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二次联考测试题
2010届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部分
2010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本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我国古代对年龄称谓有专门的术语,如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
那么笄鬓和弱冠分别指()A.女子十四男子十八B.女子十四男子二十C.女子十五男子十八D.女子十五男子二十13.经济立法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见证,那么“盗马者死,盗牛者加”。
这项立法最早出现在()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14.《北史·魏书》载:梁朝使者陈庆之护送魏北海王元颢回洛阳,返回后感叹道:“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这反映了()A.洛阳是南朝士族活动的中心B.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强C.南北朝时期洛阳的商业繁荣D.南北朝末年士族势力衰落15.著名史学家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写道:“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向、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
……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关于形成唐宋文化的不同特点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A.唐朝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B.唐朝国力强盛,实行开明外交政策积极对外交流C.两宋积贫积弱,遭到周边少数民族的围困与进攻D.两宋内忧外患,政府的政策由开放逐渐转向闭关16.下表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份国库储备统计,从中能够得到的准确信息是()A.国家安定繁荣,库存盈余增加B.商业贸易兴盛,贸易总额增加C.国家内忧外患,军费不断增加D.对外贸易发达,关税收入增加17.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作用,反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历史的麻木状态唤醒似的。
”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C.鸦片战争期间爱国官兵的抗战D.新思想的萌发18.《抗日三字经》在抗日战争时期广泛流传,其文如下:“人之初,性忠坚,爱国家,出自然。
201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二真题以及答案
201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二真题以及答案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土德13.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
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B.采用了新的材质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D.铸造技术更精良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15.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
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16.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
”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斟酒相劝。
”从中可以得知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17.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只用一班人,才是道理。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18.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19.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映新中国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20.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C.议会拥用绝对权力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1.法国人克雷夫克夫18世纪70年代写道:“我可以给你指出一个家庭……他的妻子是荷兰人,儿子和法国人结婚,生了四个孩子,都娶了不同国籍的妻子……这里把所有国家的各个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她所描绘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A.英属北美殖民地B.法属美洲殖民地C.西属美洲殖民地D.荷属美洲殖民地22.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
2010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检测考试试题9
北京市崇文区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统一练习文科综合能力试题·历史部分2010.5第Ⅰ卷(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天人感应”学说D.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回答13、14题。
13.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上述观点能够用来评价()A.中体西用的思想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14.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
导致这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B.西方文化成果的先进性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不断涌入中国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工业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回答15、16题。
15.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毛泽东如此高度评价二人是因为他们()①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③都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④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6.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
”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D.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17.198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来华访问时,送给邓小平的礼物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章和证券样本,而邓小平回赠了他中国刚刚上市的上海飞乐音像公司的股票。
上海部分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二次联考(历史)
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对各家史书的体例、编撰方法、笔法评断得失优劣,为中国史学特色之一。
下列体现这一特色的著作是()A.《史通》B.《史记》C.《通志》D.《资治通鉴》2、就传统社会而言,中国社会的阶级(等级)区别,不及欧洲和日本明显,其主要原因是()A. 商业经济的繁荣B. 学校教育的发达C. 科举制度的实施D. 民族融合的成功3、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C.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D.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棉布4、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度5、北宋司马光写到:“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在历史上洛阳曾经是下列哪些王朝的都城①东周②西汉③三国时的魏④北魏⑤北宋()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⑤ D.②④⑤6、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7、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
