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汇层面浅析英汉语言动静态差异——以The Return of the Native及其中

合集下载

英汉动态与静态的差异与词性转化

英汉动态与静态的差异与词性转化

二﹑英译汉时静态向动态的转换

例 10: Other investigators with a depth-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 emphasize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fantastic events in myths and fairy tales and those in adult dreams and daydreams—the fulfillment of wishes, the winning out over all competitors, the desrtuction of enemies—and conclude that one attraction of this literature is expression of than which is normally prevented from coming to awareness.
二﹑英译汉时静态向动态的转换


例 9: An increase in the December 2006 passenger volume by 13.3 percent versus the same month last year meant that the total for the full year ( 19.2 million passengers) was 7.6 percent higher than in 2005. 2006年12月的旅客人数较前一年同期增加了 13.3%。 这说明全年的旅客总数(1920万人) 较2005年增加了7.6%。
一﹑英汉动态与静态的差异概述

英语中还使用动词表示方向或方位,所以 一些表示表示方向或方位的英语副词对应 的汉语却是动词,如:over ﹑down ﹑up ﹑ in ﹑ out ﹑away ﹑off等对应的汉语是“结 束” ﹑“下来” ﹑“上去” ﹑“在家” ﹑“出去” ﹑“离开” ﹑“出发”等。

英汉静态与动态对比

英汉静态与动态对比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他能吃能睡。
试比较:
You are a terrible liar.
你谎话说得太差劲.
His very appearance at any affair proclaims it a triumph
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他一露面,就算是成功了。 He admires the President’s stated decision to fight for the job.
英语中,名词化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英语名词化简单说来即英语偏重使用名词,即所谓“名词 优势于动词”(preponderance of nouns over verbs) 。 英语趋向于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 (或形容词) 所表 达的概念。
She succeeded in this match , so she felt encouraged (这次比赛她获胜了,因而很受鼓舞) . 从英语修辞效果上看,它更多是用以下简单句结 构表达: Her success in this match served as great encouragement to her.
A. 由动词的派生词名词(或含有动作意义的 名词)转译为动词
An acquaintance of world history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读一点世界史,对学习翻译是有帮助的。
A view of Mt. E-mei can be obtained from here.
汉语中介词使用较少。汉语的介词多数是动词变来的,并 与动词兼类,即介词可以充当句子的谓语,成了动词,即 所谓“反介为动”现象。实际上,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汉 语的词性和句法成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如,在汉语句子中,“窗户朝南”中“朝”被理解为动词 ,而“窗户朝南开”中,“朝”被理解为介词。现代汉语 有“介词”这一词类,但依然认为“大多数介词是由动词 虚化而来的,因此介词的语法特征还与动词有某些相似之 处”。可见,汉语的介词并不多,即使在某些语境下将之 归类为介词,依然保留着很强的动作性。

英汉动态与静态的差异与词性转化剖析

英汉动态与静态的差异与词性转化剖析
国际工作中成功的范例越来越多,这些范 例令人鼓舞,包括分发教材﹑开展师资教 育。

二﹑英译汉时静态向动态的转换


例 8: The arrival of non-French companied in France and the loss of considerable market share to foreign companies that do provide superior service is the major reason for this turnaround in opinion. 一些外国公司进入法国,相当一部分市场 份额流失到一些确实能提供优质服务的国 外公司,成为这种观念转变的主要原因。
翻译中的动静差异
(E-C,C-E)
一﹑英汉动态与静态的差异概述
英汉在词性的一个重要
差别在于,英语中名词 占优势,汉语中动词占 优势。
一﹑英汉动态与静态的差异概述

首先,名词化是英语常见的现象,名词可 以用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或形容词)所 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 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 名词的优势在于可以使表达较简洁,造句 较灵活,行文较为自然,便于表达较为复 杂的思想内容。
二﹑英译汉时静态向动态的转换

例 7: Increasingly, encouraging examples of successful international efforts can be found, includ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materials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一﹑英汉动态与静态的差异概述

英汉语言“动静”翻译对比研究

英汉语言“动静”翻译对比研究

英汉语言“动静”翻译对比研究摘要:众所周知,翻译是是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翻译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先进的成果,博采众多为我所用。

正是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世界各国人民都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思想情感,不再受到疆域的限制。

我们在进行英汉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英汉两种语言存在众多差异,有时候很难达到交际的目的。

