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城市化对大学生影响调研报告
大学城城镇化利弊分析
大学城城镇化调查及利弊分析一、大学城的城镇化调查为了响应中央关于“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的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号召下,各地大学城纷纷开始建设,福州大学城建成后对周围地区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它与社区共同发展的历程能够彰显整个城镇化过程。
大学城是指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几所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
”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在国外是自然形成的。
它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需求的增长而不断扩大和发展。
它区别于一般高校的重要特征在于其规模较大,学校与所在地形成规模较大的社区,人口常常达到数万,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成员,在校学生人数占城市人口的一定比例以上;一般位于大城市的周围,目前大都已发展成为所居城市专门设置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卫星城”,是各大学师生与当地居民、企业混合的城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城建设加快了城市化、城镇化的步伐。
整个城镇以大学为主体,以教育活动和相关科技开发活动为主要内容,许多人在大学城内就业,为大学城服务,社区的服务业基本上为大学生服务,其他一些产业也依托大学产生,大学城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整个城镇的服务业、商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
福州大学城位于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建平村、蔗洲村、马保村等一带,占地十四点五平方公里,背靠旗山、与福州市仓山区金山街道隔乌龙江相望(如图1所示)。
现有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建江夏学院、闽江学院、华南女子学院等九所高校有大学生约25万。
短短10年间,在福州大学城建设的带动下,上街镇的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
10年间上街镇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建设用地增加了约2446平方公里,农用地减少了约1989平方公里。
大学生城市调查报告
大学生城市调查报告引言城市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就业和生活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在城市生活的调查研究,分析城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就业机会、生活成本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调查设计1.目标群体:本调查的目标群体为在某大学就读的本科生。
2.调查方式:通过在线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
3.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城市吸引力、就业机会、生活成本、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结果分析城市吸引力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城市的吸引力较高。
他们主要看重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氛围以及教育资源等方面。
同时,城市的交通便利性、环境质量和安全程度也是大学生选择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业机会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城市的就业机会十分关注。
他们认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行业发展前景以及人才需求是影响他们选择就业城市的重要因素。
同时,城市的创业环境、创新氛围和职业发展机会也是大学生考虑就业的关键点。
生活成本生活成本是大学生选择城市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城市的房价、生活费用和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影响他们选择居住城市的关键因素。
另外,城市的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也是大学生考虑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
生活质量大学生对城市的生活质量十分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的教育资源、医疗水平和环境质量是大学生选择居住城市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外,城市的文化娱乐设施、社交活动和社区安全也是大学生考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结论综上所述,城市的吸引力、就业机会、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是影响大学生选择居住城市的关键因素。
城市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生活成本,改善生活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留在该城市发展。
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生活条件,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实现更好的就业和生活质量。
最后,通过本次调查可以为城市政府、大学生和社会各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对城市的需求,为城市的发展和大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2024年对大学城的调查分析实习报告
2024年对大学城的调查分析实习报告1. 引言大学城作为教育和学术中心,汇集了大量的高校和大学生。
通过对2024年大学城的调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学城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大学生在其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2. 调查方法为了获取全面的数据和信息,我们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设计了针对大学生的问卷,涵盖了他们的就业情况、生活环境、学习压力等方面的问题。
- 访谈:与大学城的居民、商家、教授等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了解他们对大学城发展的看法和期望。
- 实地观察:我们走访了大学城的各个地方,观察了人流量、建筑风格、交通情况等。
3.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根据我们的调查,2024年的大学城大学生就业率较高。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大学城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商业和工业中心,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 大学城内有许多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园区,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实习和就业机会。
- 大学城举办了多场就业招聘会和创业大赛,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
然而,也有一部分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
主要原因包括:- 专业不对口:一些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大学城就业机会不匹配,导致就业困难。
- 缺乏经验:一些大学生毕业时缺乏实习经验和实际工作经验,影响了他们的竞争力。
4. 大学城生活环境分析大学城的生活环境受到大学生的普遍好评。
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城的住房条件较好,多有专门的学生公寓和宿舍楼,满足了大学生的居住需求。
