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课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春天的秘密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的季节特征,探索春天里自然界的变化。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内容1. 春天的特征2. 春天的植物生长变化3. 春天的季节性疾病预防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春天的特征,植物生长变化的原因。
- 难点:季节性疾病预防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现象。
-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的变化。
-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材料:植物、土壤、水等。
3. 观察工具:放大镜、望远镜等。
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春天的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春天的变化。
2. 观察: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记录其生长变化。
3. 实验:分组进行植物生长实验,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4. 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总结春天的秘密。
5. 总结:讲解季节性疾病预防的方法,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认识地球上的不同地貌。
2.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特征2. 地球上的地貌类型3. 地球环境保护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球的基本特征,地貌类型的识别。
- 难点:地球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方法-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地貌图片。
- 实验法: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地貌。
-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地球仪3. 地貌图片资料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地貌。
2. 观察:组织学生观察地貌图片,认识不同的地貌类型。
3. 实验:使用地球仪展示地球地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地貌。
4. 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总结地球地貌的特点。
5. 总结:讲解地球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意义,强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新苏教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知识点

新苏教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知识点新苏教版(2021)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目录1 冷热与温度 2 2.热胀冷缩12 3.水受热以后19 4.水遇冷以后29 5.地球38 6.月球(第一课时)46 6.月球(第二课时)52 7.太阳60 8.太阳钟67 9.庞大的家族77 10. 养昆虫(第一课时)86 10.养昆虫(第二课时)91 10.养昆虫(第三课时)97 11.探究昆虫的奥秘104 12 用种子繁殖110 13.用根、茎、叶繁殖116 14.动物的繁殖122 15.生物与非生物128 16.动物的庇护所133 17.环境变化以后139 专题学习像科学家那样146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154 1 冷热与温度【课标落实】 1.本课通过观察现象、认识与学会使用仪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记录与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拓展应用等一系列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忄生能;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己的观点;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 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年级下册科学《简单电路》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简单电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知道电路是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的。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电路的连接方式,掌握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和连接方式。
难点:让学生理解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独立工作,互不影响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电源、导线、开关、灯泡、电流表等。
2. 学生准备:记录本、彩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电路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路的组成。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路的连接方式,记录实验现象。
3.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讲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4. 应用:学生通过实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电路的基本知识,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正确连接电路。
2. 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现象,判断他们对电路的理解程度。
3. 课后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电路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课堂练习:1. 请用彩笔在记录本上画出一个串联电路的图示。
2. 请用彩笔在记录本上画出一个并联电路的图示。
3. 请用文字描述一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八、家庭作业:1. 请家长协助,让学生在家里尝试搭建一个简单的电路,并拍照留念。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电路的小作文,内容包括电路的组成、连接方式以及他们的实验体会。
九、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电力公司,让学生实地了解电力的产生、传输和分配过程。
2. 邀请电力工程师来校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电路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十、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后续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I. 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编写,该教材是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的科学课程教材。
此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II.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和记忆本册科学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 掌握研究内容中的重要科学概念和基本常识。