其实我们在语内交际的过程中,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两种语言内的词类经常发生转换,然而我们在进行语际翻译翻译的过程中,这种词类的转换更加普遍。

就语言习惯上来说,汉语多用动词,英语较少使用动词。

英语更注重静态词语的使用,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都可以来表达动态含义。

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英汉动词的使用,必要时进行相关的词类转换。

因此,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熟悉两种语言的操作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进行翻译研究。

本文从英汉“动静”差异入手,分析了两者差异及其差异产生的原因,采取一些“动静”语际转换策略和翻译技巧,以符合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和句式结构。

关键词:动静差异;英汉对比;翻译1.英汉语动静差异的原因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间存在诸多不同,这些不同是导致英汉语言动静差异的根本原因。

总体而言中西方差异主要体现在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差异及主客体思维的差异。

[2]1.1.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正如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所说,“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

[1]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汉民族思维表现出直观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常被定位为具象思维;受西方实验科学的影响,西方思维“注重分析性和精确性,注重形式逻辑”,属于抽象思维[3]。

正因如此,英语中有大量呈“静态”的抽象名词和使语法结构更为严谨的弱化动词、虚化动词及介词,这些词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所以转换成汉语时常被转化为呈“动态”的动作动词。

英汉静态与动态对比分析

英汉静态与动态对比分析

英汉静态与动态对比分析学号:117114033273 姓名:吴宁玲摘要:早期结构主义语言学家Fries和Lado提出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以“各种语言是可比较的”这一假设为基础,将两种语言从各个角度进行比较。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方法也有很多。

有宏观与微观的;历时与共时的;归纳与演绎的;描写与解释的;定性与定量的;静态与动态的。

本篇将集中描写静态与动态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英汉语言,静态,动态,对比分析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语言学理论,其实质就是语言学的比较,就是世界各名族语言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

”这说明,研究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就是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

而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 一般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归纳与演绎研究、描写与解释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静态与动态研究相结合。

而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中有一种方法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

这种方法目前成为英汉语言学者进行对比研究的一个趋势。

而英汉语言动态与静态的倾向性评定,一般在翻译中会体现的较为明显。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体系,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

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邵志洪认为,汉语的动态性较强,动势性强,而名词则较为凝滞,而英语则倾向于使用名词来表达动词的概念,因而叙述呈现静态,汉语则多用使用动词,能给人呈现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

1 汉语的动词优势与英语的名词优势大体上来说,英语的静态优势就是体现在英语的名词优势,汉语则是动词优势。

这就将英汉对比的方法具象为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动词与名词及一些代词关系词的使用方面。

但在早期,并没有人提出汉语动态性和英语静态性这一观点。

,甚至一些学者认为西洋语法重在动词,而中国语法重在名词,比如郭邵虞就曾多次声明这一观点,而林同济则说:“英语中有大量的介词,有大量的连词,以及汉语中诉没有的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

论汉英语言动态静态之差异

论汉英语言动态静态之差异

论汉英语言动态静态之差异作者:何梦丽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第09期【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英语是静态型语言,汉语是动态型语言。

也就是说,英语句子的基本意义常用静态方式表达,很多时候仅用名词、介词、形容词及其短语;而动词在汉语句子表达中占有重要地位。

翻译时应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特点,掌握其转换规律。

本文首先分析汉英语言动静态差异的成因,然后以莫言的演讲《讲故事的人》及其英译为例,主要从词汇角度探讨译作在语言表达上所体现出来的差异。

【关键词】汉英对比句法结构静态与动态翻译一、前言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由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社会等背景的不同,在表达习惯上存在一定差异。

英语强调静态表达法,多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而汉语则充满各种动态表述,句子往往以动词为核心,支撑整个句子框架。

翻译时,应考虑英汉静动态优势的差异,注意形态转换,使译文地道传神,在表达出原文内容的同时也符合目的语规范。

分析文本选自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受邀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演讲《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作者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文学创作之路及制度与个人的种种问题。

译本选自“英文巴士”网站,文字精妙地道,传情达意,很好地体现了两种语言动静态之差异。

二、汉英语言动静态差异成因1.哲学观差异。

语言和哲学观密不可分,哲学观差异是语言差异的基础,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是哲学观差异的体现。

