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最新】(1)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教学设计】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冷和热1 冷热与温度2 热胀冷缩3 水受热以后4 水遇冷以后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 地球6 月球7 太阳8 太阳钟第三单元昆虫9 庞大的“家族”10 养昆虫11 探究昆虫的奥秘第四单元繁殖12 用种子繁殖13 用根、茎、叶繁殖14 动物的繁殖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 生物与非生物16 动物的庇护所17 环境变化以后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2021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与实验计划××小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班级:四年级任课教师:×××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具体如下: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苏教版【精选3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苏教版【精选3篇】学校四班级科学下册教案苏教版【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2.设计试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科学学问1.了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缘由(即增大空气阻力)。
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熟悉到科技进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2.培育同学合作与参加的意识,主动进行共享与沟通的品质。
3.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究的精神。
学习成果:估计同学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设计试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了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缘由(即增大空气阻力)。
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进展层次1:不能了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缘由(即增大空气阻力)。
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2:能了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缘由(即增大空气阻力)。
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3:能了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缘由(即增大空气阻力)。
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探究力量:层次 1:不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不能设计试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 2: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不能设计试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3 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能设计试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同学/老师互动目的集中话题老师:先出示降落伞下降的图片或录像。
老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降落伞可以把我们平安的从天上带回到地面吗?同学回答:是由于空气托住了降落伞。
老师让同学争论:降落伞在下降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同学开头争论:争论过后组织同学在图上用箭头标出降落伞受到的地球引力及空气阻力。
探究和调查老师:你们想自己制作一个降落伞吗?同学说:想。
老师:先让同学分组依据具有的材料设计制作降落伞的方案。
学校四班级科学下册教案苏教版【精选3篇】二课程标准: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课题1、骨骼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能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完成骨骼拼图;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作用;科学知识: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知道手骨由27块骨构成;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从外表探究内部物质的意识;愿意把不同物体上的同种物质进行比较;形成实事求是记录和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懂得骨骼的作用及物理和生理特点。
教学准备动物的骨头、骨架模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互动效果简析一、导入1、我们平时吃鱼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被卡到,你知道卡在我们喉咙中的时鱼的什么吗?二、建立骨骼概念1、在于的身体里面我们能够找到骨头,那么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也有骨头吗?2、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什么样的?3、你能形容一下你摸到的身体里面的骨头是哪个部分的?有多少呢?4、你知道我们人的身体里面总共有多少块骨头吗?(它们在身体里面组成了身体的支架骨骼)5、你能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各个部分骨骼拼成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吗?6、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X光片来看见骨骼,通过书上的这幅图,你看到了人的手由多少块骨头组成?三、认识骨骼作用1、在人的身体当中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都是一模一样的吗?2、这些骨头的外形不同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作用,你知道这些骨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吗?学生上台来制模型举例说。
四、认识骨的构造1、很多动物和人是一样的,身体里面也具有骨骼,你们在平时吃一些肉类的时候注意观察过吗?说说看。
2、出示一块鸡腿骨,你们见过这样的这样的动物骨头吗?你能猜到这是动物那个部分的吗?这种骨头在动物的身体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呢?3、你们知道骨头的里面是什么吗?猜猜看。
4、学生解剖观察5、通过实验你看到了什么?6、你能给同学们来讲解一下吗?7、通过阅读课本第4页的知识,你发现有些骨头还有什么作用?课题2、关节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关节的位置;能够在固定关节的情况下发现关节的活动方式和一些作用;科学知识:知道人体上一些关节的位置;了解关节的多种活动方式;知道可以用模型来表示关节。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骨骼》1、骨骼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1.人体骨骼图、硬纸板, 2.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动物骨,3.骨骼模型、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2.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评析】通过建筑工人造房子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从而引入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那就是人的骨骼。
以这样的情境揭示课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使学生联想到骨骼的作用。
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引导学生探究:人体骨骼的结构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和学生一道,探索科学问题,了解科学知识,尝试科学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好基础,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第二单元;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通过一些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技能学习,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那就是提出问题、观察与测量、排序与分类、调查与预测、解释与建立模型、交流与质疑、假设与实验、拓展与应用等。
四、教学基本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水的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2.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
3.通过分析图表,发现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在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连续测量温度,并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玻璃温度计、烧杯、铁架台、夹子、石棉网、三脚架。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我们的科学课堂中来。
这节课,首先请大家阅读一首小诗。
2.出示小诗:夏天,妈妈在阳台上洗了一盆衣服。
糟了,里面有我马上要穿的花裙子呀!冬天,爸爸在院子里提了满满一缸水,水结成了冰。
坏了!咦,花裙子怎么干啦?缸怎么破啦?……3.学生阅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教师引导:同学们,花裙子为什么会干呢?缸又为什么会破呢?聪明的同学一定会知道这些与温度有关。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1单元——冷和热。
5.冷和热究竟与什么有关呢?(与温度有关。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个话题——冷热与温度。
板书课题:1冷热和温度二、探究活动一:感受水的冷热差异,形成温度的概念1.教师出示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和一杯冰水,提出要求:老师这里有三杯水,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热水,还有一杯是温水,请同学们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5秒钟之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比较手指的感觉。
