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隆达文化略述

合集下载

藏族风俗文化知识

藏族风俗文化知识

藏族风俗文化知识藏族的历史文化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所以,现在请欣赏店铺带来的藏族风俗文化知识,在这些文字下希望对你会有所帮助!藏族风俗文化知识1、藏族木雕藏式木雕家具便是藏族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之一。

藏式木雕家具和楼窗梁柱雕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人物、花卉、虫鱼、鸟兽图案、花纹等等,无所不包。

其中《红莲怒放》、《龙凤呈祥》、《白鹤寒松》、《菩提翠叶》、《莲台金座》、《舒云卷彩》、《吉祥图案》等等,则是西藏民间木雕艺人表现的传统主题。

木雕作品中有如巨盆般的莲花,头大身小的飞天仕女,眉长眼大的精怪,拳头大的果子,伞一般大的树叶……这都是夸张的表现,民间艺术家对夸张有十分丰富的经验。

藏谚云:百斤羊子九尺长角,一根尾巴往下拖。

木雕作品中还有一些“亮相”式的形象,很生动,就是既夸张又表现了事物本质的内容。

夸张不但没有使我们感到木雕的不真实,相反加强了内容的表现和艺术感染力。

西藏农户家中供奉的佛龛均为木雕,佛龛的边沿上,一般都有一幅《吉祥天母》的雕刻像,吉祥天母也称骡子天王,她行奔于血海之中,脚踩无数鬼妖,手举法器,顶着卷云,守护着神界的安宁、佛界的清静。

吉祥天母的比例,比脚下的鬼妖大几倍。

她动作的夸张,仿佛有压倒一切的力量。

夸张在木雕上的作用,也关系到连接方面。

如常见到的花草叶茎的雕刻,往往以两个点表现叶片,一条曲线表示茎,一竖一横勾刻出一株草、一棵树或一团花,相互连接紧密又与外轮廓相系在一起,干净利落,没有多余的东西。

西藏民间木雕艺术,风格健康、朴实,它的表现手法简炼,重在以神传形,既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又颇具艺术魅力。

比如镂空雕刻的《菩提翠叶》,构图简洁,一片片青翠的椭圆形菩提叶连在一起,枝叶镂空,横茎竖连,有鸟栖在菩提叶间,正欲亮翅引颈高歌;繁茂滴翠的菩提叶间,朝阳露出半个笑脸;菩提叶雕镂形成圆形的树冠,给人以神圣的感觉;菩提叶间的旭日云霞造型优美,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刚柔得当,不仅体现了菩提叶的自然美,还让人感受到画外之象。

藏族历史与文化简介

藏族历史与文化简介

• 15世纪初,宗喀巴倡导宗教改革成功, 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格鲁派。
• 宗喀巴(1357-1419),本名“罗桑扎 巴”,出生于今青海省湟中县。藏语称 湟中一带为“宗喀”,因此他被藏族人 民尊称为宗喀巴。
• 格鲁派,意思是善规(善律)派,这是 从该寺倡导严守戒律而得名的
• 因为宗喀巴原来师承于噶当派,在宗喀 巴创立新教派后,噶当派被合并到他的 教派之中,所以也有人称他所创立的教 派为新噶当派。又因为宗喀巴及其弟子 戴黄色僧帽,所以又有人称他们的教派 为黄帽派或黄教。
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 • 有人根据此类汉文史料及其其他语言学
和考古学资料,认为“羌人是甘青的土 著民族种族,羌人是藏族的前身,藏族 起源于甘、青”。
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 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根据考古发掘 材料可知,“早在旧石器时代,西藏就 已经有人类生存” 。
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 吐蕃先民来自印度说 • 实际是佛教传入吐蕃后,一些佛教徒为
• 5、达赖、班禅活佛系统的建立
• 格鲁派有两大活佛转世系统:达赖喇嘛 和班禅额尔德尼。
• 达赖喇嘛是格鲁派中最大的活佛,被认 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 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 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 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观音、文殊、 普贤和地藏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 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
族自治县, • 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 根据1990人口统计为人。操藏语,属汉 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是参照梵 文某些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的一种 拼音文字,自左向右书写,一直沿用至 今。
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 (二)藏族的族源及历史沿革 • 1、 藏族的族源 • 汉文史籍记载:“吐蕃本西羌属,盖百

西藏民俗文化

西藏民俗文化

西藏民俗文化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

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

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

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一、服饰藏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而蕴涵其间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都可成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

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的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

