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宏观经济学重点 含简答论述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

资本深化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

第一章导论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

奥肯定律: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这被称为奥肯定律。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国民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答:仅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个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可以获得利息收入,从而使个人财富增加;但从整个经济来说,个人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经济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是坏事。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核算是估计某一时期生产的既定的国民收入总量。

政府购买:
一、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 GDP)
):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范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NP GNP 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NDP)NDP)和国民生产净值(NNP):最终产品价值扣除资本折旧。

4、国民收入(、国民收入(NI NI NI)):是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获得的总收入。

5、个人收入(、个人收入(PI PI PI)):是居民和非公司企业得到的收入。

6、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DPI)):是家庭和非公司企业在完成对政府的义务后剩下的收入。

二、国民收入的构成与计算方法:
1、支出法: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2、收入法:
3、生产法(部门法)
三、国民收入恒等式
1.1.两部门两部门两部门((私人部门私人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两部门经济是由居民户部门和厂商部门构成的经济(假设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部门)。

居民户部门与厂商部门通过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发生联系。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 Y =C+I=C+I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 :Y =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C+S,I=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条 2.2.三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三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三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在两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中加上政府部门,就成为三部门的经济模型。

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即Y =C+I+G=C+I+G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 即Y =C+S+T=C+S+T
三个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C+I+G=C+S+TC+I+G=C+S+T ,I+G=S+TI+G=S+T
3.3.四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四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四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四部门的经济模型由居民户、厂商、政府和对外经济活动所组成。

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Y =C+I+G+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 Y =C+S+T+M=C+S+T+M
四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I+G+X=S+T+MI+G+X=S+T+M
四、四、GDP
GDP 与价格指数名义GDP GDP:
:以生产物品和劳务当年的现行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GDP GDP::是用基期的价格水平衡量另一时期的国内物品和劳务的价值。

说明了经济的整
体物品与劳务的数量变化,反映了一国生产满足人们需要和欲望的能力。

GDP 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是对当期物品价格水平的反映。

消费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CPI CPI CPI)):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五、五、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局限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局限1、GDP 作为宏观经济衡量指标的局限性:GDP 不能很好地反应社会福利,更不是衡量社会福利的完美指标;GDP 不能反应打量生产性非市场交易及非生产性市场交易;GDP 不能反映生产的社会成本;GDP 不能反映政府的廉洁、公民道德素养、社会公正和自由;GDP 不能反映社会的收入结构
第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均衡
产品市场均衡总需求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包括两个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与IS-LM 模型。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假设:1、潜在的国民收入不变;2、经济中存在着生产能力的限制;3、价格水平固定不变;4、利率水平不变,从而投资水平固定不变。

一、总需求与均衡产出
总需求是指经济中对商品需求的总量。

AD=C+I+G+X
当总需求与产出不相等时,就会存在非计划库存投资IU 或负投资。

IU=Y-AD IU=Y-AD。

均衡产出均衡产出:
:或叫均衡收入,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

二、消费函数:是指居民的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

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 表示。

ΔC 表示消费增量,ΔY 表示收入增量,则MPC MPC==△C/C/△
△Y 凯恩斯认为MPC 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

MPC 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 表示。

C 表示消费支出,Y 表示收
入水平,则APC APC=
=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

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

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
C =C 0+c Y 其中,C 为消费支出,c 为MPC ,Y 为可支配收入,C 0为自发消费,c Y 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三、三、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储蓄:是可支配收入中未被用于消费的部分。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

可表示为S
=F(Y)F(Y),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公式为:APS APS=
=S/Y 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所引起的储蓄的增加量。

以MPS 表示。

ΔS 表示储
蓄增量,ΔY 表示收入增量,则MPS MPS==△S/S/△
△Y 从消费函数C =C 0+b Y 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S =Y-C Y-C==Y-(Y-(C C 0+c Y )=-)=-C C 0+(1-c)Y (1-c)Y,
,-C 0表示自发储蓄,(1-c)是边际储蓄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APC+APS APC+APS=
=1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MPC+MPS MPC+MPS=
=1三、三、投资函数
投资函数投资函数是指厂商的投资支出与决定投资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章假设投资不受其它影响。

