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什么。

2. 让学生掌握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路径。

3. 让学生了解实现经济目标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把握实现经济目标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实现经济目标的重要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实现经济目标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相关图表和数据。

3.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引出经济目标的重要性。

2. 讲解经济目标:详细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改革开放、绿色发展等方面。

3. 分析实现路径: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路径,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等。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实现经济目标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如通过分析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成就,展示经济目标实现的成效。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实现经济目标的认识和看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6.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实现经济目标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结合时事:关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热点问题,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2. 跨学科联系:联系政治、历史、文化等学科,全面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2)使学生理解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和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但是,我们目前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为此,我党提出,抓住这二十年大好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的小康,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结合本地及学生身边的经济建设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越性。

(2)我们目前的小康水平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我党审时度势,提出抓住未来这二十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憧憬美好的未来,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可以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3)这一代高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讲述这些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出一份力。

教学重点总体小康的特点;全面小康的美好前景教学难点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前调查、成果交流、分组合作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走进新时代》烘托出一种祖国欣欣向荣的气氛。

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shan教案)

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shan教案)

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shan教案)一、【内容与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指的是当前我国提出在已经实现的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的、科学发展的小康社会。

其核心内容是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理解它的关键是运用当前的时事政治解析。

学生已经学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即当前我国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之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而为理解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相关内容奠定基础。

本堂课教学的重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联系现实经济社会生活实际和历史史实,运用实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事例解析。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一)教学目标识记:总体小康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理解:总体小康的特点,全面小康的特点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不平衡性。

运用:结合我国及所在地区经济建设的现状和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二)目标解析1、识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就是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要从国内生产总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差距、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2、理解全面小康的特点就是指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实现有效的发展。

三、【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理解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内容时,可能会对相关内容感到过于抽象,难以理解。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紧密地联系现实经济生活,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运用当前经济建设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进而阐释经济发展目标要求和举措,提升教学成效。

四、【教学条件支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PPT幻灯片展示有关图片和数据。

因为使用PPT幻灯片展示或者链接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理解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导入新课:P85页课本虚框思考(1)中山人生活的巨变说明了什么?师生归纳:国家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人们生活水平质量明显提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案命题人:李涛时间:12.3.2009【学习目标】描述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课前预习案】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人民的衣食住行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的历史性跨越。

(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要长时间的。

(3)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1)(2)(3)【课内探究案】1.情景一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

情景二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约达4到6倍。

情景三 2008年,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市达到1万多美元,表明上海已经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

人均GDP最低的贵州只有945美元,与世界排名133的尼加拉瓜相接近。

(1)情景一中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2)结合情景二、三,讨论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

2.2000年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逐年加快,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从59.3%稳步提升到2007年的72.9%,平均每年增加1.95个百分点。

按此发展趋势,到2020年我国完全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是怎样的?(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哪几项新要求?【有效训练】1.我国现阶段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A.只是一个经济发展目标,主要是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是一种远大理想,还需要几代人的长期努力C.是“三步走”战略目标实现后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D.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2.下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认识错误的是A.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B.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C.要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D.经过十几年奋斗,要使工业差别、城市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新要求有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②基本实现现代化③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④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4.2008年12月18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一.教学内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促进小康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及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具体目标,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价值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活动中去。

三.教学重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四.教学难点对科学发展观涵义的全面理解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学案(一)知识结构:总体小康的成就全面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总体小康的特点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小康社会的经济指 GDP方面的目标标经济建设的目标工业和经济体制目标缩小三大差别目标人民生命方面的目标(二)知识要点:1、我国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明显提高。

千百年来始终困扰中国人的从此得到解决。

人们的消费结构,已经从消费,过渡到消费,部分向比较迈进。

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大大增强。

我国终于告别了的时代,多少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变为现实。

2、虽然我国人民生活已经在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是的、的、发展的小康。

实现全面小康需要长期的。

(三)、解疑释难:(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实现国民生活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均800美元)。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3.分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挑战。

4.讨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

二、教学内容2.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1.小康社会的定义和内涵。

2.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主要内容。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重要意义。

2.3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挑战1.分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

2.面临的经济挑战及应对策略。

2.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1.选择合适的经济发展路径。

2.实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策略。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指标。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和引入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激发思考。

3.2 学习和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重要意义,分析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经济条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3.3 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内容,理清思路,并对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提出自己的看法。

3.4 讲评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讲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解答疑惑。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讲解、示范和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交流。

2.分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问题解决法: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讨论、互动和总结,教师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评估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和小组评价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政治 第十课第一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 第十课第一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经济生活教案
第十课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知识目标
①通过探究使学生识记:A.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②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A.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B.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③通过探究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越性。

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出一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0.1人教版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案

