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2019高考历史ⅰ人教新资料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
2019高考历史ⅰ人教新资料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1、(2017·1月扬州市调研)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
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
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材料三商鞅变法那么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请回答:(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材料一中是如何表达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中反映的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答案](1)表达: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
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
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3)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
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做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
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醜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二商鞅变法规定,“编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
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精品2019版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学习总结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程1.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创建新制(1)目的是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2)主要内容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3)影响: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2.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移风易俗(1)目的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贵族接受汉族文化。
(2)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和包括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在内的移风易俗。
(3)影响①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社会改革和移风易俗1.社会风俗的含义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也是人类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岁时节庆、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
2.古代改革中的移风易俗(1)梭伦改革: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将来可以拒绝赡养老人。
(2)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了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3)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3.社会改革与移风易俗的关系变革社会风俗习惯,是因为社会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起到了妨碍社会变革的消极作用。
倡导新风尚,革除陋习,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移风易俗往往具有为改革开风气之先河、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三、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事件项目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不同点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革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侧重点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侧重于富国强兵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例题(2017·江苏高考)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doc
【主干梳理】商鞅变法一、背景:(一)大背景: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1)经济: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2)政治: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
(3)思想:私学的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秦国的落后与自强:(1)秦国落后于其他六国,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2)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目的:①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②根本目的: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三、措施及影响经济措施影响1、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是秦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奠定了中国抑制商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3、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是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
政治1、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2、推行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3、制定秦律,轻罪重罚有利于变法的彻底执行,加强统治;但过于严苛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
思想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是一种摧残。
实质是文化专制四、特点:(1)商鞅变法核心内容为“重农”和“法治”。
(2)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
(3)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讲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 2.改革内容
时期 概况
措施
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建立 各种新制 度
推行_均__田__制__ 与租调制
设立三长制
内容
颁布__均__田__令____,把国家控 制的土地分给农民,由农民 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 役 改宗主督护制为__三__长__制, 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 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__________,纷纷进地行主改阶革级变法。 •封③建军经事济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__________。 • ④武器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__________,其中割法据家混学战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
百家争鸣
• (2)具体原因
• 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____富__国__强__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作用
抑制了土地兼并;有 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 徭役;恢复和发展了 北方经济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 控制,有利于中央集 权的巩固
概况
时期 措施
内容
作用
前期冯太后主 整顿 制定了_俸__禄__制度,官
持,重点建立
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和
吏治
各种新制度
发放
北魏吏治有所好转
迁都 公元495年正式迁都洛 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民族文
• ③__________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 ④____秦__孝__公__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 思考1 商春鞅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提示: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体现在:①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 有制的确立;②人身依附关系削弱,阶级关系变化;③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 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发展生产力;④经济基础变化引起上层建筑改革。
(教学素材)选修一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
1-2
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 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考点:
(1)商鞅变法的背景,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4)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后来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意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入秦
商鞅弃魏从秦
商鞅舌战群臣
南门徙木
①知识储备:勤奋好 学,精通道家儒家和 法家学说,掌握许多 政治、经济和军事等 有关资料,对社会时 局有敏锐的洞察力。
②政治经历:出身卫 ③舆论宣传:说服 国贵族,希望展现才 秦孝公,获得赞赏 华实现自己的抱负。 支持。朝廷辩论, 初投魏国没有得到重 战胜顽固派和旧贵 用。秦孝公下令求贤,族。南门徙木,取 弃魏从秦。 信于民。
(二)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 (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 治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四)冯太后、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锐意改革。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推行均田制
1.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2.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国家
主持者
管仲 商鞅 李悝 吴起
齐国 秦国 魏国 楚国
赵国
韩国 齐国 燕国
赵列侯
申不害 邹忌、晏婴 乐毅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和变法的概况
改革 时 国 者或 间 家 名称
商鞅变法
(前356--前338)
措施 经 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人教版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1、商鞅变法的背景首先总体上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大变革时代,然后从经济、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几方面具体阐述,具体内容如下:①经济领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变法的根本原因)②政治领域: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领域: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变法的直接推动力)④思想文化领域: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解这是个形成“百家争鸣”的时代。
