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党报时评版如何出新

合集下载

试论党报时政报道的创新路径

试论党报时政报道的创新路径

NEWS WORLD框”;在阅读、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后,要注重结合时代、结合实践、结合问题进行解疑释惑,真正做到“接地气”。

达到这一要求并非易事,一方面要有深厚的研究积累,所谓“入得其内”;另一方面要有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传播技巧,所谓“出得其外”。

这种转换功夫呼唤“大手笔”和“思想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理论传播者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注释:[1]董天策.问题与学理新闻传播论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345.[2]黄京尧,唐逸佐.剥削阶级消灭以后,人民内部仍有阶级斗争[N].解放日报,1979-11-5(4).[3]雁隽,遨达.“人民内部仍有阶级斗争”质疑[N].解放日报,1979-12-5(4).[4]范吉雨.有关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不同观点综述[N].解放日报,1979-12-5(4).[5]陆彦明.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的“对抗性”解读[J].新闻界,2014(05):17-20.(作者:解放日报专副刊部编辑、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博士)责编:姚少宝时政新闻历来是党报新闻报道的“当家”内容,对传播党的政策主张、引领正确舆论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各级党报创新报道理念,改进报道内容和方法,时政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不断增强,但与新闻舆论环境和传播技术手段等方面的急剧发展变化相比,党报时政报道的改进创新步伐仍显滞后。

只有立足自身优势和受众特点,实现从内容到形式、载体等的全方位革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单调、刻板、可读性差、吸引力不足等“老大难”问题,让时政报道出新出彩,更好地担当起党报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使命。

一、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报道内容优质内容是媒体传播力、引导力的根本所在。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内容的创新,形式创新、载体创新都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党报时政报道的内容具有权威性强、公信度高的独特优势。

“大事要事看党报”,正是源于内容的权威、可信。

论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

论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

论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评论是党报的灵魂和旗帜,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工作、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是党报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最权威、最有力的宣传形式,既反映着党报新闻工作者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的深度,也体现着党报同受众及社会联系的程度,最敏感、最直接地反映出整张报纸的水平。

因此,在党报肩负的有力引导舆论重任中,新闻评论承担着一种特殊责任,必须摆到办报的重中之重位置,坚持创新,做强做优。

一、创新党报新闻评论写作理念互联网的出现,以其即时性使信息的获取更为快捷有效。

人们在从信息匮乏进入信息过剩的同时,也惊奇地发现受众因为新闻采访相同、内容相同、表现手法相同,而质疑电子媒体的低质量重复问题,其优势也正随着新闻个性的丧失而弱化。

人们逐渐地不仅需要了解新的事件、新的问题、新的经验,更需要了解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视角;不仅需要“知道”新闻,更需要解读新闻;不仅需要知道自己的立场、态度,更需要知道政府或者大多数人的立场、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党报新闻评论以其权威性、公正性、独创性而彰显出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受众的理性化思考需求在党报新闻评论中找到了新的兴奋点,党报新闻评论自然也成了纸质媒体在新一轮媒体竞争中能够生存发展并最终脱颖而出的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

由此,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也就成为时代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必然要求。

从党报自身的发展要求看,新闻评论的创新也是必然趋势。

党报评论就其功能而言,一是传播政策导向。

党报新闻评论,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代表党和政府撰文发表的,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需要尽快表明党和政府态度,新闻评论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向人民传递党和政府的政策信息,比如各级党报的“社论”;二是表达党报自身立场。

新闻评论往往直接代表党报发言,以表明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问题的态度,发表见解和议论,以引导社会舆论,吸引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比如各级党报的“本报评论员”文章;三是反映公众信息。

关注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反映人民的愿望、心声,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