- 大学城内有许多娱乐和休闲设施,如图书馆、健身房、游泳池等,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 大学城附近有商场、超市、餐馆等生活设施,方便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需求。
然而,也有一些问题存在。
例如:- 部分学生公寓和宿舍楼的管理不够规范,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 由于大学城的人口增长,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尤其是上下班时间。
5. 大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大学城的大学生学习情况较为严肃。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 大部分大学生每天都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能够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
校园市集调研报告
校园市集调研报告校园市集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在现代大学校园中,校园市集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校园市集对大学生活的影响以及改进空间,我们进行了一次校园市集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校园市集对大学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2. 探讨校园市集的优点和不足。
3. 提出改进建议,以便校园市集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
三、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将调查问卷发放给了100名大学生,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四、调研结果1. 校园市集对大学生活的影响和意义在调查问卷中,有80%的受访者表示校园市集对他们的大学生活有积极影响。
校园市集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交和交流的平台,可以认识新朋友和了解不同的文化。
同时,校园市集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购物的场所,方便他们购买生活用品和美食。
2. 校园市集的优点在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校园市集有以下几个优点:(1)方便快捷:校园市集集中了各种商品和服务,大学生可以在校园内就能购买到所需的物品,避免了外出购物的麻烦和时间成本。
(2)多样选择:在校园市集中,有各种不同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了大学生不同的需求和口味。
(3)价格实惠:由于校园市集面向的是大学生群体,价格相对较为实惠,适合大学生消费。
3. 校园市集的不足之处调查中,仍有一部分受访者对校园市集提出了以下不足之处:(1)商品单一:有些受访者表示校园市集中商品种类过于单一,希望能有更多种类的选择。
(2)缺乏创新:部分受访者认为校园市集缺乏创新,商品和服务内容过于固定,缺乏新颖和趣味。
(3)服务欠缺:少数受访者表示在校园市集中遇到过服务态度不好或者流程不规范的情况。
五、改进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以便校园市集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1. 开拓更多商品和服务,满足大学生不同的需求和口味。
2. 引入创新元素,让校园市集具有更多的新颖和趣味。
3. 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员工培训,确保服务规范和态度友好。
六、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校园市集对大学生活的影响和意义,并发现了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城镇化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城镇化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绪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城镇化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次调研将深入城市与乡村,了解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为推动城镇化进程提供参考。
二、城市部分调研1.城市化进程本次调研选择了广州市作为城市调研对象。
广州市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城市之一,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和文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市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首先是城市规划方面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不断拓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导致了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
其次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城市人口密度增加,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
在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州市,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同时,城市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加快推进,以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
三、乡村部分调研1.农村人口流动农村人口的流动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正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向城市进发。
本次调研选择了广东省的一些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农村人口的流动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人口的流动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减少,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2.乡村基础设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农村地区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较低。
本次调研显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乡村居民的生活需求。
大学城区域的城镇化调查及利弊分析(交的)
大学城区域的城镇化调查及利弊分析一、调查目的大学城的建设必定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在大学城的建设期间,闽侯区域的城镇变化情况,以及大学城的建设带来的影响。
大学城的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缩影,调查大学城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而研究社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研我们主要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及访谈法四种方法进行资料搜集。
三、调查地点闽侯县上街的几个村庄四、调查现状目前,闽侯上街大学城已入驻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闽江学院等多所高校,因此福州大学城面积约共20平方公里,就读学生超过60000人。
随着大学城建设的加速,上街已成为福州城市化发展最迅速的乡镇之一。
(1)城镇化让居民受益“短短10年间,在福州大学城建设的带动下,上街镇的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这给当地村民带来的好处真不少。
”根据调查中上街镇居民普遍反映,10年来他们的生活环境变好了,特别表现在交通明显改善、医疗保障水平提高、自来水质量提高、子女教育条件改善等方面。
(2)村委会帮助村民再就业城镇化进程中,一些村委会结合本村实际,为村民再就业作出积极贡献。
比如金屿村失地后,由村委会出钱为全体村民办理医疗保险,实现医保覆盖率100%,并通过村民大会决定,将全村每户征地所得款统一管理,建立了余盛菜市场、余盛小学等相关配套设施,为当地村民与外来人口长期居住提供了保障。
至今,该村已经吸引了7000多位外来人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为失地村民再就业提供了条件。
