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之分析

合集下载

诗经_爱情诗中女性形象

诗经_爱情诗中女性形象
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郑风?褰裳》)有向所爱的对象直率要求婚姻的:“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召南? 有梅》)有坦述相思之苦的:“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有直接向父母陈述其爱情,并表示其决心的:“ 彼柏舟,在彼中河。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风?柏舟》)。她们对爱情的渴望是热情而溢于言表的,毫不遮掩,毫不忸怩作态。而正是这使我们看到了她们的单纯与可爱,执著与奔放。《诗经》中争取爱情的行动,女性主动为多,这与她们真率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而正是这种性格呈现的美使她们具有人性美的非常魅力。三、品格美。品格是衡量一个人的最重要因素。而《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也
(五) 彷徨疑惧的女性形象
由于受到礼制的束缚和压制,在受到阻挠和破坏面前,相爱的恋人们或者矢志相爱、或忍痛辞绝,欲爱不能。《柏舟》《将仲子》是此类诗歌的代表作。《柏舟》描写的是一个自选配偶的少女,恋爱受到父母的干涉之后,勇敢发出的矢志相爱的反抗呼声。《将仲子》描写的是一位少女正在和情人相爱而又不敢相爱的矛盾痛苦心情。在父母、诸兄和人言的重压之下,只好忍痛辞绝。如涕如诉的自白,是对礼制的控诉
(三) 情重绵长的女性形象
字字血、声声泪,哀婉凄怆、痛切心肺悼亡诗的《葛生》首先以“葛”之依附于“楚”,暗喻男女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极为贴切巧妙。而“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又构成了一种悲凉的意境和凄惨的气氛。“谁与?独处!” “谁与?独息!” “谁与?独旦!”等简洁的问答,让人倍感凄凉。而“角枕”“锦衾”的绚丽生辉、光彩夺目,但枕上衾下却是一具尸骨,光彩与死亡相衬,组合为一幅画面,令人震撼、令人心酸!“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的回环修辞方式,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死者的思念是何等情重绵长!

《关雎》翻译、解析

《关雎》翻译、解析

关雎先秦:佚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注释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好,善良。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

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

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

之:指荇菜。

寤寐(wù mèi):醒和睡。

指日夜。

寤,醒觉。

寐,入睡。

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

”也可通。

思服:思念。

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

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

悠,感思。

见《尔雅·释诂》郭璞注。

哉,语气助词。

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

辗,古字作展。

展转,即反侧。

反侧,犹翻覆。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琴、瑟,皆弦乐器。

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

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

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论《诗经》中的爱情

论《诗经》中的爱情

论《诗经》中的爱情论《诗经》中的爱情《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诗经》中的爱情,欢迎阅读!我国经典名著中描写爱情的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诗经》就是最为著名的作品,而在《诗经》十五“国风”中,有关爱情婚姻这个题材,占三分之一,这类诗歌异彩纷呈,绰约多姿。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共三百零五篇。

《诗经》都是周诗,它的产生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

古人非常强调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古代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变化,从群婚、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是从蒙昧期、野蛮期到文明期到各个历史阶段相适应的。

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认识到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总要和各种权力干预婚姻与家庭。

下面让我们从诗经中的一些文章中去品味一下这种爱情的味道吧。

一、追求爱情《郑风·溱洧》就是反映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一篇诗。

郑国地处中原,三月已是暮春,草长莺飞,百花烂漫。

青年男女到溱洧水边游览,赏心悦目,倾吐胸怀。

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欢乐插曲。

此诗,是从客观来抒写的,首先写溱洧春水之盛,点出了地点时间。

然后写士与女秉蕑而游,点出了士与女的踏青,不单纯是浏览风光。

一方面是执蕑而拔也邪恶,另一方面也暗示出要趁此机会追求爱情的欢乐,这一点从诗的下文就可以理解了,这是合乎生活实际与情理的。

再写士与女相劝诱的对话,是那么朴实、真挚、和谐、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最后又写士与女无拘无束地互相调笑,谈情说爱,不仅作了感情的交流,而且“赠之以芍药”。

这确是一幅出色的士女踏青图,生动活泼,跃然纸上。

二、相思之情爱情,有时发自单方面的。

一个男子看到汉水上的游女,心往神驰,却又可望而不可即,有说不尽的爱慕、烦恼、怅惘,于是写出了《汉广》这样的诗。

此诗的第一章,用“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起兴,也寄寓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思。

《关雎》阅读赏析

《关雎》阅读赏析

《关雎》阅读赏析《关雎》阅读赏析(通用7篇)《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雎》阅读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关雎》阅读赏析1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

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

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

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

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

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1.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关雎》原文及译文赏析