地市党报评论的个性化路径

地市党报评论的个性化路径

关注度: 在热点问题上做文章
因为党 报的性 质和特 点, 长期以来,党报评论基本上都 是 高 论调 , 高 姿 态. 这 种 " 高 " 固然是工作的需 求,但 同时也使得许多党报评论故作 高深,对社会热点问题较少关 注,不少评论今天发也行,明
66
此, � 烟台日报 � 及时刊发了 � 免费单车的杞 人之忧 � 的评 论,指出 "为了彻底把好事办 好,从现在的筹备期开始,就 党报评论之所以普通百姓 应积极调研,科学统筹,努力 不愿看,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 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降低到最低 党报评论缺乏民生关怀,对百 " 既反映了 市民呼声, 姓的喜怒哀乐不在意 . 诚然, 程度 . 又利于促进工作,很好地实现 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党报评 了指导性与服务性统一. 论的重头戏,但关系民生, 心 百姓利益无小事,只要是 系民情的 "小事 "也不应该成 老百姓关注的,就是我们可以 为被遗忘的 " 角落 " . 也就是 评论的题材. 把党委政府的中 说,党报评论必须要为百姓着 心工作 和百姓心声统一起来, 想,替百姓说话 .在公民社会 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 日趋成熟的今天,党报评论如 烟台日报 �牢 果不站在百姓的视角看问题, 意统一起来. � 牢抓住这一点,贴近实际,关 那就将会没有任何市场. 注民情民意,评论涉及生活的 其实,党委政府的中心工 各 个领 域 . �警惕 " 姜贱 伤 作与 百姓 民生 并不 矛 盾, 相 农"重 演 � , �早餐升级应循 反, 它们 是紧 密融 合 在一 起 序 渐 进�, � " 民 工 荒 " 与 的. 这是因为,党委政府的重 " 大学生就业难 " �, �马路摊 大决策, 重要工作往往都是事 点该不该 " 开禁 " ? � , � 地沟 关民生的 .但是在以往,许多 油,不是吃不吃的问题 � 等评 党报评论往往有意无意地模糊 论,得 到了读者的极高评价 . 了这一点,只是就事论事,就 这表明,只要解放思想,心系 工作 论工 作, 高姿 态 , 高 调 民情,党报评论一样可以赢得 调,一味强调中心工作的重要 受众. 性,忽视了中心工作中的民生 意图 ,从 而导 致评 论 内容 生 参与度: 硬, 一副 拒人 千里 之 外的 面 目. 充分利用民意调查平台 � 烟台日报 � 在实际操作 中,放下身子,降低姿态,强 时下,随着新媒体的兴 化党报评的人文关怀色彩, 起,新闻的传播手段已经发生 热切关注事关普通百姓利益的 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阅读习 民生热点,使评论具有了很强 惯 , 思维模式等也随之有了非 的亲和力 . 201 0 年 4 月 ,作 常大的改变. 就评论而言,手 为烟台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 机报 ,博客, 微博, 网络视频 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正式启 等新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人们 动. 但从国内一些城市运行的 发表意见的方式 .如,不少人 实践来看,要把这件事办好, 喜 欢在 自 己的 博客 里 发表 评 绝非 易事 . 如 推出 后 如何 防 论;电视节目经常请人就某个 盗;在市区部分道路取消了自 话题展开辩论;网友喜欢在网 行车专用道后,如何保障骑车 上就某个事件大量跟帖等. 可 人的安全等,都成为市民关注 以说,互动, 开放, 自由,已 的焦点,一时间议论纷纷. 对 经成为时下评论写作的一大特

地市党报版面创新的策略

地市党报版面创新的策略

浅谈地市党报版面创新的策略[摘要] 报纸版面是新闻内容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它反映出一张报纸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是一张报纸个性和风格的直观表现。

党报的版面创新,要着力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在版式设计中充分体现舆论导向和新闻价值,形成报纸的整体风格和文化品位,以提高党报的引导力、影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 党报版面创新策略在一张白纸上赋予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生命内涵,编辑形成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版面奉献给读者,这是报社编辑们每天辛勤劳动的结晶。

自然每一张报纸都有它的风格。

作为主流报纸也是精品报纸,应该有精致高雅的风格,向读者展示富有个性又有亲和力的形象。

而对编辑来说,这种版面形象的打造,就要力戒对版面元素的随意滥用,一幅照片的处理、一条稿件的排列、一条线边的选择都应该慎重考虑和精心操作,对于另一版面元素色彩的运用,党报都应借鉴中国画的写意风格,以墨为主,惜色如金,方显主流媒体的庄重大方,格调高雅。

因此追求简约化、注重整体性、体现秩序感,方便读者阅读,已成为党报版面创新的美学追求。

具体说来,党报版面创新的策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简明易读的设计理念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观点是:平面设计应寻求合理有效的传达功能。

在这个观点的主导下,简洁单纯的现代风格成为平面设计的主流,迅速有效地传达信息成为平面设计的追求。

遵循简明易读的设计本质,就是要以最简明的表现方式,引导和方便读者阅读。

模块化版式。

模块化版式设计,是体现“易读性”的主要方式之一。

它的最大优点是简约,符合现代审美观。

它们成块状排列,稿件与稿件之间自然分割留白,无需线条装饰,相同或相近的稿件可以左右上下编排在一起,十分方便阅读,也便于编辑及时调换稿件。

同时由同类稿件或相关稿件可以组合成更大的模块,在版面上可以形成有效的视觉冲击。

横排的格式。

与模块版式相同,版面标题与文字的横排可以使整个版面风格简约划一,在大气端庄、平衡稳定之中给人一种静谧的美。

党报时政新闻如何出彩

党报时政新闻如何出彩

选好切入点 、 变换 写作手法 , 也是写 活经济新 闻的关键 。在 《 大足 日报》 刊发 的《 一个钥匙扣 引发 的思 考》 一文 中, 以


如何克服这一弊病 ,让经济新 闻更
加“ 活色生香” ? 笔者认为 , 跨过 “ 软处理 ” 这一关是重 点 。要在 当好 “ 翻译 ” 、 选择 切入点 、 变换写法上力求突破 和创 新 , 跳 出“ 专 业术语多 、 概念 多 、 数 字多 ” 桎梏 , 写活经济新 闻。
实 。标 题 将 市 长想 要 向全 市 发 出 的声 音
人多家森林 猪全程可追溯专营店 ,进行
了大 量 细 致 入微 的采 访 ,采 写 了一 篇 题
进行 了准确而生动 的提炼概括 ,抓准调 研 的要 旨, 反映工作的精髓 , 能勾住读者 的视线 , 进而引人人胜 , 取得有效的传播 效果 。再如 , 在2 0 1 3年 1 1 月 2 5日《 伊 春 日报》刊发的一篇伊春市长高环在视
篇一 面” 的感觉 。从 读者来说 , 容易造成 阅读疲惫 和乏 味; 从记者来说 , 写作时思 路枯竭 、 文笔僵 化。 面对众 多生活 。 如何写好时 政新 闻, 使 时政新 闻更加接地气 呢? 笔者
认 为 主要 有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在 活 字 上 下功 夫
个在市场上 只能卖几块钱的钥匙 扣 ,
经过工业设计 注入 中国风元素后 ,销售 价格可逾 4 0 0元” 案例为切入点 , 阐述 了 工业设计 的重要性 , 由此开启了“ 互联 网 时代工业设计研讨会 ” 的新闻写作。 标题