藏东康巴服饰大气而粗犷,在头、颈、耳、手等处佩戴金、银、象牙、珊瑚、玛瑙、玉石等首饰,腰间挂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针线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实用,又富有装饰效果,整套装束豪气凛然,尽显康巴人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

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就是凭借这种藏袍,人们抵御了藏北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

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

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扩身符等。

这些物品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们的装饰和财富的体现。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

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

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浅谈藏文文化

浅谈藏文文化

浅谈藏文文化作者:次旦卓玛来源:《收藏界·名家探索》2018年第08期藏民族的语言文字作为一个系统,与创造和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民族所处的地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藏族语言和文字符号的功能,以及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都是由这个社会环境中的语言群体所制约的,是属于他们的社会行为。

语言文字也会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不断走向丰富。

客观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语言,调整自已语言的表达方式,使之最大限度地与客观环境和需要相适应,这正是推动藏民族语言文字进步的动力。

一、藏语的基本特征语言是原始人类在劳动和互相交际中产生出来的,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

没有语言和符号,就没有人类文化。

人类社会中的许多重要的文化要素,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各种符号系统来相互传递的。

语言人类学所关注的恰恰是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方式,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在沟通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以及沟通手段与适应策略的关系等问题。

语言的产生表明,人的发音器官已逐渐形成,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意识也在不断走向成熟。

語言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成了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最为重要的沟通手段。

语言一旦形成,就成为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具有共享性。

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和其他活动,是产生语言的先决条件。

作为语言本身,与人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方面,文化能够影响语言的结构以及语言的内涵,而语言的差异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文化而产生的。

另一方面,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文化的发展,很显然,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关联、彼此制约的关系。

当原始部落发展到民族的时候,便出现了民族语言。

语言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并且随着民族的发展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

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方式也要通过语言来表现。

因此,民族语言不仅反映民族经济、历史和文化,就连共同的心理素质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而且依靠语言来维系民族内部的联系和情感。

藏族文化

藏族文化

藏族文化--舞蹈08学前教育卢文婷 080403017藏舞的种类;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

境内,北部高原广阔,其间盆地、湖泊众多,水草丰茂,牧业兴旺;南部河谷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工农业发达;东部高山纵横,山顶牧场优良,山腰森林茂密,峡谷四季常青。

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

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

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

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若从它的纵轴和横面关系上综合考察,仍大体上可归结为:“四系”、“四类”和“多品种”、“多风格”。

“四系”,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

“四类”,即民间舞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供云乐舞(嘎尔)等。

藏族的文化传统习俗有哪些

藏族的文化传统习俗有哪些

藏族的文化传统习俗有哪些藏族的文化传统习俗有哪些藏族主要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

以下是店铺为你推荐藏族的文化传统习俗有哪些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藏族的文化传统习俗:婚丧习俗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

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火葬。

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

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

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

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不太好。

藏族的文化传统习俗:饮食习惯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

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

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

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吃风干的牛羊肉。

藏族的文化传统习俗:民族禁忌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拉"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

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藏族吉祥文化研究报告

藏族吉祥文化研究报告

藏族吉祥文化研究报告藏族吉祥文化是藏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本篇报告将从藏族吉祥文化的定义、特点以及传承等方面进行研究。

藏族吉祥文化是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所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它代表着藏族人民的喜悦和美好愿望。

藏族吉祥文化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服饰艺术等方面,以吉祥的图案和象征意义的物品为主要表达方式。

藏族吉祥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

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将佛教的象征和教义融入吉祥文化中,如六字真言、佛像、经幡等都被视为吉祥物品。

其次,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藏族人民非常重视自然环境,将一些自然景观、动物和植物等与吉祥文化相结合,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再次,它表现出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藏族吉祥文化中的各类图案和物品都寓意着幸福、富裕和顺利,体现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望。

藏族吉祥文化的传承是保护和弘扬这一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受到文化冲击和时代变迁的影响,藏族吉祥文化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因此,传承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藏族吉祥文化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保护吉祥文化的传统材料和技艺。

其次,学校和各类社会组织可以加强对藏族吉祥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让年轻一代了解并传承这一文化。

此外,各族人民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传承和发扬藏族吉祥文化。

总之,藏族吉祥文化是藏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对于维护藏族民族特色和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藏族吉祥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藏族文化【PPT精品】

