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配电环境感知融合网络的研究_盛洁
智能配电网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具体应用_4
智能配电网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发布时间:2021-06-17T11:04:18.23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6期作者:应宏裕[导读] 面对不断扩大的电网规模及愈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加,为此提出了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的设备状态监测方法。
应宏裕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嵊泗县供电公司摘要:面对不断扩大的电网规模及愈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加,为此提出了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的设备状态监测方法。
运用成熟的数据挖掘技术,基于当前大量的数据积累开展数据价值的挖掘分析,构建基于随机森林的设备状态评价模型、基于D-S证据论的故障预警模型等,以云计算为支撑,以“互联、共享、智能”为理念引领全景监测体系,建设风险和隐患智能感知体系,实现低风险系数下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技术;配电网规划引言电力系统在其运营期间,应将供电稳定性作为其运营效果的评价指标,我国每年因停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数千亿元,因此,配电网络需要进行优化调整,改善电力用户服务体验,提高用电效益。
据统计,超九成停电原因是配电网终端引发,而因故障导致的配电网电力中断比例则约为三成,所以,研发、推广配电网的自愈技术,能有效提升供电可靠性,避免用电用户损失。
为提升配电网建设水平,将智能化、自动化等技术与供电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建设良好的输配电网络。
1智能技术目前电力系统中的负荷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此情形下,有必要采用智能自动负荷调控系统保证配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当配电网运行在三相不平衡的状态时,配电线路和配电变压器中的电能损耗都会有所增加;此外,还会产生零序电流,使得配电变压器出现过热的现象,降低配电变压器的使用寿命。
采用智能换相技术能够达到较好的节能降损增效目标,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变压器损耗,同时也能够将线路的损耗降到最低。
在智能换相技术中,应在交流过零时刻进行投切,以避免产生拉弧现象;同时,应能够实现是否成功切除配电网当前连接相序的校验。
配电网智能化监测与状态评估研究
配电网智能化监测与状态评估研究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配电网的安全、可靠和高效性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应对电力系统的监测和控制需求,智能化配电网监测与状态评估成为了当今电力行业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重点讨论配电网智能化监测的目的、现有研究和未来发展趋势。
配电网智能化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配电网的实时监测、故障检测和状态评估。
通过采集配电网各个部件的运行数据和电能质量数据,可以实现对配电网的全面监测和控制。
这样的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同时,基于收集到的数据,配电网监测系统可以对配电网的状态进行评估,为配电网的运行和维护提供决策支持。
在配电网智能化监测相关研究方面,许多国内外学者和企业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是配电设备的在线监测和故障检测。
通过安装传感器和智能装置,可以实时监测配电网中的设备和线路的状态,并及时发现故障。
这样的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此外,配电网智能化监测还包括对电能质量的监测和评估。
电能质量是指电网供电过程中的电压稳定性、波形畸变和谐波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提前发现电能质量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优化。
在未来的发展中,配电网智能化监测将面临以下几个挑战和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配电网将面临更大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
智能化监测系统需要能够应对这些变化,并提供相应的优化方案。
其次,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配电网监测系统将面临更大的数据量和数据分析挑战。
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分析和利用这些海量数据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如何保证传感器和装置的正常运行,以及防止潜在的网络攻击和故障,是智能化监测系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和发展趋势,未来的研究重点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传感器和智能装置,以实现对配电网更精确和全面的监测。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07年大学生科研计划课题结题检查清单
X2007521016
计算机动画及游戏
徐寅
罗国明
计算20041
黄明何滋铱邱金丰华江张心欣
计算学院
2007年1-12月
一般课题
X2007521017
基于计算机硬件特性的软件加密系统的研发
楼雁
魏金岭
计算20045
黄业会陈灵龙
计算学院
2007年1-12月
一般课题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负责人
洪伟东
廖娟
土木20043
徐寅善 姚寅声陈炜 金方圆王晓洁
工程学院
2007年1-12月
一般课题
X2007524043
风水对家装设计影响的研究
童颖磊
张世民
土木20054
汪琪王健陈艳
工程学院
2007年1-12月
一般课题
X2007524044
环保建材推广与使用的现况
刘先廷
廖娟
土木20043
李慧慧董珂铭
工程学院
吴稚辞
杜鹏英
电信20042
姚云波蒋宇杰
信电学院
2007年1-12月
重点课题
XZ2007523023
多通道无线环境监测网络系统
何灵贵
肖铎
自动化20042
张斌马晓东
信电学院
2007年1-12月
重点课题
X2007522024
嵌入式GPS导游系统英文版的制作
陈亮
汤益军
通信20061
杨帆金玲玲
信电学院
2007年1-12月
胡文刚
柳 俊
王硕苹
计算20043
汤纬民 纪栋寅
计算学院
智能配电站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
