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期”知识的引入与民国时期青年研究
风靡一时的《青年知识》半月刊
风靡一时的《青年知识》半月刊■童式一惟一取得登记证的进步刊物刘晴波到上海后,去了一家私立中学教书。
我和牛沦仙(负责《大学新闻》出版发行)则住在他亲戚所办公司的写字楼里,白天办公,晚上打地铺睡觉。
其间,我们召开了两次《大学新闻》通讯员会议,认识了以钟沛璋(中共地下党员)为首的一批上海进步学生,并在上海邮局租用了信箱,供通讯联络使用。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让共产党在重庆出版《新华日报》是极大的错误,规定原在大后方出版的报刊必须重新登记,才能在京、沪出版。
由此,《新华日报》尽管在南京已有社址,却未能重新登记,不能出版。
在上海,《中国学生导报》《大学新闻》同样无法重新登记。
惟有《青年知识》因冯雪峰出面,疏通关系,才以学术刊物的名义取得了登记证。
《大学新闻》复刊不成,青年组的朱语今通过关系,为我找了一份工作,到基督教刊物《天风》杂志任助理编辑。
一次,杂志刊登了一则基督教爱国民主人士反对中美通商航海条约的简讯,被认为是“美国人办的杂志骂美国人”,引起一场风波。
而后,杂志社以“不是基督徒,不◇1947年3月5日出版的第7期《青年知识》两报一刊(杜子才负责的《中国学生导报》,刘晴波、童式一负责的《大学新闻》和蔡仪负责的《青年知识》——编者注)转移到上海出版。
6月,报刊有关人员抵达上海。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中共中央南方局也迁至南京,改称南京局。
当时,南方局青年组组长刘光有一个想法,就是把上海作为领导国统区青年运动的宣传基地,把青年组领导的后,在上海出版了两期。
由于偏重学术、理论,脱离青年的生活与思想实际,销路并不好,亏损严重。
加上主持工作的蔡仪因教务繁忙,无暇兼顾,杂志面临停刊的局面。
朱语今在写给冯文彬的信中说:“《青年知识》是我们惟一取得登记证的刊物,如果就此停刊,实在可惜。
”刘晴波知道这个情况后,提出建议:“是不是可以把刊物交给上海同学主办,我们给予协助?”朱语今同意了。
我立即找到钟沛璋商量,他请示了上海学委副书记吴学谦,获得批准。
对民国国民体格状况的探讨
表 4 9 3年中国大学生病象表[ 1 3
病 类
眼病
统计
1 7 60
病 类
齿 病
统计
i7 4i
病类
喉病
统计
75 7
皮肤病
肺 病
54 4
21 4
背弯 曲
耳 病
36 9
21 3
以发现很多的问题。
痔疮 传染病
12 4 2 8
也。 日而为宗教家 , 他 焉能投迹育荒 , 守死善道也。 日 他 而为实业家 , 焉 能思宵 百艺 , 排万难 , 冒万险 , 乘风破浪 , 制胜万里外也 。纨垮 子弟 , 遍 于国中朴茂青年 , 等诸麟凤 , 以此角胜世界文 明之猛兽 , 欲 岂有济乎茫 茫禹域 , 日 来 大难 。” 可见当时国民体格 十分赢弱 , 令人担忧。
绩, 群众体育也得 到了进 一步的提高。但是在 1 9世纪末 , 由于 甲午 战 争丧师辱 国, 国人震恐 , 整个 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 中, 以致到 民国国民 党统 治时期 , 民不聊 生 , 国民体质 严重下 降 , 国人竟 耻笑 中国人为 外 “ 东亚病夫” 成为我们中华民族 的耻辱历史 。当时有无数有志之士 , , 提
表 2 各 国 国 民 寿命 调 查 表 …
体格是指人体的形态结构方 面,包括 了人体生 长发育 的水平 , 身
体的整体指数与 比例 以及身体 的姿态 。… 限于条件 , 民国时期 的体格
国 别
澳国l 美国l 国I 国 英 法 德国 本 国 日 中
平 每 均 命岁 52 92 8 52 42 37 0O 均 人 寿 ( ) . l. l. I _ 48 49 3O 50 3 5 47 . . . 4 43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是一名爱国民主社会活动家,他创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尤其是他的职业教育思想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黄炎培也因此被尊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和奠基人。
其生于1878年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
正处在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社会末期,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思想发生激烈碰撞,因此,青年时期黄炎培既受到“仁民爱物”的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又同时受到来自西方教育思潮的影响与冲击,无形中逐渐形成了他的爱国民主教育思想。
他目睹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与千万爱国有志青年一样,立志报国,他选择教育救国的道路,并付诸实践,他奔走大江南北,又远行亚欧美各国,深入实地进行教育教学考查研究,并进行系统思考总结,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大职业观,尝试构建中华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首先,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之大职业教育观,深受大教育家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的观点影响。
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具有救国救民先进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断探索复兴中华的道路。
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作为知识分子报国爱国一种新渠道,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萌发起点,一般学术界研究认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就有相关萌芽。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令国内先知先觉们崇拜且羡慕不已,急切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崛起。
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达到强盛国力,想通过强大自我来摆脱西方各国的压迫,从而继续维持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洋务派试图通过引入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各种新式的“实业学堂”培养能够操作和使用先进技术技术性人才。
洋务派想通过洋务运动此举实现富国强民、巩固国本之目的,这便是中国早期职业教育的雏形。
其次,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纷纷挣脱了封建统治的束缚,从而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受到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波及与影响,以及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与重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被内部变革环境裹挟着向前发展,外部变局促使中国的近代化被夹裹着快速向前推进。
