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二语文每日一题(第06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07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答案【经典版】.doc
难点 07 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指作者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即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倾向等。
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以从“一分析四理解”入手。
“一分析”指分析题干的要求,即确定题干是要求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角度分析语句的意 思还是要求直接写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理解”的具体内容是:1.理解观点句。
论述类文章中的观点句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 论点,段落的中心句等,考生阅读文章时要注重分析、理解这些语句表达的意思以及与作者 观点态度的关系。
2.理解事例。
事例是用来论证作者在文中观点的论据,理解事例,能够帮 助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3.理解引用句。
论述类文章中使用引用手法的语句多是用来证 明作者的观点的,考生要重点理解。
4.理解标志句。
这里的标志句指的是使用标志性词语 (如“认为”“以为”“感到”等)的句子,这些语句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要注重把 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化专制下的清朝学术袁世硕1.袁由于清王朝统治者很早便利用了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朝廷的设立悉依明制, 世硕,山东定都伊始便摆出了尊孔崇儒的面孔,“修明北监为太学”,规定学习《四书》《五 大 学 终 身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
康熙皇帝是 教授。
1949历代少有的博学而重视文教的帝王,读书甚多,特别崇尚朱熹。
他还任用了一 年 考 入 山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编纂理学图书,升朱熹为孔庙大成殿配享十哲之 东 大 学 师次,成为第十一哲。
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从冯沅君康熙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之时,便着手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诏开博学 教授,毕业 后,成为冯1鸿词科,意欲将全国的学者名流吸收到朝廷之中,虽有一些人拒征,还是录取 沅 君 的 助了数十人,开始编修《明史》等。
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分经、史、子、 教。
集四部,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余种,近十万卷,为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一大总袁世汇。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新大纲】【分析】新大纲取消了原有了“必考内容”等表述,去掉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这一宽泛模糊的说明,取而代之的是增补了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详细考查说明83个字。
这个变化是为了和之前大纲后面的选考文本的考查说明进行对等。
高考命题组对于现代文考查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提醒了同学们,需要对“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类准确界定的文体有所准备,备考更有针对性。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
划定了论述类文本的范畴(时政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和考查重点(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2017年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
我们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
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
(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2018_2019学年高考语文每日一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201903041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
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每日一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答案解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勿斋记(明)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千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
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
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
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
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注]①传心:传授道统。
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
(用自己的话作答。
)【参考答案】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要求“用自己的话作答”。
首先应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芝阁记王安石①祥符时,封泰山以文天下之平,四方以芝来告者万数。
其大吏,则天子赐书以宠嘉之,小吏若民,辄锡金帛。
方是时,希世有力之大臣,穷搜而远采,山农野老,攀缘狙杙,以上至不测之高,下至涧溪壑谷,分崩裂绝,幽穷隐伏,人迹之所不通,往往求焉。
而芝出于九州、四海之间,盖几于尽矣。
②至今上即位,谦让不德。
自大臣不敢言封禅,诏有司以祥瑞告者皆勿纳。
于是神奇之产,销藏委翳于蒿藜榛莽之间,而山农野老不复知其为瑞也。
9月12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上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Word
2018年9「| 12日佥折㈱拮作者在文中的现点杰度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勲俐恵後【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_____________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
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禾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每日一题(第06周)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问题。
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2018年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第2节 考点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三一轮总复习
断言古优出自巫,固然有可商榷的理由,因为随着奴隶制的产生,大批奴 隶沦为奴隶主贵族的声色娱乐工具,专事歌舞的奴隶群体即随之产生。如《管 子·轻重》云:夏桀有“女乐三万人,端噪晨乐,闻于三衢” 。因此,在漫长的 原始社会和奴隶制时代,除了“巫觋”以外,专事音乐歌舞以供奴隶主享乐的 职业性艺人,即已出现,只是还没有用“优”或“伶”之类的职业名称而已。 这就说明,在以娱神为宗旨的“巫”盛行的同时,以娱人为目的的“优”也具 有庞大的阵容。
高三一轮总复习
见“边练边悟”第 3、6 小题。
高三一轮总复习
边练边悟
一、(2017· 东北三省四市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导学号:76082000】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模仿自然,再现劳动,迎接征战,欢庆胜利, 寻求配偶,抒发情欲,释放冲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人为始,众人相随, 不由自主,自然而然,群体性的原始歌舞形式由此产生。 《尚书· 益稷》所载“击 石拊石,百兽率舞”,是模仿群兽体态动作的歌舞。“击石拊石”的“石”, 即石磬,它是狩猎生活的产物。
高三一轮总复习
(2016· 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本节考点 2“真题示法”),完成后 面的问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 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 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高三一轮总复习
考点 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三一轮总复习