2、商鞅变法的评价(1)引导学生从变法的内容,尤其是“废井田,开阡陌”中分析变法的性质: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引导学生从内容中归纳变法所带来的影响:①积极性(历史作用):A、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从“废井田,开阡陌”的影响分析)B、政治上: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军功地主大量涌现,并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
(从“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爵制”的影响分析)C、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也可从“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爵制”的影响分析)②局限性: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A、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如:刑法严酷B、加重剥削压迫:如:连坐法总之,商鞅变法虽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民族融合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1)汉族对北方各族的影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族生活习惯的汉化。
2019高考历史ⅰ人教新课件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
2019高考历史ⅰ人教新课件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1.(2017·1月扬州市调研)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
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
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材料三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请回答:(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材料一中是如何表达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中反映的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答案](1)表达: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
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
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3)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
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做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
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醜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二商鞅变法规定,“编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
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中国古代史上的三大改革复习概览
中国古代史上的三大改革复习概览江苏省吴县中学张华中邮编215151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包括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三个知识点,而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中,考题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王安石变法,三年考了四道主观题,其次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各有两道主观题。
复习过程中宜侧重王安石变法,兼顾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梳理一、商鞅变法⒈背景⑴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①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社会发展要求对旧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②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③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其中,法家思想顺应时代需求,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
⑵秦国变法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①必要性:前7世纪后期,秦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前4世纪,秦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
②有利条件:君主权力较集中;法家学说易受秦国君臣民众认同;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三家分晋,力量削弱;士人游说,追求建功立业;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
⒉内容⑴概况: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指导思想:法家理论;宗旨:富国强兵。
⑵内容:①经济方面:以农求富:“为田开阡陌封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③思想文化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社会生活方面:改革社会风俗。
⒊特点: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⒋评价⑴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⑵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⑶历史作用: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讲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名师精编优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考 点 梳 理
商鞅变法
1.变法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铁犁牛耕 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①经济上:__________ 土地私有制 __________确立。 地主阶级 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 ②政治上:新兴__________ 封建经济 ,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__________ 割据混战。 ③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__________
件。
(3)历史局限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②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思考3 你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
因)
(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百家争鸣 ,其中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 ④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__________
想武器。
(2)具体原因
富国强兵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__________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秦孝公 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③__________ 商鞅 ④__________ 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时期
概况
前期冯太后主 持,重点建立
措施 整顿 吏治
内容 制定了_____ 俸禄 制度,官 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和
作用
北魏吏治有所好转
各种新制度
发放
化的融合 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促进了鲜卑贵族的__________ 封建化 进 程,巩固了北魏统治
迁都 公元495年正式迁都洛 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民族文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新人教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6讲古代历史上的中外改革考纲要求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1.历史背景(1)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割据混战。
②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③军事:战争频繁。
④文化:百家争鸣。
(2)具体原因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诸侯国,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变法内容及其作用(1)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重农(本业)抑商(末业),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思想,保护了个体小农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统一度量衡。
便利了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加强了中央集权。
(3)政治①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也招致其怨恨。
②普遍推行县制。
废除奴隶制上层建筑,建立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4)司法: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鼓吹轻罪重刑,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为征派赋役创造了条件;使宗法关系转变为君臣关系,加强了统治。
(5)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6)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鼓励小家庭生产等。
3.变法评价(1)积极影响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3.影响 (1)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 (2)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 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名师指津]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 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实行均田制、迁都洛 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 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考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的 状态。 (2)孝文帝时北魏出现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 治阶级内部矛盾非常尖锐。 (3)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做了准备。
2.措施 (1)推行均田制:公元 485 年实行,规定 15 岁以上男子和妇 女可以领种土地,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赋役杂税。 (2)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实行俸禄制。 (3)迁都洛阳:公元 493 年开始迁都,历时两年完成。 (4)革除旧俗——实行“汉化”政策:让鲜卑人改穿汉服,改 用汉姓,改说汉话,并与汉族通婚。
史料主旨
解读信息
①“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奖励
军功、废除贵族特权
史料一、 ②“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 二、三: 任免”→实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 ③“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
的措施 除本身的徭役”→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措施,
促进了国力提高
史料主旨
——《史记》 史料二 ……全国划为 41 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 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迁。
