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全体医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
术语解释
感染
感染预防与控制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寄生并引 起病理变化的过程。
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和控制病原 体在医疗机构内的传播和扩散,降低感染发 生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施实施情况等。
05
培训与宣传
培训内容
制度与政策
介绍《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 本制度》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 及相关政策和法规。
感染预防与控制基础知识
讲解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概念、 原则和方法,包括手卫生、防护用 品使用、消毒灭菌等。
特殊感染预防与控制
针对特殊类型的感染,如传染病、 医院获得性感染等,讲解预防与控 制措施。
隔离
消毒
是指将病人或携带者与他人隔离开来,以防 止病原体传播和扩散的措施。
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杀灭病原体,切 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体传播和扩散的措施 。
02
组织与职责
组织架构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由医院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 宏观管理和协调。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负责具体实施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包括制定相关制度、监督执 行、培训等。
03
预防与控制措施
感染预防措施
规范消毒、灭菌、隔离和防护操作
01
医疗机构应制定严格的消毒、灭菌、隔离和防护操作流程,确
保各项措施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
强化手卫生
02
医疗机构应提供方便、充足的手卫生设施,包括洗手液、干手
纸巾等,并鼓励医务人员勤洗手,防止病原体传播。
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内容

肥城市新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为加强我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水平,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规范,结合我中心实际工作情况,特制定本要求.一、组织管理(一)健全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实行主要负责人负责制,配备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相关人员应当经过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医疗机构组织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岗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二)制定我中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内容包括:清洁消毒与灭菌、隔离、手卫生、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医源性感染监测、医源性感染暴发报告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管理、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医疗废物管理等.(三)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负责对全体职员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应当学习、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二、基础措施(一)布局流程应遵循洁污分开的原则,诊疗区、污物处理区、生活区等区域相对独立,布局合理,标识清楚,通风良好.(二)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
当其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清洁用具应分区使用,标志清楚,定位放置.(三)医疗器械、器具、物品的消毒灭菌应达到如下要求:1。
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灭菌;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消毒。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4.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5。
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有关规定执行。
(四)消毒供应室应当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310。
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第一条为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医院感染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综合防控;(二)科学管理,严格执行;(三)实事求是,精准监测;(四)依法依规,责任明确。
第三条医院感染管理的目标是降低感染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保障医护人员的健康。
第四条医院应设立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会议,研究感染管理工作。
第五条医院应配备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负责感染监测、防控等工作。
第六条医院应制定感染管理工作方案,包括感染监测计划、感染防控方案等。
第七条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管理培训,提高其预防感染的意识和能力。
第八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开展感染监测和报告工作。
第九条医院应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工作,确保医疗设施的清洁卫生。
第十条医院应建立科学的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废物处理等方面的规定。
第十一条医院应组织定期的感染防控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纠正。
第十二条医院应加强患者感染风险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感染防控方案。
第十三条医院应建立感染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汇总分析,避免感染事件再次发生。
第十四条医院应对疑似感染病例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传播。
第十五条医院应建立规范的感染管理档案,便于追踪和分析感染病例。
第十六条医院应加强感染信息的宣传,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对感染防控的重视。
第十七条医院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对违反本规章制度的行为,医院将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十九条本规章制度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与质量控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与质量控制【摘要】医院感染管理与质量控制是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感染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为提高本中心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今年4月我们对本中心及下设4个服务站的医院感染工作情况作了全面的考核与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目前,通过笔者及同事们共同努力,医院管理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医院感染; 管理; 质量【中图分类号】r11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41-02医院感染的管理与质量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有限的设备与条件下,提高本中心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确保医疗安全,进一步规范、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问题。
