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学生复习大纲 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范围
绪论部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
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主要的思想来源(三种直接思想来源);
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概念的经典定义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
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都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5、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
6、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的否定“扬弃”
7、意识、意识的能动性、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时间为认识提高哦你好了可能(3)时间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实质及两条认识路线;
3、认识的基本规律和过程;
4、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5、真理的检验标准;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
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两者对立的历史观: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2、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运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影响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依据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标准:现有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重要动力、强大杠杆);
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四,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五,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六,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5、人民群众与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8、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
制度有关。
9、历史人物及其评价法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大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是反比
(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5)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4、剩余价值的本质;
5、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
6、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发展阶段及实质;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双重性;
⑴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⑵后果: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股份公司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个体资本所有制成为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二战后,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一是职工参与决策;二是终身雇佣;三是职工持股。
此外,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矛盾。
避免社会剧烈冲突和动乱,保持社会稳定,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③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级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加强。
⑤政治制度的变化: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业和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4、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⑴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⑵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无产阶级革命
⑴性质: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⑵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4、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
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
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