史料三 ……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 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 懒惰破产者,全家投入官府为奴。 史料四 商鞅变法规定,“令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伍,两 伍为一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 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他认为“行 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即对轻罪严厉 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历史知识点整理
摘要:对于高三生来讲,多整理知识点是必要的,回归课本,掌握好课本的知识,对我们解题也有很重要的帮助。
整理了高三历史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好好利用。
变法和改革是统治者运动政权的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变革和调整。
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有: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王莽改制、孝文帝改革、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金世宗改革和张居正改革等。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1、变法与改革(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内容:作用:(2)、商鞅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4)、庆历新政:(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5)、王安石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失败原因)2、综述:(1)、分类:A、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B、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C、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2)、变法的原因:A、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B、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实现富国强兵;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为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E、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结果改革或变法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其它目的: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变法成功的原因: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B、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C、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D、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5)、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启示:它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有,进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最新整理)
税法
之
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赋税,得到实惠。
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 强制农民借贷;利
青苗法 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收 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 息偏高,农民负担
货后还本付息
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依然沉重
4
免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 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 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 为免役钱
(三)作用:⑴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⑵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⑶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1、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2、忽视北部边境,忽略军事改革;(3)后继乏人。
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水(根);(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冯太后的支持以及孝文帝的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一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并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
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突出
原因: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
戍法”;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积弱 积贫
积弱
局面
的形
成 背
积贫
2、在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 “恩荫”
2022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1、商鞅变法的背景首先总体上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大变革时代,然后从经济、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几方面具体阐述,具体内容如下:①经济领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变法的根本原因)②政治领域: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领域: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变法的直接推动力)④思想文化领域: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解这是个形成“百家争鸣”的时代。
2、商鞅变法的评价(1)引导学生从变法的内容,尤其是“废井田,开阡陌”中分析变法的性质: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引导学生从内容中归纳变法所带来的影响:①积极性(历史作用):A、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从“废井田,开阡陌”的影响分析)B、政治上: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军功地主大量涌现,并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
(从“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爵制”的影响分析)C、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也可从“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爵制”的影响分析)②局限性: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A、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如:刑法严酷B、加重剥削压迫:如:连坐法总之,商鞅变法虽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民族融合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1)汉族对北方各族的影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族生活习惯的汉化。
《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 知识清单
《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知识清单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
商鞅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和军队的战斗力。
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秦国的富强奠定了基础。
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
2、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的一次重要社会变革。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包括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等,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使北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显著发展。
3、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王安石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措施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但由于改革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加上用人不当,最终以失败告终。
二、古代世界的改革1、梭伦改革古希腊时期,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他按照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设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保障了公民的参与权和司法权。
2、克里斯提尼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进一步完善了雅典的民主制度。
他以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会议和十将军委员会,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大流士改革波斯帝国的大流士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确立了君主专制,划分行省,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筑驿道,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三、近代西方的改革1、宗教改革16 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加尔文主张“先定论”,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 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这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但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日本明治维新19 世纪中期,日本面临内忧外患,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文化上提倡“文明开化”,学习西方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议-1.1-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岳麓版选修
.
13
• 6.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和应该吸取的教训 • (1)原因: • 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
挠和破坏。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③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 相,废除了新法。④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 百姓的现象。第一点是主要原因。
• (2)从王安石变法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 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革,都必然要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因此 必然遇到阻力。革命性的改革,触及的是社会腐朽势力和没落阶级, 斗争更为尖锐。
• (3)改革有成败,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 展潮流。②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 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的策略方 针是否得当。如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触动了大官僚、 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在北宋政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坚决反对变 法。
.
