场的规范约束作用,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扶持行业中介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等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此同时,还要推进国家治理分级分层分权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税权、产权、债权、财力、支出责任以及事权等体制要素的匹配组合,合理分权、发挥好两个积极性,分工合作,形成合力。
上述三个维度是财税改革的坐标系,实际上同时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架构。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就是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构建的现代化,这三个方面的关系理顺了,推进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发达国家行列,也就表明国家治理能力达到了现代水准。
国家审计参考文献
[1]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J].中国审计,2011.[2]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3]俞可平.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1.[4]韩乃志,王鸿.推进审计公开透明,有效服务国家治理[N].审计研究简报,2011-7-21.[5]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编.审计署2010 年度优秀审计论文和研究报告评选获奖文集[M].中国[6]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4.[7]许宝强. 对我国国家审计未来定位问题的探索[D],厦门大学,2005,11.[8]张文祥.论国家审计与宏观经济管理[D],安徽大学,,2005,10.[9]刁永伟. 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吉林大学,2010,04.[10]宋常,田莹莹,赵懿清.基于国家战略的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J],中国审计,2011[11]董大胜.对审计法院体制的新认识.中国审计[J],2011(12).[12]郭小聪.财政改革:国家治理转型的重点[J].人民论坛,2010.[13]胡伟.政治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4]刘力云.政府审计与政府责任机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5]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J].审计研究,2007.[16]石爱中.国家审计的政治思维[J].民主,2005.[17]唐皇凤.大国治理: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基础与主要困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18]尹平、戚振东.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国政府审计特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19]杨肃昌.审计监督的政治学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20]石爱中,胡继荣. 审计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1]张金男. 政府审计效能之研究———以台湾为例[D].暨南大学,2006.[22]戚振东,吴清华. 政府绩效审计:国际演进及启示[J].会计研究,2008.。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网络知识竞赛测试题250道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网络知识竞赛测试题250道2022年《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网络知识竞赛250道测试题共250道题库答案(一)单选题1.“十四五”时期,全面推动会计审计业高质量发展,依法整治行业秩序,要坚持()、点面结合、综合施策。
A.标本兼治B.目标导向C.系统思维D.问题导向答案 c2.“十四五”时期,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代理记账行业()的应用推广,实现其跨地区、跨部门共享和全国范围内互信互认。
A.B.电子证照C.一码通D.注册会计师证书答案 b3.“十四五”时期,要探索建立多维度的会计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和教育广大会计人员诚信执业、提升能力。
多维度的会计人才综合评价体系不包括()。
A.专业评价B.诚信评价C.能力评价D.学历评价答案:D4.“十四五”时期,积极推动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需要制定、试点并逐步推广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推动电子会计凭证开具、接收、入账和归档全程数字化和()。
A.流程化B.标准化C.统一化D.无纸化答案:D5.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在“十三五”时期成功开启转型升级之路的基础上,开始步入“十四五”时期以()为特征的新阶段。
A.变革融合、提质增效B.转变观念、创新管理C.改革创新、服务经济D.提升素质、加速转型答案:A6.“十四五”期间,强化行业日常管理,需要切实做好自贸区()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简化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代理记账机构审批业务流程、便利申请手续。
A.“金融创新”B.“制度创新”C.“证照分离”D.“投资便利化”答案:C7.通过编制好《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与()呼应,主动将会计工作融入财政中心工作全局中去思考、去谋划。
A.《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B.《财政“十四五”规划》C.《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D.《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答案:B8.《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紧扣四个关键,即牢牢把握会计审计标准制定和实施“两个重点”、切实抓好()“两个管理”、持续强化法治化和数字化“两个支撑”、努力实现会计职能对内对外“两个拓展”。
