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多措并举 保障和改善民生
劳动保障世界社会调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义所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这次会议提出了诸多民生举措。
会议提出,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要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做好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
“三农”与脱贫攻坚工作成为主攻的方向针对“三农”工作,此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的作用更为稳固。
有关人士表示,水果价格波动、猪肉价格上涨,凸显了提高重要农产品产能稳定性的重要意义,这也应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今后保供稳价要与促进转型升级结合起来,通过提升绿色、健康、有规模、有技术含量的产能,来弥补小散户等退出的产能缺口,不断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针对脱贫攻坚工作,此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为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要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
目前,“三区三州”还有贫困人口172万人,贫困发生率8.2%,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致贫原因复杂,是“最后的贫困堡垒”。
深度贫困歼灭战面对的是最困难的地区和群体,在稳定增收、“两不愁三保障”等方面有难点和风险点,因此要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举措,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除了发挥好制度优势,更要培养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确保脱贫的可持续性。
针对污染防治工作,此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会议指出,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全力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青海的生动实践
理论经纬LiLun 理论责任编辑/曹中君全力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青海的生动实践■文/顾永平朱法勤一、切实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四个全面”提出的时代背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中国历史新起点上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在建党100周年时我们要实现的宏伟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开启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战略部署,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纲领。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郑重宣示,是锻造坚强领导核心的治本之策。
“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内容和思想精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四个全面”的精神要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是推进伟大事业的“关键一步”。
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国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来说,一个都不能少。
其中,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个全面”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也不是单纯的施政之策,而是一整套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治国方略,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三)“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党治国理政的关键,牵住改革发展稳定的“牛鼻子”,既为分析问题奠定理论基础,也为解决问题提供基本遵循,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思想指引。
全面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布局,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重大意义。
全面小康工作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全面小康,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
2021年,我国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步。
本年度,我单位紧紧围绕全面小康目标,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2021年度全面小康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回顾(一)经济建设取得新突破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
2.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全年新增市场主体5万户,注册资本金超过1000亿元。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能力。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0亿元,同比增长10%。
(二)民生福祉持续改善1.提高就业质量。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2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50万人。
2.保障基本民生。
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全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5%。
3.决战脱贫攻坚。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全年减贫人数超过100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以下。
(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0%。
2.推进绿色发展。
加大绿色产业培育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全年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单位GDP碳排放下降4%。
3.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
全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000万亩,湿地保护面积增加50万亩。
(四)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1.加强法治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 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经 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生领域工作密切相关。一方面,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另一方面, 发展社会事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是扩大国内需 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没有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 协调,没有相应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相配套,经 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也难以实现。因此,我 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到2020年,“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 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 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 入群体继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 和谐稳定”,努力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社会主义建设 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新华网北京2月5日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 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对此,可从以 下3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
•
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 具体体现。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看,坚持以 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 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坚持尊重社会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地 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 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 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 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 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 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 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 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 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 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 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 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 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 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 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了我们的目标和使命。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重点难点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重点难点问题之一: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至关重要。
由于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投入。
同时,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还需注重教育扶贫,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补充和优化,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他们脱贫致富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重点难点问题之二: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收入增加问题农业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领域,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收入增加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难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来实现土地流转。
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在土地流转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如建立土地流转市场、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这些做法积极推动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此外,还需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投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水平。