《关雎》原文及译文赏析

《关雎》原文及译文赏析《关雎》原文及译文赏析《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

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雎》原文赏析。

《关雎》年代: 先秦作者: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关雎》赏析1《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

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

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

《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

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诗经》中爱情的研究论文

《诗经》中爱情的研究论文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

风即指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城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

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

《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例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爱情的酸酸甜甜: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写饱含思念的《王风·采葛》,有写情女想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不可求空余恨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近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

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

在爱情诗歌中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来写的,她们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而且热烈的,这也许是因为那时古朴的民风使然吧。

《牡丹亭惊梦》曲词分析

《牡丹亭惊梦》曲词分析

【山桃红】(生、旦携手上)(生)这一
霎那老天留给人方便,早枕着花眠。小姐你
可好么?(旦低头介)(生)一个劲地把头 点,红松翠偏。小姐休忘了呀,见了你紧紧
相偎,慢慢厮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一片,
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旦)秀才,你可
要走了吗?(合)在哪里曾相见,相看的眼
熟,难道这樣相好未曾说过一言?
【绵搭絮】梦中幽会,才到梦边。无奈母亲,将我 唤醒,说不在闺阁的纱窗中不能睡。使我出了一身冷汗, 吓的我内心发荒脚步歪斜,心意发软发髻偏斜,差不多 费尽神情,坐起来与谁适意?还是去睡觉吧。(贴上) “晚妆销粉印,春润费香篝。”小姐,熏了被窝再睡吧。
分析:
梦中的杜丽娘,恣情享受刻骨铭心的性爱欢乐。试把 《惊梦》中手执柳枝寻踪而来的柳梦梅与春日游园的杜丽娘 撩云拨雨的场面与《诗。溱洧》所描绘的相比较: ‚溱与洧,方涣涣矣。士与女,方秉蔄兮。女曰‘观 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两者在意境神韵上何其相似!在《诗•溱洧》这首代表 ‚郑卫之风‛的民歌所反映的性爱相对自由的时代里,有 《周礼》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当斯时也,奔者不禁‛ 的仲春欢会礼俗,青年男女‚每值风日融和,良辰美景,竞 相出游,以至兰芍互赠,播为美谈,男女戏谑,恬不知羞‛, 《牡丹亭。惊梦》实是再现了‚仲春之月令会男女‛这一古 老而庄严华妙的仪式,体现了那个性爱自由的时代。
【山桃红】为了你这如花一样的美眷,流年似水,到 处把你寻遍。在幽闺自怜。小姐,我和你那边儿讲话去。 (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牵衣介)(旦低问)到哪里去? (生)转过这芍药栏向前,紧靠着湖山石边。(旦低问) 秀才,去干什么呀?(生低答)和你松领扣,宽衣带,用 袖梢儿遮盖着身体。你要忍耐,我要将你抚爱一会儿。 (旦作羞)(生前抱)(旦推介) (合)是在哪处曾经相 见过,相看眼熟,难道这么相好相逢却没说一句话?(生 强抱旦下)(末扮花神束发冠,红衣插花上)“催花御史 惜花天,检点春工又一年。蘸客伤心红雨下,勾人悬梦彩 云边。”我是掌管南安府后花园的花神。因杜知府小姐丽 娘,与柳梦梅秀才,后日有姻缘之分。杜小姐游春感伤, 导致柳秀才入梦。我们花神专掌惜玉怜香,所以来保护她, 使她云雨之情十分欢快。

《诗经》爱情观研究及文学影响

《诗经》爱情观研究及文学影响

《诗经》爱情观研究及文学影响范文爱情观就是人们对待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

对于《诗经》中的爱情观,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理想爱情的标准,二是面对爱情受挫时的态度,三是择偶标准。

进而分析《诗经》时代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和看法。

在此基础上再简要分析产生这种爱情观的原因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诗经》中的爱情观剖析1、理想爱情的标准1.1自由大胆、热烈率真《召南·摽有梅》中则更是塑造了一个内心火热,期盼爱情的女子形象。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追求我的小伙子,趁着这美好的时光,快与我相会”,十分强烈的表达了女性在内心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

这是何等的大胆与热烈,甚至在今天,也并非所有的女性都能够这样热烈,率真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郑风·褰裳》则向我们表现了一位怀着炽热感情的、大胆向意中人表白的豪放女性。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直白坦率,热情奔放,把女性面对不解风情的意中人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1.2忠贞专一、生死相守《诗经》中的爱情不仅仅追求自由恋爱,更强调爱情的忠贞专一、生死相守。

这是《诗经》时代人们爱情观的一大特点。

《郑风·出其东门》表现了一位忠贞专一的男子。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虽然“有女如云”但是“匪我思存”,只是因为自己只是专注于缟衣的意中人,表现了其对自己爱人忠贞不渝的真情,这在古代实属不易。