(3)居民就业结构大转变上街镇被誉为“充满香味的土地”,以前当地居民主要从事粮食耕作、花卉园艺、果树和蔬菜种植等农业生产。
“旗山脚下居万户,千里沃野尽花香”是上街花卉园艺业的生动写照。
根据调查,10年间上街镇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建设用地增加了约2446平方公里,农用地减少了约1989平方公里。
农用地中,又以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减少最多,耕地面积减少了约1622平方公里,占农用地减少面积的81.55%。
关于城市化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化影响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寒假
调查地点:泸州
调查对象:身边的群众
调查目的:为深入发觉城市化的利与弊,更好的推进城市化,利用好现有的社会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了深入了解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更好的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与造福人类。
现将假期调查情况汇
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100人中,有30人认为现在城市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很好,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的生活水平会越过越好,更本不用担心什么;有24人还是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是那么的如意了,原因是进入城市后虽然生活看上去过的很好了,但是实际上随之而来的是用水要钱,吃菜要买,什么都要钱,还有就是交通拥挤,空气闷躁,过这一点也不好,有的甚至连对面的人家也不知道姓甚名谁,可谓是真的到了老子所向往的小国寡民的境界,那可真的是老死不相往来;最后还有一种人认为,城镇的发展有利有弊,或则说是利弊相当,原因是虽然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但相比而言上下班更加便捷,生活用品也更齐全,虽说是有破坏环境的举动,但是便捷的交通让我们出行更方便,再者,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正在利用各种方式对环境加以保护,相信不久以后生活的环境将有所改变。
二、主要问题
20
40
60
80
100
196019701980199020002010
三、发展建议。
城镇化建设对学生体质的影响与对策
城镇化建设对学生体质的影响与对策作者:董旭君来源:《青少年体育》 2014年第7期董旭君(浙江宁波大榭中学,浙江宁波 315812)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4)07-131-02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体质的下降却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唯安全是重、沉重的课业负担、学生活动量下降,都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
学生体质下降已经引起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教师更应正视这个现实问题。
为此,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努力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热爱运动的习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宁波大榭开发区部分中小学学生体质。
1.2 研究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展开研究。
2 结果与分析2.1 城镇化建设对学生体质的负影响2.1.1 忽视了学生体质健康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建设突飞猛进,人们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在物质生活富足、体力劳动减少的同时引发了人类共同面临的健康问题。
人口压力较大,就业竞争激烈,视教育为考大学,视考大学为改变命运和生活的唯一出路,使多数年轻人忽视体质健康。
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在这样的观念和社会现实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诱因已深深埋下。
2.1.2 学生活动空间减少城镇化的首要特征是楼高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却减少。
出门坐汽车、上楼乘电梯,大大减少了活动量;缺乏营养知识教育,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摄入过剩;城市化小区生活限制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空间。
现在的学生从小就被家长严格监控在一百多平方甚至几十平方的空间里,有学习的空间,却没有活动的空间。
主要的活动是学习,是脑力劳动,天天做做不完的习题。
此外,在课余、周末、假期,家长让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更加重了孩子的负担。
在这样的学生家长引导下,学生们一门心思只顾学习,没有时间进行体育活动,久而久之,体质健康水平就会下降。
高校郊区化对学生影响的定量分析报告
高校郊区化对学生影响的定量分析报告作者:张劲芳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年第04期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新建校区日益“郊区化”。
由于新校区远离城市环境、交通不便,大学生普遍存在出行难的问题。
论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新校区为例,以大学生日常出行行为问卷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重点分析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基本生活、休闲娱乐、学习、就业四类出行行为及其特点,分析高校郊区化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带来的生活、学习及就业方面的影响。
研究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校园原有土地和校舍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然而相当部分的高校周边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紧缺,学校很难在原地获得扩张发展。
于是,在城市郊区建设新校区成为高等院校普遍采纳的作法。
问题的提出。
由于一般新校区都建在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的郊区,大学生与社会接触、交流的需求受到限制,参加社会实践的也机会大大减少。
高校校园的选址和合理规划以及周边用地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作为支撑。
研究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需求的特点,考察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方面(购物、休闲、访友、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等)的需求及实际的满足程度;分析高校郊区化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带来的生活、学习及就业方面的影响。
研究方法。
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其在校学生大约18000人;校区离市区较远,乘坐校车大约1个小时才能到达市中心周围大多是田地和工业用地,只有小面积的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校区周边没有配套的商业设施,没有与外界交流学习的环境。
此次调查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的学生作为研究总体,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向学生发放问卷。
问卷的发放地点包括盛乐校区的食堂、宿舍、图书馆等。
问卷发放总数210份。
成功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数据录入使用SPSS软件,并用此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调查数据基本数据在校大学生100人,研究生100人;其中女生112人,男生88人。
大学生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认知与参与研究