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 , 《 大足 1 3报》
推 出“ 发力 2 0 1 5 , 迎接 ‘ 高速时代 ” ’ 栏 目,

时政报道出新出彩的方法

时政报道出新出彩的方法
实施 “ 大棚扶贫计划”后 ,为广大低收入纯农户带 政 府 管理 创 新 速 度 。 来的实实在在的收入变化 。而 副市长的调研 以及在 调研 中提出的要求 ,全篇报道只用了不足 6 个字 。 0
【 说 】 王 凌建 议 ,政 府 要 学会 让 渡 部 分社 会 解 管理 职 能 ,采取 多元 化 的社 会 管理模 式 ,让 民间组
适从 。
但对于 8 0多户没有劳动能力的低 收入纯农户 ,街 9 以前对新闻体裁 的划分和界定 ,主要适用于纸 道 则 采取 了另 外一 种 模 式。 质媒体 ,这种三分法可适用于任何媒体 ,这为所有 【 场】记者赵楠 : 于没有劳动 能力的低 收 现 对 的新 闻写作者提供了一个现实、 简单 、 有效的思路。
然结论 ,更是受众 日益提高的信息鉴别 、分析 、判 实施十个 月来 ,为 10 0多户低 收入纯 农户创 造 了 0 断能力的必然要求。在写作手法上 ,抒情是通讯特 新 的增 收 渠道 。 有的 ,现 已基本不用 ,通讯所着重的情感铺垫和渲
【 解说】在谷里街 道,年 收入在 2 0 元 以下的 00
这样 ,将 枯燥的领导调研 变成 了普通观众也爱看 、
众起 到了知识普及 的作用 ; 对于带领农民致 富的镇 村干部则起到了示范带动效应 。
成为必然选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寻找小的采访切口
对于纸质媒介而言 ,通讯体裁所具有的形象生
动性 由于互联网的崛起 ,和 电视对新闻报道全新革 命和重 力打造而魅力不再 , 失去了原有价值和优势 。
1 领导调研报道运 用讲故事或典型引路方式 . 对于有经验的记 者来说 ,领导调研是一个丰富
而又难得的新 闻源。如果记者做有心人 ,善于捕捉 现在,受众往往在电视或互联网上看到新 闻,再到 新闻点, 一次简单的领导调研也可以挖掘 出好新闻。 报纸上得到证实和解释 。纸质媒介转而追求思想性 务已由深度报道这类体裁承担。 从传者 、 受者的角度来说 , 提供高纯度的信息 , 是新闻工作者 日益提高的专业主义或职业精神的 自 “ 大棚扶贫计划” 确保小康路上不掉 一人 (0 7 2 0

浅谈地方党报时政新闻如何创新

浅谈地方党报时政新闻如何创新

2018.8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报纸研究【作者简介】蔺凛,西安晚报编辑。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兴起,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环球同此凉热”,党报也不例外。

针对融媒体时代的新生态、新格局、新困境,地方性党报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就要担负起引导主流舆论和主流价值的重任。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1]在信息纷扰的时代,人人都成为自媒体,但各种假新闻也层出不穷、谣言满天飞、标题党屡见不鲜。

要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就需要党报发出权威声音,铁肩担道义,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而地方性党报要提高新闻宣传的“四力”,做好时政新闻是关键,因为时政新闻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也是党报权威性的体现。

虽然现今时政报道的模式、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还存在着报道方式僵化、内容空泛、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关联不大等问题。

如何让时政新闻“风景这边独好”,需要地方党报积极创新。

所谓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具有较强的新闻性,信息量丰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大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人们常说,“大事看党报”,而这些“大事”就多以时政报道的形式呈现在众人面前。

[2]融媒体时代,地方党报的时政新闻如何创新,既接地气又具有权威性,要实现以下几点:首先,内容上要做到硬新闻变软、大新闻变小时政新闻多是关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或地区重大事件的报道,内容上自然“高大上”、“全而平”。

但时政新闻不仅要“仰望星空”,也需要“脚踏实地”,把题材严肃的新闻“做软”,从“小视角”解读,润物细无声。

挖掘民生内涵,显示人文关怀,体现百姓诉求,“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

创新党报评论的三个着力点

创新党报评论的三个着力点

NEWS WORLD评论是党报传播主流声音的重要渠道,在重大事件上的发声往往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体现着党报的权威性。

一般说来,党报评论首要任务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党报评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作为安徽省委的机关报,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每项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重大活动中,《安徽日报》的评论从不缺位,而且积极发挥能动性,主动用好话语权,创新党报评论的三个着力点○顾朝阳【摘要】评论是党报传播主流声音的重要渠道,在重大事件上的发声往往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体现着党报的权威性。

党报评论要关注热点话题,敢于直面矛盾,主动适应新媒体的冲击,紧紧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党报评论选题要侧重百姓视角,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并在评论中对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加以阐述。