☞明常识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其所论述的具 体事物或谈论的某个问题的主观倾向。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 表述,有的则是间接表述;有的是集中表述,有的则是分散表述。阅读时应能 加以分析概括,分辨出作者的观点态度究竟是批评还是支持,抑或是有一定的 保留。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 每日一题(第06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
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
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每日一题(第08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4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
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
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
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
我国科学家杨振宁则引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
他还曾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粗略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
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和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的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
”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
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大量做题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
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
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苏教版高三必修)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苏教版高三必修)杨厚典【考点突破】“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的最高层级,它是前面各项内容的综合体现,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义,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和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此考点题型基本稳定,一直采用的是选择形式的题型:普通单选式。
形式为:对××话或××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
这个题型是对作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考试说明》早就列出了这一内容,但是以前试题中未出现过,2003年是第一次。
答题时要联系全文对选项进行分析,看其是否符合文意,是否恰如其分,有没有歪曲事实、故意拔高、有意贬低、混淆是非、颠倒黑白、避重就轻等情况。
【典例调研】【典例1】释秘演诗集序[宋] 欧阳修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
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
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
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二人欢然无所间。
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
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
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
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
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
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
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
已老,胠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注:①胠:打开——选自《古文观止》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天下太平日久,那些有才能的人往往蛰伏不出,必定有老死而不被世人发现的,想要访求他们,与之结交而不能。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1.(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对于隐居的态度孔子一生周游列国,积极推销自己的社会理想,这使得孔子和隐士之间产生了很大的距离,并因此遭到当时隐士(像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楚狂接舆等)的嘲弄。
他强调社会伦理关系,尤其强调君臣大义,这种思想和彻底回避社会的隐士思想大异其趣。
在参与社会的层面上,隐居不是孔子的选择。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孔子正是为了“行其义”才积极入世的。
但面对黑暗、混乱的社会政治,孔子认识到一味地进取对于个人非常危险,而且很可能会损害大义。
所以,他提出了一整套的隐居理论作为自己进取思想的一个补充环节。
避祸是孔子隐居理论的最低层次,“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都是讲在乱世之中远离政治旋涡,明哲保身。
孔子如此强调“邦有道”“邦无道”,并不仅仅是从消极避祸的角度立论,而是有更深的含义。
孔子的出仕是为了“行义”,如果不能行道,则要停止出仕,否则就会损害道德。
孔子主张的隐居并不仅仅是避祸,而是为了坚守道义志向,这样的隐居是对高尚道德的坚守。
在孔子看来,是否坚守道义是检验品质的试金石,他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这也被孔子视为评价古代隐士高下的标准。
如果没有隐居,孔子“守死善道”的主张就可能遭到政治阻挠而不能一以贯之。
这样看来,隐居实在是孔子思想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出仕相辅相成。
由此,孔子把人的一生中出仕和隐居两种基本状态都包括进来,从而把他的道德人生原则一以贯之。
他的学生原宪深明老师这一思想,后来就隐居了。
原宪很穷困,但是他认为自己是学道而能行之的人,并批评子贡。
但是,孔子主张的隐居是有限度的,只回避无道的政治,不回避人类社会。
这和后来庄子的隐居理论很不一样。
当长沮、桀溺嘲笑他是避人之士,不是避世之士时,孔子告诉学生们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
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
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
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
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
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
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
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
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
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
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
这种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
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
高中语文专题0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巅峰冲刺山东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0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解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2020年高考必然考查到。
2018年高和2019年高考,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
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
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
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
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突破: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含答案)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由于社会文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丑”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19世纪50年代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这方面最早的也是最有名的代表作。