I=I I=I。

AD=C+I=AD=C+I=C C 0+c Y +I +I。

=AD =AD。

+cY ,AD AD。

=C =C。

+I +I。

为自发总需求。

为自发总需求节俭悖论节俭悖论:
: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

这就是所谓的“节俭悖论”。

四、乘数效应、乘数效应
1、乘数:又称倍数,是指自发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2、投资乘数:是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同K I 表示投资乘数,△Y 表示国民
收入增量,△I 表示投资增量,则K I =△Y /△I ,投资乘数的计算公式为K I =1=1/
/1-MPC ,式中MPC 为边际消费倾向。

3、消费支出乘数:指收入增加量与消费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用K C 表示消费支出乘数,则K C =△Y /△C
4、政府支出乘数:表示政府增加税收导致国民收入变化之间的比率
简述投资乘数的作用过程简述投资乘数的作用过程:
:答:假设原来的投资是I 0均衡国民收入为Y 0,现在投资增加了△I 的收入;该部门将其中的一部分即c·△I 用于再生产即生产性消费,这又意味着出售资本品原料的部门得到了c·△I数量的收入;该部门也将其中的c·(c△I)用于再生产,这一部门的支出又转化为另一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该经济从最初的投资增量△I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收入增量。

这一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Y=△I+c·△I+c·(c△I)+c·(cc△I)+……
=△I(1+c+c 2+c 3+……c n-1)
=△I·1/(1-c)
由此可看出,增加△I数量的投资,创造了△I·1/(1-c)数量的国民收入。

由于c<1,因而△I·1/(1-c)>△I.这就是说,一定量投资的增加引起了国民收入数倍的增加。

投资乘数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是既定的;第二,经济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闲置资源,有供扩大再生产利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设备。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经济中的大部分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由于某一种或几种重要资源处于“瓶颈”状态,乘数的作用也会受到限制。

第四章国民收入的决定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投资函数I=I(Q,r),产量Q,利率r,投资于利率r 呈负相关关系。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投资边际效率(MEI):I t =K t -K t-1
一、一、IS
IS 曲线及其推导
IS 曲线曲线::IS 曲线是一条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
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I 代表投资,S 代
表储蓄。

IS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由I=I
(r),S=S(Y),I=S 推导出S(Y)=I(r)
当IS 斜率大时,国民收入变动对利率变动的反映
小。

假定投资函数不变,边际储蓄倾向越大,边
际消费倾向越小,投资变动对均衡收入的影响小,
因而IS 曲线的斜率越大,IS 曲线越陡峭。

储蓄函
数不变时,投资曲线斜率越小,投资对利率的变
化越敏感,从而IS 曲线相对收入越平缓。

IS 曲线移动:储蓄减少/投资增加IS 曲线向右上
方移动。

二、二、LM
LM 曲线及其推导
货币需求货币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L 1=kY),投机性货币
需求(L 2=-hr),h,k 代表敏感度
货币总需求:L=kY-hr)
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
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
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偏好陷阱: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利率会不
断下降,当利率下降到一个很低水平时,货币当局
无论如何增加货币供给量,所增加的货币供给量都
会使人们为满足投机活动的需要而滞留在人们手
中,从而难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货币供给函数:m=M/P,P 为物价水平,M 为狭义的货币供给
LM 曲线:当货币市场实现均衡(即L=m)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成同方向变化关系的曲线。

均衡利率r=kY/h-m/h
LM斜率:LM曲线斜率为k/h。

简述影响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的因素。

答:所有影响投资边际效率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都影响IS曲线的移动。

首先有储蓄和投资,在三部门经济中,引起IS曲线移动的因素包括政府支出、税收等的变动;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还要包括进出口的变动。

总之,一切自发支出量的变动都会引起IS曲线的移动。

如果利率无变化,由外生经济变量冲击导致的总产出增加或减少,可视为作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考察其他条件不变,下列条件之一发生变动后,IS将如何变动:
(1)投资增加或减少,IS曲线向右或向左移动;
(2)消费增加或减少,IS曲线向右或向左移动;
(3)储蓄增加或减少,IS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
(4)税收增加或减少,IS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
(5)政府支出增加或减少,IS曲线向右或向左移动。

