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面色诊及应用

合集下载

老中医教你:望面色辨体质、辨脏腑病变

老中医教你:望面色辨体质、辨脏腑病变

老中医教你:望面色辨体质、辨脏腑病变中医望诊中有面部色诊,通过望面部色泽可以了解脏腑气血之盛衰以及邪气所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面部哪个部位出现异常从而了解哪个脏腑出现病变。

《素问·刺热篇》把五脏与面部相关部位,划分为:左脸颊——肝;右脸颊——肺;额头——心;颏——肾;鼻——脾。

通过确定面部哪个位置出现异常后,可以确定哪个脏腑出现病变,但观察部位也不能过于呆板,墨守成规,要灵活运用,同时结合望面部色泽合参。

人正常的面色称为常色,是指人在正常的生理状态时面部色泽,表示人体精神气血津液的充盈与脏腑功能的正常。

我国正常人受地域与饮食、生活习惯的影响,面色与欧洲人、非洲人等不同,我国正常人的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病色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我们把病色分为五种1. 青色主寒、痛、瘀、惊风证面色发青,多为寒凝血瘀;面色苍白,淡青或青黑,多为阴寒内盛以致脘腹疼痛;小儿惊风或欲做惊风,多在眉间、鼻柱、口唇四周显现青色;妇女面青,少食多怒或月经不调;面青耳赤,多为肝火;青赤晦暗,多为郁火。

2. 赤色主热证满面通红多为实热;两颧潮红娇嫩,多为虚热。

3. 黄色主虚、湿证黄色乃是脾虚湿蕴的征象。

面色淡黄无光,称为“萎黄”,常见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若面目一身俱黄,称为“黄疸”,湿热熏蒸或寒湿郁阻所致;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咋黄咋白,腹大青筋暴露,为疳积。

4. 白色主虚、寒、脱血、夺气面白无华或黄白如鸡皮者,为血虚;淡白多为气虚;面白虚浮或晦滞,多为阳虚。

5. 黑色主肾虚、饮、瘀、寒、痛面色黧黑为肾阳虚衰、水饮不化、阴寒内盛;面色黑而手足无力,腰痛难忍,则为肾风骨节疼痛;眼眶发黑,为肾脏虚或有水饮(体内水液输布障碍、运行失常、停聚于体内而形成的)。

中医面诊通过面部观察诊断身体问题

中医面诊通过面部观察诊断身体问题

中医面诊通过面部观察诊断身体问题中医学源于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注重从整体角度看待人体,并通过面部观察来辅助诊断身体问题。

中医面诊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观察面部表情、颜色、纹理等特征,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并诊断身体的健康问题。

本文将讨论中医面诊的基本原理和在诊断身体问题方面的应用。

一、中医面诊的基本原理中医面诊是一种通过观察面部特征来诊断身体问题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都与面部的各个区域有所联系。

具体而言,中医面诊主要依靠以下原理:1. 面痘反映内脏功能:中医相信,面部的痘症可以反映内脏的健康状态。

例如,若额头上出现痘痘,可能暗示肠胃功能紊乱,而鼻子周围的痘痘可能与心脏功能有关。

2. 面部颜色反映气血运行:中医认为,面部的颜色可以反映气血运行的情况。

例如,面部泛红可能是肝火旺盛的表现,而面色苍白可能暗示气血不足。

3. 面部纹路反映脏腑状态:中医相信,面部的纹路可以反映脏腑的健康状况。

例如,额头上的横纹可能暗示肠胃问题,而鼻子两侧的竖纹可能与肾脏功能相关。

二、中医面诊在诊断身体问题方面的应用中医面诊通过观察面部特征,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潜在的身体问题,并辅助诊断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面部特征与潜在身体问题的关联:1. 面部泛红:面部泛红可能与肝火旺盛有关,暗示情绪压力大、肝气郁结等问题。

2. 面色苍白: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暗示贫血、营养不良等问题。

3. 面色黄暗:面色黄暗可能与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等问题有关。

4. 面部痘痘:不同位置的痘痘可能与不同的内脏问题有关,比如额头的痘痘可能与肠胃问题相关。

5. 面部红血丝:面部出现红血丝可能与血管破裂、心血管问题等有关。

除了观察面部特征,中医面诊还可以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来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面诊与其他诊断方法的结合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中医面诊是一种通过观察面部特征来诊断身体问题的方法。

中医面诊,望面色,知病症

中医面诊,望面色,知病症

中医面诊,望面色,知病症面诊是我国传统中医里面不可多得的一块瑰宝,从解剖学上看,面部的血管丰富,皮肤薄嫩,一些色泽变化容易显现出来。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本身的气血都上行于面部,所以面部的色泽可以直接反映内脏气血的盛衰与否。