智能配电站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智能配电站是指利用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传统的配电站进行升级改造,以实现智能化管理和运营的配电站。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智能配电站正逐渐成为电力行业的新趋势。
一、发展趋势1.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智能配电站通过与各种设备的连接,实现设备间的数据共享和智能化监控。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配电设备将更加智能化,实现远程操控和自动化运维。
2. 大数据分析:智能配电站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数据分析算法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对各种设备和电力系统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配电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3.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配电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深度学习、模式识别等技术,智能配电站可以自动学习和预测设备的运行状态,提前发现故障风险,并进行预警和处理。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配电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可再生能源的智能管理: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智能配电站在管理和优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智能配电站能够实时监测和调控电力系统的供需情况,将可再生能源合理地引入电网,并进行有效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前景展望1. 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智能配电站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全程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故障并采取措施解决。
这将大大降低电力系统的故障率,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 优化电力资源的利用:智能配电站能够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电力系统的供需情况,对电力资源进行优化调度和分配。
这将使得电力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电力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3. 降低电力系统的运维成本:智能配电站的应用可以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自动化运维,大大减少人工巡检和维护的成本。
同时,智能配电站可以通过预测和预警来避免设备故障的发生,减少维修和损失的成本。
智能配电网
智能配电网目录1.引言1.1 背景1.2 目的2.智能配电网概述2.1定义2.2 特点3.智能配电网的架构3.1 主要组成部分3.1.1 智能电网监测系统3.1.2 智能电网控制系统3.1.3智能电网管理系统3.1.4 智能终端设备3.2 通信网络4.智能配电网的功能4.1 负荷监测和优化4.2 故障检测和修复4.3 功率质量管理4.4 能源管理与优化5.智能配电网的优势5.1 提高供电可靠性5.2 节约能源5.3增强安全性6.智能配电网的实施步骤6.1 规划和设计6.2建设和安装6.3 运行和维护7.智能配电网的案例研究7.1 国内案例7.2国际案例8.智能配电网的未来发展趋势8.1 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8.2 规模化应用的挑战与机遇8.3智能配电网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9.法律名词及注释10.结论11.参考文献附件:附件1:智能配电网系统示意图附件2:智能配电网实施方案法律名词及注释:1.智能电网:利用现代化的信息通信技术,使电力系统具备智能化、高效率和灵活性的电网2.负荷监测和优化:通过监测负荷信息,优化电力分配,提高电能利用效率3.故障检测和修复:通过智能系统检测和定位电力设备故障,并快速修复故障,减少停电时间4.功率质量管理:针对电力系统中的功率质量问题,通过智能技术进行监测和管理,提供高质量的电能供应5.能源管理与优化:通过智能系统对能源的监测和分析,优化能源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考附件1和附件2。
抢鲜看|《电工技术学报》2022年第24期目次及摘要
抢鲜看|《电工技术学报》2022年第24期目次及摘要《电工技术学报》是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办的电气工程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报道基础理论研究、工程应用等方面具有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及科研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任《学报》编委会主任,兼《学报》主编。
点击论文标题,可在线阅读全文!“宽运行范围高效谐振功率变换技术”专题专题特约主编寄语特约主编:王懿杰教授;管乐诗副教授特谐振功率变换技术由于其软开关特性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储能、航空航天等领域,为电能的高效变换与利用起到关键作用。
但谐振功率变换器面临着较宽运行范围的挑战。
为此,《电工技术学报》策划“宽运行范围高效谐振功率变换技术”专题,分享学习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王懿杰教授和管乐诗副教授担任该专题的特约主编,并邀请到马澄斌教授、孙凯副教授、沙德尚教授、张之梁教授、陈宇教授和张欣研究员担任特邀副主编。
此次专题征稿得到专家学者们的积极响应,收到多篇投稿,经过评审专家评审后,决定采纳其中10篇优秀论文予以刊登。
相关研究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超高频谐振功率变换器综述:参数设计和匹配网络优化拓展了超高频谐振功率变换器的工作范围。
《宽负载范围超高频功率变换技术:谐振参数设计与匹配网络构建》介绍参数设计方法并讨论阻抗变换与压缩网络结构,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LLC谐振功率变换器研究:LLC作为最常见谐振拓扑,在航空航天、电动汽车等领域广泛应用。
