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丸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大黄与附子配伍的作用与功效
大黄与附子配伍的作用与功效浏览:1439次发布时间:2019-03-15 10:13:16【基源与功效】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性味辛、甘,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
【药对功效】攻下寒积。
【配伍机制】大黄气味苦寒,沉降下行,既入气分又入血分。
入气分,其苦以通泻,清泻,降泻,燥湿,寒以清热,泻火,解毒。
善攻肠胃实热积滞,为苦寒攻下要药,而治热结便秘;又清热泻火解毒而治热毒疮疡,肠痈,汤火烧伤等;且苦寒既可降泻上炎之火,釜底抽薪,导热下行而治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又可降上逆之胃气,而治胃热呕吐。
还可清热燥湿,利胆退黄治湿热黄疸,热淋。
入血分,则直清血热,凉血则可止血,又可活血,血热妄行之吐衄,用之可止血;血瘀经闭,产后腹痛,瘀血着脐,跌打损伤瘀血作痛,用之可活血。
附子辛,甘,大热,入心、肾、脾经。
辛热以散寒,味甘以助阳,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中温脾阳以健运,尤善追复散失之元阳,为回阳救逆之圣药。
且其性善走,通行十二经,外达皮毛而散在表之寒,里达下焦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总之,温一身之阳气,散周身之寒邪。
对心阳暴脱,脉微欲绝;肾阳衰微,阴寒内盛;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及风湿寒痹,疼痛麻木尤为要药。
二药配伍,一寒一热,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之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附子得大黄,直入病所,又可防附子温热燥化。
温补并施,主治寒积里实证。
此积非温不能化,非泻不能去,大黄与附子最得制方之妙。
【临床应用】1.寒积里实证,症见腹痛便秘,手足不温,常配伍细辛、干姜等。
2.胁下或腰胁偏痛等。
3.小便量少,排出不畅,点滴即止之癃闭。
4.赤白久痢,腹痛,手足不温等,常配伍当归、细辛等。
附子丸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丸的功效与作用附子丸是一种中药方剂,能起到增强身体免疫力,调理机能的作用,那么你知道附子丸要用到哪些药材原料吗?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菖蒲《米泔浸一宿,锉,焙)矾石(熬令汁枯)蓖麻子仁(研)松脂(研)各30克杏仁(去皮、尖、双仁,炒)60克染胭脂15克【制法】上七味,捣研为末,熔黄蜡和拈如枣核大。
【功能主治】治耳聋,出脓疼痛;耵聍塞耳。
【用法用量】针穿一孔子令透,塞耳中,日换一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四【处方】附子(炮)川乌头(炮,二味通锉碎,炒,为末入药)官桂川椒菖蒲甘草各120克骨碎补(炒)天麻白术各60克【制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湿痹。
阳虚阴盛,一身如从水中出。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温酒下,日三服。
【摘录】《宜明论方》卷一【处方】附子10枚(唯大者,以尖刀子于心中可剜去1半),朱砂1两(细研,水飞过),硇砂1两(细研),阿魏1两(细研)。
【制法】上将朱砂、硇砂、阿魏相和,重研令匀,纳入附子中填实,然后将附子内剜出末填于诸药末上,实筑。
用钱许大纸片子,以面粘盖附子口。
每一个附子,用大萝卜一枚完备者,剜下萝卜头可半寸许,剜却中心,安附子在内,却将剜下萝卜头盖,后以竹签子紧密签定,和大麦面裹合,约厚半指以来,以煻灰火烧,候面焦熟为度,取出,去却萝卜,入臼内。
有剜出附子末填不尽者,亦同捣熟为度,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暖脾肾,益气力。
主下元虚冷气。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以盐汤或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九十八【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草豆蔻(去皮)2两,桂(去粗皮)1两,吴茱萸(汤浸,焙干,炒)1两,丁香3分,木香半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别研)3两。
【制法】上除桃仁外,为末,入桃仁同研匀。
别以曲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积冷痃气,口吐清水,面色萎黄。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煎生姜、橘皮汤送下,日晚再服。
