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住后发优势,确保同步小康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美好蓝图,吹响了科学发展的新号角。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三个不能代替‛,突出‚三个核心指标‛,‚实现‘531’、同步达小康‛的目标,向全省发出了动员令。沿河作为新阶段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面大、发展滞后,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最大的政治,最根本的任务。沿河作为后发地区,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焕发出的强大动力,抓住国发2号文件和武陵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机遇,把握规律,前瞻谋划,高位切入,发挥后发优势,推动加速发展、跨越赶超、同步小康。
构建战略通道夯实发展基础
实践证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的发达程度。依托交通大通道,很容易实现产业向通道集聚和扩散,使国内外生产要素向通道区域涌流,从而实现通道区域的经济发展。然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境内至今没通高速公路、铁路,交通基础落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严重阻碍经济发展步伐。地处乌江背部前沿的沿河,打通战略通道意义重大,就需要抓住交通这个根本,突出交通先行的思路,抢抓机遇,全力搞好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一切条件、排除一切阻力,加快推进沿河至德江、沿河至酉阳高速公路建设,大力争取沿河至印江木黄、重庆南川
至秀山沿河段高速公路和过境沿河铁路建设,积极构建‚三高两铁一航道‛的水陆交通骨架,建设北上成渝、东出湖广的快捷通道,实现2小时铜仁、3小时重庆、4小时贵阳、6小时北部湾目标。规划建设沿乌江二级公路,进一步实施乌江航道提级整治,把乌江建成黔中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同时,统筹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电力基础设施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为加速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育支柱产业促进增收致富
沿河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没有全县农村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必须千方百计把增加群众收入,加快推进‚减贫摘帽‛步伐作为头等大事,依托全县丰富的水能、矿产、旅游、劳动力资源,发挥积极优势,围绕乌江经济走廊战略布局,开发战略性资源,培育战略性产业,进一步发挥支柱产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推动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产业支撑。一是要大力发展山区新型工业,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能源、建材、农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特色轻工等重点工业产业,启动风能发电项目建设,推动项目和产业在园区落户投产,提高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解决工业短腿问题。二是要大力发展山区现代农业,围绕建设‚武陵山区农特产品基地县‛目标,以‚三个万元‛工程为抓手,规划建设‚三线四园‛产业带、产业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生态畜牧、生态茶叶、生态烤烟、生态果蔬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生态林、生态竹等具有乌江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走开放农业、市场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
业的发展路子,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三是要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沿河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水利风景区乌江山峡、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四张国家级名片‛,是著名的‚中国土家山歌之乡‛。要依托这些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以养生度假、运动休闲、探险科考、红色旅游、观光体验为主的旅游景区。积极发展教育培训、咨询策划、设计制作、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大型超市、商业街、加盟店、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力争在乌江经济走廊建设中优先发展、率先突破。
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美丽城镇
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主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市场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描绘了‚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就需要把城镇作为重要的支撑,着力建设美丽城镇、美丽乡村。沿河地处乌江中下游,是全国四个单一的土家族自治县之一,贵州省唯一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要围绕‚画廊乌江〃山歌沿河‛的形象定位和建设‚乌江物流港口门户城市‛、‚中国土家第一城‛的战略目标,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城乡统筹、产城一体,加快山区城镇化建设。一方面,抓好县城龙头。按照‚拉开框架、路网先行、建设新区、松散老城‛思路,坚持城市综合体理念,加快推进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建好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
市农业公园,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彰显土家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打造乌江流域最具区域竞争力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实力城市。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的思路加快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物流、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通过产业带动就业、聚集人口,实现产城一体化。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乡镇企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积极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投资,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力争到2016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0%、县城人口占城镇人口的50%。另一方面,建设美丽乡村。抓好省、市、县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其它特色城镇建设,打造一批商贸集散型、交通枢纽型、移民安臵型、生态旅游型、产业园区型小城镇。结合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搬迁、‚一事一议‛项目、‚村庄整治‛和‚四在农家‛创建,全面推进农村集中建房,大量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扩大农副产品的集市贸易,努力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大量吸收和转化广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充分发挥城镇化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美丽乡村。
坚持民生带动建设幸福沿河
发展的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只有始终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才能筑牢事业发展的根基。因此,必须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劳有多得、老有善养、住有宜居。坚持均衡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前提,积极实施‚9+3‛义务教育
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把教育公共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重点解决好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认真落实‚3个15万元‛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沿河籍返乡人员创办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着力解决‚4050‛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善社会救助救济体系,积极发展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大对弱势群体救助力度,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加快廉租房、公租房建设,积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生态移民搬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