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弹力教案
第2节弹力-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教案(人教版)
教案:第2节弹力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教案(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6章第2节,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概念:介绍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且发生形变。
3. 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5. 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物体发生形变的部分。
6. 弹力的作用:使物体恢复原状,与其他力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大小、作用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大小、作用点和作用。
难点: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判断,弹力的作用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气球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作业本、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力。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大小、作用点和作用。
3. 实验演示:进行弹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弹簧在不同形变程度下的弹力大小。
4.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如弹簧门的原理、弹簧床的舒适性等。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弹力的问题,让学生现场解答。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并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弹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且发生形变3. 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4.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5. 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物体发生形变的部分6. 弹力的作用:使物体恢复原状,与其他力的相互作用七、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1)弹簧门关闭时,为什么门会自动回弹?(2)为什么弹簧床睡起来会感觉舒适?2.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1)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及其作用。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弹力的测量:介绍弹力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4.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力布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弹力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绳子、泡沫球等。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签字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原状的过程,引出弹力的概念。
2. 讲解弹力的定义: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能够使物体恢复原状。
3. 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必须发生形变,且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 讲解弹力的作用:弹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6. 讲解弹力的测量方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下的弹力,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7. 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力布等。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的练习题目。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力的作用4.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5. 弹力的测量方法6.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请说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请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掌握较好,但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弹力的测量方面仍需加强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第2节《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第2节《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2. 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3. 弹力的测量;4. 弹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2.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2. 弹力的测量方法;3. 弹力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弹簧测力计;2. 弹簧;3. 绳子;4. 钩子;5. 滑轮组;6. 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拉伸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弹力。
2. 讲解弹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向学生解释弹力的概念,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3. 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簧的弹力,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讲解弹力的测量方法:向学生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测量弹力。
5. 应用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弹簧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6. 讲解弹力的应用:向学生讲解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门、弹簧床等。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弹簧的弹力大小。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弹力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方向:与形变恢复方向相同测量:弹簧测力计应用:弹簧门、弹簧床等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2. 思考:弹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答案:1. (略);2. 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比如弹簧门、弹簧床、弹簧座椅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弹力的存在。
通过讲解和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测量方法。
在应用练习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弹力应用实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拓展内容,如弹力的计算公式、弹簧的弹性系数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弹力》教学设计【优秀9篇】
《弹力》教学设计【优秀9篇】弹力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的特点分析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⑴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⑴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⑴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⑴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倾注心血,为孩子们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程。
本节课的主题是弹力,我将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手感受弹力的存在,并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教学,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弹力的存在,从而理解弹力的概念。
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难点: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橡皮筋、气球、塑料尺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弹力的故事,如“弹簧怪兽”,激发学生对弹力的好奇心。
2. 讲解弹力的概念:通过展示弹簧、橡皮筋等教具,讲解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 实践活动:a. 让学生用手拉伸弹簧,观察弹簧的弹性变形,并记录下来。
b. 让学生用橡皮筋制作弹力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c. 让学生用气球制作弹力球,观察球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难点: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会反思本次课程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弹力的现象,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本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弹力的基本概念,并培养他们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有趣、实用的课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活动的设计我选择了弹簧、橡皮筋、气球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教具,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来体验弹力的存在。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作用,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优秀4篇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小编为朋友们整理了4篇《高中物理《弹力》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教具准备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高中物理必修一弹力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五、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教案一】第2节 弹力
第2节弹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在常见的力的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