藏族文化【PPT精品】

藏族绘画与雕塑
藏族绘画
藏族绘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是藏族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通常以壁画、唐 卡和卷轴画等形式出现,内容多涉及宗教、历史和神话故事。藏族绘画的色彩鲜 艳、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藏族雕塑
藏族雕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是藏族文化中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它以石雕、木雕和铜雕等形式出现,其中石雕最为普遍。藏族雕塑的造型生动、 工艺精湛,表达了人们对宗教、生活和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文化特色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藏族文化在 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风格 。
藏族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语言文字
藏语属于汉藏语系,拥有独特的文字系统 和丰富的文学作品。
艺术特色
藏族艺术包括唐卡、壁画、雕塑等,具有 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
宗教信仰
藏族文化深受佛教文化影响,普遍信仰藏 传佛教,并拥有众多寺庙和宗教节日。
藏语的句子结构是 主语+谓语+宾语的 顺序。
藏语的动词可以通 过变换词尾来表达 不同的时态和语态 。
藏语的名词可以加 上后缀来表示所有 格、领属格等语法 关系。
藏文的书写与历史
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由30个字母 组成,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类 。
藏文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多次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1959年的改革, 规范了藏文的拼写和读音。
历史发展
藏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 代,早在公元前就建立了 奴隶制政权,并经历了多 个王朝的统治。
文化传承
藏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 以传承和发展,保留了丰 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
藏族文化的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地区
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自治 区、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
和云南省等地。

藏族文化 藏族的史前文化有什么特点

藏族文化 藏族的史前文化有什么特点

[键入文字]藏族文化藏族的史前文化有什么特点很久以前的历史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想要了解这一方面的历史主要还是得从考古与史记这两方面入手,才能慢慢的解析你想知道的史前文化,从而了解历史的本质。

一、史前藏文化的本土特质文化的本土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因素、文化特质。

从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卡若文化(距今约5200~4000 年)和曲贡文化(距今约4200~3500 年),以及早期金属时代(公元前1000 年~6 世纪)的部落遗迹看,居住在青藏高原的早期藏族先民们在与自然和人文社会作斗争时,形成了带有本土思想意识的生存方式和行为特征,以及与之相应的宗教仪式和丧葬仪轨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石器——狩猎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象征。

据《藏史纲要》记载:在第二个部落时期,即“十非人部落”之二时出现了石斧;在第六个部落时期,即“十非人部落”之六时出现了“吾尔多”。

据《西藏考古》记述,在卡若文化、曲贡文化遗址中,有大量的石器出土,且发现打制石器。

打制石器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一直是史前石器的主体延续。

不论是打制石器,还是“吾尔多”、石斧,都说明了狩猎和游牧文化是藏族先民们生存文化的主体,并伴随着生命的进程,延续至今。

(二)半地穴、圜地式房屋——藏族碉房建筑的源头。

史前时期,青藏高原的房屋建筑有其特殊的样式,其中以卡若文化的圜底式房屋以及平顶石墙屋为特色。

在《雪域文化与新世纪》中记:“发端于卡若遗址的晚期碉房式建筑,后来成为高原藏族民居建筑的鼻祖。

在川西北高原上的讲嘉绒方言的藏族……碉房建筑,完全与卡若文化一脉相承。

”藏史所记象雄时代的几大城堡,其中普兰县的达嘎卡的建筑即是以石墙砌成的内外屋相套的碉楼式城堡。

青藏高原的房屋建筑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流变,从半地1。

青藏高原宗教文化

青藏高原宗教文化

简答1.民族文化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藏族人民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也是人类重要遗产。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珞渝地区,信奉原始巫教,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藏族先民和门巴族先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喜马拉雅山区的远古文明。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林芝、察隅等县。

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门巴语,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门巴族和藏族长期友好往来,互通婚姻,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寺院建筑特点桑耶寺: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

桑耶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寺庙的平面为椭圆形,按佛经中的世界构造进行了布局,室内建筑按佛教的宇宙观进行布局,中心佛殿间有藏族,汉族,印度三种风格。

托林寺:托林寺是阿里第一寺,其融合了印度、尼泊尔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筑风格,托林寺紧挨象泉河畔,总面积东西长,南北窄,分殿堂、僧侣、僧居、塔林三个部分,呈条形布置。

3.考古遗址1)卡若遗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在西藏昌都的卡若村。

这里出土有房屋遗迹二十多座,还有许多石制生产工具以及谷物、兽骨等。

其正馆之宝是双体陶罐。

2)阿里古如甲墓地:在西藏阿里狮泉河上游地区发现,出土的文物有黄金面具,反映了公元二世纪前后,这一区域已有黄金覆面的葬俗,还有“王侯”鸟兽纹汉字织锦,茶叶。

3)尼阿底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申扎县,出土的石制品具有鲜明的石叶技术特征,还有石片刮削器等文物。