青年研究和中国青年研究
青年研究和中国青年研究,关键词“代际关系”,核心期刊,近五年共22篇;研究主题: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发现,“父母逼婚”现象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代际之间关于婚姻问题的一种冲突,是一种“中国式的婚姻焦虑”。
1、在当前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当中,人们普遍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在于处理好人类的代际关系,而代际关系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实现代际平等。
其依据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我认为,代际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但笼统地提代际公平是不够准确和不足以解决代际关系问题的,这只是体现了一种利己不利人的未来取向。
可持续发展中的代际关系应该包括代际继承和代际创造,这也是利己又利人取向的体现。
(宏观的社会层面)2、(微观家庭方面)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化,现实背景。
我们青年人这一代个体本位思想,接受着新的思想,而我们父母这一代,传统思想,家本位,一个开放的社会或当社会急剧变革时期,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经历不同,从而使各自组群中心观(或称群体中心观)较为悬殊。
不同代的人各自具有以自身群体为中心的价值观。
他们对同一现象或一系列社会现象会有不同的看法。
两代人之间这种认识上、价值观念上的明显差异,通称“世代隔阂”或“代沟”。
(例子:父母皆祸害父母逼婚。
)3、代际理论是描述和研究不同代的人之间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和冲突的理论。
代沟和代际冲突一般出现在社会巨变的环境下。
近代中国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在这一时代曾出现了许多思想代沟和代际冲突。
“代”指的是一定社会中具有大致相同年龄和类似社会特征的人群,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性。
不同代人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
我们把这种差异称作“代差”或“代沟”。
代际差异广泛地存在于人类历史、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巨变时代中。
书山有路前仆后继教育“启蒙运动”:民国新女性的诞生
/民国初年北京的女子住宿学校中,学生正在课堂上接受教育,由美国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Sidney D.Gamble)摄于49仃年至1919年间回首百年,中国女性有两次“遭遇解放”,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里在男性先驱者们的疾呼呐喊中被“启蒙”、被“解放”;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法律制度保障中被“解救”、被“解放”。
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之间横亘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但这距离似乎又在“五四”的“精神解放”中一夜跨过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人身解放”中一夕消弭了。
然而,制度可以提供保障,观念的进步却不可一蹴而就,浮出历史地表不过百余年的中国新女性走过的是一条更为崎岖、艰险的道路,她们既要与男性共同承载民族家国的命运,又要独自探索女性心灵的成长。
COVER STORY书山有路前仆后继教育“启蒙运动”:民国新女性的诞生文I 李响r j 起晚清女子,我们会想到缠扌宅足,卑怯,空洞的双眼;提J 人二到民国女子,我们想到的是 旗袍洋装,干练知性,自信明亮的眼 神。
从晚清到民国,大概是中国女性 形象转变最剧烈的时代。
究其根源, 让女性脱胎换骨的“神药”很大程度上 是教育和学识。
据清末《警钟时报》记载,创办于1904年的浙江黄岩女校有种“奇效”,女孩在这“受半年教育,即能脱去弱虫奴隶态度,具独立自强气 象”。
教育赋予很多民国女性独特的魅力。
她们与中国历代“才女”气质不同, 这不同在于她们还将所受的教育应用 于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兴女学,行胎教民国女性之魅力还要追溯到晚清以来女子教育的厚积薄发。
教会女学随教会进入中国,为帷 幔重重的闺阁照入一线天光。
中国大 陆出现的第一家女学为19世纪30年 代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在广东所建,此 后直至20世纪后半叶,教会都是兴办 女学的主力军。
女学也成为晚清华洋 冲突的关键矛盾点之一。
女子有才、 女子抛头露面甚至上体育课,无一不 与保守价值观相悖,乡间时常有女学 遭到举报和抗议。
青年学的知识体系、方法建构与发展进路(上)
青年学的知识体系、方法建构与发展进路(上)黄志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摘 要]我国的青年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80年代进入到学科化发展的新阶段,运用多学科知识对青年作综合性研究的青年学,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应时而兴。
青年研究是青年学赖以发展的理论之源头和学科创建之根基,青年学是青年研究学科化的学术结晶,反过来又可以为青年研究的深化提供学理的指导和规律性引领。
青年学所具有的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青年的综合性,有别于其他任何一门单学科。
青年学在青年研究学科化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难以逆转的历史必然。
[关键词]青年学;兴起;学科化;走向[中图分类号] D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89(2019)01-0005-0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全国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要加强青年学研究。
”新时代青年学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门以青年为独特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如果以1988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笔者主编《青年学》教材的出版为标志,至今已有30余年。
青年学在我国诞生以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不断增多,推进了青年研究的学科化,促进了青年工作的科学化;但因其年轻尚待进一步成熟,也有一些质疑。
当今加强青年学研究,面临的任务是如何丰富和完善青年学的学科建设,推进青年学茁壮成长于社会科学之林,提升青年学在青年全面发展和青年工作科学化中的理论引导功能。
自1988年以来,笔者一直在为青年学的发展持续学习,不断调研,深入探索。
为了推进新时代的青年学研究,本文将对多年积淀青年学发展的种种思考,汇集成文,推进青年学这门新兴学科与时俱进的发展。
