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现象:白色固体逐渐减少,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试管口有水雾,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氮气的用途:(1 (4
2、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又称作惰性气体的用途:(1)填充氦气球(2)焊接金属的保护气(3)制作各种光源(如做霓虹灯)
3、环境保护方面
(1)绿色化学:无毒、无害、无污染,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污染。

(2)白色污染:一次性难降解塑料制品引起的污染。

(3)低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减少含碳物质的使用。


(4)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如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如PM2.5)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1、我国古代四大化学工艺:青铜器的制造、铁的冶炼和使用、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

2、现代化学工艺的应用:半导体硅晶片、石英光导纤维、钛合金、高强度陶瓷等。

3、化学技术在未来的应用领域:人体健康和疾病的控制。

加热
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蜡烛燃烧: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现象:火焰呈黄色,放热,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烟:固体小颗粒分散于空气中;雾:小液滴分散于空气中。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状态、形状、大小改变)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颜色变化。

(4)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挥发性、溶解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酸碱性、毒性等。

3、变化与性质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性质 变化
(2)区别:常用来描述性质的词:是、能、会、具有、可以、易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决定 体现
点燃
点燃
(2)现象:有大量白烟生成,放热;待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水从导管倒吸入集气瓶,倒吸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

(3)结论:①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②剩余气体不与红磷反应且难溶于水。

(4)误差分析
①倒吸入水的体积不足1/5:红磷量不足;装置气密性不好;未冷却至室温便打开止水夹。

②倒吸入水的体积大于1/5:燃烧匙伸入过慢;实验时未夹紧止水夹。

(5)实验中可燃物的选择:①燃烧产物不是气体;②在空气中且只与氧气反应。

(6)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7)首位提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拉瓦锡。

(8)空气污染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

2、物质的分类
物质
3、物质的组成: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种类发生改变,但元素种类不变。

4、物质的构成;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微粒构成的。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且构成微粒都是碳原子,但是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物质种数 决定
体现 决定 体现
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1、化学实验室规则和安全要求
(1)化学实验室规则
(2)化学实验安全要求
①接触药品的“三不要”:不要直接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实验剩余药品的“三不一要”:不要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要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内。

③使用酸碱注意事项:
实验台:稍多量用碳酸氢钠中和,再用水冲洗;较少量用湿抹
酸布擦净,用水洗净抹布。

皮肤或衣物:用较多水冲洗,再涂抹碳酸氢钠溶液。

(如果是浓
硫酸,迅速用大量水冲洗。


实验台:稍多量用稀醋酸中和,再用水冲洗;较少量用湿抹
碱布擦净,用水洗净抹布。

皮肤或衣物:用较多水冲洗,再涂抹硼酸溶液。

④酒精灯使用注意“三禁一要”: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禁止用一只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酒精添加不超酒精灯容积的2/3。

酒精失火,用湿抹布扑灭。

2、常见的化学仪器及用途
(1)试管: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用于少量固体或液体的加热(直接);也用于收集少量气体。

(2)烧杯:用于较多量试剂的反应;用于较多量液体的加热(间接,需垫石棉网:使受热均匀);也用于溶解和配制溶液。

(3)蒸发皿:用于较多量固体的加热(直接);用于蒸发、加热浓缩液体。

(4)燃烧匙:用于固体物质的燃烧(直接加热)。

(5)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

(6)酒精灯:用于加热,用外焰,因为外焰温度最高(验证方法:将一根小木条插入火焰中约3s,取出后观察到靠近外焰部分变黑)。

(7)托盘天平:用于称量物体质量。

①最小量程:0.1g。

②左物右码(左=右+
游)
(8)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持平。

正确
仰视(读数小)
(9)锥形瓶:常用作制气体的反应容器;用于较多量液体的加热(间接,需垫石棉网:使受热均匀);也用于溶解和配制溶液。

(10)试剂瓶: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试剂,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

(11)集气瓶:用于气体反应;用于收集和储存少量气体;和毛玻璃片配套使用。

(12)试管刷:刷洗试管等仪器。

(13)药匙:取用小颗粒或粉末药品。

(14)镊子:取用块状药品。

(15)坩埚钳:用于夹持蒸发皿等仪器;也用于夹持物质燃烧。

(16)试管夹:夹持试管(中上部)。

(17)水槽: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

(18)石棉网:用于垫在烧杯等仪器下加热(使受热均匀);也用于放置刚加热后的仪器或物质。

(19)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应竖直悬于容器上方,不能伸入容器,不能接触容器壁,用完立即用清水清洗。