大学生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认知与参与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发展平台之一。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对于大学生而言,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认知和参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对城市化的理解和对城市发展的参与,并探讨其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一、大学生对城市化的理解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集聚和转移的过程。
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对城市化的理解与过去存在明显的差异。
过去,城市被认为是一个集中资源和资本的地方,而现在的城市更多地被视为一个创新与发展的场所。
大学生认识到城市是一个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多元文化和职业机会的地方。
他们意识到城市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学习资源,使自己的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大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大学生的参与对城市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现状。
例如,他们可以参与城市规划、环保主题的志愿者活动,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积极的创新实践,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思维和活力。
他们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念和项目,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创新。
三、大学生参与城市发展的影响大学生参与城市发展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他们代表了年轻一代的声音,能够准确把握年轻人的需求和愿望。
大学生积极参与城市发展,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年轻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以满足年轻一代的需求,推动城市朝着更加年轻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大学生的参与能够促进城市的创新和发展。
他们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创新能力,通过提出新的理念和项目,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能力提升。
最后,大学生参与城市发展可以培养与世界接轨的人才。
通过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大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实际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为国家的创新驱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城乡差距对“后”大学生的影响
城乡差距对“后”大学生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然而,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城市和农村的福利、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不均,这也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后”大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城乡差距的影响。
首先,对于“后”大学生来说,城乡差距对于就业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城市里,大学毕业生可以选择更多的职业机会,相比之下,农村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很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返回家乡或者选择较为低端的工作。
即使是在城市中,由于户口等因素,农民工子女依然相对于城市户籍更加艰难。
这种现象加剧了城乡青年之间的贫富差距。
其次,城乡差距对“后”大学生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城市生活节奏较快,缺乏亲近自然的体验,容易导致“后”大学生的精神分裂感和孤独感。
另一方面,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农村大多数学校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都相对较为普通,这使得“后”大学生在拥有与城市同等的知识储备方面受到了限制,可能无法与城市生活相适应。
此外,城乡差距也会对“后”大学生的社交圈产生影响。
相比之下,城市青年拥有更加广泛的社交圈和更多的交流机会,更容易结交高层次的人才和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创新灵感和经验。
而农村青年,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和知识储备的缺乏,往往只能在与当地人交往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因此,要想解决这种城乡差距带来的影响,应该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比如改善农村教育、提高农民工子女的社会保障以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
最重要的是,每个“后”大学生也要有自己的规划和目标,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切实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和人脉,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总结中,城乡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后”大学生的选择和发展,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
因此,要想改善这种局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打破信息不对称和地域壁垒,为城乡青年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城市化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的趋势。
城市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城市化对他们的成长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给青少年的学习环境带来了变化。
城市中的学校通常设施齐全,并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学科和课外活动选择。
青少年可以在城市学校接触到更多领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眼界。
同时,城市还拥有更多的图书馆、艺术馆等文化设施,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
城市化使得青少年在学习上有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更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
然而,城市化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城市的生活节奏快,交通拥堵,环境嘈杂,这些都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青少年在城市中生活,常常要面对学业压力、社交压力以及来自家庭的期望。
这些压力可能使得青少年产生焦虑、疲劳等心理问题。
同时,青少年在城市中的生活,缺乏自然的接触和户外活动。
城市中的空气质量较差,青少年很难享受清新的空气和自然的美景。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身体健康上存在问题,如近视、肥胖等。
因此,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提醒人们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
而城市化对青少年的社交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城市整体人口密度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远,交流机会减少。
青少年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孤独感,尤其是那些在城市中丢失了熟悉社交圈的青少年。
此外,城市化也使得社会竞争更加激烈。