望面色时需从气与色两方面着手,而气又较色为重要。

因为它是人体精气盛衰的标志,气主要通过光泽表现出来。

中国人属黄种人,所以基本上都呈微黄色。

但不论怎样,只要面色是明亮润泽,隐然有生气的就是正常的面色。

(1)青色多为经脉阻滞,气血不通所致。

中医多见于寒症、痛症、瘀血症及肝病。

青色属肝,主风,主惊,主寒,主痛。

面唇青者,寒极也。

青而脱色,惊恐也。

青而黑者,多寒痛。

青而白者,多虚风。

青而赤者,为肝火。

青赤而晦滞者,为郁火。

(2)赤色即红色,是血液充盈于皮肤的表现。

中医多见于热症。

赤色属心,主热。

心热者,庭先赤。

脾热者,鼻先赤。

肺热者,右颊先赤。

肾热者,颐颏先赤。

肝热者,左颊先赤。

(3)黄色是脾虚湿郁的表现。

黄色属脾,主湿热,食积。

黄而明如橘子者,湿少热多也。

黄如烟熏,暗浊不明,湿多热少也。

(湿土瘀浊。

)黄而黯淡者,则为寒湿。

黄而枯者,胃中有火。

中医多见于湿症及虚症。

4)白色是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

中医多见于虚寒症、血虚症和虫症。

白色属肺,主气血虚寒,纵有虚火,断无实热。

白而无神者,为肝泄脱血。

白而青者,气寒血凝。

(5)黑色是肾精虚衰的表现。

中医多见于肾虚症、寒症及瘀血。

黑色属肾,主寒,主痛。

青黑为阴寒,焦黑齿槁,为肾热。

黑而枯夭,见于耳目口鼻,不论何处,俱不吉。

问止中医养生篇不同面色的中医调理(面色发红篇)

问止中医养生篇不同面色的中医调理(面色发红篇)

问止中医养生篇不同面色的中医调理(面色发红篇)
面色赤色为暑热之色,面色红是因为体内有热,热又有虚热和实热的差别。

实热是满脸通红,多是阳盛之外感发热,或有内热;虚热是只有颧骨两处嫩红,属于阴虚火旺。

根据五行对应之说,红色对应心,面色红多与心有关。

心主血脉,心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面部是血脉最为丰富的部位,所以心脏的盛衰都可以从脸色中看出来。

如果女性无故长时间脸色潮红,那就要注意了,你可能是自己的心脏或者肝肾出现了问题,导致身体供血紊乱,这是一种病症哦。

️️药膳食疗:多吃红色、苦味的食物。

如胡萝卜、草莓、红豆、西红柿、苦瓜、西瓜。

️️中药调理:可用菊花、决明子、枸杞来泡茶喝。

️️最后特别注意哦,轻松运动有助于强化心血管,坚持散步或慢跑等轻松的运动,有助于锻炼心脏。

洗澡不要用太热的水,泡澡水位不要高于心脏,这些都会给心脏带来负担。

简单易学的中医面诊辩证,五脏问题都写在脸上,普通人都可以学会

简单易学的中医面诊辩证,五脏问题都写在脸上,普通人都可以学会

简单易学的中医面诊辩证,五脏问题都写在脸上,普通人都可以学会今天来介绍一下面诊,《灵枢》中记载∶“鼻者,肺之官也。

目者,肝之官也。

口唇者,脾之官也。

舌者,心之官也。

耳者,肾之官也”,说明人体的内脏功能和气血状况都会在头部有所表现,通过对面部五官的观察,可以对身体状态做出大致判断,然后再通过其他方法来做出具体辨证。

面诊的作用面诊可以先从色诊开始,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办法。

一、通过面部色诊,可以判断气血的盛衰。

比如面部红润光泽为气血充盛,面色淡白无华,为气血不足,面色晦暗青紫,多属于气血瘀滞。

二、可以识别病邪的性质。

比如面部色赤多为热邪,色白多为寒邪,色青紫多为气滞血瘀,面目色黄鲜明多为湿热熏等。

三、还能确定疾病的部位。

按照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青色为肝色,赤色为心色,白色为肺色,黄色为脾色,黑色会肾色。

一旦脏腑有病,其病色就可以明显的暴露于外,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面色变化,来判断不同的脏腑病位。

病色的分类病色主要有青,赤,黄,白,黑五种表现,它们分别提示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

1,青色主血瘀,肝病,寒证,痛证和惊风,多因为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

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

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或者剧痛,或者也可以见于肝病;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并且伴有胸部憋闷疼痛,多属于心阳虚衰兼心血瘀阻导致的胸痹;如果小儿高热,眉间,鼻柱和唇周围色青者,多属于小儿惊风或者是惊风的先兆。

2,赤色主热证。

多因为热盛而脉络扩张,面部气血充盈所导致的。

满面通红,多属于外感发热,或者是脏腑火热炽盛导致的实热证;两颧骨潮红者,多属于阴虚阳盛的虚热证。

3,黄色主脾虚和湿证。

多是因为脾虚导致运化功能减退,气血不足,面部失荣,或者是湿邪内蕴导致的。

如果面部淡黄没有光泽,多属于脾胃气虚,气血不足导致的;如果面色淡黄并且有浮肿的感觉,是脾气虚弱,湿邪内生导致水肿所致的;如果面目身尿都发黄,极有可能是黄疸;如果黄色鲜明就跟橘子皮一样,多为湿热所致,多为肝胆湿热或者脾胃湿热;如果黄色晦暗就像烟熏一样,多为寒湿郁滞所导致;最后面色苍黄的多属于肝郁脾虚。

中医望诊面色舌苔等指标的疾病诊断意义

中医望诊面色舌苔等指标的疾病诊断意义

中医望诊面色舌苔等指标的疾病诊断意义中医望诊是中医学中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其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等指标,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中医望诊的观察对象包括面色、眼神、舌苔、舌质等。

一、面色的疾病诊断意义中医中,面色被认为是一个人的气血运行状态的反映。

面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部功能的失调和疾病的发生。

例如,面色苍白可以反映出气虚血弱,阳气不足等;而面色红润可以反映出有热毒体内,火热上升等情况。

二、舌苔的疾病诊断意义舌苔是指舌面上白色的覆盖物,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度等指标,可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例如,舌苔黄腻可以反映出湿热痰浊、脾胃湿热等情况;而舌苔白腻可以反映出脾胃虚寒、痰湿内蕴等情况。