2.出示课本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体验手指插进热水、冷水、温水的感觉。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强调同小组的每一位同学都要进行体验。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准确描述活动的感受,预设:放入热水中的手指再放入温水中,会感觉到冷,而放入冷水中的手指再放入温水中,会感觉温暖。
苏教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第一课:探究水是什么(节选)教学目标:- 了解水的形态和性质-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水的变化和分离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教学准备:- 水杯、冰块、水壶- 幻灯片或黑板- 实验器材:烧杯、、滤纸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通过图片或问题激发学生对水的兴趣,引起思考。
2.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水的定义和形态,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水的特点。
3.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的变化。
如:将冰块放入水杯中,观察冰块融化成水的过程。
4. 教师讲解:根据实验结果,教师讲解融化是水的一个变化过程,并介绍其他水的变化形式。
5.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探究水的分离方法。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指导。
6. 实验报告:收集小组实验结果,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分离方法的步骤和观察结果。
7. 教学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第二课:动物的特征(节选)教学目标:- 分辨和描述动物的不同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教学准备:- 图片或幻灯片- 实物或模型:不同种类的动物、海绵、蛇皮等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不同的动物,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2.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不同种类的动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动物的不同特征。
3. 分组观察:将学生分为小组,给每组提供不同的动物实物或模型。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并记录动物的特征。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观察到的动物特征,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5. 教师讲解与总结:根据学生的观察和讨论,教师讲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帮助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并总结动物的特征。
6. 游戏活动:进行动物特征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教学反思本套教案通过引入课题、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材简介《科学》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共分为四年级上、下两册。
四年级下册共八个单元,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本教案为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掌握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督促学生能够掌握重点知识点。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督促学生了解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共性。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课内外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知识的传授方式和效果;•督促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掌握常见的昆虫的生态特征、群体行为等;•能够对某一种类型的昆虫进行观察和分析。
第二单元环境中的声音•掌握声音的来源、产生、传播和接收;•督促学生认识声音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有关声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三单元空气和气候•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掌握空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能够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的影响。
第四单元感光器官•了解人类的感光器官的构造和功能;•掌握人类眼睛的视觉机理;•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光线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第五单元消失的古生物•了解古生物的基本知识;•掌握恐龙和其它古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消失的原因;•能够对某一种古生物进行深入研究、探究。
第六单元静电现象•了解静电的概念和产生原因;•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规律和实验方法;•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第七单元物质变化•了解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实验方法;•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及其应用。
第八单元食品安全•了解食品安全关注的对象和内容;•掌握食品的基本营养元素、检测方法;了解食品的加工和储存;•能够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并正确进行食品消费。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优质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优质教案第一单元1.骨骼【教学目标】1.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通过拼图,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通过观察图片能够推测骨骼作用。
2.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知道人体骨骼是由206块骨头构成;认识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认识骨的结构与特征。
3.学生很愿意学习相关人体骨骼的内容;能够尊重科学事实进行汇报交流;通过本次学习能善待自己骨骼。
【教学重点】认识骨骼概念。
【教学难点】将零散的骨骼概念建立完整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骨骼模型。
学生材料:骨骼拼图。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提问导入1.请看图片,这是世界第一高楼,阿联酋的迪拜塔(图),高828米,160层啊,老师想问问大家,是什么东西在帮着它支撑而屹立不倒呢?2.学生回答。
3.(看图)对,是钢筋帮着它支撑。
你是怎么知道的?二、深入探究,了解骨骼(一)建立骨骼概念1.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你这么善于观察,观察观察我,这么大个,130多斤,站这,你说说是什么在支撑着我站着不倒呢?2.学生回答4.学生回答5.透过肌肉通过透视原来我们就是一副骨架。
(图)摸摸你们自己的身体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6.学生触摸。
7.你有吗?你有吗?大家都有吗?嗯原来每个人都有这么一副骨架,组成了我们人体的支架,我们把这副骨架称为骨骼!(板书)(二)从作用、成分、个数、组成部分来认识骨骼1.关于这副骨骼你们都想知道点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整理问题类别,分别是:组成部分、名称、个数、作用、成分。
3.解决这些问题都有哪些好方法?那我们现在可以采用什么办法呢?好现在带着你们的问题去找答案吧。
4.学生开始搜索有用信息。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都找到答案了吗?请同学们说说看。
学生汇报,老师总结板书。
6.同学们刚才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自己检索信息,看看我们都学到了什么?7.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画概念图。
8.我们同学真了不起,看,一张关于骨骼的知识网总结归纳出来了。
精选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
精选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第一单、元《骨骼》一.骨骼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2、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耍作用;教学重难点:3、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教学重难点: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2、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3、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牛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教学重难点: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全册)
3、学生制作。
4、学生展示,评价。
板
书
设
计
肌肉
教
后
感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珍爱身体、热爱运动,加强锻炼,意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课题:4、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学内容
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学目标
1、能够针对运动方式说出他们对身体的好处;
2、能够分析某一动作锻炼身体的部位与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意识到体育运动和合理营养对骨骼肌肉的重要意义;
2、珍爱身体、热爱运动,加强锻炼;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改进
一、导入
1、平时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为什么你喜欢这项运动?