《邶风·击鼓》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的誓言流传千古。

《王风·大车》中“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将仲子·《诗经》》原文与赏析

《将仲子·《诗经》》原文与赏析

《将仲子·《诗经》》原文与赏析《诗经》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春秋时期流行在郑国(今河南新郑一带)的一首闺中少女的艾怨之作。

少女向她热恋着的情侣吐诉热爱之情,又倾述对礼教束缚的愤懑之意。

这在最早的闺怨诗中,是别具姿容的。

自由恋爱,结婚成家,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正当要求。

可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男女爱情就受到种种社会意识的支配和束缚,从而形成自由意识与社会意识的矛盾冲突,自然迸发出怨气怒言。

《诗经》时代人们已被戴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我们从当时“政策”容许的情况下,人们自由舒畅地谈情说爱,可看到青年多么渴求人格的自由,人性的解放。

《周礼·媒氏》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周统治者规定每年春天二月作为“开放月”,让青年男女自由选择对象,自由同居,是为了蕃殖人口的需要。

《郑风》中不少篇什,反映了他们自由奔会的欢畅。

但这种“开放”是有限度的,为时也是不久的。

“礼”是当时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礼记》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已作为人们的一种行为和道德的规范,钳制着人们的意识。

《周礼·媒氏》就记载,男女结合,必须通过媒妁之言,要有父母之命才能正式结婚。

孟子也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孟子·滕文公下》)这在《诗经》中也有直接反映。

《齐风·南山》:“取(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取妻如之何?匪(非)媒不得。

”《鄘风·柏舟》:“之死矢(誓)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西周春秋时期婚姻制度形态之论文

西周春秋时期婚姻制度形态之论文

西周春秋时期婚姻制度形态之分析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396-01摘要婚姻制度是中国法制史上起源最早的制度之一。

西周春秋时期,主要的婚姻形式有三种:掠夺婚、自由婚和聘娶婚。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聘娶婚,体现了新兴封建礼教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普及,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同姓不婚聘娶婚婚姻制度是中国法制史上起源最早的制度之一。

夏商时期,王族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已经确立。

《礼记》有言:“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礼作,作然后万物安”,“昏礼者,万世之始也”,婚礼和继承制度构成了西周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随着礼的成熟与完备,西周的婚姻制度相比夏商时期更系统完善。

西周统治者承袭了夏商王族的一夫一妻多妾制,这也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

除此以外,西周的婚姻制度还有两个重要原则,其一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同姓不婚”,其二则是“父母之命,煤妁之言”。

魏斯特马克(e.westermark)在《婚姻》一书中这样说:“姻即经过某种仪式之男女结合,为社会所许可者,此种制度必以社会之许可为其特征,到处皆然。

”这个定义被普遍认同,即它必须经过法律的许可和承认,而在中国古代没有婚姻法的情况下,婚姻的社会性质属于礼制范围。

所以西周时期,《周礼》实际上充当着婚姻法的角色。

对于婚姻的种类和程序,西周的婚姻形式主要有三种:掠夺婚、自由婚、聘娶婚。

它们也是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替代的婚姻形式。

一、掠夺婚掠夺婚是指以暴力手段劫掠女子成婚的一种婚姻形式,又称劫夺婚、抢婚,它实际上是一种真婚假掠制,其前提为买卖婚姻。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匪寇婚媾”(《诗经》),这种形式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社会初期,在西周仍然存在,但不是主要的婚姻形式。

《说文》言:“礼;娶妇以昏时,故曰婚。

”结婚要在夜间进行,正是古代掠夺婚的真实写照,却掠妇女选择在昏暗之时最合适,婚礼即由此而得。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国风》是收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希望对你有帮助!摘要:《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大部分作品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其中以表达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婚姻与命运的诗篇为多。

宋代郑樵说《风》是地方特色的歌谣,为“小夫贱隶妇人女子”所喜唱,朱熹也认为“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所以《风》的这些婚恋诗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以及对歧视、遗弃妇女的批判。

本文将对《风》中的婚恋诗进行简单分类赏析,以便比较清晰的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婚恋生活,并从中得到启发。

关键词:《诗经》;《国风》;婚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最早产生于商代,其他大多数属于周代,最晚的大约创作于春秋中叶,总共历时五六百年。

今本《诗经》共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有160篇,朱熹《诗集传序》中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可知男女言情之作确实是《风》诗的主要内容之一。

程俊英主编的《诗经注析》例举了《风》中的77篇婚恋诗,可以知道160篇《风》中有一半的诗歌都是婚恋诗。

这些婚恋诗展现了诗经时代男女之间比较自由的恋爱生活,里面有率真大胆的表白,也有对不合理的婚姻的批判,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的恋爱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描述了在婚恋生活里的忧喜得失,变化离合。