- 掌握一定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个人和团队合作,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团队合作的态度。
III.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IV. 教学方法1. 情境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使研究变得生动有趣,提高研究积极性。
2. 导引式讨论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自主研究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小组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彼此之间的研究和互助。
V. 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单元:磁力与物质- 课时安排:- 课时1:磁场与磁力- 课时2:磁铁吸铁物体- 课时3:磁力的方向- 课时4:材料间的吸引与排斥- 课时5:实验探究:磁物质与非磁物质的区别2. 第二单元:节约用水- 课时安排:- 课时1:用水的必要性与节约- 课时2:水资源的分布- 课时3:实验探究:“消失”的清水- 课时4:家庭用水的节约方法- 课时5:饮水的小知识3. 第三单元:动物和植物的共生- 课时安排:- 课时1:动物与植物的生活环境- 课时2:动物和植物的互利共生关系- 课时3:实验探究:植物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课时4:动物和植物的保护- 课时5:观察植物对周围环境的响应4. 第四单元:光的传播- 课时安排:- 课时1:光的传播方式- 课时2:光的直线传播- 课时3: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课时4:光的反射- 课时5:光的折射与颜色VI. 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学生在知识掌握、实验设计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二课蜡的有趣变化》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二课蜡的有趣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蜡的基本性质。
2.理解溶解的含义,了解常见的溶液。
3.把握观察实验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4.了解蜡的几种改性方法及其用途。
5.培养探究和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蜡的性质与应用。
2.溶解现象及常见的溶液类型。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蜡的性质和应用。
2.溶解的含义以及常见溶液类型。
3.蜡的几种改性方法及其用途。
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件讲解。
2.出示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3.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制作溶液。
四、教学步骤及详情1. 导入环节让学生观察实验图片,带入学习气氛。
老师提问:你们看到图片中有什么?它们在做什么?2. 自由观察实验出示蜡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感受蜡的性质和应用。
3. 多媒体课件讲解介绍蜡的基本性质和应用,以及溶解的概念和常见的溶液类型。
4. 制作溶液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采用盐水、糖水、醋等物质,尝试制作溶液,观察现象,并做出描述。
5. 展示成果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向同学展示自己制作的溶液,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6. 拓展介绍蜡的几种改性方法及其用途。
五、课堂小结本课学习了蜡的性质、应用以及溶解现象的概念和常见溶液类型。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学习了制作溶液的方法,并且对于蜡的改性达到了基本了解。
六、教学反思本课学生实践操作时间较短,下节课将增加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电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新冀人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2年春修订)

1.土壤的组成【教材简析】本课以土壤为主线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1“土壤中有什么”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
活动2“寻找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等活动,证明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的存在,从而归纳出土壤的主要成分。
应用与拓展“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等活动,认识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采集、研究土壤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以事实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贡献自己力量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土壤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但学生对于土壤的成分并不清楚,这些都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2.能说出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土壤中生活着很多生物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收集有关土壤主要成分的信息。
3.能用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4.能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土壤成分充满好奇心,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以观察、实验现象为依据,不轻易相信书本。
3.能表达、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
难点:能说出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三脚架、蒸发皿、玻璃片、酒精灯、烧杯、湿润的土块、干燥的土块、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课前采集的农田土和校园土、《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动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植物生活的家。
想一想,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动物和植物? (出示土壤的图片)土壤中都有什么?2.提问: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观察土壤中有什么。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饮食与健康【引言】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的第一章主题是饮食与健康。
通过学习本章的知识内容,学生将了解到不同食物对身体的影响,以及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食物对身体的影响,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2. 掌握不同食物的分类和特点,如谷物、蔬菜、水果、肉类等;3.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会合理搭配食物;4. 了解食物中可能存在的危害物质,如过多的糖和食品添加剂。
【教学重点】1. 不同食物对身体的影响;2. 饮食的分类和特点;3.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难点】1. 了解和区分各类食物对身体的作用;2. 培养学生的饮食意识。
【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2. 教具:幻灯片、图片、食物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 (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对本课主题的思考。