方东美指出,西方重“存有”的静止的自立性,东方重“存有”的动态流行性。

西方哲学强调“二元对立”,重点在“自然”。

体现到语言上,就是注重语言形式和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而哲学上“存有”的“动态流行”特征使得汉语重意合,动词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多用具体词,常出现主语缺省,缺省部分的意义可根据整体语境“悟”出来。

2.思维方式的差异。

首先,英民族是个偏向于抽象思维的民族,重视理性知识,多依靠实证分析、逻辑推理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

汉英语言对比之静态与动态

汉英语言对比之静态与动态

汉英语言对比之静态与动态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汉英语言对比——静态与动态 (Stative vs.Dynamic)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说:“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

”语言研究中的比较,可以是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进行的,也可以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开展的;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的。

我们这学期开设的汉英语言对比课程,我认为是在不同语言中进行的共时研究。

这门课的开设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一般接触的课程里都是比较基础性的课程,比如精读,泛读,听力,口语,这些科目培养的是我们某一个具体方面的能力,这让英语的的确确变成了一门“工具型”学科,而没有展现出它作为一门语言独特的魅力。

而英汉语言对比却使我得以站在一个高度,好好的审视“英语艺术”。

英汉语言可对比之处有很多,我所写的论文研究的是静态与动态(Stative vs.Dynamic)。

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有少用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倾向于多用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ve);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

造成英语呈静态的原因是英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要受很多形态变化规则的约束,使用时有很多不便, 所以一般每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

而对动词的需要有不至于此,于是只能采取名词化的方法。

也就是说英语是屈折语,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规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用一个谓语动词,或者至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谓语。

大量原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除了用非谓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其中主要是名词和介词,以及形容词和副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可以由动词派生或转化而来。

这种使用优势不仅降低了动词出现的频率,而且削弱了动词所表达的意义,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这就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倾向。

浅析英汉语言特点及翻译中动静态转换现象

浅析英汉语言特点及翻译中动静态转换现象

浅析英汉语言特点及翻译中动静态转换现象作者:武保勤来源:《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01期摘要:为实现英汉互译中动静态的灵活转换,避免出现机械式翻译的错误,提高翻译质量。

通过对比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和Jeffrey C. Kinkley翻译的英译本,主要从英汉用词特点,英汉句子结构特点两方面分析了英汉语言在表现动静态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汉语具有动词优势偏动态,英语具有介词名词优势偏静态的结论,并提出在英汉互译中要灵活运用词性转换策略。

关键词:动态;静态;思维方式;词性转换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6)01-0084-05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动静态差异。

英语倾向于多用介词和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c);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

[1] 国内关于英汉动静态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如连淑能、邵志洪、刘宓庆分别将英语的静态趋向和汉语的动态表现归了类,详细阐述了英汉语言的动静态倾向。

以文学作品为文本,把翻译,文学及语言学结合起来,通过对比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和Jeffrey C. Kinkley的《Border Town》不难看出,很多在汉语文本中呈现动态的句子在翻译成英语时在不同程度上转换成了偏动态的句式,英汉两种语言的动静差异在文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种差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英汉用词特点英语习惯多用名词和介词,即使是可以用动词的地方,英语还是尽量会采用单词的名词形式,呈现出静态之感,我们所称的名词化就是这样渐渐产生的。

功能学派认为名词化不是纯粹的词汇过程,而主要作为一种将主谓完整句或动词短语这类典型动词小句转化为名词短语的语法手段。

[2] 相对于汉语中生动形象的名词,英语中部分名词抽象性较强,对于展现英语静态的一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Arrogance and complacence turned out to be his ruin.抽象词ruin在句中实指“祸因,完蛋的原因”,该句译为:骄傲自满最后毁了他。

英汉语言动态静态比较与翻译技巧教学

英汉语言动态静态比较与翻译技巧教学

英汉语言动态静态比较与翻译技巧教学一、英汉语言动态比较1、语音:英语的发音比汉语难,汉语有声调,读起来有点规律性,而英语则要注重音标,并辅以适当的语调节奏锻炼自己的发音,如/a:/、/ʌ/等音标的发音,按指定流动语调的发音,才能达到准确的发音。

2、语法:汉语句式结构比较简单,容易掌握,英语语法复杂,难度相对稍高。

汉语没有严格的单复数的区分,只有动词的单复数的变化,而英语则有复数就有单复数的区分,要求学习者把握复数的表示方法,结尾多加s或者es,有着很多规则可以学习,故英语语法要求学习者掌握和控制更多词汇和句式,其复杂性就会增加,所以在学习语法时,要多多有所传授,以补充语言知识,及时学习和运用,才能使英语语法得心应手。