《星载1MHz GaN LLC变换器低反向导通损耗控制》提出应用于LLC变换器一次侧开关管的低反向导通损耗控制,通过调整死区缩短GaN器件反向导通时间;《基于二阶拟合模型的SiC双向LLC数字同步整流控制》提出基于二阶拟合模型SiC双向LLC数字同步整流控制,通过跟踪负载和开关频率变化实时计算同步整流导通时间;《LLC平面变压器绕组损耗与漏感改进有限元计算方法》针对平面变压器绕组损耗与漏感参数,提出针对线性方程组构建与求解过程计算与存储资源的节约方法。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概述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末端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统的配电网运行方式以固定网络结构和被动管理方式为主,已难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的复杂需求。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技术应运而生,成为推动现代配电网发展的重要力量。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以其高度的灵活性、智能化和自适应性,为现代配电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通过采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配电网的灵活互联、智能控制和优化配置,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稳定性,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灵活交流输电系统(FACTS)、分布式电源接入与控制、高级量测体系(AMI)以及配电网自动化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为配电网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型柔性配电装备如智能软开关(SOP)、能量路由器等的发展也为配电网的柔性互联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关键技术,提高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配电网与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电力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现代配电网向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将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的概念与特点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作为传统配电网的升级与革新,是在原有配电网基础上融入了智能化、信息化、互联网化等先进技术手段的新型电网体系。
其核心概念在于“柔性”与“智能”,即通过柔性互联技术实现配电网的灵活调节与优化配置,同时借助智能化手段提升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
柔性互联技术使得配电网具备了更加灵活的调节能力。
通过采用智能软开关、能量路由器等先进设备,实现对配电网中电能流向和功率分配的精准控制,有效应对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带来的电能波动问题,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
智能配电网市场分析报告
智能配电网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智能配电网是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智能感知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对传统的配电网进行升级和改造,实现对各种电能资源、负荷和设备的感知、监控、调度和控制的智能化电网系统。
智能配电网的出现,为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对于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智能配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它已经成为能源领域的新热点,对未来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智能配电网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既有助于了解其发展现状,也有助于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发展建议和决策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信息:- 引言部分的简要介绍,介绍文章的目的和重要性- 正文部分的内容概述,概括性地介绍本文将涉及的主题和内容- 结论部分的总结,概括性地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概览- 具体各部分的主题和内容安排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尽可能简洁清晰地介绍文章的整体组织结构,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阅读指引。
1.3 目的目的部分内容为:本报告旨在对智能配电网市场进行全面分析,以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的市场发展建议。
通过对智能配电网的概念、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进行介绍,分析智能配电网市场的现状,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同时,提出相应的市场发展建议,为业内人士和投资者提供参考,促进智能配电网市场的健康发展。
1.4 总结总结部分:通过对智能配电网市场的分析报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智能配电网的概念已经逐渐被广泛认可,并且在不断发展壮大。
其技术特点也使得智能配电网在电力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次,智能配电网市场的现状呈现出多样化和快速发展的趋势,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
最后,针对现阶段市场情况及前景预测,我们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智能配电网市场的发展和壮大。
智能配电环境感知融合网络的研究
智能配电环境感知融合网络的研究【摘要】配电子站的运行一般需要由配电终端进行控制,因此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架设一个专门的光纤通信网络。
但是众所周知,如果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这一工程不仅具有建设周期长、规模大、工程造价高等特点,并且还不利于通信网络的维修与管理,覆盖面积也存在着盲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用了智能配电配电环境感知融合网络实施方案进行施工,这一方案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可维护性,不仅降低了工程造价与维修成本,还扩大的通信网络的覆盖面积,有效的提高了配电设备的检测水平、本文就智能配电环境感知融合网络进行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化;配电环境;感知;融合;网络智能配电网是智能化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灵活性大、可靠性高的网架架构直接与安全性高的通信网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实际运行中能够分析并处理其中存在的故障,从而满足向用电户提供电能质量的要求。