三、舌质的疾病诊断意义舌质是指舌头的颜色和形态,通过观察舌质的颜色、形状、苔质等指标,可以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和体质。

例如,舌质红、舌体胖大可以反映出有热毒在体,阴虚阳亢等情况;而舌质淡白、舌体瘦长可以反映出气血两虚、阴阳两亏等情况。

综上所述,中医望诊的指标包括面色、舌苔、舌质等,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患者的体质。

然而,中医望诊并不能作为唯一的诊断手段,而是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脉象等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只有在全面了解患者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性质,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而言之,中医望诊面色舌苔等指标在中医诊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还可以指导医生针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医望诊只是中医学中的一部分,其诊断结果需要结合其他临床信息来确定,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面色、舌苔等指标,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并及时就医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面部诊断面部反映身体健康

中医面部诊断面部反映身体健康

中医面部诊断面部反映身体健康中医面部诊断-面部反映身体健康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地将人的面部视为身体内部疾病以及健康状态的体现。

中医面部诊断,也称为面部诊诸,是一种通过观察面部变化以判断人体疾病的方法。

这种诊断方法在中医领域被广泛使用,并且已经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医面部诊断的原理和常见的面部反映身体健康的特征。

一、中医面部诊断原理中医面部诊断依据中医的基本理论,尤其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与面部有着密切的关系,面部的肌肤、色泽、纹路以及各种特征可以反映出体内脏腑的功能状态。

具体来说,以下是中医面部诊断的基本原理:1. 阴阳学说:中医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大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

面部的肌肤、色泽、纹路等特征可以反映出体内阴阳的平衡状况,进而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2. 五行学说:中医将自然界的万物归纳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并认为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中医面部诊断可以通过观察面部特征来判断体内五行之间的平衡状况。

3. 通脉络:中医认为,脏腑经络通过面部皮肤表现为络脉。

中医面部诊断可以通过观察面部的络脉情况来判断体内脏腑经络的通畅与否。

二、面部反映身体健康的特征中医面部诊断可以通过观察面部的肤色、纹路、斑点、疣痣等特征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面部反映身体健康的特征:1. 肤色:面部的肤色可以反映出体内气血的充盈程度。

苍白的面色可能表明气血不足,而红润的面色则可能表明气血充盈。

2. 斑点疤痕:面部的斑点、色素沉着以及疤痕等可以反映出体内湿热、瘀血或者气血不调的情况。

3. 纹路:面部的纹路可以反映出体内脏腑经络的通畅与否。

例如,额头的纹路可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况,眉间的纹路可以反映肝胆的功能状况。

4. 疣痣:面部的疣痣分布可以反映出不同脏腑的功能状况。

例如,额头上的疣痣可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况,颧骨上的疣痣可以反映肺脏的功能状况。

脸色辨健康

脸色辨健康

中医:脸色体现人体五脏盛衰
脸色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大夫常常通过患者的脸色作为疾病的参照,这是因为人体五脏的盛衰与面部五色有关。

中医认为:不健康的人脸色会出现潮红、青紫、发黄、黑色、苍白。

面色潮红--心不好。

表现为心跳紊乱、胸闷气短、心悸气短等,可食用红色食物进行调治。

面色青紫--肝不好。

表现为头晕目眩、两目干涩模糊、易怒烦躁等,可食用绿色食物调治。

面色发黄--脾不好。

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胃痛、消瘦肥胖等,可食用黄色食物进行调治。

面色发黑--肾不好。

表现脑鸣耳鸣、腰膝酸软、失眠盗汗、尿频尿急等,可食黑色食物调治。

面色苍白--肺不好。

表现久咳无痰、口咽干燥、喉鸣声哑等。

可食用白色食。

中医诊断中的气色与面色分析

中医诊断中的气色与面色分析
异常气色
面色晦暗、苍白、萎黄、潮红等,或出现斑点、痘疹等异常表现。
注意事项与误区提示
注意事项
观察前避免化妆、洗脸等影响因素, 保持自然状态。
误区提示
避免以单一气色作为诊断依据,需结 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同时,不同个 体、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也会对 气色产生影响,需注意辨别。
CHAPTER 03
观察方法与技巧
观察环境与时间选择
环境要求
选择安静、自然光线下进行观察 ,避免干扰因素和色差影响。
时间选择
最佳观察时间为早晨起床后未进 食时,或阳光柔和的午后。
观察部位及顺序
主要观察部位
面部、口唇、舌象、眼睛等。
观察顺序
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先整体后局部。
辨别正常与异常表现
正常气色
面色红润,有光泽,气色均匀。
血府逐瘀汤。
药物选用原则和建议
01
根据辨证分型选用对应 药物,注意药物的性味 归经和功效主治。
02
遵循“君臣佐使”的组 方原则,合理搭配药物 ,增强疗效。
03
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 煎煮方法,避免不良反 应。
04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调 整用药方案,个体化治 疗。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
针灸
01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穴位有气海、
足三里、三阴交等。
推拿
02
通过手法按摩,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常用手法有揉、捏、推
、拿等。
拔罐、刮痧等辅助疗法
03
可帮助疏通经络,排出体内毒素。
预防措施和养生建议
01
02
03
04
饮食调养
保持饮食均衡,多吃益气养血 的食物,如红枣、山药、枸杞