例如,"同学们,你们吃什么食物可以让身体变得更强壮呢?" "什么样的食物可以让我们保持健康呢?"二、讲授新知 (30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不同食物对身体的影响,如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脂肪维持体温,蛋白质帮助生长等,并结合图片和食物模型进行具体展示。
2. 分类和讲解各类食物的特点,如谷物、蔬菜、水果、肉类等。
可以通过比较他们的外形、味道和营养功效等进行说明。
3. 通过案例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过多的糖和食品添加剂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危害。
并提出保持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三、拓展延伸 (10分钟)1. 带领学生一起制定一周的饮食计划,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合理安排各类食物的摄入。
2. 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饮食心得和健康的饮食经验。
四、巩固练习 (15分钟)1.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组织展示自己的饮食计划,并给予其他组的评价和建议。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去接近头发,它们是会相互吸引。这到底是为什 么?同学们都感到茫然,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也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面对这 意外实验现象,该如何解释,也是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的大好契机。我决定根据同学们已有 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进一步的探究。于是我问学生:“为什么 今天摩擦过的塑料棒不能吸起碎纸屑,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也不能吸起头发,而在冬天却很 容易吸起它们呢?”孩子们面面相觑,“哪是不是与天气有关啊?冬天天气怎样,现在呢?” 这下同学们向炸开了锅似的,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冬天天气又冷又干,我脱衣服的时候会 发出啪啪的响声,经常被衣服电到,现在是夏天,天气闷热潮湿,头发衣服都被汗浸湿了, 在夏天脱衣服时从来没被电过;摩擦起电是不是与湿度有关?同学们的意见不一。建议用实 验来证明,只要用梳子摩擦干头发和湿头发,就可以知道原因了。同学们发现长发女孩的发 梢比较干燥,就用塑料梳子摩擦发梢,结果发现头发发梢随着梳子飘起来,而用同样的方法 去梳出了汗的湿发却没有随梳子飘起来,用塑料棒摩擦其他的干燥物体也会吸引碎纸屑。通 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干燥的物体相互摩擦更容易产生静电。
课后,对此课我进行了反思,在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中,面对教学意外,教师要 积极引导学生对意外现象进行反思,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发他们 的好奇心,其实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挖掘探究的深度,往往也能使学生获 得意外的收获。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2 课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2《种植凤仙花》教案

2.种植凤仙花【教材简析】本课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二课,种植凤仙花是整个单元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
不同植物生命周期的具体表现不同,绿色开花植物大部分是由种子繁殖后代的,这种繁殖方式叫有性繁殖。
也有一些植物可以由根、茎、叶发育成新植株繁殖后代,这种繁殖方式叫无性繁殖。
那么,绿色开花植物是如何由种子发育成一株植物?本课通过组织学生亲历栽培植物的活动,引领学生研究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同种子中的胚是新生命的幼体,种子萌发发育成新植物。
但是种子如何发育成新植物?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育成新的植物吗?种子萌发后植物又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只有亲自种植一株植物,才能在实际观察中找到答案。
本节课立足于观察种子如何在土壤中萌发,以及为后续的研究活动提供观察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凤仙花的活动。
栽培活动是否成功,栽培的植物能否健康成长,能否做好观察计划、收集信息是本单元学习的关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播种的方法栽培植物。
2.能利用种植杯观察记录种子萌发的过程。
3.能基于研究需要制定观察计划,能用表格、图片、测量纸等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种子萌发过程的探究兴趣。
2.乐于运用长期观察记录的方法完成研究植物的生长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生长依赖于适宜的环境条件,具有保护土壤和周围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播种的方法以及种植杯的设计和制作难点:制定植物生长变化观察计划,以及长期的观察和记录。
【教学准备】教师:播种的微课、种植杯制作的微课、教学课件。
学生(小组材料):塑料花盆、凤仙花种子若干、水、小铲子、透明塑料杯、纸巾、土壤、蚕豆(或黄豆)种子。
【教学过程】一、聚焦:种子如何发育成幼苗。
(预设5分钟)1.谈话: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认识了很多植物的种子,知道了种子中孕育了新生命。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单元一: 春天的气息第一课: 春风的故事- 目标: 通过讲述春天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春风的作用以及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 活动:- 学生观察和描述春天的气象现象- 学生制作春风相关的手工作品- 学生讨论春风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第二课: 春雷的声音- 目标: 让学生了解春雷的原因和产生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活动:- 学生观察雷电现象的图片或视频- 学生模拟雷电的声音,通过音乐教学深化学生对雷电声音的理解- 学生分享自己在雷电天气下的经历单元二: 植物的奥秘第三课: 种子与植物- 目标: 了解种子的构造和生长过程,培养学生对植物种子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 活动:- 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种子,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外观-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发芽过程- 学生制作种子图集,记录不同种子的特点第四课: 植物的营养- 目标: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不同营养需求,培养学生对植物养分供应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 活动:- 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植物的形态特点-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养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学生制作植物养分补充的小册子,介绍如何合理为植物提供所需营养单元三: 动物的秘密第五课: 动物的生长- 目标: 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动物生长的能力。
- 活动:- 学生观察家禽和野生动物的成长过程- 学生制作动物生长影集,记录不同动物生长的变化- 学生分享自己对动物生长的观察和认识第六课: 动物的食物- 目标: 了解动物的食物来源和食物链,培养学生理解动物饮食惯和生态平衡的意识。
