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 哭啼的情景?
呼 啼


赏析2: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 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 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 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 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听妇前致词
•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的 修辞手法。“白发”为愁所致,“搔” 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 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 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 哀。 • 5、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 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 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文
•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 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 由于大自然的偏爱,给了这儿神奇秀丽的 景色,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 暗两部分。 • 层层云升腾,心胸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 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 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俯瞰群山会是 多么渺小!
岱宗夫如何?
远 望
杜甫(公元712-770), 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 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 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 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 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 “诗史”,他本人也被 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 称为“诗圣”。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赏析3:
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 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 “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 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 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 概括本诗的主题?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 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 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 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 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 深切同情。
春望
杜甫
国破
感时 烽火 白头
山河
花 连 搔
在,
溅泪, 三月, 更短,
城春
恨别 家书 浑欲
草木
鸟 抵 不
深。
惊心。 万金。 胜簪。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 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后四句 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 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就是为什么这两 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 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诗歌主题: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 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 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杜甫诗三首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 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 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他曾回忆他的自 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在唐 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 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 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的 忧国忧民积郁其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

汝家男丁否?
尚有他人否?
老妇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 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今必有一人,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谁应河阳役?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 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 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 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 于至德二载(757),诗 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 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 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 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 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 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 伤和感慨。 春望的“望”表达了 对家人的怀念(烽火 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对国家前程的 绝望忧虑(国破山河 在,城春草木深); 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 叹(白头搔更短,浑 欲不胜簪)
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 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 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 “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 义就更丰富了。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 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 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 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 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 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 确是难能可贵的。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 “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能从老妇的回答中 想象、推测出“吏”都问了什么话吗?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多月, 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中心思想
——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
齐鲁青未了。
——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
近 望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凝望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诗人感受
会当凌绝顶, 这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
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 一览众山小。 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
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 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 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 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 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 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 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 过写安史之乱中长安荒凉景象, 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的感 情,反应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 幸福的愿望。
诗歌的艺术手法
• 1、表现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 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 •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 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 令人满目凄然。 •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①拟人化的 写法,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 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②移情手法,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 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 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③并 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 感时恨别鸟惊心”。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 母”,而带走“力虽衰” 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译文
•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 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 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 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 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 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 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 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 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 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 老头告别。
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 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 惊心。
你赞成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 此联向来有两钟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 “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 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 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 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惊心 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 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原文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 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 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 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Hale Waihona Puke 关于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 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 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 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 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 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 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 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 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 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 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 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 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 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