党报评论应当充分注重创新表达体系,多用群众性语言。

【关键词】党报评论;百姓视角;观点创新知水平和判断水平,培养公众理性思维,为舆论引导工作争取更多“优智公众”新闻媒体要有问题意识,需主动设置议程,及时有效引导,主动释疑解惑,弘扬社会正气和正确的价值观。

新闻媒体要放下身架,不做曲高和寡只弹阳春白雪的“大师”,而要做走基层接地气,被群众接受并能为公众指明方向的“引路人”。

新闻媒体要利用大数据对舆情进行分析,定期策划,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潜在的“舆论”进行梳理和解读,在事实的基础上,统筹全媒体、重视新媒体,创新方式和理念,发挥人才和智库的作用,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梳理,提高公众对问题和现象的理解力、判断力,把握好新闻舆论的时度效,培养理性的舆论主体。

第九,新闻媒体要积极发挥“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功能和作用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互联网第一大国,深受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新闻媒体所面对的舆论工作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动。

因此,新闻媒体要提高认识,担当历史时期的重任,开阔眼界和胸襟,将舆论引导的主体范围扩大到世界,“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彰显新时代的大国风范,实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责任与目标追求。

探索地方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

探索地方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

探索地方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一直以来,时政新闻报道在党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得天独厚的渠道优势和丰富的新闻资源,使党报时政新闻报道代表着鲜明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集中体现了党报对重大问题的政治判断和舆论引导,从而成为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一、做好规定动作,做足自选动作地方报纸的时政新闻报道大多以领导活动、会议报道、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以及政策性新闻为主。

这些内容具有重要性强,信息庞杂,工作味重,以及形式单一、缺乏现场感,规定动作较多,自由发挥空间少等特点。

这就导致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中容易形成某种固定模式,稿件内容上板起面孔,形成摆架子、装样子、讲空话、说套话的毛病。

时政报道要创新,必须服从服务好政府及领导的工作需要,把规定动作作为报道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素材,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

报道内容要走出会议室,进行外围拓展。

追求自选动作要讲究策略方法,首先要取得领导和以稿件有决定权的工作人员的认同和授权,争权适当的创新环境,在不断的实践和磨合中,赢得信任,实现最佳效果[2]。

在拓展新闻报道的内容上创表,首先要将庞杂的信息梳理清楚,厘清领导决策、政策出台的背景,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哪些是群众最关心的,决策实施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执行情况如何,群众有什么的反响。

更多地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发掘出决策改变了什么,影响了什么。

二、用贴近性激活时政新闻的生命力时政报道要想吸引读者,就要努力摆脱高高在上的说教模式,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新闻报道上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学会以小见大。

这里的大和小都有两层含义,小一是指文章短小精悍,选材精当,不做长篇大论;二是指报道的切入点都是身边的点滴小事,真情实感,体现细节。

大一是指主题重大,具有一定高度,有较强的指导性、普遍性和针对性,关注度高;二是指产生影响广泛。

以小见大则是通过对小而新的事件的报道,来表现一个带有全局性的大主题。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

以小见大不是盲目的写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生硬地将这些小事放大,那样就会陷入另一个误区,抓取的人物事件往往流于个案,不能让人产生共鸣。

创新党报时政报道的几点建议

创新党报时政报道的几点建议
化 的语 言 。 在 党 报 的 时 政 报 道 中 , 应该
信息 。而想要达成这一 目标 ,时政报道
的记 者们就要 到基层 发现真 正的新 闻 , 并采用合理 的方式和恰 当的手法完成新
党报 时政 报道想 要适 应时代 的发
展 ,就需要利用多媒 体渠 道进行新 闻的 多平 台推送 。首先 ,借助数字媒体 的灵 活特点 ,党报集团可以开设互 动式 时政
方面, 报道 的 内容要 避免 出现 “ 三少”
的情况 , 即鲜 活人物少 、 生动现场少 和典
总之 ,党报时政报道只要写 实情 、 说“ 人话” , 坚持 “ 三贴近” , 才能够真正成
报道应该谋求全媒体 的发展 出路 ,以便
为党报提供更大 的发展空 间。 此外 , 借助 数字媒体 ,党报也可 以搭建与百姓交流 的平 台。 这样一来 , 党报 时政报道就能够
朗和清新 ,继而使读 者更 容易掌握文章
的内容 。而转变文风 ,使 用朴 实的语言 和典型 的案例 , 也 可以使空话 套话得 以
减少 。 ( 三) 注 重报 道 的 细 节描 写
随 着 新 媒 体 的普 及 , 各 地 的新 闻报
反馈平 台,也可 以使群众 通过互联 网表 达 自己对时政报道的建议 。而通过采纳 这些建议 ,党报集团则可以进 一步完善
播 与版权, 2 0 1 5 , 0 2 : 2 1 — 2 2 .
以将人 员伤亡 数量 、 物资种类 和数量 等 内容写 出,以便在增强报道的感染力的 同时, 也增强 报道 的说 服力 。
( 四) 加 强 版 面 的 策 划
f 2 l 练 学华, 郑幼 智. 激 活地 方 党报
Hale Waihona Puke 使新闻直击要害 ,以便帮助读者掌握事

