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管理热点常识汇总

合集下载

共基础管理知识重点汇总

共基础管理知识重点汇总

共基础管理知识重点汇总共基础管理知识重点:行政领导一、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是指依据国家法律行使行政权力,在行政领导活动中承担相应责任,处于领导、决策地位的人员。

(一)行政领导者是职位、权力、责任的综合体职位、权力、责任是行政领导者实施行政领导活动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

职位是行使权力、履行责任的前提;权力是行政领导者从事行政领导活动的资格,是承担责任的手段;与职位、权力相比,责任是本质、是核心。

(二)行政领导者的技能成功的领导者依赖于合适的行为、技能和行动,领导者的三种主要技能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是一个人对某种类型的过程或技术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2.人际技能是有效地与他人共事和建立团队合作的能力。

组织中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不能逃避人际技能的要求,这是领导行为的重要部分之一。

3.概念技能是按照模型、框架和广泛关系进行思考的能力。

二、行政领导体制行政组织体制,是指行政组织结构中各层级、各部门之间行政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

行政组织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首长负责制、委员会制按照行政决策和担负行政责任的人数多少来划分:1.首长负责制首长负责制,又称独任制,指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行政首长个人行使负责的组织体制。

美国的总统制是首长制的典型。

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行动迅速,效率较高。

缺点:受个人的知识、智慧、才能限制,处理问题难免有不周之处;独揽大权,容易导致专制和滥用权力的现象。

2.委员会制委员会制,也称合议制,指行政组织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若干人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按少数服从多数或协调一致的原则集体决定、共同负责的组织体制。

瑞士联邦政府是委员会制的典型。

优点:能够集思广益,决策问题考虑比较周详,能够代表各方面的利益。

委员分工合作,各当一面,可以减轻主要领导者的负担,避免个人专制和滥用权力的现象发生。

缺点:行动不快,效率较低,权力分散,责任不易明确。

(二)集权制、分权制按照上下级领导权限不同,可分为:1.集权制集权制是指一切事务的决策权均集中在上级组织,下级组织只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的领导体制。

公基管理学基础知识

公基管理学基础知识

管理学基础知识1.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通过别人或者和别人一起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2.管理的核心是决策。

3.管理的两重性是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5.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6.在组织各项资源中,人力资源处于核心地位。

7.一切管理活动的共性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8.管理者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资源分配者、冲突管理者、谈判者9.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观念技能)10.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人员,越需要更多地掌握概念技能。

11.越是处于基层管理人员,越需要更多地掌握技术技能12.泰勒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13.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

14.按照决策的性质不同,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15.战略决策具有长期性、方向性和全局性的特点。

16.非程序化决策是对较少出现、不确定的、关系大的新问题的决策。

17.风险型决策指决策者无法确定发生哪种自然状态,但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18.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19.首因效应(先头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20.近因效应指在交往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者的影响作用。

21.管理层次是指组织内部从最高一级管理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组织等级。

22.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者直接管理或控制的下级人数。

23.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存在反比关系。

24.经济人假设的核心是认为人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25.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还包括人的社会需要。

26.激励包括三个方面的关键要素:需要、努力、组织目标。

27.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归纳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公共基础管理常识知识

公共基础管理常识知识

公共基础管理常识知识:1、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响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觉察。

2、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异。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那么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3、鳄鱼法那么: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方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4、鲇鱼效应: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假设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当一个组织的工作到达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

一个组织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6、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

管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管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管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引言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许多知识点和理论。

在企业和组织中,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它影响到组织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将总结管理学的多个知识点,包括管理概念、管理思想、管理功能、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能等方面,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管理知识。

一、管理概念管理是指在组织内部对资源和人力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活动。

管理的基本概念包括:1.1 管理的定义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通过规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手段,使组织能够有效地实现既定目标。

1.2 管理的作用管理的作用包括:协调资源,提高效率,实现目标,创造价值,满足需要等。

1.3 管理的特点管理的特点包括: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领导性、控制性等。

1.4 管理的原则管理的原则包括:协调一致、科学决策、有效领导、适度控制、全面规划等。

1.5 管理的对象管理的对象包括:人、物、财、产、事等。

1.6 管理的范围管理的范围包括:企业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

二、管理思想管理思想是管理学的核心内容,它反映了管理者对组织管理的认识和理念。

管理思想涵盖了多个学派和理论,其中包括:2.1 科学管理学科学管理学是由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的管理理论,它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学的原则包括:科学分工、科学管理、科学训练、科学监督和科学选用。

2.2 行政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是由亨利·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理论,它强调管理者的行政职能和行政过程。

