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15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犯了不少错误,但都能够在紧要关头召开会议,纠正错误,指明新的出路,其中“八七会议”就是一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要会议。
以下关于这次会议内容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清算一些领导人的“左”倾错误
B.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C.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D.决定组织秋收起义
解析:“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答案为A项。
答案:A
2.(2016·广西学业水平测试)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昌起义重要意义的是()
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解析: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叛变革命后进行的武装抗争,D项正确。
A项是在“八七会议”上;B项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的;C项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开辟的。
答案:D
3.《秋收起义暴动歌》中唱道“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
歌中“秋收起义成了功”主要是指()
A.起义军占领了大城市长沙
B.放弃攻打大城市,向山区进军
C.大规模开展了土地革命
D.建立了与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解析: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长沙没有成功,A项错误;起义军转向农村,成功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项正确;C项是建立根据地之后的行动,和秋收起义无关;D项是指1931年建立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答案:B
4.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
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
D.中国革命可以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据题干关键信息“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答案:B
5.(2016·河南学业水平模拟)1929年毛泽东写了一首词描述当时的革命形势: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红旗指的是八一军旗B.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C.当时正在搞土地改革D.当时正在进行中原大战
解析:题干材料描述的应该为工农武装割据的情景,并且这种工农武装割据已经越过汀江到达龙岩上杭,即这种工农武装割据已经形成了燎原之势。
八一军旗是后来为了纪念南昌起义而使用的,不是在1929年,排除A项;土地改革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时间上不吻合,排除C项;D项中原大战发生在1930年。
答案:B
6.(2016·太原高一诊断)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
”这反映出()
A.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B.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
C.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
D.苏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解析:题干中这苜红歌是描述当时闽西苏区农业生产发展状况,以及支援红军的情景。
这是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土地革命的体现。
根据地土地革命的进行,使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提高,有力促进了根据地建设以及武装斗争进行。
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7.(2016·广西学业水平测试)中央红军未能打破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被迫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党军队实力强大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基础薄弱
C.红军的武器装备落后
D.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指挥
解析:A、B、C三项都是军事行动的客观因素,并且在前三次粉碎敌人“围剿”的过程中就存在,因此不是第五次失败的决定因素。
D项是红军指导思想和作战方针方面的根本错误,应对失败负责。
答案:D
8.(2016·湖北学业水平模拟)《红军不怕远征难·突破封锁线》中唱道:“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
”这里的“迷雾”是指() A.右倾机会主义
B.“左”倾错误
C.蒋介石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解析:结合诗中“全军想念毛主席”以及“盼太阳”等信息分析,他们“盼太阳”是想念毛泽东,“迷雾途中盼太阳”是因为当时出现了错误的指导,导致革命遭受了极大损失,错误指导是“左”倾错误。
答案:B
9.(2016·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万里征途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
□□□□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
”与诗中空格部分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A.南昌起义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D.中共三大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万里征途”“毛公统率”判断应是指长征期间,由错误到胜利的转变,因此“端航向”的应是遵义会议。
其他三项会议时期,毛泽东还没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因此特征不符。
答案:C
10.(2016·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重要意义体现在()
A.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B.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C.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解析: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答案:C
11.(2016·宁波高一联考)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
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共产党走向成熟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③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转危为安④在长征精神指引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①错误;材料叙述的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答案:D
12.国民革命失败后,严峻的形势迫使中共反思、总结经验教训,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
下列表现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是()
①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②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③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④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是在北伐时期,排除③即可。
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2016·重庆一中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三○年一月五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
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斗争。
一九三○年六月十一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决议中强调:“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一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并分别分析这两种革命道路在中共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经过这两次大的反复,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是如何实现
转折的。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是走乡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还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争论;第二小问结合中共探索革命道路的史实来分析。
第(2)问,根据材料所述“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来回答。
答案:(1)不同主张: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左”倾领导人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周城市的道路。
历史地位: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犯“左”倾错误,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在其指导下中共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来该道路被放弃。
(2)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
博古等人犯“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实现由内战向民族抗战的转折奠定了基础。
14.阅读以下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有关的材料:
材料一蒋介石要求国民党军,对根据地“予以严密封锁,使其交通物资,两相断绝,则内无生产,外无接济,既不得活动,又不能鼠窜,固守一隅,束手待毙”。
——《处理剿匪省份政治工作报告》(1934年) 材料二粟裕在回忆第五次反“围剿”时说,十九师是红七军团的主力,战斗力强,擅长打野战,但没有见到过装甲车……部队一见到(国民党军的)两个铁家伙打着机枪冲过来,就手足无措,一个师的阵地便是被两辆装甲车冲垮的。
——《李志民回忆录(1933年)》材料三长期的战争使扩大红军指标难以如期完成,如:“上杭县才溪乡,共有二千余人口,在一次一次的扩军突击后,乡里只剩下壮丁七人,还要进行突击(扩大红军),这当然不现实。
”
——《李志民回忆录》(1933年) 材料四粮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的摆在我们面前,谷价到处高涨,有些地方如会昌、瑞金、博生、于都等处已涨到七八元一担。
应该收集的土地税和公债谷子还差着很巨大的数目。
——《红色中华》第146期(1934年) 请回答:
(1)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概括指出红军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时所面临的严峻的内外形势。
(2)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指导方针和客观形势两方面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以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为中心内容,多角度选取材料,再现历史情景,以加深学生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的理解。
解答时,第(1)问要注意“根据以上四则材料”的作答要求和“内外形势”的内容要求;第(2)问答题指向非常明确即“指导方针”和“客观形势”,降低了解答的难度。
答案:(1)内外形势:红军在兵源(征兵)、物资(粮食)等方面都已相当匮乏;国民党军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更加严密;国民党军在装备上比红军强大得多。
(2)失败原因:①指导方针:“左”倾错误主导红军的军事指导方针,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守中的消极防御。
②客观形势:敌我双方力量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