智能配电网技术融合了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日后配电系统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配电网技术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对于通信技术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电网可以采用光纤通信网络来实现电力、通信网络的普及。
但是在恶劣的环境下,技术人员在光纤通信网络施工与管理中存在着非常大的难度。
因此我们必须要采用现代多样化的无线接入技术,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1.环境感知融合网络的概述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无线通信系统并不是依靠一个功能较完善的网络而发展起来的,而是需要保证各个无线网络运行的连续性与安全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网络系统施工过程中将多种无线接入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通过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来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
环境感知融合网络的核心思想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为了满足网络终端的需要,环境感知融合网络会向其提供最合适的技术手段,并会简化网络的所有技术细节。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感知融合网络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在环境感知融合网络当中,各个不同的网络会建立一个良好的协作关系并达到安全运行的目的,并不需要实现进行协商而运行;其次,在网络终端,通过环境感知融合网络可以获取更多的性能参数,此时网络终端会根据这些参数来选择一个合适的端口接入。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配电网技术研究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配电网技术研究智能配电网技术是当今能源领域的一项前沿技术,它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旨在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效率。
作为新能源时代的重要支撑技术,智能配电网技术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智能配电网技术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传统的电力系统存在诸多问题,如运行维护成本高、能源利用率低、电网运行不稳定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配电网技术。
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从而降低用户的用电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智能配电网技术的核心原理智能配电网技术的核心是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
利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系统可以自动感知、识别和处理电力系统中的各种异常情况。
通过对电力设备的自动监控和闭环控制,智能配电网可以实现智能故障检测、自主调度和优化配置。
这些算法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和历史记录,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和预测,快速响应电力需求的变化,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应用场景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应用场景多种多样。
首先,它可以用于优化电力系统的能源调度和分配,实现能源的平衡和最优利用。
其次,智能配电网可以实现智能供电管理,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和分析,实现对电力设备的自动管理和故障排除。
此外,智能配电网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电力负荷的预测和优化,根据用户需求和电力负荷的变化,提供个性化的用电方案,降低用户的用电成本。
四、智能配电网技术的挑战与展望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智能配电网技术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而如何获取数据并进行存储和分析是一个难题。
其次,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这对资源有限的地区来说是一个挑战。
除此之外,智能配电网技术还面临着法律、隐私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然而,尽管存在一些挑战,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配电网将会更加高效、可靠和安全。
智能配电网态势感知关键技术及实施效果评价
智能配电网态势感知关键技术及实施效果评价摘要:智能配电网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高效化,态势感知作为核心技术之一,能够对配电网进行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对运行状态的感知与评估。
然而,智能配电网具有多样性特点,需要加大对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态势感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才能提高配电网运行效率和可靠性,为运维人员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因此,分别对关键技术、实施效果评价进行探讨,以为智能配电网的建设和运维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态势感知;关键技术;评价引言: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传统配电网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电能的需求,智能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升级版本,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感知、动态调控和高效运营。