- 活动:- 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动物的食物来源- 学生模拟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游戏加深对食物链的理解- 学生制作动物食谱,设计适合不同动物的饮食方案单元四: 太阳系的奥秘第七课: 太阳系的组成- 目标: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和行星运行规律,培养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杭州市2022-202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2《种植凤仙花》教案

杭州市2022-202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2《种植凤仙花》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植凤仙花》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种植凤仙花的实践活动,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种植步骤和观察要点,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具体地进行种植和观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种植,并提醒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凤仙花的种植方法和生长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种植凤仙花的步骤和方法。
2.如何进行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种植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凤仙花的种子、种植工具和观察记录表。
2.准备相关PPT和种植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种植凤仙花。
2.呈现(5分钟)展示PPT,介绍凤仙花的种植方法和生长过程。
让学生初步了解种植步骤,为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3.操练(10分钟)发放种植工具和种子,引导学生按照PPT中的步骤进行种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种植步骤,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5.拓展(5分钟)播放种植凤仙花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种植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种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种植凤仙花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8.板书(随课堂教学进行)板书种植凤仙花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优秀教案《关节》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2课《关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与第一课骨骼一样,都是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运动中获得认识。
本课在上一课研究骨骼的基础上,重在研究关节的作用,它以指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为枢纽,通过找关节、绑关节、找同类型关节、踮脚尖后脚跟下落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体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懂得关节的类型和在运动中的作用。
本课的显著特点是以学生的活动贯穿始终,这也是本课的结构线索。
教材没有对关节的作用和类型作任何文字上的介绍,始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思考中获知。
综观本课的四个主要活动,它们从两个方面来分别引导学生认识关节的两大基本作用。
第一方面,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
这一方面的内容可分为逐渐递进的三个步骤:1.找关节,认识人体主要关节的部位。
教材要求学生通过活动身体,认识关节在哪里,并指出关节的位置,在图上标示出来。
2.绑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教材指导学生用夹板或木棍阻碍指关节、腕关节.膝关节的运动,体会关节受阻时的活动困难.从中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教材以三组动作为例,要求学生固定关节后做关节能活动时可轻易完成的动作,体会丧失关节功能后的不便,表现关节的功能。
3.体验关节运动,了解关节的一些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材以图示的方法展现出三种关节及其不同的运动方式,并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关节类型寻找身体上同类型的关节,从而使学生认识自己身上不同关节的运动方式,进一步巩固关节的运动作用。
第二方面,认识关节的缓冲作用。
在此方面,教材设计了一个身体挺直状态与膝关节弯曲状态下的踮脚尖后脚跟下落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头部受到的震动,从而发现关节具有缓冲作用。
从理论上来讲,关节的运动和缓冲作用是并列的。
在本课中教材更加重视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关节的运动作用。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喜欢运动,也对人体有一些简单的了解。
但对于关节的活动方式、作用等仅仅是一些浅显的认识。
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应在活动中进行,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切身感受,探究身边的科学知识,认识关节的重要性,从而懂得主动去保护它们,爱惜自己。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生物学——动物的生活课时一:动物的栖息地(1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动物的栖息地和适应生活的方式- 掌握一些动物栖息地的特点和生活性教学内容1. 动物的栖息地- 森林:温暖潮湿,丰富的食物资源- 河流和湖泊:水域生物的栖息地- 草原:广阔的草地,适合奔跑和觅食- 沙漠:干燥,缺乏水源和食物2. 动物的生活性- 森林动物:爬树、跳跃、潜藏等- 水生动物:游泳、潜水、呼吸水中等- 草原动物:奔跑、觅食、迁徙等- 沙漠动物:耐旱、躲避高温、在地下生活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动物栖息地的兴趣。
2. 观察讨论:组织学生观察树林、河流、草原、沙漠等图片,询问学生这些地方是否适合动物生活。
3. 研究策略引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物的外貌、四肢形态等特点,判断它们适应哪种栖息地。
4. 活动实践: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栖息地,设计一个适合该栖息地的动物形态和性,并进行介绍。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栖息地中动物的生活性和适应方式。
6. 小结:通过复要点,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课后题,加深对动物栖息地的理解。
课时二:动物的饮食和生长发育(2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动物的饮食性和生长发育特点- 掌握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饮食和生活性教学内容1. 动物的饮食性- 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 食肉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 杂食动物:既吃植物又吃其他动物- 腐食动物:以腐烂的物质为食2. 动物的生长发育- 幼体阶段:生活方式与成体不同,需要依靠父母保护和照料- 成体阶段:成为独立生活的个体,自主获取食物和生存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不同动物的饮食性,引起学生对动物饮食的关注。
2. 观察讨论:组织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牙齿形状、嘴形等特点,判断它们的饮食类型。
3. 研究策略引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它们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饮食和生活性。