二、认识锻炼的作用
1、从你喜欢的运动说说运动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3、小组讨论:开展抽丝活动需要的材料、活动步骤、小组分工、结果预测、注意的问题等
4、集体探讨抽丝方法
先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
接着把蚕茧放在开水浸泡10-15分钟,同时加入配好的小苏打。
再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接着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上。
最后记录测量结果。
5、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活动
各组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放在教师准备好的锅内。
剪开一个茧子观察,再用手碰一碰。
讨论:剪开的茧子能活吗?(做好观察记录)
提问:蚕茧过几天后又发生什么变化?
4、观察蚕蛾
同学介绍蚕蛾及产卵。
强调为保证交配成功可以将几家的蛹放一起。
三、归纳蚕的一生
提问:蚕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
展示蚕的一生的标本。
四、布置作业:记好观察日记,过段时间进行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骨骼》1.骨骼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3.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些无肉的猪骨头供学生观察用;4.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5.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6.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电子幻灯片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2.(电子幻灯片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揭示课题:骨骼)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2.学生交流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第一课骨骼教学内容:课本P2-4教学目标:1、能够对照人体骨骼,完成骨骼拼图。
2、知道成人骨骼由206 块骨构成。
3、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4、知道骨骼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可以制造血细胞。
5、知道骨硬而结实,可以生长。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教学难点拼人体骨骼图教具准备:人体骨骼模型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出示一块骨头),同学们,你知道你的皮肤下面硬硬的东西是什么吗?那就是我们的骨骼。
(板书课题)2、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3、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结构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 每人用力摸一摸自己的身体,看能摸出多少块骨头?2、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三部分——头、躯干、四肢。
分组各摸一个部分能摸出几,看块骨头。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3、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4、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 光照片)5、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 光却可以。
一只手上竟然有27 块骨头呢!6、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7、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比一比:你拼对了吗?8、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人全身的骨头共有206 块。
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三、探索:了解骨头的结构特点1、探索活动:发现骨头的特点。
(1)拿出熟的动物骨头和一块石头和相关观察工具;(2)用放大镜观察石头和动物骨头;(3)用锤子轻轻敲打石头和动物腿骨的表面;(4)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觉一下各自的重量;(5)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观察活动: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4、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1.冷热与温度XXXXXX【课标落实】1.本课通过观察现象、认识与学会使用仪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记录与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拓展应用等一系列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立场: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能给与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合作,举行多人合作的探究研究;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气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并意想到人类对产品精益求精以适应自己不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开展的关键因素。
2.本课研究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6.3.1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冷和热1 冷热与温度2 热胀冷缩3 水受热以后4 水遇冷以后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 地球6 月球7 太阳8 太阳钟第三单元昆虫9 庞大的“家族”10 养昆虫11 探究昆虫的奥秘第四单元繁殖12 用种子繁殖13 用根、茎、叶繁殖14 动物的繁殖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 生物与非生物16 动物的庇护所17 环境变化以后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2021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与实验计划××小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班级:四年级任课教师:×××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具体如下: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②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
③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
④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
⑤作出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册科学包含五个单元,共17课,但是却包含了()个主要概念的分布:1.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发现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3.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当温度升高到 100℃时,水会沸腾,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5.当温度降低到 0℃时,水会结冰,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6.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
7.月球概况,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月相的变化规律。
8.太阳这样的天体叫恒星,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变化规律和视运动轨迹,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9.日晷是古代人根据日影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制作简易日晷,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10.有顺序的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运用文字、数据、图示、列举等方式,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11.通过饲养活动,亲历昆虫一生的几个发展阶段,观察日记,整理日记获取有用信息。
12.通过探究活动,描述种子萌发的情况,学会一些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方法。
13.知道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行为。
14.认识生物的共同特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15.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列举动物依赖非生物材料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16.设计并制作一个鸟巢给鸟儿安家,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
17.思考人类生活生产给动植物带来的影响,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感受现代科技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18.举例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举例出人类的生产、建造等活动引起环境变化,对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坏性影响。
