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告知牌(全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危害告知牌(全套)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作业场所产生粉尘,对人体有害,请注意防护。
粉尘健康危害: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人员,当吸入的粉尘量达到一定数量时,会引发尘肺病,还会引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皮疹、眼结膜损害等。
应急处理:发现身体状况异常时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注意防护: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按时、按规定对身体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对注意防尘除尘设施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除尘设施运转正常,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
急救120 消防119 职业卫生咨询1031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作业场所产生噪声,对人体有害,请注意防护。
噪声健康危害:噪声会致使听力减弱、下降,时间长可引起永久耳聋,并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疾病。
理化特性:声强和频率的变化都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
应急处理:使用防声器如耳塞、耳罩、防声帽等。
如发现听力异常,则到医院检查、确诊。
注意防护:利用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来吸收声能,佩戴耳塞、隔声间、隔声屏,阻隔噪声的传播。
急救120 消防119 职业卫生咨询1031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作业场所产生高温,对人体有害,请注意防护。
高温健康危害:高温对人体体温调节、水盐代谢等生理功能产生影响的同时,还可导致中暑性疾病,如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理化特性:热辐射。
应急处理: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服,用毛巾或冰块敷头部、掖窝等处,并及时送医院。
注意防护:隔热、通风;个人防护、卫生保健和健康监护;合理的劳动休息。
注意高温。
急救120 消防119 职业卫生咨询1031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作业场所产生电离辐射,对人体有害,请注意防护。
电离辐射健康危害: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病,短时间内接受照射具有波的特性和穿透能力,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
外照射可引起机体的急性损伤,长时间接受可引起慢性放射性损伤,造血障碍,白细胞减少。
理化特性:电离辐射。
应急处理:设备异常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关闭设备电源,发现身体不适时及时到医院检查、救治。
注意防护:外照射采取间隔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内照射采取围封隔离、当心电离辐射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
急救120 消防119 职业卫生咨询1031
加强通风设施,保证工作场所空气清新,避免乙醇蒸气浓度过高。
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护目镜、口罩等。
避免长时间接触乙醇,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禁止在工作场所吸烟、饮食等行为。
急救120消防119职业卫生咨询1031.
作业场所产生紫外线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需要注意防护。
强烈的紫外辐射会损伤眼组织,导致多种眼部疾病。
此外,紫外线还是皮肤癌变的主要诱因。
为了防止紫外线的伤害,应该定期参加体检,确保工作场所安全防护设施有效,佩戴透光较好的黄绿色眼镜以避免紫外线对皮肤的直接照射。
发现设备异常或身体不适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关闭设备电源,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
急救120消防119职业卫生咨询1031.
作业场所可能产生铅烟,这种有害气体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铅烟职业病主要损害神经、消化、造血系统,表现为口内有金属甜味、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乏力、贫血等症状。
为了避免铅烟的危害,应该加强作业场所的通风,确保通风设施良好运行,佩戴全套防护用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浓度不应超过规定的限值。
急救120消防119职业卫生咨询1031.
作业场所可能产生乙醇,这种物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乙醇易挥发、易燃,遇到高热、明火等会发生燃烧爆炸。
皮肤接触乙醇可能会产生过敏,眼睛接触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不慎
吸入会使中枢系统产生抑制。
为了避免乙醇的伤害,应该加强通风设施,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护目镜、口罩等。
避免长时间接触乙醇,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禁止在工作场所吸烟、饮食等行为。
急救120消防119职业卫生咨询1031.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立即漱口,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就医。
注意防护
当心中毒
急救120消防119职业卫生咨询电话: 1031
作业场所可能存在各种危害,需要注意防护。
其中,异丙醇是一种具有健康危害的化学物质,吸入高浓度蒸气会引起头痛、共济失调等症状,口服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在接触异丙醇时,要注意皮肤接触的防护,并且避免吸入蒸气。
同时,遇到突发情况,应该迅速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如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等。
液氮也是一种常见的作业场所危害物质,接触液氮会导致冻伤。
此外,液氮还具有窒息性,如果在常压下汽化产生的氮气过量,会使空气中氧分压下降,引起缺氧窒息。
因此,在接触液氮时,要注意防护皮肤冻伤,并且避免吸入过量氮气。
如果发生液氮接触,应该及时就医治疗。
甲醇也是一种有健康危害的化学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还会对视神经和视网膜产生损害。
此外,甲醇还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
因此,接触甲醇时,要注意防护呼吸道和眼睛,避免吸入和接触甲醇。
如果发生甲醇中毒,应该迅速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如漱口、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等,并及时就医治疗。
污染的衣物和鞋子。
就医。
眼镜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食入:不要催吐。
立即给大量温水或牛奶稀释,然后就医。
注意防护
加强通风,保持工作现场干燥清洁。
穿戴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
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结束后,及时淋浴更衣。
进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急救120消防119职业卫生咨询电话: 1031
氧气
Oxygen
健康危害理化特性
在常压下,吸入氧气浓度超过40%可能导致氧中毒。
吸
入40%~60%的氧气时,可能出现胸闷、胸骨后烧灼、咳嗽
加剧等症状。
吸入80%以上的氧气时,可能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强直性抽搐等症状。
长期处于氧气浓度为60~100kPa的条件下,可能导致眼损伤,严重者可失明。
皮肤接触液态氧气可能导致冻伤。
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如有冻伤,应就医治疗。
吸入:迅速脱离污染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
注意防护
加强通风,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对于可能接触其蒸气的情况,应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情况下,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工作现场应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淋浴更衣。
进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急救120消防119职业卫生咨询电话: 1031
硫酸
Sulfuric Acid
健康危害理化特性
硫酸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吸入或食入可能致死,会腐蚀眼睛、皮肤、呼吸道,可能造成失明、肺水肿、含硫酸的无机酸雾滴具致癌性。