4)曲贡遗址:是启今在西藏发现了海拔最高的遗址之一,旧石器时期。

其中出土的文物有石刀,石梳,石磨等农业生产工具。

还发现了墓葬坑和四具完整的人骨架,还有铜镜,铜簇、鱼骨,石磨盘,陶塑猴面相等和人祭和社祭的一些遗址。

民族风俗PPT模板藏族风俗文化介绍

民族风俗PPT模板藏族风俗文化介绍

藏族编织品
藏族的编织品以羊毛、牛 毛等为材料,编织出各种 实用的生活用品,如地毯、 挂毯等。
歌舞表演艺术传承
藏族民歌
藏族的民歌旋律优美,歌词深情,是藏族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方 式。
藏族舞蹈
藏族的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欢快的节奏而著称,如锅庄舞、弦 子舞等。
藏戏
藏戏是藏族的传统戏剧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 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藏传佛教的经典主要包括《甘珠尔》 和《丹珠尔》两大部分,教义上强调 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
主要教派与代表人物
藏传佛教包括宁玛派、萨迦派、格鲁 派等多个教派,其中格鲁派是现今藏 传佛教的主流教派。
宗教活动场所参观指南
寺庙建筑特色
01
藏族寺庙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般采用石木结构,建筑
风格独特。
参观礼仪与注意事项
婚姻制度及恋爱方式
01
婚姻制度
02
恋爱方式
藏族传统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媒人提亲。近年来, 自由恋爱逐渐增多。
藏族青年男女在节日、集会或劳动中相识、相爱,通过唱歌、跳舞等 方式表达情感。若双方情投意合,则会私下订立婚约。
婚礼仪式与程序安排
婚礼仪式
藏族婚礼隆重而热闹,包括迎亲、送亲、宴请宾客等环节。新 郎新娘要穿着盛装,佩戴各种饰品,以示吉祥如意。
藏族人民在节日期间会穿上华丽 的藏装,男子多穿长袍、戴礼帽,
女子则穿长裙、佩戴各种饰品。
节日饮食
藏族节日饮食以牛羊肉、酥油茶、 青稞酒等为主,同时还有各种特色 小吃如卡塞、奶渣糕等。
音乐舞蹈
藏族音乐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常见的舞蹈有锅庄舞、弦子舞等, 音乐则以藏族民歌和宗教音乐为主。

藏族文化解读

藏族文化解读

藏族文化解读
藏族,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在节日庆典、民间传说、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藏族文化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节日庆典
藏族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藏历新年,也称为“洛萨”,是藏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此外,还有酥油花灯节、赛马节、跳神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伴随着宗教仪式、歌舞表演、民间竞技等活动,展示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信仰的虔诚。

二、民间传说
藏族民间传说丰富多彩,既有关于民族起源、英雄人物的传说,也有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

其中,《格萨尔王传》是最为著名的一部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的英勇事迹,被誉为“藏族《《伊利亚特》”。

这些传说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三、生活习俗
藏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例如,藏族人民的主食是青稞,因为青稞适应高原的生长环境,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来源。

此外,藏族人民的服饰也很有特色,如藏袍、腰带、长靴等,既保暖又适应于高原的生活。

在婚姻、丧葬等方面,藏族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仪式。

四、宗教信仰
藏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

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中,也体现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此外,藏族地区还有一部分人民信仰苯教,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信仰,与藏传佛教相互影响、融合。

总的来说,藏族文化是一种多元、丰富的文化体系,既有独特性,也有包容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藏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撒隆达的句子

关于撒隆达的句子

关于撒隆达的句子
1、撒隆达,是藏区的一种独特祈福安康的方式,一般会在山顶或者垭口时抛撒,承载着每个人的心愿,在空中飞舞片刻,直接落入水中或土地。

2、“撒隆达”,隆达是一个纸片,上面写着真言,还写着祝福,上面有五种动物的像:马、大象、老虎、狮子、龙。

这五种动物代表着我们人体主要组合的五脏,人体主要五脏组合的根本是五种,叫五大:地水火风空,地水火风空是万物组合的根本。

3、撒隆达,把愿望洒向天空,让信仰留在西藏。

4、撒五色隆达纸,向神灵传达祈祷的语言。

5、撒隆达祈福——愿所有美好都如约而至,愿众生平安吉祥!
6、撒隆达祈福,风景很美,过程很累,回忆很甜。

7、撒隆达:运气和一切的运转变得更顺畅。

8、隆达的起舞,是风的无拘无束,你说你不羡慕飞鸟,因为你也很自由。

9、我面对神山撒隆达,将心中所有的祝福都吹向你。

10、有五彩经幡飘扬的地方,就有祈福。

布达拉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布达拉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布达拉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最高的宫殿,也是西藏自治区的象征。