“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A.西周 B.西汉C.唐朝 D.北宋8、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个趋势,人民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这里的“她”是 ( )A.古代印度 B.罗马共和国 C.古代雅典 D.古代埃及9、一位十八世纪的历史家,在一部名著中探讨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指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乃是“野蛮与宗教的胜利”的结果。
【大纲版】2010届高三下学期测试(文综历史部分二)
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高三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测试(2)[原人教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题4分,共140分)12.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的避讳,就是出于对某些人物的尊敬或畏忌,不敢或不愿直呼其名,涉及到这些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
下面属于这种现象的是()A.秦始皇改正月为端月B.东汉时把刺史改为州牧C.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13.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前言、引论中说:“中唐以来之社会,……常易招致‘王室’与‘政府’之娇纵与专擅……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据此,我们作出的合理推断有()①明朝以前的“政府”并不完全统属于“王室”,明朝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②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历经六百多年后被废除③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④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并非专制社会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14.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记载,但……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中国全史·商贾史》)。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现象多,是因为唐宋对“市”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突破了B.“营商致富的动机”包括经商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或用于子女科举入仕C.“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指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D.造成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15.下表是《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四川省成都市201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部分)
成都市2010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页至6页,第II卷7页至14页。
全卷共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注意事项:1.答案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第II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12.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妇女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的起源与我国古代“牛郎和织女”的美丽传说密切相关。
这一节日形成和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是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牛郎织女优美传说的无穷魅力C.人们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D.中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13.下列有关于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西周时期开始出现铁制农具B.秦汉时期已用柔化技术处理铸铁C.魏晋南北朝时期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D.隋唐时期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14.下列机构或职官,在职能和权力上存在相互牵制关系的有①唐朝中书省与门下省②宋朝统兵将帅与枢密院③元朝中书省与枢密院④明朝五军都督与兵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5.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其含义是A.开垦土地,治理水土流失B.设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C.地方官员实行“三岁一易”的流动制度D.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代替土司长官文物是物化了历史,很多文物具体形象地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
回答16~17题。
16.梁启超阐述“法者天下之公器,是天下之公理”观点的《变法通议》发表于17.右图为四川省达州市档案馆珍藏着的一件革命文件,其上端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军临时供谷证”,下为红色的“乾谷伍拾斤”5个大字。
盖有“主席毛泽东”及“财政人民委员部部长林伯渠”两枚红色印章,全部为繁体字。
2010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检测考试试题1
广东省茂名市2010年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2.右边这幅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先进的纺织技术13.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14.下列事件和现象,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①洋务运动②太平天国运动③辛亥革命④实业救国思潮A.①②③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5.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出现明显加快的趋势,以下各项不能说明这一趋势的是()A.商品经济的出现与发展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C.《临时约法》的颁布D.共和政体的建立16.近代以来,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A.鸦片战争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教育的重大举措有()①实施“教育大革命”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③恢复高考制度④颁布义务教育法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18.下面是《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表,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是()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C.土地改革的完成和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确立D.改革开放和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它的本质含义是强调()A.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创造了万物C.人是唯一可以衡量万物的工具D.人的价值20.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宣布:“任何人不得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贵族头衔。
”这一规定的目的是()A.反对君主立宪制政体B.否定等级制度C.维护共和政体D.维护私有财产21.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共同点不包括()A.都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基础B.都有利于本国近代化的发展C.确立的途径都相同D.议会都拥有立法权22.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带答案)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位于辽西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约公元前2000~前1500年),以鬲、甗、鼎为代表的三足器占据了陶器群的主导地位,个别器物还发挥着礼器的作用,与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同类器物相似。