总之,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属于增加总需求的)的结果是使IS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而政府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属于减少总需求的)的结果是使IS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影响LM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
(1)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

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交易与预防需求的移动,二是投机需求的移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易与预防需求曲线的移动会使LM曲线发生同向移动,即如果交易与预防需求减少,其曲线向右移动,相应地,LM曲线也会向右移动。

投机需求曲线的移动则正好与之相反,即投机需求曲线图的移动会使LM曲线发生方向相反的移动。

(2)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当物价水平不变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引起LM曲线同方向变动。

当货币供给量增加,LM曲线会向右移动。

反之,则向左移动。

这是因为,在货币需求不变时,货币供给增加必然会使利率下降。

而利率下降又会刺激投资和需求,从而使收入增加。

物价水平的变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变化会引起LM曲线反方向变动。

当名义货币供给量固定不变时,如果物价水平下降,则相应地向右移动。

这是因为价格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供应量增加,根据上述推理,收入必须相应增加,这意味着与任一给定的利率(r)水平相应的收入(Y)增加,这表现为LM曲线向右移动。

反之,若货币供应量不变,物价水平上升,则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减少,表现为LM曲线向左移动。

LM移动:若利率无变化,由外生经济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增加,LM在水平方向上右移。

反之左移。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右下方移动,减少,左上方移动;
货币投机需求的同向移动,增加,左上方移动,减少,右下方移动;
货币交易需求量反向移动,增加,左上方移动,减少,右下方移动;
物价水平P上升,左上方移动,下降,右下方移动。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IS-LM模型
三、
三、IS-LM
IS-LM曲线:将IS曲线和LM曲线放在同一平面坐标上,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就表示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

挤出效应:指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引起的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的经济效应。

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1)支出乘数的大小。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乘数越挤出效应越大;相反,乘数越小挤出效应也就越小。

(2)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挤出效应越大;相反,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挤出效应就越小。

(3)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

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挤出效应越大;相反,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小,挤出效应也就越小。

(4)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

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挤出效应也越大;相反,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挤出效应也越小。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的利率弹性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等于零,财政政策的效果极大。

而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等于1,因而财政政策无效。

—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
第五章总需求
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

影响总需求曲线斜率因素主要有:
v s Y Y G =∆=
(1)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货币
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就越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就越小。

(2)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

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小;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大。

(3)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

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大;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小,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小。

(4)乘数。

乘数越大,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小;乘数越小,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大。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呈同方向变化,而与投资需求利率弹性、乘数呈反方向变化。

第六章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
(1)定义: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

表现为GDP 或者人均GDP 的增长。

(2)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劳动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资本存量的增加,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3)经济增长模型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点在于研究经济稳定增长的长期条件,也就是在长期内如何达到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在适当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这一目标,注重研究如何控制各种经济变量使其满足稳定增长条件。

为了表述、说明各经济变量间的关系,经济学家们建立起各自的教学模型,并用它来概括经济增长的理论。

这些模型主要有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及新剑桥模型。

(4)经济增长极限理论 :又称“零经济增长论”。

产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70年代美国学者梅多斯等人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一书,建立一个“世界模型”,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加速的工业化;(2)快速的人口增长;
(3)广泛的营养不良;(4)有限资源的耗竭;(5)日益恶化的环境。

他们认为为避免世界经济的崩溃,就要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持续的生态平衡环境,控制经济发展,实行“零经济增长”。

新古典增长模型假设新古典增长模型假设::新古典增长模型是由经济学家索洛、米德和斯旺等人提出的有关经济
增长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有如下三个基本假设:①经济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之间可相互替代;②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生产要素可得到充分利用,其边际生产力递减;③劳动和资本各自根据自己的边际生产力获得报酬。

资本的广化:保持人均资本不变的条件下,为新增劳动力配备资本品叫做资本的广化。

资本的深化:人均资本量的增加叫资本的深化。

简述哈罗德简述哈罗德—
—多马模型的假设前提及其基本公式。

答:(1)该模型主要研究在保持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2)模型的假设前提包括: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储蓄S 是收入Y 的函数,即S=sY;③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要素L 和K;④劳动力按一固定的比例增长;⑤不考虑技术进步和折旧问题;⑥规模报酬不变。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为它表明,要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必须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出比的比率。