我们于今年4月份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对中心及下设4个服务站进行了全面的院感质量考核与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
以下是笔者及同事们在医院感染管理与质量控制中开展的一些工作,总结如下:1 问题1.1 组织健全,但制度落实流于形式: 中心有副职领导分管医院感染工作,总护士长协助兼管医院管理工作,但由于分管领导比较繁忙、偏重于医疗方面工作,加上总护士长在监督护理部之外的科室缺乏一度的工作力度,平时考核结果不能切实与奖惩挂钩,使此项工作一直处于抓而不实状态。
1.2 发现有手术器械使用戊二醛浸泡处理现象: 虽然总护士长反复多次提出,手术器械、口腔器械必需全部采用高压灭菌处理,要求取消戊二醛浸泡处理,但部分科室仍不能很好配合,诊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隐患。
1.3 生物学监测不能常效开展: 因我中心已采取集中供应制,所有器械包均由上级单位负责灭菌供应,因此不需要我们再次监测灭菌效果,致使消毒液监测等未能常效开展。
1.4 医疗废物管理不到位: 医疗废物管理有制度,护理部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置到位,暂存处工作人员工作也较认真负责,但是在另外一些重点科室及服务站,存在医疗废物混放、生活垃圾倒入医疗废物、服务站医疗废物转运不及时等不规范现象。
6.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国卫办医发{2013} 40号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为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水平,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规范,制定本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
一、组织管理(一)健全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实行主要负责人负责制,配备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相关人员应当经过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医疗机构组织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岗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二)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内容包括:清洁消毒与灭菌、隔离、手卫生、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医源性感染监测、医源性感染暴发报告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管理、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医疗废物管理等。
(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负责对全体职员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应当学习、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二、基础措施(一)布局流程应遵循洁污分开的原则,诊疗区、污物处理区、生活区等区域相对独立,布局合理,标识清楚,通风良好。
(二)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
当其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清洁用具应分区使用,标志清楚,定位放置。
(三)医疗器械、器具、物品的消毒灭菌应达到如下要求: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灭菌;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消毒。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4.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5.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有关规定执行。
医疗机构医院感染规章制度

医疗机构医院感染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患双方的健康和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所有医护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患者。
第二条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因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医院感染在医院环境中容易传播,严重危害了医患双方的健康和安全。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三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是本医院负责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实施及监督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
第四条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本规章制度,共同维护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工作。
第二章医院感染预防第五条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道德培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卫生习惯。
第六条医院应设立感染管理科或者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研究工作。
第七条医院应对医患双方进行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加强医疗环境的整洁和消毒工作。
第八条医院应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对医院感染的发生,应及时报告和处理。
第九条医院应定期组织对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医院感染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
第三章医院感染管理第十一条医院应明确医院感染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做好医院感染的管理和预防工作。
第十二条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健康检查和体检工作,保障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
第十三条医院应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卫生。
第十四条医院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第十五条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对医院感染的发生进行及时监测和报告。
第十六条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防控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不力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第四章医院感染处置第十七条医院应建立医用废物处理和医院感染处理的规范程序,对医院感染的处置,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医院感染的相关工作制度