附子与大黄的配伍妙用
附子与大黄的配伍妙用附子大辛大热,大黄大苦大寒,两药性味,有如冰炭,何能融于一方而建功?张仲景妙手遣药,开附子与大黄配伍之先河。
考《伤寒论》附子泻心汤、《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即是此例。
仲景创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前条之痞,乃热痞兼阳虚之候。
治热痞当用苦寒药,但有碍于阳气之复;而扶阳徒用辛热药,则痞满愈增。
故仲景取大黄(及黄连、黄芩)泄热消痞,附子(炮)温经扶阳。
且三黄得附子,其苦寒不致留滞阴邪;附子得三黄,其燥热不致劫阴伤津。
更妙的是,方以麻沸汤(沸水)渍三味寒药,取其气轻以散热;附子别煮浓汁,取其味重以复阳。
尤在泾云:'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
'后条之寒疝,以腹痛大便不通为主症,脉弦紧,为寒实要眼,此寒实积滞之候。
仲景取附子温经祛寒,大黄泻下通便,并佐以细辛散寒止痛。
既属寒证,取附子温散寒邪,当属自然;但内有积滞,何药下之?就药物泻下性能而言,温药不如寒药,故仲景取大黄苦寒泻下。
如此寒实证,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是故变寒下为温下一法。
仲景配伍之法,或相辅相成,如麻黄配桂枝,大黄配芒硝;或相反相成,如麻黄配石膏,半夏配黄芩。
而相反相成中,最难驾驭的莫如大黄配附子。
明代张景岳说:'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足见附子与大黄同施,更难以操作。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若有寒证,当用热药;若有热证,当用寒药;而寒热并存者,当何治之?清代邹树在论述大黄附子汤方义时说:'可知寒热对待之证,遂施以寒热对待之治。
'这种取药性寒热对立统一的配伍方法,正是经方奥义之所在。
后世发挥后世医家对附子与大黄配伍的发挥,建树不多。
附子用法略述
附子用法略述附子,又名三七,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尤其对寒性病证有良好疗效的特点。
在中医药理论中,附子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中药制剂的配方之中。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附子的用法用量、适应症、禁忌以及其一些典型的处方应用。
一、附子的用法用量1. 附子的常用剂型主要包括饮片、浸膏、丸剂、颗粒剂等多种形式。
一般而言,附子的用法用量取决于病症的具体情况以及患者的体质、年龄等因素,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2. 附子饮片每次用量在3~9克左右,一日3次,可入丸、散,或液剂服用;浸膏每次3~6克,一日2次,用蜜或酒调服;颗粒剂的用量可根据病情和药品说明进行调整。
3. 临床上,附子常与其他药物搭配使用,如人参、黄芪、干姜等,以发挥其最佳疗效。
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处方和用药指导来进行合理用药。
二、附子的适应症1. 寒证:附子是一种温性药物,对于因寒邪外束而引起的寒性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如风寒感冒、胃寒痛、寒凝经脉等病症,使用附子可以发挥温阳祛寒的作用,有助于恢复健康。
2. 血瘀:附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血瘀引起的疼痛、瘀块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在中风偏瘫、胸痹心痛等疾病中,常用附子来理气活血、消肿止痛。
3. 肿瘤:一些研究证实,附子对于一些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减轻肿瘤患者的疼痛和症状。
但在肿瘤治疗中使用附子需要谨慎,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4. 其他病症:附子还可应用于高血压、心绞痛、脑梗塞、中风、冠心病等疾病的辅助治疗,尤其在寒证、血瘀等病理机制明显的病症中,其疗效颇为显著。
三、附子的禁忌1. 附子性质温热,有一定毒性,因此在使用时需注意慎重。
2.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3. 幼童、年老体弱者慎用。
4. 脾胃虚弱、阳虚体质者忌用。
5. 心脏病、高血压、癫痫患者不宜使用附子。
6. 对附子过敏者忌用。
7. 使用附子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消化不良、头晕目眩、心悸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向医生咨询。
大黄-附子药对在外治疗法中的运用