财政部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财政部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1. 题目:财政部公务员面试是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
面试题的答案涉及财政和行政方面的知识,需要面试者具备全面的财经背景和相关专业知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财政部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供参考。
2. 面试题一:请解释一下财政部的职责和作用。
答案:财政部是国家的重要财政管理部门,负责编制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指导和管理财政政策,监督预算执行,推动财政改革等工作。
其职责包括财政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财政预算管理、财政收支管理、投融资政策、金融监管等方面。
3. 面试题二:请解释一下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
答案: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是财政部的核心工作之一。
首先,财政部会根据国家发展需求、战略规划和各部门的需求,制定财政预算方案。
其次,财政部将财政预算方案提交国务院进行审议并报全国人大审议。
然后,财政部通过下达预算指标和安排资金,负责预算的执行和监督。
4. 面试题三:请说明一下政府债务的管理和风险防控措施。
答案:政府债务管理是财政部的重要职责之一。
财政部通过相关制度和政策进行政府债务的规范、管理和风险防控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债务限额控制、债务融资安排、债务发行审核、债务偿还及债务风险评估等。
此外,财政部还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确保政府债务的合规性和风险可控性。
5. 面试题四:请阐述一下减税降费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答案:减税降费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减税降费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减税降费可以释放消费潜力,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内需扩大。
此外,减税降费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6. 面试题五:请谈谈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
答案: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是财政部的重要职责之一。
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和评估。
其次,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财政基础理论建设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财政基础理论建设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
财政基础理论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财政基础理论建设,分析当前财政理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建设策略,以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财政理论基础。
本文首先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要求进行阐述,明确财政基础理论建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分析当前财政基础理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财政制度不健全、财政收支不平衡、财政透明度不高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财政基础理论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包括优化财政制度、提高财政效率、增强财政透明度等。
结合国内外实践案例,本文提出加强财政基础理论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财政基础理论建设提供更为清晰的方向和思路,推动财政理论创新与发展,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新的动力。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财政基础理论的新要求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财政基础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与新要求。
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要求财政在宏观经济调控、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更对财政基础理论的创新与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财政基础理论必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好地解释和指导财政实践。
传统的财政理论往往侧重于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等方面,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财政基础理论需要更加注重财政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财政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步提升。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财政基础理论更加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既要确保经济发展的效率和动力,又要注重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
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财税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与优化。
财税体制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财政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财税体制改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税收制度不仅是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更是国家政策的重要手段。