硫酸为无色至暗褐色液体,具有油性、吸湿性,无臭味,加热时有窒息味,稀释硫酸时只能将水注入酸中,切不可将酸注入水中。
应急处理
吸入:迅速脱离污染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
皮肤接触:以温水缓和冲洗受污染的部位不少于20-30分钟。
脱掉受污染的衣物和鞋子。
就医。
眼镜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食入:不要催吐。
立即给大量温水或牛奶稀释,然后就医。
注意防护
加强通风,保持工作现场干燥清洁。
穿戴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
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结束后,及时淋浴更衣。
进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急救120消防119职业卫生咨询电话: 1031
后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甲苯蒸气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酒醉感、意识朦胧等症状;皮肤接触可引起红肿、瘙痒、疼痛等。
长期接触可导致神经系统、肝脏、肾脏等器官损害。
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肥皂和水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眼睛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就医。
食入:不可催吐,给患者饮足量温水,就医。
注意防护
加强通风换气,避免在密闭空间内操作。
可能接触甲苯时,应佩戴防毒面具和防护眼镜。
工作时穿防护服和橡胶手套。
工
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毕,淋浴更衣。
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急救120消防119职业卫生咨询电话: 1031
上呼吸道刺激,眼结膜充血,头昏恶心是硝酸的明显刺激作用。
长时间接触会导致神经热、皮肤皲裂等症状。
在遇到高等症状时,会出现重症昏迷和爆炸性气体。
应急处理方面,皮肤接触需要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需要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并就医。
吸入需要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需要给输氧并就医。
食入需要饮足量温水,催吐并就医。
灭火剂为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注意防护,当心中毒,急救电话为120,消防电话为119,职
业卫生咨询电话为1031.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上需要注意作业场
所硝酸对人体有损害,需要注意防护。
硝酸可引起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皮肤接触会引起灼伤,长期接触会引起牙齿酸。
理化特性为助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应急处理方面,吸入需要移走污染源或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
皮肤接触需要以温水缓和冲洗受污染的部位不少于20-30分钟,脱掉受污染的衣服、鞋子或皮饰品
并立即就医。
眼睛接触需要立即将眼皮撑开,用缓和流动的温水冲洗污染的眼睛0-30分钟并立刻就医。
食入需要让患者用水彻底漱口,不可催吐,给患者喝下240~300毫升的水,以稀释胃中的物质,并立刻就医。
注意防护,急救电话为120,消防电话为119,职业卫生咨询电话为1031.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上需要注意作业场所氢氧化钠对人体有损害,需要注意防护。
氢氧化钠具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应急处理方面,皮肤接触需要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就医。
眼睛接触需要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并就医。
吸入需要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需要给输氧,如呼吸停止,需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
食入需要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并就医。
注意防护,当心腐蚀。
接触皮肤:立即脱去污染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20分钟,如有必要,使用肥皂清洗。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泡沫、水雾。
注意防护
工作场所空气中加权平均允许浓度(PC-TWA)不超过
10mg/m3.加强作业场所的通风,确保通风机运行良好,安全
设施有效。
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
严格佩戴齐全防护用品,定期参加体检。
在操作过程中应避免产生粉尘、烟雾、气雾等。
皮肤接触:如果皮肤接触到环己酮,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并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如果出现不适,应就医。
眼睛接触:如果环己酮进入眼睛,应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然后就医。
吸入:如果吸入环己酮,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如出现呼吸困难,应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
食入:如果误食环己酮,应饮适量温水,催吐,并就医。
灭火方法:使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或干粉进行灭火。
注意防护,当心中毒。
如在作业场所接触到环己酮,应注意防护。
如果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
急救电话为120,
消防电话为119,职业卫生咨询电话为1031.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作业场所产生环己酮,对人体有损害,请注意防护。
乙酸乙酯也对人体有损害。
如果吸入乙酸乙酯,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和呼吸麻痹等症状。
如果误食乙酸乙酯,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皮肤接触和眼睛接触乙酸乙酯都会引起刺激。
因此,接触乙酸乙酯时应注意防护。
如果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
健康危害:盐酸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长期接触可能影响肝、肾、中枢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
理化特性: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
应急处理:皮肤接触,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去除受污染的衣物和鞋子。
眼睛接触,应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20分钟,并立即就医。
吸入盐酸气体,应迅速转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畅通,并立即就医。
注意防护:工作场所空气中盐酸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为5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ETL为
10mg/m3.生产过程应加强通风,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
眼镜、手套、防护服等。
工作完毕后应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惯,定期进行体检。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急救120消防119职业卫生咨询电话: 1031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作业场所存在盐酸,对人体有损害,请注意防护。
健康危害:
异佛尔酮是一种有刺激性的化学物质,接触后会刺激眼睛、喉咙和皮肤,引起不适感。
吸入高浓度蒸气会导致头晕等症状,甚至致命的肺水肿、失明和牙齿糜烂等。
长期皮肤接触还会导致皮肤干燥。
理化特性:
异佛尔酮与空气混合后能形成易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氧化剂会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在高温下,内的压力会增大,可能会开裂或爆炸。
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受污染的部位,然后就医。
眼睛接触:拉开眼皮,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然后就医。
吸入:将受污染的人员移到新鲜空气处,如有呼吸困难,应提供氧气。
如果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
食入:误服者应饮用适量温水,并催吐。
然后就医。
注意防护:
当接触异佛尔酮时,要注意防护措施,避免中毒和腐蚀。
在作业场所中,应该注意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和呼吸器等。
在紧急情况下,应该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消防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