我从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的婚恋感情的角度,把《国风》中有关爱情婚姻的诗歌作品,从恋爱到婚姻的各个阶段作一个简单大致的分类,以便欣赏。

一、男女约定婚姻之前的阶段。

(一)对于女子到了适当年龄尚无爱人,唯恐耽误了美好青春的心理。

《召南·摽有梅》里描述的非常真切: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在古代民间的仲春时节有“会男女”的风俗,《周礼·媒氏》中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诗经.关雎》分析

《诗经.关雎》分析

《诗经.关雎》分析《诗经.关雎》分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首,而《关雎》被列为三百篇之首,可见其厚重而深远的显要地位。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关雎》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作品创作年代大约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除去六篇有目无辞的笙诗外,共收诗三百零五首。

按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而在这三百零五篇诗歌中《关雎》被列为三百篇之首,可见其厚重而深远的显要地位。

下面着重从剖析文本涵义、探讨诗歌主旨以及反观其中所折射的周文化等方面,对《关雎》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文本涵义的依据《关雎》作为诗经开篇之作,大多认为它是一首情歌,其中关雎与河州象征着东方人始终缥缈朦胧的情感意境,君子以求淑女代表了中国人的爱情定调,非常含蓄。

但细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能发现更为深刻的文化意蕴,以下主要是从现存的文本对《关雎》作了一个儒家意义上的理解,同时也略谈了些其他的看法和见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曰:“关关,和声也。

雎鸠,王雎也。

鸟挚而有别。

水中可居者曰洲。

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关雎之有别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

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

窈窕,幽闲也。

淑,善;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对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用意向来颇有争议,有的认为并不存在这样的意象,它的作用只是为了起兴,引申出后两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的却认为雎鸠成双成对,相和鸣叫是实在的物象,它的存在触发了君子内在求偶的情愫。

淑女外在仪态的幽雅娴静,内在性情的美好善良正是君子之佳偶,两人的结合可以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以此作为风化天下的楷模。

通过阅读《毛诗正义》,我个人偏向于后一种理解,认为这是一种皇室之道于天下之理的表率作用,其用意非一般的爱情诗所能企及,耐人寻味,值得琢磨。

【历史】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之分析

【历史】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之分析

当略去。《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明白了先民的这一婚恋习俗,对这首情急大胆的求爱诗,就不难理解了 。陈奂则对此篇巧妙的兴比之意作了简明的阐释:“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 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
而且,中春虽允许男女相会,真要嫁娶,还得需要媒人。而那时,媒人似乎也是一种官职。《周礼。地 官司徒》就有“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媒氏掌万民之判”。也就是说,婚姻也在国家的 掌控下。《诗经。国风。豳风。伐柯》里就有:“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没有媒人居中的婚姻是不被 国家承认的。那时的媒人相当于现在的民政局的官员了。
再说梅。召地在今河北北京一带,其梅花绽放的季节是在二三月左右。所以,《摽有梅》取梅来作比兴 ,不是偶然的,是说明了时间。不过,有个疑问,诗中的梅该是野梅,而野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川 东、鄂西山区;鄂东南、赣东北、皖浙山区;两广、赣南山区和闽、台北区。而黄河以北地区似无野梅 生长。北京地区原先没有梅花,现在的梅花是后来人工移植过去的。考虑到召公的采邑初在陕西南,那 也有可能见到梅花。要不就是此“梅”另有说法,待考。
【1】摽:音标或漂,古抛字 【2】迨:音代,同逮 【3】塈:音气,乞的借字
【赏析】 这是一首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求我庶士”,不妨读为“我求庶士”。 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 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 此篇的诗旨、诗艺和风俗背景,前人基本约言点出。《毛诗序》曰:“《摽有梅》,男女及时也。 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男女及时”四字,已申明诗旨;后数语乃经师附会,应

诗经·周南·关雎·序原文及赏析

诗经·周南·关雎·序原文及赏析

诗经·周南·关雎·序原文及赏析《国风·周南·关雎》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

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诗经·周南·关雎·序》原文及赏析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诗经·周南·关雎·序》原文及赏析【原文】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

雎(ju)鸠: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

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

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ci):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u):睡醒。

寐(mei):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

反侧:翻来覆去。

(11)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

友:友好交往,亲近。

⑿芼:芼(音帽):拔取。

有选择之意。

【赏析一】《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

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

……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

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

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

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摘要:本文通过对《诗经》婚恋诗的解读,重温古代社会的单纯与美好、真挚与自然,领悟先民们外在的情感态度所包含的精神实质,深掘《诗经》婚恋诗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激发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情趣。