中医面部诊断揭示身体健康状况

中医面部诊断揭示身体健康状况

中医面部诊断揭示身体健康状况面部是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示器,在中医传统理论中,通过观察面部的形态、色泽、纹理等特征,可以揭示身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面部诊断是一种对疾病进行早期预防和诊断的方法,今天我们将介绍中医面部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面部特征。

一、面部特征及其意义1. 额头额头宽阔、光洁,色泽均匀,代表着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身体健康。

若额头出现凹陷、色素沉着、生长疙瘩或皱纹增多等问题,则可能意味着头脑疲惫、思绪混乱、身体虚弱。

2. 眉毛眉毛应该浓密、有神,代表着肾气旺盛、精神充沛。

若眉毛稀疏、干燥、毛细无力,则可能与肾脏功能减退、肝血不足等问题有关。

3. 眼睛正常的眼睛应该明亮、有神、无红血丝。

如果眼睛浑浊、眼白发黄、眼袋明显,则可能与肝功能异常、体内湿气积聚有关。

4. 鼻子鼻子应该端正、丰满,有充足气血循环。

如果鼻部肿胀、泛红、出现黑头粉刺,则可能与体内湿气过重、肺功能不良有关。

5. 嘴唇健康的嘴唇应该红润、湿润,唇色均匀。

但如果嘴唇干燥、色素沉着、口角有裂痕,则可能意味着体内阴血不足、体液代谢异常。

6. 下巴下巴应该饱满、结实,没有松弛或下垂的迹象。

下巴出现皱纹、松弛、脂肪堆积,则可能与脾胃消化功能不佳、代谢问题有关。

二、面部诊断应用通过观察面部特征并结合中医理论,可以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进而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面部情况及对应的健康问题。

1. 面色苍白、皮肤暗黄:可能代表贫血、气血不足、内脏功能低下。

调理建议:适当增加摄入富含铁、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多食用绿叶蔬菜、瘦肉、豆制品等。

2. 面色红润、痘痘频发:可能代表体内火气过盛、湿热偏重、血液循环不畅。

调理建议: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多喝水、避免熬夜,可适量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

3. 面部浮肿、眼袋明显:可能代表体内水湿过重、肾功能不佳、淋巴循环不良。

调理建议:减少摄入盐分、糖分过多的食物,增加运动,促进淋巴排毒,适量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E。

中医面部诊断与皮肤健康面容反映肌肤问题与改善肤质的方法

中医面部诊断与皮肤健康面容反映肌肤问题与改善肤质的方法

中医面部诊断与皮肤健康面容反映肌肤问题与改善肤质的方法肌肤问题,如痘痘、暗沉、干燥等,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

在中医学中,面部皮肤被视为身体内部健康状况的外在反映,因此中医面部诊断成为了一种研究肌肤问题与改善肤质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面部诊断的工具和技术,以及一些改善肤质的方法。

一、中医面部诊断的工具和技术1. 面相分析面相分析是中医面部诊断的重要部分。

根据中医理论,面部各部位与身体的脏腑有密切关系。

例如,额头反映心脏和小肠状况,鼻子反映肺脏状况,下巴反映肾脏状况等。

通过观察面部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状况。

2. 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师会观察舌体的形态、颜色和苔色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对于皮肤问题来说,舌诊可以帮助判断体内的阴虚阳亢、湿热寒热等情况,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3. 脉诊脉诊是中医师通过触摸脉搏来辨识人体的健康状况。

对于肌肤问题,中医师可以通过脉诊来判断人体的气血流通情况,以及体内毒素的积累情况。

这些因素都与肌肤的健康直接相关。

二、中医面部诊断揭示肌肤问题1. 痘痘问题中医面部诊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痘痘问题的根本原因。

例如,额头长痘痘可能是因为心火旺盛,肺经不畅;鼻子周围长痘痘可能是因为肺火旺盛、湿热内蕴。

根据中医面部诊断的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案,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问题来改善肌肤质量。

2. 暗沉问题脸色暗沉可能是因为气血不足,中医面部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是哪个脏腑功能出现了问题。

例如,肾虚可能导致脸色暗淡,脾胃虚弱可能导致黯淡无光的肤色。

通过中医面部诊断,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3. 干燥问题干燥肌肤是很多人的困扰,中医面部诊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干燥问题的原因。

例如,中医面部诊断可以发现是肺肾阴虚导致的干燥,或者是脾胃功能不足导致的水液代谢失调。

通过中医面部诊断,可以采取相应的中医调理方法来改善肌肤干燥问题。

三、改善肤质的方法1. 中药调理根据中医面部诊断的结果,可以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来改善肤质问题。

中医望面色诊病法

中医望面色诊病法

中医望面色诊病法在中医理论中认为,通过观察人的脸部颜色能有效的进行疾病的辨别。

说到这里,人们对于健康脸色的定义应该是面色红润且白里透红的,但是有些人的皮肤即使很白,但是没有血色,所以也算不上健康。

并且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所以通过面色能对身体的一些疾病作一个大体的判断,另外,病时,面色色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中医是如何望面色来诊病的!不同脸色所代表的含义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小儿惊风和肝病。

表明经脉瘀阻、气血不通。

2.红赤:主热证。

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的表现。

当人体热盛时,血液运行加快,面红赤。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慢性病中出现两颧嫩红,常有低热、自己感觉发热则属虚热证。