医院感染相关工作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管理1.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感染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2. 设立感染管理科,负责感染管理的具体工作,包括制定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开展感染监测、指导感染预防与控制等。
3. 各临床科室设立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感染管理的具体工作,包括感染监测、感染预防与控制等。
三、感染预防与控制1.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特别是在接触患者前后、摘手套后、暴露于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感染性物质后,必须进行手卫生。
2. 合理使用无菌技术,确保无菌操作的规范进行,防止微生物的传播。
3. 严格执行消毒、灭菌规范,对医疗设备、器械、药品、环境等进行定期消毒、灭菌。
4. 加强患者管理,要求患者进行必要的隔离治疗,防止感染传播。
5. 加强医院环境管理,保持医院环境的清洁、卫生,防止感染传播。
四、感染监测与报告1. 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分析感染原因,采取控制措施。
2. 要求医务人员及时报告感染病例,不得瞒报、谎报、迟报。
3. 定期对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掌握感染发生的趋势,为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
五、培训与教育1. 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
2. 定期组织感染管理的业务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管理知识和技能。
3. 加强感染控制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感染防控意识。
六、考核与评价1. 定期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考核与评价,评估感染管理的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2. 对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感染管理工作的落实。
七、其他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而制定的。
医院感染防控监测及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防控监测及报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第三条医院感染防控监测及报告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全面、及时的原则,确保感染防控工作的有效性。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感染管理部门或者指定专人负责感染防控工作,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全员参与的感染防控管理体系。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感染防控制度,包括感染预防、监测、控制、治疗、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并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感染防控培训计划,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
第三章感染防控监测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开展感染监测工作,对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感染发生状况的调查、统计分析制度,及时发现感染异常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感染暴发事件的报告和调查分析,制定出控制措施并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落实。
第四章感染防控报告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感染报告制度,明确报告的内容、程序、时限和责任人。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报告感染病例和感染暴发事件,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感染原因、防控措施等情况进行分类报告。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将感染报告纳入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考核体系,对感染报告的质量和及时性进行评价和监督。
第五章感染防控措施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做好医疗废物处置,保持医院内部清洁、干燥、通风、卫生。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洗手和手消毒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疗器械、设备和药品的消毒、灭菌管理,保证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洁净和安全。
院感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共5篇)

院感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共5篇)篇:院感预防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第一章医院管理工作制度二十六、员工意外伤害(含感染、化学、放射等)管理制度 1.医院应制定有防止与处理感染(包括化学、放射等)与职业损伤意外事件的管理文件,提供员工以遵循。
2.医院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等)的要求,制定有对员工遭受感染(包括化学污染)与职业损伤后的处理程序与整改措施。
3.应能如实地追踪员工遭受感染与职业损伤的原因,制定有避免类似事件再发的措施。
4.应有对员工进行遭受感染与职业损伤(含化学损伤等各类损伤)时紧急处理的基本知识与程序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能知晓相关的基本知识与程序。
七十四、病房消毒隔离制度1.医务人员在做无菌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洗手,戴好帽子、口罩。
换药车或输液车上的无菌器械、罐、槽、盘等,使用后应及时盖严,定时更换和灭菌,并注明灭菌日期和开启日期及时间。
2.治疗室每日定时通风换气,用消毒液擦地,每周大扫除一次,无菌物品抽样做细菌培养,每月一次,并有报告,结果存档。
治疗室用的擦布及墩布等应有标记且专物专用。
3.病室各房间应每日定时通风两次,每日晨间护理时用湿布套扫床,一床一套;每日擦小桌,一桌一布,均浸泡消毒后清洗晾干。
4.每周至少更换被服一次,并根据情况随时更换。
5.患者用过的口服药杯应浸泡于含氯制剂溶液中,消毒液每日更换一次。
6.注射器使用后将针头弃于锐器收集盒中,注射器放入黄色垃圾袋中,各种器械浸泡在消毒溶液中。
7.餐具每餐后必须执行一洗,二涮,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
隔离的患者必须使用一次性餐具。
8.便盆每周用含氯制剂(有效氯含量1000mg/L)溶液浸泡消毒,隔离患者使用专用便器。
9.治疗室、手术室、换药室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并做空气培养。
10.体温表一人一支,每次使用后浸泡于70%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溶液中,每日更换消毒液一次,每周清洗消毒一次,由专人负责。
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2篇)

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2篇)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一)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所等。
第三条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科学防治的原则,实行院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感染控制组织管理体系。
二、组织管理第四条医疗机构应设立感染控制办公室,负责感染控制工作的日常管理。