(配有胶头滴管的细口瓶叫滴瓶,滴瓶上的胶头滴管用完后不能清洗。


(20)漏斗:①普通漏斗:用于向小口容器中添加液体;用于过滤。

②长颈漏斗:制气体时用于向小口容器中添加液体。

③分液漏斗:制气体时用于向小口容器中添加液体。

可以随时控制液体的流出和流速。

(21)玻璃棒:①溶解时,搅拌加速溶解;②过滤时,引流;③蒸发时,搅拌使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④浓硫酸稀释时,搅拌加快散热;⑤测PH值时,用于蘸取待测溶液。

3、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①取用药品的节约原则: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该取用最少量(固体盖满试管底部,液体1—2mL)。

②固体药品取用
Ⅰ粉末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横(或斜)
二送(底)三速立
Ⅱ块状药品(镊子):一斜(或横)二放(口)三缓立
③液体药品取用
Ⅰ、较多量取用:塞倒放,管倾斜,口对口,标签对向手
心处。

若定量取用:用量筒和胶头滴管。

Ⅱ、较少量取用:用胶头滴管。

(2)给物质加热(试管外壁干燥,先预热再集中加热,加热后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


①给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
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②给液体加热:试管口朝上倾斜约45o
(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液体暴沸冲出),
液体体积不超试管体积的1/3,试管口
不朝向有人的方向。

(3)粗盐提纯
①溶解:烧杯、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②过滤: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

实验用品:铁架台、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引流)
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影响过滤速度)。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影响过滤效果)。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紧靠滤纸三层处(影响过滤效果);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③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实验用品: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搅拌,防止
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停止加热的标志:有大量固体出现。

(4)装置气密性检查
①固固加热型:将导管末端插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外壁,若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或松手后导管中产生一段水柱,则气密性
好。

②固液不加热型:用止水夹夹紧导管,从长颈漏斗注水至长颈
漏斗中形成一段水柱,若一段时间后水柱高度不下降,则气密
性好。

(5)仪器连接: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6)仪器洗涤干净: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二、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试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镁条性质的探究
点燃点燃
(1)镁条燃烧:镁+氧气氧化镁(Mg+O2 MgO)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镁作照明弹),放热,生成大量白色固体。

(2)镁条与醋酸反应现象:镁条逐渐加少且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氢气)。

3、铜绿性质探究:
①铜绿与盐酸反应:碱式碳酸铜+盐酸氯化铜+水+二氧化碳
现象:绿色粉末逐渐减少,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加热
②铜绿受热分解: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现象:绿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试管口有水雾,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三、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
1、28个常见元素的符号
1—10:氢H、氦He、锂Li、铍Be、硼B、碳C、氮N、氧O、氟F、氖Ne 11—20: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钾K、钙Ca 铁Fe、锌Zn、铜Cu、钡Ba、锰Mn、金Au、银Ag、汞Hg
2、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常见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稍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液态和固态为淡蓝色。

2、化学性质
(1)助燃性
①木炭燃烧:碳+氧气 二氧化碳(C+O 2 CO 2)
现象:在空气中持红热状态,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②硫燃烧::硫+氧气 二氧化硫(S+O 2 SO 2)
现象:在空气中火焰呈微弱的淡蓝色,在氧气中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注:集气瓶底留少量的水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③铁丝燃烧: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Fe+O 2 Fe 3O 4)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注:A.细铁丝使用前要用砂纸打磨,使铁丝与氧气充分接触。

B.细铁丝要弯成螺旋状,为了增大受热面积。

C.细铁丝末端要系一根火材梗,为了引燃铁丝。

D.要待火材梗快要燃尽时再伸入集气瓶,防止火柴梗燃烧消耗过多氧气。

E.集气瓶底留少量水或细沙,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F .可燃物要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为了使可燃物与氧气充分反应。

④红磷燃烧: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P+O 2 P 2O 5)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现象:火焰呈黄色,放热,生成大量白烟。

⑤石蜡燃烧:石蜡+氧气 水+二氧化碳
现象:在空气中火焰呈黄色,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集气瓶内壁有水雾,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⑥镁条燃烧:镁+氧气 氧化镁(Mg+O 2 MgO )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大量白色固体(产生白烟)。

(2)氧化性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都放热) 二、氧气的用途
1、作助燃剂。

2、供给呼吸。

三、氧气的制法
1、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法(所用物质中均含有氧元素) (1)加热分解高锰酸钾(紫黑色)
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 4 K 2MnO 4+MnO 2+O 2) 装置图:教材35页
实验步骤:组(组装仪器)— 检(检查装置气密性)— 装(装入药品并固定装置)— 热(点燃酒精灯加热)— 收(收集气体)— 撤(撤出导管) 注意事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②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小颗粒随气体进入导管而堵塞。