久病病人,面色苍白时红时消,属真寒假热危重证。

3.黄色:主湿证、虚证。

面色淡黄无光泽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所致。

面色黄如桔皮,眼白发黄为湿证。

面色黄而消瘦者,多见于胃病虚热;黄而色淡者属胃病虚寒。

4.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

虚寒证面色白而浮肿。

血虚证面白而消瘦。

这是由于气血不足不能养荣机体的表现。

面色突然苍白、出汗量多、四肢冷是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的急症。

面部白斑或白点常见于肠道寄生虫的病人。

5.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瘀血证、水饮证。

寒证、痛证、瘀血证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血行不畅,故面呈黑色。

眼眶周围发黑为痰饮证。

面色的调理方法脸色发黄:脸色发黄和肺腑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你可以喝凉茶,如雪梨菊花茶等,都是解毒凉茶。

油黑脸色:油黑脸色多由食用过多菜子油、芝麻油等引起。

应减少菜子油等的摄取,多吃含叶绿素的新鲜蔬菜。

黄黑脸色:食盐过多会导致肤色黄黑。

控制食盐摄入量,多饮水,勤洗澡,多出汗,都有助于排泄盐分。

脸色潮红:面部潮红多由饮酒引起。

除面部外,还可延至颈部、躯干和四肢,有时伴有风团和瘙痒,影响工作和休息,这是酒精引起的刺激和过敏现象。

有这种反应的人要少饮酒或戒酒。

中医望诊之“望面色”

中医望诊之“望面色”

中医望诊之“望面色”望面色,是指通过观察病人面部皮肤的颜色和光泽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面部血脉丰富,气血充盛,凡脏腑虚实、气血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显露于外,加之面部皮肤薄嫩,色泽变化容易观察,故通过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变化,可以了解病人身体内部的脏腑气血盛衰和虚实寒热情况。

面部色泽有常色和病色的区别,分述如下:(一)常色:即正常面色。

中国人的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即面部皮肤光明润泽,面色红黄隐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

提示人体精充神旺,气血充足,脏腑功能正常,精气内含而不外泄,是有神气的表现。

常色可因体质禀赋,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差异,故常色又分为主色和客色。

主色即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素质,伴随一生,基本不变。

如中医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木型人面色稍青,火型人面色稍红,土型人面色稍黄,金型人面色稍白,水型人面色稍黑,此即为主色。

客色即面色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春季面色稍青,夏季面色稍红,秋季面色稍白,冬季面色稍黑,天寒面色稍白或稍青,天热面色稍赤。

除上诉变化外,人的面色也可因情绪变化、剧烈运动、饮酒、水土等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但只要明润含蓄,均非病色。

(二)病色:即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

面部不同的颜色,可以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疾病。

面部皮肤有无光泽,可以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所以察看颜面肤色的润泽与否,对于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病人面色荣润光泽者,提示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其病易治,预后良好;面色晦暗枯槁者,提示脏腑精气已衰,病变深重,预后不良。

《灵枢·五色》说:“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青、赤、黄、白、黑五种面色,既代表不同脏腑的病变,也代表不同性质的病邪。

中医面色

中医面色

中医面色中医四诊中望诊排在第一位,通过望诊就可以很容易地诊断一些常见病症。

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些中医根据面色来判断是否阳虚、体内是否有寒气的简单方法。

中医认为,我们黄种人正常的面色应该是微黄透红,明润光泽的,这是健康的面色。

当然,由于遗传、体质、年龄、职业的不同,正常面色也有所差别,有的偏红,有的偏黄,有的偏白,有的偏黑……但总以明润含蓄为特点。

面色明润是指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含蓄是指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象征。

当你发现自己或亲友的面色与平时有较大改变,在排除了正常的外来影响因素之后,就要考虑疾病或亚健康的可能。

下面介绍几种异常面色面色白:由面部毛细血管充盈不足而引起。

中医认为大多为虚寒或失血。

面色白而虚浮,属于气虚、阳虚;面色苍白而枯槁,属于血虚。

气血不足,内里必有虚寒。

多见于久病体虚、大出血、慢性肾炎、呼吸系统疾患以及有贫血倾向的人。

面色萎黄:面色萎黄,没有光泽,常提示脾虚、气虚、血虚;也见于寒湿内停。

面色青:面部青筋显露,或整个面色发青,见于受寒、惊风、气血瘀滞、剧烈疼痛等,都提示体内有寒气。

面色嫩红:一般来讲,面色红赤代表有热,但也有人整个面部浮白,而颧骨周围嫩红,往往是内寒深重、阳气浮越的表现。

面色黑:肾虚有寒、瘀血水饮停积的人,往往面色发黑。

严重者如尿毒症晚期患者;轻浅者如熬夜后眼圈周围发黑、状如熊猫的人,都有血瘀寒积的表现。

中医面色与五脏的关系中医诊疗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的面部颜色与各脏器病变关系密切,或者说,人体各脏器病变在面部都会有所显现。

肺部1:两眉间发暗,为肺部久病。

2:右侧脸颊特别是颧骨处发红,为肺有热病,但是在未发将发之时。

3:肺初病者,特别是初受风邪,在面部表现为两眉上发白。

4:喘息鼻张者为肺病已久。

心脏1:印堂暗红,为心部久病。

2:上下两唇出现赤色为心病初期。

3:舌卷短、两颧出现界限分明的赤色为心病已久。

肝病1:鼻梁中部发暗、发锈为肝部久病。

中医诊断学:面部色诊的意义

中医诊断学:面部色诊的意义

中医诊断学:面部色诊的意义为考生提供中医诊断学:面部色诊的意义。

面部色诊的意义面部色诊,是观察面部色泽变化来推断人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正常人的面色为常色,呈微黄而带红润,略有光泽。