改革财税体制,就必须做到制度创新、成本控制、增加收入、优化支出、加强监管、防止腐败等多个方面深化改革。
首先,改革财税体制需要推进制度创新。
财税体制改革是一项全局性的工程,需要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必须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推动制度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现代化的要求。
制度创新的核心是要推进市场化,加强法制化,以市场经济机制为导向,用法律规范监管,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改革财税体制需要做好成本控制。
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
要加强预算管理,注重成本控制,全面推行绩效考核,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分配资源,避免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同时,要统筹考虑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多个因素,加强预算和财政监管,促进财政收支平衡。
第三,改革财税体制需要增加收入。
增加收入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要通过各种手段增加财政收入,比如说推进税制改革,扩大税基,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征收力度,增加非税收入等等。
同时,要加强税收政策法规的制定,建立健全税务征管体系,加强税收征收和监管,减少税收漏税和逃税行为。
第四,改革财税体制需要优化支出。
优化支出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坚持把财政支出用在刀刃上,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做好政府债券等债务的管理和控制。
第五,改革财税体制需要加强监管。
加强财政和税收政策的监管是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
要加强对政府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管,防止政府侵吞公共财产,对不法分子进行打击,维护国家的财产安全。
财政改革、财政治理与国家治理
艰难 。财政 治理 的脆 弱性 ,也弱化 了国家治理 ,给 国 家治理带来越来越大 的潜在风险。
。
这就需要 深化 财政理论研究 ,站在新 的历史起点
上 ,创新财政理论。
财 政 在 国 家治 理 中发 挥 基 础 性 作 用
这次三 中全会通过 的 《 中共 中央关于全 面深化改
( 作者为 中央党校原教 育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李 萌
财 政 改革 、财政 治理 与 国家 治理
■刘 尚希
【 关键词】财政 改革
财政治理 国家治理
效 率与公平
【 中图分类号】F 8 1 2 . 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1 7 4 7 ( 2 0 1 4 ) 0 1 — 0 0 2 4 — 0 3
一 一
从现实来看 ,财政 治理的碎片化 、不规范 、不统 等 问题 已经相当严重 。例如税费的征收 ,法定原则
远未落实 ,妨碍市 场在资源 配置 中发 挥决定性作 用 ,
抑制 了微 观活力和创新动力 。在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 用上 ,预算 与政策两张皮 ,各部 门争取财力的积极性
很高 ,但 干什 么往 往不清楚 ,造成钱花了不少 ,但效 果低 下 ,损 失浪费现象相当普遍 。花钱没有变成一种 责任 ,而是仅仅成 为一种 权力 ,争取资金越多 ,意味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的决定性作用 ,不但要转
根据以上界定 ,对于社 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 的 国家宏观调控 ,我们应进一步明确 以下几点 :
变政府 职能 、改善宏观调控 ,也不仅仅要深化经济体
制 改革 ,还要 进行方方 面面的配套改 革 。实践证 明 , 在我 国由计划经济体制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改 革 中 ,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必要 的。但如果只是 经济体制改革 单兵独进 ,没有方方 面面 的配套 改革 , 不但经济体制改革难 以深入 ,有些深层次 的问题 ,包
基于国家治理的财政改革新思维
一
及财政改革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这方面是有教 训 的, 如房产税改革试点 , 就 曾经饱受合法性 的质
新一轮财税改革
基于国 家治理的财政改革新思 维
刘 尚希
(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 北京 1 0 0 1 4 2 ) 内容提要 : 十八届三 中全会通过 的《 中共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 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
定》 , 明确 了未来改革的基本思路和 目 标, 具有里程碑 式的意义。特别对于财政 而言, 《 决
4 地方财政研究/ 2 0 1 4 . 1 / 第1 期
新一轮财税改革
延伸。
不 难 看 出 ,对财 政 职 能作 用 的这种 新 认 识 , 为
按照两级分权思路 , 财政改革应在两个层面展
开: 国家财 政 和地 方 财政 。前者 的一 个 重要 内容 是
财政改革新思路做了扎实的理论铺垫。
关 键词 : 三 中全 会 决定 国家治理 财政 改革 新 思 维 中图分类号 : F 8 1 2 .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9 5 4 4 ( 2 0 1 4 ) 0 1 — 0 0 0 4 — 0 2
十八届 三中全 会关于全面深化 改革的决定标 志着我国改革进入一个全新 的历史 时期 , 具有改革
二、 财政 改革有 了新 思路
对财政有一个新的定位 , 财政“ 怎么改” 就心 中 有数了。作为国家治理 的基础 , 财政的健康与稳定 就变得极其重要 , 就像房屋 的地基 , 若 出现变形 、 松 动, 房屋就有垮塌的危险。而要保持财政的健康与 稳定 , 法治是前提。因此 , 在这次改革 的《 决定》 中, “ 法” 字当头 , 在“ 明确事权 、 改革税制 、 稳定税负、 提 高效率” 的前面 , 凸显“ 完善立法” 。这也意味着法治
新中国成立70年预算改革的治理逻辑
编者按: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财税改革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
