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建设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合集下载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稳定。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一、加强教育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素质水平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

我们应该加强教育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的素质水平。

首先,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确保每个公民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其次,应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使人民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

只有通过教育的提升,人民才能强身健体,增强自身竞争力,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权益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该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首先,要提高医疗资源的分配公平性,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其次,应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建立健全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民生问题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首先,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确保老年人有充分的养老保障。

其次,应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帮扶力度,提供职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就业。

另外,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也要加强社会保障,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

四、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建设是社会建设的灵魂,也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实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其次,应注重文化教育,培养人民对美的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另外,要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为人民提供多元化的文化选择。

五、加强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环境保护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内 容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知道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让学生明白增进民生福祉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了解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意义,进而形成政治认同。
教学重点难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定位本课知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坐标,通过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大会议和场合中的发言,突出党和国家对社会建设,尤其是对民生工作的重视,引出本课议题。
二、探讨议题(一)加强社会建设为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这首先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其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抓民生也是抓发展。
三、探讨议题(二)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四、探讨议题(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减贫是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途径。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微课教学设授课Βιβλιοθήκη 师姓名李海燕微课名称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知识点来源
□学科:思想政治□年级:高一□教材版本:学生读本
□所属章节:第五讲第四目
录制工具和方法
WPS自带录制屏幕
设计思路
一、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二、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教学设计

2013年中考时政“十八大”专题:主题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2013年中考时政“十八大”专题:主题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2013年中考时政“十八大”专题报告全剖析主题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摘要一: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Pl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命题点全搜索】1.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康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6.和谐社会的要求: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7.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9.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全角度命题】1.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在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何重要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的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摘要: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理解,通过对当前民生建设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改善民生与加强社会建设的关系以及改善民生的几个重要意义等若干方面的论述,阐述我对十八大“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理解。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

所谓民生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就是社会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那里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

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民生状况以及其基本结构和指标的改善与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地反映着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状况,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一个国家其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与建设的合理化与优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强烈关涉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石问题。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等等。

有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的新闻

有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的新闻

有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的新闻1. 引言嘿,朋友们,今天我们聊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这可不是空口无凭的口号,而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大事!你想想,咱们的衣食住行、健康教育、甚至老了之后的生活,都和这个息息相关。

话说回来,社会建设可真是个复杂的玩意儿,但只要我们聚焦民生,事情就好办多了。

2. 社会建设的重要性2.1 为什么关注民生?民生,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的生活。

你看,古人讲“民为贵”,如今我们更应该把这个放在心上。

保障民生,不仅是为了让大家能吃饱穿暖,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过得不如意,心里憋屈,那这个社会还怎么和谐?说到底,幸福的生活就是个大家庭的事,大家都过得好,才算真正的好!2.2 倾斜,助力民生现在,国家也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你知道吗?很多都是围绕着改善民生来的,比如提高最低工资、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医疗条件等等。

这些就像是春风化雨,悄无声息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些离自己很远,实际上,它们就像那根看不见的线,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人。

3. 实际案例分析3.1 教育公平的推进说到教育,大家肯定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

这年头,想要出人头地,教育是个必须的跳板。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上好学校,国家也在不断推进教育公平。

从偏远山区到城市,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这就像是在播撒种子,希望在未来能开出绚丽的花朵。

3.2 医疗保障的完善再说医疗,这也是民生中重要的一环。

以前看病可真是个“心疼”的事,费用高得离谱,普通家庭负担得起的可不多。

但现在,随着医保的不断完善,很多病人看病时的压力大大减轻。

想象一下,老张以前看个小感冒都得攒一笔钱,现在只需拿个医保卡,就能安心就医,这种感觉,简直像捡了个大漏呀!4. 未来展望4.1 继续努力,打造美好生活未来的路还长,但只要我们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社会建设就能稳步推进。

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真心为他人着想,社会的温度自然会上升。

必须以什么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必须以什么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必须以什么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必须以____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A.创新社会治理B.保障和改善民生C.精准扶贫答案:B解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对此,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

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当前,我国一些影响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

由此所导致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分配结构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引发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民生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社会建设的重点,推进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安排,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也就抓住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关键。

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生领域工作密切相关。

一方面,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另一方面,发展社会事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没有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没有相应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相配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也难以实现。

加强社会建设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极为紧密。

社会建设的成效,直接体现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宗旨。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按照这一精神的要求,我县要继续落实好已有的各项惠民政策,确保完成既定民生任务。

要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养老等问题,加快完善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要切实转变领导方式,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人民群众中去,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加强社会建设,离不开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要围绕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体系,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支部书记知识竞赛重点复习题

党支部书记知识竞赛重点复习题

党支部书记知识竞赛重点复习题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3、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5、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党的纪律处分有:(警告)(严重警告)( 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7、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8、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9、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10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

1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2、集团公司2013年工作会上提出的瞄准四大目标,建设“煤电一体化”国际能源大集团中,四大目标指:(煤炭一亿五)(电力上千万)(投资三百亿)(挺进五百强)。