感染控制办公室应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控制领导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医务部门负责人、护理部门负责人等担任副组长,感染控制办公室负责人、各临床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第六条感染控制领导组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感染控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年度感染控制工作计划和总结。
三、感染控制措施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源的管理,对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原体传播。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加强消毒、灭菌工作,确保诊疗器械、设备和环境清洁卫生。
具体措施如下:1. 制定完善的消毒、灭菌制度,明确消毒、灭菌的方法、程序和时间。
2. 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确保达到规定标准。
3. 对使用过的诊疗器械、物品进行分类处理,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和清洗流程。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具体措施如下:1. 制定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明确抗菌药物的选择、使用原则和疗程。
2. 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
3. 开展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能力。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定手卫生制度,确保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手卫生操作。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空气质量。
医院内感染工作制度

医院内感染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内感染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包括感染管理组织、感染监测、感染预防、感染控制、消毒灭菌、环境卫生、健康教育等内容。
第三条医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第四条医院应当成立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五条医院应当设立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具体工作。
第六条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提高感染防控意识,做好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感染管理组织第七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医务部门、护理部门、感染管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后勤部门等有关人员组成。
第八条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并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评价和反馈。
第九条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具体工作,包括感染监测、感染预防、感染控制、消毒灭菌、环境卫生等。
第十条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消毒供应室等相关部门应当配合感染管理部门,共同做好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三、感染监测与报告第十一条医院应当建立感染监测制度,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发现和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并对感染病例进行登记、分析和总结。
第十三条感染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并向感染管理委员会报告。
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建立感染暴发应急预案,发生感染暴发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四、感染预防与控制第十五条医院应当根据感染风险,制定针对性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医院应当加强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第十七条医院应当加强无菌技术管理,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社区院内感染规章制度

社区院内感染规章制度一、总则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保障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提高院内卫生环境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院内感染的定义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养老院、社区康复中心等机构,因接触患者、病人、老年人或其他易感人群而感染的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
三、院内感染的危害1. 院内感染会导致患者、病人、老年人等易感人群的健康受到威胁,延长病程,增加治疗难度。
2. 院内感染可能造成传染病在社区的传播,引发疫情,影响社区公共卫生安全。
3. 院内感染会增加医疗机构、养老院的医疗负担和经济负担,降低医疗服务质量,损害机构声誉和信誉。
四、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 加强院内环境卫生管理,做好院内清洁消毒工作,确保医疗器械、器具、床单、被褥等物品的清洁卫生。
2. 加强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的卫生保健意识和操作规范,做好手卫生、穿戴防护用品等工作。
3. 加强院内感染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的传播,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4. 加强院内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患者、老年人等易感人群的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院内感染的应急处理1. 一旦发现院内感染疫情或病例,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停止传播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 应及时通报卫生部门、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处置和调查,切实控制院内感染疫情。
3. 应向社区居民、家属等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做好宣传引导,避免传言谣言,保持社会稳定。
六、院内感染的法律责任1. 医疗机构、养老院等机构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规范开展医疗服务,确保院内安全卫生环境。
2. 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等工作人员应当遵守医疗卫生管理规定,执行院内感染防控措施,保护患者、病人、老年人等易感人群的健康安全。
3. 对于因违反院内感染规章制度导致院内感染疫情或传播疾病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刑事责任等。
医院感染相关工作制度

医院感染相关工作制度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院感专职(兼职)管理人员三级监控组织,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2.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医院感染专职管理人员的工作汇报,研究改进工作。
3.医院感染管理专职(兼职)人员应根据医院感染监控制定方案,每半年1次对全院环境卫生、微生物污染、消毒与灭菌、污水处理等进行抽样调查和检测,每月进行1次医院感染发病调查,定期对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技术进行考核。