而态势感知作为一项关键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既能够实现对配电网状态、变化趋势和异常情况的充分感知、监测与分析,也能保证终端用户的实际用电需求。
因此,对智能配电网态势感知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效果评价方法,以为智能配电网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指导。
一、智能配电网态势感知的关键技术目前,智能配电网态势感知包括三个阶段的关键技术:(一)态势觉察阶段:数据采集的关键技术该阶段属于数据获取阶段,需要获取智能配电网分析和调控所需的数据,并根据采集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实现实时感知和监测,从而为后续优化调度和故障处理提供支持。
目前,态势觉察的关键技术包括5G通信技术、高级量测体系构建技术等。
以5G通信技术举例。
通信技术具有很强的适配性和应用前景,而5G移动通信作为当前移动通信中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具有高速传播、低延迟、低能耗、大连接密度、大网络容量、多连接支持等优势,可以应用于智能仪表和状态监测系统,实现广域范围内的数据传输,并为配电网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智能化提供有力支持[1]。
例如,5G网络支持大规模物联网应用,既可以同时连接大量设备,实现多个传感器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数据全面采集提供更好的网络容量和覆盖范围,也能通过更高的频谱和更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实现配电网量测的智能化,从而为配电网的智能运行和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基础,保障智能配置电网的可观测性。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配电网技术研究与应用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配电网技术研究与应用智慧配电网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一种新型电力系统,通过对电力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智能管理和优化。
本文将通过技术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角度,探讨基于物联网的智慧配电网的发展现状、应用场景和未来趋势。
一、智慧配电网的发展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智慧配电网作为物联网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之一,已经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的配电网系统。
智慧配电网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全面监测和管理。
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许多智慧配电网的典型示范工程,如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所建立的智慧配电网实验平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智慧微网项目等。
这些项目通过智能传感器和智能电力设备的应用,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控、故障检测和自动修复,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二、智慧配电网的应用场景智慧配电网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可以覆盖城市、乡村和工业园区等各个领域。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城市配电网:在城市配电网中,智慧配电网可以实现对输电线路、变电站和配电设备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故障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抗灾能力。
2.乡村电网:在农村地区,智慧配电网可以帮助农民合理使用电力资源,通过智能电表和电力设备实现用电量的实时监测和统计,帮助农民减少用电成本,提高用电效率。
3.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智慧配电网可以实现对电力设备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和调度,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和稳定性。
三、智慧配电网的未来趋势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配电网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配电网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通过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智能调度和故障预测,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电力配网中智能感知与数据分析技术研究
Telecom Power Technology电力技术应用 2023年11月25日第40卷第22期65 Telecom Power TechnologyNov. 25, 2023, Vol.40 No.22董易昌:电力配网中智能感知与数据分析技术研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从清洗后的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特征,有助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故障诊断。
对于变压器监测系统,可以提取温度的变化趋势、电流的幅值波动等特征。
将来自不同传感器节点的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数据融合获取全面和综合的信息。
例如,将温度、湿度和油位等参数进行融合,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变压器的运行状态[2]。
最后,应用数据分析技术和算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
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机器学习或人工智能等方法,识别异常情况,预测潜在故障,并提供相应的警报或建议。
2 智能感知与数据分析技术的集成应用2.1 智能感知与数据分析系统架构设计2.1.1 数据集成与共享平台在智能感知与数据分析系统的设计中,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性能优化至关重要。
为了构建具有这些特性的系统,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第一,从架构设计角度考虑,采用分布式架构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运行的模块或服务,并通过接口进行通信。