一、青年学在我国的兴起将青年作为独立对象作科学研究的青年研究,在我国发端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其标志是1915年9月《青年杂志》(1916年2月更名为《新青年》)的创办。
中学对民国的研究
• “你今日以我为伪,安知今后不有人以你为伪”
• 傅斯反击:“今后即使真有以我为伪的,那
• • • • 也是属于国内党派斗争的问题,却决不会说我做 汉奸;而你周作人之为大汉奸,却是已经刻在耻 辱柱上,永世无法改变了。” “百忙”中特意去参拜靖国神社,为日本侵华战 争中死去的军人招魂。 周作人又两次赴日军医院,“亲切慰问”在侵华 战争中被打伤的日军官兵,还两次为他们养伤捐 款 丑行令人匪夷所思,国人也永远无法原谅他。 1945年12月6日,即周作人饮罢最后一杯苦茶, 写毕《石板路》的小品,又“闻巷中驴鸣”的第 四天,他就因汉奸罪被国民政府高等法院判刑入 狱,这篇短文也就成了他汉奸生涯的一曲绝响。
• • • • • •
两个○一年:人生起点到终点 两个星期一:生日与忌日 两个“九一八”:荣辱两重天 两个1月13日:被囚与解禁 两个三十六年:非法同居与合法婚姻 两个四十五年:大陆生活四十五年,台湾 被囚四十五年
两首绝命诗,冰火两重天
• 61-国军抗战全纪实 汪精卫投敌之谜_标 清.flv
第一首是他年轻时舍生忘死刺杀清廷头号人物摄政王载沣 未遂入狱后所写:“慷慨歌燕市,从容ຫໍສະໝຸດ 楚囚;引刀成一 快,不负少年头。”
吕碧城堪称民国第一奇女子,其一生颇为传 奇:
中国首位女编辑,二十出头就成为《大公报》的主笔; 凤毛麟角之才女,12岁诗词书画造诣已很高;
社交场上的明星,曾经看上梁启超和汪精卫;
倡导女权先驱者,与秋瑾交情深,两人常论国事;23 岁的女校长,推广新式女子教育不遗余力; 袁世凯的秘书,辞职后角逐商海,游历欧美……
名满天下的反清革命
英雄
第二首是汪精卫死前写下的一首题为《自嘲》的绝命诗: “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 谅无后人续春秋。”
民国时期的青年教育与发展
民国时期的青年教育与发展在民国时期,青年教育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个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国家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青年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培养有才华、有责任心、有爱国情怀的新一代青年。
一、青年教育政策与制度的改革民国时期,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国家未来的领导者。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政策和制度。
其中包括普及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水平、推动职业教育等。
这些政策和制度的改革为青年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青年教育方面,政府推动了青年学校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实用的知识。
此外,政府还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领导才能。
这些政策和措施都为青年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在民国时期的学校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教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此外,学校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学生通过学习国内外历史和文化,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学校也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和社会的建设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
三、青年教育的真实案例在民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青年教育案例。
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廖仲恺先生在上海创办的光华学校。
光华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领导才能。
学校不仅注重学术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许多毕业生成为了国家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陈独秀先生在北京成立的“新青年”杂志。
这个杂志主要面向青年读者,以推动思想启蒙和知识传播为目标。
通过这个杂志,陈独秀先生为青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激发了许多年轻人的追求和创新精神。
四、青年教育的启示和反思民国时期的青年教育经验对今天的教育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反思意义。
青年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民国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民国
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最重要的时期莫过于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从清朝传统社会结构中解放出来,走上了跨越性的改革道路。
同时,民国时期也是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最有建树的一个时期,包括民主革新、社会经济变革、文化改革等各种活动都在此时开始进行。
而这一时期,也是青少年们了解中国史并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发展史的认识的最佳时期。
首先,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民国知识涉及诸多方面。
一方面,民国初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许多历史事件都在此时发生,比如皇室家谱分裂、旧皇帝改朝换代、旗开得胜的辛亥革命、建立共和国等历史大事都发生于此,因此青少年应该仔细了解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细节,加深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了解。
另一方面,民国革新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也是我们青少年们了解的重要内容。
在民国时期,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正在慢慢改变,许多国内实行了多部分形式的民国革新,比如军事政变、新文化运动等,不仅使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也使新思想潮流在中国深入普及,新文化流派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此外,民国时期的政治结构也是青少年应该关注和了解的重要内容。