中医外 治法 以其疗 效奇特 、 方法众 多 、 应用 范 围广泛 、 操作 简便 、 无痛苦 、 无创伤 、 无 毒副作 用等多种 优势 而在近几 年得 到 了广泛 的应用和发展 。清代吴 师机 在《 理瀹骈文 》 中提 出“ 外治 必如 内 治 , 外治之 理, 即 内治之理, 外治之 药, 亦 即 内 治 之 药” l 6 J 。大黄一 附子要 对作 为寒温 并用 的代 表性 药对 , 在 现代 临床 中被广泛运用 于急腹症 、 肠梗阻 、 慢性结 肠炎 、 急性胆囊炎 、 老年人便秘 、 肾功能衰竭 、 尿毒 症、 神经性头痛 、 下肢静 脉曲张疼 痛、 泌尿 系结 胁痛等各科疾病 中, 同样在外 治疗 法当中二者亦相 反相成 , 大黄开热结 , 附子 破寒 积 , 配合应用于痈疽 、 风疹、 齿痛 、 脱发等多种 内外科疾病 的治疗 中。 1 . 2 香 窜透 窍 , 通经走络 大黄 , 味苦 、 气香 、 具有香窜透窍之力 , 迅 速善走 之性 ; 附子 , 味辛气温 , 火性迅发 , 无 所不 到 , 可通 经走络 。故二者 合用窜 透 通走之性更强 , 药物成分通过皮肤 、 孔窍、 腧穴等部位直接吸收 , 进入经脉血 络 , 输布全身 以发挥其药理作用 。 治疗痈疮肿毒 , 常配伍 金银花 、 连翘 、 蒲公英 、 天 花粉 、 丹皮 等消毒排脓 ; 治疗 脱发 , 常配蔓荆 子、 白芷 、 防风、 川 芎、 辛夷 、 细 辛等祛风散邪 ; 治疗湿疮、 湿疹 , 常配 伍苦参 、 黄柏 、 白鲜皮 等祛 湿止痒 ; 治疗跌 打损伤 , 常配伍 五加皮 、 莪术 、 桃仁 、 当归 、 川乌 、 陈皮 、 乌药、 三棱 、 甘松等行气 活血止 痛 ; 治疗月 经后期 或通经 , 常配伍泽 兰、 艾叶 、 蜀 椒、 吴茱萸 、 枳壳、 当归 、 厚朴等温经通经 。
黄附丸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黄附丸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人类身体结构的特殊性使得身体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需要时刻的关注身体的变化,当出现不适的时候需要及时的做诊断和治疗。
黄附丸是一
人类身体结构的特殊性使得身体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需要时刻的关注身体的变化,当出现不适的时候需要及时的做诊断和治疗。
黄附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剂。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黄附丸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哪些。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
【制法】上为末,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以大黄为衣。
【功能主治】翻胃呕吐。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温水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三十六引《卫生家宝》
看了上文对黄附丸的介绍,我们应该明白要想让身体快些好起来不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还要在日常饮食上多加注意。
生活常识分享。
附子用法略述
附子用法略述附子是一种药用植物,被广泛用于中医药中。
其主要原产地为中国,主要生长在我国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华北、华中、南方地区。
附子在中医药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附子的用法略述其在中医药中的用途、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
一、附子的功效与用途1. 暖阳补火:附子有暖阳补火、温经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气不足引起的寒症,如阳虚寒冷、四肢冰冷、畏寒怕冷等症状。
2. 解毒杀虫:附子含有大量的砒霜等成分,有解毒杀虫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中毒、寄生虫等疾病。
3. 活血止痛:附子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疼痛不适等症状。
4. 调理胃肠:附子可以增强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对于胃肠虚寒、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二、附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 附子内服:附子可研磨成细粉,用量一般为0.3-1克,可用于制成丸、散、丸剂等药物形式。
但使用时必须遵医嘱,切忌自行服用。
2. 附子外敷:附子也可用于外敷治疗,如蒸附子敷贴、醋浸附子外敷等方法,可以用于治疗疼痛、寒症等症状。
3. 使用注意事项:附子属于剧毒药物,使用时必须遵医嘱,不得擅自超量使用,以免引起中毒。