这种水平扩展的方式可以根据需求增加或减少模块数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
第二,通过并行计算和任务调度技术提高系统性能。
将数据处理任务划分为多个子任务,并在多个计算节点上并行执行,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第三,利用智能任务调度算法可以合理分配任务资源,以平衡系统负载,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第四,在数据分区和存储方面,采用数据分区和存储优化策略将数据分区存储在不同的节点或服务器上,减轻单个节点的负载压力,提高数据的读写效率。
第五,利用数据压缩、索引和缓存等技术,优化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性能。
第六,引入缓存和预取技术能够提高系统性能。
通过将频繁访问的数据存储在高速缓存中,减少对磁盘或网络的访问延迟。
全感知配网旁路监控系统探究
开发的同时也借鉴了一定的国外研究经验,使得目前国内的自动化技术研究和发展速度骤然上升,现在的各种全新的自动化监控设备和器具已经被开发出来,同时也在国内电力行业领域中获得了普及运用,成功完成了紧凑型输电模式的研发,并且普及了同塔多回路的建设和改良。
并且对全感知配网旁路监控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也创建了相应的机构和部门。
对行业领域内的各个工作人员和专业人士展开了全面的培训和招募,使得每个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都获得了有效的培养,使国内各个地区的电力工程的安全性和高效性获得了有效临时保供线路搭建方案主要用的电源设备包括发电车及箱变车;线路设备包括接口设型扩展接头其典型临时保供线路搭建方案见下图1。
图1 典型临时保供线路搭建方案该典型临时保供线路搭建方案,若该方案仅运行1~2天,可以通过人工方式对临时线路的运行情况及线路安全情况进行现场监控。
若因某些原因(如设备配件延误等)造成临时保供线路需要短时运行(运行时间超过7天),这种通过人工方式对临时线路的运行情况及线路安全情况进行现场值守,将是非常经济的。
接下来,将对临时保供线路的现场运行监控及安全监控的方案进行讨论。
3 临时保供线路现场监控方案在搭建临时保供线路时,同时搭建辅助监控系统(见图2)。
负责线路的运行情况及线路安全情况的监控,通过云边协同的方式;负责现场运行情况判断及与电力系统后台的数据传输和接受电力系统后台遥控指令。
该方案依据临时保供线路各节点对线路安全的影响程度设置不同监控要求;对于扩展接头、快速接头箱及T型接头主要监控温度、现场视频及外界侵入以保障接头运行安全及人身安全;对于发电车等电源设备主要监控电源设备运行数据、现场视频及外界侵入以保障电源设备运行安全及人身安全;对于旁路开关主要监控电参数、状态、核相、现场视频及外界侵入以保障旁路开关运行安全及人身安全。
通过对不同节点监控不同数据类别,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所监控数据真实有用。
该方案对不同监控功能模块采用不同处理方式。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终端设备感知技术现状分析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终端设备感知技术现状分析宋艳;王笑棠;卢武;徐璟【摘要】物联网技术可以运用于智能配电网中,有效地整合优化电力资源,提高电力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增强现有电力设施的利用率。
将整个智能配电网络规划为三层:在感知层采用基于物联网的配电一二次设备状态信息传感采集技术采集设备的状态信息、环境测量信息、用户用电信息;在传输层采用基于物联网的配电一二次设备状态信息传输通信技术传输感知层的信息到上层;在应用层采用基于物联网的一二次设备运行状态在线监测管理技术从收到的海量数据中抽取、分析有价值的信息,在管理平台上对配电网的各个环节能够实现三维立体的实时状态监测和预警功能。
【期刊名称】《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年(卷),期】2018(000)021【总页数】7页(P53-59)【关键词】智能电网;物联网;智能终端;信息采集;状态监测和预警【作者】宋艳;王笑棠;卢武;徐璟【作者单位】[1]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丽水供电公司,浙江丽水323000;[1]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丽水供电公司,浙江丽水323000;[1]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丽水供电公司,浙江丽水323000;[1]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丽水供电公司,浙江丽水3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730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用电需求不断增多,电网规模不断扩大,而用户对于用电能源的质量、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力企业所面临的资源受限问题也日益严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电网建设便成为当务之急。
智能电网因其强大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绿色环保的发电技术、与用户协作式的消费方式和稳定的运行状态受到广泛关注[1]。
其中智能配电网作为智能电网的关键环节,被人们重点研究和讨论[2]。
通常110 kV及以下的电力网都被叫做智能配电网络。
它是整个电力系统与分散用户的连接部分,能够实现与用户之间的互联互通。
智能配电网[3]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无线感知技术等将采集到的用户终端数据、设备状态数据、环境测量数据等信息进行信息的集成、分析与处理,通过多样化的通信手段实现系统主站与众多远方终端设备之间的互动交流,最终形成一个配电自动化的智能电力系统,能对整个系统设备进行有效的监测、控制、保护和管理。
智能配电网技术专题交流会在成都召开
智能配电网技术专题交流会在成都召开
佚名
【期刊名称】《低压电器》
【年(卷),期】2011(0)13
【摘要】2011年5月26-27日,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的“智能配电网技术专题交流会”在成都召开。
来自电网企业、科研设计、高校和制造业的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顾问金文龙教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薄志谦教授主持。
中电运行(北京)电力技术研究院承办本次会议。
【总页数】1页(P63-63)
【关键词】电网技术;交流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成都;专题;智能;电网企业;科研设计【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727
【相关文献】
1.加强学术交流促进人防发展——全国人防工程情报网第九届年会暨新军事变革时期人防工程管理和设计技术专题研讨会在烟台召开 [J], 林文胜;吴本伟
2.“配电网升级改造与智能用户端设备发展”交流研讨会在常熟召开 [J], ;