民国时期,由于处在帝制和民主制之间的过渡,中国出现了许多政党政权,比如各地的军阀政权、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对斗,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小国或政府。
在当时,这些政党政权各有特色,不仅改变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而且也为中国发展史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总而言之,民国历史在中国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青少年们应该努力了解并深入研究民国历史,从中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经验教训,为未来发展作出贡献。
近代中国青年概念的产生与流衍研究
摘 要“青年”一词经常被人们使用,但少有学者从概念史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本篇论文从“少年论述”向“青年论述”的转变出发,分析了“青年论述”形成的原因,详述了“青年”概念的近代流变情况。
《新青年》的发刊可以看做是中国“青年”概念得以确立的一大标志,其后“青年”概念被广泛传播,并不断得到运用发展,逐渐沉淀了其独有的精神内涵,有利于青年群体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本篇论文的内容主要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从清末“少年论述”的形成入手,探索了“少年论述”向“青年论述”转变的原因,为“青年”概念的产生发展溯清了源流。
第二章详述“青年”概念的近代流传情况。
文章深入分析了《新青年》杂志对于“青年”概念确立的重要性,充分展现了五四运动对“青年”概念的推动发展,深刻探讨了国共两党对“青年”概念的运用态度。
第三章深入解析了“青年”概念的精神内涵及意义,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灵魂,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精神;以尊西崇新为特色,推动民主科学进步的精神;以理想信念为指导,追求独立自由人格的精神。
这有利于树立青年人的精神面貌,明确青年人的责任担当,追寻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找寻青年人存在的意义价值,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
关键词:青年;概念史;近代中国AbstractThe term “youth” is often used by people, but few scholars have studied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hist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youth discussion” from the “juvenile discussion” to the “youth discussion”, and elaborates the modern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you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ew Youth is seen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youth” in China. After that, the concept of “youth” is widely disseminated and develops continuously, gradually precipitating its unique spiritual connotation. The concept of “youth” is conducive to developing youth groups and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The content of this paper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juvenile discussion” to the “youth discussion” from the formation of the “juvenile discuss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xplores the origins of the concept of “youth”.The second chapter elaborates the modern spread of the concept of “youth”,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cept of “youth” magazin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cept of “youth”, and describe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youth”, which sho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youth”.The third chapter deeply analyzes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oncept of “youth”, which mainly includes the spirit ofpatriotism as the soul and the salv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spirit of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democracy and science, the pursuit of the spirit of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It is conducive to establishing the positive outlook of young people, m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young people clear, and pursuing the ideals and beliefs of young people. Also, it helps to find the meaning of the existence of young people, which promote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revitalization.Key Words: Youth; History of the concept; Modern China目录摘要 (I)ABSTRACT (3)绪论 (1)一、论文缘由及意义 (1)二、研究综述 (1)三、研究方法 (6)四、创新与不足 (7)第一章从“少年论述”向“青年论述”的转变 (9)第一节清末“少年论述”的形成 (9)第二节“少年论述”向“青年论述”转变探因 (11)第二章“青年”概念的近代流传 (14)第一节《新青年》杂志与“青年”概念的确立 (14)一、《新青年》杂志中的“青年”概念 (14)二、青年群体与《新青年》杂志的互动 (21)第二节五四运动与“青年”概念的发展 (22)第三节“青年”概念的政治运用 (24)一、国民党对“青年”概念的运用 (24)二、共产党对“青年”概念的运用 (26)第三章“青年”概念的精神内涵及意义 (28)第一节以爱国主义为灵魂,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28)第二节以尊西崇新为特色,推动民主科学进步 (32)第三节以理想信念为指导,追求独立自由人格 (36)结语 (39)参考文献 (3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46)后记 (47)绪论一、论文缘由及意义青春岁月,如诗如画,令人留恋;青年精神,如光如火,使人神往。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民国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民国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个阶段,曾经影响中国历史的进程。