冀人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表格式)-第一单元 1 土壤的组成 共2课时(含当堂测试)

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
热带季雨林或雨林砖红壤
南亚热带亚热带季雨林赤红攘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褐土
四、探究
活动二:寻找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
1、土壤的定义: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
2、腐殖质: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主要是由动植物肢体腐烂以后变成的,叫腐殖质。
3、方法:
(1)将湿润的土块儿放到蒸发皿里,并用玻璃片盖在上面,使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的土块儿。仔细观察玻璃片,你发现了什么?
--用眼睛看、鼻子闻味道
师:有一些非常细小的生物时,我们要怎么观察呢?
--可以用放大镜。
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土壤的组成吧!
步骤1:将土壤放入烧杯中(土壤约占烧杯容积的四分之一),把培养皿盖在烧杯上,然后把烧杯放在室外的阳光下。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步骤2:把半杯清水缓缓注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步骤3:充分搅拌水和土壤混合物,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土壤有很多种类,你知道都有什么吗?
现在就农田土和校园土我们来研究一下吧!
(小组讨论)把你们观察到的土壤中含有的成分记录下来吧!
名称
小石子
沙粒
小树枝
小虫子
......
农田土
很少
较少
......
......
......
校园土
较多
较多
......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通用11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通用11篇)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通用11篇)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1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2.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
3.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科学知识1.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2.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3.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意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但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不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不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不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层次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不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不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层次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能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探究能力:层次 1:不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不能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
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层次 2: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不能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
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最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热胀冷缩》【教材简析】:《热胀冷缩》单元主要引导学生对物体遇冷与受热后发生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探究,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通过对比实验与大量的事实来证实,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一科学知识,科学地利用物体的这一性质,更好的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教案序号:授课时间:总第课时课题:1.温度计的秘密课型:第课时【教材简析】:温度计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仪器。
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多次使用温度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温度计的秘密》一课。
意在以温度计内的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为引子,借助对各种液体的探究,让学生认识液体在一般情况下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继续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能够观察液体受热受冷时液面高度的升降变化,会提出有关液体性质所涵盖的科学奥秘的问题;2.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假设;会根据有结构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3.会与他人合作探究;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发现水受热时液面会升高,受冷则会降低的现象;2.通过探究体验到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习惯与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对探究液体的表面升高或者降低的现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2.初步了解生活中热胀冷缩原理的运用,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探究生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怎样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实验桌上:温度计、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仪器车上:锥形瓶,12个烧杯(分别装有酱油、醋、橙汁等)带玻璃管的木塞1个,热水;冷水;温度计、热胀冷缩与人类关系、各种各样的温度计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温度计,请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测量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呢?”