三、重点难点问题之三: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但也是困扰我们的重点难点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质量和水平。
在教育方面,可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性;在医疗方面,要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在养老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的养老保障。
四、重点难点问题之四:环境污染与生态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建设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难点。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但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课后试题及答案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课后试题及答案单选题1、改善()是未来一个长期的调结构、转方式的政策重心。
(6.67分)A消费B投资C出口JD民生正确答案:D2、加强作风建设的现实切入点是(卜(6.67分)A加大反腐败力度B建立直接服务群众制度C贯彻落实八项规定JD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正确答案:D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卜(6.67分)A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B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C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JD为民务实清廉正确答案:A4、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6.67分)A价值取向B精神追求√C政治灵魂D共同理想正确答案:C5、以下哪些不属于当前我国要抓好的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范围?()(6.67分)A下岗人员B高校毕业生C农民工JD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正确答案:A多选题1、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是什么?()(6∙67分)A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B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C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扩大内需、补齐短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迫切需要D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正确答案:ABCD2、我国在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方面的对策与措施有哪些?()(6.67分)A着力扩大就业创业B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C完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D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正确答案:ABCD3、下面选项属于社会建设的是(卜(6.67分)A加强公共服务B培育社会组织C优化社会结构D协调利益关系正确答案:ABCD4、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有(卜(6.67分)A市场分配B保障性分配C政府分配D社会分配正确答案:ACD判断题1、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与重要内容。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摘要】小康社会的建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对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增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包括经济建设、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方面。
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小康社会建设,共同努力实现小康目标。
政府应采取有效举措和政策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确保目标不动摇,路线不偏离。
如期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的殷殷期盼,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坚决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小康社会、建设、全面、确保、如期、意义、必要性、工作、推进、参与、举措、政策、努力、目标、共同、实现、殷殷期盼、推进、不动摇、路线不偏离。
1. 引言1.1 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小康社会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阶段性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是对我国发展阶段性要求的明确规定。
小康社会的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保障。
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为未来更高层次的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小康社会的建设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通过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现阶段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2 如期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目标,标志着我国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
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如期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景,意味着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团结奋进的伟大胜利。
小康社会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进程,也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精心整理
(管陶中心校郑增贵)
顺民心方能聚民力。
从根本和长远来看,惠民生方能顺民心。
保证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坚持经
济增长。
两会”只有不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时增进人民福祉,才干化民力为推动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的耐久动力,中国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才是有本之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会拥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得到怎样解决,今年的两会”恰逢“十二五”开局的历史节点。
会舆论对小小“馒头税”高度关注,无不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为自己争取利益,积极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效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的时代
大背景下,执政者只有以更鲜明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回应民心所思所盼,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真正体会到
民生的继续改善,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干够实现。
中国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发展过程中因利益诉求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下。
解决好了民生问题,社会矛盾
很大水平上也就迎刃而解。
要把民生问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就是要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劳
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上下功夫。
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
政治,改善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绩。
精心整理。
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六为人民服务的政府2试题含解析
专题六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2024河南质量检测]某市政府推行“市会镇开、镇会村开”机制,市镇两级领导带着相关部门负责人下沉一级开会,办急事、解难题。
该机制实行一年多来,已帮助基层解决问题 3 227个,真正做到了调研在基层,决策在现场,服务在一线。
可见,该市政府( )①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提高治理实力②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切实减轻基层负担③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④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基层自治活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024广东湛江调研]2024年8月,广东省政府打造的“粵政易”移动办公允台正式上线。
它实现在线审批、远程开会,削减人员聚集;打通政府各部门应用的业务流程,推动部门纵横联动和协同办公,推动“整体政府”建设,显著提升办公效率和行政效能。
这表明广东省政府( )①旨在服务群众,树立政府权威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③完善在线审批,实行依法监管④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水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24浙江杭州重点中学模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接着深化“放管服”改革。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要调整措施、简化手续,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
这说明我国政府( )①是便民利民的政府②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看法③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④创新监管方式,增加政府的公信力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4.[2024辽宁朝阳联考]2024年8月,中部某省开展与优化营商环境不一样的规范性文件和证明事项专项清理工作。
依据清理工作支配,各级人民政府要在10月15日前将专项清理出的与优化营商环境不一样的规范性文件和证明事项按修改、废止书目和取消、保留书目向社会公开发布。
上述做法( )①能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质量②有利于创新监管理念,优化营商环境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④旨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树立政府权威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2024河北石家庄重点中学摸底]“放水”简单、“养鱼”不易,把减税降费的红利落到实处、落到一心一意做实业的企业身上,不仅要有层层压实责任的拼劲,还要各级领导干部对明年的政府工作进行整体把握,更多以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方法破解发展难题。
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也标志着民生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到了崭新高度。
宝鸡审慎把握现阶段民生发展特征,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及时调整工作重心,进一步探索民生改善的新理念、新机制和新路径。
一、深刻认识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随着宝鸡经济形势深刻变化、全面改革持续深化、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呈现出诸多新趋势新特征,必须站在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民生工作的重大意义。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民生保障托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宝鸡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工业城市,经过“十二五”发展,经济总量和质量取得长足进步,但经济结构仍不合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较慢,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