青少年要面对来自同龄人的竞争和压力,这可能会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的社交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社交机会和支持。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关于就业和职业规划的机会。
城市中拥有更多的大学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
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职业导向的教育,了解不同行业的要求,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职业规划。
此外,城市中聚集了更多的企业和产业,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城镇化社会调查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城镇化社会调查报告城镇化社会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经济发展迅猛。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对城镇化的进程和影响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以了解城镇化对社会的深层次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城镇化加速了人口流动。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的农民工迁徙到城市工作,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这种人口流动不仅改变了农村和城市的人口结构,也推动了人们之间的社交活动。
其次,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更加注重居住环境、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身体健康、文化活动和消费习惯等方面。
此外,城镇化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城市化不仅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也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城镇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转型,使农民有机会参与到城市经济的发展中。
然而,城镇化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城市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
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需求。
这导致了城市道路拥堵、缺乏住房和公共设施等问题。
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土地被大量开发,水资源和能源消耗剧增,这使环境质量受到了严重威胁。
另外,城镇化还带来了不平等问题。
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城市的机会和资源不平均分配,造成了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基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推测城镇化对未来社会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城镇化将继续带动城市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城市将继续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吸引大量的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其次,城镇化将使社会结构更加多样化。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化将催生更多的社区和文化活动,增强人们的社交活动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集美区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一、前言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知识,我校组织了一次集美区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互动交流等形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集美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风貌。
以下是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详细报告。
二、活动背景与目的1. 背景:集美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近年来,集美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家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校决定组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
2. 目的:- 让学生们了解集美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现状。
- 培养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 提高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
三、活动内容与安排1. 活动内容:- 参观集美区博物馆,了解集美区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和发展历程。
- 走访集美区科技园区,了解集美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科技创新成果。
- 参观集美大学,了解集美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情况。
- 举行座谈会,与当地居民、企业代表等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2. 活动安排:- 第一天:上午参观集美区博物馆,下午走访集美区科技园区。
- 第二天:上午参观集美大学,下午举行座谈会。
- 第三天:总结交流,撰写实践报告。
四、活动实施与成果1. 实施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明确各组任务和责任。
- 安排专业讲解员进行现场讲解,确保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集美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
-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鼓励他们主动提问、积极参与。
- 安排座谈会,让学生们与当地居民、企业代表等进行深入交流。
2. 成果:- 学生们对集美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锻炼。
- 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得到了激发。
五、活动总结与反思1. 总结:-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有序,内容丰富,成效显著。
- 学生们在活动中表现积极,收获颇丰。
- 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城市化与城市生活质量社会实践报告
城市化与城市生活质量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城市化是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发展趋势,而城市生活质量则是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
本社会实践报告旨在分析城市化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提供相关建议和对策。
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和社会调研等手段,我们对城市化与城市生活质量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城市化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城市化过程中,政府通常会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如公共交通、市政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建设。