13“一通三防”是指:(通风)(防瓦斯)(防煤尘)(防火灾)。

14、“一课三会”指(党课教育)和(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

1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16、受到开除党籍处分的,(五年内)不得重新入党。

17、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8、党内的最高处分是(开除党籍)。

19、《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

20、煤矿五大灾害是指:(顶板)(瓦斯)(火灾)(煤尘)(水灾)21、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

工作心得: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

工作心得: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

工作心得: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抓起,又需要以完善的制度体系来推动和保障。

必须深入探讨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的途径,通过强化制度体系的保障功能,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群众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1•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的原则性要求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

通过建立并逐步完善制度体系,用制度的力量使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党委、政府的工作常态,才能真正转化为社会成员实实在在的权利和利益,从而推动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完善保障与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重要时期。

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步伐。

笔者认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应体现以下五点原则性要求。

一要坚持制度确立的科学性。

民生需求是一个内容多元、相互联系的动态系统。

为此,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硏究民生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涵盖的领域和内容,以保证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二要实现民生保障体系化。

在内容设计上要形成体系,实现民生保障由单项突破转向整体推进。

对涉及面广、事关群众长远利益、短期内又无法全面解决的民生问题,本着“统筹考虑、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可持续的民生保障体系。

三要实现制度建设的法制化。

法律具有刚性约束性,可以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根本保障,特别是能够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权利,也可以为处在社会劣势地位的弱势群体提供特殊保障,使他们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更有尊严。

四要尽快实行制度定型,包括国家立法。

现阶段,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首要任务,要将社会保障制度上升到国家立法规范的层面,进一步明晰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主导责任,并根据责任分担原则进一步明晰政府、企业、社会以及个人的社会保障责任。

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作者:王霄飞来源:《新长征》 2013年第1期王霄飞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党的十八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科学发展,再一次郑重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提到全党的面前,进一步明确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宏伟目标。

十六大以来的10 年,我们党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更是成绩斐然。

民生优先理念深入人心,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谋发展、搞建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全国城乡全面实现9 年免费义务教育,增加了教育支出,调整优化了教育结构;构建促进就业的体制机制框架,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医疗救助制度已覆盖城乡;城市低保制度继续完善,农村低保实现全覆盖;建立住房保障制度,实行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了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老年福利制度和社会养老制度不断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02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8 倍。

如此显著的成效,昭示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

民生优先,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本质体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实现这历史伟业,党带领全国人民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奋力拼搏,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一心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共产党人响亮的口号,更是建党以来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进一步地阐明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社会建设为什么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PPT课件

社会建设为什么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PPT课件

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做到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
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社会建设的重点,推进改善民生的制度
通过学习教育,使老年人圆年轻时期的梦,继续为社会发展做 出贡献,过上有情趣的晚年生活,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 量,使老年人回归社会、充实人生,赋予新的生命力。
在“十三五”规划中,老年教育是纳入学习型社会建设之中, 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安排的。说明老年教育不是传统正 规的国民教育,但又是社会所必需的继续教育,是可以作为现 代社会的大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的。发展老年教育,也自然 成为打通人生教育的“最后一公里”的有力冲击波,成为实现 终身教育、继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江泽民在强调民主建设的同时,提出了依法治国 的基本方略,用法治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用法治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这就形成了经济、
文化、政治“三位一体”的民生建设战略布局。
现代民生
现代民生是指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物质 生活为基础、以文化与社会生活为支撑、 以政治生活为保障、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 有序生活系统。
重大民生问题。
SUCCESS
THANK YOU
2021/3/24
为什么要重视老年教育
首先,应该说老年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应运而生,是 新时期历史时代的产物。当代老年人的身上和其他人群 一样,鲜明地体现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特征。
其次,我国老龄化社会快速到来。Eg.到目前为止,已 有2亿多60岁以上老人,已是名副其实的老龄社会,老 年人这一白发银族越来越庞大,退休后的老年人如何展 开自己的生活,则成为突出的全社会的普遍问题。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_2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_2

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2
支持工会、共青团、妇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要支持和引导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发挥其在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优势,为民生改善贡献力量
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
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
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是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要加快改革步伐,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其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的能力
8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做好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工作
9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促进基层民主协商
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依法规范发展社会组织,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展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的关爱服务
B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
C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1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重要基础
要加大对城乡社区建设的投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促进基层民主协商,推动社区治理创新
2
z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的关爱服务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的关爱服务
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是农村社会的弱势群体,要加强对他们的关爱服务,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保健、教育文化等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做好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工作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推荐]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推荐]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推荐]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对于社会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社会管理的任务更加明确、创新管理的要求也更为迫切。

十八大报告不仅把改善民生作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根本落脚点,而且突出社会体制改革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意义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十八大报告通篇饱含民生情怀,高扬民生主题。

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作出的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百姓生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决心,而且表明了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富民惠民的政策取向。