除了以其高度和壮丽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外,布达拉宫还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佛教音乐、唐卡绘画、传统服饰、医药知识等,它们承载着西藏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布达拉宫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重大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布达拉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藏自治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

西藏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责任主体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其次,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记录。

西藏自治区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布达拉宫及其周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与记录,并制定保护计划。

这些调查和记录为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除了法律法规和调查记录,教育也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西藏自治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通过学校课程和社区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同时,还鼓励民间艺术团体和机构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以提高传承者的技艺水平和认知水平。

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培养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和传承意识,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有助于布达拉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西藏自治区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平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交流经验、分享保护措施,共同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借鉴其他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优点,对布达拉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益启示和支持。

然而,尽管西藏自治区采取了许多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我们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人力资源的匮乏是一个重要问题。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需要相应的传承者和保护者,但由于教育和培训的限制,传承者的数量较少。

藏族祭祀的习俗

藏族祭祀的习俗

“热贡”一词是藏语地名,意为金色谷地,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

每年农历六月,热贡地区的广大藏族、土族村庄都要举行当地民间祭祀活动。

这是一种原始宗教氛围浓烈、文化形态与文化内涵复杂而丰富的人文现象。

它包括祭神、请神、迎神、舞神、拜神、祈祷、送神、军舞表演、神舞表演、龙舞表演等内容,是一个热贡地区藏族、土族共同参加的盛大的宗教性节日。

舞蹈活动在这一盛大的宗教性节日中自始至终起着支撑的作用。

农历六月十七日,热贡地区的“六月会”祭祀活动在一个名叫四合吉的藏族村庄拉开序幕,而后,在隆务河流域的几十个藏族、土族村庄相继展开。

各村祭祀活动的天数也不尽相同,长则5天,短则两天。

凡举办“六月会”祭祀的村庄都有一座神庙,庙内供奉着本村和本地区的保护神。

举行祭祀活动的村庄都有一到两名“拉哇”(藏语,意为神人,汉语称为法师或巫师),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拉哇”被认为是人与神的沟通者,能使神降临附体,代神言事。

“拉哇”不是藏传佛教的神职人员,因此他的生活完全是世俗化的。

但祭祀活动开始前几日,“拉哇”必须保持身体洁净,不能接触女性,并要到寺院里接受活佛们的洗礼,举行诵经祈祷仪式。

这是一项在“六月会”祭祀活动开始前的重要仪式,也是热贡六月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特点。

各村在祭祀活动当中还要相互进行礼仪性的客演,10至20人不等的舞队必须在“拉哇”的带领下行进。

当客演舞队到达异村时,东家组织全村的人出村举行隆重的迎送仪式,茶饭招待。

而后,双方舞队在各自“拉哇”的带领下表演,共同娱神。

同时,向众人展示其各自舞蹈的独特风采。

“六月会”期间,村民们的服饰是十分讲究的,舞者必须身着盛装。

男子头戴白色或红色高筒毡帽,配藏刀;女子身着色彩艳丽的藏袍,配以自然宝石作为装饰,服饰显得异彩纷呈、琳琅满目、凝重飘逸。

“六月会”祭祀活动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舞娱神”。

藏族、土族人民通过这种古老的舞蹈祈求神灵保佑这方土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这是这一古老民间祭祀活动的终极目的。

藏族象征符号的内涵和文化特征

藏族象征符号的内涵和文化特征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藏族象征符号的内涵和文化特征张默徐东(成都东软学院,四川成都611844)摘要: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创造了形式多样的文化符号,同时这些符号也离不开他们最基本的生活。

藏民的生活更离不开精神性。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

遥远的雪域净土对于世人来说更是神秘,但接触了藏民便会发现他们性格中的的简单与豁达。

在查阅这些符号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简单图形背后所积淀的意义,这个民族的性格与历史变迁下象征符号的内涵不无关联。

向上溯源这些符号的意义和来处,寻找历史的足迹。

符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信息载体,是文明的沉淀。

符号也记录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以及几千年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变迁。