该考古发现A.印证了区域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B.说明文化融合促进了国家的统一C.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D.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2.两汉时期,文人献赋盛行。
西汉武帝时,如有天子出巡、游猎、求仙等行为,司马相如、扬雄等文人往往献赋加以讽颂。
东汉建都洛阳后,一些关中遗老仍然盼望朝廷能够回迁长安,对此,班固上《两都赋》加以驳斥。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B.文人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C.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D.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政策3.据《唐六典》记载,唐朝在西域广置屯田,玄宗时始由节度使兼任营田使,不少地方出现“禾菽相望”“良田数十里”的繁荣景象。
由此可推知A.屯田为唐朝驻军西域提供物质保障B.西域地区从唐朝开始隶属朝廷管辖C.节度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地方监察制度的完善推动边疆开发4.下列关于宋代科举制的记述,集中反映出这一制度D.优化了官僚队伍总体结构5.明清时期,儒贾兼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尤以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最为显著。
时人曾说道“业儒服贾各随其矩,而事道亦相为通”。
上海市十校联考二历史
上海市十校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示意图,其演化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④②③D.②③④①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3.与前代相比,宋代藏书家的人数大增,藏书数量最多者超过十万卷。
与之相关的因素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科举制的影响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D.印刷术的进步4.北宋理学家邵雍曾发出这样的赞叹:我幸福,因为我是人,而不是动物;是中国人,而不是蛮族人,……我幸福,因为我生活在全世界最美好的城市洛阳。
邵雍的赞叹源于当时()A.国家的大一统B.经济文化的繁荣C.民族关系的融洽D.思想的自由5.“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始皇在位时,修建了庞大的皇陵,兵马俑坑是其陪葬坑。
从当时的形势看,俑坑的朝向最有可能是()A.坐北朝南B.坐南朝北C.坐西朝东D.坐东朝西6.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观众领略了“秦皇汉武”的风采。
银幕艺术往往真实与虚构并存。
下列电视剧情节中与史实不符的是()①《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的战争场景炮声雷动②《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③《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④《台湾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8.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
2010届高三历史下册重点中学联考试题
2010年安庆市高三第二学期重点中学联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128分)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4分,共12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西周的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实际上A.打破了原有的部族组织 B.重新任命了部族首领C.重建了新的生产关系 D.促进了华夏民族融合13.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钱穆所说的“制度”是A.荐举制 B.封邦建国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14.“制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一现象,最能说明明清时期的江南手工业A.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B.地区、行业间的社会分工发展C.织造技术领先全国其他地区 D.产品商品化程度比较高15.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文中的“他们”是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16.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
其中“第一次巨变”是指A.由闭关走向开放 B.由专制走向共和C.由落后走向富强 D.由愚昧走向科学17.“一些思想家仍是传统的基督徒,而有些人渐渐成为无神论者。
”这一现象发生在A.古代希腊B.文艺复兴时期C.宗教改革时期D.启蒙运动时期18.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说道“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
这倒不是说我这个人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其实选举谁都差不多。
”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美国A.两党的意见趋于一致 B.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C.国民的民主素质比较高 D.所谓选举,不过就是做戏19.恩格斯说:“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这点可以由下面事实证明,即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
2010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
南通市通州区2010届高三联考试卷历史试题(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卷纸上。
2.交卷时只交答题卡和答卷纸。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B.祭祀天地神祗C.宣扬君权神授D.报答天地之恩2.2008年7月,《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开幕,重新定义的新“四大发明”——丝绸、青铜、造纸印刷和瓷器首次集体亮相。
下列关于新“四大发明”史实的陈述正确的是A.甘肃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说明西汉时期的纸张主要用来绘制地图B.明代嘉兴机户沈大德使用花楼机,大大提高了丝织品的质量C.司马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等说明了我国尚周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达D.唐朝制瓷业分工细,品种多,开元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3.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B. 增设机构,独立施政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4.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望,后者提倡思想自由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
上述观点正确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5.2010年是农历的“虎年”,右图是“虎年”剪纸画。
对该画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字体设计具有甲骨文的象形特征②是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③是风俗画的具体体现④体现了秦汉工笔重彩的风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作为晚清状元,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但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开始每况愈下了。
2010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
2010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那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A.秦汉三公制 B.隋唐三省制C.宋代三司使制 D.元代的中书省制2.西藏史籍《萨迦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行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吐蕃的大喇嘛,元世祖让他主持宣政院)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行省付于八思巴。