行政管理学的原则包括:分工合作、权威责任、纪律性、特权等。

2.3 人际关系学人际关系学是由梅奥提出的管理理论,它强调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对组织绩效的重要影响。

人际关系学的原则包括:关怀员工、尊重员工、激励员工、培养员工等。

2.4 现代管理学现代管理学是由多位管理学家提出的管理理论,它强调管理者应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现代管理学的原则包括:系统思维、创新性思维、战略思维、全球化思维等。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管理管理的含义:本质上是为了有效地(能够实现目标的)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

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管理是管理者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活动,管理的主要作用对象是被管理者。

是具有社会实践性的活动。

1.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自然属性)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社会属性)2.管理具有目标性。

管理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性和弹性,管理的目标性成为管理的特性现代管理方式中目标管理的重要依据。

3.管理具有组织性。

组织在管理中起着关键枢纽作用,构成了管理的核心要素。

4.管理具有创新性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但并不意味是管理活动的起点,计划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基础和依据;组织、领导和控制是计划及其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

协调、激励、调集资源、通信联系、决策、人事、创新是管理职能的发展。

管理类型:按照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这两大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现代社会的管理可划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两大类型1.以公共利益实现为目标 1.目标相对单一2.以公共组织为依托 2.具有竞争性公共管理 3.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企业管理 3.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4.具有独占性 4.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5.受公众监督以及由此委托的经营管理权。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管理者角色:决策角色:企业家(开发新产品、制定战略、开发新项目)、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传播者、代表人、谈判者、联络者和发言人角色,高层管理者比基层更重要,领导者角色基层管理者比中、高层更重要。

管理者技能:技术技能:基层>中层>高层概念技能:高层>中层>基层人际技能:同下属的关系(平衡艺术、引力艺术、弹性控制艺术)管理环境:分为一般宏观环境、具体或微观环境、组织内部环境。

组织环境是组织的一个组织部分,但组织实体不包括组织环境,是由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组成。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一、人本原理人本原理(human theory)就是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被管理者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

美国管理大师,人际管理理论创始人,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首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梅奥认为:1.人不是单纯的“经济人”,而是具有多种需要的复杂的“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的管理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二、激励原理在行政管理中,从分析、考虑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出发,以引起某种理想的动机和动力,进而造成有效的激励力,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并取得很好的行为效果。

关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

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三、能级原理核心:人尽其才,各居其所根据人的能力大小,赋以相应的责任和授以相应的职权,使得不同才能的人处于相应的能级岗位上。

注意以下原则:(1)能级的划分与组合应保证行政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一般按战略规划层--战术计划层---具体执行层(正三角形的管理最为稳定:经营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2)不同的能级具有不同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实行责权利一致的原则。

(3)各类能级必须动态对应。

首先要对应,其次,这种对应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对应。

(随着年龄经验的不断提升,应该赋予不同的岗位:能够激发有能力的人发挥作用,已经没有能力的、力不从心的人退出)四、系统原理所谓系统,就是相互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决定着系统的性质和状态)的综合体。

具有整体性、内部相关性、环境相关性、目的同一性等基本特征。

五、权变原理权变原理是指根据系统所处的内外环境因素,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适时调整管理对策和管理方法的一种管理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类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类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类常识考生要了解管理类的常识才能备战公共基础知识考试。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类常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类常考题目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

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W、Taylor,1856-1915)、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l,1841-1925)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为此,泰罗提出了任务管理法和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法约尔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他在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阐述了管理职能的划分,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大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马克斯·韦伯在管理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在《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官僚组织体系理论,他认为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

上述三位及其他一些先驱者创立的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

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是英国的厄威克(L、Urwick)与美国的古利克(L、Gulick),前者提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条原则,后者概括提出了“POSDCORB”,即管理七项职能。

公共基础知识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阶段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

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Mayo,1880-1949)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D、M、McGregor,1906-1960)的“X理论-Y理论”等。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知识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知识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知识常识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知识变得愈发重要。

尤其是对于公共基础知识,其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的知识常识。

什么是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公共基础知识管理是指对社会中的公共基础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利用和传播的过程。

公共基础知识指的是那些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性强、涉及面广的知识,如科学常识、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等。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高社会整体素质水平。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的重要性1.社会稳定:具备基础知识的群体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减少误解和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人才培养:公共基础知识是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基础,加强对这些知识的管理有助于提高人才素质。

3.科学发展: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传播,有效管理公共基础知识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进展。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的方法1.建立知识库:收集整理公共基础知识,建立起系统的知识库,方便查询和使用。

2.知识传播: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传播公共基础知识,如举办讲座、开展宣传活动等。

