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第7章第1到第3节的基础知识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归纳
第七章知识点归纳第1节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符号F2、单位: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有1N3、条件:①至少要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③接触和不接触的物体之间都可能有力的作用4、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指:①速度大小的改变②运动方向的改变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5、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受力物体上),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相互作用力特点: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第2节弹力1、弹性和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施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相互接触②(挤压)并发生弹性形变4、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方向: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作用点: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上5、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
6、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答:(1)“三看清”: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若不是,应调零。
(2)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出量程。
(3)使用前,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4)使用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
(5)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2、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符号G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3、重量:重力的大小。
九年级物理每章每节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每章每节知识点【九年级物理每章节知识点】第一章:力和运动1.1 什么是力?- 力的定义- 力的计量单位1.2 力的作用特点- 力的两种作用方式- 力的合成与分解1.3 牛顿第一定律- 平衡条件与惯性定律1.4 牛顿第二定律- 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关系- 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1.5 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1.6 转动力矩与力偶- 力矩的概念与计算- 运动平衡条件1.7 摩擦力- 摩擦力的产生与特点- 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1.8 弹力- 弹性物体的特性与弹性变形 - 弹力的计算第二章:机械能2.1 功与功率- 功的定义与计算- 功率的定义与计算2.2 势能与动能- 重力势能与机械能- 动能的定义与计算2.3 守恒力学定律- 动能定理- 势能守恒定律2.4 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的定义与计算 -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2.5 功与机械能的转化- 功转化为机械能- 机械能转化为功第三章:浮力与密度3.1 密度与相对密度- 密度的定义与计算- 相对密度的概念与计算3.2 弥散性压力- 压力的定义与计算- 弥散性压力的应用3.3 浮力- 离心浮力与大气浮力- 浮力的计算3.4 浮力原理- 亚力与浮力的平衡关系 - 浮力原理的应用3.5 海水的浮力- 海水浮力与物体浮沉关系 - 海水中的物体密度第四章:光的传播4.1 光线传播的基本规律- 光的传播路径- 光线的反射与折射4.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与光的光滑反射4.3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4.4 光的色散与光的合成 - 光的色散与光谱- 光的合成与光的分解4.5 光的衍射- 光的衍射现象- 衍射与波的干涉第五章:光的成像5.1 凸透镜的特点- 凸透镜的构成与特性 - 焦距与透镜图像的关系5.2 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图像的性质5.3 球面镜的特点- 球面镜的构成与特性- 焦距与镜像的关系5.4 球面镜成像规律- 球面镜的成像规律- 球面镜成像图像的性质第六章:电路基础6.1 电流的基本概念- 电荷与电流的关系- 稳定电流的特点6.2 电阻与电阻定律- 电阻的定义与计算- 电阻定律的表达式及应用6.3 串联与并联-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 - 串联电阻与并联电阻的计算6.4 电功与功率- 电功的定义与计算- 电功率的定义与计算6.5 电路的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与应用- 电流、电阻、电压的关系以上是九年级物理每章每节的知识点概要。
九年级物理第7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第7章知识点在九年级物理第7章中,我们将学习关于电流和电阻的知识。
以下是本章的一些主要知识点:一、电流的概念和特性1. 电流是电荷运动导致的电能传输过程,通常用符号"I"表示,单位是安培(A)。
2. 电流的大小与电荷数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可以用公式I = Q / t表示,其中Q是通过导体截面的电荷量,t是通过导体的时间。
3. 电流的方向由正电荷的流动方向决定,即从正电荷高电势到低电势。
二、欧姆定律与电阻1. 欧姆定律描述了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即电流的大小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比例成正比。
可以用公式I = U / R表示,其中U 是电压(伏特),R是电阻(欧姆)。
2. 电阻是制约电流流动的因素,它与导体物质、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
3. 电阻的计算公式为R = ρ * (L / A),其中ρ是电阻率,L是导体长度,A是导体横截面积。
三、串联与并联电路1. 串联电路是将多个元件依次连接在一起的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可供流动。
在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的总和。
2. 并联电路是将多个元件并排连接的电路,电流可选择不同的路径流动。
在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倒数的总和的倒数。
四、电功率和电能1. 电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电能转换率,用符号"P"表示,单位是瓦特(W)。
可以用公式P = U * I表示,其中U是电压,I是电流。
2. 电能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转换的电功,用符号"E"表示,单位是焦耳(J)。
可以用公式E = P * t表示,其中P是功率,t是时间。
五、电路中的热效应1. 在电路中,电阻会产生热量,称为热效应。
热效应可以引起电阻表面温度升高,导线发烫甚至熔断。
2. 热效应可以通过电功率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来计算,即P = I^2 * R。
