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教学设计】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冷和热1 冷热与温度2 热胀冷缩3 水受热以后4 水遇冷以后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 地球6 月球7 太阳8 太阳钟第三单元昆虫9 庞大的“家族”10 养昆虫11 探究昆虫的奥秘第四单元繁殖12 用种子繁殖13 用根、茎、叶繁殖14 动物的繁殖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 生物与非生物16 动物的庇护所17 环境变化以后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2021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与实验计划××小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班级:四年级任课教师:×××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具体如下: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1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精品教案.我们来养蚕
1.我们来养蚕【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2.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能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3.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和蚁蚕,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教学难点】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放大镜、蚕卵、黑色的蚁蚕、白色或黄色的茧子,蚕生长变化的照片或录像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1.(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一大片蚕卵)谈话: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是泥、是豆、是芝麻、是油菜籽、是种子、是虫子、是蚂蚁的卵、是苍蝇的卵……)2.教师谈话:这是一种动物的卵,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的卵吗?3.学生猜想。
(这是蚂蚁的卵、青蛙的卵、苍蝇的卵、鱼的卵、蜻蜓的卵、蚊子的卵、飞蛾的卵、……)4.从抽屉里拿出两个雪白的蚕茧,讲述:产卵是许多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蚕卵又是如何生长变化的。
让我们一起来养蚕吧。
二、我想知道的问题(一)说说我们知道的。
1.关于养蚕我们都知道些什么?2.学生汇报。
(蚕要吃桑叶、蚕会结茧、蚕茧可以做成丝绸的衣服)3.教师讲述:小小的蚕对人类的作用可大呀!(二)讨论我们想知道的。
1.关于养蚕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蚕宝宝在卵里会不会饿死?为什么蚕会变成飞蛾?为什么变成飞蛾后会死?为什么蚕结的茧是圆的?蚕为什么喜欢吃桑叶?它还能不能吃别的?为什么蚕要爬到上面去结茧?为什么蚕一生中不是一个样子呢?……)4.学生汇报,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从中选出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再补充一些需要学生研究的问题。
5.教师讲述:同学们就蚕提出了各种饶有兴趣的问题,要想研究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有的可以通过一边养蚕一边研究。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本。
明确本学期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对课本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分析全书的结构。
生命世界: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第2单元《养蚕》: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物质世界:第3单元《物体的运动》: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第4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研究事物的性质过程与方法显性化:第5单元调查与预测过程与技能训练:在各单元学习中均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渗透在各单元的教学活动之中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单元总体说明本单元围人体运动系统中——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和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构建而成。
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由四课组成1、骨骼:感受骨骼的存在,认识骨骼的作用,初步了解骨的构成以及功能。
2、关节:在第一课认识骨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人体骨与骨的连接——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知道常见的关节的类型和它们在运动中的作用。
3、肌肉:初步认识肌肉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存在部位。
结合前两课知道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作用使人体运动起来的,让学生对人体的运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4、骨骼、肌肉的保健:在前三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运动、营养、安全对骨骼、肌肉的保健,让学生了解运动系统的保健知识,增进学生的运动保健意识。
第二单元养蚕单元总体说明《养蚕》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领域里有关“常见的动物”和“动植物的一生”的具体内容标准编写的。
在去年,孩子们种植了大豆,亲历了植物生长的完整周期。
这学期的养蚕活动,重在观看教学碟“养”,让学生在观看中经历养蚕的过程中,了解动物(昆虫)生长的完整周期,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观看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自制简易净水器》教学设计方案
《自制简易净水器》教案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哪些常用材料可以用来净化污水;2.了解技术是人们改造周围环境的方法,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工程是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的一系列活动;了解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科学思维1.知道简易净水器的设计思路、设计要求,培养全面考虑问题的科学思维;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实的信息;3.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呈现工程设计思路;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工程设计方案。
探究实践1. 小组合作,基于已有前概念的基础上自主完成简易净水器设计方案;2. 能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完善工程设计方案;3. 能按照设计图完成作品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测试,能分析作品的成功与不足之处,知道如何改进;4. 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并交流结论、及时反思等。
态度责任1.知道一个Steam学习中一个好的作品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2.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完成简易净水器的设计方案;难点:能全面展示本组设计方案,并相互评价、改进完善工程设计方案。
教学准备自制净水器可选择材料(大塑料瓶、小塑料瓶、滤纸、纱布、皮筋、小石子、石英砂、沙子、活性炭、粗孔海绵、细孔海绵、棉花、 PP 棉);剪刀、搅拌棒、 PPT、污水、烧杯、多媒体设备教学设计一、回顾前课,提出任务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许多净水的方法,老师这里有一杯污水,你有办法把它变干净吗?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激励学生并提出任务:同学们太棒了,想出了这么多办法。
这节课我们就来自制一个简易的净水装置,净化这杯污水。
(板书课题:自制简易净水装置)二、明确要求、设计方案小组讨论:一款合格的净水器,应该达到哪些要求?预设:能把污水中的杂质去掉;能去掉异味和颜色;能去掉水中的微生物和细菌;净水的速度不能太慢......出示自制简易净水器制作要求:1、净化后的水看起来干净(追问怎样算干净?预设:无色透明);2、净化后的水没有异味;3、净水速度较快;3、成本可控(不超过10元,每种材料都会标上价格)(板贴简易净水器制作要求)提问:明确了要求,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材料适合用来制作净水器呢?学生调动已有前概念回答(预设:沙子、石英砂、活性炭、石头、海绵、纱布、棉花......) 谈话:大家说到的这些材料和老师准备的大多数一样,我还另外补充了一些。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材简介《科学》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共分为四年级上、下两册。