3.普及教育:加强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教育普及,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的挑战1.知识更新换代:公共基础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管理者需要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并及时更新知识库。

2.知识权威性:面对网络信息泛滥的情况,如何筛选出权威可靠的公共基础知识成为一大挑战。

3.知识流失:人员变动、信息遗漏等都可能导致公共基础知识的流失,需要加强知识管理的稳固性。

总结公共基础知识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对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公共基础知识的管理和传播,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希望本文对于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常识有所启发,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公共基础知识管理事业的发展与壮大。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关键知识点解析近年来,事业单位考试成为众多考生关注的焦点。

公共基础知识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历史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针对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核心知识点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政治部分1、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占据了重要地位。

考生需要掌握以下要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2)政治经济学,重点掌握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等;(3)科学社会主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事业单位考试注重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考查。

考生需要熟悉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同时,要关注国家大政方针,了解“三农”、资源环境、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

二、经济部分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市场经济基本原理是重要考点。

考生需要掌握以下要点:(1)市场机制,理解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关系;(2)市场竞争,了解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等概念;(3)市场失灵,了解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

2、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点。

考生需要了解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以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基本概念。

同时,要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了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通货膨胀与紧缩等经济现象。

三、法律部分1、宪法与行政法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宪法与行政法主要涉及国家机构、公民权利与义务、行政法律制度等。

考生需要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职权,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此外,还需熟悉行政法律制度,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

2、民法与刑法民法与刑法是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点。

考生需要掌握以下要点:(1)民法的概念与原则,了解物权、债权、人身权等基本概念;(2)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解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等;(3)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程序,了解诉讼的管辖、审判等。

公基管理学

公基管理学

公基管理学
公共基础知识中的管理学主要涉及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管理职能、管理方法和管理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

其中,系统原理是指将组织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协调各个部分来实现整体目标;人本原理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责任原理要求明确各个管理层次和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效益原理则关注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职能涉及确定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并制定相应的计划;组织职能包括设计组织结构、分配职责和协调工作;领导职能关注激励和引导员工,以实现组织目标;控制职能则涉及监督和调整组织的活动,以确保其按照计划进行。

管理方法包括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教育方法等。

行政方法依靠行政权力进行管理;经济方法利用经济手段来引导和激励行为;法律方法通过法律规范来约束和规范管理活动;教育方法则注重培养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管理伦理涉及管理活动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它关注管理者的道德责任、诚信、公平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强调管理者在决策和行为中应遵循道德准则。

以上是公共基础知识中管理学的一些关键内容。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理解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在实际管理情境中做出有效决策和实施管理措施都非常重要。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行政管理是指在国家、地方政府、组织或机构中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作为公共基础知识的一部分,行政管理知识对于了解和参与公共事务以及管理组织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行政管理的相关知识点,包括行政管理的定义和目标、行政管理的原则和职能、行政管理的工具和技巧等内容。

一、行政管理的定义和目标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或组织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行政命令以及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等手段,对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规范控制和有效协调的一系列活动。

其目标是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二、行政管理的原则和职能1.公正性原则:行政管理应保证公正性,即依法行政,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2.服务性原则:行政管理应以服务为宗旨,为公众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3.效率性原则:行政管理应注重效率,通过科学管理和流程优化提高工作效率。

4.公开透明原则:行政管理应保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并及时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

5.责任追究原则:行政管理应明确责任,对工作结果负责,并依法追究责任。

行政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1.制定政策和行政法规:行政管理机关制定政策和行政法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2.组织协调资源:行政管理机关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协调,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实施管理控制: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对组织内部实施管理控制,确保工作按照规定进行。

4.服务公众:行政管理机关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满足公众的需求。

5.监督检查:行政管理机关对组织、个人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工作按照规定进行,防止腐败和不正当行为。

三、行政管理的工具和技巧1.管理信息系统:行政管理机关通过建立和运用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处理,提高管理效率。

2.绩效管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对行政管理机关和公务员进行绩效评估,激励和约束其工作表现。

3.决策分析:行政管理机关通过决策分析工具,对决策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方案的评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管理常识知识点总结

管理常识知识点总结

管理常识知识点总结管理常识是指在管理实践中积累的一些常见经验和智慧,这些知识点在管理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管理常识包括管理原理、方法、技巧、工具等内容,其目的是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有效地解决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管理常识知识点1:管理的定义和作用管理是指组织、计划、协调、指导和控制一个组织中的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的作用包括:1. 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指导和控制,使得企业能够朝着确定的目标发展。

2. 提高组织效率:管理者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组织内部的工作效率,增加生产力。