⑵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⑶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独立动脑动手的习惯。
通过观察和活动,养成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是在于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首先从轻压直尺,拉橡皮筋等生活实例引出弹力;紧接着介绍一个弹力的实际应用——弹簧测力计,在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最后,安排了一个学生随堂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几个实际的力的大小。
教材最后安排了一个科学世界,让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前边我们研究了重力的特点,这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中的第二种力——弹力。
2、新课讲授先来看几个小实验,用手拉压弹簧、用力压刻度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外力。
(2)形变的种类:拉伸形变(或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3)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弹力。
演示:木块压在泡沫塑料上,泡沫塑料形变后对木块产生弹力作用。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要有弹力作用,两个物体必须有接触;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引起的,若物体没有发生形变,就无需恢复,也就不会产生弹力,因此,弹力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4)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发生形变。
提问:泡沫塑料发生形变,对木块有弹力作用时,木块对泡沫塑料是否也有弹力作用?木块是否也发生形变?木块也发生了形变,只是很微小,我们用肉眼观察不到而已,所以木块对泡沫塑料也有弹力作用。
(5)弹力的方向:轻绳(线)的弹力方向沿绳(线)收伸缩方向面面接触(或点面接触)物体间的弹力垂直于切面并指向受力物体(6)弹性限度提问:对于一个弹簧我们是不是可以无限制的拉长呢?回答:不可以,拉的太长以后就回不来了。
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弹力的概念:理解弹力是由于物体形变而产生的力,明确产生弹力的条件。
-胡克定律:掌握弹力与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并能运用公式F=kx进行计算。
-弹力的方向:了解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的关系,能正确判断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应用:了解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测力计、弹跳球等。
举例解释:
-弹力的概念:强调弹力产生的前提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如拉伸弹簧、压缩橡皮筋等。
-胡克定律: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理解公式F=kx中k为弹簧常数,x为弹簧伸长量。
-弹力的方向:以压缩弹簧为例,说明弹力方向与弹簧压缩方向相反。
举例解释:
-弹力的方向判断:通过图示和实验,让学生明白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恢复方向一致,而非施力方向。
-胡克定律的应用:通过具体例题,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弹簧常数k,并进行计算。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指导学生正确操作仪器,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强调,通过举例、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关注学生的难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克服困难,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大家积极参与,展示成果时也能看出他们对弹力的理解有所加深。但我也注意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也存在一定问题。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觉得这个环节很有意义,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需要我在旁边适时引导,帮助他们聚焦关键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7.2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2 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原因、弹力的测量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原因,掌握弹力的测量方法。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产生原因2. 弹力的测量方法3.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绳子、钩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进而引出弹力的概念。
2. 讲解弹力的概念讲解弹力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只有在物体相互接触时才会产生。
3. 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弹簧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形变,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
4. 讲解弹力的测量方法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弹力的大小。
5.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度的弹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原因3. 弹力的测量方法4.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解释弹力的概念,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2. 描述弹力的产生原因,并简要说明实验如何验证这一点。
3.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度的弹力,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基本知识。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实践能力。
在联系生活实际的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习兴趣。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弹力产生原因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辅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第二节-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第二节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弹力是指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恢复力。
2. 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产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物体必须具有形变,二是形变必须能够恢复。
3. 弹力的作用效果:弹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2. 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弹簧被拉伸和压缩时产生的力。
2. 讲解弹力的概念:通过示例和讲解,使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
3. 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
4. 讲解弹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理解弹力的作用效果。
5. 实验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弹力的产生和作用效果。
6.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弹力的计算和应用。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力的作用效果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答案:弹力是指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恢复力,产生条件是物体必须具有形变且形变必须能够恢复,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请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比如弹簧门、弹簧床垫、弹力衣物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但在实验操作和例题讲解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2节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拓展建议:
(1)让学生阅读科普文章,并撰写读后感,加深对弹力的理解。
(2)鼓励学生观看实验视频,并进行实验操作,增强对弹力实验的理解和兴趣。
(3)引导学生阅读学术论文,了解弹力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
(1)弹力的概念:弹力是指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恢复力,它是一种接触力。
(2)弹力的产生原因:当物体发生形变时,其内部会产生一种恢复原状的力,即弹力。
(3)弹力的作用:弹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弹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弹力的工具,其原理是根据弹簧的伸长量来计算弹力的大小。
3.实验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弹簧、钩子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如果涉及实验,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弹力的作用效果,增强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同时,可以准备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方便教师进行板书和演示。
(4)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弹力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书籍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弹力的知识。
(6)建议学生参加相关的科学竞赛或研究项目,如制作弹力小制作、参与弹力实验研究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七、重点题型整理
1. 填空题:
2. 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如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弹力的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以及弹力的方向。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3. 弹力的作用:探讨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性体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弹力。
3. 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等。
2. 学具:学生手册、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过程,引出弹力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以及弹力的方向。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现场演示。
