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专家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平实中见新意
——2012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2年普通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温和、平实。
试题所选择的考点都是考生所熟知的主干知识,所选用的材料通俗易懂,设问简洁、指向明确。
整份试题不偏不怪,难度适中,符合山东实际,有利于对考生实际水平的考查。
试题稳中求变,于平实中见新意,平实而不平淡。
从考查内容、考查目标、呈现形式来看,2012年高考历史山东卷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试题的考查内容
1、依托主干知识,重视基础性。
2012年试题依然严格遵循了“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指导思想。
试题所涉及知识点都是课程主干知识,如诸子百家思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国民革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洋务运动、西学东渐、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西欧经济一体化、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近代争取民主反对专制的斗争、凡尔赛体系等。
这些都属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
试题用主干知识搭建起了能力考查的平台,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试题注重引导考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答题时要求考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避免空发议论。
例如第12题考查北宋时期的时代特征,如果考生对北宋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史实掌握不好,就无从判断。
第29题第(2)题、第35题第(1)(2)题、第36题第(2)题、第37题都是要求考生“举例说明”或“结合史实”作答,离开基础史实,考生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2、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性。
2012年的历史试题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
历经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反对战争、向往和平。
第35题从保罗·肯尼迪对和平的认识切入,引导考生探讨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凸显和平
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2012年恰逢中华民国建立100周年,第36题围绕是否应该推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问题来设计,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中国近代民主历程的曲折。
此外,第13、14、29题所涉及的中国近代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外交领域的热点问题。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试题考查的都是在中国以及世界历史发展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
试题巧妙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契合,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社会功能,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试题的考查目标
1、强调能力立意
今年的试题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但并非单纯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记忆。
试题以知识为载体,把考查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放在灵活迁移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多元的思维层次去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上,放在对历史研究基本方法的考查上。
例如第28题,试题给考生的是全新的信息,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做出综合的描述和正确的阐释,在探究推理中得出正确结论。
第(1)题要求考生回答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第(3)题探讨严复“自强”主张在当时中国未能实现的客观原因,答案在教材中都没有明确的表述,需要考生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模块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和概括,对鸦片战争以后到19世纪末的中国近代历史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才能作答。
与2010年“哥伦布题”的灵巧、2011年“黄宗羲题”的厚重相比,2012年第28题的特点是平实,虽然形式、风格有所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都考查了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问题这一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
第29题第(2)题要求考生从反对者的角度去理解罗斯福新政,第(3)题则要求考生以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理论为视角评价罗斯福新政,考查了考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题由分到合,由史实到理论,由知识理解到知识运用,全面考查了考生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基本特征的掌握程度,进而考查了考生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经济运行模式实质的
认识。
第37题要求考生写一篇历史短文,注重考查考生解读历史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考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其实质是对历史探究能力的一种考查。
同时,试题采用撰写历史短文的考查形式,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没有死板、教条的固定答案,为考生留下了自主发挥的空间。
在今年试题的设计上,主观性试题要求考生做到史论结合。
但是,大部分试题只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做到论从史出,而不要求考生写出具体史实,突出对考生归纳、概括能力的考查;有些试题要求考生列举史实时,也只要求举一例或几例即可,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方向是否正确,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
2、重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2012年试题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对中学历史教学可以起到积极引领作用。
第28题在导语中鲜明地体现了试题的立意——“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引导考生思考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培育考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第15题考查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第16题考查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第29题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融合在一起,都是意在引导考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试题的呈现形式
1、灵活运用材料,创设新情景
2012年山东卷历史试题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点的具体表述,而是超越和突破教材,从崭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知识,灵活运用材料创设新情景,搭建了一个测试考生学科能力的平台。
试题在对材料的选取和应用上,既有对以前风格的继承,也体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1)材料简洁,阅读量减少,文字通俗易懂,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障碍,更有利考生能力的发挥。
(2)不刻意追求材料的“新”“奇”,重视对材料内涵的挖掘和利用。
比如第29题材料三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论述,在山东省现行三个版本的教科书上都有明确的叙述。
试题以
此为材料,让考生运用这一观点去评价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
材料“老”,角度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设计巧妙。
(3)重视新材料,但不惟材料是用。
如第35题直接就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问题设问,没有引用新材料,只通过导语和设问创设了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落实了能力考查目标。
2、注重试题的综合性
试题突出考查考生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的掌握情况,引导考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如第12题涉及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第28题通过严复的早期经历、严复主张未能实现的原因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特征的掌握;第29题中外结合,通过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理论三个方面,综合考查了考生对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第37题以历史短文的形式,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另外,如第13、15、16、35题等,也都不是对某一知识的单点考查,而是让考生运用比较、综合、概括等基本方法去思考和作答,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历史事物的特征。
2012年的试题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
今年的高考试题温和、平实、稳定,讲求实效,较好地实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