10.1人教版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案
(2)宏观表现: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特点
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二)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五个“成为”
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经济建设的目标
1、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学科
经济生活
课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课时
授课教师
刘江
授课班级
1、2、11、15、16、17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内容分析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高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将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角色,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本课的逻辑分为两目: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这一部分的逻辑结构如下:首先讴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这一伟大成就,然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介绍总体小康的成就。同时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这一目专门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也是学生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最新高一政治上册必修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最新高一政治上册必修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最新高一政治上册必修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高一政治上册必修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3.知道全面小康社会化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4.知道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教学过程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的重点。

教师导入:我的微信群里发来一个链接,是关于寿光这三十多年变化的图片信息。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1.2 1981年寿光中心大街与今天寿光中心大街(渤海路)3.4 80年代初期的百货大楼与今天的百货大楼(全部元中心店)探究活动1根据上述图片展示结合个人的感受跟同学们的交流一下,你认为和过去的生活相比,现在有些什么样的变化?(主要从城市建设和个人的衣、食、住、用、行的变化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选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展示。

教师活动:这些显著的变化说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

什么是小康社会?幻灯片展示:“小康社会”概念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是指比较富裕的、中等的、温饱有余的居民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状态。

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生活,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况,是在解决温饱后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按照国际惯例来划分,小康生活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教师活动:为了实现小康社会,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与意义1.1 背景介绍讲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阐述我国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布局。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

第二章:全面深化改革2.1 改革的重要性讲解改革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

分析全面深化改革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的意义。

2.2 改革的主要领域和举措介绍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讲解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及取得的实质性进展。

第三章:扩大内需战略3.1 内需的重要性阐述扩大内需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分析扩大内需战略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义。

3.2 扩大内需的举措介绍扩大内需战略的政策措施,如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能力、扩大有效投资等。

讲解扩大内需战略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成效。

第四章:创新驱动发展4.1 创新的重要性讲解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

分析创新驱动发展对于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作用。

4.2 创新驱动发展的举措介绍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讲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成效。

第五章:乡村振兴战略5.1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意义讲解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

阐述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意义。

5.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与举措介绍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等。

讲解乡村振兴战略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成效。

第六章:区域协调发展战略6.1 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讲解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全国经济平衡的重要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导学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导学案

与中性面垂直的位置 B∥S
Φ=0,最小 e=n=nBSω,最大 感应电流最大,方向不变
【例1】 下列各图中哪些情况线圈中产生了交变电流( )
解析 由交变电流的产生条件可知,轴必须垂直于磁感线,但对线圈的形状及转轴 的位置没有特别要求。故选项B、C、D正确。 答案 BCD
知识点三 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
1.正弦式交变电流瞬时值表达式: (1)当从中性面开始计时:e=__E__m_s_in__ω_t__。 (2)当从与中性面垂直的位置开始计时:e= __E__m_c_o_s_ω__t_ 。
2.正弦式交变电流的峰值表达式: Em= _n_B__S_ω__ 与线圈的形状及转动轴的位置__无__关__。(填“有关”或“无关”)
【例3】 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所产生的交变电流的波形如图7所示,可知 ()
图7 A.在t1时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达到峰值 B.在t2时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达到峰值 C.在t3时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达到峰值 D.在t4时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达到峰值
解析 由题图可知,t1 和 t3 时刻,i 最大,所以这两个时刻磁通量的变化率最大,线 圈处于垂直中性面的位置,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 0。t2 和 t4 两时刻 i=0,即ΔΔΦt =0, 线圈处于中性面位置,此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 答案 BC
1.正弦式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分析
如图1所示为线圈ABCD在磁场中绕轴OO′转动时的截面图,
AB和CD两个边切割磁感线,产生电动势,线圈中就有了电流
(或者说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而产生了感应电流)。具体
分析如图2所示,当线圈转动到图甲位置时,导体不切割磁感
线,线圈中无电流;当线圈转动到图乙位置时,导体垂直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3)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到。到2000年,我国尚有3000万人温饱没有完全解决。城镇也有一批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惠及十几亿人口,所有现在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的,都要努力争取尽快达到。就消除城乡差距而言,20年后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将从目前的50%,降低到30%。
(9).精神生活:走向希望享受人生(略)
(10).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略)
从宏观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达8.94万亿元人民币,排在世界第六位,谷类,肉类,棉花,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机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科目
政治
年级
20)第1课时
备注
课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1)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理解:(1)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6).人口素质一年更比一年高
人口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到2000年底,我国已顺利实现"两基"目标,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重要意义;(2)让学生掌握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宣传短片,引发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分析:(1)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意义;(2)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3. 案例分析: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2.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思考如何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做出贡献;3.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经济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思考问题的深度;3. 课后实践: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行动。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I)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I)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I)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与意义1.1 背景介绍解释我国进入21世纪后,面临国内外的挑战与机遇。

阐述我国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解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作用。

第二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1 经济目标概述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经济目标的主要内容。

阐述经济目标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要性。

2.2 经济增长目标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的GDP增长速度。

讨论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章:优化产业结构3.1 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解释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阐述产业结构调整对实现经济目标的重要性。