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中,“丑”常常占据主角的地位。
与这种情况相对应,美学家对“丑”作为一个审美范畴也越来越重视。
丑感是广义的美感(审美经验、审美感受)的一种。
历史上很多美学家认为丑感主要是一种痛感。
例如施莱格尔对丑下的定义(这是丑的最早的定义)是“恶的令人不愉快的表现”。
谷鲁斯也说,丑感就是高级感官感到不快。
但是,仅仅不快还不足以囊括丑感的全部。
丑感不像美感(优美感)那样是一种单一纯粹的感觉,而是一种包含多种内容的复合体验。
李斯托威尔说丑感是“一种混合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
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概括。
既有“快乐”又是带有“苦味”的,这正是丑感与美感(优美感)的不同,也是丑感与对丑的伦理态度的不同。
丑感中这种愉快是怎么引起的呢?这里可能有多种因素。
主要是我们所说的丑,并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存在,而是一种审美意象,是情景的融合,它必然包含有审美主体的意识、情趣。
丑的存在显示了历史和人生的苦难的或阴暗的一面,这使人震动,同时又使人感受到历史和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度。
这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融进“丑”的意象,因而给人一种愉悦。
至于丑的艺术在形式上的不和谐,也是由于表现心灵的冲突和人生的复杂性,给人一种满足感,从而带来一种愉悦。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艺术作品,它们的题材或内容是丑,而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种作品,由于它的形式的美使我们看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画家的色彩、构图、笔法的技巧,演员的演技,小说家的语言形式美和白描入化的工夫,等等),而使我们感到愉悦。
波德莱尔说:“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
”但这种愉悦是艺术形式美引起的,已经不属于丑本身引起的愉悦。
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每日一题第06周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含解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从脸谱说起叶秀山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
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
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
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
“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
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
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
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
“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
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
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
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
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
“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
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
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
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01课考纲解读【新大纲】【分析】新大纲取消了原有了“必考内容”等表述,去掉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这一宽泛模糊的说明,取而代之的是增补了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详细考查说明83个字。
这个变化是为了和之前大纲后面的选考文本的考查说明进行对等。
高考命题组对于现代文考查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提醒了同学们,需要对“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类准确界定的文体有所准备,备考更有针对性。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划定了论述类文本的范畴(时政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和考查重点(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2017年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我们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系列(解析版)
【考点掘金】考点展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掘金:金脉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金脉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金脉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金脉4:把握文章的论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金脉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金脉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金脉分布】考向省市17课标1 17课标217课标3京苏津浙16课标116课标216课标3金脉1:概念句意√√√√√√√√√√金脉2:筛选信息√√√√√√√金脉3:结构思路√√√√√金脉4:论点论证√√√金脉5:内容中心√√√√√√√√√金脉6:分析观点√√√√√√√√√√【考情预测】从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17年课标以及其他自主命题省份,还是16年课标,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各省市必考的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考核的重点是概念的含义、信息的筛选、内容中心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上。
特别是17年相比16年增加了对结构思路和论点论证的考查,这绝对是一个崭新的动向,值得我们注意。
由此可以预知,18年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仍是必考的考点,平时要注意多练习,提高信息筛选和信息的辨析能力,注重传统重点考向,也就是重点金脉。
同时,要加强对结构思路和论点论证考点的复习。
在复习中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命题技巧,找到应对的措施。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每年必考的考点,从统计上看,所有的省市都在考查。
可以推断18年肯定会热度不减。
【高考金脉】真题一:【2017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07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
难点 07 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指作者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即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倾向等。
准确“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以从“一分析四理解”入手。
“一分析”指分析题干的要求,即确定题干是要求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角度分析语句的意思还是要求 直接写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理解”的具体内容是:1.理解观点句。
论述类文章中的观点句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段落 的中心句等,考生阅读文章时要注重分析、理解这些语句表达的意思以及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系。
2.理解 事例。
事例是用来论证作者在文中观点的论据,理解事例,能够帮助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3.理解引 用句。
论述类文章中使用引用手法的语句多是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考生要重点理解。
4.理解标志句。
这里的标志句指的是使用标志性词语(如“认为”“以为”“感到”等)的句子,这些语句往往能体现出作 者的观点态度,考生要注重把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化专制下的清朝学术袁世硕1.袁世由于清王朝统治者很早便利用了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朝廷的设立悉依明制,定都伊始 硕,山东大学便摆出了尊孔崇儒的面孔,“修明北监为太学”,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 终 身 教 授 。