”以上材料表明①西藏已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②元皇帝重视利用宗教来进行统治③八思巴是西藏地方的宗教领袖和行政长官④八思巴也是元朝中央政府中的高级官员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3.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 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C.走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虚伪的反映4.安徽是太平天国的主战场,英勇的安徽人民始终用自己的鲜血支持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下列太平天国的革命活动,发生在安徽的有①三河镇大捷②太平军北伐③太平军抗击英法联军④陈玉成、李秀成联合攻破江南大营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右图是法国明信片上列强瓜分中国的漫画,这幅漫画的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6.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
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B.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D.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7.下列诗句最能恰当地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发展状况的是A.小荷才露尖尖角 B.忽如一夜春风来C.千呼万唤始出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8.右图是一张辛亥革命后街头剪辫子的照片,由此可以获得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是①首开“断发易服”之风气②当时剪辫子被视为是革命的表现③革命已波及到社会生活层面④革命党人的这一举措得到社会各阶级的大力支持A.①②③④ B.①④C.①②③ D.②③9. 关于中国革命的斗争形式与道路的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或几省的胜利。
2010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检测考试试题3
揭阳市2010年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高考模拟考文综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4分共140分12.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
下列表格属于史学研究的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13.明代冯梦龙编著的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叙述了临安城内小商贩卖油郎朱重与王美娘相爱、历尽坎坷终成眷属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出明清小说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风格,该故事和其文风的出现,主要是因为: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③包办婚姻逐渐废除④政府鼓励商业活动A.①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14.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梭伦 D.彼特拉克15.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A.科学技术决定论B.传统的夷夏之辨的观点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16.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17A.1765年 B.1870 年 C.1915年 D.1970年18.东欧国家动荡不安的1989年,法国在进行它的200周年国庆纪念活动,7月14日,他们用飞机洒下了法国人引以为豪的“献给人类文明的礼物”,这一礼物应该是A.电影拷贝 B.《拿破仑法典》 C.《人权宣言》 D.印象派名画19.最符合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所戴军帽的帽徽的是A B C D20.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A.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体制 B.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21.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2010~2011学年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考试试卷
2010~2011学年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考试试卷姓名班级成绩一,选择题(24题,共48分)1、(2010年5月浙江省温州市三模12题)图6是一幅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这一政府架构当始于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康熙帝2、(2010年湖南省衡阳市三模)天下闻名的天安门城楼其城台设五个门洞,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下列对这种建筑设计风格最为合理的解读是A.这是明清时期工匠的率性而为B.这主要是为了体现一种对称美C.这体现着皇权至上D.这是礼制、秩序和美的完美结合3、(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15题)漳州市漳浦县存有一块明代的青石碑。
石碑额首正中竖刻“皇帝敕谕"四字楷书,正文区刻着“御马监太监邓原,今特命尔前去镇守福建地方,兼管银场,抚恤兵民,操练兵马,防御贼寇,……弘治十年正月二十七日”。
(注:弘治1488—-1506)此石碑内容可用于研究A.君主专制的加强B.资本主义的萌芽C.“海禁”政策的实施D。
西欧殖民的侵扰4、(2010.安徽省寿县一中模拟)中央官制和政府机构的改革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下列措施既能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又能提高行政效率的是A、秦始皇虚设太尉,直辖兵权B、康熙帝以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同掌中枢C、隋文帝设立三省,同为宰辅D、宋太祖实施更戍法,疏远将兵关系5、(2010.安徽省凤阳新世纪高考补习学校月考)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
专制皇权 B。
中央集权 C。
监察权力 D。
对农民的控制6、(2010.安徽省凤阳新世纪高考补习学校月考)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7、(2010.安徽省凤阳新世纪高考补习学校月考)下列是对右图铜权[注: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和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诏文]观察所得出的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
2010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二次联考测试题
2010年福建省宁德三县市一中201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第Ⅰ卷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段论述当出自()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14.“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这段话可能出自()A.秦始皇 B.唐太宗 C.朱元璋 D.康熙帝15.乾隆皇帝时期显赫一时的巨贪和珅,在乾隆帝逝世五天后就被嘉庆帝下谕宣布革职、下狱、抄家,还被列出犯了20条大罪,其中有“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
”该材料反映了() A.和珅生活腐化 B.清朝皇权的独尊及君权至上C.和坤犯上作乱 D.嘉庆帝励精图治和整肃纲纪16.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剐市。
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 D.自由主义1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民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最高 B.产品仅供国内消费C.生产形式以大作坊生产为主 D.生产技术主要来自实践经验的积累18.拿破仑三世时,修建了枫丹白露博物馆中的中国馆其中收藏的文物大多是从中国掠夺的,与此相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37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宣言称:“……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
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抱必死之决心,……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
”材料反映信息不包括() A国民政府宣言强调维护国家民族独立B.对全国持久抗战起了积极作用C.国民政府发表宣言不再抗战D.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0.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最准确的理解是() A.中华民族全民族意识的凝聚和全民族的抗战,首次充分得到了体现和验证。