本文便对几个常见的符号进行溯源及浅析。

关键词:西藏;符号;图形中图分类号:J5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3-0141-02一、引言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文明中,藏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洞察力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藏族的符号文化是藏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藏族的符号文化丰富多彩,它所折射出的文化背景,民族风格,审美意趣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形态本身,在查阅各种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感悟到藏族文化以及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象征符号记录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以及几千年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变迁,是探究藏族文化以及世界文明最为直观的画册。

二、藏族文化的思想精髓概述提到藏族的文化,不得不提佛教文化。

在近些年的一些影片中,对于藏族符号的表述可见一斑。

如灾难电影《2012》中出现的镜头。

在大型纪录片《轮回》中导演罗恩·弗里克用大量的长镜头来叙述藏传佛教的日常佛事。

网络文化让人们可以窥见宏大世界中的任意文化,虽然在麦克卢汉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这一文化确已成为现实,网络与交通的便捷让世界上的任一角落呈现在世人的眼中,但是藏区仍然是世人眼中充满了神秘和梦幻色彩的神奇地带。

藏族符号被赋予了藏族文化的精神性,渗透到藏族的整个社会甚至个人生活的小角落,它有着源远流长的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艺术价值。

藏族礼仪中的哈达文化

藏族礼仪中的哈达文化

藏族礼仪中的哈达文化藏族礼仪中的哈达文化根据苯教史料记载,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时,本教徒哇托尖〔羊毛缠头之意〕在进行宗教仪轨时,将羊毛缠在头和脖子上,此俗由此而传。

后来人们将羊毛织成巾和绢的形式,替代此习俗,哈达的雏形由此形成。

卡达是一种礼巾,是藏民族礼仪往来中使用的丝绸纺织礼品。

献卡达是藏民族最崇高的一种礼节。

这是因为:卡达称达呷的缘由,它最早为君臣高官缠在头上的白色头巾,还不是礼巾。

拉萨布达拉、大昭寺、昌珠寺中的图伯君臣塑像中可以证实。

头是人身至高无上的器官,缠在头上的白色头巾是全身所有服饰中最高尚的饰物。

当遇见你值得崇敬的人时,将你身上至高无上的头巾解下献给对方,表示对对方的一种顶礼和崇敬。

这就是献卡达的来历卡达何时成为藏民的礼品,尚无资料记载。

但从阿里托定寺壁画上古格王国君臣百姓盛迎阿底峡尊者来藏传教的场面中,就有献卡达的画面。

阿底峡尊者来藏时间为公元1037年。

这个时候藏族就有献卡达的习俗,距今已有9百多年的历史。

卡达的主色为白色,后佛教在藏区盛行,也为卡达的颜色注入了新生命。

卡达的颜色有白、蓝、红、绿、黄5种,5种色相配的卡达称“达崔朗昂”,意为五彩卡达。

五彩卡达是献给佛、菩萨,结婚时作彩带用。

按照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卡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只在特定时候敬献。

结婚时用五彩卡达意为五彩祥云降临婚礼,以示吉祥喜庆。

五色卡达,白色象征白云;蓝色为喻为蓝天;红色为空间护法神;绿色为江河;黄色象征大地。

在日常生活中,白色最为常见。

这是因为:藏民族是十分崇尚白色的民族。

认为白色代表纯洁、高尚、吉祥、诚挚、善良、正义、繁荣和向上的象征。

卡达种类很多,就以白色为例分为三种:内库卡达、阿喜卡达和素喜卡达。

内库卡达长二丈、宽二尺左右为上等品,绘有吉祥八瑞,龙凤戏珠等图案,阿喜和素喜一般长6尺,宽一尺余,分上、中、下三个等级,这三种卡达都有是用丝绸制成。

献卡达的部位也讲究规矩:献给佛、菩萨时,一般将卡达放在台座前或腿部上,不能搭在头上或肩上;给活佛、长辈、尊长敬献卡达时,要躬身90度,双手奉献卡达必须举过头顶,献到对方手里或献放于座前桌上,也可以通过代理人转献;下级向上级敬献卡达,要弯腰双手奉献到上级手里或献放于座前桌上,也可以通过代理人、秘书、侍从、卫士等人转献;同辈之间献卡达,一般略躬身,把卡达呈送到对方的手臂上;若给晚辈或下属赠卡达,可将卡达搭到对方肩上或递送到对方的手臂上即可;迎送团体呈献卡达,一般只献给被迎送团队的首领即可,不必献给所有成员,更不得连侍从人员都献,这意味乱了规矩,混淆主次等级。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每个民族风俗文化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心理、地域、语言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决定和影响风俗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其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在此,本文通过对地缘、宗教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考察,对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西藏传统风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一简要的讨论。