四年级下册共八个单元,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本教案为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掌握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督促学生能够掌握重点知识点。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督促学生了解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共性。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课内外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知识的传授方式和效果;•督促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掌握常见的昆虫的生态特征、群体行为等;•能够对某一种类型的昆虫进行观察和分析。
第二单元环境中的声音•掌握声音的来源、产生、传播和接收;•督促学生认识声音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有关声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三单元空气和气候•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掌握空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能够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的影响。
第四单元感光器官•了解人类的感光器官的构造和功能;•掌握人类眼睛的视觉机理;•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光线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第五单元消失的古生物•了解古生物的基本知识;•掌握恐龙和其它古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消失的原因;•能够对某一种古生物进行深入研究、探究。
第六单元静电现象•了解静电的概念和产生原因;•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规律和实验方法;•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第七单元物质变化•了解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实验方法;•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及其应用。
第八单元食品安全•了解食品安全关注的对象和内容;•掌握食品的基本营养元素、检测方法;了解食品的加工和储存;•能够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并正确进行食品消费。
(完整版)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骨骼》 1.骨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3.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些无肉的猪骨头供学生观察用; 4.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 5.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 .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 2.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精选10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精选10篇)时间是箭,去来迅疾,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抒写新的篇章,写好教学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
以期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和学生一道,探索科学问题,了解科学知识,尝试科学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好基础,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第二单元;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通过一些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技能学习,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那就是提出问题、观察与测量、排序与分类、调查与预测、解释与建立模型、交流与质疑、假设与实验、拓展与应用等。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运动的方式
运动的方式【教学目标】1.能按运动的轨迹给运动分类。
2.会分析复合运动包含的运动方式。
【教学重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分类。
【教学难点】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皮球、易拉罐、竹蜻蜓以及一些物体运动的图片或视频,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吗?请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式。
2.学生描述一些物体的运动方式。
3.讲述:物体运动时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以具体的物体为例,来研究一下物体运动的方式。
(板书课题。
)二、研究各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1.研究滑滑梯上下滑的小朋友。
(1)课件出示一位小朋友在滑滑梯。
(2)提问:这位小朋友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运动的轨迹是什么样的?你能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吗?(3)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描述。
2.研究青蛙跳。
(1)课件出示青蛙跳。
(2)提问:青蛙跳跃的轨迹又是什么样的呢?用画图的方式来表达。
(3)对比:青蛙跳的轨迹和下滑的小朋友运动轨迹一样吗?有什么不同?(4)学生小组讨论进行比较并汇报。
3.用同样的“画出运动轨迹”的方式论证其他几个例子。
4.分类:能按运动轨迹的不同将这些运动分成两类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用什么样的标准分?如何分?汇报交流,教师总结:可以按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钢尺的振动可以算是直线运动中的特例,摆动是曲线运动中的特例。
三、研究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运动(出示教材插图。
)1.提问: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想一想,它们属于哪一种运动方式?2.学生讨论、交流。
3.讲述:拿出课前收集的不同运动物体的照片,将它们归类。
4.小组活动,填写活动记录。
5.汇报、交流。
6.小结: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不尽相同,它们有着各自的运动方式。
四、分析复合运动的运动方式1.出示易拉罐,提问:它是什么形状的?易拉罐的两个底面是什么形状的?2.小组活动:让易拉罐在桌面上运动起来,说出它的运动方式。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教案安排
本教案安排是针对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
以下是具体的教案安排。
第一课神奇的石头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石头的类型和特点,掌握石头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通过PPT、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将石头的类型、特征、用途等介绍给学生,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摸索等方式去感受石头的不同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了解石头的类型和特点,掌握石头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实物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评价:通过PPT分享、学生观察、摸索、讨论和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第二课物体的运动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速度、加速度等,掌握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方法。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PPT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速度的测量方法,并在课堂上组织实验,让学生使用工具实际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重点:学习物体的运动规律、速度、加速度等,掌握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速度的测量方法,同时引导学生重视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对比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评价:通过实验结果表现、学生作业、讨论和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第三课气体的压力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气体的特点和常见现象,掌握气体的压力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介绍气体的特点和常见现象,并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的气压感受,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气体的压力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气体的特点和常见现象,掌握气体的压力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的特点和常见现象,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精神去探究气体压力的本质。