3. 优化资源配置:管理者通过管理资源的配置,使得组织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4. 促进组织的创新和发展:管理者通过推动组织的创新,推动组织的发展。

5. 提高员工满意度:管理者通过良好的管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增加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管理常识知识点2:经营模式和经营策略经营模式是指企业在市场上运作的方式和方法,是企业在市场上活动的基本方式,包括企业的业务范围、组织结构、运作方式等。

经营策略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所采取的一系列战术和措施。

经营模式包括:生产型经营模式、销售型经营模式、服务型经营模式、创新型经营模式。

经营策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多角化战略。

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策略,以确保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管理常识知识点3: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中各个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职责分工,是组织中的权力和责任的分配方式。

管理体系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

常见的组织结构包括:功能型组织结构、事业部型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结构、虚拟型组织结构。

管理体系包括:ISO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

管理者需要设计和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以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公基常识的管理知识

公基常识的管理知识

公基常识的管理知识简介公共基础知识是广大管理人员必备的知识体系,涵盖多个领域的知识,在管理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公共基础知识中与管理相关的知识要点,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的概念公共基础知识是指社会中每个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但不限于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在管理工作中,公共基础知识对于决策、沟通、组织、协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基础知识在管理中的应用政治知识政治知识是管理人员的基本素养之一,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对管理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动向,保持政治敏感,做到政治合规。

法律知识在管理实践中,法律法规是管理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遵守法律法规,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经济知识经济是管理的基础,管理人员需要了解经济运行规律,掌握基本的经济知识,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决策。

文化知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需要了解文化差异,尊重多元文化,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团队凝聚力。

如何提升公共基础知识学习管理人员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听取讲座等方式,不断提升公共基础知识水平。

实践在管理实践中,管理人员应用学到的公共基础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实践能力。

交流与其他管理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分享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心得,共同提升管理水平。

结语公共基础知识是管理工作的基石,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

希望本文能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和运用公共基础知识,提升管理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

以上就是关于公基常识的管理知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公基常识系列19】管理常识

【公基常识系列19】管理常识

【公基常识系列19】管理常识一、管理职能与政府职能二、行政组织结构三、行政决策制定行政决策需四个步骤: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调查预测,拟定方案;3 .评估优选,确定方案(核心)4 .实施方案,修正完善。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组成:中枢系统、咨询系统、信息系统和审批控制系统。

五、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一)原则: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

(二)聘用合同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3年以上的,试用期为12个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事业单位应当与其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或者连续2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事业单位提前30日书面通知,可以解除聘用合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前30日书面通知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但是,双方对解除聘用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开除处分的,解除聘用合同。

(≡)考核事业单位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年度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等档次,聘期考核的结果可以分为合格和不合格等档次。

(四)奖励和处分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奖励分为嘉奖、记功、记大功、授予荣誉称号。

处分:分为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24个月)、开除。

(注意与公务员处分的区别,公务员多一个“记大过”)工作人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由处分决定单位解除处分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

附1西方管理理论代表人物1.泰勒一一科学管理之父,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2.梅奥一一人际关系管理之父,代表作《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3.韦伯一一组织理论之父,代表作《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4.法约尔一一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代表作《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5.彼得•德鲁克一一现代管理学之父,代表作《管理实践》附2:管理学的各种效应1破窗效应:指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公基管理学高频考点

公基管理学高频考点

公基管理学高频考点公基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科之一,旨在研究公共组织、公共政策、公共财政、公共人力资源、公共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公基管理学是必修课程之一,也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必修课程。

公基管理学知识点包括:1.政府与公共事务:政府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公共事务则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

政府的角色是管理和调控社会事务的,需要运用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和技能,如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

2.组织管理:公共组织在公共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了解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组织变革等知识点。

组织管理需要掌握管理策略和方法,如领导力、决策制定、团队建设等。

3.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公共管理的重要领域,包括预算、会计、税收等方面。

了解公共财政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运用资金和资源,也有助于预测和规划公共财务。

4.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和措施。

学习公共政策的知识,可以帮助公共管理者更好地研究社会问题,制定符合公共利益的政策。

5.公共人力资源:公共人力资源者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点。

有了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才能让公共组织更好地运转。

6.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指政府为公众提供的服务,如公共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学习公共服务的知识,可以让公共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公共服务的重要性,评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总之,公基管理学知识点广泛、内容丰富,是考研和事业单位考试中重要的考试科目。

掌握公基管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升管理者的综合运用能力,更好地服务公众和促进社会进步。

公基管理知识02

公基管理知识02

公基管理知识02
一、公共管理概述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中进行管理和行政活动的过程。