③试管口导管不能伸入过长,不便于气体排出。

④实验结束时,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入试管,炸裂试管。

加热
点燃
点燃
点燃
剧烈氧化:燃烧
缓慢氧化:钢铁腐蚀、食物腐烂
加热
棉花
⑤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等气泡均匀连续产生时再收集,否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黑色固体)混合物
文字表达式: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KClO 3 KCl+O 2) 装置图:教材35页
实验步骤:组—检—装—热—收—撤 注意事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②试管口不需塞棉花。

③试管口导管不能伸入过长。

④实验结束时,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入试管,炸裂试管。

⑤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等气泡均匀连续产生时再收集。

(3)分解过氧化氢(双氧水)
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 水+氧气(H 2O 2 H 2O+O 2) 装置图:教材36页
实验步骤:组—检—装—开(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收—撤 注意事项:①长颈漏斗下端要没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②锥形瓶口导管不能伸入过长,不便于气体排出。

③分液漏斗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速度,也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总述:控制反应的进程)。

④排水法收集气体时,等气泡均匀连续产生时再收集,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3、催化剂:改变(主要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结果)。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加热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
加热
MnO 2 二氧化锰
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
4、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装置的选择及氧气的验满和验证 (1)
注意事项:(1)排水法要求导管伸到集气瓶口,集满时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再取出,正放在桌面上。

(2)排空气法要求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

(2)氧气的验证及验满
①验证: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②向上排空气法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为已满。

(3)多用装置
①排水法(装满水):短入长出 ②向上排空气法:长入短出 ③向下排空气法:短入长出
④洗气或测气体流速(装部分液体):长入短出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固固加热型
固液不加热型 决定因素
反应物状态
反应条件
排空气法
排水法:气体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验满:若集气瓶口有大气泡产生,则已满。

向下排空气法:气体密度小于空气
向上排空气法:气体密度大
于空气
制取装置 决定因素:气体密度和气
体溶解性
气体无毒,不与空气成分反应,
密度与空气有差异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第二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有三态变化,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水 碳酸(H 2O+CO 2 H 2CO 3 )(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碳酸 二氧化碳+水(变红的石蕊又变成紫色) (H 2CO 3 H 2O+CO 2)
(2)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 2+Ca(OH)2 CaCO 3+H 2O )
(3)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用于灭火(还利用密度大于空气) 二、二氧化碳的用途 1、作气体肥料。

2、用于灭火(利用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

3、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和人造舞台云雾(利用干冰升华吸热)。

4、用于制碳酸饮料(利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三、二氧化碳的制取
1、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碳酸钙 氧化钙+二氧化碳 (CaCO 3 CaO+H 2O )
2、实验室制法
加热 高温
高温
加热
反应原理: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CaCO3+HCl CaCl2+H2O+CO2)
制取装置: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为已满。

验证方法:用澄清石灰水。

注意问题
(1)为什么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
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产生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

(2)为什么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因为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物覆盖在石灰石表面,会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

(3)为什么不用粉末状碳酸钙或碳酸钠代替块状石灰石或大理石?
因为粉末状固体反应过快,来不及收集气体。

四、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进入溶洞以及久未开启的菜窖时要先进行“灯火试验”。

五、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多变一。

如:红磷与氧气、木炭与氧气、硫与氧气、铁丝与氧气、镁与氧气、二氧化碳与水。

分解反应:一变多。

如:高锰酸钾分解、氯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分解、碳酸分解。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氧化反应
化合反应
第三节 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密度是1g/mL ,有三态变化,能溶解多种物质。

2、化学性质
水通电分解:水 氢气+氧气(H 2O H 2+O 2)
现象:正氧负氢,正一负二(体积) 二、水的组成
1、水通电分解:水
氢气+氧气(H 2O H 2+O 2) 2、氢气的燃烧:氢气+氧气 水(H 2+O 2 H 2O ) 现象:火焰呈淡蓝色,放热,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

注:(1)氢气可作为理想燃料:a.制取原料丰富 b.热值高 c.产物为水,不污染空气。

(2)氢气还不能大量利用的原因:a.制取成本高 b.运输和储存存在安全隐患。

三、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方法和流程
天然水 沉淀——过滤——吸附——杀菌消毒——蒸馏 纯净水 静置沉淀 吸附沉淀 颜色、异味 净化程度最高 (明矾:吸附性)(活性炭:吸附性) 2、软水和硬水
硬水
(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含较少或不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通电
通电
通电
通电
点燃
点燃
鉴别:用肥皂水
四、水资源的污染与保护
1、节约水资源
2、从根源上治理水污染
软水:泡沫多,浮渣少
硬水:泡沫少,浮渣多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
1、微粒是由极小的、肉眼看不到的。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3、微粒之间是有间隙的。