21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概括表述的能力。第(1)题, 从材料中的“秦地广人寡”、“利其田宅”及“(使其)务本于内”可 以看出,秦国土地开发和利用率不高,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优惠 措施,吸引三晋之人开垦,结果“数年之间,国富兵强”;第(2)题, 材料二说明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强,原因有材料一中农业经济的发展为 其提供了基础,同时再现教材商鞅变法军事方面的措施。
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 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 ——《魏书·咸阳王禧传》
.
24
• 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 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 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每日一知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比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比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
1、都处在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时代;
2、都面临着增强国力,击败外敌的任务;
3、都有国君或皇帝的大力支持。
4、都是封建化性质的改革。
5、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6、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7、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
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
2、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影响深远。
3、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4、秦朝那时是七雄争霸,商鞅是为了国富兵强。
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改革政治上的一些事。
5、时代想法不同,秦朝是主张“焚书坑怒”。
而北魏则是对民族大融合进行改革。
6、结果不同。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孝文帝的改革则没起到这种效果,北魏还是分裂衰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1、商鞅变法的背景
首先总体上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大变革时代,然后从经济、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几方面具体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①经济领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变法的根本原因)
②政治领域: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领域: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变法的直接推动力)
④思想文化领域: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解这是个形成“百家争鸣”的时代。
2、商鞅变法的评价
(1)引导学生从变法的内容,尤其是“废井田,开阡陌”中分析变法的性质: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引导学生从内容中归纳变法所带来的影响:
①积极性(历史作用):
A、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从“废井田,开阡陌”的影响分析)
B、政治上: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军功地主大量涌现,并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
(从“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爵制”的影响分析)
C、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也可从“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爵制”的影响分析)
②局限性:
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A、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如:刑法严酷
B、加重剥削压迫:如:连坐法
总之,商鞅变法虽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民族融合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1)汉族对北方各族的影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族生活习惯的汉化。
①经济上:均田制、租调制的颁布和实行,使鲜卑族劳动者成为农民,脱离了游牧生活,完成了封建化过程。
同时鲜卑贵族变成了地主——经济生活的变化;
②文化上:各种移风易俗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汉化。
如易服装、改汉姓、通婚姻和讲汉话等。
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2)北方各族,尤其鲜卑族对汉族的影响:
鲜卑族优秀文化融入汉族文化中,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能,在汉人中得到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影响。
在服饰、食物等方面也显示汉人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起的作用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分类,最后归纳指出,这些变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后来统一奠定了基础,具体如下:
(1)经济上: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使鲜卑的牧民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2)政治上:在改革中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3)思想文化上:改革中移风易俗,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加强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南北之间民族隔阂逐渐消除。
这些都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在中华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多角度对比理解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
(1)条件
(1)商鞅变法:经济基础的变化;地主阶级开始掌权;理论依据形成;最高统治者支持
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黄河流域已有的文明基础;冯太后推动学习汉文化。
(2)目的
(1)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2)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性质
(1)商鞅变法:汉族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贵族的封建化改革。
(4)内容
(1)商鞅变法: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改革社会风俗。
(2)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建立新制度;第二阶段迁都、进一步学习和
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移风易俗。
(5)结果
(1)商鞅变法:成功。
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开始确立中央集权制,
推动历史前进。
但是带有局限性。
(2)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
发展了北方经济,巩固了统治,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促进了民族融合。
(6)对文明发展的作用
(1)商鞅变法: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新的封建生产关系。
(2)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鲜卑族的汉化,促进民族融合与共同繁荣。
(7)以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说明改革的成功与改革家的政治智慧密不可分。
(1)商鞅变法:利用“南门徙木”宣传改革的决心和诚意,为各种措施的实施铺垫舆论基础;采用分步实施的策略,循序渐进地进行多项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利用迁都巧妙地摆脱顽固势力对改革的阻挠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