而经济下行压力越是持续加大,“民生标杆”越要不断拉高,只有统筹安排好民生保障,把基本民生保住,把底线兜住,才能充分发挥民生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有效释放和扩大消费需求,为宝鸡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民生任务的落实越来越紧迫。
从宝鸡目前的情况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最难啃的骨头、最紧迫的任务就在民生领域。
宝鸡还有33.1万农村贫困人口、19万低保人群、0.74万五保人群,实现到2017年整体脱贫,不让一户家庭受困、不让一个群众受穷的目标,任务重、时间紧。
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不仅是民生任务,更是政治任务。
城镇化发展到了关键时刻,民生改善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近年来,宝鸡围绕“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全市“一主三副一带两翼”市域空间布局已经形成,五级城镇体系初具规模,64万农民进城落户,城镇化率预计达到49%。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和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和目标1.引言1.1 概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和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一环。
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意味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人民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幸福生活。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是指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等方面全面实现小康。
在经济领域,要实现全面小康就需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同时,还需要加强民生保障,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发展的成果更加均衡地惠及全体人民。
在社会管理方面,要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求是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公平的分配结果。
在经济上,要实现居民收入水平合理增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贫富差距,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
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要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在环境治理方面,要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存环境。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才能真正享有全面、全方位、全覆盖的发展成果,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的领导,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织结构进行介绍和说明。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采用分章节的方式进行组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概述部分可以简要介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案
4.开展监督检查,定期评估方案实施情况,确保各项措施取得实效。
五、总结
本方案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确保合法合规,注重人性化,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顺利实现,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深化基层民主制度,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2)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3)强化网络安全管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4)推进法治建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方案实施到位。
2.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领域投入。
(4)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高国际竞争力。
2.民生保障
(1)完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保障劳动者权益。
(2)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全覆盖。
(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领域投入。
(4)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2.民生福祉
(1)完善就业政策,促进高质量就业,保障劳动者权益。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全覆盖。
(3)加大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2.民生福祉: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16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16什么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指经济相对繁荣、人民生活相对富裕、文明程度相对提高的社会。
按照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全面建设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美好的社会。
2016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既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人民的期盼。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其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增强人民幸福感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重视民生,关注人民生活,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最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加强国家安全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保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稳定。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体现在各个方面的指标上。
其中,GDP总量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
据统计,2015年我国GDP总量达到了67.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9%,今年我国GDP总量的增长率预计为6.5%。
同时,人均GDP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了10393元和31161元,人均GDP也达到了国际上承认的10,000美元的标准。
接下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关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社会财富更加公平地分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更加美丽的城乡。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
具体来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包括: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经济运行基本稳定。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深刻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在十八大被确立为新的指导思想,而对于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经济发展这条腿长,社会发展这条腿短。
这与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相背离的。
如果社会建设在五位一体的大局当中不能同步进行,或者跟不上这个脚步,我们的社会将很难远走。
因此,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这凸显了我们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心。
(二)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其中,民生任务和目标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就时间上来看,距离2020年还有8年,但是我们相比预定的目标和人民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伴随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像上学难、看病贵、房价高等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将直接影响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只有民生状况得到相应的改善,才能提高民众对于社会的认同感,也只有具备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形成社会经济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因此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正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新旧观念的冲突、利益结构的调整、改革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们现在面临的民生问题,比改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也更加复杂。
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像社会的公平公正感缺失、贫富差距拉大、生产、卫生、食品等社会安全问题突出,这些已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指标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指标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制定的基础。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制定了一套目标指标体系,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全面进步。
下面将对这一目标指标体系进行详细阐述。
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推动力。
为了实现小康社会,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发展的目标指标。
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要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在合理区间内稳定增长,继续提高人均GDP水平。
其次是就业率,要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水平稳定增长,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另外,还有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标、消费总额的稳定增长目标等等。
二、民生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为此,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与民生改善相关的目标指标。
一方面是收入分配的公平目标,要继续推动收入分配的调整,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是基本民生保障的目标,包括确保基本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普及和提高。
此外,还有精准扶贫和农村发展的目标,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和贫困地区的脱贫。
三、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之一、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国制定了一些与社会建设相关的目标指标。