在以上18个涉及的概念中,2、3、7、8、9、11、12、13、16是本学期的重点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掌握的度,既不过于浅显,让四年级学生感觉没有在科学通过探究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学难点,让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并激发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及生活经验来系统、科学的学习本册科学知识,并引导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并思考生活中事物间的联系,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既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与科学思维,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爱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三、各单元设计意图第1单元《冷与热》设计意图:人类生存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幻的自然界中。
冷和热是人类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与冷和热有关的现象称为热现象。
热作为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是人类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生活的第一次实践,从而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对热的利用。
因此,了解、研究有关冷和热的知识,对于学生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冷和热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普遍对其较为关注,并有探究的欲望,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学生会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乒乓球会重新鼓起来等。
人们对冷热规律的利用,如加热、制冷、散热、保暖等,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需求,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充分利用实验、数据、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温度、热胀冷缩、物态变化等科学概念,以掌握热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也为小学高年级学习热传递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材设计了一系列典型实验活动,这些活动新颖丰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连续收集数据、绘制曲线图、分析解释、大胆想象等多项科学技能,以及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此外,在小学阶段,学生要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
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设计意图: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
这三类天体占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以上。
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如日影长短和方向的变化、昼夜交替现象、四季轮回现象以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等。
对这三类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贯穿了整个人类自然探索史。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形状、关注月相变化规律、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发现并应用阳光下影长的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的、渐进的,对这些天体的认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及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总结出规律,结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日晷和圭表等计时工具,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
这些活动将进一步结构化学生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知,拓展学生对地球形状探索史的认知、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同时将我国古代计时工具——日晷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推荐给学生。
第3单元《昆虫》设计意图: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动物群体,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还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大“家族”。
这个“家族”的踪迹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广泛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因此,引导本年段学生以昆虫为对象开展探究活动,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知道昆虫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再合适不过。
学生大都有捕蝴蝶、捉蜻蜓、养蚂蚁的经历,他们对昆虫并不陌生,但是对昆虫的共同特征及其在生命周期内的变化,他们的认知存在着模糊和不确定。
比如,会有凡是虫子都是昆虫的片面认识,知道昆虫有腿但说不准有几条腿、腿长在什么位置,等等。
因此,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偏差,形成清晰、完整的昆虫概念,完成阶段性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单元以“昆虫”为题,延续了低年段的学习方式,强调在亲历中发展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饲养、实验探究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在发展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本单元也是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的深入,再次呼应“像科学家那样”的教材主线,为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一次实操机会。
第4单元《繁殖》设计意图:繁殖的意义在于使子代继承亲代的特征,使生物得以繁衍生息。
作为传宗接代行为的繁殖,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更是生物种群存在、延续的必要手段,它与生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周期。
同时,多种多样的繁殖方式,也是生物多样性和我们给生物分类的重要依据。
因此,有必要在小学中年段,指导学生认识有关繁殖的重要现象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对繁殖建立完整的认识。
在本单元之前,本套教材已经指导学生认识过多种多样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的一生,学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和认识,但缺少繁殖这关键而重要的一环。
学生对动植物的繁殖有兴趣,但存在一些认知偏差,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纠偏并满足其求知欲。
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找出一种原因、想出一种方法、了解一种形式,这属于线性思维。
在现实生活中,仅有线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多角度的发散思维。
因此,本单元试图通过植物用种子繁殖和用营养器官繁殖、动物的卵生和胎生等,引导学生在了解事物的多样性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增长知识和智慧。
本单元将知识建构与满足求知欲相结合,关注思维发展,引领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指导学生借助图表记录实验现象,为后续顺利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水平做铺垫。
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设计意图:自然界的事物由生物与非生物构成。
生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中的非生物,生物会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改变,同时,生物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加剧了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
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对生物特征的已有认识,形成关注生命现象的积极态度,理解非生物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生物和环境只有和谐相处,才能相对稳定地处于平衡状态,这正是目前人类所倡导的和谐、低碳的科学生活观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技能和探究技能,如比较、概括、推理、观察、记录、调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