这些设施的提升,能够改善居民的出行、居住和生活条件,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2. 经济发展的助推城市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引进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为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
3. 空气质量与环境污染的挑战城市化所带来的工业化和机动化进程,也伴随着空气质量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因大量排放产生的粉尘、废气等污染物,导致城市环境面临严重的挑战,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4. 社会公平与城乡差距的问题城市化虽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但也给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带来了新的挑战。
城市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使一些居民无法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好处,降低了城市生活质量。
三、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的建议和对策1. 优化城市规划与管理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协调。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与供给,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加强对工业排污、交通尾气等污染源的治理。
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绿色产业,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环境状况。
3. 重视社会公平与城乡平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和非主要城市的投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居民和非主要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与福利。
集美区城市化对大学生影响调研报告
目录一全国城市化概念及其现状二城市化发展的利弊及其表现三集美概况及集美区城市化现状分析1 集美概况2 集美区城市化发展现状3 集美区城市化发展存在问题四集美区城市化对各个社会阶层团体的影响五集美区的特殊团体——大学生路在何方六附录集美区城市化对大学生影响调研报告李茂正李栋林任美琦朱明如王一茜向姝颖黄晓莉王帅(华侨大学第十一期人才学校福建厦门)一全国城市化概念及其现状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
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厦门市)
社会实践报告厦门市社会存在问题调查一、调查目的: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批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厦门的社会问题也随之浮现与扩大。
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存在问题的发展现状,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我对厦门市的社会存在问题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以便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加以运用,成为家乡的贡献者。
二、调查方法:上网收集相关材料;阅读相关文献报刊;实地走访调查三、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主要针对较为明显的几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交通、人口、资源环境等。
从每个方面的原因、现状、发展趋势和当前政府实施的解决政策进行分析。
四、调查结果:通过这次的调查,我发现厦门市存在着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问题。
首先是交通方面,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拥有量日渐增多,在厦门的一些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附近,常常会出现停车位不够的现象;再加上岛内外一体化的政策,大量工厂单位迁往岛外,使得交通线路增多与加长;而且随着厦门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人来到厦门旅游,近几年来周边地区还兴起了自驾游,大量外来车辆逐渐涌入本市。
这些变化综合起来,加之厦门本身面积小,道路狭窄,因而使得厦门如今的交通状况不容乐观。
其次是人口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卫生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存环境的极大改善及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普及,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再加之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厦门市人口结构呈现老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人口年龄结构呈正态分布、人口年龄峰值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已趋向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更加明显、老年人口性别比提高(源自:厦门市统计局)。
这些都影响着厦门市劳动力供给和经济发展。
第三在资源环境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厦门的一个挑战就是资源问题,能源资源的匮乏越来越成为厦门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城市化调研报告
城市化调研报告
《城市化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为了解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城市化调研。
我们选择了几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从规模较小的县级城市到大型省会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共性和差异。
首先,城市化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规模较小的城市在发展中迅速崛起,高楼大厦林立,道路宽阔,市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而大型省会城市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城市发展不够均衡,一些老旧的住宅区和商业区需要进行改造和更新。
其次,城市化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城市越来越多的吸引人才和劳动力,就业市场变得更加激烈,很多年轻人纷纷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
但同时,城市中也存在着大量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就业面临着许多困难。
最后,城市化对环境保护造成了一定影响。
城市的工业化和交通系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尾气排放和污染,城市的土地利用也使得原始的自然环境受到了破坏。
因此,城市化也需要重视环境问题,加强生态保护。
总的来说,城市化给城市和农村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应该加强城市规划,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保护好自然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希望我们的调研报告能够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创城调研报告大学生
创城调研报告大学生1. 背景介绍创城运动是指以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和品质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城市改造和发展措施,推动城市的转型和升级的过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投入创城运动,其中大学生作为城市的重要群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对大学生在创城运动中的角色和应对措施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象为我校大学生群体。