3.2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策略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

讨论如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四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1 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阐述创新对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分析创新在实现经济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

4.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介绍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讨论如何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第五章:深化改革开放5.1 改革开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阐述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分析改革开放在实现经济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5.2 深化改革开放的策略介绍我国政府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措施。

讨论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六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6.1 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阐述社会保障体系对实现经济目标、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

分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提高社会公平和和谐稳定的意义。

6.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介绍我国政府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讨论如何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的建设。

第七章:优化资源配置7.1 资源配置的重要性解释优化资源配置对实现经济目标的重要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学设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学设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引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中经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探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并设计一份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目标。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简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指在经济领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和目标。

具体包括: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持续稳定增长;促进就业;保障人民收入增长和分配公平;优化经济结构;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加强环境保护等。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重要性;•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具体内容;•理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意义和关键性。

教学内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简介;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具体内容;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意义和关键性。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呈现:通过PPT、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简介和具体内容。

3.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意义和关键性,并记录下学生的观点。

4.总结与归纳: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实现的关键性要素。

5.拓展活动:提供相关案例或新闻报道,让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6.解答疑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解答,确保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7.练习与巩固:提供相关题目或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或小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课堂总结与展望: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评估•学生小组讨论记录: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观点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理解情况。

•练习与巩固:对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估,检查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否掌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精品教案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3. 让学生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和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意义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目标3.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和成果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基本要求和目标。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和成果。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3. 分析: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和成果。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念和意义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了解。

第二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内容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基本要求。

3. 让学生了解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措施和进展。

二、教学内容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内容和意义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基本要求3. 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措施和进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内容、意义和基本要求。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措施和进展。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内容和意义。

3. 分析: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措施和进展。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doc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doc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内容标准】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探究使学生识记a.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a.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b.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通过探究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1)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32020-01-08【内容标准】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探究使学生识记a.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a.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b.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通过探究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1)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32020-01-08【内容标准】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探究使学生识记a.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a.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b.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通过探究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1)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32020-01-08【内容标准】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探究使学生识记a.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知道全面小康社会化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4.知道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程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复习旧课
引入教师引导:多媒体展示并讲解下列材料
“我国三步走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

”引出课题,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课第十课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板书)
探究活动:(课本p85页)
结合你个人的感受以及和同学们的交流,你认为我们的家乡近几年有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发表感受。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①揭阳沿江路
②揭阳站前大道
③揭普高速公路
④揭阳华侨高级中学
教师引导:结合探究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5页内容,并联系图片思考现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处于什么状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教师点拨:到20世纪末,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1)微观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消费结构从
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富裕型服务类消费迈进。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2007年中国的gdp世界排名
提问:结合课本p86第一段内容,说明图片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2)宏观表现: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总量居世界前列。

1.我国总体小康的表现:(板书)
①微观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板书)
②宏观表现,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板书)
多媒体课件展示:
材料一: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 世界排名
图片:①水污染、环境破坏
②山区的失学儿童
③贫困儿童
材料二:东南部地区经济与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探究活动:以上材料说明了小康社会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
这说明总体小康社会的第三个表现:从总体上看,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1.我国总体小康的表现(板书)
①微观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板书)
②宏观表现,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板书)
③从总体上看,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板书)
因此,本世纪初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为此,我们必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2.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板书)
党在十七大对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板书)
1.新要求的具体内容(板书)
①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板书)
亮点一: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翻两番
十六大报告表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探究活动:
算一算:2000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800美元,如果翻两番,是多少?
想一想:要实现202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翻,关键是做好哪方面的工作?
亮点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探究活动:由学生课收集资料,说明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人大代表谈技术创新
亮点三:新农村建设
多媒体课件展示:华西村图片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板书)
亮点四: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亮点五: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探究活动:由学生课收集资料,谈对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认识
③建设生态文明(板书)
亮点六:生态文明
探究活动:由学生课收集资料,说明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性
2.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板书)
辨一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否等同于全面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板书)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探究活动: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有哪些方面?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
区别总体小康全面小康
标准低标准,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较高标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全面程度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
不全面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特别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
民主权利、生活环境改善等,
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程度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较大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惠及十几亿人口
从本探究活动切入新课,让学生从家乡的变化,谈自己的亲身感受,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了解总体小康社会的微观表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使学生了解gdp 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运用图片、说明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引导学生了解总体小康的宏观表现。

运用材料、图片说明小康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

了解我国所处总体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从而引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对比十六大表述与十七大的新要求。

首先引导学生明白翻两番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三是让学生更深刻感受我国经济发展的美好未来,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播放视频材料,引述代表评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新要求。

引导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探究活动比较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加深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新要求的理解。

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小康社会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我国小康社会的现状和发展的前景与目标,通过学习明确了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则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更注重精神、文化、环境质量等全面的小康,一个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大为缩小的小康。

课堂练习:
①(单项)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