3.“智能制造能力测评如何开展”小型交流会在成都成功召开 [J], 无;
4.聚焦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四川造纸行业“2019·四新技术”交流推广会在成都召开 [J], 杨晨鸣
5.关于召开智能配电网技术专题交流会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智能配电网技术
引言概述:1.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发展历程
1.1传统配电网络存在的问题
1.2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兴起
1.3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2.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关键技术
2.1通信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
2.2计算机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
2.3信息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
2.4电力系统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
3.智能配电网技术的核心功能
3.1主动配电管理
3.2负荷预测与优化
3.3多能流集成
3.4安全与可靠性保障
3.5网络治理与设备管理
4.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应用案例
4.1智能配电网技术在城市电力配送中的应用4.2智能配电网技术在工业电力供应中的应用
4.3智能配电网技术在农村电力供应中的应用
4.4智能配电网技术在新能源接入中的应用
4.5智能配电网技术在微电网中的应用
5.智能配电网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5.1安全与隐私保护
5.2技术标准与规范
5.3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
5.4经济与政策支持
5.5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结:
智能配电网技术作为电力系统改革的重要方向,其发展历程、关键技术、核心功能以及应用案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智能配电网技术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标准与规范、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经济与政策支持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为了推动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创新,促进技术的成熟与推广,以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24期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Vol.39 No.24 2011年12月16日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Dec.16, 2011 智能配电环境感知融合网络的研究盛 洁,唐良瑞, 郝建红(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北京 102206)摘要:针对在恶劣环境中配电子站与配电终端之间架设专用光纤通信网络造价高、建设周期长,维护困难的现状,以及现有的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存在盲区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种智能配电环境感知融合网络的实现方案。
该网络采用多种无线接入网相融合的架构,通过统一的环境感知控制空间和连通性单元对融合网络的资源进行调度和分配,通过环境业务接口提供配电自动化系统各类应用和服务;终端层采用智能配电终端实时感知和监测网络环境、融合处理终端信息、提供有效的切换机制和异常告警机制。
本系统实用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稳定性好,网络铺设成本低,方便管理,进一步保证了通信的可靠性,扩大了网络的覆盖范围,提高了配电设备的监测水平。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环境感知;融合;配电汇聚终端Research of ambient composite networks towards the smart distribution gridSHENG Jie, TANG Liang-rui, HAO Jian-hong(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China)Abstract: Setting up specialty fiber communication network between distribution substations and distribution terminals in the harsh environment causes the high cost, long construction period, difficult maintenance and blind spots in the existing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overage. In view of those, a smart distribution oriented ambient composite network scheme is designed. The network has the architecture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wireless access networks. Through a unifie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control space and connectivity unit, the resources of composite network are scheduled and allocated. Through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terface,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in the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are provided; in the terminal layer, the intelligent power distribution terminals are used to sense and monitor network environment in real time, fuse and process terminal information, and provide effective handoff mechanism and timely exception warning mechanism. The high-quality of system availability, scalability, maintainability and stability, low-cost network rollout and convenient management can further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expand network coverage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distribution equipment monitoring technology.