地市党报的创新之路——以《江门日报》为例

地市党报的创新之路——以《江门日报》为例

读 者 的 印 象 ,也 是 地 市 党 报 的 一
块 短板 。
送 评 的 新 闻 获 得 多 个 奖 项 ,受 到
2 .建 立 客 户档 案 ,对 客 户 项 目进 行 全 面 分 析 ,为 广 告 客 户 提
省 内 同行 的赞 赏 。
20 08年 底 , 《 门 日报 》 就 江
林 柏 峰
御 风 险 的 能 力 ,在 竞 争 中成
长 ,在 竞 争 中强 大 。


李 华 珍
地市党报的创新之路 以 ( ( 江门日报) )
● 一
阔 斧 地 进 行 了 版 面 改 革 。2 1 00年 l 0月 2 日是 报 纸 自 20 0 0 7年 以来
进 行 的第 7次 改 扩 版 。这 次改 版 , 是 增 加 了 本 土新 闻 和社 会 新 闻 的 总 量 ,尤 其 是 每 周 三 和 周 五 ,
理 念 创 新
— —
巩 固强势媒 体 地位
作 为 地 市 级 党 委 机 关 报 ,权
本 土 新 闻 占到 2 个 对 开 四版 ,每 8 天有近 2 0个 版 的 稿 件 来 源 于 本 土 ;二 是 办 好 封 面 导 读 和 图 闻 天
威 性 和 指 导 性 是 其 两 大 特 点 。 因 此 ,党 报 必须 姓 “ ” 党 ,这 一点 不
互动”版面 ,使报 网融合更紧密。
版 面 创 新
— —
文本 创 新
— —
不 断适 应 市场 需求
随着 时 代 的变 化 ,地 市 党 报
从 短板 入手
众 所 周 知 ,长 期 以 来 受 不 上 发 展 的
报 ”报 道 方 式 的 影 响 ,不 少 地 市

探索地方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

探索地方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

探索地方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作者:徐勤勇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19年第08期摘要:融媒体对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

那么在融媒体时代地方党报要打破格局,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引导主流舆论担当重任,就要不断去提升自己,充分利用融媒体,在模式内容等方面创新,真正让时政新闻活跃起来,让时政新闻既具有权威性又接地气。

本文探讨了地方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策略,希望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地方党报;时政新闻;创新;权威性一、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党报原有地位。

这样党报在参与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角色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正是这些微妙的变化,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互联网时代党报要如何创新。

对于党报来说,要和新的媒体结合起来,更好地传递时政新闻的价值,把时政新闻的价值以及群众利益充分结合在一起,深入到群众中去,拉近和群众之间的距离,真正让市场接受,让读者喜欢看,进一步提升党报的舆论作用。

地方党报时政报道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和创新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媒体融合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地方党报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打破传统观念,认识到现在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新闻记者要不断学习,使自己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以及全能型记者。

成为党和群众信赖的新闻1作人员,以此为宗旨讲政治。

而且还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再只是写文字的报道人员,还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的摄影技术,使用视频、图片等更易被群众接受。

对于地方党报来说,在时政报道中要注意改变传统的严肃形象,报道太过严肃会拉大和受众之间的距离,让受众觉得非常死板,不愿意去看。

所以,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做好前期准备,不能只是一味拿来别人的东西,要从新闻本身出发,关注一些有价值的新闻。

把讲话以及会议材料里面涉及到民生的内容选出来,呈现出新闻的亮点,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亲和力。

比如,在2〇17年,《泸州日报》报道了泸州全留文明城市创建推进情况的新闻,这是记者在会议采访的过程中得到的消息,然后记者深入的思考,判断新闻的价值,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几个新闻作品。

浅析都市报时事评论版的发展趋势

浅析都市报时事评论版的发展趋势
受 众 和潜 在 受众 的理 解 能 力 和 接 受 程度 。
响到国家发展 的各个方面。 新闻媒体 和从
业 人 员应 从 提 高 科技 传 播 的亲 和 力 、 响 影
力和公信力方面有所突破 , 进一 步传播和 普及科学技术和知识 . 进一步指 导人们的 实践活动 , 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 国民素
内容渐 趋 “ 闻 化 ” 新
效性 , 出新 闻性 。 突
“ 灵魂”,是新 闻媒体尤其是报纸 上除新
闻 外 的 另 一 个 重 要 内 容 , 报 纸 内 容 中 舆 是
都市报新闻评论 的 “ 新闻化 ” 主要体
现在 以下两个方面 : 首先 , 内容上说 , 从 都 市报新 闻评论的 内容 几乎 均以新 闻为由
露器甏霞霪 辇嚣 鹱

雾 业 , -
黼 S务
憾 宋 探
参 蠢 索
浅析 都市报 时事评论版 的发展趋势
■杨 胜
【 要 】 闻评 论 被 誉 为报 纸 的 “ 帜 ”和 “ 魂 ”。 着 新 闻 同质 化 现 象 的 日益 加 剧 , 闻 言论 成 为媒 体 竞争 的 摘 新 旗 灵 随 新
论并不以新闻为由头 , 但是却是针对现实
生 活 或 者T 作 中某 一 个 问 题 、 一 类 思 想 某
加剧 ,新 闻言论成 为媒 体竞争的新宠 , 言 论水平的高下成为决定媒体市场竞争力 、 影响力大小的最关键 因素之一。 不断创新
变 化 的新 闻评 论 也 日渐 成 为 晚 报 都 市 类
技知识毕竟有一定的深度 , 进行科技报道 的从业人员不能一 味地迎合受众 , 而应引 导受众 的学习和思考 。 新闻媒体根据 目标
受 众传 播 报 道科 技 新 闻 , 近受 众 的 生 活 贴 和 知识 储 备 基础 ,有 利 于 受 众 的理 解 , 对 受众 的影 响也 会 不 断增 强 。 其 次 , 技报 道 的 工作 者 应 当增 强 自 科 身 的 科技 知 识 修 养 , 多与 科技 工 作 者 沟 通 。 体 应 设置 专 职 报 道科 技 类 新 闻 的机 媒 构 和 人员 。 事 科 技 报 道 就要 对 科 技 知 识 从 有 一 定 的 了解 , 关 工 作 者应 加 强 自身 的 相