这些是九年级物理第7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以及电路中的热效应。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七章电和磁知识点总结(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七章电和磁1、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两个)部分叫做磁极。
磁体指南的那端叫做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那端叫做北极(用N表示)(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产生的。
2、甲乙两根钢棒,一根有磁性,一根没有磁性,区别的方法是:用甲的一端去靠近乙的中间,若吸引,说明甲有磁性;若不吸引,说明乙有磁性。
3、磁体周围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物质叫做磁场。
磁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
磁场的基本性质:就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4、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
(这里用到了理想模型法)(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不是真实存在的)5、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磁感线越密,磁场越强。
6、地球周围存在着地磁场。
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7、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8、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的奥斯特实验证明:①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②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9、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
(内部的磁场方向和外部正好相反。
)判定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方法:(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则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10、物体被磁化的过程就是原子(看做微型小磁针)按顺序“整队”的过程。
使物质磁化的办法有摩擦,靠近,充磁机等。
使物质失去磁性的办法有加热、敲击、充磁机退磁。
11、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叫做电磁铁。
通电时铁芯被电流的磁场磁化,与原磁场叠加,增强螺线管磁性,断开电路磁性消失。
特点:①电磁铁的磁性有无可以用电流通断来控制,②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以用改变电流大小或螺线管的匝数来控制,③电磁铁的磁极方向可以用改变电流方向和导线绕向来实现。
初中物理第七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第七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中物理第七章主要涉及光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光的传播1.光的概念:光是一种电磁波,能够产生视觉效果的电磁波称为光。
2.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常数,约为3×10^8m/s。
3.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和同质透明介质中呈直线传播,遵循直线传播定律。
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反射光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上,并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规律反射:光在光滑平面上发生反射时,遵循规律反射。
3.镜面反射:光在光滑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形成清晰的像。
4.像的性质:像具有与物体相同的形状、正立与倒立、与物体的距离相等等特点。
三、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定律:入射光、折射光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上,并且入射角的正弦值与折射角的正弦值呈一定比例关系。
2.折射率:介质对光的折射能力的度量,不同介质具有不同的折射率。
3.光的折射与速度: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遵循折射定律。
4.光的折射与光的密度:光在向密度较大的介质折射时向法线偏向。
四、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现象:光通过一个光谱仪或光棱镜时,不同波长的光被分散成不同颜色。
2.白光的组成:白光是由多种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
3.色光的组成:色光是单一波长的光,包括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呈连续变化。
五、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应用1.反射的应用:平面镜、曲面镜等反射器具的应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2.折射的应用:透镜的应用,如凸透镜用作放大器,凹透镜用作矫正近视眼镜等。
通过对初中物理第七章光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反射定律、折射定律以及光的色散现象。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光的反射与折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反射器具和透镜等。
光学是一门重要的物理学科,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3年上海市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7章电路第1节电流电压
第一节 电流 电压【知识点1】电荷 电流 【考纲要求】知识点 学习水平说明 电流 电流表B 理解电流 学生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 B会用电压表测电压【解读】1.理解电流;学会用电流表测电流;2.通过对常见电流值的了解,认识电流的实际意义;3.知道电流的方向,根据公式QI t进行电流或电荷量的计算。
【知识点2】电源 电压 【考纲要求】知识点 学习水平说明 电压 电压表B 理解电压 学生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 B会用电流表测电流【解读】1.理解电压,会用电压表测电压;2.通过对常见电压值的了解,认识电压的实际意义;3.记住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伏;记住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伏,提高安全意识;4.学会用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电压。
知道电流表电压表的符号;学会正确地将电流表、电压表的符号画在电路中,或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流表、电压表的实物连接在电路中;知道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学会正确连接实验电路,能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一、物质和电荷(一)导体和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