关键词:婚恋诗爱情婚姻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感情的最高境界,可遇而不可求,神圣而不可侵犯,神秘莫测,变化多端,极富神秘感和朦胧美,这是爱情的特质,是人类其他感情无法比拟的,因此成为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的对象。

爱情是文学作品当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在《诗经》中已体现得十分明朗和完美。

《诗经》三百零五篇,有一百余篇是描写爱情婚姻的,可见先民们对情感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感情的自觉和觉醒。

《诗经》中的婚恋诗可分为两类:恋爱诗和婚姻诗,下面我就分别作以介绍。

一、恋爱诗爱情是男女之间产生的一种互相爱慕的美好感情,可以让人充满希望,忘却愁苦,所以,爱情的开始都应该是美丽、动人而且曲折的。

1、思慕诗说到追求,人们脑海里一定会想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这句话就出自《诗经·周南·关雎》一诗,这是一首典型的男子追求女子的诗歌,男子是个贵族青年,女子是个采荇菜的姑娘,男子对女子一见钟情,随之产生相思之苦,只能在想象中和他亲近、结婚,这首诗就描写了男子“求之不得”的痛苦。

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示了男女之情的率真。

这首诗作为《诗经》之首,有一定的意义,有前人说诗的主题是歌颂“后妃之德”,这是因为《关雎》居三百之首,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其“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重要地位。

但是孔子只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倒是切实地道出了这首诗的乐调的风格,也是这首诗的意义所在,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

在《诗经》中表达男子对女子追求之意的诗歌较多,如《秦风·蒹葭》和《周南·汉广》等,男主人公都是痴情的种子,都在痴痴地等待心上人,默默地期盼,但往往不能如愿,只能站在远处默默地凝望,主人公的爱情朦胧而美丽,真挚而纯洁,体现出人性的美好。

论中国古代的官媒制度

论中国古代的官媒制度

15论中国古代的官媒制度张馨方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摘要:官媒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制度。

自周至清末,这一制度一直存在,并对中国古代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官媒的含义与起源、职责,官媒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及产生这一制度的原因几个方面对官媒制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媒妁;官媒;婚姻;制度媒妁文化是中国婚姻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诗经》云:“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男女若想缔结婚姻,必须有媒人作为中介,以促成婚姻。

“明媒正娶”被人认为是婚姻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史记》中记载,襄王即位后,立太史敫的女儿为王后,并生下儿子。

然而太史敫却认为:“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种也,汙吾世。

”并终身不与女儿见面。

古人对“媒”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关于古代的“媒妁文化”,前人多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探讨,对官媒的专门研究却并不多见。

本文将立足于官媒这一特殊制度,结合前人研究综述及古籍中的相关记载探讨这一制度。

一、含义与起源《说文解字》记载:“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

可见“媒”、“妁”二字都是促成婚姻的的意思。

关于“媒人”,最为人熟知的是女性且没有官职的形象,即“私媒”,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由朝廷专门设置以管理百姓婚姻的媒官,称为“官媒”。

官媒这种体制在周代就已产生。

“有媒氏职,是天子之官,则诸侯之国亦有媒氏,传通男女,使成婚姻,故云媒氏也。

”“媒氏”就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的最早的官媒。

二、主要职责及人员设定对媒官职责的介绍,《周礼》中尤为详细。

这里就以此为例,简析媒官的主要职责。

(一)记录信息,促成婚配“媒氏,掌万民之判。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

”《礼记》中记载:“三月之末……父执子右手,咳而名之。

”子生三月,为其取名。

然后媒氏要记录新生儿的出生年月和姓名,《白虎通义》解释:“男三十筋骨坚强,任为人父。

女二十肌肤充盛,任为人母,合为五十,应大衍之数,生万物也。

诗经郑风将仲子赏析

诗经郑风将仲子赏析

诗经郑风将仲子赏析《国风·郑风·将仲子》是《诗经》中的一篇。

此诗是春秋时期流行在郑国一带的华夏族民间情歌,是一位热恋中的少女赠给情人的一首优美的情诗。

接下来由我给大家带来,希望大家喜欢!先秦时代的男女交往,大约经历了防范相对宽松,到逐渐森严的变化过程。

《周礼·地官·媒氏》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可知在周代,还为男女青年的恋爱、婚配,保留了特定季令的选择自由。

但一过“中春”,再要私相交往,则要被斥为“淫奔”的。

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男女之防就严格多了。

《孟子·滕文公下》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连“钻穴隙”偷看那么一下,都要遭人贱骂,可见社会舆论已何其严厉。

《将仲子》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青年女子在这种舆论压迫下的畏惧、矛盾心理。

《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刺庄公”之作,郑樵《诗辨妄》认为此诗是“淫奔之诗”,今人多不取此二说。