浅谈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形式

浅谈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形式

20201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近年来,各类新媒体竞相进入受众视野,对于时政新闻,各类媒体的报道风格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报道形式的日趋丰富和写作技巧的不断创新,除常见的时政消息之外,解释性报道、深度报道等文体也被广泛采用,这些形式以其新鲜灵活、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更加贴近大众,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时政消息,与群众关注有机结合时政新闻题材较为严肃,主要包括会议新闻、领导活动新闻、主题宣传报道等。

党报作为主流媒体,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所以,党报时政新闻的消息要比一般新闻更加严格,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都有更高的要求。

对于会议新闻、领导活动新闻、党政机关政务活动等时政消息,在报道内容上,要突出重点、抓住要点、提炼关键点,要善于从领导讲话和一般性会议材料中选取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将这一事件与时下百姓的关系联系起来,尽可能利用有限的篇幅,增强新闻可读性,提升报道感染力。

此外,还要做好会议信息的延伸,把会场之外的新闻作为报道不可缺少的内容。

对于缺乏事件、动态的经常性政务报道,要把消息写生动,也必须到会场外寻找与会议相关的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了解会议召开背景,探究新闻背后的新闻。

2018年春节假期过后第一个工作日,邢台市召开“双创双服”活动动员大会,聚焦创新创业和服务发展、服务民生。

《邢台日报》紧紧围绕此项重大活动,在做好常规报道的同时,后续推出各县市区和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稿件3篇,并及时开辟“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用力抓好民心工程”专栏,特别推出《沉下心干事实打实创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等20篇系列报道,跳出会议找新闻,从群众的角度写新闻,为扎实开展好该项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解释性报道,提高舆论引导力时政新闻报道具有严格的规范性、程序性和严谨性,特别是针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会议等内容的报道,更是如此。

另外,因为时政新闻事件发生通常有其特殊的原因,而读者对此并不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完全正确的分析,所以对于重大的时政新闻,主流媒体有必要进行及时、准确的解读。

党报时评如何破茧而出

党报时评如何破茧而出

57 11 Nov 2019CPNresearch业务广角|Ye Wu Guang Jiao 党报时评如何破茧而出从第一个时评版——1998年9月4日《深圳特区报》的《群言》专版至今,我国报纸时评版已经遍地开花,所面临着的压力巨大可想而知。

压力首先来自网络评论:网络评论具有明显优势,观点的多元、开放性;评论形式的多样、随意性;门槛低和表达自由,使网络评论对报纸评论形成超强的冲击力;其次来自报业本身,报纸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产业化、集团化,“独家评论”已经变得遥不可及,所以党报评论必须在更高的层次和更鲜明的立场上下足功夫;此外压力还来自读者,现代的读者层次较高,参与热情高涨,言论自由度也强,时评版必须满足读者强烈的表达欲和参与新闻评论的迫切性……竞争已然“白热化”,如何在重压之下破茧而出,是摆在我们党报新闻评论编辑面前急需破解的难题。

首先,党报要拉开与都市报和其他媒体的竞争层次、发挥权威力和影响力,就必须搞改革和创新:提高舆论引导力是党报的职责。

新闻评论历来被视为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地方党报肩负着正确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重任,发挥着沟通党、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重视新闻评论的力量,利用新闻评论做好舆论引导的工作。

在激烈的竞争中,地方党报必须得有自己的声音,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核心作用,在舆论监督和意见表达方面体现自己独有的社会影响力,而新闻评论是实现舆论监督和意见表达最有效的手段。

党报必须占领新闻评论这块“阵地”,发出最强音。

 其次,目前党报时评版还要注意几种不良倾向:时评不能老是跟在批评报道后面炒作“旧闻”。

时评不能完全热衷于“负面新闻,往往都是先有批评性报道再有时评,虽然这样做是出于读者更容易接受批评性评论,时评容易在此找到适宜的交汇点,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陷入“老生常谈”“跟风批评”的怪圈,使得时评沦为“时事批评”。

《大连日报》时评版的做法是发动各个战线的记者纷纷写时评——他们有最鲜活的第一手新闻,可以第一时间发表评论,而且是独家的,不可复制的,而不是跟在“旧闻”后面。

关于党报头版如何出新出彩的思考

关于党报头版如何出新出彩的思考

关于党报头版如何出新出彩的思考摘要:头版不仅是党报的脸面,还是人们阅读的起点,受领导活动多、指令通知多、规定动作多等因素制约,导致党报头版可以发挥的余地十分有限,如何使党报头版出新出彩也是很多新闻工作者密切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之一。