公共管理领域涵盖广泛,包括政府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社会服务管理等。

公共管理旨在提高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二、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1. 提高政府效率
通过公共管理,政府可以更好地管理资源,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满足公民的需求和期望。

2. 促进社会稳定
有效的公共管理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解决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保障社会安全。

3. 保障公民权益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使公民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质。

三、公共管理实践案例
1. 美国政府的应急管理
美国政府在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紧急情况下,展现出高效的应急管理能力,迅速采取行动,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

2.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管理
新加坡政府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建设了现代化城市,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水平。

四、公共管理的挑战与思考
1. 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公共管理存在着不透明和效率低下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改革,提高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2. 公共管理的创新和现代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创新,推动公共管理现代化,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总结
公共管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各方的利益和发展。

只有加强公共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各方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管理热点常识汇总
推荐阅读:事业单位考试题库|2013公共基础知识题库管理常识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是一个常考考点,由于范围广,内容多,所以并不利于记忆。

因此,中公教育总结整理出一些管理热点常识,以备考生的不时之需。

1.管理的对象为人员、资金和物资。

2.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大职能。

3.管理的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弹性原理、反馈原理、能级原理和动力原理。

4.古典管理学说的两大流派:美国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和法国的法约尔的组织理论。

5.行为管理学说是继古典管理学说之后发展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二个时期:前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行为科学。

6.管理科学学说兴起于行为科学方兴未艾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经营问题。

7.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8.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1)以目标为中心;(2)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3)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管理。

9.激励理论分为三类:(1)需要型激励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3)状态型激励理论。

需要型激励理论是从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

该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起点——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的过程来探讨、分析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

属于该激励理论的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终点——需要的满足与否或状态来探讨激励问题的。

它包括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10.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内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它是管理精神世界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

组织文化的特点是:(1)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组织文化作用是整体的效用;(3)具有历史的连续性;(4)具有个体性;(5)具有创新性。

组织文化具有如下功能:(1)目标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功能;(4)创新功能;(5)约束功能;(6)效率功能。

11.行政组织结构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

在行政组织结构中,最重要的是纵向、横向结构,它是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基本框架。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为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

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为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制,即同级行政机关和每级行政机关内部各组成部门之间的组合方式。

12.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

管理层次是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

管理幅度是指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的数目。

13.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是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等进行的管理。

它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三方面。

14.我国人事管理通常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

前者称为人事行政,后者称为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人事行政与企业人事管理两者的宗旨不同,企业人事管理以营利为主要宗旨,人事行为遵循市场规律;人事行政则以服务国家和社会大众为根本宗旨,而不以营利为目的。

15.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它决定和影响着其他行政领导制度。

16.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相结合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

它是指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的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长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行政领导制度。

17.行政文化是行政实践的精神成果,是社会文明与政治文明的构成部分。

它内涵着特定时代的行政心理、行政道德和行政精神。

18.财务行政即财政,是行政管理的物质基础。

包括政府预决算管理、预算(政府)会计和审计等内容。

其中政府预决算管理是全部财务行政的中心环节和最重要内容。

政府预决算的内容包括:预算收支的种类、数量及收支性质和作用;各级政府处理财政收支问题时的关系;执行和实现收支计划的法定程序、具体措施和规章制度。

19.我国政府决定,从1996年起中央和地方的预算编制方式实行统一的复式预算制度。

复式预算是把国家同一预算年度内的全部预算收入和支出按性质进行划分,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使收支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的预算编制方式。

20.预算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是财政性资金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

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

21.行政执行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1)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就是要贯彻公仆精神;(2)行政执行活动规范化;(3)遵守行政执行程序。

22.电子政务是基于Internet的电子状态中,政府利用电子通信技术对行政事务的管理。

我国电子政务的总体目标是到2005年完成“三网一库”的政务信息化的基本架构。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原则。

23.行政公共关系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

行政公共关系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主体的权威性;(2)对象的复杂性;(3)传播的优越性;(4)目标的独特性。

24.市政规划包括商圈、住宅区的设立,交通、道路的改善,旧区改造,市政动迁等。

25.市政管理是政府负责管理本区的市政、环卫、园林绿化、公路、供水和城市排水。

26.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27.公共政策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28.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29.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主要包括:(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30.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31.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1)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2)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

32.行政监督的特点:(1)行政监督主体的广泛性;(2)行政监督对象的特定性;(3)行政监督的法制性。

33.行政监督的原则主要有:确定性原则、公开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经常性原则。

34.行政监督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要检查各级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对国家法律和政府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

具体作用有:预防作用、补救作用和改进作用。

35.一般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隶属关系和机关协作关系而产生的监督,它可以分为上下级之间的互相监督、主管监督和职能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