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No. 20102X03006-005-001).Key words:smart distribution grid; ambient networks; composite; distribution convergence terminal中图分类号: 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3415(2011)24-0127-050 引言智能配电网(Smart Distribution Grid,SDG)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灵活、可靠、高效的配电网网架结构和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通信网络为基础,支持灵活自适应的故障处理和自愈,可满足高渗透率的分布式电源和储能元件的接入要求,满足用户提高电能质量的要求[1]。
智能配电网技术有机集成和融合现代计算机与通信、高级传感和测控等技术,满足未来配电系统集成、互动、自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02X03006-005-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11QX47)愈、兼容、优化的要求[2]。
智能配电网的实现对通信技术的要求将不断提高,其中骨干网和部分接入网在条件允许的环境下将以光纤通信网络作为首选,宽带无线通信网络作为辅助方式。
然而在一些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光纤的铺设和维护困难较大,因此需采用多样化的无线接入技术,互相补充,以形成重叠覆盖的网络环境来保证接入网部分的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
目前,各种无线网络接入技术在容量、覆盖、数据速率和移动性支持能力等方面各有长短,任何一种无线网络都不可能满足用户对于网络性能的全部要求,因此多类型网络共存和融合是下一代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2]。
将这种融合的、异构的无线通- 128 -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信网络应用于智能配电网,在接入网层采用基于环境感知融合网络(Ambient Composite Networks,ACN)的无线自组织网络,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组网的成本、提高配电网通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且解决了环境恶劣地区光纤铺设和维护难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了智能配电自动化系统架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面向智能配电通信系统的环境感知融合网络。
从网络的逻辑架构和功能架构等方面研究了具体的实现方案,并对配电汇聚终端的通信功能进行了设计。
1 环境感知融合网络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并不是建设一个崭新的具备各种完善功能的网络,而是考虑在多种无线网络间保持通信的连续性,这就要求各种无线接入技术包括已经存在的和即将部署的网络能够相互协调和集成。
如图1所示,在未来的融合网络环境中,已有的无线技术向高级阶段演进,新型无线接入技术不断涌现,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形成重叠覆盖的网络[3-4]。
图1 未来的融合网络环境Fig. 1 Future composite network environment针对各种无线接入技术在无线频谱资源、组网方式和业务提供等方面的多样性,它们在空中接口协议的设计方面具有差异性和不可兼容性。
不同网络将提供不同的QoS,终端的工作环境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业务需求、制式及运营者的差异导致了通信终端的接入能力和移动能力的不同。
此外,不同的网络具有不用的管理策略,包括寻呼漫游策略、网络切换策略、资源分配策略、认证与鉴权策略和计费策略等。
以上几个方面的相互影响,构成了各种无线网络的异构特性,对网络的稳定、可靠和高效提出了挑战。
因此,对于未来无线通信网络系统而言,无线资源管理、端到端的重配置和移动性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环境感知融合网络概念的提出,正是为了提供基于域的边界到边界(Edge-to-Edge)的网络控制手段,其核心思想在于,在网络的终端需要的任何时刻均能提供最适当的技术手段,并且向终端屏蔽网络的技术细节。
环境感知融合网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在该网络中,不同网络之间可以根据应用的需求以透明的方式建立协作关系,无需事先配置或者协商。
②网络中的终端将具有感知获取当前所处环境中的各个网络的性能参数,并据此选择合适的网络进行接入的能力。
终端之间亦可以通过无线自组网的方式,灵活多变、相互协作地构成实时的通信链路,来完成数据的传输。
③环境感知融合网络能够提供一种无缝的、完整的、灵活的安全机制,以确保其工作在由各种异构网络、实体及业务组成的动态变化的网络环境中的安全性。
④环境感知融合网络支持通用的架构来实现跨越环境控制空间中所有功能的环境感知,从而自动地对业务进行调整,以适应动态变化的异构网络环境。
在此架构中,终端能够对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及分发,网络还支持基于环境层面的协商,对可能发生的冲突提供解决方案。
环境感知融合网络的以上特点,为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设计模式和应用方案。
2 智能配电环境感知融合网络的架构设计面向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更加注重实用性、定位更加明确、功能更加丰富,系统由配电主站、配电子站、配电终端、通信系统组成[5-6],其架构如图2所示。
图2中,配电主站是数据处理/存储、人机联系和实现各种应用功能的核心;配电子站是主站与终端的中间层设备,一般用于通信汇集,也可根据需要实现区域监控功能;配电终端是安装在一次设备运行现场的自动化装置,主要包括馈线自动化设备FTU、配电监测终端TTU、DTU等,可根据具体应用对象选择不同的类型;通信通道是连接配电主站、配电终端和配电子站之间实现信息传输的通信网络。
配电主站与配电子站之间的通信通道为骨干层通信网络,原则上采用光纤传输网;配电子站至配电终端的通信通道为接入层通信网络,采用光纤专网、配电线载波、无线等多种通信方式。
然而,在地处偏远地区的配电子站与配电网远方终端之间架盛 洁,等 智能配电环境感知融合网络的研究 - 129 -设专用光纤通信网络不仅造价高、建设周期长,其恶劣的工作条件和维护容易造成通信网络的故障,而且现有的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存在一定的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