教学方法:实物演示法、实验法、对比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评价:通过实验结果表现、学生作业、讨论和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第四课土壤的特点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掌握土壤的测量和观察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1.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实验能力。
2. 教学内容2.1 单元一:天气变化- 学习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天气现象- 探索天气与季节的关系- 进行简单的天气观察实验2.2 单元二:物质变化- 学习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过程- 了解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性质和特点- 进行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2.3 单元三:生物的生长变化- 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求- 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和繁殖方式- 进行简单的植物观察实验2.4 单元四:人体的生长变化- 学习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 了解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进行简单的人体观察实验3. 教学方法- 示范教学:通过直观的示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
- 实践探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参与到科学实践中,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教学评估- 观察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表现,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观察力。
- 笔试评估:组织小测验或期末考试,检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评估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教学资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实验器材和材料-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投影6. 教学安排- 每个单元约需花费2-3周的时间进行教学和实践探究。
- 每周安排2-3节科学课,每节课时长为40分钟。
7. 教学活动设计7.1 天气变化- 活动一:观察天气- 活动二:季节和天气的关系- 活动三:制作天气预报仪7.2 物质变化- 活动一: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区分- 活动二:物质的溶解和凝固实验- 活动三:气体的扩散实验7.3 生物的生长变化- 活动一: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活动二:植物的繁殖实验- 活动三:制作植物生长记录表7.4 人体的生长变化- 活动一:人体各器官的功能- 活动二:观察人体的生长变化- 活动三:制作人体器官模型以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冷和热》第1课《冷热与温度》教案
第1课冷热与温度【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感受水的冷热差别,形成温度的概念。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放入冷水、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中,比较手指的感觉。
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在小企鹅的追问下很快明白,光凭手指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水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水的冷热需要使用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用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
然后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第二部分,做热水变凉实验,发现水温下降的规律。
热水变凉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过其中的规律。
这一部分重在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与记录的能力,并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热水温度下降先快后慢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究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发现这个现象是由热水与室内空气之间的温差造成的,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测量水温的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即温度计的液泡应完全浸没在水中,且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待温度计液柱稳定后再读数。
为使学生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可以安排学生先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在操作中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第三部分,观察不同种类的温度计,认识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材最后罗列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温度计,通过观察,学生能发现这些温度计虽然在外形、结构上不同,但它们都能测量温度。
在此基础上,认识各种温度计的不同特点和用途,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应该选择不同的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选择的依据与所测量的温度范围以及特殊需求有关。
【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水的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2、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案630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很容易让学生实验结论中总结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
结全本课课文,汇总天文地理知识,知道世界万物一切都在运动中。
课外延伸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一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玩意儿在游动着,飞行员以为这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当他抓到手里仔细看时,却大吃一惊,原来这是一颗射向他的子弹。
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飞机以一定的速度飞行,从背后射向来的与飞机飞行方向相同的子弹在空气中飞行一段距离之后,速度减小了。当子弹的速度和飞机的速度相近时,对飞行员来说,子弹几乎是静止的,顺手就可以抓住。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发挥课外连接的作用,了解更多的知识。
课堂练习
我知道:
观察图片,汇报观察结果,总结运动的特点——位置变化。总结判断运动的方法,认识参照物。
学生自主发言,合作探究。
通过实验观察,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假定不动或静止的。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是不同的。
讨论合作,能够独立找出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通过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向,对问题更好地理解,。
12、用刚才的方法说说,行驶中的轮船上的乘客动了吗?
(出示轮船图片)