异常结果:面色皑白,虚浮,多属阳虚,可见于慢性肾炎,哮喘,甲状腺;面色淡白无华,多属血虚,见于贫血病人;面色苍白,多见于急性病的阳气暴脱。

如大出血休克引起的血容量急剧下降,以及剧烈的疼痛;面色灰白,多见于铅中毒,场内寄生虫(兼见白点或白癍);白色见于俩眉之间,是肺脏有病,肝病见白色为难治的病;面赤主虚热,实热,血淤。

高血压面部红亮,结核病两颧呈绯红,红斑狼疮面颊出现蝶型红癍;心脏有病两颐呈赤色,煤气中毒时面部泛出樱桃红色;急性感染引起的高烧,常见面部通红并伴有口渴,甚至抽搐;面青主寒,痛,淤血惊风。

面色青白,多属阴寒内盛,气血凝滞。

如风寒头痛,里寒腹痛;面色发青以鼻柱,眉间,口唇为甚,在小儿高烧时为惊风之兆,成人为高烧将意识不清;面色青紫,多见于周围循环衰竭,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缺氧,以及某些内脏疾病剧痛所致。

如心绞痛,胆绞痛等;面黄主脾虚,有湿,黄色鲜明,色黄如金为阳黄,属湿热,多见于黄疸型疾病,如传染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中毒性肝炎。

黄色灰暗,色黄如土为阴黄,属寒湿,多见于肝硬化,癌变,胰头癌等。

面色淡黄,干枯或浮肿同时见口唇苍白,但巩膜不黄,称为萎黄,是脾胃气虚之象。

黄肿病也为此象,多由于失血或大病之后气血亏耗,或寄生虫病等原因所致;面黑主寒,痛,淤血,水饮,肾虚。

需要检查人群:脸色异常者。

面部色诊不仅对慢性病有诊断价值,而且对危重病也有诊断意义。

如心衰病人面色黧黑,凡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者面色萎黄,双颧微红;肝硬变和肝癌病菌人面色甚黑;慢性肾炎尿毒症病人面色黯黑萎黄。

总之,色深沉、重晦暗,主内病、重病、久病;色浅光泽明显主外病、轻病、新病;介于枯晦与明润之间者,其病不甚;若病色如云之飞,则病将愈;如博聚凝滞一团,则病进而难治。

浅谈中医面色诊及应用

浅谈中医面色诊及应用
脾病(1)鼻头色暗黄,兼有丘疹,为脾胃病已久。(2)整个鼻梁色黄为脾病初期。(3)唇部色泽暗淡,脸部及四肢肌肉松懈下垂,为脾病渐进。
肾病(1)整个面色黎黑垢浊,下眼睑肿,色黑,为肾久病。(2)下巴暗红色。
2临床案例
患者陈某,女,28岁,2011年8月2日初诊。患者近诉二月来体倦乏力,心悸气短,纳食减少,头晕健忘。查体:面色萎黄,暗淡无光,口唇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考虑为脾血虚,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5g/L。诊断为脾血虚证,轻度贫血。方用四物汤加减。
3体会
早在《内经》中就提到“色为气血之所荣,面为气血之所凑,气血变换,色即应之,色之最著,莫显于面,故望诊首查色,查色必重于面也”。中医认为,人体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面部,相反,通过对面部的诊察,也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面色诊可以快速大体地了解并推测一个人具体状况,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指明了方向。
1临床表现
1.1面部病色
(1)面红多为热证。满面通红者,属于实热证,多见于体内实热盛,容易上火的人以及高血压患者。午后两颧骨潮红者,属于阴虚证,是因阴虚阳亢,虚火上炎所致,多见于结核病患者。另外,现代一些疾病也可见面红,如红色见于颐(面颊及腮)上,是心脏有病的征兆。如面色通红,伴有口渴甚至抽搐,则常见于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性疾病患者。
(5)面黑多为肾虚、寒证、血瘀。面色发黑以及两眼圈发黑都是肾虚的表现。面色黧黑是体内有瘀血的表现。另外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硬化、肝癌等疾病患者,都可出现面色变黑。病情愈重,其颜色亦愈深。一般额头发黑,特别是印堂处发黑,是病情危重的信号。
1.2各脏腑病变在面部的现
(2)面黄多为脾虚或湿证。面色萎黄者,多属于脾胃气虚,是由于脾胃虚衰,水谷精微生成不足,机体失养,面色淡黄无华而呈萎黄。巩膜及全身都为黄色,多见于黄疸型肝炎、胆道结石、胆囊癌和胰腺癌等病。钩虫病患者由于长期慢性失血,造成面色枯黄,俗称“黄胖病”。

中医为什么可以通过脸色看病

中医为什么可以通过脸色看病

中医为什么可以通过脸色看病
生物的全息现象,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规律,现代科学也已经承认这一点,因为生物的生长是依靠组织的复制,怎么复制,都取决于同一个因素,就是遗传基因,这就是生物的全息现象的根本原因。

中医起码早在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已经发现人体具有全息现象。

中医认为人的脸部各个部位与人的内脏器官之间存在有一种映射关系。

人体上某个器官的健康状况,会引起脸部的相应部位的颜色或者是形状上发生变化。

首先中医认为,正常的面色应该是黄红隐隐,面色明亮润滑,有光泽的,如果你脸色干枯晦暗,没啥气血,那身体内在肯定是有问题的,而我们的心肝脾肺肾都有对应的颜色,分别是红青黄白黑,面色发红心痹;面色发白肺痹;面色发青肝痹;面色发黄厥疝;面色发黑肾痹。