新的历史时期,财税改革如何以史为鉴,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对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期专题即立足于财税改革的历史演进和现实实践,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涵盖了古代收入分配制度思想以及近现代税收制度改革和预算体系治理实践,以期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启迪思想、提供借鉴。
新中国成立70年预算改革的治理逻辑●赵福昌【摘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国家治理转型,财政形塑国家治理要素和结构。
新中国70年预算改革的演进体现着重要的治理逻辑,主要体现为由一元主体通过放权让利形塑多维治理主体过程中对收入权和支出权的规范约束,最终通过权责内洽形成由外部控制变为内部自我约束的现代治理机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阶段,与国家财政相适应的“预算治理”,着力综合平衡中的调控,但中微观层面由于权责界定不清晰而缺位,进而影响各个主体积极性发挥;二是市场经济阶段,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部门预算治理,着力在制度、流程完善形塑治理主体的基础上的实现治理主体行为控制,着力强化外部的控制,预算合规性安全性大幅提升,但由于缺乏权责内洽机制存在部门、地方利益最大化和风险责任向中央积累的倾向;三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阶段,与现代财政相适应的预算治理,着力通过主体权责内洽基础上的利益平衡机制实现激励相容。
【关键词】预算改革治理逻辑权责内洽激励相容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国家治理转型,财政形塑国家治理要素和结构。
预算是财政治理的重要工具,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国家治理缘起于税收法定和预算法定,预算改革的演进体现着重要的治理逻辑。
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改革重点
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改革重点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改革重点,以期为相关决策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财政税收体制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进行简要阐述,接着深入探讨我国当前财政税收体制面临的挑战和改革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包括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法治导向等原则,以及推动财税法治化、构建现代财税体制等目标。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征管等。
文章将指出改革的重点领域,如深化增值税改革、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等,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
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够为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总体思路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我们必须认识到,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不仅是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更是要构建公开透明、规范高效、可持续的财政税收体系。
在总体思路上,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现行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
要以完善国家治理为基础,推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相适应、相协调。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
我们还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现代财政制度的内涵浅析
现代财政制度的内涵浅析1. 引言1.1 现代财政制度的内涵浅析现代财政制度是指国家在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为实现国家财政职能和目标,运用财政手段建立和完善的一整套规范制度体系。
现代财政制度的内涵包括财政法律法规、财政政策、财政管理、财政监督等各方面内容。
它是国家财政活动的基本准则和规范,是财政行为的制度保障和依据。
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财政制度的内涵还包括了国家财政体制、财政职能、财政管理制度等内容。
国家财政体制是指国家财政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机构、财政部门职责分工等。
财政职能是指国家财政部门在政府财政管理中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包括预算编制执行、税收征管、支出管理等。
财政管理制度是指财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程序,包括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内部控制等。
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现代财政制度的内涵,为国家财政管理提供了基本框架和规范。
2. 正文2.1 现代财政制度的定义及发展背景现代财政制度是国家在资金管理和收支安排上所建立的一套权力机构和制度体系,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的财政管理制度。
在古代,财政制度主要是由官僚和贵族控制的,并且往往存在着财政管理混乱和滥用的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制度的进步,财政制度也得到了日益完善和规范。
现代财政制度的发展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国家财政管理日益复杂化和规模化,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和制度来进行管理和监督;其次是现代国家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财政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调动社会资源,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再者是人民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和参与需求逐渐增加,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可以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保障人民利益。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现代财政制度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内容包括财政体制、财政收支管理、财政预算制度、财政监督制度等方面。