学生反馈:行驶中的轮船上的乘客以轮船上的任何物体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行驶中的轮船上乘客以两岸的树木和建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13、出示问题:怎么同一个人,我们一会说他是运动的,一会又说他是静止的,还都有道理,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因为我们两次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看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人体的骨骼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1 骨骼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2.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3.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4.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的作用(二)科学知识1.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2.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3.懂得骨骼有支持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4.知道手骨是由27块骨构成5.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6.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2.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3.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持、保护的作用难点:拼人体骨骼图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学生准备: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2.(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揭示课题:骨骼)请同学们都来摸摸我们皮肤下面那些硬硬的东西,这就是骨骼。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1.实践活动: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2.学生汇报、交流。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骨骼教案B
1. 骨骼【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2.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3.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4.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5.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教学难点】拼人体骨骼图。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人体骨骼的教学模型学生材料:每组人体骨骼拼图若干、羊骨1根、放大镜1个、镊子1个、小锤子1个、实验记录单若干。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都要预先搭建一个钢筋水泥框架。
(出示图片)2. 谈话:与钢筋水泥框架一样,人体内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揭示课题:骨骼)[设计意图:利用大楼的钢筋水泥框架与人体的骨骼作类比导入课题,不仅可以形象地揭示骨骼的结构特点,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骨骼支撑人体的作用。
]3. 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4. 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1. 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里面,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2. 学生交流方法。
3. 提问: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4. 实践活动,并汇报交流。
5. 对照课件骨骼图,介绍骨人体骨骼的构成,学生相应找出自身骨头位置。
小结: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设计意图:课件知识的系统呈现给了学生一个正确引导,同时又请学生用动手摸一摸的方法感知自身骨头的分布,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1.冷热与温度XXXXXX【课标落实】1.本课通过观察现象、认识与学会使用仪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记录与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拓展应用等一系列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立场: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能给与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合作,举行多人合作的探究研究;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气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并意想到人类对产品精益求精以适应自己不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开展的关键因素。
2.本课研究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6.3.1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苏教版】2019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59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一、基本情况分析通过一学年对科学课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强了,但有个别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学习习惯有待改进的。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总课时23课时。
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这一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仍以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事物的相互关系为主。
从探究水平上看,仍以引导探究为主,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
特别是在控制变量、做定量观察的实验上,学生还是第一次,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
从过程与方法上看,学习运用推理,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主要是围绕人体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运动系统的卫生和保健构建而成,主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关节、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二单元《养蚕》是以蚕一生的变化为观察对象的一次亲历活动,主要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
经历动物的一个完整生命周期,了解昆虫和变态的知识,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还是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一个物体在运动,总是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即某个参照系(参照物)课文中称为“参照物体”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是物理学上的重要原理之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这一知识背景下展开的。
意识到物体的运动又是有规律的,只有亲身去研究才能了解这些运动之间是什么样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骨骼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2.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3.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4.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的作用(二)科学知识1.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2.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3.懂得骨骼有支持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4.知道手骨是由27块骨构成5.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6.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2.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3.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持、保护的作用难点:拼人体骨骼图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学生准备: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2.(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揭示课题:骨骼)请同学们都来摸摸我们皮肤下面那些硬硬的东西,这就是骨骼。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1.实践活动: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2.学生汇报、交流。
3.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4.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
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5.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6.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7.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