为了让青少年知道清楚民国的重要性,以及民国阶段的历史改变和发展,首先要知道民国的由来和起因。
民国是以中华民国为代表,从1911年10月10日起,取代了清朝而创立的一个时期。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大清帝国正式建立于1644年,到1911年10月10日宣布了君主被罢黜,就此结束,历时267年。
清朝的衰亡是由于英法美三国的“武昌起义”、“新疆起义”以及“洪秀全起义”的三次反抗和辛亥革命的胜利而相继发生的,推动了清朝的灭亡,形成了中华民国的诞生。
民国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终结和近代民主国家的开始;它的创建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的开始,提出了“中华民国,以中华民族为中心,面向世界,走向国际化”的外交原则,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开拓了中国的国际视野。
民国时期的法治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首先,它发布了最早的《宪法》,构建了国民共和政体;其次,它推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从中推行以“民有、民治、民享”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体系,确立了完整的法治政治;再次,它推行了“民权法案”,规范了政府财政,把以前封建政府的公开表彰,转变为民主体制下的实行公正;最后,它将科技发展纳入了政治发展的计划中,在民国时期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技术成就,如蒸汽机的发明、铁路的修建等。
民国时期也取得了许多文化上的成就,如文学方面群星灿烂,诸多著名作家如茅盾、郭沫若等的著作深受人们喜爱;科学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出现了许多科学家如梅立衡、黄裳等;宗教方面,也有很多著名宗教从世,如伊斯兰教、佛教等,民国时期有许多宗教活动,得到了当时人民的大力支持。
民国时期也有其负面效果,由于当时社会发展程度不高,政治局势不稳定,社会动荡频仍,政府腐败,国家财政损失严重,使民国时期的发展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些负面的效果也被历史记载了下来。
关于青年的六大问题
关于青年的六大问题无论是在青年研究中,还是在青年工作中,人们都经常会提到“青年问题”。
青年问题是指青年发展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不正常、非期待现象。
青年问题不符合人们的普遍期待和社会的一般状况,因而被人们视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青年问题属于青年现象,但这种现象并不出现在个别青年身上,而是大多数青年面临的发展问题,或者至少是一定数量的青年中的倾向问题。
青年问题属于人类发展问题。
除了人类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还包含了青年特有的发展问题,所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
正因为如此,要完整准确地界定青年问题并不容易。
多年前就曾有文章指出,“把青年问题研究中特有的一片混沌整理就绪殊非易事。
除了一些零星混乱的研究结果之外,我们尚未见到概括性的理论”。
时至今日,这种概括性理论欠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青年研究界仍然缺乏关于青年问题的整体性研究和一般性界定。
青年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范畴,而是包含许多方面,具有多维取向。
因此,有必要对青年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并作出具体的科学区分。
根据青年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从整体上将青年问题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对每一个青年问题作出概括性的阐释,从而对青年问题作出概括性的理论阐述。
一、矛盾性青年问题从哲学角度看,人的发展是充满矛盾的,这些矛盾就成了人的问题。
与中年人相比,青年作为14~35岁的人,处在自身发展的快速时期,尤其容易出现各种发展性矛盾。
矛盾性青年问题是指青年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内在矛盾。
这种青年问题的典型表现形式是未成年青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矛盾。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非特定化”,这是指人的器官在构造和功能上具有行为非特定化的特征。
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这种未完成蕴含着可塑性和发展性,因而总是处在不断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之中。
人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就必须超越纯粹动物的生存方式,在超自然的、非本能的生存方式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和进化。
青年与青年思想历史
青年与青年思想历史青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他们在年轻时所接受的教育和思想影响会对他们未来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了解青年思想历史对于我们理解现代青年的价值观和角色形象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20世纪初期是一个充满动荡的时期。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青年们深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影响,他们接受了有别于传统的思想和教育。
这个时期的青年开始对封建制度和旧文化进行反思,提出了一些现代化的思想和观点。
从此,中国的青年们开始成为思想的推动者和时代变革的重要力量。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中国青年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1919年的这个春天,一群热血的青年学生在北京和上海发起了这场运动。