(3)哈罗德—多马模型以凯恩斯关于储蓄—投资分析的理论为基础,即均衡的经济增长能否实现,取决于储蓄率和资本—产出系数的高低,并且要求社会上每一时期的储蓄额必须等于和全部转化为投资。

(4)哈罗德—多马模型在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模型分析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新古典学派、新剑桥学派分析经济增长模型的出发点。

第七章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
又称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类型:
(1)长周期,长度平均约50年,由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耶夫提出,又称“康德拉耶夫周期”。

(2)中长期。

长度平均约8年到10年,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故又称为“朱格拉周期”。

(3)短周期或短波。

其长度平均约40个月,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故又称为“基钦周期”。

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原因:1、消费不足论:认为消费不足是经济衰退和萧条的根源,主张通过各种手段增加社会有效需求,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

2、投资过度论:认为新发明、新发现和新市场的开发等因素会引发投资增加。

3、纯货币危机论:认为经济波动纯粹一种货币现象。

货币数量的增减是使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唯一的充分的原因。

4、创新周期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的创新。

盈利,普遍,衰退。

5、心理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在于公众心理反应的周期变化。

6、气候周期理论。

7、政治周期理论。

总统选举,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的交替使用。

特征::主要两个分为阶段:衰退阶段和扩张阶段。

衰退的特征:1通常消费购买急剧下降2特征
劳动的需求下降3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4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扩张阶段特征和衰退相反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特点::1、强调经济行为人的目的是在现行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个人效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特点
用或利益的最大化,从微观个体的理性行为推导出集体总量的行为方程,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2、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经济行为人掌握的信息是对称的,也是完全的,能够形成“理性预期”,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假说;3、价格可以灵活地调整,能够确保市场持续出清,因此,均衡是经济的常态,在经济中通常占统治地位,经济波动是理性经济行为人面对外来冲击自我调节,从一个均衡状态到达另一个均衡状态的过程;4、把实际冲击(如技术创新、政策变动、战争和自然灾害等)看作是经济波动的根源,强调技术冲击而非货币冲击、供给冲击而非需求冲击、实际因素而非名义因素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作用;5、假定工作和闲暇时间具有高度替代性,就业波动反映了人们自愿工作时间的变化;6、货币是中性的,货币政策的变动对经济没有实际意义。

第八章通货膨胀与失业
1、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
(1)含义和度量
)含义和度量
通货膨胀是指多种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的上涨的过程,或者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

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数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生产物价指数和GDP平减指数或折算指数。

)分类
(2)分类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

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第二,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

这里,货币流通速度提高和货币购买力下降,均具有较快的速度。

第三,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发生这种通货膨胀时,价格持续猛涨,人们都尽快地使货币脱手,从而大大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会致使货币体系和价格体系最后完全崩溃,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社会动乱。

(2)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

按照对不同商品的价格影响的大小加以区分,存在着两种通货膨胀的类型:一种是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如另一种是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3)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

一种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

另一种为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有时又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

(3)通胀对经济的影响
)通胀对经济的影响
它对财富和收入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它对产量、就业和经济增长也能发生影响。

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明显持续下跌的过程。

通货紧缩时期抑制消费和投资,失业规模扩大,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并由于企业偿债能力和贷款意愿不强,银行呆坏账增多,加大金融风险。

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

失业类型:(1)周期性失业。

是指在经济增长放慢时上升而在繁荣时下降的失业。

随着经济逐渐走向衰退,企业早晚要削减产量,裁减它们所诊的劳动力数量。

经济衰退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失业就越严重。

随着经济复苏并开始增长,失业也会开始下降。

由于失业跟随经济周期而波动,故称之为“周期性失业”。

(2)季节性失业。

是指随着季节变换而变化的失业,或者说是指随着一年当中的天气变化,特定类型的劳动需求发生变化所导致的失业。

从事建筑业、农业和旅游业的工人面临有规律的季节性失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