首先是教育水平的提高,要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并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是健康水平的改善,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此外,还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目标,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健全和提高。
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目标指标。
首先是碳排放目标,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标,要提高环境质量,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
另外,还有资源利用的目标,要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障和改善民生举措(3)
保障和改善民生举措(3)五、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形势与政策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但在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充满了期盼,党和政府也寄予了厚望,通过此次会议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发展民生、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要机遇,从而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党和政府极力解决的大事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可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件大事,时时记心间,处处为民生,常怀民生之情,多关注和保障改善民生,从而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华丽转身。
四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还是要努力发展生产,只有整个社会的生产水平上升,才能促使人民生活水平上升,民生的保障和改善才有了物质基础。
所以目前,我们仍然应当坚持基本的经济制度,让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体,调动各类要素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同时为了能让国家经济稳步发展,我们还应当尽力营造和平安定的国内和周边国际局势。
其次要努力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来保障民生水平随生产发展水平上升,保障社会多数人民的生活有稳步改善。
也就是国家应当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国家努力弥补市场的缺陷,监管市场,避免物价虚高、假冒伪劣产品上市等市场盲目和自发性对人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保障和改善民生举措 [篇3]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实践,贵在实效,应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要在具体落实上下功夫。
就我省而言,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集中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的增长相关度过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住后发优势,确保同步小康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美好蓝图,吹响了科学发展的新号角。
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三个不能代替‛,突出‚三个核心指标‛,‚实现‘531’、同步达小康‛的目标,向全省发出了动员令。
沿河作为新阶段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面大、发展滞后,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最大的政治,最根本的任务。
沿河作为后发地区,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焕发出的强大动力,抓住国发2号文件和武陵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机遇,把握规律,前瞻谋划,高位切入,发挥后发优势,推动加速发展、跨越赶超、同步小康。
构建战略通道夯实发展基础
实践证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的发达程度。
依托交通大通道,很容易实现产业向通道集聚和扩散,使国内外生产要素向通道区域涌流,从而实现通道区域的经济发展。
然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境内至今没通高速公路、铁路,交通基础落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严重阻碍经济发展步伐。
地处乌江背部前沿的沿河,打通战略通道意义重大,就需要抓住交通这个根本,突出交通先行的思路,抢抓机遇,全力搞好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一切条件、排除一切阻力,加快推进沿河至德江、沿河至酉阳高速公路建设,大力争取沿河至印江木黄、重庆南川
至秀山沿河段高速公路和过境沿河铁路建设,积极构建‚三高两铁一航道‛的水陆交通骨架,建设北上成渝、东出湖广的快捷通道,实现2小时铜仁、3小时重庆、4小时贵阳、6小时北部湾目标。
规划建设沿乌江二级公路,进一步实施乌江航道提级整治,把乌江建成黔中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的水上交通大动脉。
同时,统筹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电力基础设施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为加速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育支柱产业促进增收致富
沿河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没有全县农村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
必须千方百计把增加群众收入,加快推进‚减贫摘帽‛步伐作为头等大事,依托全县丰富的水能、矿产、旅游、劳动力资源,发挥积极优势,围绕乌江经济走廊战略布局,开发战略性资源,培育战略性产业,进一步发挥支柱产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推动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产业支撑。
一是要大力发展山区新型工业,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能源、建材、农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特色轻工等重点工业产业,启动风能发电项目建设,推动项目和产业在园区落户投产,提高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解决工业短腿问题。
二是要大力发展山区现代农业,围绕建设‚武陵山区农特产品基地县‛目标,以‚三个万元‛工程为抓手,规划建设‚三线四园‛产业带、产业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生态畜牧、生态茶叶、生态烤烟、生态果蔬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生态林、生态竹等具有乌江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走开放农业、市场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
业的发展路子,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三是要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沿河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水利风景区乌江山峡、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四张国家级名片‛,是著名的‚中国土家山歌之乡‛。
要依托这些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以养生度假、运动休闲、探险科考、红色旅游、观光体验为主的旅游景区。
积极发展教育培训、咨询策划、设计制作、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大型超市、商业街、加盟店、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力争在乌江经济走廊建设中优先发展、率先突破。
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美丽城镇
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主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市场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就需要把城镇作为重要的支撑,着力建设美丽城镇、美丽乡村。
沿河地处乌江中下游,是全国四个单一的土家族自治县之一,贵州省唯一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要围绕‚画廊乌江〃山歌沿河‛的形象定位和建设‚乌江物流港口门户城市‛、‚中国土家第一城‛的战略目标,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城乡统筹、产城一体,加快山区城镇化建设。
一方面,抓好县城龙头。
按照‚拉开框架、路网先行、建设新区、松散老城‛思路,坚持城市综合体理念,加快推进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建好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
市农业公园,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彰显土家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打造乌江流域最具区域竞争力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实力城市。
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的思路加快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物流、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通过产业带动就业、聚集人口,实现产城一体化。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乡镇企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积极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投资,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力争到2016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0%、县城人口占城镇人口的50%。
另一方面,建设美丽乡村。
抓好省、市、县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其它特色城镇建设,打造一批商贸集散型、交通枢纽型、移民安臵型、生态旅游型、产业园区型小城镇。
结合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搬迁、‚一事一议‛项目、‚村庄整治‛和‚四在农家‛创建,全面推进农村集中建房,大量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扩大农副产品的集市贸易,努力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大量吸收和转化广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充分发挥城镇化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美丽乡村。
坚持民生带动建设幸福沿河
发展的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只有始终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才能筑牢事业发展的根基。
因此,必须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劳有多得、老有善养、住有宜居。
坚持均衡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前提,积极实施‚9+3‛义务教育
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把教育公共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重点解决好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认真落实‚3个15万元‛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沿河籍返乡人员创办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着力解决‚4050‛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完善社会救助救济体系,积极发展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大对弱势群体救助力度,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
加快廉租房、公租房建设,积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生态移民搬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