本人联系自身工作实际,从改变头版文风、求最大公约数、精心策划主题报道等方面入手,提出几点行之有效党报头版出彩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党报头版;出新出彩;有效措施;探讨新时期背景下,传播环境和媒体格局发生巨大改变,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应该抓住机遇和认清自身优势,通过创新改革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尤其是针对党报头版,作为党报的颜值担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党报想要办成精品就要对头版引起关注,并努力在内容和版式上下功夫,使党报变得更加耐看和好读,相应服务大局、服务群众、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新闻宣传工作要求也能得到贯彻落实[1]。

鉴于此,对党报头版如何出新彩展开分析和探讨。

1.改变头版文风对作为视窗的党报头版难以出彩原因进行总结,一方面是因为头版肩负着宣传要闻重要职责,要求对一些重要会议和领导活动进行刊登报道;另一方面在面对大量中心任务指令性规定动作时,工作人员进行报道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以致于出现传声筒式要闻报道,久而久之也会形成传播刻板成见。

但是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等相关文件出台以后,衍生出一系列“短、实、新”新闻报道,为党报头版文风改革注入新鲜血液,实际开展工作也坚持与时俱进,腾出更多版面自主创新空间,并在兼顾“好看”与“亲和”中,传递和反映好党和政府声音及人民群众心声。

实际开展党报头版采编工作时,需要将重点落在“易读性”和“视觉化”两大要素上,同时利用好党报政治和宣传方面优势,通过为广大受众群体提供充足、有用和有吸引力的信息,使党报头版变得更加出彩,其影响力也会扩大,此外还要走出增强党报头版可读性就要减少党政机关工作、会议活动报道等认识误区,头版之所以缺乏吸引力,关键在于报道思路和方式落伍,实际报道还要从领导形象亲民化、政策解读大众化等角度入手进行创新改革,使头版成为党报的重头戏[2]。

加强和创新地方党报时事报道的思考

加强和创新地方党报时事报道的思考

加强和创新地方党报时事报道的思考地方党报在对待时事新闻稿件方面,不是选编不选编的问题,而是选什么,选多少,如何精编,如何对标题进行差异化的再创新,如何对稿件进行再锤炼和科学集纳,归根结底是如何创新、提升时事新闻报道的问题。

包括《驻马店日报》在内的地方党报的时事新闻主要是来自新华社的稿件,在国内时事新闻稿件的选择处理上,要增强贴近性、有效性,努力体现时代性;在国际时事新闻稿件的选择处理上,要强调世界眼光、国家利益、媒体责任,努力凸显影响力。

国内时事新闻稿件选编取向地方党报在做足做强地方新闻报道的同时,要熟练掌握时事新闻稿件的选编原则。

突出大事要事。

大事要事涉及党和国家全局和事业发展走向,包括中心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影响广泛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外交活动、领导人重要活动、重大突发事件等等。

对此类内容的电讯稿,应当及时编发,且要发得强势突出些。

突出以经济为中心,加大对经济类时事稿件的选编力度。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抓住发展,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

而发展,经济建设则是基础。

所以,要突出经济类时事稿件的报道。

注重接近性强的时事稿件,包括地理接近、心理接近和利益接近强的稿件。

地方党报的受众对接近性强的时事稿件,更有应知欲知的需求。

抓住突发公共事件,包括地震、洪灾、风灾、雪灾等。

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新华社电讯稿对突发事件报道得最及时、最权威,所以要及时选编。

重视关联度强的稿件。

从国内时事新闻中的人物、事件中找出与本地的关联性,对与本地有关联且关联度强的时事稿件要及时选编。

如驻马店市是农业大市、粮食生产大市,若党和国家出台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的新举措、新政策,这就有很强的关联度。

《驻马店日报》对此类时事新闻,就应重点选编。

注重预测性新闻。

受众对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进行探知的欲望,有应知欲知的需求,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媒体的帮助。

转发预测性时事新闻,可以较好地满足受众的这一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市党报时评版如何出新
《宿迁日报》于2003年12月,在全国地市党报中率先推出时评专版。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切合地市党报的办好时评版的路子。

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地市党报作为地方党委机关报,必须坚持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这是党报“喉舌”功能的具体体现。

一般来说,“时评”是一种大众言说,与“本报评论员文章”应该有一定的区别。

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都必须做到“三贴近”,必须为中心和大局服务。

为此,我们在创办时评版之初,就专门开设了“本报观察”专栏,并置于头条位置,刊发对本地重要新闻和重大事件进行评论的文章,对于广大干群正反面评判事件和认识形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比如:2月2日,我市沭阳县对十字镇等13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公推直选。

2月6日,我们在“本报观察”刊发了《看“公推竞选”的活力所在》和《自荐者当选乡镇书记是制度创新》两篇评论,指出,这次公推竞选进一步体现了干部工作中扩大民主的要求,创新了党内选举方式,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进行了大胆探索。

有利于激发党员群众参政议政热情,进一步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有利于改善班子结构,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

开门办时评,不搞“一言堂”
地市党报可以办“地方新闻版”,但不宜办“地方时评版”。

时评版应该有本地时评,但更要关注全国性的新闻。

新闻是一种信息,时评也要传递信息。

置于信息社会的时评,绝不能局限于地域之内。

一篇出色的评论,只要能够启人心智,发人深省,不管作者是哪个地方,议论的是哪个地方的事情,都是一篇好的时评。

所以,地市党报时评版不能拘泥于本地。

以本报刊发的本地新闻做时评,能提高原新闻的社会效应和本报的影响力,有利于调动本报、本地读者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报纸的亲和力,实现双向互动。