且看首章,开口即是突兀而发的呼告之语:“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这呼告初听令你摸不着头脑,细细品味又不免莞尔而笑:诗行中不分明透露着,有一对青年男女正要私下相会?热恋中的男子仲子大约有点情急,竞提出了要翻墙过园前来相会的方案。

这可把女子吓坏了,须知“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是要遭父母、国人轻贱和斥骂的;她想:“倘若心上人也如此鲁莽,可教我把脸儿往哪里搁?”于是便有了开章那三句的突发呼告。

这呼告是温婉的,一个“将”愿字,正传达着女子心间的几多情意;但它又是坚决的,那两个“无”不要字,简直没有商量的余地。

如果你读得再深入些,当还能想见女主人公此刻因惶急而变得苍白的面容,还有“仲子”那因被拒绝而失望的神情。

这失望无疑也为女主人公感觉到了,诗中由此跳出了一节绝妙的内心表白:“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前一句反问问得蹊跷,正显出了女主人公的细心处,她唯恐“无折我树杞”的求告,会被心上人误会,故又赶紧声明:“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是⼀⾸委婉⽽⼤胆的求爱诗。

《摽有梅》作为先民的⾸唱之作,质朴⽽清新,明朗⽽深情。

下⾯是⽆忧考分享的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国风·召南·摽有梅》 先秦:佚名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迨其谓之。

【译⽂】 梅⼦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

想要求娶我的⼉郎,请不要耽误良⾠。

梅⼦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

想要求娶我的⼉郎,到今⼉切莫再等。

梅⼦纷纷落地,收拾要⽤簸箕。

想要求娶我的⼉郎,快开⼝莫再迟疑。

【赏析】 这是⼀⾸委婉⽽⼤胆的求爱诗。

《摽有梅》作为先民的⾸唱之作,质朴⽽清新,明朗⽽深情。

此篇的诗旨、诗艺和风俗背景,前⼈基本约⾔点出。

《⽑诗序》⽈:“《摽有梅》,男⼥及时也。

召南之国,被⽂王之化,男⼥得以及时也。

”“男⼥及时”四字,已申明诗旨;后数语乃经师附会,应当略去。

《周礼·媒⽒》⽈:“仲春之⽉,令会男⼥。

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若⽆故⽽不⽤令者,罚之。

司男⼥之⽆夫家者⽽会之。

”明⽩了先民的这⼀婚恋习俗,对这⾸情急⼤胆的求爱诗,就不难理解了。

陈奂则对此篇巧妙的兴⽐之意作了简明的阐释:“梅由盛⽽衰,犹男⼥之年齿也。

梅、媒声同,故诗⼈见梅⽽起兴”(《诗⽑⽒传疏》)。

龚橙《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

”⼀个“急”字,抓住了此篇的情感基调,也揭⽰了全诗的旋律节奏。

全诗三章,“庶⼠”三见。

“庶”者,众多之意;“庶⼠”,意谓众多的⼩伙⼦。

可见这位姑娘尚⽆意中⼈。

她是在向整个男性世界寻觅、催促,呼唤爱情。

青春⽆价,然流光易逝。

“真正的青春,贞洁的妙龄的青春,周⾝充满了新鲜的⾎液、体态轻盈⽽不可侵犯的青春,这个时期只有⼏个⽉”(《罗丹艺术论·⼥性美》)。

如今梅⼦黄熟,嫁期将尽,仍夫婿⽆觅,不能不令⼈情急意迫。

青春流逝,以落梅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瓠山才子解读《诗·摽有梅》的一点探讨意见难得能在黄金发出几个字,今来见瓠山才子的《解读《诗·摽有梅》管窥西周婚嫁礼俗》,也想掺和一下。

不过瓠山才子那帖似乎锁起来了,只好再开一帖与大家一起探讨。

《摽有梅》是召南题下的一篇。

诗经里有周南,召南篇,当是出自于周公旦封地和召公奭封地。

召公奭的封地在北燕,也就是燕国的前身。

“南”是一种曲调,周朝时将采之于南方的音调称为南音。

《召南》就是以南音的调子演唱的歌谣。

由此看,诗经里的作品,大多是歌词。

再说梅。

召地在今河北北京一带,其梅花绽放的季节是在二三月左右。

所以,《摽有梅》取梅来作比兴,不是偶然的,是说明了时间。

不过,有个疑问,诗中的梅该是野梅,而野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川东、鄂西山区;鄂东南、赣东北、皖浙山区;两广、赣南山区和闽、台北区。