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学生对创城运动的认知程度和参与情况的了解,第二部分是对创城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探讨。
共发放了5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0%。
3. 调研结果3.1 大学生对创城运动的认知情况根据问卷结果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已经了解创城运动,并且对其目标和意义有一定的认知。
其中,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创城运动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
3.2 大学生参与创城运动的情况从问卷数据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对创城运动表示有兴趣和意愿。
近80%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与创城运动,主要的参与方式包括志愿服务、社区活动和城市规划研讨等。
同时,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参与创城运动可以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3 创城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创城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的意见各不相同,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创城运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二是参与渠道不畅,缺乏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与政府、社区进行沟通和合作;三是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指导,大学生对于如何参与和推动创城运动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
4. 调研结论和建议4.1 调研结论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综合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大学生对创城运动有一定的认知和参与意愿;- 创城运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宣传、参与渠道和培训方面。
4.2 建议基于以上结论,针对问题的解决和提高大学生参与创城运动的积极性,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对创城运动的认知度,通过校园媒体和社交平台进行多渠道的宣传。
浅谈高校城市化的生态影响
浅谈高校城市化的生态影响近年来,高校城市化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旨在将高校从传统的封闭校园转变为与城市融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促进高校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
然而,高校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影响,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首先,高校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校园扩建和城市化工程导致了大片的土地开发,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大规模的建设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也对土壤、水源等资源造成了压力,导致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和生态链的中断。
此外,高校城市化还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入,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人口密度和交通压力,使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质等环境指标下降。
因此,高校城市化在推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其次,高校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很多高校校园原本就是建立在自然风景区或者生物保护区,大规模的城市化工程不仅破坏了原有的生物栖息地,还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物种群的破碎化。
许多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着生存环境的丧失和灭绝的威胁。
高校城市化还带来了大量的人类活动和污染源,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影响了生物物种的繁衍和迁徙。
因此,高校城市化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生态修复项目,提升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高校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增加也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影响。
高校城市化使大量的学生、教师和职工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的人口负担。
这导致了水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增加,加大了城市的供需矛盾。
同时,大量的人口流入也带来了城市交通压力的增加,增加了环境噪音和交通事故的风险,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危害。
因此,高校城市化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和破坏。
为了解决高校城市化带来的生态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高校和城市要加强合作,共同规划和管理校园和城市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全国城市化概念及其现状二城市化发展的利弊及其表现三集美概况及集美区城市化现状分析1 集美概况2 集美区城市化发展现状3 集美区城市化发展存在问题四集美区城市化对各个社会阶层团体的影响五集美区的特殊团体——大学生路在何方六附录集美区城市化对大学生影响调研报告李茂正李栋林任美琦朱明如王一茜向姝颖黄晓莉王帅(华侨大学第十一期人才学校福建厦门)一全国城市化概念及其现状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
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很积极意义的。
城市化的本质: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是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
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因此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越来越多的国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实惠的过程,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
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由于大部分的国民从事着先进的产业活动,有着较高的生活质量,因此,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将建立起根本区别于农业社会的城市社会新秩序。
人们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自由地进行更丰富多彩的社会会活动。
自律、自尊、自强成为社会风尚。
这是现代文明的灵魂,是城市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二城市化发展的利弊及其表现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此外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也属于城市化。
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然而,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振臂高呼是远远不够的,城市化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
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有至少30年历史进程,城市化进入当下的高峰期,又有其特别的现实要求。