(同一物质微粒间隙:气态>液态>固态,且温度越高间隙越大)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
1、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1)分子是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2)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由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

如水(H2O)、二氧化碳(CO2)、氧气(O2)、石墨烯(C60)等。

(3)分子的性质:a.小 b.动 c.间
2、原子: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或最小)的微粒。

(1)原子可以直接构成分子。

(2)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单质,少数固态非金属单质以及稀有气体。

如铁(Fe)、金刚石或石墨(C)、氦气(He)等。

(3)原子的性质:a.小 b.动 c.间
(4)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5)用分子和原子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微粒(分子)本身(质量,体积、大小)不变,只是微粒间的间距发生了改变。

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即分子改变,原子不变。

)。

石墨和金刚石的转化是碳原子排列方式放生改变,微粒(碳原子)自身不变。

(6)原子的结构质子(+)
原子核(+)质量
原子质量集中于原子核上
原子中子(不带电)(普通氢原子无中子)
核外电子(—)(决定原子体积)(电子运转无固定轨道)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7)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a.电子按能量从低到高由内及外分层排布;b.每层最多可排布电子数为2n2个;c.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个(第一层作最外层不超过2个)。

②原子结构示意图(会画前十八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电子层
8个电子为稳定结构)
③最外层电子数为4时,达到半饱和状态,原子的结构比较稳定,该原子构成的单质化学性质也比较稳定。

(例如:古代字画由墨完成,墨汁的主要成分为石墨,石墨由碳原子构成,碳原子结构比较稳定,石墨的化学性质也就比较稳定。

)(8)相对原子质量=某种原子的真实质量/ 碳原子真实质量的1/12
注意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真实质量;②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省略不写;
③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9)相对分子质量=构成分子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例如:Cu2(OH)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2+(16+1)*2+12+16*3=222
3、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的种类
阳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离子
(多为金属元素的原子)
阴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易得到电子形成
(多为非金属元素的原子)
(2)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由金属元素(或NH 4+)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

如氯化钠(NaCl )、硫酸钾(K 2SO 4)、氯化铵(NH 4Cl )等。

(3)离子的性质:a.小 b.动 c.间
第二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
一、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1 元素种类的决定因素
2、元素性质的决定因素:最外层电子数。

3、元素周期表
(1)周期数=电子层数 (2)元素周期表中获得的信息 (3)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关系
微 原子 总称 元素 宏 构成 构成 组成 观 分子 构成 物质 观
二、元素符号
原子序数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1、书写:(第)一大(第)二小。

如氟(F )、铁(Fe )
2、表示意义:(1)表示某种元素;(2)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3)表示某种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

注:元素符号前加数字,只表示几个某原子。

如:2H 表示2个氢原子。

3、离子符号:(1)离子符号的书写:字元素符号右上角,先标出电量(电量为“1”时,省略不写),再标出电性(+或-)。

如钠离子(Na +)、钙离子(Ca 2+)、氧离子(O 2-)等。

(2)离子符号的表示意义:表示某种离子,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几个某离子。

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种离子带几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

三、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多种物质:即多种微粒)
物质
单质(一种元素组成: 纯净物(一种物质:即一种微粒) 即一种原子 ) 化合物(多种元素组成:
即多种原子 ) 四、自然界元素的含量
1、地壳中元素的含量:O 、Si 、Al 、Fe 、Na
2、海水中元素的含量:O 、H 、Cl 、Na
3、人体中元素的含量:O 、C 、H 、N 、Ca
4、太阳中元素的含量:H 、He
五、元素与人体健康
1、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1)常量元素:含量大于人体重量的0.01%。

如Ca、P、K、Na等。

(2)微量元素:含量小于人体重量的0.01%。

如Fe、Zn、I、Se等。

2、元素缺乏或过多引起的病症:
(1)钙(Ca):缺乏引起儿童佝偻病,老年人骨质疏松;过多引起白内障,动脉硬化。

(2)碘(I):缺乏引起儿童呆小症,成年人地方甲状腺肿;过多引起甲亢。

(3)铁(Fe):缺乏引起缺铁性贫血。

(4)锌(Zn):缺乏引起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严重引起侏儒症。

(5)硒(Se):少量防癌,量多会致癌。

第三节物质的组成
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2、表示意义
(1)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注:此类化学式前加数字只表示几个某分子)(一种物质)(这种物质的组成元素)
水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H2O
一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
(一个该物质的分子)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和个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