一、西藏传统风俗文化与地缘关系简单地说,地缘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不同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传承和习俗惯例中,或者相似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承和习俗惯例中。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表达的就是这种特有的内容与形式。

在风俗文化中,地缘因素的影响是复杂的。

山河、湖泊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可以构建人类风俗文化的不同空间组合。

这些因素既促进又制约着一个地区的风俗,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

同时,人类文化的演进与发展又反作用于地理环境和空间的变化。

根据西藏高原生态的特点,可以分为5个区:藏北高原区;藏中、藏南河谷区;喜马拉雅高山峡谷区;东喜马拉雅高山峡谷区;藏东“三江”流域峡谷干热河谷区。

[2]实际上,上述5个生态区可概括为农业、牧业和农牧结合的3个区。

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居住、服饰、饮食、节庆、婚姻、信仰、娱乐等方面都会烙印着各个区域所具有的文化特征。

以居住方式为例,高海拔、低山丘陵、宽谷、湖盆、高寒草甸等为主的地貌地形和生态环境的藏北及具有类似特征的西藏其他地区,其主要的居住方式是易于搬迁移动的牛绒编织的帐篷。

这种居住方式与在特定地缘关系作用下而形成的畜牧业生计和经营方式是相适应的。

几千年来,牧民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已经充分总结出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广阔无边的草原上,维系牧民世世代代延续其生命、种族与社会结构的根本物质源泉是牛羊的培育。

大规模牲畜饲养的实现,并不能依靠在一两个丘陵或谷地中定点放牧而解决。

由于气候等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牧民必须找到水草丰美的草场来维持和保障他们的生产生活资料——牛羊牲畜的继续繁衍。

浅谈藏族的哈达文化

浅谈藏族的哈达文化

浅谈藏族的哈达文化发布时间:2022-04-06T06:10:31.6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1月31期作者:才让东知[导读] 在藏族的各种仪式中,献哈达是一种既普通又尊贵的一种才让东知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内容摘要]在藏族的各种仪式中,献哈达是一种既普通又尊贵的一种。

无论是婚丧嫁给、逢年过节、拜会尊长、迎来送往、朝觐佛像、音讯来往、求情做事,乃至新房验收、认错请罪等均可献哈达。

哈达通过代代相传,如今,早已形成藏民族独特的礼节往来中必备用品,在人民心里占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对人民纯洁内心和纯真情意的具体物化。

本片将论文主要讲述了哈达的由来和种类使用,说明了它蕴含着吉祥、纯洁、祝福、敬意等丰富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哈达种类使用文化一、哈达的由来。

关于哈达:藏语:,藏汉大字典中“哈达也称拉日”。

[ 藏汉大辞典,北京:中国民族出版社,第3089页。

]《东嘎藏学大辞典》中写到“嘎达”才是哈达的原始名称。

[ 东嘎·洛桑赤列:《东嘎藏学大词典》,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第288页。

]它是藏族人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特别代表,已成为藏区特有的礼仪往来必备品。

哈达,是藏语中“卡达”或“达呷”之音译,“哈”字是“卡”的变音。

献哈达是藏族时代相传过来的一种最崇高的礼俗。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比如,到了十六世纪中叶,藏传佛教逐渐进入了蒙古族地区,作为表达对蒙古族统治地位的尊重,当地藏区僧侣们制造了哈达,并赠与当时的蒙古贵族。

从那以后,哈达就变成了生活礼节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礼品,并代代相传下来。

据《马可波罗游记》所载:“在元旦这一日,大汗领导下的地方和各帝国中,所有领土或掌有管辖地区的政府要员,都相继向大汗进贡了黄金、白银和珍珠等珍贵礼品,并要求配上大白布,本意就是祝愿陛下万寿无疆,财力充沛、享用不竭。

”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哈达产生于法王八思巴在会晤了元世祖忽必烈后,首次返藏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 ^ ’
弓 ’ ’

’ 。 ’
^ ̄ 一 ’ ’ 闲


’ 5 j  ̄ 9 一 5 I ’ 四 娴 、 因
1 ‘ ’ , ’

1 酾 司 ’
’ ’ 司

1 ’ ’ ’
l ’
萄 ’ 口 1 1
’ “ 截 ’
’ 1
1 蔷 日 1 ’ q 自



q ’
’ 1 c 1
’ 5 j 日
.、 ^ .、
^ 图 弓 ’