4. 例题讲解: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弹力,讲解测量方法和结果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弹力,并记录结果。
6. 弹力的作用:探讨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性体等。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4. 弹力的方向5.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下列物体的弹力,并记录结果。
(1)一颗橡皮擦(2)一张纸(3)一根铁丝2. 答案:(1)橡皮擦的弹力:N(2)纸的弹力:N(3)铁丝的弹力: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在讲解弹簧测力计时,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独立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弹力,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延伸:探讨弹力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工程、科技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七章第2节 弹力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讲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分析物体形变时产生的弹力。
3. 弹力的测量: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展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弹力的概念,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
2. 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能分析物体形变时产生的弹力。
3.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能准确计算弹力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产生的原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2. 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绳子、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课本、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弹簧床等,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讲解弹力的概念: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弹力的定义,能解释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3. 分析弹力的产生:讲解弹力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能分析物体形变时产生的弹力。
4. 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示范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让学生掌握弹力测量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与弹力相关的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6. 板书设计: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原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7. 作业设计(1)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请举例说明。
(3)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讨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力鞋等,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等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教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八年级物理下册的《弹力》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初中物理弹力教案模板5篇
初中物理弹力教案模板5篇初中物理弹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来理解物体的弹性、塑性以及弹性有一定限度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
2、通过亲手去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来感受弹力的作用,再通过抽象性思维归纳出弹力的一般概念,从中隐约地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由表面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演示“共同自制弹簧测力计”自然而然地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并且能增强自我创造的自信心。
再通过观察生活中其它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能够找出它们的共性(都是利用了弹簧的形变大小与所受外力大小的关系,将抽象的外力的大小转化为直观的长度或角度的大小)。
并以此能拓展认识到其它基本测量工具都是如此。
4、通过“使用测力计”的分组实验总结出使用的要领,并且联系前面学过的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刻度尺、量筒,理解它们有共同的使用要领,从而对逐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产生一些自发的认识。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概念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弹性、塑性及弹性限度1、演示一:(1)拉橡皮筋,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恢复原状。
(2)拉泡泡糖条,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不能恢复原状。
(3)压海绵,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4)压橡皮泥,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5)压钢尺,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6)压铁丝,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2、用示意图再现以上六个演示实验的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将以上六个现象分类。
4、各抒己见再导向统一,得出弹性和塑性的概念。
5、演示二:用很小,较大,很大的力分别拉同一根弹簧,观察其能否复原。
6、共同分析得出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
二、弹力1、学生动手实验: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感受皮筋、弹簧、尺子对手的力。
2、分析以上弹力的产生,得出弹力的概念。
(1)皮筋在被拉长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2)弹簧在被压缩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3)钢尺在被压弯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弹力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家庭作业:结合课堂所学,布置以下家庭作业:
-拍摄生活中含有弹力现象的照片或视频,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编写一篇关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拓展阅读:推荐与弹力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拓宽知识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床垫、弹弓等,引起学生对弹力的关注,激发学生兴趣。
2.针对弹力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我计划采用以下策略:
-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弹簧测力计,观察不同形变下的弹力变化,从而理解弹力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通过图表和数据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弹力的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弹力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教学设想如下:
-使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弹力的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力的定义,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掌握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并掌握弹力计算的基本方法。
3.掌握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橡皮筋、拉力器等,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使用测力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演示用:弹簧、直尺、弹簧秤、拉力器、气球、铁架台、相同质量的钩码若干只、微小形变演示仪、橡皮泥、乒乓球。
学生实验用:橡皮筋、橡皮泥、弹簧、直尺、钩码一组、弹簧测力计等。
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1)撑杆跳高运动员比普通跳高运动员跳得高,撑杆跳高运动员借助了什么力呢?(2)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这个过程中力是怎样产生的?(3)蹦极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呢?(4)拉开的弓箭把箭射出去,什么力使箭由静止到运动呢?教学过程一、演示导入演示1:拉开的弹弓能把小纸团弹出去;演示2:手压挤吹起来的气球,观察形变情况;演示3: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能恢复原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介绍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包括拉力、压力和支持力。
2. 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
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弹力越大。
5. 弹力的作用点: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能够运用弹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方向和大小。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弹簧、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拉伸弹簧,感受弹力的存在。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
3.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程度下的弹力大小,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数据。
4. 例题讲解: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弹力鞋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拉扯弹簧玩具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弹力的应用,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7. 板书设计: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
8. 作业设计:题目1:判断下列现象中,哪些是弹力的作用?(1)拉伸弹簧玩具。
(2)踩踏气球。
(3)推拉门。
答案:弹力的作用有(1)(2)(3)。
题目2:根据弹力的产生条件,解释为什么弹簧被拉伸后会恢复原状。
