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案2(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搭积木》 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搭积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拼摆等活动,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初步认识立体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认识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
2. 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
3. 学习用积木搭建立体图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积木搭建立体图形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操作、实践、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总结。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立体图形,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不同形状的积木若干。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4. 学生作业本。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述示例:教案示例:第一课时: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一、热身活动(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搭积木比赛”,让学生自由发挥,用积木搭建自己喜欢的图形。
2.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所搭建的图形。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积木,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这两个积木是什么形状的?”2. 学生回答:“正方体。
”3. 教师讲解正方体的特征,如: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十二条棱长度相等等。
4.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正方体的认识。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套正方体积木。
2. 教师提出搭建任务:“请用你们手中的正方体积木,搭建一个大的正方体。
”3.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搭建过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正方体的特征。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搭建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用积木搭建一个长方体,并描述长方体的特征。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2《搭积木》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2《搭积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搭积木》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2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搭积木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长度单位的概念,感受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于具体的、直观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的基础知识,对于搭积木的活动也充满了兴趣。
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会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产生困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积木道具:准备不同长度的小积木,作为教学道具。
2.长度单位卡片:准备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的卡片。
3.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用积木搭建的物品,如城堡、小车等,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搭积木。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定数量的小积木,让学生用积木进行实际操作,体验长度单位的概念。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搭积木》(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 北师大版
《搭积木》(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识别和命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并能够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立体图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4.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识别和命名。
2.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特点和区分。
3.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识别和命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并能说出它们的特点。
2. 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的积木、纸张、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它们的特点。
3.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每组用积木搭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区分。
4. 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和梳理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方体:长、宽、高、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 正方体:长、宽、高相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3. 圆柱:底面、侧面、高、2个底面、侧面是曲面。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用积木搭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并描述它们的特点和区分。
2.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搭积木的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等符号的含义,能正确运用这些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使用“>”、“<”和“=”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积木、教学PPT。
学生:一套积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搭积木,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数学知识。
2、探索实践(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搭积木。
可以是搭建一座房子、一个城堡等。
(2)在搭积木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比较不同积木的大小、多少,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小组讨论,尝试用“>”、“<”和“=”等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4)小组汇报,分享各自的方法和发现。
3、交流反馈(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如何正确使用“>”、“<”和“=”等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出示教学PPT,通过不同例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请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大小、填空等练习题。
4、拓展延伸(1)出示一些有趣的积木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2)请学生回家后,自己设计一个有趣的积木造型,下节课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
五、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和“=”等符号的含义,能正确运用这些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搭积木的游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_搭积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_搭积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7.2_搭积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不同形状的积木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积木的数量和形状之间的关系,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和识数的能力,对于数量的增减和比较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是,对于数量和形状之间的关系,可能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量和形状之间的关系。
2.如何通过搭积木的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发现、问题解决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形状的积木,用于学生搭积木的活动。