4.科室应指定医师或护士长负责医院感染发病监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
5.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了解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掌握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二、医院传染源管理制度1.医院传染病人,应根据传播途径分别进行严密隔离,以及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昆虫和血液隔离。
2.严格执行消毒常规,传染病人出院、转科、死亡等离开隔离区时,所有物品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3.对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患者,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4.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医院应建立健全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明确各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
2.医院应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的感染预防与控制,识别和评估感染风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3.医院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确保医院环境清洁、卫生、安全。
4.医院应加强消毒与灭菌管理,确保医疗设备、器械、药品、液体等物品的消毒质量。
5.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管理,预防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6.医院应加强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建立完善的控制预案。
四、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1.医院应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确保医院感染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收集和报告。
2.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分析感染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医院感染及控制的规章制度

医院感染及控制的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医院感染指医疗机构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发生的感染,包括卫生保健相关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第三条医院感染及控制的原则是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科学管理、规范操作、依法依规。
第四条医院感染及控制的目标是降低感染率、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
第二章医院感染预防管理第五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感染预防控制管理机构,配备相关人员,负责医院感染及控制工作。
第六条医院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第七条医院应定期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第八条医院应建立健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明确医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和操作规范。
第九条医院应加强环境清洁消毒管理,保持医院环境卫生整洁,定期对重点区域进行消毒。
第十条医院应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健全医疗废物处理流程。
第三章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第十一条医院应加强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应定期洗手、戴手套,并正确使用洗手液和消毒剂。
第十二条医院应建立感染风险评估制度,对高危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第十三条医院应强化患者管理,对患者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患者感染病情。
第十四条医院应加强设备消毒管理,对医疗设备、器械等进行定期消毒清洁,确保医疗安全。
第十五条医院应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医务人员应遵守抗生素使用指南,杜绝滥用抗生素。
第四章处置医院感染事件第十六条若发生医院感染事件,医院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控制措施,通知相关部门。
第十七条医院应对医院感染事件进行调查与报告,分析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第十八条医院感染事件发生后,应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出及时公开与诚恳的解释,并提供相应的补偿与帮助。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九条医院在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工作中,若因疏忽大意导致感染事件发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和工作制度流程

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和工作制度流程一、引言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规定,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和工作制度流程。
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职责1. 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监督实施。
2. 审查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提出意见。
3. 研究并确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
4. 研究并确定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
5. 研究并制定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
6. 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
7. 根据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
8. 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
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主要职责1. 对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2. 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3. 对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
4. 协助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开展各项感染管理工作。
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3. 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病房清洁卫生,减少交叉感染。
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
5.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
6. 加强医院消毒灭菌管理,确保医疗用品安全使用。