为什么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为什么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中,以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定位财政,赋予了财政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
那么,为什么是财政而非其他别的什么范畴获得如此的定位呢?这是需要深刻领会和系统把握的。
之所以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因为,在任何经济社会和任何发展阶段,国家治理的主体都是政府,财政则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基础所在。
这个道理不难解释。
政府做任何事或从事任何活动,都是需要花钱的,都是要以花钱为条件的。
政府所花的钱,来自于财政支出的拨付。
政府要花钱,就要筹钱,就得有钱的来源。
政府所筹措的钱,构成了财政收入。
这一收一支之间或财政收支的过程,实际上便是作为国家治理主体的政府履行职能的活动。
没有财政支出的拨付,没有财政收入的筹措,就不可能有政府职能的履行,也就不可能有国家治理的实现。
可以说,财政与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如影随形、亦步亦趋,系绑在一起、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此其一。
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政府职能,财政职能所具有的一个特殊品质或突出特点,就在于其最具“综合性”——覆盖全部、牵动大部。
由于财政收支既是所有政府活动的基础,又是连接政府和家庭企业的最直接的纽带,财政职能的履行,其范围,能够覆盖于所有政府职能、所有政府部门和所有政府活动领域。
其触角,能够延伸至所有家庭和企业、所有经济社会活动领域。
牵住了财政职能这个牛鼻子,顺藤摸瓜,就等于抓住了政府职能履行、国家治理实现以及整个经济社会运转的全部内容。
此其二。
作为政府的收支或政府的收支活动,自然要遵从一定的制度规范来进行。
围绕政府收支所形成的一系列财政制度安排,它的优劣不仅直接决定着财政职能的履行状况,而且事关所有政府职能的履行状况,进而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行状况和国家治理的实现水平。
所以,财政制度的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息息相关。
它们之间彼此依存,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只有打下了现代财政制度的坚实基础,才可能收获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成果。
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入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家, 对 外 可 有 效 地 维 护 国家 利 益 与 国家 安 全 , 对 内
而发展 的。在一般意义上 ,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 国用 来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 的一系列制 度安排及运行机制的总称 。 其范围涵盖了一国的经 济、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生态文明等各个重要领域 , 是
一
、
国家治理体 系与治理 能力现 代化 的
治理理论 的创 始人詹姆斯 ・ N・ 罗西瑙所指 出的那 样, “ 治理是由共同的 目标所支持的 , 这个 目标未必 出 自合法的以及正式规定 的职责 , 而且它也不一定 需要依靠强制力使别人服从 ” ,它所借助的机制是 复合 的, “ 它既包括政府机制 ,同时也包含非正式 、 非政府 的机制” ,在这些复合机制的作用下 , “ 随着 治理范 围的扩大 , 各色人等和各类组织得以借助这 些机制满足各 自的需要 、 并实现各 自的愿望 ” 。国家 治理 能力 , 则是一个 国家制定法律制度 、 执行公共
有效持续发挥的。( 1 ) 信息传递功能 。市场是一个 “ 信号机 ” , 供求关系变化—— 引起价格涨落——投
资者 、 生产者 、 消费者 以及宏观调控者和社会公共
事务管理者 ( 政府 ) , 都 能够廉价 、 及时地从 中获取
各 自决策所需要 的信息 。我们往往 习惯 于文山会 海, 用“ 红头文件 ” 纵向传递信息 , 不仅环节多 、 渠道 长、 速度慢 、 信息成本高 , 而且 信息失 真 的可能性
社会公平正义 。国家治理的 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
资源配置效率 , 更重要 的是要在效率实现的基础上 体现社会公正正义 , “ 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 展成为国家治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改革:国家治理转型的重点【摘要】未来3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和谐社会并奔向共同富裕的时期,新的时期是国家治理转型的过程,其中财政改革和转型将成为重点和关键,并决定着国家治理转型的成功与否。
必须循着国家治理转型的路径展开财政改革的逻辑,并通过政治改革为财政转型以至国家治理转型提供保障。
【关键词】国家治理转型财政改革政治改革国家治理重心走向:从推动市场发展到构建和谐社会所谓国家治理,是指主权国家的执政者及其国家机关(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机关)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目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体制设置,协同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社会一起,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过程。
它是多层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处理社会冲突、协调不同利益的一系列制度、体制、规则、程序和方式的总和。
随着主权国家社会发展目标的变化,这些制度、体制、规则、程序和方式也必然发生演变。
国家治理转型,就是指主权国家在社会发展目标发生转折性变化时,一系列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制度、体制、规则、程序和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的过程。