2.准备积木数量的记录表格,用于学生记录积木的数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引入不同的积木形状,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积木的名称。
引导学生发现积木的形状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些积木,让学生试着搭出不同的形状。
让学生记录下搭出的每个形状所用的积木数量。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根据积木的数量,试着搭出不同的形状。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搭积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积木形状,让学生试着用不同数量的积木搭出这个形状。
5.拓展(5分钟)让学生试着用搭积木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用多少个积木搭成一个正方形,用多少个积木搭成一个长方形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数量和形状之间的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在家里试着用积木搭出不同的形状,并记录下所用的积木数量。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数量和形状之间的关系。
《搭积木》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在数字书写方面,可以通过编儿歌、顺口溜等方式,让学生记住数字的书写顺序,并加强课堂练习。
-在数与量的对应关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互动游戏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这一关系。
-对于空间观念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搭积木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提高空间想象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数字和积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搭积木》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内容
《搭积木》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物体的数量和大小》。本节课主要内容围绕以下两点展开:
1.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认识和理解物体的数量,学会用数字进行计数,并能正确书写数字1-10。
2.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积木的大小,培养对物体大小比较的认识,掌握“大”、“小”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进行判断。同时,结合搭积木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和掌握简单的空间位置关系。
(3)通过搭积木活动,观察和比较物体的大小,掌握“大”、“小”概念。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数量比较、大小判断等。
举例:在搭积木的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以下方面:
-当搭建一个高度为5层的积木时,让学生触摸并计数每一层的积木数量,强化数字1-5的认识。
-通过比较两组数量不同的积木,让学生理解数量多少的概念,并能够用数字进行表达。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搭积木》教案(通用6篇)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搭积木》教案(通用6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搭积木》篇1教学目标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教学难点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小捧等.教学过程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教师板书:10+5=15 16-2=14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二)小结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一)动手操作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10+1=11 11-1=10 11-10=110+6=16 16-6=10 16-10=610+7=17 17-7=10 17-10=7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二)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三、活动三:整理归类.(一)找规律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2.小组合作交流.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二)教师小结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四、活动四:结合实际巩固练习(一)出示图片:说一说4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减法算式.(三)教师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案点评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案
《搭积木》详案一、引出课题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节新课——“搭积木”。
你们喜欢搭积木吗?生:喜欢!师:淘气和笑笑也喜欢搭积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在搭积木的时候遇到的数学问题!二、学习新知(一)加法1 原来有13块积木师:(课件13块积木)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or笑笑搭了多少块积木?生:笑笑搭了13块积木。
师:嗯,他看到了13块积木,(请你仔细看投影,)我们一起来数数是不是13块!(课件左边积木闪烁,数数)师:左边这10块积木在数学上是“1个十”。
搭满10个就不再搭了,要搭在旁边。
右边这摞就容易数了,(课件闪烁右边的3块积木)这3块在数学上是“3个一”。
1个十,3个一,“是?生:13”。
2 提问列式师:你又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笑笑又拿了几块?)生:笑笑又拿了2块积木。
(课件:再放2块)(师:你猜猜她会把积木放在哪?生:放在右边的2块上。
师:老师现在先不说,一会你们就能知道结果了。
)师:你能根据刚才看到的两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可指图提示)生:原来有13块积木,再放2块,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师:笑笑和我们想的一样,她也想问“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课件: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
谁会列式解决这个问题?生:13+2(=15)(板书13+2)师:13加2,你同意吗?为什么用加法?生:求一共有多少,就是要把原来的13块和又拿来的13块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3 (重)学习不同算法师:这个算式是我们之前没有解决过的新问题,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和学过的知识算一算结果是多少?生:借助计数器计算或思考师:谁想好了,坐正老师就能看出来了。
请你保留计数器上的结果,把它放在桌角上,不动它了。
说说你得到的结果是多少?生:我得到的结果是15。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1)生1:我在计数器上先拨13,再拨1个一,是14,再拨1个一,是15. 师:谁看到她是在哪拨的1个一?生:在个位上。
师:为什么?生:因为个位上的数都是几个一,1是1个一,所以要拨在个位上。
《搭积木》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搭积木》教学设计(精选10篇)《搭积木》篇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法(二)70、7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课时的内容主要是2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在之前学生已学过10以内的加减法,再加上上一课时刚刚对11—20各数的认识,学生已建立了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也建立了11—20各数的表象,同时借助计数器表示数初步建立了数位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也为理解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法扫除了障碍。
切实理解本节所学内容将为后面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理解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学具教具准备:小木棒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听说我们一(1)班的同学特别聪明,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有一些小木棒,(投影仪出示一捆和3根小木棒)谁能很快说出它有多少根吗?(指名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能给大家说说吗?你也摆个13。
师:你能把这个数写出来吗?对照摆的小木棒说说13中的1和3分别指的是什么?师:下面跟着老师做再摆2根,(出示2根)现在是多少根?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说一说)你能用一个算式把它记录下来吗?(学生同桌交流,记录,并指名板演)当学生写出算式后,让学生指着算式把计算的方法再说一下。
教师帮助并板书:13+2=15在计数器上先拨13,再拨2,进一步体会13+2的方法及算理。
二、自主摆小棒:师:请用最快的速度摆出16,然后拿走2根,看看还有多少根?(学生动手摆)请把刚才摆的用一个算式来表示。
(教师指名一人摆,一人写算式)让学生指着算式把计算的方法再说一下。
教师帮助并板书:16-2=14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三、 1、摆一摆或拨一拨完成70页的“试一试”。