孕妇、儿童及体质虚弱者慎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附子砒霜成分易溶解于乙醇和乳脂类物质,不宜与其混合使用。
附子作为中药材,具有温阳祛寒、活血止痛、解毒杀虫等多种功效,在中医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其毒性较大,使用时务必严格遵医嘱,不得自行使用,以免出现中毒和不良反应。
希望本文所述对附子的使用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时务必慎重,并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
附子大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大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说到附子大黄汤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很陌生,实际上它是一种中药方剂。
今天大家就一起来聊聊附子大黄汤的功效与作用等相关小常识。
【处方】
制附子15克(先煎),生大黄18克,益母草30克,炙黄芪45克,芒硝粉10克(冲服)。
【功能主治】
温补脾肾,通脏降浊,利尿泻毒。
主脾肾阳衰,水停毒盛。
(尿毒症)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
刘锐方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绍了关于附子大黄汤的作用资料,希望对有需
要的人有帮助。
附子大黄汤的作用是比较多的,只有多了解的它的人才可以将它的作用发挥出来,所以说在生活中应该要多去认识一些疾病和药材,这样对自己是挺有帮助的。
附子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
附子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附子,又称为附子、附片、附子粉等,是中药中的一种常用药材。
由于附子的药效非常强大,其使用方法和使用量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本文将从附子的药理作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事项三个方面来介绍附子的相关知识。
一、附子的药理作用附子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叫做毒蕈碱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
同时,附子还含有一些其他的成分,如生物碱、萜类化合物、脂肪酸等,这些成分也对附子的药理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镇痛作用附子的镇痛作用是其最主要的药理作用,这也是附子被广泛使用的原因之一。
附子能够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减轻疼痛感觉,使人感到舒适。
附子的镇痛作用非常强,但是其毒性也很大,所以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
2. 抗炎作用附子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因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同时,附子还能够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3. 抗癌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附子还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但是,由于附子的毒性非常强,其抗癌作用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二、附子的用法用量由于附子的毒性较大,使用时需要注意用法用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量。
1. 煎汤将附子切成小块或磨成粉末,加入水中煮沸,然后再用小火煮1-2小时,即可得到附子煎汤。
附子煎汤的用量一般为3-9克,一天分2-3次服用,最好在饭后服用。
2. 贴敷将附子煮熟或磨成粉末后,加入适量的水或醋,调成糊状物,然后涂抹在患处,用布或纱布包裹住,固定在身体上,即可进行贴敷治疗。
贴敷的时间一般为2-3小时,每日1-2次。
3. 口服将附子磨成细粉,加入适量的蜜糖或红糖,调成糊状物,然后口服,每次用量为0.5-1克,一天分2-3次服用。
三、附子的使用注意事项1. 注意剂量由于附子的毒性非常强,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
一般来说,成人每次用量不超过9克,儿童不超过3克。
同时,使用附子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周。
大黄与附子为伍者,涉于阴阳两端,二药寒温...