激发学生交流测量中的发现大胆质疑,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2021年春湘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1年春湘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目录新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2)教学进度表 (14)第一单元变与不变 (15)第一课泥巴变形记 (15)第二课蜡的有趣变化 (18)第三课混合与分离 (21)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 (25)第一课蚕宝宝出生了 (25)第二课蚕宝宝在长大 (28)第三课蚕宝宝大变样 (30)第四课昆虫的一生 (33)第五课生生不息的动物 (35)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 (37)第一课动物与环境 (37)第二课植物与环境 (41)第三课互相依存的动植物 (44)第四课人类对生物的影响 (46)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 (48)第一课认识岩石 (48)第二课认识矿物 (50)第三课岩石、矿物和我们 (52)第五单元电 (54)第一课点亮小灯泡 (54)第二课控制电路的通断 (57)第三课设计电路 (59)第四课导体和绝缘体 (60)第五课电和我们的生活 (63)第六单元房屋照明电路 (64)第一课安装房屋照明电路 (64)第二课改进房屋照明电路 (66)新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2021年春)教师:__ ___ 班级:__班四年级下册的基本框架第一单元“变与不变”,按“分(认识形状变化)→分(认识形态变化)→总(应用物理变化分离混合物)”的结构布设了3课、1个导入活动、4个主体活动.第1课“泥巴变形记”,以“情境导人→示例聚集(纸、吸管)→类比举证(黏土捏成的小泥人)→比较抽象[找相同与不同,抽象出“形状”变化,“组成”不变(还是黏土、纸料、塑料等)]→迁移判断”的流程,“扶”着学生初步建构物体发生形变时的“物理变化”概念(共同属性:物体形状变化,组成的物质性质不变).第2课“蜡的有趣变化”按同样的流程,引领学生初步建构物体发生形态变化时的“物理变化”概念.第3课“混合与分离”应用前两课提炼的概念,分离盐和芝麻,进而引领学生想更多的办法(如利用物体的轻重、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变与不变第一课泥巴变形记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纸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冷和热》第2课《热胀冷缩》教案

第2课热胀冷缩【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受热时膨胀,遇冷时收缩的特性。
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幅度比较小,在生活中不易觉察到,因而对热胀冷缩现象很多学生并不了解,对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知之甚少。
为此,教材设计了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富有趣味的活动,带领学生探究物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以揭示这一科学现象。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开篇借助复习旧知的方法,测量两杯水的温度,引发思考:为什么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液柱会上升,放在冷水中液柱会下降?聚焦研究主题:冷和热对物体体积会产生影响。
活动二,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先由学生就“水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作出假设,然后根据教材提示设计出实验方案,再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第二部分,研究气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进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气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第三部分,研究固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确定实验方案,由于该实验较复杂,且酒精灯是学生第一次使用,因此教师要先做演示实验,再由学生完成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固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第四部分,解释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将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与分析,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够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设计实验验证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师]水槽、烧瓶、胶塞、细玻璃管、高锰酸钾水溶液、气球、温度计、铜球实验装置、酒精灯、火柴。
[学生]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有液泡、液柱和刻度等。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课:运动的快慢》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课:运动的快慢》黎城县南关小学程慧英课程标准: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3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3.会使用秒表。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2.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3.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会使用秒表。
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不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不能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但不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不能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能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探究能力:层次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不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不会使用秒表。
层次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测量走路的速度,会使用秒表。
不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层次3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测量走路的速度,会使用秒表。
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集中话题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四个谁运动得更快呢?学生回答:探索和调查教师:你们所说的运动的快慢是指什么呢?让学生先来自己说说运动快慢的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连接电路
2、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小灯泡、1. 5 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2、点亮小灯泡
教学内容:
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二、认识小灯泡等的结构
1、小灯泡的构造
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
2、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哦。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
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பைடு நூலகம்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三、让小灯泡发光
1、点亮小灯泡
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解释静电现象
2、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板书设计:
点亮小灯泡
小灯泡导线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