再加上脸上每个部位也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如下图),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脸色和位置推断出究竟是哪个脏腑出了问题。

中医观面容诊病

中医观面容诊病

中医观面容诊病面青黑、唇乌、气喘、心悸,提示心衰、缺氧。

面死黑无光泽,提示肝硬化,肝癌。

面默黑,像没洗干净脸似的,尿闭,提示肾衰竭,尿毒症。

(1)急性高热面容:颜面潮红,口唇干燥,表情痛苦急躁,常伴有发烧、呼吸粗大急促等,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和各种急性传染病。

(2)严重脱水者面容:面容憔悴,眼窝下凹,额骨隆起,鼻粱瘦削,唇干舌燥,面色灰白,两眼无表情,额部出冷汗,称脱水貌,多因呕吐、腹泻而引起。

(3)风湿性心脏病面容:脸色黄而浮肿,两颊红而带紫,口唇青紫,形成鲜明的黄、红、紫三种色彩,并伴有心悸、呼吸困难等。

(4)面神经麻痹面容:面部两侧不对称,口角牵向健侧。

病侧面部毒悄动作丧失,额纹消失、眼裂扩大、巩膜外霓、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涎。

两侧眉毛有高低之别;不能作鼓腮、吹口哨等动作。

(5)甲状腺机能亢进病(即甲亢)面容:眼球突出,炯炯有神,眼裂开大,双眼脸水肿状,消瘦,情绪容易激动、发怒,好动多语,面部常有惊愕和高度警觉的表情。

(6)甲状腺机能减退病面容:脸色苍白虚胖,眼脸宽而松弛,面宽唇厚,颜面缺乏表情而迟钝。

并伴有指甲脆裂、毛发稀疏二体温低、脉搏慢、性欲减退等。

(7)帕金森氏综合征(即夺颤性麻痹)面容:表情呆板,很少眨眼,形成所谓“面具脸”。

并兼有肢体震颤,全身强硬,头部前倾和慌张步态等。

(8)肺结核面容:颜面消瘦且白,下午面颊部呈现绯红色,两眼闪闪有神,常伴有潮热、盗汗、咳嗽、食欲不振等。

(9)糖尿病面容:面部多为黄白色,有红斑和丘疹,红斑表面光滑,中心色黄而凹陷,并有毛细管扩张,红斑周围有淡红色晕;丘疹为红色,压之为退色。

(10)肾病性水肿面容:面部浮肿、苍白,或暗褐色,在肾炎各期均可出现。

水肿最早出现于眼脸等组织疏松部位,故眼裂呈细缝,皮肤紧张、干燥。

晨起时在额部用指压有下凹现象。

(11)妇科病症,面部气色上苍白或枯黄,如果是阴道白带过多而不止的人,往往脸上无肉,面皮过紧,筋骨浮露,瘦弱枯干。

中医教你通过面部颜色的变化,反映气血盛衰和病变。

中医教你通过面部颜色的变化,反映气血盛衰和病变。

中医教你通过面部颜色的变化,反映气血盛衰和病变。

面部是反映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窗口,是脏腑气血上注之处,血液循环比较丰富。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中医将面部不同部位分属五脏,即左颊部属肝;右颊属肺;下骸属肾;鼻属脾;上额属心。

《素问·痿论》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我们正常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常见的病色有青、赤、黄、白、黑五种,通过面部的变化可反映出经络的气血盛衰和病变。

常见的病色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

青色为经脉经阻滞,气血不通之象。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

•突然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属心气、心阳虚。

•面色青黄(苍黄),多见于肝郁脾虚。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者,多属惊风或惊风先兆。

2红色主热证。

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

热证有虚实之分:•实热证,满面通红。

•虚热证,仅两颧潮红均为热迫血壅,脉络充盈所致。

•久病面色苍白,泛红如妆,多为戴阳证,是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3黄色主湿证、虚证。

黄色是脾虚湿蕴表现。

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

•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萎黄”。

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者。

•面黄虚浮,称为“黄胖”。

多是脾气虚衰,湿邪内阻所致。

•若面目一身俱黄,称为“黄疸”。

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之故。

•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之故。

4白色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白色为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

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血脉空虚,均可呈现白色。

•面色淡白无华,舌、唇色淡者,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

•面色白者,多属阳虚证;面色白而虚浮者,多属阳虚水泛。

•面色苍白(白中透青)者,多属亡阳证实寒证;或大失血之人。

中医色诊,脸黑代表肾,脸黄代表肝,脸白代表心脏和血液,还有哪些?

中医色诊,脸黑代表肾,脸黄代表肝,脸白代表心脏和血液,还有哪些?