3、词汇:汉语拥有民族文化历史的继承,形成许多平易近人的常用词汇,学习的负担相对较低,而英语是国际语言,从拥有欧美等国家的词汇,是丰富多彩,可以表达多方面的信息,但是因此其拼写和读音的难度也较大,而且单词的拼写发音存在大量的变化,让人感觉词汇量过大,加上片面的学习,往往让学习者感觉无从下手。

二、汉英语言翻译技巧1、审题:翻译前,必须仔细审题,注意文章中暗含的信息,了解到文章的大概意图,以便能够判断和选择正确的译文,此外,要敏感的发现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以便翻译时能够表达出文章的精髓。

2、确定意思:根据文章中出现的词语,首先要确定文中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不能先傻傻翻译,往往由于语言表达的位置顺变,意思也可能转化,所以要根据文章中出现的词语给出正确的翻译。

3、寻找对应词:在进行实际翻译时,要寻找对应的词汇,保证文章表达的意思,词汇的选择要依据原文的语言形式,有的时候应该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或改写,但是不能简单的“连说、迂拙”,这样会让原文中的意思变得模糊,甚至直接影响到译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保留简洁性:要确保译文的简洁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住重点,只考虑原文重点内容,选择性的删减掉不必要的语词,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来把重点内容表达清晰,使译文言简意深,凝集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在处理句子时,要尽量简洁,尽量少使用冗余句式,使译文更加流畅。

体现英汉思维差异的若干英语表达法举例

体现英汉思维差异的若干英语表达法举例

体现英汉思维差异的若干英语表达法举例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思维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也不例外,它们之间的思维差异,反映在语言表达上,成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一大难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举例,探讨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具体体现。

一、动态与静态的表达英语是一种动态语言,强调动作和变化,注重时间、进程和状态的变化。

因此,英语在表达过程中,常常采用动词的进行时态和完成时态等,来表达动作的进行和完成。

比如,I am writing a letter.(我正在写信);I have written a letter.(我已经写了一封信)。

相反,汉语是一种静态语言,强调状态和形式,注重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状态。

因此,汉语在表达过程中,常常采用形容词和名词等,来表达事物的状态和属性。

比如,我很忙(表示状态);这是一本好书(表示属性)。

二、主语与宾语的位置英语中,主语通常放在句子的开头,而宾语通常放在句子的末尾。

这种表达方式符合英语的逻辑思维,即先引出主体,再描述所受影响的对象。

比如,The dog chased the cat.(狗追逐着猫)。

而在汉语中,则常常采用主宾倒置的表达方式,即宾语放在句子的前面,主语放在句子的后面。

这种表达方式符合汉语的主观思维,即先表达影响对象,再引出主体。

比如,猫被狗追逐着。

三、肯定与否定的表达在英语中,肯定和否定的表达方式是相对独立的,即通过加上否定词not来表达否定。

比如,I am not happy.(我不开心)。

这种表达方式直接明了,符合英语的简洁、明了的特点。

而在汉语中,则常常采用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即通过两个否定词的叠加来表达肯定。

比如,我不不开心(表示我很开心)。

这种表达方式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但对于英语使用者来说,可能会产生理解上的困惑。

四、直接与间接的表达在英语中,直接表达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即通过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来表达。

英汉静动态的对比和翻译

英汉静动态的对比和翻译

英汉语言静动态的对比研究摘要:就英汉两种语言来看:英语是一种偏向于以静态角度叙述的语言,其动作意义常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表达,句中少用动词。

汉语则是偏向于以动态角度叙述的语言,多用动词,动词可以充当很多成分。

本文结合语言和翻译两面,对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这一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说明进行英汉互译时可以利用静态与动态相互转换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静态;动态;对比;翻译A Contrastive Study of Static and Dynamic in Englishand ChineseAbstract:Static and dynamic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s i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t is generally agreed that English is a static prominent language while Chinese is a dynamic prominent language. English makes more use of nouns, adjectives, and prepositions; As a result, it is more static. Conversely, Chinese often employs verbs, adverbs, verbal phrases, repetition and reduplication of verbs; accordingly, it is more dynamic. This paper make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static and dynamic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erm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Key Words:stative;dynamic; contrast; translation一、前言英语和汉语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思维方式有所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相同。