知识梳理考纲解读(二)电荷: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二、电流(一)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二)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三)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1.保持导体两端有电压;2.电路是通路。
(四)电流强度:表示电流强度的物理量,定义式tQI (Q 为在时间t 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电流单位是安(A ),测量工具是电流表A(安培表),在电路中相当于导线。
三、电压(一)含义: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二)单位:伏(V )。
(三)测量:电压表V(伏特表),在电路中相当于断开的电键。
(四)一节新的干电池的电压为1.5伏,我国家庭照明电路电压为220伏,安全电压不大于24伏。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一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1、欧姆定律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公式:I = UR R=UI U=IRU——电压——伏特(V);R——电阻——欧姆(Ω);I——电流——安培(A)使用欧姆定律时需注意:R=UI不能被理解为导体的电阻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其大小跟导体的电流和电压无关。
人们只能是利用这一公式来测量计算导体的电阻而已。
2、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路规律的比较分配特点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U 1U 2=R 1R 2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I 1I 2 =R 2 R 1 电路作用分压分流*电路(串联、并联)中某个电阻阻值增大,则总电阻随着增大;某个电阻阻值减小,则总电阻随着减小。
第三节 电阻的测量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实验原理】R=UI【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实验电路】【实验步骤】 ①按电路图连接实物。
②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使小灯泡发光,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代入公式R=UI 算出小灯泡的电阻。
③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 的位置,多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根据R=UI ,计算出每次的电阻值,并求出电阻的平均值。
【实验表格】次数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Ω 平均值R/Ω12 3【注意事项】①接通电源前应将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 ②连好电路后要通过试触的方法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 ③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保护电路。
习题1、如图所示是R 1和R 2两个电阻中电流随它们两端电压变化的I —U 图像,由图像可知,电阻R 1______R 2。
初中物理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关于初中物理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关于初中物理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第七章知识点
初中物理第七章知识点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和规律。
初中物理的第七章主要涵盖了力和压力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第七章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和解析。
一、力力是一种物理量,它是衡量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上的推或拉的大小的量度。
力的单位是牛顿(N)。
例如,我们用手推一辆自行车,这时我们施加了一定大小的力,这个力就是物理学中的力。
1.1 力的产生力的产生有多种方式,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物体之间的接触。
物体之间的接触可以产生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常见的接触有摩擦、弹性力、重力、浮力等。
1.2 力的方向力的方向是指力的作用线,它是连接物体上两点的一条直线。
力的方向决定了物体运动的方向和规律,学习和掌握力的方向对于了解物理学的相关知识非常重要。
1.3 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指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上的推或拉的大小,它直接影响着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
力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体的质量、加速度、作用时间等。
1.4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并成一个力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力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体受到的各个方向的力的大小。
二、压力压力是指物体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它是一个标量量。
压力的单位是帕(Pa)。
例如,你用大石头压在沙子上,沙子上就有一个大小相同的压力。
2.1 压强压强是指物体上的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大小,它是一个标量量。
压强的单位是帕(Pa)。
例如,一个平面受到10N的压力,面积为2平方米,那么压强就是5Pa。
2.2 气压气压是大气对地球表面单位面积所产生的压力,它直接影响着自然界中的多种现象。
气压的单位是帕(Pa),常见的气压计有晴雨表、气压表等。
2.3 海洋压力海洋压力是指海洋对深度单位面积所产生的压力,它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
海洋压力直接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长和发展,它也是海底油气勘探的重要指标。
三、总结初中物理第七章主要涵盖了力和压力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基础。
九年级物理书第七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书第七章知识点第七章:力和压力一、引言在物理学中,力和压力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周围环境的变化。
本章将深入探讨力和压力的本质及其应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边发生的现象。
二、力的概念和特点1. 力的定义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它是使物体发生运动、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推动或阻碍。
2.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牛顿定义为施加在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上,使其产生加速度1米/秒²所需的力。
3. 力的特点力既可以使物体加速运动,也可以使物体减速或改变方向。