答案:弹簧被拉伸时,发生了弹性形变,产生了弹力,弹力作用于弹簧使其恢复原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再通过概念讲解、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弹力的基本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施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施力物体。
2.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绳子、钩子。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施力物体。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了解其制作原理。
4. 操作演示: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学生跟随操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6. 知识拓展:介绍弹力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簧座椅等。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4.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你身边两个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数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在讲解弹簧测力计时,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但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利用弹力原理制作的物品,下一节课分享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弹力的概念讲解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外力消失后,物体试图恢复原状,这时就会产生弹力。
弹力教案
《第2节弹力》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与弹力有关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又是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进一步学习重力、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必备技能. 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不必分析它的三要素,重点放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从而自己制作弹簧测力计.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橡皮泥、钢尺、头发等五、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展示图片并发问:用力分别压弹簧、拉橡皮筋、挤压橡皮泥、捏面团;松手后,物体的形变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观看,感悟,思考,交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新课教学活动一: 探究物体的形变1.活动要求: 用手对橡皮筋、弹簧、气球、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观察物体发生的变化,体会一下手的感觉.2.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自身的感受(学生先动手实验操作,探究完毕,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一、弹性与塑性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明白弹性与塑性的区别.点拨:形变: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弹性形变:物体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后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二、弹力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我们常见的拉力、压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思考:用手压桌面,桌面发生形变吗?播放flash视频活动二: 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1. 用不同的力拉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形变程度,分析橡皮筋的形变与拉力的关系.2. 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分析拉力大小与弹簧伸长程度的关系.总结归纳:外力越大,物体形变的程度就越大.活动三: 拉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活动要求: 在弹簧下挂钩码,记录钩码的个数和弹簧的伸长量,分析得到的数据次数钩码的个数/个弹簧的伸长量/cm1 2 1.52 4 3三、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分析上述的数据,总结得出: 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 注意: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当外力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也会发生塑性形变,即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介绍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主要由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等组成.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完成课件上的相关填空.(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 量程 ,使用时不能测量 超出量程 的力.(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 每小格表示多少牛 ,了解刻度值的大小.(3)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 是否指零,若不在,应 校零 .(4)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 一致 ,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垂直 .读一读:量程:0~5 N 量程:0~2.5 N 量程:0~10 N分度值:0.2N 分度值:0.05N 分度值:0.2N评一评指出不当之处: (教师指点学生回答) 3 6 4.5弹簧测力计倒拉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不在一直线上指针未指零就使用例题:1、如图是某弹簧测力计的面板,该测力计最大测量值是__N,分度值为__N,指针位置表示力的大小为__N.解析:弹簧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为5N,一个大格表示1N,里面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表示0.2N,其分度值为0.2N.故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答案:5;0.2;2.2、测一个约6N力时,应选用最恰当的弹簧测力计的规格是()A. 量程10N,分度值0.2NB. 量程5N,分度值0.1NC. 量程30N,分度值3ND. 上述三个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解析:A、量程大于6N,且分度值相对较小,符合题意;B、量程太小,不能使用,不合题意;C、量程足够,但分度值相对较大,不合题意;D、B不可以用,所以该选项不合题意.故选A.答案:A六、课堂小结:本堂课学到了什么?1.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能产生力物体发生的弹性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拉力、压力等都属于弹力.2.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原理: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得越长使用方法:观察、调零、读书七、习题巩固1. 在物理实验室中常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它是利用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加在它两边的力不能超过它的__量程___.2、使用弹簧测力计不必要的是( A )A. 弹簧测力计竖直或水平放置,不得倾斜B. 使用前指针要“校零”C. 使用过程中,弹簧、指针不得与外壳有摩擦D. 拉力不得超过弹簧测力计所能承受的最大的力3、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A、物体间不相互接触,也能产生弹力B、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C、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D、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互相挤压发生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
初中物理《弹力》教案
初中物理《弹力》教案【篇一:初中物理《弹力》教案】1【篇二:《弹力》教案】第二节弹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
引入“弹性”概念二.新课教学(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
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2)认清分度值;(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2、3、4五.教学反思:【篇三: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弹力》的教学设计】《弹力》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弹力
课标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理解弹力,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课前三分钟育人:学习弟子规内容“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教育学生要勤奋努力,尽力追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准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水平。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学准备:弹簧、铅丝、纸条、刻度尺、木板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
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性形变:能自行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叫做弹性限度。
(三)弹力:物体因为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
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秤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六)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使用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示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在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假如不是,则需调零;
(2)测量前,明确量程和分度值。
被测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量程,以免损坏测力计,最好对被测量预先估测。
(3)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4)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七)善结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撤去外力后能否恢复原状
2、弹力的产生条件:(1)接触(2)是否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看、调、测、读
(八)作业设计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