英汉句子动静态差异分析

英汉句子动静态差异分析

ao 等等。而汉 民族倾 向于形象思维 ,抽象名词 tn i 数目很少 ,用词 比较具体 。英语 中由动词加词缀 构成 的抽象名词往往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 所 以英语中这种通过词缀虚化 的抽象名词在汉语 中一般用动词来表达。
例1 :
T e a u e o a i u n r h s i ero n c u 一 h b s fb sc h ma i t n t i w o r g h t
p ru e fiu e a r e n , vsbi t e au t n, ee atr , alr , g e me t ii ly, v la i i o y—
动词与名词 在英 、汉语 中都是最基本 与最重 要的两类词。句子 中名词与动词的使用频率 与方 式往往会影响句子所存在 的状态 : 静态或是动态 。 汉语 句子特点是 多用动词 ,因而叙 述多 为动态 ; 而英 语 中名词 的使 用 占优 势,句 子多呈现 静态 。 英语喜用名词与英语句子 以动词为中心并不相悖 。 从语法角度分析 ,英语句子是 以谓语 动词为 中心
呈辐射状的结构 ,句子的其他成 分 以主谓结构 为
基础扩展而成。不过 ,英语是形 合语言 ,动词有
形态 限制 ,使用起 来相对 不 自由。而汉语是一种
典型的分析型语言 ,没有严格意义上 的语法形态 变化及动词形态要 求 ,动词不需与其他成分在形
Ⅱ n ilt n f te a re n ra h d a lik y i voa o o h geme t ec e t Hes i i n
从语法 上看 ,英 语句子 是 以动词 为 中心 的。 但动词的使用频率 明显低于汉语句子。周志培对
态 上 相照应 ,使 用起 来 自由灵 活 。

汉英动静态语言的对比与翻译

汉英动静态语言的对比与翻译

汉英动静态语言的对比与翻译作者:梁婷婷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英语的静态倾向与汉语的动态倾向的表现,并指出这种差异的存在不仅是因为二者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的不同,更是因为二者思维方式的不同。

【关键词】翻译;动态倾向;静态倾向;动词优势;名词优势【中图分类号】H0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5-01在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研究领域中,一般认为,英汉语在表征形态方面存在着二元对立的倾向:汉语动态,英语静态。

与动态和静态密切相关的是汉语的动词优势和英语的名词优势,不仅如此,汉英动静态的对立还表现在英语对介词和形容词的偏好上。

基于此,汉译英时,译者往往倾向于将汉语中的动词转换为英语中的名词、形容词或介词,英译汉时,则反其道而行之,从而尽量使译文地道、传神。

一、英语的静态倾向表现1.英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词缀丰富。

英语中丰富的词缀使有些动词和形容词很容易派生为名词,从而名词化成为英语常见的现象。

首先,英语倾向于用抽象名词来表示动作、行为等。

如: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医生迅速到达,并非常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其次,用表示施事者的名词来代替动词。

大量由动词派生(加-er 或-or)的名词即可表示施事者,又保留了原来动词的意义。

如:He is no smoker, but his father is a chain-smoker.他不抽烟,但他的爸爸却一支接一支不停地抽。

2.名词优势造成介词优势,如:The car wound through the village and up a narrow valley, following a thaw-swollen stream.小汽车迂回盘旋,穿过村庄,翻过峡谷,沿着一条因解冻而涨水的小溪行驶。

英汉语言动态静态比较与翻译技巧教学

英汉语言动态静态比较与翻译技巧教学

英汉语言动态静态比较与翻译技巧教学李晓敏(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50)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3-0140-03摘要汉语的动态性与英语的静态性是英汉对比中的一个重要论题。

对这两种差异进行分析对比,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避免出现机械式的翻译,文章阐述了这种差异对翻译技巧教学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动态静态翻译技巧教学A Contrast Study of Static and Dynamic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Li Xiaomin Abstract Static and Dynamic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s i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properti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elps us avoid mechanical transl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two properties and reveals its enlightenment to translation teaching.Key words Static;Dynamic;translation teaching翻译是一种涉及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语言活动,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共同特点与思维方式使翻译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然而,这些特点与思维方式亦存在差异,从而造成了翻译活动中的种种障碍。