他们号召推翻旧教育、推行民主和科学,并积极倡导民族独立和解放。
同时,这个时期的青年也不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以摆脱旧的思想和文化的束缚。
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提出了“学习与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等口号,这对青年的思想和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6年,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号召全国人民开展阶级斗争和革命斗争,这也对青年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为年轻一代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在这个时期,中国青年开始重视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积极拥抱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往。
同时,这个时期的青年也深深反思了文化造成的问题,并提出了更为宽容和自由的意识形态。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年轻一代的思想和行动在全球化、信息化、社交媒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成熟。
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探索,对未来抱有更多的希望和期待。
对于当前的青年来说,全球化、多元化、公益化等方面的价值非常重要,这种价值观不仅对于个人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也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的来说,青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客观认识民国学术热潮 树立新时代中国学术自信
客观认识民国学术热潮树立新时代中国学术自信
民国学术热潮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它给中国学术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新时期树立了中国新学术自信。
民国学术热潮早在19世纪末期就开始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进入了20世纪初期,民国学术热潮也迎来了高潮。
在这
一时期,学术界出现了许多知名的学者,他们在当时的学术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在学术上的成就广泛地受到了评论家及时代人士的关注,其重要性也不容置疑。
此外,民国时期的学术事业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政府资助了很多学术研究和出版物,还出台了许多学术政策来推动学术发展。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和新学科,如易学、心理学等,许多在当时被普遍采纳和推广。
民国学术热潮的出现,为中国学术史上的新时期树立了自信,使中国的现代文化发展得以持续发展。
许多学者和评论家都认为,民国学术热潮对中国学术发展贡献良多,改变也最为深远。
民国时期,中国学术思想取得了跃进,建立了新学说,��助
了中国学术发展,并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升了中国整体社会文化水平。
总之,民国学术热潮给中国新学术自信树立了重要的基础,在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影响至今仍在深远。
近代青年对历史使命的认知变化轨迹
近代青年对历史使命的认知变化轨迹
近代青年对历史使命的认知变化轨迹:
一、晚清至民国时期
1、大致可以分为爱国主义革命思潮和宗教圣战精神的双重影响。
2、为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青年人把未来祖国的复兴看成自
己历史使命。
3、孙中山发动的“起义”对近代中国青年形成了重要影响,赢得了众多
青年爱国主义者的热烈响应。
4、由朱李自强之风延伸而出的宗教圣战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
大量青年回归乡民自强,把救国历史使命置于家内、家外的追求行动
之中。
二、40年代以后
1、新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动,使五四精神被特定的继承和发扬。
2、由张伯苓领导的应变教育运动//以及徐玉玉发起的国民革命主义运动,让青年人一门心思把促进国家进步,实现民族复兴作为历史使命,实现自身价值。
3、二战后,青年人以传播世界友谊和抗极端主义、促进文明发展以及
实现世界和平为历史使命,充满了自信与行动力,把对世界的影响作
为自身的历史使命。
三、改革开放以来
1、改革开放以来,形势发展的不断变化,也带来了青年的新的价值取向,历史使命的认知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2、以国家发展为中心,尊崇正确的法制观念,强调全民参与,加强科技改革,实现政治、经济、法制和文化对现代化建设。
3、由此青年人高度重视科学文化教育,结合时代特点,将新生代青年们的历史使命定位到“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
4、让后代子孙能继续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共同构建和谐未来,为承载历史使命而负责,是当下青年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民国时期“科学”观念普及简论——以《学生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语言文化-本鄱阳人,家于潯阳,皆江右地,故得此称$”他还提到:“吾乡人至今犹呼江西人为鸡。
”鸡即像转化而来:“《淮南子•本经训》云:’像人之子女。
’注云:’像,系囚之系,读若鸡$'是像可转为鸡之证。
”余嘉锡先生还详细记载了李慈铭在《越缰堂日记》中记载的一件趣事:“前代人呼江西人为鸡。
高新郑见严介溪,有’大鸡小鸡’之谑,常不解所谓$按《南史•胡谐之传》:谐之,豫章南昌人。
齐武帝欲奖以贵族盛姻,以谐之家人语像音不正,乃遣宫内四五人往谐之家教子女语。
二年后,帝问谐之曰:’卿家人语音正未?’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顿成像语$'帝大笑。
”由此可知余嘉锡先生等人的观点,溪狗不是对民族的称谓而是对地域的称谓。
三、小结《南史•胡谐之传》还记载了胡谐之被称为溪狗的:“(谐之)既居权要,多所征求。
就梁州刺史范柏年求■(马,柏年患之,谓使曰:’马非狗子,那可得为应无极之求$'接使人薄,使人致恨归,谓谐之曰:柏年云:’胡谐是何溪狗?无厌之求!’谐之切齿致忿。
”陈寅恪先生由此得出结论,胡谐之也是溪族,似乎证据不足,胡谐之是豫章南昌人,从上述齐武帝和胡谐之的对话来看,溪狗是对地域的称谓更为确切,也即指江西人的可能性更大。
陶侃到底是不是溪族?《晋书》中记载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也是陈寅恪先生认定他为溪族的一个证据,但杨合林先生在《陶侃及陶氏家族兴衰与门阀政治之关系》一文中,以时人的作品证明这里的诸华是指中夏,和地域有关,却和民族无涉。