力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三、力的类别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張力、浮力等。
1. 重力地球吸引物体的力被称为重力。
重力是指物体受到地球或其他天体吸引时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牛顿通过研究万有引力定律表明了重力的本质。
2.弹力当物体被压缩或拉伸时,由于物体内部的弹性力,物体会产生与之相对的力,这种力称为弹力。
3. 摩擦力物体表面之间存在着一种阻碍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称为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面积和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4. 張力張力是指物体受到拉力或绳子牵引时所受到的力。
张力的大小与绳子的材料、长度和受力方向有关。
5. 浮力浮力是物体浸入液体或气体中时受到的向上的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所压挤走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四、压力的概念和应用1. 压力的定义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它反映了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迫程度。
2. 压力的计算压力=力/面积3. 压力的应用压力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常见的应用有液体中的压强、气体中的气压以及大气压等。
举例来说,气球充气时,气体分子对气球内壁的碰撞就构成了气压,使气球充满空间。
五、总结力和压力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理概念。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压力反映了物体受力的作用。
通过理解力和压力的概念及其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周围世界中的现象,从而更好地引导我们的行为和做出科学决策。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7章磁与电PPT
磁场的强弱: A>C>B
A N S
C
(5)任何两条磁感线都不会相交.因为磁场中某点的 磁场方向只有一个确定的方向.
想一想:磁针受力转动是磁场作用的结果,那么指 南针在世界各地都能够指南北又是谁的磁场在施加
作用呢? 1.地球周围存在的 磁场叫做地磁场.
2.研究表明地磁场 的形状与条形磁体 的磁场很相似.
课堂训练
1.关于磁感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磁感线是由小铁屑形成的 B.磁场中有许多曲线,这些曲线叫磁感线 C.小磁针在磁感线上才受力,在两条磁感线之间不 受力 D.磁感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分布而假想 出来的,实际并不存在
2.一根条形磁体,左端为S极,右端为N极.下列表示 从S极到N极磁性强弱变化情况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 D )
地磁场特点 地磁N极在地理的南 极附近;地磁S极在地理 的北极附近. 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 相反,且并不完全重合.
三
磁化的秘密 化.铁和钢制的物体都能被磁化. 被磁化的物体如果是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
铁棒,获得的磁性会立即
消失.(软磁体)
被磁化的物体如果是
软铁棒
N 软铁棒
钢棒,获得的磁性就会保
A B
C
D
3.标出磁极的名称和A、B两点的磁场方向.
N
S
N
N
4.如下图,甲图所示条形磁体从中间锯断后如图乙, 则有( D ) A. A端是N极,B端是 S极,C、D端不是磁极 B. A、B端和C、D端都不是磁极
C. A、C端为N极,B、D端为S极
D. A、D端为N极,B、C端为S极
5.用细线悬挂一钢针,用一钢棒靠近钢针发现钢棒 吸引钢针则 ( D)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七章重点难点汇总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七章重点难点汇总第七章力第一节力重点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两个物体分别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注意:两者中缺少任何一个都不会产生力的作用,且必须同时存在。
两个物体可以相互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比如重力等万有引力、比如磁铁间的吸引和排斥作用等)力的单位为N,牛顿,简称牛。
常用F表示。
如何判断物体间是否存在力的作用?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比如弹簧的伸长和缩短、自行车轮胎的充气和泄气、橡皮筋的伸缩等。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包括物体运动的快慢、物体运动的方向。
比如人用力推车、足球运动员将球踢出等。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当三者均确定时才可以完全确定一个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比如冰面上一个人推另一个人,那么两个人都会运动,且向着相反方向滑去。
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
第二节弹力弹性的概念: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成为弹力。
比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弹力的产生条件:必须发生弹性形变。
测力计:握力计、弹簧秤(弹簧测力计)、托盘秤等。
补充:区别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
第三节重力重力的概念: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是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常用G 表示,单位为N (牛顿)。
问题: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注意区分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
补充:建筑领域有一种工具叫重锤,用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这个工具利用了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特点。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和它的质量成正比,即G=mg ,其中,m 为物体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9.8/g N kg =。
即质量为1kg 的物体,其所受重力为9.8N 。
初中物理第七章知识点
初中物理第七章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知识点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识点重点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知识点难点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相关实验及操作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第七章知识点概述初中物理第七章通常涵盖了一系列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原理,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深入理解物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关键作用。
111 知识点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某种物理现象的研究、特定物理量的定义与测量、相关物理定律的应用等。