在众多差异中,英汉语言在表征形态上的差异,即静态与动态的差异是英汉语言差异中比较重要的一个。

汉英语言对比之静态与动态

汉英语言对比之静态与动态

汉英语言对比——静态与动态(Stativevs.Dynamic)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说:“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

”语言研究中的比较,可以是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进行的,也可以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开展的;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的。

我们这学期开设的汉英语言对比课程,我认为是在不同语言中进行的共时研究。

这门课的开设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一般接触的课程里都是比较基础性的课程,比如精读,泛读,听力,口语,这些科目培养的是我们某一个具体方面的能力,这让英语的的确确变成了一门“工具型”学科,而没有展现出它作为一门语言独特的魅力。

而英汉语言对比却使我得以站在一个高度,好好的审视“英语艺术”。

英汉语言可对比之处有很多,我所写的论文研究的是静态与动态(Stative vs.Dynamic)。

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有少用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倾向于多用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ve);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

造成英语呈静态的原因是英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要受很多形态变化规则的约束,使用时有很多不便, 所以一般每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

而对动词的需要有不至于此,于是只能采取名词化的方法。

也就是说英语是屈折语,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规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用一个谓语动词,或者至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谓语。

大量原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除了用非谓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其中主要是名词和介词,以及形容词和副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可以由动词派生或转化而来。

这种使用优势不仅降低了动词出现的频率,而且削弱了动词所表达的意义,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这就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倾向。

而且我认为英语多用名词会使语言显得更加正式和地道;而汉语呈动态的原因是它是分析性的,所以词类界限并不明显,但动词距离人的体验最近,又无需形态变化,故而最具优势。

浅析在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表现

浅析在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表现

浅析在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表现英汉两种语言,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分属不同语系,两种语言存在诸多不同。

英汉翻译离不开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对于翻译实践来说,明白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是翻译的前提,它对翻译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重从英汉语言静态与动态的特点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英汉语言特点和加强翻译实践能力。

标签:英汉语言对比;翻译;静态;动态1.英语的静态倾向表现1.1 名词化英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其显著特点是词缀丰富。

英语中丰富的词缀使得有些动词和形容词很容易派生为名词形式,从而使得名词化成为英语常见的现象。

且名词与动词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是英语的独特之处。

以下实例选自第十六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 英译汉参赛原文Necessary Fictions 的第一段:英语静态:The play thus moves on two levels.On one,it is the story of a judicial murder for money,an indictment of materialism. 汉语动态:该剧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方面,它讲述了一个看似合法、实为有悖公理的图财害命的故事。

抨击了物质享乐主义。

1.2 名词表示施事者代替动词英语常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很多由动词派生的名词既表示施事者又保留原来动词的意义。

例如基于动词词干的- er /-or 派生名词,- er /-or 派生名词化使原来动态的表达方法转换为静态的表达方法。

以下实例选自第二段以及参考译文《必要的虚构》(王宏译、徐青根审定,2004)英语:He is“Head master of College,and lover of t he noblest Muse.”He sponsors the town’s Youth Club and describes himself as “a humanist,a lover of the ancient Greeks,an admirer of Plato.”He is a true believer in all those liberal and rational values that Western culture has inherited from antiquity. 汉语:作为“居伦学校的校长、最尊贵的缪斯女神的仰慕者”,他资助了该城的青年俱乐部,并自诩“崇尚人文主义、热爱古希腊人、仰慕柏拉图”。

从词法角度探究英汉语言差异

从词法角度探究英汉语言差异

从词法角度探究英汉语言差异作者:孙慧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20年第04期【摘要】本文拟从词法角度探究英汉语言的不同,从而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对于词类的翻译,需要仔细斟酌推敲,根据英汉语言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的不同,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

本文笔者以《边城》为例,探究英汉语言的差异。

【关键词】词法;语言特征;《边城》【作者简介】孙慧(1995.11-),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华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

本文拟从翻译角度对《边城》的三个英译本在词法方面体现的英汉语言差异作初步探讨,以实例来论证语言在翻译中的价值。

一、对比汉英词类的翻译1. 名量词。

在量词方面,由于汉语界限性弱,而英语的界限性强,导致汉语和英语各自产生了一些特殊的词类,英语没有汉语对应的量词,并且数量、测量单位也与汉语几乎不大相同。

例1:那马兵正在喝酒,老船夫虽推病,也免不了喝个三五杯。

译文a:Yang was drinking wine. Although the old man refused at first, pleading his illness,still in time he drank four or five cups.译文b:The stableman was drinking wine, and though Grandfather insisted that he had only recently recovered from fever, he was compelled to drink three or four cups of distilled spirits.译文c:He finds him drinking and, though he pleads sickness, Yang forces him to down a few cups.在汉语中,尤其是文学性作品中,数词通常是虚指,而不是实指。