而黄河以北地区似无野梅生长。

北京地区原先没有梅花,现在的梅花是后来人工移植过去的。

考虑到召公的采邑初在陕西南,那也有可能见到梅花。

要不就是此“梅”另有说法,待考。

华中地区的梅花花期在二三月,那就说是在开春后梅花就开了。

孟春,仲春,季春也就是农历的一月二月三月,那时的梅花可能也就孟春开季春谢。

因此,“摽有梅,其实七兮”,那就是孟春快过去了;“摽有梅,其实三兮”,那是晚春了,快到播种的时候了。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社会,农忙时节是顾不上其他的,所以,周朝是在清明播种前的“中春时节,令会男女”,这其实是沿习殷商时期的习俗。

今许多少数民族还有“三月三”节,“三月三”除了狂欢,也是青年男女相会的时节。

“三月三”后就开始农忙了。

而瓠山才子兄将“奔者”理解为私奔,有点望文生义了。

所谓奔,是六礼不备。

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

周朝的婚嫁有严格的程序,要备六礼。

所谓六礼,指的是:一纳彩,即男方要请媒人去女方家表示联姻的诚意,得到女方家同意,开始备彩礼;二,问名,问女方父母名字,以辨别是不是嫡系亲属,避免近亲结婚,问姑娘名字和出生时辰,拿去占卜以定凶吉;三纳吉,占得吉卦后,就请媒人去告诉女方家定了这门亲了,也叫文定或通书;四纳征,男方向女方送彩礼,女方接受,这门亲事就定下了;五请期,那时婚礼日期由女方定,女方家定不下来才由男方定;六亲迎,新郎必须亲自去女方家把新娘子接回来。

以上就是六礼。

除了六礼,新娘接回后,还得行合卺礼: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这表示女的成了男的合法妻子了,是男的另一半;要行庙见礼:去庙里告祭列祖列宗,女的就此成为“妇人”,成了男方家族中的一员了。

周朝对百姓管制已经是比较严格了。

不可能允许私奔的行为。

《周礼》说:“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

那就是最早的户籍管理制度,且是连坐法。

而且,中春虽允许男女相会,真要嫁娶,还得需要媒人。

而那时,媒人似乎也是一种官职。

《周礼。

地官司徒》就有“媒氏下士二人。

史二人。

徒十人。

”“媒氏掌万民之判”。

也就是说,婚姻也在国家的掌控下。

《诗经。

国风。

豳风。

伐柯》里就有:“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没有媒人居中的婚姻是不被国家承认的。

那时的媒人相当于现在的民政局的官员了。

《诗经·召南·摽有梅》译注整理题解:待嫁女子渴望男方及时前来求婚原文译文注释摽有梅1,其实七兮2!求我庶士3,迨其吉兮4!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5!摽有梅,顷筐塈之6!求我庶士,迨其谓之7!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

有心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耽误良辰。

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

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到今儿切莫再等。

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

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快开口莫再迟疑。

1.摽(biào鳔):一说坠落,一说掷、抛。

有:语助词。

2.七:一说非实数,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

3.庶:众多。

士:未婚男子。

4.迨(dài代):及,趁。

吉:好日子。

5.今:现在。

6.倾筐:斜口浅筐,犹今之簸箕。

塈(jì既):一说取,一说给。

7.谓:一说聚会;一说开口说话;一说归,嫁。

【1】摽:音标或漂,古抛字【2】迨:音代,同逮【3】塈:音气,乞的借字【赏析】这是一首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

“求我庶士”,不妨读为“我求庶士”。

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

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

此篇的诗旨、诗艺和风俗背景,前人基本约言点出。

《毛诗序》曰:“《摽有梅》,男女及时也。

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

”“男女及时”四字,已申明诗旨;后数语乃经师附会,应当略去。

《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明白了先民的这一婚恋习俗,对这首情急大胆的求爱诗,就不难理解了。

陈奂则对此篇巧妙的兴比之意作了简明的阐释:“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

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

龚橙《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

”一个“急”字,抓住了本篇的情感基调,也揭示了全诗的旋律节奏。

从抒情主人公的主观心态看,“急”就急在青春流逝而夫婿无觅。

全诗三章,“庶士”三见。

“庶”者,众多之意;“庶士”,意谓众多的小伙子。

可见这位姑娘尚无意中人。

她是在向整个男性世界寻觅、催促,呼唤爱情。

青春无价,然流光易逝。

“真正的青春,贞洁的妙龄的青春,周身充满了新鲜的血液、体态轻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罗丹艺术论·女性美》)。

如今梅子黄熟,嫁期将尽,仍夫婿无觅,怎能不令人情急意迫!青春流逝,以落梅为比。

“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由繁茂而衰落;这也正一遍遍在提醒“庶士”:“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无名氏《金缕曲》之忧心“无花空折枝”,似乎深有《摽有梅》之遗意。