112 学习目标通过对第七章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重要知识点详解121 物理概念详细阐述如“力”“压强”“浮力”等重要概念的定义、单位和物理意义。
122 物理定律例如,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帕斯卡定律等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
123 公式推导与应用对相关公式进行推导,如压强公式、浮力公式,并通过实例说明其应用方法。
13 知识点重点内容131 重点概念的理解强调对重点概念的深入理解,如力的相互作用、压强的产生原因等。
132 重点定律的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重要定律的内涵和应用场景,能够准确运用定律解决问题。
133 实验重点如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明确实验的设计思路、操作要点和数据处理方法。
14 知识点难点内容141 抽象概念的理解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如浮力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上的困难。
142 复杂问题的分析面对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问题,指导学生如何理清思路,找到解题的关键。
143 公式的灵活运用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灵活选择和运用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15 相关实验及操作要点151 实验目的明确每个实验的目的,使学生清楚通过实验要探究和验证的物理内容。
九年级物理第七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第七单元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九年级物理课程的第七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电流和电压1. 电流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的数量,单位是安培(A)。
计算公式为:电流=电荷/时间。
2. 电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电压是电流在电路中受到的推动力,也称为电势差或电动势,单位是伏特(V)。
计算公式为:电压=电力/电荷。
二、电阻和电阻率1. 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电阻是材料对电流流动产生阻碍的能力,单位是欧姆(Ω)。
计算公式为:电阻=电压/电流。
2. 电阻和导体的关系导体是指电阻较小的物质,如金属,电阻较大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3. 电阻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电阻率是材料单位长度上电阻的大小,单位是欧姆·米(Ω·m)。
计算公式为:电阻率=电阻×横截面积/长度。
三、欧姆定律1. 欧姆定律的表述和公式欧姆定律表明,在恒定温度下,导体两端的电压与电流成正比,电阻不变。
公式为:电压=电流×电阻。
2. 在电路中应用欧姆定律利用欧姆定律,可以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四、串联和并联电路1. 串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串联电路是指将多个电阻连接在同一条电路中,电流在各个电阻之间保持不变,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
2. 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并联电路是指将多个电阻分别连接在不同的电路中,电压在各个电阻之间保持不变,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的倒数。
五、焦耳定律和功率1. 焦耳定律的表述和公式焦耳定律表明,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电阻和时间的乘积成正比。
公式为:热量=电流²×电阻×时间。
2.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消耗或产生的能量,单位是瓦特(W)。
计算公式为:功率=电流×电压。
这些知识点是九年级物理第七单元的重要内容。
九年级物理第七八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第七八章知识点第七章:波动在物理学中,波动是一种重要的现象和研究对象。
波动可以是机械波动,也可以是电磁波动。
1. 机械波动机械波动需要介质的存在来传播。
它的传播方式可以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
横波是指波动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动。
例如水面上的波浪就是横波。
纵波是指波动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波动。
例如声波就是纵波。
2. 波长、频率和波速波动的行程长度称为波长,用λ表示,单位是米。
波的频率表示波在一秒内传播的周期数,用f表示,单位是赫兹(Hz)。
波速是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用v表示,单位是米/秒。
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v = λf表示。
3. 声波和光波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动,它需要介质的存在来传播,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声波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而声波的振幅决定了声音的大小。
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动,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也可以在介质中传播。
光波的频率决定了光的颜色,而光波的振幅决定了光的强弱。
第八章: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光学的基础知识,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是指光遇到一个界面时改变方向并返回原来的介质中。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即入射角i等于反射角r。
这一定律适用于所有介质的平面界面。
根据法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可以将光的反射分为平面反射和曲面反射。
2.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是指光通过一个介质界面时改变方向并继续传播到另一个介质中。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个介质的折射率之比,即sin(i)/sin(r) = n₁/n₂。
其中n₁和n₂分别表示两个介质的折射率。
当光由光密介质进入到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光由光疏介质进入到光密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 全反射和光纤全反射是指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入射角大于一个特定的临界角,光将完全被反射回光密介质中。
光纤是利用全反射现象制造的一种传输光信号的器件。
九年级物理第七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第七章知识点:光的反射和折射导语:光是一种十分奇特的物质,它既是粒子,也是波动。
在九年级物理学习的第七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本文将对该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介绍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物理概念。