中医色诊,脸黑代表肾,脸黄代表肝,脸白代表心脏和血液,
还有哪些?
健康人的面色为明润、含蓄。

就是说,健康人的气色应该是皮肤有光泽,但肤色又不是特别突出。

《灵枢-五色篇》谓:“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并提出:“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又说“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

中医理论认为:
青为肝,主寒证、痛症、瘀血、惊风。

面色发青多为寒凝气滞;或瘀血内阻;或经脉不通而疼痛;或肝风内动,筋脉拘急。

肝郁脾虚的人面色常呈青黄色。

赤为心,主热证。

满面通红为实热,两颧潮红为虚热。

肺结核病人多见午后两颧潮红。

若重病病人面色苍白却两颧嫩红,多为虚阳浮越,为真寒假热的垂危证。

黄为脾,主脾虚、湿证。

面色“萎黄”为脾胃气虚;面色黄胖为脾虚水湿内停;皮肤与眼白俱黄为肝病黄疸;皮肤与眼白俱黄并且皮肤出现蜘蛛痣(皮肤上出现红色斑点,并且斑点四周围绕放射状血丝)为脾虚肝郁、血瘀水停(肝硬化)。

白为肺,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面色淡白,多见气虚;面色淡白并且唇色淡,多见血虚或失血;面色㿠白多见阳虚。

黑为肾,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面黑暗淡为肾阳虚;面黑干焦为肾阴虚;面色黧黑肌肤甲错为瘀血日久;面黑筋骨不利为风湿骨痹。

中医的望色还需要结合脉象和体征才能准确辨别病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面色诊及应用
发表时间:2012-11-27T10:16:30.4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3期供稿作者:王瑞娟[导读] 考虑为脾血虚,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5g/L。

诊断为脾血虚证,轻度贫血。

方用四物汤加减。

王瑞娟(浙江省临海市河头镇河头中心卫生院浙江临海 317000)【中图分类号】R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387-02 中医一直就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说明察颜观色对于中医了解病情,判断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体内发生的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体表。

面部是最快表现脏腑病症的部位,通过观察面部的颜色、形状、五官状况等,可以快捷大致地诊断脏腑疾病。

中国人正常的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略带光泽,中医称之为“常色”。

就是说面色具有红黄之色,隐藏于皮肤之内,光泽明亮润泽。

这是精神健旺,气血充足,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

在临床上根据面部总体色泽以及各个部位色泽的改变,可以分析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轻重,预后以及转归。

1 临床表现
1.1面部病色
(1)面红多为热证。

满面通红者,属于实热证,多见于体内实热盛,容易上火的人以及高血压患者。

午后两颧骨潮红者,属于阴虚证,是因阴虚阳亢,虚火上炎所致,多见于结核病患者。

另外,现代一些疾病也可见面红,如红色见于颐(面颊及腮)上,是心脏有病的征兆。

如面色通红,伴有口渴甚至抽搐,则常见于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性疾病患者。

(2)面黄多为脾虚或湿证。

面色萎黄者,多属于脾胃气虚,是由于脾胃虚衰,水谷精微生成不足,机体失养,面色淡黄无华而呈萎黄。

巩膜及全身都为黄色,多见于黄疸型肝炎、胆道结石、胆囊癌和胰腺癌等病。

钩虫病患者由于长期慢性失血,造成面色枯黄,俗称“黄胖病”。

(3)面白多为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面色苍白属于虚证和寒证,如有些人面色较白,体型肥胖,属于气虚或阳虚。

这些人尽管体胖,但体质较差,容易感冒。

而面色淡白无华多见于贫血及某些肺病患者。

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其面部也可能呈现苍白之征象。

当铅中毒时,患者以面色灰白为主要特征,医学上称为“铅容”。

(4)面青多为寒证、痛证或气滞血瘀。

身体某处疼痛难忍,在引起手脚抽搐的同时,也会令面色转青。

体内寒气过重者,或会出现胃寒,脘腹剧痛,以致面色苍白、淡青或青黑。

身体过于虚弱的老人,心力不足,令气血运行不畅,心血瘀阻,以致心胸刺痛,可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

妇女若面带青色,可能是因肝强脾弱、瘀血阻络、少食多怒或月经不调所致。

(5)面黑多为肾虚、寒证、血瘀。

面色发黑以及两眼圈发黑都是肾虚的表现。

面色黧黑是体内有瘀血的表现。

另外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硬化、肝癌等疾病患者,都可出现面色变黑。

病情愈重,其颜色亦愈深。

一般额头发黑,特别是印堂处发黑,是病情危重的信号。

1.2各脏腑病变在面部的表现
心病(1)印堂暗红,为心部久病。

(2)上下两唇出现赤色为心病初期。

(3)舌卷短、两颧出现界限分明的赤色为心病已久。

肺病(1)两眉间发暗,为肺部久病。

(2)右侧脸颊特别是颧骨处发红,为肺有热病,但是在未发将发之时。

(3)肺初病者,特别是初受风邪,在面部表现为两眉上发白。

(4)喘息鼻张者为肺病已久。

肝病(1)鼻梁中部发暗、发锈为肝部久病。

(2)两目下发青,面色污浊,像总也洗不干净,为肝病初起。

(3)左面颊特别是靠近鼻翼处出现暗红色,为肝未病将病之时。

脾病(1)鼻头色暗黄,兼有丘疹,为脾胃病已久。

(2)整个鼻梁色黄为脾病初期。

(3)唇部色泽暗淡,脸部及四肢肌肉松懈下垂,为脾病渐进。

肾病(1)整个面色黎黑垢浊,下眼睑肿,色黑,为肾久病。

(2)下巴暗红色。

2 临床案例
患者陈某,女,28岁,2011年8月2日初诊。

患者近诉二月来体倦乏力,心悸气短,纳食减少,头晕健忘。

查体:面色萎黄,暗淡无光,口唇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

考虑为脾血虚,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5g/L。

诊断为脾血虚证,轻度贫血。

方用四物汤加减。

3 体会
早在《内经》中就提到“色为气血之所荣,面为气血之所凑,气血变换,色即应之,色之最著,莫显于面,故望诊首查色,查色必重于面也”。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面部,相反,通过对面部的诊察,也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面色诊可以快速大体地了解并推测一个人具体状况,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指明了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