大黄与附子为伍者,涉于阴阳两端,二药寒温...大黄与附子为伍者,涉于阴阳两端,二药寒温并用,推陈出新,共奏温阳活血之功。
在中医里,中药配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那么什么是配伍呢?就是指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使用,治疗一种沟通病症,发挥其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附子和大黄两味药的配伍。
首先了解一下二者的特点和各自功效。
附子,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上可温心阳通脉,中可温脾阳助健运,下可温肾阳化气利水,还能温经散寒止痛。
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攻肠胃积滞,泻火通便、利尿退黄,祛瘀通经。
二药寒温并用,温清并施,补泻兼顾,推陈出新,共奏温阳活血、泻浊解毒之功。
“大黄与附子为伍者,皆非寻常之症。
凡顽固偏僻难拔者,皆涉与阴阳两端,为非常之配伍。
”二药配伍,可以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使用:1、肾阳衰微,无以温阳化气利水排毒,湿毒泛滥或者滞留可以选用。
比如慢性肾炎尿毒症,属于气虚衰者,随症酌定即用之得当,能够有利的缓解病情。
2、阳虚寒湿痹痛,血脉瘀滞,湿浊痹阻,再配上细辛,会有很好的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肠胃有积热郁结、大便干结者宜使用。
3、阳虚热痞,呕血、舌口生疮,头晕头痛。
取其辛开苦降、温阳降火,大黄、附子,一寒一热,相辅相成。
附子药性虽热但不致气血妄行,大黄药性虽寒,也不致气血暴凝。
4、寒凝气滞、淤积肿胀等病变形成的脏腑、经络等局部疼痛用之有效,配伍丹参效果更佳。
例如胃脘痛、复发性口腔溃疡、尿路灼热涩痛,配伍其药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5、对寒疝、鞘膜积液有较好的疗效,附子大黄合剂,系大寒大热同时并用。
#健康明星计划##中医#。
《名方广用》:大黄附子汤 《伤寒论》
《名方广用》:大黄附子汤《伤寒论》【组成】大黄9g 附子9g 细辛6g【用法】水煎服【主治】1.寒积实证。
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紧弦。
【方义体会】《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沉寒挟滞、阳气不运,故以温药通之;积滞肠胃,阻遏气机,故以泻药涤之。
胁下偏痛可谓大肠寒积所致;阳气衰弱,肠胃输转呆滞,陈腐积也。
所以附子发动阳气,温经散寒,细辛通闭散结,以祛寒凝,更以大黄,荡涤肠胃,泻下积滞。
仲景治寒邪深伏,常用附子与细辛相配,如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附子、细辛与麻黄同用,温阳解表。
本方所治之寒积实证,非泻不能去,非温不能化,故以附子、细辛与大黄相配,温阳通下。
【临床应用】1、急性肠梗阻例:壬×,男,19岁.腹痛五天,面部一阵青一阵白,剧烈呕吐。
诊时腹痛,大声叫喊、翻滚,吐出粪水,气力全无.西医诊为急性肠梗阻.触其手足冰冷,脉沉紧.证属沉寒积滞,并发寒厥,余急疏川大黄15克.跗子15克,细辛6克,药煎好即服。
因其难以服下,嘱其与干饼之类并服,喂后二时许,腹痛更剧,其状甚苦,少时欲便,未及端来便盆已下一大滩水祥便及干粪十余块,便后腹痛遂止,身如软瘫。
调养数日,腹内渐适,而出院。
另例,余一学生在某县医院工作,来函述用上方救治某八十岁老翁患肠梗阻,亦一剂而通。
宋窦士材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三,附子第三”。
余有同感,景岳云:“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余体验凡大症,危症,往往是此二味可收厥功。
2、治疗肠粘连例:于××,女,24岁。
曾患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治疗,近来时常便秘,右侧腹痛,医院诊为“肠粘连”。
患者饮食不下,腑气不通。
诊其六脉皆沉,与“大黄附子汤”轻剂,令服二剂,服后,腹痛减,下矢气,再与“温脾汤”调治数剂,病愈。
3、治疗巨结肠症例:许××,男,52岁。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款通便止痛的汤——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歌诀大黄附子细辛汤,寒积腹痛便秘方,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组成大黄9g、附子12g、细辛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配伍特点附子与细辛相配是仲景方中治疗寒邪伏于阴分的常用组合,与苦寒泻下之大黄同用,重在制约大黄寒性,以温下寒积,意在温阳通便。