一、光的反射光的反射现象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景象,在镜子、平面玻璃等光滑表面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线的反射。
根据光的反射规律,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1.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当一束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到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等于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2.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共面:无论入射光线的方向如何,反射光线总是和入射光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并且和法线垂直。
通过对光的反射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利用反射原理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光学仪器和设备。
例如,反射望远镜、平面镜等。
二、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相比,光的折射可以说是一种更加复杂和有趣的现象。
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
光的折射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折射率: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程度不同,这由其折射率决定。
折射率是一个介质特有的物理量,它定义为真空中的光速与在该介质中的光速之比。
2. 折射定律:根据折射定律,当光从一个介质射入到另一个介质时,入射角、折射角和两个介质的折射率之间满足Snell定律。
即n1sinθ1=n2sinθ2,其中n1和n2分别为两个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为入射角和折射角。
3. 全反射现象: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到光疏介质时,入射角超过临界角时,光将发生全反射。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光线都被完全反射回光密介质,没有透射到光疏介质中。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作透镜,用于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
三、光的颜色和色散光的颜色是由于光在空间传播时,由于其频率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光谱色。
经过棱镜的光线会被分解成具有不同颜色的光束,这种现象被称为色散。
初中物理知识点——第七章
第七章压强和浮力一、压强1.压强:(1)压力: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挤压而产生的力。
②压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③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4)公式:P=F/S。
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5)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1Pa=lN/m2,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2.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压强1.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
式中,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
三、大气压强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于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
放开于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cm。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ρgh=103kgkgX0.76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第1到第3节的基础知识
1、3安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秒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为3库。
2、1节干电池的电压 1.5 伏;家庭照明电路电压为 220 伏。
一般家用照明灯,正常工作的电流约
为 0.2 安
3、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相同点是:
(1)测量时都不允许超过它们的量程;
(2)必须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它们。
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不同点是:
(1)电流表必须串联在待测电路中,而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导体的两端;
(2)不允许将电流表直接连在电源的两端,允许将电压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端。
4、欧姆定律——对于某导体来说,通过它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它的数学公式是 I = U/R
5、电流的定义式:I=Q/t 电阻的公式:R=U/I 电压的公式:U=IR
6、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物理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
温度,导体的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7、滑动变阻器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
压。
如果连接滑动变阻器的上面两个接线柱,此时滑动变阻器相当于导线,如果连接下面两个接线柱,此时滑动变阻器相当于定值电阻。
滑动变阻器铭牌上标有“50Ω,2A”字样,“50Ω”表示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是50欧;“2A”表示允许通过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流是2安。
8、串联电路的特点
9、“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
(1)实验原理:R=U/I 。
(2)实验中所需要测的物理量是电压和电流。
(3)实验电路图在方框内:
(4)实验所需的器材有:待测电阻,导线,
电键,还有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
(5)连好电路,在闭合电键前,应将滑片
置于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最大处,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电路。
(6)此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是①保护电路②改变待测电阻的电流和电压,以便测得多组数据。
(7)此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10、串联电路故障:
(1)电流表示数变小(变为0)——断路(断路处的电压为电源电压)
(2)电流表示数变大——短路(短路处的电压为0)
(3)电压表示数变小(变为0)——内短外断
(4)电压表示数变大(变为电源电压)——内断外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