2、出示70页下面的图:你们玩过碰碰车吗,先看第一副图中四辆车身上的数字是多少?他们相互碰撞,谁和谁相碰作加法。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搭积木》同步讲解教案
搭积木(一)教学目标1、结合搭积木等活动,进一步体会简单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理解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学习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三)知识讲解【知识点一】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问题导入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教材77页例题)过程讲解1.理解图意笑笑在搭积木。
她先摆好l条小积木,即10块,旁边接着摆好3个单个的小积木,然后她又拿来2块小积木准备放上去。
2.理解题意并列式求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就是把原来的13块积木和准备放上去的积木合起来,列式为13+2。
3.探究13+2的计算方法方法一借助计数器计算。
原来有13块积木,在计数器上先拨出13(如下左图),笑笑又放上去2块,在个位上再拨2颗珠子。
(如下右图)现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有1颗珠子,个位上有5颗珠子,写作15,所以13+2= 15。
方法二借助学具计算。
先摆13个方块,再添上2个方块。
右排方块共有2+3 =5个,再加上左排10个方块,一共有10+5=15个方块。
由此得出13+2=15方法三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13里面有1个十和3个一,加2,就是加2个一,3个一加2个一,是5个一。
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15,所以13+2=15。
计算过程:归纳总结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就是个位数字相加,十位数字不变。
【知识点二】20以内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问题导入还剩多少块积木?(教材77页例题)过程讲解1.理解图意淘气在搭积木。
他已经摆好了一条,即10块积木,和8块单个的积木,接着淘气从8块积木上拿走了2块积木。
2.理解题意并列式求还剩多少块积木,就是从原来的18块积木里去掉拿走的2块,列式为18 -2。
3.探究18-2的计算方法方法一借助计数器计算。
从计数器的个位上依次拨去两颗珠子,一边拨珠一边倒着数,17、16,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16,即18-2=16。
搭积木 - 北师大版_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案点评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采用多种表示数的方法(如:图形、小木棒等),让学生任意选择,以达到理解和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为目的,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中以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结合学过的知识,学以至用,把数学知识中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以及发展数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解决“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a.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问题:“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b.让学生在画面中收集数据。
问:踢毽的和跳远的各有多少人?
c.学生独立列式,并让学生讲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得数。
[在这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新课标准中所提倡的新理念。]
搭积木-北师大版_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案示例
搭积木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教具准备
生3:我打算5个5个的数
生4:我打算10个10个的数
(请4个孩子回答)
师:大家的方法这么多呀,那你最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搭积木》教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课题 2 搭积木教学内容:教材第 70—— 71 页。
教学目标: 1、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 以内的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
(重点)2、熟练计算 20 以内的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法。
(难点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具准备: 18 块积木。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添补1、先后摆出1个十块积木和3个一块积1、观察后回答:共13木。
提问:谁来说说老师摆了多少块积块积木。
自木?你是怎样知道的?2、再放2块积木在3块积木上。
提问:2、提问:一共有几块你能根据老师的动作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积木。
主吗 ?3、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题意,并提出要1、完整地叙述题求:你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吗?请和同桌意,独立列式并学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
4、引导交流算式,并提问:得多少?怎2、回答:十位 1 不样算?变,个位 3加 2习得 5,合起来是15。
5、听回答板书算式:13+2=15。
引导齐读3、齐读板书。
板书。
6、摆出1个十块积木和8个一块积木。
6、观察并回答:共18提问:老师摆了几块积木?块积木。
7、拿走2块。
提问:根据老师的动作你7、观察后提问:还剩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几块积木?8、提出要求:请独立列式,并尝试解决。
8、独立列式,并尝试互解决。
9、组织交流汇报算式。
9、集体交流、汇报算式及算理: 18- 2=16。
动十位 1 不变,用个位 8减 2 等于 6,合起来是16。
学10、引导学生看书第70页。
提出要求:10、独立完成“试一请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计算,并和同试”中的计算,并和桌交流算法。
同桌交流算法。
习11、组织交流、汇报,并提问:这两道题11、交流、汇报算法和刚才做的两题有什么异同?及结果。
观察并回答。
12、小结:20以内的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12、听小结,进一步是“把个位相加,十位不变” ;不退位减理解 20 以内的不进的计算方法是“把个位相减,十位不变”。
位加和不退位减法13、创设情景,提出要求:图中四个小朋友正在开碰碰车。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搭积木》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搭积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搭积木》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习用积木进行建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搭建积木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他们喜欢通过操作和实践来学习新知识。
但由于年龄较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动手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这些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搭建积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搭建积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创新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法:教师演示搭建积木的方法,引导学生模仿和实践。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搭建积木,培养合作意识。
4.提问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积木、图片、课件等。
2.学具:积木、练习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有趣的积木搭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见过哪些积木搭建的作品?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搭建积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平铺、堆高、连接等。
同时,通过示范搭建一个简单的积木作品,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搭建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动手搭建积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搭积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搭积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积木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学习如何正确搭建积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掌握积木的基本形状,培养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课本、积木套装、投影仪;•学生准备:课本、铅笔、橡皮、积木套装;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即数学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和学生一起讨论“积木”这个概念,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积木。
Step 2: 探究积木1.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让学生观察并写出自己对积木的描述。