英汉语言对比静态与动态共26页文档

英汉语言对比静态与动态共26页文档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英汉语言对比静态与动态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浅析英汉互译的区别

浅析英汉互译的区别

浅析英汉互译的区别这学期我们学习了汉英语言的主要区别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其中汉英语言的动态与静态以及物称与人称的使用使我感触颇多。

一、汉英语言的动态与静态汉语是动态语言,倾向于多用动态词,而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叙述成静态。

英语名词化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而汉语动词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且常常可以重复或重叠增加动态感,所以英汉互译常常是静态与动态互相转换的过程。

比如如果将“他学习很用功”翻译成英语,大多数人都会译为:He works/studies hard. 但英语是一种倾向于静态的语言,人们自然地多用静态句。

更多说:He is a good/diligent/hard-working student.同样,他抽烟抽得很厉害”译成He smokes heavily/seriously 就显得非常不自然,应该说He is a heavy smoker. 反之,汉语里不会有人说:“他是一个厉害的抽烟者。

”如此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如果在汉译英时能有意识地学习采用这种静态句,译出来的英语会地道得多。

二、汉英物称和人称汉语是主体意识,而英语是客体意识。

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主语来叙述,而是表达客观事物如何作用于人,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

而汉语则注重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

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何使用主语和动词这两个方面。

英语用非人称主语表达时,往往注重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而汉语则较常用注重什么人怎么样了。

比如“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就译为“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因此英语常用无灵主语加有灵动词,而汉语的有灵动词一般只能与人称搭配。

比如:“Beijing has witnessed many great historical events.”因此汉英互译时常常要在非人称主语和人称主语或其他主语中转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9, 7(4), 540-545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19.74071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Dynamicity and Stativeness in Englishand Chinese Language—Taking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as an ExampleXiaohui Zhan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Yantai ShandongReceived: July 25th, 2019; accepted: August 9th, 2019; published: August 16th, 2019AbstractWhen expressing the concept of action, English and Chinese can choose both static expression and dynamic expression while their choices are different. Starting with the vocabulary level, this paper selects the English novel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compares the dynamic and st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t has been found that, due to the grammatical restrictions in English, a sentence can only have one predicate verb. Therefore, it prefers to use other parts of speech, such as nouns and prepositions, to express the concept of ac-tion. This is more common in the English version than Chinese, while the Chinese version empha-sizes kinetic description and often uses verbs to make the sentence vivid and easy to understand.Keywords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Lexical Level, Differences in Dynamicity and Stativeness从词汇层面浅析英汉语言动静态差异——以The Return of the Native及其中译本为例战晓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烟台收稿日期:2019年7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9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16日战晓慧摘 要英汉语言在表达动作发生的概念时,都可以选择动、静态的表达方式。

但英汉语言在动静态的表达方式的选择上有所不同。

本文从词汇层面入手,选取外国小说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及其中译本,比较英汉语言的动静态差异。

研究发现,英语由于语法限制,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因此借助名词、介词等其他词性的词来表达动作概念的情况多于汉语,而汉语重视动态描写,多使用动词使得语句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关键词还乡,词汇层面,动静态差异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蒙田在《随笔集》中这样写道:“语言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可以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

”语言与思维习惯、宗教信仰、日常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因此英汉语言存在多种差异,其中较为明显的一种差异就是动静态差异。

已有许多学者对英语语言的动静态差异做过研究,如武保勤(2016)从英汉用词特点和英汉句子结构特点两个角度出发,以《边城》为例探究了英汉语言动静态差异,并在词汇层面进行了概括性研究[1];夏晓荣(2012)分析了英汉哲学观、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探究了英语对于名词、介词等静态词汇的使用,仅探究了英语语言的静态趋势[2]。

本文将从词汇层面出发,以托马斯·哈代的《还乡》及张谷若先生的中译本为例,探究英汉语言的动静态差异,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 动词的使用如何体现英汉语言动静态差异?2) 名词的使用如何体现英汉语言动静态差异?3) 介词及副词的使用如何体现英汉语言动静态差异?2. 动词的使用我们生活在一个动态的世界,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动词来描述动作、事件发生及状态的改变等情形,动词的使用能够增加句子的动态。