总之,从以上各种材料来看,陶侃被称为溪狗是地域的原因而非民族的原因,所以陶侃、陶渊明等是溪族一说恐证据不足$(作者:浙江省杭州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讲师,邮编311231)36民国时期“科学”观念普及简论——以《学生杂志》为中心的考察□屈欣民主与科学,是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的重要思想潮流。
作为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核心思想,民主与科学曾以不可阻挡之势,对封建政治、文化藩篱发起猛烈冲击,激起一层又一层的思想洪流,对当时社会乃至其后的整个中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民国青年报告
民国青年报告在中国的民国时期,青年们扮演着与众不同的角色。
无论是在政治、社会还是文化领域,青年都承载着巨大的期望与责任。
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时代的挑战,还有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因此,对于这一特殊群体,我们需要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报告,以了解他们的真实状况。
首先,在政治方面,民国青年的地位不可小觑。
他们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
青年们在推进国家统一、民主进程和抵御外国侵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加入政治组织、参与示威游行和投入到革命斗争中,为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独立自主付出了巨大努力。
然而,民国时期的政治环境多变,青年们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
他们不仅需要与不同政治派别进行斗争,还要使自己的声音被听见。
同时,青年们也常常陷入各种政治纷争与权力斗争之中。
这些困境使得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也锻炼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
除了政治领域,民国青年在社会发展中也扮演者重要角色。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改革、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青年学生组织和社团在大城市和学校里涌现出来,他们通过组织活动和宣传,推动社会的进步。
同时,也有许多青年志愿者前往偏远地区进行救助和宣传,为民众带去希望与信仰。
然而,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城乡差距和贫富分化导致了许多青年的分离感和不满情绪。
此外,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限制,许多青年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青年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创建更加包容和公正的社会环境,给予每一个青年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最后,在文化领域,民国青年勇于探索与创新。
他们追求知识的广博和深入,并用文学、艺术和思想之光点亮了时代。
许多知名的作家、诗人和艺术家都出自青年之手。
他们通过文字和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然而,文化创新过程中青年们也面临着艰难和困境。
特别是在传统社会的压力和偏见下,许多青年的文艺创作受到了限制。
他们常常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和官方的各种压力和质疑。
中国近现代八代青年解读
中国近现代八代青年解读观察中国出现“青年”这一群体的百年历史和八十年来中国青年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和表现,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青年的革命性作用和中国历史的巨大进步。
第一代青年:“辛亥青年”。
以孙中山为杰出代表的“辛亥青年”成长于“西学东渐”的历史时期,最早觉悟了的他们敞开胸怀,勇敢进行文化选择,并且艰难地实现了国家政体的转换,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取得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胜利。
他们不仅被历史规定着、塑造着,也勇敢地选择了历史,谱写了近代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第二代青年:“五四青年”。
辛亥革命过后,一代青年精英们发现,中国更需要的是科学与民主,是人性的张扬和个性的解放,是一场更深刻的文化革命。
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之为代表的一代精英从文化领域反思民族传统,在文化开放的前提下进行文化选择。
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高举起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打倒“孔家店”实现了政治、和文化领域的重大变迁,由此催生了具有革命意义的一代青年——“五四青年”。
“五四青年”给后世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启蒙思想和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第三代青年:抗日青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但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得对民族文化的批判不得不让位于民族救亡工作。
时代需要青年更多的是奉献热血和躯体,青年对民族落后状况的自省与批判所需要的智慧之光被战火硝烟吞没了,残酷的战争既剥夺了青年从容进行文化批判与选择的时机,也扼杀了选择文化所需要的个性解放。
第四代青年:解放战争中的青年。
抗战结束后,本来可以继续“五四”业已进行的文化启蒙,但是国共之间爆发了内战。
这代青年失去了从容选择历史的机会,并且形成了某种偏离a现代化要求,偏离“五四”精神的心理惯性——屈从现实,听任命运的摆布。
第五代青年:建国初期的青年。
前两代青年屈从现实的惯性在第五代青年身上继续得到充分的反映,这一代青年在歌功颂德和自我忏悔中打发青春,青年失去了青年的本质——独立思考,批判地选择,青年也由此偏离了现代化的轨道。
《新青年》出场的历史资源探析的开题报告
《新青年》出场的历史资源探析的开题报告1.背景与问题从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经历了剧变的历史时期,一种由知识分子主导的思想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应运而生。
在这些思想文化运动中,新文化运动尤其引人瞩目。
作为新文化思潮的代表,《新青年》杂志在发挥其思想影响力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学者的广泛研究。
然而,尽管学者们给予了新青年运动以广泛的认识和解释,对于其历史资源的探究却相对较少。