从诗篇的艺术结构看,“急”就急在三章复唱而一步紧逼一步。

重章复唱,是《诗经》基本结构。

但从诗意的表达看,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即重章之易辞申意和重章之循序渐进。

《草虫》首章末句“我心则降”、次章末句“我心则说”、末章末句“我心则夷”,即为语虽异而情相类的重章之易辞申意。

《摽有梅》则属于重章之循序渐进。

三章重唱,却一层紧逼一层,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

首章“迨其吉兮”,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敦促的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

三复之下,闻声如见人。

珍惜青春,渴望爱情,是中国诗歌的母题之一。

《摽有梅》作为春思求爱诗之祖,其原型意义在于建构了一种抒情模式: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恋及时。

从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到中唐无名氏的《金缕曲》“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从《牡丹亭》中杜丽娘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到《红楼梦》里林黛玉叹惜“花谢花飞飞满天”;以至闻捷《吐鲁蕃情歌》中的“苹果树下”和“葡萄成熟了”这两首名作,可以说,无不是这一原型模式的艺术变奏。

然而,《摽有梅》作为先民的首唱之作,却更为质朴而清新,明朗而深情。

(陈文忠)****************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在男女爱情还不那样深受封建礼教压制束缚的时候,我们女性就用一首《摽有梅》唱出了内心最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在后来的封建社会,如中唐时期《金缕曲》中的一句“话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和林黛玉的“花谢花飞飞满天”都大胆直接的用花木盛衰来比喻青春的易逝,从而追求婚恋的及时;就是在现代,我们也可以从闻捷那句“……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说出那句话吧…….”中读出了在女性心中的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感追求。

女性在情感方面似乎天生有种被动的无意识,从古至今,我们能看到有多少女性主动大胆地追求所爱的故事,她们做得最多的只能是在等待,还是等待……似乎总是在悠悠地唱…….摽有梅,其实七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摽有梅,倾筐堲之…….她们都认为男性应该是主动的,在出于诸多的名利方面的考虑时,活生生地将自己真实的情感压抑,甚至扼杀,最后还是把自己给逼疯,毁了自己。

女人啊,何苦呢?男人有选择最佳配偶的权利,但并不代表他们也拥有了追求的主动权,我们为什么总是在男人的主动之下才会使用我们的选择权。

假如有一天,我们终于找到了心中的那个男人,我们会有多少人主动地去追求,然后把那被动的选择权留给他们。

情感是人类最自然的天性,因此,情感的性质对于男人和女人都是一样的,上帝并不将它归类,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在行动上将它划分,所以女人在追求男人是失败了,那也没什么,因为男人在追求女人时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

也许是我们女人太喜欢撒慌了,常常用谎言来隐蔽自己的真实情感,所以在谎言中,我们常看到了许多的错过变成了忧怨故事,所以在谎言中我们要承受太多的悔恨,当太多的空虚寂寞来袭时,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啊!女人,不要在孤独地唱,要勇敢地跑到那棵苹果树下,勇敢地对他说……**********************先秦.詩經.<摽有梅>翻譯與賞析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謂之!〈摽有梅〉是召南的第九篇,是一篇描寫一位遲婚的女子感於青春易逝,而急於求士的心情。

青春是可貴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男女過了適婚年齡而不婚嫁,不是人情之常。

詩人直率的表露了過齡未嫁女子內心的呼聲。

詩以賦的手法,描述梅的成熟,暗喻自己已經成年,可以論及嫁娶,及笄之女待嫁的心理表露無遺。

首章言梅子黃熟,應該即時採摘,現在梅子已經熟透,三分落地,樹上還有七成的果子,有意向我求婚的各位男士們,要趁著這個吉日良辰啊!第二章說樹上梅子只留三成了,有意向我求婚的男士們,應趁著今日良辰來追求我。

第三章說梅子已經完全成熟落地,不必爬上樹採,撿到頃筐裡便行,有意向我求婚的男士們,不及備禮也不妨,只要前來相會,開口求婚,我就答應了。

詩中以樹上梅實數量,比喻自己的青春年華,娓娓道來,層層進展,妙趣自生。

且篇中賦比兼用,梅結實既喻時間,又暗示自己懷春,意象也夠多彩了。

每章首句雜用三言,二、四句換字以求變化,使全詩在平直中有曲折,單調中寓變化,細加吟詠,而韻味自然湧出。

《整句翻譯》這棵樹上的梅子呀還有七成,君子若要追求我呀,不要錯過大好時光;這棵樹上的梅子呀還有三成,君子若要追求我呀,不要錯過大好時光;這棵樹上的梅子呀已經熟得用筐裝,君子若要追求我呀,我立刻和你去拜堂。

*****************在我们的文化里,男孩子,往往意味着主动、追求,女孩子,意味着被动、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