我国经过改革30年,基本完成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的前两步,即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开始奔向普遍小康。
下一个30年的社会发展目标,就是实现普遍小康并走向共同富裕。
如果说,前30年主要是实现从国家管理向国家治理的转变,国家治理的重心是建立和完善市场体制,即沿着市场化的方向而对相关的管理制度、体制、规则、程序和方式进行一系列改革,实现社会经济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从国家化向市场化的部分转移。
那么,下一个30年,国家治理的重心将转移到构建和谐社会方面,除了原先的治理主体即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和各种市场经济组织外,公民社会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治理结构的改革也将从围绕确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地位、提高行政效率、加速经济增长深入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构建和谐社会及其相关领域。
关于我国国家治理转型,国内有学者根据波兰尼的观点,①认为我国的国家治理将在市场化运动和社会自我保护运动两个不同方向上进行重构。
我国的国家建设方向,放弃全能主义、构建有限政府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国家治理的转型并不是弱化国家能力,相反,是在不断处理、调整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市场与社会的冲突和矛盾中强化国家的治理能力。
就像库伊曼所说:“治理意味着国家与社会还有市场以新方式互动,以应付日益增长的社会及其政策议题或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
②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国家仍然是主导,是国家通过改革其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
也就是说,国家、市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谱写的并不是“多重奏曲”,而是以国家为主奏的“协奏曲”。
因此,在推动市场扩张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双重运动中,国家始终是权力资源的中心,拥有在双重运动中保持一定张力的主动权。
国家治理转型的成功与否,是以这种主动权是否建立在正确的社会判断和治理方式选择基础上为前提的。
如果说,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表明党中央对我国国家治理转型重心的正确判断,那么,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则表明党中央在我国国家治理方式选择方面的正确性和恰当性。
国家治理重心和治理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但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采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原先的平均主义只能导致“贫困恶循环”。
对我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来说,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快速先富裕起来,市场具有政府和社会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竞争的法则提供了最强劲的动力。
我国能取得今天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的力量功不可没,而市场之所以能够发挥强大作用,与国家治理重心主要放在通过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扫清障碍也是分不开的。
就此而言,国家治理的有效性更是功不可没。
然而,市场力量在不断扩张的同时,也产生贫富差别以至出现两极分化并引发大量社会问题。
邓小平在1992年就意识到国家迟早要解决两极分化问题。
他设想在“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③市场力量不断扩张的副作用,远不仅仅是两极分化,而是社会整体结构的问题:一是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表现为财富分配失衡、区域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公共服务失衡等;二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如污染严重、生态恶化、资源危机等;三是社会冲突剧增,局部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政府与公众关系陷入紧张状态。
④我国国家治理重心及其方式的转变,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的。
党在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专门研究了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七大又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战略思想。
至此,我国国家治理重心的转变和新的治理方式通过党的文件正式确立下来。
国家治理转型的基础:财政转型财政在本质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财富收支系统,财政活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行为。
在国家与财政之间,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死与共的关系。
不存在离开国家的财政,也不存在离开财政的国家。
国家是财政的主体,而财政又是国家获得和巩固其合法性的基础。
因此,国家治理的转型,首先是财政的转型。
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财政的改革可以引导和促进国家治理的转型。
所以,我国要顺利实现国家治理的转型,尤其是治理重心的转移,重点和关键是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实现财政转型。
财政转型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国家治理转型的成功与否。
但财政转型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准确把握我国国家治理转型的方向、结构和方式。
从这个角度看,深化财政改革,不能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改革,而必须循着我国国家治理的重心和方式的转型路径,梳理实现财政转型的逻辑思路:理顺和调整公共财政与国家资本财政的关系。
突出财政的“公共性”,让财政成为真正的公共财政,是我国财政改革的大方向。