7. 建立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及时应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8.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规章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传播,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门诊部、诊所等。
第三条医院感染管理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科学管理、规范操作、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
第四条医院感染管理应当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医院感染管理的有效实施。
第五条医院感染管理应当加强监测、培训、督导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六条医院应当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方案,指导、协调和监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第七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医务、护理、检验、药学、后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第八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下设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九条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方案;(二)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培训、督导和考核;(三)组织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四)提供医院感染防控的技术支持;(五)承担医院感染管理的其他相关工作。
第十条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十一条医院各临床科室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第三章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第十二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危险因素监测和环境卫生学监测。
第十三条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分析医院感染监测数据,评估医院感染风险,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地报告医院感染病例。
第十五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科室和医护人员。
第三条医院感染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干预”的原则,科学、规范、全面地进行管理。
第四条医院应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的整体工作。
第五条医院应加强感染控制队伍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水平。
第六条医院应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
第七条医院应加强对医疗器械、药品等物资的监管,确保医源性感染的防控。
第八条医院应设立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九条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医院感染管理档案,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和参考。
第十条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管理相关培训和推广活动,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管理的重视和认识。
第十一条医院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执行感染管理工作,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二章感染控制第十二条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空气、水、环境、器械、药品等方面的感染控制措施。
第十三条医院应按照相关标准设立洁净区、污染区、污染区等区域,严格控制医院内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第十四条医院应加强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处理,防止医疗废物对环境和人体的污染。
第十五条医院应建立合理的感染控制监测系统,定期监测医院内感染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
第十六条医院应建立感染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制度,对感染事件进行追踪和分析,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第十七条医院应对感染源进行全面排查和处理,防止感染源扩散和传播。
第十八条医院应对高危患者进行定期的感染风险评估,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第十九条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防止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第二十条医院应加强手卫生、器械消毒灭菌等基础感染控制措施的推广和培训。
第二十一条医院应建立清洁与消毒、隔离与防护、抗生素应用等专业委员会,协助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开展。
卫生院感染相关规章制度

卫生院感染相关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卫生院感染管理工作,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卫生院感染管理工作,是指卫生院为预防、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病例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管理制度。
第三条卫生院感染管理工作贯穿于卫生院的各个环节,所有工作人员都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第四条卫生院感染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科学、合理、规范的原则,不断完善和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五条卫生院感染管理工作应当根据不同科室和病种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操作规范。
第六条卫生院感染管理工作应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感染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第七条卫生院感染管理工作应当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门颁布的文件,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
第八条卫生院感染管理工作由院感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工作的协调和监督,院感管理委员会主任为卫生院院长,成员包括卫生院感染管理科室主任、医务处主任、护理部主任等相关负责人。
第九条卫生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经费由卫生院内部负担,需要时可向有关部门申请专项经费。
第二章感染预防控制第十条卫生院各科室应当建立健全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制度,做好日常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定期检查和评估环境卫生和消毒效果。
第十一条卫生院应当定期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存放和处理,确保医疗废物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第十二条卫生院应当做好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消毒和灭菌工作,保证医疗器械和设备的安全和无菌。