一药之异,即变助阳解表而为温下之法,且方中附子用至3枚,远比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大,此中轻重,大有深意。
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辩证要点本方为温下法之基础方,乃治疗寒积里实证之代表方。
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腹痛甚,喜温,加肉桂温里祛寒止痛;腹胀满,可加厚朴、木香以行气导滞;体虚或积滞较轻,可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功;如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
禁忌使用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故事一则刘某,男性,36岁,某厂门诊病历号3683,1966年5月6日初诊。
左小腿腨部痛疼,腰亦强急不适,或痛,经中西药治疗一年多不效,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脉弦迟。
证属寒饮阻滞、经筋失养,治以温通化滞,兼养筋和血,与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大黄6克,赤白芍各10克,细辛6克,炙甘草10克结果:上药服六剂,腰强急减,遇劳则腨痛,上方加苍术12克,服六剂,腰强急基本愈,腨部痛亦减,继服一月诸症不复作。
附子与大黄相伍治疗病情复杂的疝气
附子与大黄相伍治疗病情复杂的疝气
附子与大黄相伍治疗病情复杂的疝气
附子与大黄相伍,寒热并用,治疗病情复杂的疝气,有特殊的疗效,余常用《冉氏经验方》中的附子大黄汤。
方用:附片、大黄各10克,延胡索、荔枝核、橘核、川楝子各15克,小茴香10克,桂枝5克,广木香、黄柏、红花各15克,甘草10克。
急性期局部肿大,疼痛,体温升高者,去桂、附,加金银花、大青叶、丹皮各15克;坠痛者加黄芪、升麻各15克;硬块难消者加红花、三棱、莪术各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方中附子、桂枝温经散寒,大黄行滞破结,荔枝核、橘核、消肿止痛,小茴香、广木香行气散瘀,川楝子、延胡索舒筋止痛,黄柏泻火利湿,甘草和中,红花活血祛瘀。
治疗寒凝气滞引起的疝气,虽然因寒而发(本),但常常出现红肿疼痛等热象(标),故用热药除寒,寒药清热,用药中的,药到病除。
《止园医话》中说:“余实已经过数十年之临床实验,以附子、大黄加入治疝气之药中,迅收特效。
”确为经验之谈。
本方还可以用来治疗慢性附睾丸炎、鞘膜积液等。
附子与大黄、黄连等药合用心下痞闷大便秘结
附子与大黄、黄连等药合用心下痞闷大便秘结附子与多种寒凉药的临床运用作者/何毅附子味辛性热,为温阳驱寒之主药。
本品与干姜、肉桂同用,能增强温阳驱寒之功;与麻黄、细辛同用,以达温阳解表之力。
这些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属常规现象。
然而附子与寒凉药的混合使用,乃属特殊变象。
附子与寒凉药的运用,是针对既有热证,又有阳虚现象而设的,其机理正如前贤所谓“寒热互用,攻补兼施而不悖”也。
附子用量的大小,可根据临床表现和个体差异而酌情决定。
今结合临床病案,简述如下:附子与大黄、黄连等药合用大黄、黄连均属苦寒之品,两药配合组成代表方如大黄黄连泻心汤。
本方适用于“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之证。
假若遇到“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兼有阳不足的患者,治疗时仍需加入适量的附子。
加入附子后便称为附子泻心汤。
本方除寒热之品混合运用而并行不悖外,还妙在煮服的方法。
前贤李中梓深领其奥,他说:“以三黄之苦寒清中济阴,以附子之辛热温经回阳,寒热互用,攻补兼施而不悖,此仲景妙用之入神也。
”《医宗金鉴》讲得更清楚,其曰:“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非表不解,乃表阳虚也。
故以大黄、黄连、黄芩泻痞之热,附子温表之阳,合内热外寒而治之。
其妙尤在以麻沸汤渍三黄须臾绞去滓,内附子别煮汁,意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也。
”【病案举例】杨某,男,48岁,1989年9月5日初诊。
患者自述心下痞闷不舒已达三年之久,屡服中西药无效。
今除痞闷外,还伴见恶寒汗出与大便经常秘结等现象。
思此与《伤寒论》中的附子泻心汤证颇吻合,稍异者唯大便经常秘结,虑是肺气郁闭之故。
治用附子泻心汤加味。
附子15克,大黄8克(捣成粗末),黄连8克(捣成粗末),黄芩8克(捣成粗末),杏仁10克,瓜蒌壳15克,瓜蒌仁15克。
先将大黄、黄芩、黄连用鲜开水浸泡,余药水煎二次,然后将浸泡的药液与煎的药液进行混合,分三次温服。