2010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二次学生学业调研抽测试题
重庆市万州区高2010级第二次学生学业调研抽测试卷(文综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满分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考号等填在机读卡和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和机读卡。
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请将机读卡对应题号上的英文字母用2B铅笔涂黑。
4.第II卷各题的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汉书》记载:“边长老言,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
其中“匈奴失阴山”是指A.汉武帝时派军大败匈奴B.窦固、窦宪打败北匈奴C.秦始皇派军夺取河套地区D.汉武帝颁行“推恩令”13.自古以来,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
下列成就,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走向成熟的是A.十九年七闰原则的确立B.“太初历”的制订C.《大衍历》的制订D.《授时历》的编定14.下列有关隋唐社会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女装流行袒胸窄袖B.人们发明了馒头和油饼C.不少国外蔬菜引种到中国D.高型家具基本形成,人们垂足而坐15.一件文物能反映多方面的历史信息。
通过观察,下组中国古代文物能共同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汉字的历史演变B.中外交往的盛况C.手工业的发展水平D.农耕的生产方式16.下列地方行政机构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猛安谋克②安西都护府③土知府④台湾府A.②①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③②④D.③②④①17.以下为清代某时段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①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②人口增长缓、土地种植面积缩小使农业税额徘徊③商品经济活跃④清朝经济结构转变为以工商业为主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③④?B.该时期近代工业已为重庆经济的主体C.重庆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D.20世纪初重庆的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19.红歌是革命历程的真实写照。
2010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二次质检试题
合肥市2010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指定位置;核对条形码上本人的姓名和准考证号码,无误后,将其粘后在指定的方框内。
2.非选择题答题书写要工整,字迹清晰。
修改答案时禁止使用涂改液或涂改胶条。
3.请在题号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题号指定区域以外答题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人将答题卷收回,试卷不收回。
第Ⅰ卷(共128分)12.下列中国画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是A.《夫妇夜饮图》B.《洛神赋图》C.《墨梅图》D.《送子天王图》13.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进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会出现于A.西汉B.北宋C.南宋D.明清14.“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与材料中“议约”有关的侵华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5.某电视剧有一庆典场景:市领导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人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所说的“伟大胜利”指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C.对手工业改造的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16.“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其“不成功”的共同原因是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D.遭遇了西方的经济封锁17.下图反映了中国农村历史巨变,其原因是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②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变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④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投人A.①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8.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福建省宁德三县市一中201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第Ⅰ卷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段论述当出自()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14.“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这段话可能出自()A.秦始皇 B.唐太宗 C.朱元璋 D.康熙帝15.乾隆皇帝时期显赫一时的巨贪和珅,在乾隆帝逝世五天后就被嘉庆帝下谕宣布革职、下狱、抄家,还被列出犯了20条大罪,其中有“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
”该材料反映了() A.和珅生活腐化 B.清朝皇权的独尊及君权至上C.和坤犯上作乱 D.嘉庆帝励精图治和整肃纲纪16.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剐市。
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 D.自由主义1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民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最高 B.产品仅供国内消费C.生产形式以大作坊生产为主 D.生产技术主要来自实践经验的积累18.拿破仑三世时,修建了枫丹白露博物馆中的中国馆其中收藏的文物大多是从中国掠夺的,与此相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37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宣言称:“……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
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抱必死之决心,……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
”材料反映信息不包括() A国民政府宣言强调维护国家民族独立B.对全国持久抗战起了积极作用C.国民政府发表宣言不再抗战D.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0.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最准确的理解是() A.中华民族全民族意识的凝聚和全民族的抗战,首次充分得到了体现和验证。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再次得到了明证。
C.抗战的胜利,为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奠定了基础。
D.抗战的胜利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机遇。
21.有史学家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全球分裂”主要是指() A.政治纷争加剧 B.军事对抗升级C.文化差异加大 D.贫富差距拉大22.自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种人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居民,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A.欧洲的殖民扩张 B.土著居民的减少C.种族之间通婚 D.大量战争移民出现上表所反映现象的物质技术条件是() A.市场经济体制被各国普遍接受B.化学工业的建立C.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D.内燃机的发明24.联合国成立初期一度受到美国的控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摆脱了被少数国家操纵的局面,但20世纪90年代末期又遭到美国的挑战。
联合国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苏联从逐渐强大到解体 B.美国一度衰落又重新强大C.第三世界崛起并逐渐强大D.国际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第Ⅱ卷【必考部分】38.(37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