司 司 1 ^ ’
勺 气 ’ 目 高

自 ’ q ’ ’ a i ’


’ 弓 ^ 四

q ’
1 ’
’ q

’ 司

. \ 1 ’ q 肉 ’ 司 ’ 击 a i ’ ’ 蓟

司 ’ 仅 ’ ^ ’
寻 ’ 5 . 、 ! j ’ q
因 罾 毡畲 衾
q 1
2 0 1 4 ・ 1

q 1
1 1 吾 ’ A ’ ’ ’ ’ £ 1 ’ ’ ’ c : { 1
交 ’ 司 雹 ・ ’ 雹 ’ ’ 司 1
’ 电 气 1
喃 ’ ’ 日 1 q 1 】 翻‘ ’

弓 ’ ’ 5 1 善


^ ’
司 q 《 { 冈 5 5 J a i ’ ’ 田
’ ’ 因
. o 闪 团


’ a i ’ 司 ’ 9 嗣 封
1 ’ 弓
& ’

’ q 5 I

’ 因
‘ 习 q
司 马 ’ 司
a i ’
司 肉
1 r q .
‘ 。  ̄ 一 若 ^ 1
’ 弓 ’ 司 弓 q
q 目 1 司 ’ 1 ’ q q ’ ’ 因 1
 ̄ 一
’ ’ 气 ’ 目
I I 茂 仅 I ’ } ’ ’ l 日 1 J — J ’
q ・ 剞 羽
’ 目 1 羽 ‘

1 ’ 日 1 日 1 ’
R 昌 5 J ’ ‘ j 日 ‘ w
1 固
乏 5 j
a ’ 日 1
一 .
q i q 司 ’ 1

‘ ‘
~ 一
气 鹤

’ ^
‘ ,
’ ^


‘ 一


司 q 9 q 气
’ ’ ’ ’
’ q 目 ’ 司 青 ’ 司 ’
’ 酉 自 嗣 ’ ’ ’ q 目 自 q 雨

‘ J ’ 目 5 I ’
c 1


. 一,


‘ 因 r - 4

’ ’ q 面 ’ q ’ 1
.、
司 蓟 1 ’ c 1
.\ .、  ̄一
雹 ’ ’ a i 吾 c 1 ’
5 I 鞠 。 ’ 羽 1弓
R l
’ 日 1 羽 蕾 目 1
q q ’ 目 1 ’ ‘ 1 目 1 ’ 日 1 q
是 。 q 目 1 羽 1 毛
羽 郓 ’ 1
[ a i 气 口 1 】毒 ‘ 看 弓 ‘ R 1 司 羽 1 司 目 1 司 苦

司 ’ 1 ’ 1

’ 穹 弓 茂 强 ’ ’
^  ̄一 .
司 a i
a i


舍 ’ 酿
q 司 气 1 式 ’ 5 J 司
1 写

司 ’ 雹 司 茂 未 ’ ’ 囱
菁 亘 ’ a ’
‘ q
羽 羽 目
响 ’ 日 1

’ 日 1 龟 5 I 蓦 a i ‘ l 茂 q 1 ’ 日 茂 日 1 羽
响’ 删’ 。




因 令 5 l ‘ ’


菩 ’ 自 习 1 。 羽 ‘ 羽 l
c 1 ’
’ ’ 币 a i
6 3
’ 弓 强 ^ a i 羽 c 1 ‘ , 5 j ‘ ’ 1
‘ 3 因 自 1 气 ’ ’ △ ’ ’ 弓 司 ’ 强 ^ ^ ’ ’
~ ~
’ 司 司 ’ 目 ’


翻 稚
’ ‘ 因 9 5 J ’ 日 1 9

八 ^
司 ’ - 1蕾 ’ 酿
. 、 ^
。 ”
a i ’ a i
司 曩 c { 气

9 酉 面 ’ 哥菩 ’ 赛 ’ ’ 司 q ’

’ 仅
. 一 ,. 、
‘I
’ 酿 5 I ’
’ 司 苦

q 苦 I 目 ’ 赉 图
吾 司
茸 1 两 ’ 丐 A ’ ' ’ 气 ’ ’ ’ ’ 奸 1

. … ~




6 仅




’ 酿 q
’ ’ q ’ 1

’ ^ ’
^ ’ 司 毒

’ ’ 乖 司 ‘
1 哥 c 1 酞

’ 日 ’ ’

’ 日 1 ’ 5 5 ’
’ ’
c 1


日 1 ’ q 司 ’ ’ ’ ’

’ ’ q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