第十三条卫生院应当建立健全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卫生院内感染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第十四条卫生院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病情及时处理,确保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符合工作要求。
第三章感染监测与报告第十五条卫生院应当建立健全感染监测与报告系统,对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报告。
第十六条卫生院应当将感染监测数据及时上传卫生部门网站,便于上级部门监督和评估其感染管理工作。
社区卫生中心医院感染卫生学监测制度

社区卫生中心医院感染卫生学监测制度南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感染卫生学监测制度为做好院内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的细菌学监测,污水监测,确保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病员、广大医务人员的健康,特别对我院卫生学监测作如下规定:1、监测时间:重点科室(如产房、手术室、洗婴室、供应室等)的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表,临床各科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使用中的消毒剂及无菌保存液,消毒灭菌内镜表面,透析液出入口菌落数,压力蒸汽锅灭菌效果,__二醛薰箱灭菌效果,干热灭菌锅灭菌效果,污水排放口菌落数每月监测一次。
使用中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
污水余氯含量每日监测二次。
2、监测方法:(1) 采样准备:由检验科在监测时间,提前做好各种采样用品准备工作。
(2) 样品采集:由院感科不定时采样,采样方法必须严格遵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执行。
⑶检验科指定专人按《消毒技术规范》中的有关技术规定进行监测,及时出具监测结果。
(4) 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通过化学指示卡变色情况来进行监测。
(5) 污水余氯含量监测:采用邻联甲苯胺比色法进行监测。
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1) 供应室、手术室、产房无菌区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表,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cfu/cm2.(2) 供应室、手术室、产房无菌区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200cfu/m3.⑶凡灭菌后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消毒后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4) 使用中的消毒剂:细菌总数应≤100cfu/ml,无菌保存液: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5) 透析液入口菌落数≤200cfu/ml,出口菌落数≤cfu/ml。
(6) 污水排放口类大肠菌群数≤900MPN/L,余氯含量≥ 3.5 mg/L。
(7) 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70uw/cm2.5、各科室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1、成立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感染管理成员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问题随时召开。
2、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拟定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监督全院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定期分析、反馈。
3、临床科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对医院感染病例按要求登记报告,对法定传染病要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要求报告。
对流行、暴发病例应立即向医院公共卫生科报告。
4、对全院职工及新上岗、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培训。
5、开展全面综合性医院感染监测,包括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各科室不同系统疾病,各感染部位,高危科室,高危因素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
医院感染漏报率监测。
6、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效果监测的合格率必须达100%。
对灭菌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及有关的使用部门。
使用中的消毒液定期进行浓度监测,以及微生物监测。
消毒用的消毒液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灭菌用的消毒液,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7、定期对医院的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当有医院感染局限性发生或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环境卫生学指标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
8、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器具的采购,使用管理及回收处理进行监督,并对购入产品质量进行监测。
所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器械的生产厂家应具有“三证”。
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血)器等用后,实行无害化处理。
9、制定抗生素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检查与信息反馈,微生物定期公布临床标本分离的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以供临床选药参考。
二、消毒隔离制度1、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不戴耳环、戒指,不穿工作服进食堂、公共场所、离院外出。
2、诊疗、处置、换药前后均应洗手,肥皂保持干燥。
无菌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病室应定时通风换气,地面做到每天湿式擦洗,当有血迹、体液污染时,立即用含氯消毒剂清洗。
病床用湿式清扫,保持一床一套。
床头柜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
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床单位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4、病人被服每周更换1—2次,特殊情况随时更换。
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被服。
5、病人住院用品、餐具、便器等应专人使用,便器每周消毒一次,不用时做好终末消毒。
6、医务办公室、病房、厕所等有专用拖把,标记明显,分开清洗、消毒后悬挂晾干。
7、各种器械用具,使用后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8、无菌物品专室专柜存放,摆放有序,定期消洁、消毒,每天检查无菌物品的有效期。
凡消毒的物品应标明科室、品名、有效期、签名、包外贴有三M胶带、包内放化学指示剂1—2个。
9、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容器每周更换灭菌二次。
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
持物钳与容器高压灭菌后干燥使用,在集中治疗前开包,4—8小时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10、注射采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含皮试)。
体温表使用后,做好“二道法”消毒,冷开水冲洗后干燥待用。
11、掌握常用化学消毒剂名称、剂量、使用浓度、方法及注意事项。
使用中的消毒液应每天监测有效浓度。