“光荣革命”就是这种模式的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材料二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个人统治的确立表明……王权复兴,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爱国君主”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现实。
此时,“国王的政治优势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他的意志就是对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议会两院中都拥有压倒多数……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
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下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
——《美国政治史》材料三“不过在从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政变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初叶,这一百多年间,英国的政治制度、议会制度还远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可言,议会的地位上升了,但是议会的成份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议会还一直把持在土地贵族、王权的手里,贵族们独霸议会的这个局面是从中世纪一直沿袭下来的。
1688年的妥协,并没有改变这种政治力量的对比。
……”——程西梅材料四1832年6月,英国通过议会改革法。
其重要内容之一,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议员名额,有143个衰败选区或被取消,或减少了议员名额,在新兴的地区和工业城市新设了40多个选区,使工业资产阶级能够向议会选派代表。
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放宽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增加城乡选民人数,全国选民约增加30万,由1831年的51万增加到81万,约占全国成年人口8%,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了议会,从土地贵族手里争到了部分政治统治权1832年以后,英国议会还在不断地进行改革。
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英国走上了完全经济自由的道路。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通过、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并实行单议席选区制。
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
到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世界近代史》(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的理由。
(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乔治三世统治时期英国政治的特点。
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12分)(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15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英国政治变革的认识。
(4分)【选考部分】41.(15分)历史请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方田均税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均税,是对清丈完毕的土地重新定税,做到:纠正无租之地,使良田税重,瘠田税轻(注:秋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以收钱为主或折纳绸、绢、绵、布);对无生产的田地,包括陂塘、道路、沟河、坟墓、荒地等都不征税;一县税收总额不能超过配赋的总额,以求税负的均衡——摘编自周泽民《北宋方田均税》材料二:1873年7月,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缴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
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
政府还按地税的l/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一律用货币交纳——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政府实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
(6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地税征收上具有哪些特点?(6分)指出地税改革对日本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3分)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霍布斯认为,人们在组成国家后已把全部自然权利转让给了主权者,既然君主是主权的体现者,国民的总意志,那么他的利益便理所当然地体现了臣民的利益,他本人就是全体臣民的化身。
如此,则臣民对君主的任何反抗都意味着对自己的反抗材料二:洛克以为,那种关于把全部权利上交给主权者的主张荒唐得近乎滑稽。
人们组成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财产和安全,如果把一切权利都转让了出去,使君主有权任意处置自己的自由及生命,那么这与自然状态下有何区别?这等于是为了防止臭猫和狐狸的侵袭,却甘心被狮子吞噬,甚而还以此为安全!天赋人权绝不可转让或遭剥夺,保护这些权利正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抹煞人权的国家没有存在的意义,而侵犯人权的政府即是暴政、专制——以上材料均摘自陈绪纲《读(社会契约论)》(1)材料一、二中霍布斯与洛克论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3分)他们的观点有哪些不同?(6分)(2)为防止出现“侵犯人权的政府”,孟德斯鸠在材料二洛克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学说?(2分)结合中外相关史实,指出这一学说的历史作用(4分)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柏拉图与孟子是同时期的伟大思想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有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领着其它部分。
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
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
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摘自石上泉《永远的柏拉图——评(理想国)》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摘自《孟子》(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创作《理想国》的时代背景。
(6分)(2)据材料一、二,指出柏拉图与孟子两人主张的相同之处。
(5分)在未来社会的设计方面,柏拉图和孟子的主要着眼点有何不同?(4分)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参考答案13——24 ABBBDBCADACD38.((1)沿袭传统是指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传统;变革的含义是光荣革命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形成奠定基础,逐渐实现民主(议会权力凌驾于君主权力)法治。
(2)特点:君主权力增强(君主成为国家权力重心);内阁名存实亡;政党活动遭到压制;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议会中专制保守势力占绝对优势(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英国对外殖民扩张、镇压北美独立战争以及对法国战争需要强有力国家权力;王权(专制)思想依然存在(影响深远);(3)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议会体制日益腐朽;自由主义思想形成发展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议会改革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4)改革是实现政治变革的一种手段(途径);政治民主化是政治变革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的实现是曲折的历史过程。
41.(15分)历史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理念:节制,中庸和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分,要求按顺序回答)(2)同:都废除贵族特权,并按等级享有政治特权。
(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商鞅变法按爵位高低享有政治、经济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