但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动词的使用却是不同的。

2.1. 动词的功能在英语语言中,一句话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而在汉语语言中,一句话可以有好几个动词,且动词可以在句中作任何成分: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潘文国先生(1997)认为:在英语语言中,名词占据主导地位;在汉语语言中,动词占据主导地位[3]。

例:(1) Wildeve came back to put on his hat, took the bottle, and left the house, turning the key in the door. 译文:韦狄就回到屋里,戴上帽子,拿起酒瓶,出了屋子,把门锁上。

(2) She held the brand to the grand, blowing the red coal with her mouth at the same time.Open Access战晓慧译文:她把那段荆棘,冲着地面拿着,同时把棘枝上的炭火用嘴吹去。

在例(1) (2)中,原文使用了不定式“to put”以及动名词“turning”“blowing”,担当目的状语及伴随状语,而不是作为句中主要动词承担谓语功能,动态由此减弱。

而译文中“回”“戴”“拿”“出”“锁”“拿”“吹”全是动词,且彼此之间担任的句子功能并无主次之分,都表示小说中人物的动作,多个动词并列,体现了汉语动态性强的特点。

2.2. 动词的类型英语动词可分为动作动词(action verbs)及状态动词(state verbs),其中动作动词又可分为瞬时动词(instant verbs)、延续动词(duration verbs)以及结果动词(result verbs),其动态性依次减弱,英文中的连缀动词(linking verbs) 属于状态动词。

例:(3) She, with the rest who were not yet on, had hitherto remained in the moonlight which streamed under the porch.译文:她那时本来跟那些还没怎么上场的演员,一同站在月光照满了的门廊下。

在例(3)中,原文中的“remained”作为一个连缀动词,其动态性弱于“stood”等延续性动词,动态性非常弱。

而译文中的“站”,不论是作为汉语中的瞬时动词,如“他站了起来”,还是作为延续动词,如“他站了一会儿”,“站”这个动词的形式是不变的,由此可见汉语译文动态性更强。

此外,在英语语言中有一些表示变化的动词,如带有“-en/en-”“-ize”“-fy”的动词。

例:(4) The reddleman hastened to the back, looked in, and came away again.译文:红土贩子听见了,又急忙走到车后,往车里看了一看,又回到了原处。

在例(4)中,原文中的“hastened”表示“加速、急忙”,它强调的是一种状态的变化,比起动作发生的改变,更强调动作的结果,因此原文的静态性由此减弱。

而它的译文“急忙走”增添了副词“急忙”来修饰“走”这个动作,更加形象具体,这样的译文比原文更具有动态性。

汉语语言中的动词分类有多种方式,如《动词大词典》的主编鲁川(1994)在书中将中文动词分为六类:他动词(externally caused verbs),自动词(self verbs),外动词(outward verbs),内动词(inner verbs),领属动词(subordination verbs)以及系属动词(belonging verbs) [4]。

汉语语言中有大量的复合动词,它们能体现更强的动态性。

复合动词分为以下三类:①由相同或相似动词重复构成的复合动词,如:批判,思考;②动词+ 动作承受者或动作对象构成的复合动词,如:吃饭,上学;③动词+ 补足语构成的复合动词,如:打碎,弄脏。

例:(5) After this excitement the saluting party returned to their occupation, and the stuffing and sewing were soon afterwards finished.译文:这ー阵兴奋过去了以后,他们那些欢呼致敬的人就又回到屋子里工作去了,一会儿的工夫,就填好了毛,缝好了缝儿。

在例(5)中,原文中的“saluting”意为“致敬”,而它的译文为“欢呼致敬”,其中“欢呼”为汉语中复合动词的第一类,由两个相似动词构成,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其次,“欢呼致敬”四个字全都可以作为动词,大大增强了译文的动态性,且非常自然,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但在英语语言中并没有这种复合动词。

例:(6) The reddleman nodded.译文:红土贩子点了点头。

在例(6)中,原文中的“nodded”被译为“点了点头”,“点”这个动作由动词本身延续到了动作发出的部位,其次,“点”这个动词重复了两次,根据这两点,译文动态性由此增强。

原文中只是一个简战晓慧单的不及物动词,没有动作发出的部位,且是过去式,动态性较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