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8.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9.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
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
10.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11.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12.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
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三)探索:了解骨头的特点1.探索活动:发现骨头的特点。
(1)用放大镜观察石头和鸡腿骨;(3)用锤子轻轻敲打石头和鸡腿骨的表面;(4)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觉一下各自的重量;(5)洗干净手,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思考讨论: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骨和石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活动: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
(建议用多种方法描述骨头的特点)(四)了解骨头的结构1.讲述:骨骼中的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2.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
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五)体验: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看书)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2.学生观察图片、交流讨论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运动;塑造体形、支持躯干;保护内脏器官)3.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颅骨保护着脑髓和感觉器官;胸骨和肋骨保护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重要器官;盆骨等保护和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器官)4.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5.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六)巩固拓展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2.补充: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2)鼻尖中含有软骨。
(3)讲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
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
当人停止发育后,大部分的软骨被骨组织完全代替。
当然,还存在少部分软骨,除了鼻尖的软骨外,在我们的膝盖处还有软骨。
1-2 关节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2.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3.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二)科学知识1.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2.知道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3.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2.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3.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认识人体的几个关节教学难点:关节的运动方式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用来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胶带等物品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1.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 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
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
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
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
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
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三)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1.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4.谈话:你的预测正确吗?请阅读资料: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出示猪蹄、排骨等实物,指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7.完成下列各项活动:(1)转动你的胳膊;(2)推开门;(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4)大幅度甩手;(5)转动你的头;(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四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四)总结拓展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
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1-3 肌肉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肌肉的分布2.能够借助于手臂活动模型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二)科学知识1.知道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约占体重的40%左右2.知道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3.知道人体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实现的4.了解手臂是如何运动的,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舒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己制作手臂活动模型,激发学生对人体运动研究的兴趣2.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3.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手臂活动模型;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三、教学过程(1个课时)(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你们有没有手和脚被冻麻的经历?那个时候你能拿住东西、做出你想做的动作吗?为什么?2.讲述:仅靠骨骼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有肌肉的参与。
(揭示课题:肌肉)(二)了解肌肉的分布及类型1.提问: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2.学生交流。
3.利用电教资料介绍:肌肉的类型。
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三种肌肉的特点。
4.观察人体肌肉挂图,了解人体的骨骼肌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
5.小结:我们的身体上有600多块肌肉,肌肉约占体重的40%。
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6.活动:摸摸自己的身体,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三)观察体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1.探索活动: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1)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个晒衣服的弹性夹子,在2分钟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来回夹紧、松开夹子。
数一数在肌肉疲劳之前你能夹几下。
(2)休息一会儿,然后重复第1步的动作。
(3)思考、预测:如果你用另一只手重复第1步和第2步的动作,那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检验一下你的预测。
2.预测:肌肉是如何工作的?3.活动体验:(1)站直后向前弯腰。
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2)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
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再把手翻过来使劲压,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觉?4.学生交流体验。
5.教师出示手臂活动模型,并观察教学插图,讲解肌肉是如何工作。
6.学生阅读资料。
7.利用视频观察解剖好的鸡翅膀,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
8.小结:手臂上的肌肉通过收缩或者变短、变厚来完成它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