城市化当然可能在“美好”和“糟糕”之间漂浮,当然是有利有弊,利不需细计,弊则当深思。
以今天的中国来说,城市化已现的最大弊端,就是政府富了,城市大了,富豪出现了,但在未能把农民转成城市居民的同时,还在大拆迁、大迁徙中,制造出城郊贫民区和大批城市贫民,低下阶层在“蜗居”,大学生毕业即成“蚁民”。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伪城市化的出现。
由于缺乏民主,又欠缺市场机制,不少城市在长官意志下,拍板大建所谓中心区、CBD、文化区、示范区等等。
一方面粉碎了地方特色,全国千城一面;一方面搞出一大堆缺乏生气,只有机关,没有市民的空城,有的更成死城。
因此,中国的城市化,绝不愁发展动力,愁的是与市场经济、社会甚至政治体制相配套的统筹安排;愁的是城市体系的布局、规模、结构的深思熟虑;愁的是创造性的打造具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性大都市。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人员大规模聚集,要求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程度。
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密集的人类活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开发活动,这些活动对区域的生态系统构成了强烈的威胁。
2城市化过程中的气候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员的大量聚集,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基础建设、人们生活方式转变和各种人文活动的加剧,对气候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主要包括气温升高、大气湿度降低、降水量增加、日照时间变短等。
3城市化不均衡性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如同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一样,中国城市化也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如东西部城市化的差距和城乡差距。
由此引起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城市房价攀升和大城市病态现象最为显著。
三集美概况及集美区城市化现状分析1 集美概况集美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居闽南金三角中心地段,是厦门市6个行政区之一,西北与漳州长泰县交界,东北与同安区接壤,西南与海沧区毗邻,东南由厦门大桥及高集海堤连接厦门岛,是进出厦门经济特区的重要门户。
集美区是著名的侨乡和风景旅游区,旅居海外的侨胞有六万多人。
集美是厦门市的文教区,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已有90年的历史。
学村内现有集美大学和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等知名高等院校,文教区内现有华侨大学、理工学院等知名高等院校,使集美区成为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
集美区内有杏林、集美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分别于1989年5月和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享受厦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时两个台商投资区予以保留。
集美区实现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封闭型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开放型经济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格局,成为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集美立足厦门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整体格局,加快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努力构筑工业区、文教区、新城区三大发展平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建设以电子机械为主的环保型的高新产业区,大力培育发展文化、教育、旅游产业,加快集美—杏林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设施建设,构筑新城区发展格局,使集美成为环东海域及杏林湾的一个亮丽城区。
2 集美区城市化发展现状集美原先属于同安县的一个小村庄,地处东溪至石浔入海处,其海湾称浔江,浔江西岸延续到这个村庄已是末尾,村庄因此得名浔尾,后雅化成集美。
目前,集美区下辖2镇4街,即灌口镇、后溪镇、集美街道、杏林街道、侨英街道、杏滨街道,共21个行政村、35个社区。
全区总人口41万人。
集美区是著名的侨乡和风景旅游区,旅居海外的侨胞有六万多人。
这里环境恬静幽雅,风光旖旎,陈嘉庚先生故居、鳌园归来园、李林园、龙舟池、鳄鱼园、万宝山观光果园、学村建筑群等都是独具闽南风韵的人文景观,年旅游人数近百万人次。
全球最大的水上“园博园”座落于集美。
集美历史文化积淀极为丰富,拥有文化中心、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良好的文化设施。
“学在村中,村在学中”和独具的侨乡文化特色,为投资区的软环境披上了全新霓裳,提升了集美的文化品位和对外影响力,是福建省文化先进区、一级达标文明城区和厦门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区。
2008年,社会事业建设卓有成效,创建全省文明城区初评总分在全省26个城区排名第二,教育工作省级督导评估荣获全省最高分。
集美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农民工与城市市民漫漫和谐路上的主要“路障”(1)子女平等受教育问题依旧突出现行教育体制中,农民工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之间并未确定适当的教育经费比例,也未建立个人支付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教育费用分担机制,城市普及义务教育的经费均按户籍学生数下拨。
大多数非本市户籍农民工子女只得就读于条件简陋的私立学校。
尽管厦门市也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对公办学校进行挖潜扩容,但毕竟“僧多粥少。
(2)政治利益诉求基本处于“集体失语”状态但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下,非城市户籍的农民工在城市无选举权可行使,大多数农民工基本失去合法正规的意见表达渠道。
在本地成为代表或列席代表参加市各级人大、政协、党代会的农民工更是凤毛麟角。
(3)面向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供给的不恰当分布致其效率大打折扣地方政府在增加对外来人员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均不乏积极举措,但从实践结果看,分布过于集中和高位不下移的公共服务供给并未真正高效发挥其专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的积极作用。
(4)农民工文化同质性、交往内倾性和生活趋同性等倾向未有根本扭转社区缺少有助于农民工与本地市民互动的群众性社会活动(5)身份认同模糊不清者大有人在将近80%的农民工认为与本地市民交往存在困难,为数不少的厦门人则认为外地人的习惯、想法很难理解,不好相处——在类似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下,仅占10%的农民工认为自己已经完全适应厦门生活,属真正的“厦门人”,占33%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是工人,还有22%的农民工认为自己仍是农民,而另外的45%认为自己既非农民也非工人。
四集美区城市化对各个社会阶层团体的负面影响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不均衡性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失衡,出现剩余劳动力过度集中,打工工人工资水平过低,打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打工者收入增长迟缓,阻碍了农村消费能力的提高,也加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包括交通成本、生活成本、就业成本、家庭成本等),对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其次,城市化过程的不均衡性使国房价出现不健康的增长现象。
我国东西部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状态,东、中、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在中国城市总数中占的比例分别为44%、37%和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