十八大报告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重点强调了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通过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这是我们党在当今社会阶层分化、流动加剧,各种利益格局多元,社会转型尚未完成,新老矛盾叠加交织的发展阶段,对社会体制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了社会管理的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和资源支持,以及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管理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建设是一个国家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教育等方方面面。

然而,无论是怎样的社会建设,都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民生是社会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

本文将从政府的责任、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探讨加强社会建设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系。

首先,政府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承担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责任。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确保人民的基本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和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同时,政府应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加强执法和监督,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只有政府履行好自己的责任,才能够实现有效的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

其次,教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

教育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才能和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教育应免费普及,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此外,还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人们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

通过加强教育,可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再次,医疗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健康是人民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重要的财富。

政府应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和服务水平,确保人民能够及时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还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只有通过保障和改善医疗条件,才能够有效地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最后,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它关系到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的稳定。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地和执行。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 二) 改善 民生的意义 改善 民生是以人为本 。 执政 为民执政
算, “ 十二五” 期 间每年需要就业 的人数仍 然会达 到 2 4 0 0万人 到 2 5 0 0万人 , 但实
本 着“ 全 覆盖 、 保基 本 、 多层次 、 可持
的方针 , 实现 养老金全 国统 筹 , 确保社 际能解决 的就业人数在 1 2 0 0万人 。 农村 续 ” 权 为 民所 用 。 情为 民所 系 , 利 为民所
建设 的两大重 点是改善 民生和创 新社会 我 国居 民的恩 格尔 系数 , 1 9 7 8年农村 居
4 . 多渠道 增 加 居 民财 政性 收 入
管理 , 而社会 建设 的价值定位 的重点是学 民 为 6 8 %, 城镇 居 民为 5 8 %, 到了2 O l o 有所教 , 老有所 得 , 病有所 医 , 老有所 养 ,
出。 在改善 民生和创新社会 管理 中加强社 题 ,而现在 民生问题 与时代 的发展 同步 ,
以保 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由此可见 。 加 国已经将 国人共 同贫穷 的时代变成 了历 会范 围内开展创业培训 ,提高就业能力 , 强社会 建设是手 段 ,创新 社会管理 是方 史, 大多数城 乡居 民迈进了小康乃至富裕 鼓励 自主就业和创业 , 最终 实现市 场调节
住有所居 , “ 五有” 目标 的最终实现。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合法收入 , 增 加低 收入者 收入 , 调节过 高收入 , 取 缔 5 . 最大力度提 高居 民健康水平 着力解决 看病难 。 看 病贵 , 过度 医疗
年农 村 居 民 为 4 1 . 1 % , 城 镇 居 民 为 年的 2 . 5亿 降低到 2 0 0 7年 的 1 4 8 7万 。 然而 , 中国的民生 问题也在改革发展 中不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大力促进就业,加快发展教育、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解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这是党中央推进社会建设的重大实现和举措,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一项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紧迫性、基础性的艰巨任务,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体现了我国的民本文化及执政传统民生思想在也与中国自古有之的民本思想有关。

早在东周时期,诸子百家便纷纷提出了早期的民本观点。

孔子主张的“仁”的思想就被孟子发扬光大,提出“民贵君轻”等影响后世的理论,而管仲也曾说过“政之所兴,在于顺民生”。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仁政的思想开始成为后世统治者的重要执政原则。

这样的民本思想底蕴也造成了中国对民生问题的特别关注。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转.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为: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辛勤劳作,财务才不会匱乏。

古语还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不禁让我想起战国时的一个故事,故事梗概食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赵国赵太后问齐国使者:“贵国人民生活可好?”对曰好,赵太后再问:“贵国今年可是大丰收?”对曰是,赵太后最后才问:“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什么县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摘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极为紧密。

新疆阿克苏地区什么县财政在支持民生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对于加强社会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当前,一些影响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推进,城乡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以及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由此所导致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分配结构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引发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民生问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什么县是国家优质棉基地县,也是自治区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现已形成年产112万担优质皮棉的生产能力,棉纺、种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以红枣、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面积达35万亩,红枣、核桃等产品远销国内外。

近年来,什么县各族人民群众在县委、政府的团结带领下,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践行“居中崛起”,抢抓机遇,创新变革,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201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2亿元,同比增长1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1亿元,同比增长66%;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亿元,同比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2元,同比增长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626元(不含农场),同比增加1356元,增长18.6%。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06年0.42亿元,到2012年4.17亿元,增长了10倍。

(2)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2)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2)加强社会建设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四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

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

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具体来说,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社会建设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极为紧密。

社会建设的成效,直接体现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宗旨。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按照这一精神的要求,我县要继续落实好已有的各项惠民政策,确保完成既定民生任务。

要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养老等问题,加快完善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要切实转变领导方式,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人民群众中去,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加强社会建设,离不开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要围绕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体系,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相信,只要全县上下都积极行动起来,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让我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