2.学生将描述写在课本上,并与同桌分享。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积木的基本特点,如形状、颜色、材质等。
Step 3: 积木搭建1.教师向学生介绍如何正确搭建积木,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积木、如何稳定地搭建积木等。
2.学生分组进行积木搭建活动,每组选择不同的积木进行搭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进行组合。
Step 4: 积木形状1.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形状的积木,包括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形状的特点。
2.学生将观察到的形状特点记录在课本上,并与同桌分享。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种形状的特点,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Step 5: 温故知新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口头回答问题来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积木展开,通过观察、搭建和形状识别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互相合作,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积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了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合理安排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搭积木》(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搭积木》(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搭积木》。
这是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重点在第五章《有趣的图形》的第四节,主要内容是学习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特征和应用。
我将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它们,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和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特征和应用,难点是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性质,我准备了一些积木,每组同学都可以动手操作,亲自搭建正方形和 square 形。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卡片,用于同学们的练习和操作。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我会给同学们展示一些用积木搭建的正方形和 square 形,让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然后,我会引导同学们通过操作和思考,理解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性质。
我会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搭建正方形和 square 形,并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在同学们掌握了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性质之后,我会带领同学们进行一些随堂练习,让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我会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些拓展延伸,让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性质。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适时地进行板书,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性质。
板书的设计会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巩固正方形和square 形的性质,另一部分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_搭积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_搭积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7.2_搭积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材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将抽象的长度单位与实际物体长度联系起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于长度单位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同时,学生在这一阶段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正在发展,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和理解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
2.培养学生将抽象的长度单位与实际物体长度联系起来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
2.难点:让学生将抽象的长度单位与实际物体长度联系起来。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物展示、学生实际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积木、直尺、绳子等。
2.学具:每组准备一套积木、直尺、绳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积木,引导学生关注积木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向学生介绍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长度单位。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分米、厘米的长度。
例如,用一根米尺和一把厘米尺,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套积木,用积木搭建一个长方形。
然后,让学生用直尺测量搭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并用米、分米、厘米表示。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搭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可以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表示。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 搭积木》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 搭积木》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7.2 搭积木》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感知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探究,从而达到对平面图形特征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平面图形的特征可能还比较陌生。
但是他们对图片和实物有较强的兴趣,通过图片和实物操作,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一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动手搭积木的活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感知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感知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
2.难点: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积木、平面图形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套积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如电视、书本、桌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7.2 搭积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搭积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图片中平面图形的特征。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用积木搭出一个平面图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搭积木》教案
教学内容
搭积木(教材77页)。
学习目标
1、通过摆、搭、议等实践活动,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式。
学习资源
小正方体每小组20个、计数器。
呈现目标,任务教学
1、通过摆、搭、议等实践活动,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搭积木”解决加法问题。
(1)小组内用小正方体搭漂亮的建筑。
(2)师:一共有多少个积木?如何列式呢?请边做边思考。
(3)交流列式。
练习: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你的计算方法。
12+4 15+3 16+2 4+13 5+14
2、“搭积木”解决减法问题。
(1)摆出18个积木,看哪一组摆得又对又快。
(2)师:要求还剩多少块积木?如何列式呢?
(3)全班交流算法。
(4)优化算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当减数比较大时,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你的计算、
19-3 15-4 18-6 17-1 14-3 15-5
3、“动动手”解决一图多意问题。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先表示一个十。
(2)请你再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看着实物和图,你能组成一个什么算式呢?看谁组的多?。
拓展训练,当堂达标
完成课本78页练一练第1~5题,小组内交流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