9月6日二诊:患者服上方后心下痞闷和恶寒汗出等症状已减轻,效不更方,嘱再服前方一剂巩固疗效。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10g 制附子30g 细辛6g【用法】水煎,分3次服,1日量。
【主治】1.寒实积聚,胁下偏痛,恶寒肢冷,脉沉弦而紧。
2.寒积便秘。
【证析】胁下偏痛是本方主证,究其致痛之机,是由寒邪凝结使然。
寒主收引,其性凝敛,外寒相侵,经隧遇寒而挛急,气血遇寒而凝涩,聚于厥阴部位,阻滞不通,故胁下偏痛。
其余脉证是为寒的辨证依据。
综上,此证病在厥阴,病因属寒,病性属实,属于寒实积聚机理。
【病机】寒实积聚。
【治法】温通破结法。
【方义】寒邪凝聚,非温不能散其寒;因寒成聚,气血不通,非通不能破其结,故宜温通破结,缓其挛急,通其气血。
方用大黄入厥阴血分破其凝结,通其瘀阻;但大黄之性寒凉,显与病性不符,故用大辛大热的附子以温散寒邪,振奋心阳。
通过温阳散寒之功,使寒邪散则经脉舒,虽本身并无直接解痉作用,却可达到缓解经脉挛急目的;通过振奋心阳之功能够增强血运,虽然本身并无活血作用,却可增强大黄行血力量。
佐辛温而散的细辛,不仅协助附子温阳散寒,透邪达表,又能舒缓经脉而令阳气运行无阻,三药合用,能呈温散寒邪,解除挛急,疏通气血功效,俾寒邪散、经脉舒、气血通而疼痛止。
仲景诸方所用附子多为一枚,唯此方用至三枚,两倍于一般剂量。
推求师意,一则用此温散凝结之寒邪,一则与大黄合用去大黄苦寒之性而存大黄行滞破结之用,一药身兼两职,故非重用不为功。
若系寒热错杂,可减附子剂量,令其各自为政,并行不饽。
本方后世医家借治寒积便秘,亦有一定疗效。
此证或因外寒入里,或因素体阳虚,阳气不运,肠道传导无力,故便秘。
方用附子散其寒邪,振奋阳气;大黄去其积滞,通其壅阻,二药合用,是取附子温热之性以治寒,大黄泻下之用以去积。
佐细辛温散寒邪,辛通气机,药仅3味而温通破结之法已备,故对上述寒结便秘有效。
【应用】1.本方用途有二:①治寒积便秘。
②治痛证,疼痛以胁下、胸、腹偏于一側为主,但亦不必拘泥。
其他部位疼痛亦有宜于此者。
大附子丸的功效与作用
大附子丸的功效与作用
大附子丸,这是一种中药方剂的名字,这种药是由多种常见的药物组成,用途也是比较广泛的,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剂。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
大附子2两,禹余粮2两,白马蹄2两,鹿茸2两,乌贼鱼骨1两,龙骨1两,当归1两半。
【功能主治】
血崩日夜不绝,将欲困笃。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温酒送下。
【摘录】
《鸡峰》卷十七
大附子丸的做法大家都学会了吧,我们平时不仅可以自己试一试,还可以分享给朋友亲人,让他们的身体也多一份保障。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用法用量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用法用量中药大黄是一味内外皆能用的良药。
它具有怎样的功效与作用大家知道吗?用法用量又是多少呢?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下大黄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大黄的功效和作用《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攻积导滞:味则大苦,气则大寒,性沉而降,力猛善走,直达下焦,长于还下。
入阳明,能荡涤胃肠实热积滞。
凡伤寒,温病,热结于中。
凉血解毒:味大苦、气大寒既入气分,又恤分,有泻热凉血之效,故《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大黄入血分,性呈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用之皆为要药。
又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疗毒,尤为特效之药。
其性能降胃热,并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止吐衄。
”活血祛瘀:《本草易读》曰:“大黄,味苦大寒,入太阴脾,厥阴肝经。
泻热行瘀,决壅开塞。
通经脉而破症结。
”功用峻烈,推陈致新,使瘀血去,而新血生。
大黄外用功效:外用亦是一味良药。
如研末可治黄水疮、湿疹等皮肤病;与陈石灰同炒至桃红色,研细后撒布伤口,可止创伤出血。
配地榆研末油调后外敷,治疗烫火伤颇效。
大黄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克;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
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炒炭常用于凉血止血。
《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非常...