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
康熙皇帝是历代少有的博学而重视文教的帝 1949 年 考 入王,读书甚多,特别崇尚朱熹。
他还任用了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编纂理学图书, 山 东 大 学 师升朱熹为孔庙大成殿配享十哲之次,成为第十一哲。
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从 冯 沅 君 教康熙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之时,便着手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诏开博学鸿词科, 授,毕业后,意欲将全国的学者名流吸收到朝廷之中,虽有一些人拒征,还是录取了数十人,开始编修 成 为 冯 沅 君《明史》等。
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 的助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
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
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
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
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
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
“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
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
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
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
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
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
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
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①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有删改)【注】①《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
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由此得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
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不是纯粹个人的,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
【试题分析】否相同呢?”,与第⑨段对比,不难得出不同点,然后分条概括即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
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应该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有:1.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
2.比较在文中转述的多人观点。
一篇文章列举了多种观点,如介绍一种新的发明或一个新事物时,可能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
作者把不同的观点都罗列出来后,一定有自己的看法。
设题时就从别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方面辨析。
3.分析比较选文外的信息材料和选文中作者观点的异同。
4.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理解,为文章选合适的题目5.从题目中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的原则是要归纳全面,抓住主要观点,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摘录法。
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一般可以把关键的词语、句子从文中摘录下来;过于分散的内容可以通过筛选整合成一个句子;过长的句子可以采用压缩的手法摘录。
2.解释含蓄句。
对文中含蓄的语言,联系上下文,通过对具体语句的理解,把握隐含的信息,解释出语句的含意。
3.理解观点句。
作者总是在文中表现自己的感情倾向,可以通过对体现作者持否定、批判的语句,把握作者持保留态度的语句,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题。
读书杂谈鲁迅①说到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②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
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
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
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
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
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
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④因为出版物太多,读者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
批评这东西,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似乎应该暂作别论。
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就忽而变成批评家。
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文章中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
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
印度有一个比喻: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
但路人责备他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不久,又能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
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就是两人抬着驴子走。
”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⑤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
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
倘只看书,便变成了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⑥萧伯纳有这样的话: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
这也是叔本华之所谓“脑子里给别人跑马”。
较好的是思索着,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空想。
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的确,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
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陈年荔枝,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
这回吃过了,和我所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
⑦但萧的立论也不免有些偏激,我对于萧的所说,还要加一点骑墙的议论。
我以为假如从广东乡下找一个没有历练的人,叫他到上海、北京或者什么地方,然后问他观察所得,恐怕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练习过观察力。
所以要观察,还是要先经过思索和读书。
(选自《而已集》,有删改)1.简要分析第2段中画线句的内涵。
2.简述第4段的论述层次。
3.文章题为“读书杂谈”,请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关于读书的主张。
1.职业的读书和工匠准备工具一样都是为了谋生,这种勉强的、甚至痛苦的读书不值得特别赞扬,间接肯定了超越功利的轻松的读书。
2.首先说明批评家产生的缘由;其次概述中国批评家的种种表现;最后以印度故事为喻剖析中国批评家产生的恶果。
【解析】本题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
首先明确答题规范,应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然后看本文第四段大概有几句,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最后可从文中直接找出相关语句来加以概括即可。
这段文字首先用一句话说明批评家产生的缘由;紧接着概述中国批评家的种种表现;最后以印度故事为喻剖析中国批评家产生的恶果。
3.①读书应该出于爱好而非功利目的。
②读书可以看批评文章,但更要看本书、自己做主。
③读书要和思索、观察结合起来。
今日收获如何?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