而评发生在外地的新闻,则能给我们带来新信息、新观念、新文风,可以使时评版出现“百花齐放”的好局面。

《宿迁日报》“时事评论”版的思路是“开门办时评”,不以地域划界,鼓励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百家争鸣。

我们不但把本报的记者、本地的作者,还把全国的言论好手都请到“时事评论”版上来。

如今,全国各地有许多时评作者在本报的“时事评论”版上发过文章。

“时事评论”版每期发稿12篇左右,一般本地的占4篇左右,全国的8篇左右。

头条“本报观察”栏目,是本报社评论,发的是对本地新闻的署名评论文章。

“关注宿迁”栏目每期发2-4篇本地评论,为我市公众对本市的发展献计献策提供了平台。

切中本地时弊,发挥舆论监督功能
一般来说,地市党报的读者是本地人,因此,在选稿时,在考虑文章的“题材、观点、文风”这些因素以外,还要考虑本报的性质,同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及读者的情况加以选择。

也就是说,有些时评写得很好,在别的媒体上能发,但在当地却不能发。

因为它的内容观点不适合当地实际情况。

不同的报纸有不同的读者对象,其选稿范围、选稿标准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我们在选稿时,力求使每篇评论都和宿迁有关,做到有的放矢,切中时弊。

而且有一种地域接近性,能在读者的心中产生心灵碰撞。

8月20日我们选登的时评《“教育方式”也要卖钱?》,批评河南中医学院幼儿园利用正规上课时间让学生多交500元办“实验班”,是乱收费。

而利用正规上课时间额外收费办“舞蹈班”、“音乐班”也是我市不少幼儿园存在的不正常现象,我们刊发此稿,就起到了“启发”作用。

从而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措施维护公众的权益。

《大河报》8月2日报道了某乡镇干部一年参加会议达到375次。

而我市不少乡镇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会议频繁的情况。

为减少会议,我市把8月份定为“无会月”。

为配合这一行动,8月6日的“时事评论”版选了一组3篇针对此新闻的评论:《如何拯救在会海“溺水”的干部》、《解决会海之灾请学柳州》、《把支撑会海的舒适“椅背”锯掉》,从而对我市改革会议有所启发。

只有切合本地实际,才能充分发挥新闻评论在反映和引导舆论方面应有的威力。

同时,我们把时评作为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们所发本地评论一般都带有“舆论监督”性质,而且往往是对我报一版“舆论监督”所发的新闻进行评论。

深受读者的欢迎。

6月25日刊发的《600元水费何以竟收1800元滞纳金?》一文,见报当天,就接到市自来水公司的感谢电话,表示文章观点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很有帮助。

强化时效性,实行网报互动
时评与杂文、随笔不同,它首先强调的便是时效性。

时评之所以受到读者的青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能让人们在看到一篇新闻后,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发表自己的看法,满足人们表达观点的欲望。

同时也能让读者在看到新闻后,很快便能在相关的时评中找到对该新闻的观点独到、颇有见地的深度解读、分析、批判、质疑,并产生共鸣,也能让有些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虽然不少批评认为时评是“速制品”,但在网络时代、手机短信的“速食时代”,时评若不能迅速感应社会神经,可能制造出来的便是过时货,为读者所抛弃。

作为地市级党报,当地爱好写时评的人、能写好时评的作者一般不会很多,再加上知名度不高,要想及时拿出具有思想深度和独到见解的评论,光靠当地有限的作者和编辑自己是不够的,如何才能摆脱好稿件捉襟见肘的尴尬,我们的做法是:用网络做翅膀,在全国的作者中以最快的速度采集最好的文章,同时让我们的“时事评论”版借助这个翅膀走向全国。

我们还通过网络把邮箱地址、用稿情况,及时在全国许多时评人聚集的“金评天下”、“青锋论坛”、“一民声音”等论坛上公布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把全国的时评人都请到了自己的版面上,使本版的声音日趋多样化。

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
时评版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发展同样也要感应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调整。

我们的“时事评论”版也在不断地加以完善,由创办之初的“本报观察”、“大众评说”、“热点时评”3个栏目,不断调整增加了“媒体集萃”、“不同观点”、“戏画闲言”、“关注宿迁”、“网友评论”等栏目。

特别是“网友评论”栏目的设立,让我们感受到了时评版不断创新的重要性。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人们表达愿望越来越强烈,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有一定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人,会把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借助媒体发表。

但随着网络普及,很多人喜欢到网上对新闻跟帖评论。

字虽不多,一般一二百字,有的甚至几十字。

但很多观点同样
独到,由于在网上是匿名,所以,有的比署名文章来得更直接,一针见血,也更真实。

这样的评论如果在报纸上发表,把声音放大,同样能起到舆论监督、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为充分尊重公众的发言权,同时希望网友所热评的问题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网友的建议能对我市某方面工作有所帮助,我们试着把部分网友在本报“宿迁新闻网”上对本报新闻的跟帖评论,复制到报纸上。

见报后,有的读者说,以往,我们认为在网上跟帖评论没人在意,提建议也没用。

你们这样做,让我们感受到了被人尊重的感觉,有人重视我们的声音。

有的读者说,我们有时对某方面问题有看法,可又不方便、有的也不能直接找当事人说。

坐在电脑前,不用署真名就可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真好。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跟帖评论都能上报纸,需要编辑严格把关。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