12、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需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雾化器一人一用一消毒。
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13、垃圾分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别使用黄色、黑色袋装置,封闭运送。
14、传染病人按传染病管理执行。
15、凡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严格隔离,用过的器械、被服、病室都要严格消毒处理,用过的敷料应焚烧。
16、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及用后处理,按消毒药械与一次性医用器械的管理条件执行。
三、医院清洁消毒制度1、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采用由“污”到“净”的流水作业方式布局,清洁区与污染区采取单线行走,不可逆行。
应做到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污染物品与清洁物品分开,初洗与精洗分开,未灭菌物品与已灭菌物品分开。
2、工作人员上岗时要求着装整齐,戴好帽子,不能佩戴戒指和耳环等饰物,不能留长指甲和涂指甲油。
出入各工作区时必须要洗手换鞋方可进入。
3、室内清洁区的台面和地面每日清洁擦拭,污染区的台面和地面每日清洁消毒。
各工作区的墩布应注明区域标记,分开使用。
4、回收污染物品与发放无菌物品应分车、分人进行。
下送完毕后,回收污物车送处理间用消毒液擦拭,再用高压水冲洗干净后备用。
5、凡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必须经高效消毒剂消毒。
6、消毒液需每日更换,现用现配,并对消毒剂浓度进行检测。
所消毒的物品必须完全浸泡在消毒液中。
7、对高压灭菌器进行效果监测,每日晨起第一锅做B-D 试验;每锅次进行监测并存档;每个灭菌包应采用化学指示卡、化学指示胶带进行灭菌效果监测;每周用生物指示剂“嗜热肪杆菌芽孢”监测灭菌器效果,结果存档。
8、严格执行无菌物品发放制度,认真检查无菌包的质量及名称、灭菌日期、灭菌标记及工号。
发放中如有散包、湿包、落地包均不得发出,须重新进行灭菌。
9、严格遵守无菌物品有效期:所有灭菌物品必须每日检查一次,按日期先后排序依次使用。
灭菌敷料包有效期受包装材料、封口的严密性、灭菌条件、储存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
棉布包装材料和开启式容器:温度25℃以下、相对湿度为40-60%时,有效期为七天;其它材料,如一次性无纺布、一次性纸塑包装材料:证实该包装材料能阻挡微生物渗入,有效期可相应延长,至半年或以上。
10、每月对空气、无菌物品、一次性无菌物品、消毒液、台面及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存档。
11、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正确地“手卫生”制度与操作流程。
包括:进入工作区之前和离开工作区之后,必须洗手;接触清洁物品和无菌物品之前,接触污染物品之后,必须洗手;离开供应室污染区时,进入清洁区、无菌区之前必须洗手;戴手套之前、脱手套之后必须洗手;进行物品下收下送前后均要洗手;进行各种包装操作前后均要洗手;如工作时被污染或疑似污染时,应重新洗手。
四、无菌操作制度一、在执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二、执行无菌操作前,应先戴帽子、口罩、洗手,并将手擦干,注意空气和环境清洁。
三、夹取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
四、进行无菌操作时,凡未经消毒的手臂不可直接接触无菌物品或超过无菌区取物。
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以免污染。
五、无菌物品在菌区或灭菌容器内,无菌物和有菌物应分别放置,无菌包一经打开,应尽快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六、无菌包应按消毒日期顺序放置,并经常检查是否过期失效。
七、无菌盐水及酒精棉球罐周消毒二次,棉球、纱布不可装得过满,以免接触容器外面的污染。
八、消毒物品要有明显日期标志,有效期为一周,每月进行一次细菌、微生物监测。
九、注射室、产房、手术室、换药室、人流室、新生儿室、供应室(无菌储物间)等应有空气消毒制度,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一次。
十、抽血操作实行一人一巾一带,抽血使用的棉球,棉签应集中处理,防止随地乱扔或带出院外。
十一、用化学消毒液浸泡器械时,要打开关节,盒盖上标有可用时间。
五、安全注射制度一、确保输液用具安全:输注药物前必须认真检查输液用具有效期、包装的完整性。
如发现不符要求则不可使用。
二、药物的安全使用:静脉输液治疗流程中药物的领取、摆药、配置、查对、更换液体等步骤均存在安全隐患,必须确保每一个步骤安全,才能保证输液的安全。
三、查对制度:(一)医嘱查对:药物在使用前必须由2人以上核对医嘱,确认医嘱无误后才能执行。
执行医嘱前需打印好输液瓶签、输液执行单,由专人负责摆补液。
(二)溶液查对:摆药者须检查每一袋/瓶溶液的质量,根据输液包装不同采用不同方法。
1、软包装溶液检查方法:一挤二照三倒转四复照一挤:双手用力挤压软包装,检查有无渗液,如发现有渗液,说明软包装已有裂缝,溶液已污染,不能使用;二照:对光照看溶液的质量:认真观察溶液有无沉淀、絮状物、霉点等;三倒转:将溶液上下倒转后再检查有无漂浮物或絮状物;四复照:再一次对光照看溶液,检查其质量。
如检查溶液发现有异常,需及时上报药房。
2、瓶装溶液检查方法:与软包装溶液检查法类似。
方法:一拧二摇三照四倒转:一拧:用母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轻轻地拧瓶塞,检查其松紧情况,如不能拧动或轻微动视为正常,如轻轻一拧其活动度很大,则提示该溶液不能使用;二摇:轻轻地摇动瓶身;三照、四倒转与软包装溶液检查方法相同。
3、准确张贴输液瓶签:张贴瓶签前必须认真核对溶液的名称、浓度、剂量与瓶签是否相符,核对无误后签名方能张贴。
(三)配药:配药者在配药前必须再认真查对一次,确认药名、浓度、剂量无误后严格按无菌操作加药,并注明时间和姓名,药液尽量做到现配现用。
(四)更换液体(接瓶/换瓶):更换液体时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检查接瓶的液体有无混浊、沉淀等。
2、查对前后二组液体有无配伍禁忌,如无才能接瓶,更换后应仔细观察二者的反应,是否有沉淀、混浊的现象出现,如有应马上更换输液管;3、对两种已知有配伍禁忌的液体不能前后输入,中间应有其他的液体间隔,如无其他补液,应用生理盐水间隔。
4、药液输入后,应检查茂菲氏滴管液平面及输液管道是否通畅,并检查穿刺部位有无渗出,根据药物及病情调整滴速,在输液执行单上签名,并作相应宣教。
四、用药观察:有无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输液滴速:输液外渗。
五、输液反应处理:按输液反应处理流程进行,并上报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六、手卫生制度一、全院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必须认真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洁洗手:(一)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二)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三)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四)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五)当医护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二、医护人员洗手时应当彻底清洗容易污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等,洗干净的手不得配戴饰物。
三、医护人员使用肥皂洗手时,必须保证肥皂干燥。
禁止将肥皂直接浸泡在不漏水的肥皂盒中。
四、医护人员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速干型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来代替洗手。
五、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必须进行手消毒:(一)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二)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三)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四)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五)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六、医护人员手被感染性物质污染以及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病人污染物之后,应当先用流动水冲净,然后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