《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非常...
《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非常好,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
前几天遇到一个病人,因为吃一种口服液引起右侧小腹疼痛,去诊所输液后不效,转求中医治疗。
病人恶寒汗出,小腹疼痛拒按,脉沉紧。
予大黄附子汤。
病人于晚十九点左右服药,服药后恶寒汗出消失,腹痛消失,但三十分钟左右出现呕吐,将药吐出。
继服一剂,仍三十分钟后吐出。
后未再服药,病人仍感觉胃中不适,但渐渐入睡。
至次日早五点半,病人醒来,排小便一次,喝温水三杯,胃气已和。
这个病例有三点启示:
1 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好,而且发挥作用很快。
2 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不一定要排出大便才有效。
3 病人腹痛消失后,胃气不和,出现呕吐,这时不宜继续服药,可待胃气自和。
大黄附子汤治验:寒湿腹痛胃肠病
大黄附子汤治验:寒湿腹痛胃肠病大黄附子汤,方见《金匾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因原文有“胁下”、“偏痛”、“发热”等字样,使学者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用者不多。
其实不论是痛在胁下或在腹部,也不论偏痛或者不偏,发热或不发热,只要脉象沉弦或沉紧,按之有力,大便秘结,其人不呕(呕是病机向上),确诊是寒而且实者,便可放手使用。
大黄、附子,一般用量即可,而细辛则必须少则6克,多则9克。
不能拘守“细辛不过钱”之说。
因为病理是寒结,寒不去则结不开,结不开则大黄无用武之地。
附子走而不守,回阳散寒;细辛能深入至阴之分,通阳散寒,且有“辛以润之”的作用。
二药合用,使寒散结开,大黄才能通地道推陈出新。
药物虽然简单,但配伍巧妙,所以效果显著。
余临床试用干寒实便结的腹痛证,其效果远胜于孙思邀之温脾汤。
且温脾汤只适用于寒实腹痛,局限于胃肠道疾患,而大黄附子汤则不论是腹痛,或是胁痛,用之得当,都有显效。
余用此方治愈病例甚多,举几例印象较探者,简述一于下。
一1955年余在石岭联合诊所时,一男性农民,年约四旬,腹痛时发,已数年。
每痛时即伴有大便数日不通,脉沉紧有力。
出示其以前服过的药方,不外枳、朴、大黄、番泻叶等泻下药,其中有用大黄至24克者,也有用至30克者,但大便仍不通畅,腹痛阵发如故。
余用温脾汤一剂,大便得下,疼痛缓解,但腹部仍不甚舒适。
以后又剧烈发作,改用大黄附子汤,每味各用9克。
服后大便畅下一次,患者自述,粪便中有黑色粒状物,大者如黄豆大,小者如绿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大,数量甚多。
且坚硬异常,自后腹部舒适,在余离开诊所以前,约有一年的时间里,痛未再作。
二 1956年在威海市羊亭卫生所时,一复员军人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疼痛频繁,心痛彻背,或连两胁,剧烈难忍,大便秘结,脉象沉紧。
自述在部队时即有此病,曾服过氢氧化铝凝胶、胃舒平及多种镇痛药,俱无效。
复员后多方治疗,亦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黄附子丸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大黄附子丸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已经被许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服用大黄附子丸就成为了一门学问,今天就来教大家如何食用
大黄附子丸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已经被许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服用大黄附子丸就成为了一门学问,今天就来教大家如何食用大黄附子丸。
【处方】大黄(锉炒)2两,旋覆花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椒目2两,桂(去粗皮)2两,芜花(醋浸,炒焦)2两,狼毒2两,干姜(炮)2两,芍药2两,枳实(去瓤,麸炒)2两,细辛(去苗叶)2两。
【制法】上为末。
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涌水腹满。
【用法用量】每服3丸,熟水送下,渐增之,早晚食前、临卧各1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看完了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大黄附子丸的正确饮用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才可以起到更好的滋补保健功效,所以在生活当中大家对于方剂的选择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子才可以更好的发挥它带来的保健功效。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