因此,这些历史资源的探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意义首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新的角度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对于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可以积极地推进社会发展变革,而《新青年》则形成了社会舆论的新兴力量。
其次,有利于推进以文献学为基础的历史学方法,充分挖掘、不断解读和认识概括新的历史资料,同时也可以这样为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作出贡献。
最后,也有助于社会和政治时代的变革,对于中国文化、政治、历史和经济等领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与前景都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引。
3.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采取文献学、历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分析方法,分别以首府城市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为背景,对《新青年》出现的时代背景、它所代表的新思想及其对于当时中国文化、思想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并在全国范围内通过调查、访谈、网络及其他途径收集更多资料和信息辅以理论与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梳理和展示。
4.预期结果通过调查文献资料,深入了解《新青年》发行背景、运作模式以及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同时积极引入工商、政治、社会等学科的相关观察和研究结果,剖析新文化思潮的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展现《新青年》杂志在中国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中的影响和地位,从而为了解中国现代文化历史提供一个较为深刻的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霍尔 的学 说被 介绍 到 中国之后 , 国外 关于 青年 期研 究 的著作 陆续 被介 绍 到 中国 : 徐 金 泉翻译 了 L・ 霍 林 沃斯 的 《 青年 心理 》 ( 1 9 3 2 ) ,汤子 庸翻 译 了 F・ 屈 雷西 的 《 青年 期心 理学 》 ( 1 9 3 3 ) ,丁 祖荫 、丁 瓒翻 译 了 F・ D・ 布 鲁克 斯 的 《 青 年期 心理 学 》 ( 1 9 3 7 ) ,朱智 贤翻 译 了野上 俊夫 的 《 青年 心 理与教 育》 ( 1 9 4 0 ) 等,
《 北京青年研究》2 0 1 5 年第 2 期
青少年发展新探
“ 青年期 ”知识的引入与 民国时期青年研究
王 康
( 清 的发 现和 青年研 究是现代社会 的产物 。在现代 中国,青年研 究的兴起不仅是社会 变迁的结果 ,还明显受
到国外青年研 究的影响 。五四新 文化运动后期 ,国外 青年期研 究著作被翻译介绍 到中国,“ 青年期 ”知识 的引入开启 了民国 学界关于青年心 理及行 为的研 究。 同时, 知 识学人尝试运 用科 学的方法 , 针对 中国的青年进行调研 , 形成一 系列的学术成果。 社会上报刊媒体 开辟 专栏 讨论青年 问题 ,学校设置 青年心理 学课程, 青年期 新知 识得到传播并应用于教育 实践 ,青年研 究逐
人类 从 儿童 期 向成年过 渡 的生命 阶段 “ A d o l e s c e n c e ” 翻译 成 “ 青年 期 ” , 这 对 中国心理 学 产生 了重要 影 响 。
1 9 2 3年 ,杨 贤江在 其主 编 的 《 学 生杂 志 》上 , 开辟 “ 青年 问题 讨 论 ”栏 目。 1 9 2 4年 8月 ,他在 上海 夏 令营 讲学会 发 表演讲 ,杨 贤江 从学 理角 度第 一次 解释 说 明 了青 年期 的年 龄范 围及 其特 征 。他 指 出 ,心理 学 家对 青 年期 的时 段划 分不 同 ,大体 上是 从十 三 四岁到 二十 四五 岁 ,这 是青年 发展 最重 要 的时期 。 演 讲 中提 到青年 期生 理 与心理 的新 知识 ,这使 前来 听讲 的青 年学 生 既新奇 又兴 奋 ,他 们开 始 重新认 识 自己,并 尝试解 开 内心 由来 已久 的 困惑 。同年 ,杨 贤江 的朋友 赵 廷为在 《 民铎杂 志 》发表 了 《 青 年期 的研 究》一文 ,
一
、
“ 青年期”知识的引入
1 9 0 4年 , 美 国心理 学家斯 坦利 ・ 霍尔 ( G r a n v i 1 l e S t a n l e y H a l 1 )提 出 “ 青 年期 ” 的概念 。他 将进 化 论 引进人 类心 理研 究领 域 ,提 出个 体 心理发 展反 映人 类发 展 的观 点,认为 “ 青 年期 是新 生命之 开 始 ,从 这 时候 起 ,有 更 高等更 完全 的人 性产 生 出来 ” 。 霍尔 的解 释使 人们 认识 到 ,儿 童 与成年 之 间的 中间状 态不 仅 是生 理 决定 的, 同时也 是社会 条件 决 定的 。随着文 明进 步 ,教 育范 围也在扩 大 ,学校 教 育时 间的延 长意 味 着青 春 期 的延 长 和青年 群体 的扩 大 。 1 9 2 0年代 ,杨 贤江将 霍 尔 的学说 介绍 到 中国 ,并从 心理 学角 度讨论 青 年 问题 。杨 贤江 曾任 “ 少年 中 国 学会 ”南 京分 会负 责人 ,学会所 属 的心理 学研 究会 ,他 也有参 与 。1 9 2 9年 ,杨 贤江 以 “ 李 浩吾 ”为笔名 翻 译 了霍 尔著作 的 《 A d o l e s c e n c e 》 ,中译 本 的书名 为 《 青年 期 的心理 与教 育 》 。 由于 原著 多达 5 0万 字 ,杨 贤 江 挑选 其精 华部 分进 行翻 译 。在 译 者序 中 ,杨贤 江称 霍 尔的 作品是 青 年心 理学 上唯 一有权威 的著作 ,并将
的一 部分 ,并 未被视 为 一个独 立 的阶段 。1 9 1 4年 出版 的 《 儿 童心 理学 》 ,作 者周 维城 在第 五 卷介 绍 的是幼
儿 后期 及 少年 期 ,第六 卷为 青年 期 。 日本 学 者关 宽之 在其 所著 《 儿 童 学》 一书 中也 认为 “ 人 的身 心状 态 发 展 到能够 崭然 独立 于社会 之 上 ( 十 分完 善 的时候 )儿童 学上 称人 类从 受胎 之 时起 N- - 十 五 岁止 的生 长期 为 儿童 期 ” 。 青 年期 在 心理学 研 究中逐 渐被视 为 与儿 童期 同级 重要 的年 龄阶 段 ,不 能不说 与霍 尔 学说 的 引 入 有关 。
收稿 日 期 :2 0 1 5 — 2 一 l O 作者 简介 :王康,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理论经济 学流 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文化史 、经济史 。
1 2
总体 上介 绍 了国外 关于青 年 期 的研 究 ,文 章多 处都 引用 了霍 尔 的 《 青 年期 》 。
需要指 出的是 ,在霍 尔学 说 引入 中国 以前 ,青 年期 ,作 为儿 童与成 人 之 间的年龄 范 围 ,是儿童 学研 究
步 走 向科 学化 。
关键 词 : 青 年期 知 识 民 国 时期 青年 研 究
2 0世纪初 ,青年群 体 的崛起 和 青年 问题 的 出现 ,引起 民 国知识分 子 的普遍 关注 。新 文化 运动 时期 ,青 年研 究蔚 然兴 起 ,其研 究重 点 多为 青年在 社 会变革 中的地位 和 使命 。n 新 文化 运动 后期 ,知 识 学人开 始翻 译 国外青 年研 究 的重要 学术成 果 ,第一 次系 统地把 “ 青 年期 ”知 识介 绍到 中 国,青 年 研 究尤 其 是青年 本 体 研 究才开 始走 向真 正 的科学 化 ,成为 教育 学 、心理 学 、社会 学等 多学 科关 注 的研 究领 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