财政的“公共性”与生俱来,是财政的一般属性。
但我国的财政除了一般属性外,还有其特殊性,那就是“盈利性”。
这是由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性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地方。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里,国家财政是单一的“公共财政”,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国,国家具有社会经济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因而除了“公共财政”外,始终还存在带有“盈利性”的“国家资本财政”,⑤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比较高的比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的“公共性”通过“单位制”融入到“国家资本财政”中,被消融为单一所有制下的“单元财政”。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从“单位制”中剥离出来后,其社会需求超常规增长,形成超常规的财政压力。
国家及各级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国有资产的投资和经营管理的改革,扩大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要扩大公共性支出,满足民生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
财政转型,就是从资本财政的“单元财政”转到资本财政和公共财政并存的“双元财政”,并逐步突出公共财政的比重。
国家治理的转型,就是在提高治理资本财政的能力的同时,突出和强化治理公共财政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突出财政的“公共性”,不是要弱化资本财政的能力,否则,就会出现在产生过去很弱或不存在的国家能力的需要的时候,不仅新的治理能力建立不起来,而且整体削弱了国家力量的强度。
⑥对于我国来说,做大财政收入的“蛋糕”仍然是最大的前提。
科学、合理配置政府间的财权和事权关系。
国家治理能力有赖于整个国家机器以及各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因此,各级政府间的财权和事权的科学、合理配置,是财政改革和转型的一个关键。
要提高各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必须跳出集权与分权的传统改革思路,重新从激励各级政府提高财政能力的角度来配置财权和事权。
财政能力决定财权和事权的范围以及大小,也是连接财权和事权的中介。
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是制约我国财政转型以至国家治理转型的关键因素,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取决于基层政府运用财政来解决民生性问题的能力。
财政上实行省管县体制,不仅对省级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且直接考验着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
如果财政能力不强,财政权越大、事权越多,浪费和腐败就会越严重,治理效果就越差。
强化财政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再分配功能。
一般来说,财政具有四个功能,即:配置资源、分配收入、调控经济、监督管理。
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我国财政的四个功能都面临转型的挑战,因为在全民所有制框架下,政府既是行政管理机关,又是最大的经济组织,财政功能基本在政府内部发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权的多元化和经济主体的多样化,大大增加了财政功能发挥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有效发挥财政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国家治理的重心转向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治理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具体的治理方式是“五个统筹”,这必然要求强化财政的再分配功能,探索一套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分配方式,以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实现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发展和巩固国家治理的合法性。
财政政治改革:国家财政转型的保障财政与国家的不可分性,决定财政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从公共事务的角度看,它首先是政治问题,正如爱伦·鲁宾所说:“公共预算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它在本质上是政治性的。
”⑦财政改革是国家治理转型的基础,但政治改革则是财政转型的保障。
政治改革是一个更大的系统工程,本文无法周全,这里只就财政本身的政治性改革略述管见。
建立预算分权制度,强化财政系统的权力制衡。
预算权力是国家公共权力的核心之一,也是国家利益矛盾最集中的地方。
预算分权就是要将预算权力在立法机关、政府、政府财政职能部门及内部各组织机构以及独立审计机关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运作体系。
如建立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分离的制度,形成三套互相制约的机构;建立资金的使用权、支付权、审核权相互分离的制度;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一套独立于政府、直接对人大负责的审计监督系统,并独立行使监督权。
⑧突出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查权和扩大公众参与度以及实行阳光财政,确保政府预算的民主性和公开性。
我国1954年《宪法》第二十七条和现行《宪法》第六十二条都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行使“审查及批准”权。
但实际上,更多的是行使“批准”权限,“审查”被弱化或是形式化。
要使我国的财政运行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人大”的审查权和审查能力十分重要。
同时,扩大预算程序的公众参与度。
政府预算收支的多与少都将实质性地影响到每一个公民或者企业,让公众参与预算程序,让相对人对自己将要承担的纳税义务与将要获得的公共服务发表看法,不仅仅有利于预算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而且也便于预算通过后的有效执行和政策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